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8720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聚酯超短纤维、木浆为主要原料,经过湿法水刺工艺加工成型的水刺材料,主要作为卫生材料,属水刺非织造材料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CN104562831 A、名称“全降解舒肤高柔细旦纤维素水刺湿巾材料及湿巾制造方法”,由10-80% 配比细度小于等于0.9分特的5-15mm纤维素纤维与90-20%配比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其制作方法,(1)按重量比为1 :3‰ -1 :7‰的比例将细度小于等于0.9 分特的5-15mm 纤维素纤维原料开纤卸入纤维水池中的水中进行侧向推进搅拌,使纤维素纤维与水搅拌均匀,然后高压式挤压疏解后储纤;(2)按重量比为1 :3% -1 :5%的比例将木浆水力碎纤后置及木浆水池中的水中进行侧向推进搅拌,使木浆纤维与水搅拌均匀,然后采用变频双压盘磨磨浆后储纤;(3)将上述步骤(1)中储纤和步骤(2)中储纤分别进行二次混纤后通过推进器将二种不同的纤维溶液由高频冲纤混合进行布纤,纤维湿态成形采用斜网机的侧向推进搅拌器分别对极细纤维素纤维、木浆纤维进行搅拌,在25 赫兹-50 赫兹的搅拌频率下,极细纤维素纤维、木浆纤维进行初级分散,使极细纤维素纤维之间、木浆纤维之间分别充分分散均匀,避免纤维之间缠结;(4)将分散均匀后的极细纤维素纤维推入高频疏解机进行高压式挤压疏解,使细度小于0.9 分特、长度在5-15 毫米的极细纤维素纤维完全分散成单根纤维状;(5)搅拌均匀的木浆纤维在变频双压磨盘工艺条件下,进入变频双压盘磨机的进口压力为0.175 兆帕-0.185 兆帕、出口压力为0.37 兆帕-0.38 兆帕、功率为78 千瓦,使木浆纤维的叩解度达到15-20肖伯尔度,木浆纤维从卸料池出来,在变频双压磨盘工艺的分丝帚化作用下使木浆纤维形成稳定且细度0.1 分特-0.3 分特、长度在2 毫米-4 毫米的极细纤维素纤维,并使木浆纤维表面分裂出细小的木浆微纤维,完成木浆纤维的储纤环节;(6)将步骤四和步骤五处理过的极细纤维素纤维与木浆纤维素纤维采用推进器推入配浆池进行混纤处理,混纤处理的搅拌频率为25 赫兹-50 赫兹,形成极细纤维素纤维与木浆纤维的混纤纤维液;(7)将步骤六混纤处理后的混纤纤维液打入冲浆泵作高频冲纤处理,使纤维的浓度进一步稀释,形成均匀稳定的纤维悬浮液;(8)将步骤七处理后的均匀稳定的纤维悬浮液移到中央布浆器作布纤处理;(9)纤维湿态成形后通过吸移辊吸移到致密柔性拖网帘进行多道低压缓和柔性水刺工艺,多个水刺头喷射出极细水针,水针细度为0.08 毫米-0.1 毫米;致密柔性拖网帘上布有致密细小的网孔,网孔目数为100 目-150 目;低压缓和柔性水刺的水压为2-5 兆帕;多个水刺头依次排列具有不同的水压且多个水刺头的水压随着致密柔性拖网帘行走方向(即从致密柔性拖网帘从出口到成品区移动过程)从2 兆帕到5 兆帕依次升高;致密柔性拖网帘受到5-7 道低压缓和柔性水刺处理;极细水针对致密柔性拖网帘上的纤维进行低压缓和柔性水刺,使极细纤维素纤维与木浆纤维在致密柔性拖网帘上受到极细水针的垂直低压水刺,极细纤维素纤维与木浆纤维之间产生穿插、缠结和抱合,形成湿态纤维网;(10)将步骤九得到的湿态纤维网送入烘干机烘干、收卷后,进行分切或包装,形成舒肤高柔细旦纤维素水刺湿巾成品。

以上现有技术生产的湿法水刺材料虽然可以全降解,但与传统干法水刺材料相比,材料的断裂强度较低,无法满足对材料断裂强力有要求的客户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设计目的:设计一种采用聚酯超短纤维、木浆为主要原料,经过湿法水刺工艺加工成型的水刺材料。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本发明在材料制作上,一是盘磨后的木浆得到分丝帚化,使木浆纤维间形成更多的氢键结合,来弥补长度限制的抱合强力问题;二是使用湿法水刺技术,用木浆来代替粘胶,保障作为湿巾材料使用时的吸水性能,降低材料成本,使之替代传统水刺材料;三是采用斜网成形水刺缠结一体技术,使光滑无强力的纤网顺利转移,保证生产的稳定性。由于聚酯短纤表面有较多的油剂,在成形时没有抱合强力,也没有纤维之间的摩擦强力,甚至使木浆之间的摩擦强力大大降低,因此在纤网转移中容易断裂。采用斜网成形水刺缠结一体技术,即在成形网上,纤维成形后马上进入水刺预水刺,使纤维互相缠结而产生一定的强力,保证后道的转移;四是在材料中加入加强型超短纤维,通过热熔或热溶的作用,提高材料的断裂强力,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

