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纸机网用布基底织物连接接缝区域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9123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造纸机网用布基底织物连接接缝区域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纸机网用布基底织物连接接缝区域制备工艺,属纺织物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造纸形成网是造纸机中重要的成型和脱水设备,对纸张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为了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往往需要通过将两个或多个成形网进行连接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虽然实现成形网连接的方式当前种类繁多且技术成熟,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使用传统的连接工艺进行成形网连接,一方面工艺复杂,劳动强度较高,另一方面在接缝位置处的成形网的结构强度、透水性等特征均与接缝位置外其他区域成形网的机构强度、透水性等特征存在这极大的差异,从而极易引发纸类产品生产质量不稳定,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的造纸成形网接缝连接工艺,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造纸机网用布基底织物连接接缝区域制备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造纸机网用布基底织物连接接缝区域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选定连接区域,选定目标织物,并在目标织物沿织物在造纸机上运动方向上选定特定的接缝预连接区域,并在预连接区域两端位置设定连接区分标识,所选定的预连接区域有效长度不低于20条构成该织物丝线最大直径的总和;

第二步,制备连接区域, 在第一步设定的预连接区域内,将连接区分标识内的织物沿与织物在造纸机上运动方向相互平行的纬纱保留一层,且所保留的纬纱均位于同一平面上,预连接区域内的各经纱和多余纬纱均全部去除,并构成连接窗口;

第三步,织物折叠,经过第二部构成连接窗口的织物进行折叠,且折叠轴线嵌位于连接窗口内,且连接轴线与连接窗口内的纬纱相互垂直,连接轴线距离第一步设定的连接区分标识距离不低于至少两条构成该织物丝线最大直径的总和,且经过折叠后的连接窗口内的一层纬纱形成两层,且两层纬纱间相互平行分布并相互位置一一对应分布;

第四步,窗口定位,将折叠后的织物与经过折叠后窗口临近部分进行定位连接,定位连接时,通过至少一条定位经线编织定位,所述的定位经线至少一条并与连接窗口内的纬纱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定位经线均位于连接窗口折叠轴线与连接区分标识之间位置,且定位经线之间间距不大于织物连接窗口外部分经线间距,所述的定位经线另通过若干定位纬线与连接区分标识外的织物连接,所述的定位纬线位于经过窗口折叠后的窗口区两层纬纱之间位置,并与定位经线相互垂直分布,且各定位纬线均位于窗口区内纬线间隙内,且定位纬线与窗口区内纬纱间距不大于连接区分标识外的织物相邻纬纱间距;

第五步,接缝区强化,通过至少一条定位经线与折叠后的连接窗口内纬线进行编织定位,且该定位经线靠近连接窗口折叠轴线位置,并与折叠轴线平行分布,该定位经线与折叠轴线间最小距离不大于至少两条定位经线最大直径的总和。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部中,在对经纱和多余纬纱去除过程中,当出现纱线端头时,则各纱线断头均通过熔焊与预连接区域边缘位置的各经纱和纬纱进行熔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四步中定位纬线与连接区分标识外的织物连接长度不低于3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四步中定位经线和定位纬线均包括至少两条单丝线,且各单丝线相互绞合并以“∞”结构排布,所述的第四步中定位经线和定位纬线最大直径均不大于构成织物的经线和纬纱的最小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四步和第五步中的定位经线和定位纬线均分别通过熔焊与织物和连接窗口内纬纱连接。

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操作容易,且规范化程度高,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造纸机用布基底织物接缝区域的制备工作效率和加工精度,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造纸机用布基底织物接缝区域的连接定位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并可有效的克服传统工艺加工的连接区域内织物的结构强度、吸水脱水率等与连接区域外织物存在差异的弊端,从而可有效的提高纸机用布基底织物接缝连接的质量,有助于提高造纸机加工效率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示意图;

图2为连接窗口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接窗口折叠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和3所述的,一种造纸机网用布基底织物连接接缝区域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选定连接区域,选定目标织物3,并在目标织物沿织物在造纸机上运动方向上选定特定的接缝预连接区域1,并在预连接区域两端位置设定连接区分标识2,所选定的预连接区域1有效长度为50条构成该织物丝线最大直径的总和;

第二步,制备连接区域, 在第一步设定的预连接区域1内,将连接区分标识2内的织物沿与织物在造纸机上运动方向相互平行的纬纱4保留一层,且所保留的纬纱4均位于同一平面上,预连接区域1内的各经纱和多余纬纱均全部去除,并构成连接窗口;

第三步,织物折叠,经过第二部构成连接窗口的织物进行折叠,且折叠轴线嵌位于连接窗口内,且连接轴线与连接窗口内的纬纱4相互垂直,连接轴线距离第一步设定的连接区分标识2距离为4条构成该织物丝线最大直径的总和,且经过折叠后的连接窗口内的一层纬纱4形成两层,且两层纬纱4间相互平行分布并相互位置一一对应分布;

第四步,窗口定位,将折叠后的织物与经过折叠后窗口临近部分进行定位连接,定位连接时,通过至少一条定位经线5编织定位,所述的定位经线5至少一条并与连接窗口内的纬纱4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定位经线5均位于连接窗口折叠轴线与连接区分标识2之间位置,且定位经线5之间间距与织物连接窗口外部分经线间距相同,所述的定位经线5另通过若干定位纬线6与连接区分标识2外的织物连接,所述的定位纬线6位于经过窗口折叠后的窗口区两层纬纱4之间位置,并与定位经线5相互垂直分布,且各定位纬线6均位于窗口区内纬线4间隙内,且定位纬线6与窗口区内纬纱4间距与连接区分标识外的织物相邻纬纱间距;

第五步,接缝区强化,通过至少一条定位经线5与折叠后的连接窗口内纬线4进行编织定位,且该定位经线靠5近连接窗口折叠轴线位置,并与折叠轴线平行分布,该定位经线5与折叠轴线间最小距离为两条定位经线最大直径的总和。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部中,在对经纱和多余纬纱去除过程中,当出现纱线端头时,则各纱线断头均通过熔焊与预连接区域边缘位置的各经纱和纬纱进行熔焊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步中定位纬线6与连接区分标识2外的织物连接长度不低于3毫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步中定位经线5和定位纬线6均包括至少两条单丝线,且各单丝线相互绞合并以“∞”结构排布,所述的第四步中定位经线5和定位纬线6最大直径均不大于构成织物的经线和纬纱的最小直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步和第五步中的定位经线5和定位纬线6均分别通过熔焊与织物和连接窗口内纬纱连接。

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操作容易,且规范化程度高,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造纸机用布基底织物接缝区域的制备工作效率和加工精度,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造纸机用布基底织物接缝区域的连接定位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并可有效的克服传统工艺加工的连接区域内织物的结构强度、吸水脱水率等与连接区域外织物存在差异的弊端,从而可有效的提高纸机用布基底织物接缝连接的质量,有助于提高造纸机加工效率和精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