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4246发布日期:2018-12-07 23:13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丝装置,尤其是一种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圆形快装组件熔体腔内放一块喷丝板,且只能喷出一束丝,因此 20~24头纺位距一般要达到2m以上,侧吹风均匀性和设备排布等都产生很大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节能且降低人工的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料仓、螺杆挤压机、计量泵组、草帽垫组、外环、内环、侧吹风、分配板组以及喷丝板组;料仓的出口与螺杆挤压机的进口对接,螺杆挤压机的出口与计量泵组对接,计量泵组的出口与草帽垫组对接并且进入内环,内环位于外环内部,内环与外环之间的空隙处设有侧吹风,内环末端出口设有分配板组,分配板组下方设有喷丝板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计量泵组、草帽垫组、分配板组以及喷丝板组包括两个计量泵、草帽垫、分配板以及喷丝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喷丝板组为一体成型且喷丝板组上包括若干喷丝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单组双喷真头纺纺丝技术,熔体实行双进双出、单独计量,实现双腔组件的真头纺丝,确保了一个组件喷出的两束丝纤度的均匀性;改变箱体和侧吹风丝窗的结构设计,解决了传统纺丝位距大、侧吹风冷却不均的难题,改善了丝束冷却和条干、染色的均匀性;单组双喷真头技术比传统纺丝距减小,使建筑面积下降了28.9%,直接人工成本降低35%,平均能降低32.7%。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单组双喷真双头纺丝装置,包括料仓1、螺杆挤压机2、计量泵组3、草帽垫组4、外环6、内环5、侧吹风7、分配板组8以及喷丝板组9;料仓1的出口与螺杆挤压机2的进口对接,螺杆挤压机2的出口与计量泵组3对接,计量泵组3的出口与草帽垫组4对接并且进入内环5,内环5位于外环6内部,内环5与外环6之间的空隙处设有侧吹风7,内环5 末端出口设有分配板组8,分配板组8下方设有喷丝板组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计量泵组3、草帽垫组4、分配板组8以及喷丝板组 9包括两个计量泵、草帽垫、分配板以及喷丝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喷丝板组9为一体成型且喷丝板组上包括若干喷丝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单组双喷真头纺纺丝技术,熔体实行双进双出、单独计量,实现双腔组件的真头纺丝,确保了一个组件喷出的两束丝纤度的均匀性;改变箱体和侧吹风7丝窗的结构设计,解决了传统纺丝位距大、侧吹风7冷却不均的难题,改善了丝束冷却和条干、染色的均匀性;单组双喷真头技术比传统纺丝距减小,使建筑面积下降了28.9%,直接人工成本降低 35%,平均能降低32.7%。

利用高频电磁加热技术,通过电子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把交流电源整流、滤波、逆变成高频交变电流,再转换成高频交变磁场,磁场碰到金属材质的套筒又转换为高频交变电流,使金属套简直接从内部发热,热效率达到 95%,热量基本控制在螺杆套筒内部,基本无能量损失,比传统的螺杆加热节能30%以上。

新型纺丝箱体保温采取外罩壳与保温框架之间无直接接触的结构,用局部的支撑结构固定箱体和保温面板,并在与纺丝箱体的接触位置采取绝热材料,避免了热传导,使箱体表面平均温度由600℃降至50℃,减少热媒系统的热损耗,明显降低热媒系统的负荷和整体能耗。

单组双喷真头纺纺丝技术,熔体实行双进双出、单独计量,实现双腔组件的真头纺丝,确保了一个组件喷出的两束丝纤度的均匀性;改变箱体和侧吹风7丝窗的结构设计,解决了传统纺丝位距大、侧吹风7冷却不均的难题,改善了丝束冷却和条干、染色的均匀性;单组双喷真头技术比传统纺丝距减小,使建筑面积下降了28.9%,直接人工成本降低35%,平均能降低32.7%。

双胞胎多头卷绕技术的开发,是将传统旧机型两个位的单独卷绕头合并组成一个卷绕头,同时两个位的SR1、GR2、GR3辊、网络器和导丝器全部合二为一,SR1、GR2、GR3辊长度和直径适当增加,即构成了新型的“双胞胎”多头纺丝卷绕机。现阶段以24头卷绕机为主要技术,32头的“双胞胎”卷绕机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大量应用。

公司为涤纶纺丝为基本开发了WINGS卷绕系统,将传统的上下两层的操作与功能及其装置巧妙的集成到卷绕头上,是卷绕头的一次突破性革命。后期也有部分锦纶厂家采用WINGS装置生产锦纶POY,相比传统双层卷绕技术,伸头时间、用工、压缩空气和废丝量均减少一半,节能25%-30%空间和高度,综合节能25%以上。

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