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炭纤维混纺纱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1088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炭纤维混纺纱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档、纯天然、个性化、差异化的纺织品消费,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发展趋势。目前市场上的纱线层出不穷,材质结构各不相同,广泛应用于织布、制绳、制线等生活领域。棉织物是指以棉纱为原料的织物,是我过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纺织纤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棉织物机械强度与弹性较差,棉织物中夹杂杂质,影响棉织物的耐用性。纯棉织物经过水洗和穿着后极易起皱变形,并且其成本较高,不利于纯棉织物的开发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点的悄然变化,追求纺织用品为天然、绿色环保、新奇特等观念的着装,是人们的理想,人们对纺织面料的要求趋向穿着舒适、透气性好、手感柔和、抗皱性强的综合性面料。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纺织面料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其一,采用合成纤维制成的面料虽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但穿着舒适性能较差,其二,采用天然纤维制成的面料虽然手感柔软但抗皱性能较差,不具有调温的作用,因此,目前的纱线难以在市场上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抑菌防霉、吸附除臭且调温效果好的竹炭纤维混纺纱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纱线的表面设置棉纤维和在纱线的内部设置竹炭纤维和具有调温作用的调温粘胶纤维实现除臭、抑菌防霉及调温的功能,因此,该纱线适合在纺线技术领域推广和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竹炭纤维混纺纱线,包括由竹炭纤维、棉纤维及内部中空的调温粘胶纤维螺旋捻合而成的纱线本体,所述纱线本体包括芯层、表层以及设在芯层和表层之间的阻燃层,所述表层为棉纤维,所述芯层包括竹炭纤维和调温粘胶纤维,所述竹炭纤维和调温粘胶纤维呈圆形、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调温粘胶纤维内部填充有能吸收热量的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表层的外围还设有染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芯层与表层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1。

进一步地,所述混纺纱线为毛型混纺纱线。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为磷酸氢二钠或石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表层为棉纤维,纱线与肌肤触感好,穿着舒适并且吸湿性能好;在芯层和表层之间设有阻燃层,可以避免纱线遇到明火而发生燃烧的现象;芯层包括竹炭纤维和调温粘胶纤维,其中,竹炭纤维可以有效起到除臭、抑菌防霉及抗皱的作用,从而延长了纱线的使用年限,同时调温粘胶纤维内部填充有介质,这些介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热量,从而具有良好的调温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纱线适合在纺线技术领域推广和应用。

(2)本实用新型中的毛型混纺纱线具有排汗导湿性强、耐洗涤且抗玷污等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的纱线集三种纤维之所长,补其所短,同时可降低成本。

(3)本实用新型中纱线采用多种纤维螺旋捻合结构,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具有吸湿抗菌及良好的韧性,因此,该结构适用在纺线技术领域推广及应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竹炭纤维混纺纱线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竹炭纤维,2、棉纤维,3、调温粘胶纤维,4、芯层,5、表层,6、阻燃层,7、染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竹炭纤维混纺纱线,包括由竹炭纤维1、棉纤维2及内部中空的调温粘胶纤维3螺旋捻合而成的纱线本体,所述纱线本体包括芯层4、表层5以及设在芯层4和表层5之间的阻燃层6,所述表层5为棉纤维2,所述芯层4包括竹炭纤维1和调温粘胶纤维3,所述竹炭纤维1和调温粘胶纤维3呈圆形、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调温粘胶纤维3内部填充有能吸收热量的介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表层5的外围还设有染料层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芯层4与表层5的横截面积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纺纱线为毛型混纺纱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为磷酸氢二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介质为石蜡。

本实用新型中混纺纱线的应用过程如下:首先,该混纺纱线的最外围设有染料层7,可以对该混纺纱线进行染色,从而满足人们对颜色的需求;混纺纱线的表层5为棉纤维2,人们穿着该纱线制成的衣服,不但舒适,而且吸湿性能好;在芯层4和表层5之间设有阻燃层6,可以避免纱线遇到明火而发生燃烧的现象,其中,芯层4中的竹炭纤维1可以起到除臭和抑菌防霉的作用,同时调温粘胶纤维3内部填充有能吸收热量的介质,这些介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热量,从而具有良好的调温效果,从而延长该纱线的使用年限,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纱线适合在纺线技术领域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