技术方案1:一种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10-80%的聚酯超短纤维、0-5%的加强型超短纤维、15-90%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技术方案2:一种技术方案1所述的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的成型方法,其特征是:(1)木浆碎浆后分丝帚化、聚酯超短纤维和加强型超短纤维开包后液相分散,然后三者液相混合、湿态成形后在斜网成形网进行预刺、水刺、抽吸、烘燥、污点检测、克重检测后成卷、分切包装。

本发明优点是:一是盘磨后的木浆得到分丝帚化,使木浆纤维间形成更多的氢键结合,来弥补长度限制的抱合强力问题;二是实现了用木浆来代替粘胶,保障作为湿巾材料使用时的吸水性能,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三是采用斜网成形水刺缠结一体技术,使光滑无强力的纤网顺利转移,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四是在材料中加入加强型超短纤维,通过热熔或热溶的作用,提高材料的断裂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的成型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一种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10-80%的聚酯超短纤维、0-5%的加强型超短纤维、15-90%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重量百分比为10-80%的聚酯超短纤维的细度为0.3-2.4分特、长度为5-15毫米。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0-5%的加强型超短纤维的细度为0.9-3.0分特、长度为3-15毫米。聚酯超短纤维为涤纶纤维且通过油剂的整理,改善涤纶超短纤维的亲水性能。加强型超短纤维指ES热熔纤维、PET/COPET热熔纤维、PVA热溶纤维,以及它们的组合。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10%的聚酯超短纤维、90%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80%的聚酯超短纤维、5%的加强型超短纤维、15%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45%的聚酯超短纤维、2.5%的加强型超短纤维、52.5%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15%的聚酯超短纤维、1%的加强型超短纤维、84%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20%的聚酯超短纤维、2%的加强型超短纤维、78%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25%的聚酯超短纤维、3%的加强型超短纤维、72%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30%的聚酯超短纤维、4%的加强型超短纤维、66%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80%的聚酯超短纤维、5%的加强型纤维、15%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1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由原材料重量百分比为60%的聚酯超短纤维、3%的加强型超短纤维、37%配比的经过磨浆分丝帚化的木浆混合而成。

实施例1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木浆湿法水刺材料的成型方法,其特征是:(1)木浆碎浆后分丝帚化、聚酯超短纤维和加强型超短纤维开包后液相分散,然后三者液相混合、湿态成形后在斜网成形网进行预刺、水刺、抽吸、烘燥、污点检测、克重检测后成卷、分切包装。使用湿法水刺工艺,用木浆来代替粘胶,保障湿巾材料使用时的吸水性能。采用斜网成形水刺缠结一体,使光滑无强力的纤网顺利转移,即在成形网上,纤维成形后马上进入预水刺,使纤维互相缠结而产生一定的强力,以利后道的转移。斜网的成形网为聚酯网,透气率为320-420cfm。预水刺的水刺压力为20-35bar。

斜网成形水刺缠结一体技术,装置见CAD图。斜网的成形网为聚酯网,透气率为320-420cfm,太密则影响成形时的透水率,太疏则流失率过高,影响产成率。预水刺的水刺压力为20-35bar,该预刺压力太低则无法达到必要的缠结强力,仍然无法顺利转移进入后道水刺,预刺压力太高,则容易把短纤刺入成形网而影响成形网的透水率。该成形网下配备2个真空抽吸装置,分别位于水刺头前和水刺头正对下方。水刺头前的真空抽吸把斜网成形好的纤维网中的一部分水分抽走,使湿纤维网的含水率从90-95%降低到80-85%,然后进入预水刺。水刺头下方的真空抽吸则将水刺的水抽走,保障纤维网缠结的有效性。

水刺为平网水刺复合圆鼓水刺或者双圆鼓水刺的方式。平网水刺的拖网帘为聚酯网,有利于降低纤维的流失率,并使产品表面更细腻更柔软;圆鼓双刺的拖网帘为镍网或者钢丝网,镍网则有利于提高缠结效率,降低生产能耗,并由于木浆的存在,水刺时木浆易因镍网孔洞的影响而形成小凸点,使布面呈现不规则的粗糙小凸点风格;钢丝网则提供平整柔软的表面,也可根据钢丝网密度的不同,而呈现微孔的布面风格。

烘干为热风穿透与表面接触复合式烘干,热风穿透的烘干效率较高,表面接触式烘干则有利于加强型纤维热熔或者热溶发挥增强的作用。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发明的设计思路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发明设计思路的简单文字描述,而不是对本发明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发明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