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04048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第一集束器(10)和/或第一集束器(10),第一集束器(10)和/或第二集束器(2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0)含有两个用于末并条或粗纱条穿过的通道,第二集束器(20)含有三个用于末并条或粗纱条穿过的通道。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达到能够实现末并条和一种或几种粗纱条的一并喂入,从而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生产的目的。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具有简单有效,装置容易制造和安装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专利说明】
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机械领域,具体是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小比例、多组分、多色彩是纱线产品开发中非常重要的思路和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在实现工艺上要么特别复杂,要么达不到设计目标。中国专利101748525A,【公开日】期:2010年6月23日,公开了一种《纺织机的集束器及其清洁方法》,就该集束器而言,用于将多根纤维汇集成一束丝线,以避免棉絮堆积于一传动轴上,该集束器包含一接触面,该接触面与该传动轴相接触,其中该接触面具有一纱道约束部,以及一棉絮脱除部,使得该传动轴转动时,该棉絮能沿着该棉絮脱除部而顺势由该传动轴带走,以达到使该集束器清洁的效果。现有技术的缺点:该纺织机不能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的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的纺纱机械不能生产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达到能够实现末并条和一种或几种粗纱条的一并喂入,从而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生产的目的。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具有简单有效,装置容易制造和安装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和两个第一集束器,该两个第一集束器均设置在该粗纱机外,第一集束器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
[0005]第一集束器含有呈喇机筒形结构的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的大口端为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该第一壳体的小口端为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该第一壳体内设有将第一集束器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
[0006]第一壳体由第一底壁和第一顶壁连接围成,第一底壁为平板结构,第一顶壁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一顶壁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底壁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
[0007]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垂直于第一底壁,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沿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向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相互平行;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所述另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另一个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
[0008]—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一个第一集束器和一个第二集束器,该第一集束器和第二集束器均设置在该粗纱机外,第一集束器和第二集束器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或者,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第二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
[0009 ]第一集束器含有呈喇PA筒形结构的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的大口端为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该第一壳体的小口端为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该第一壳体内设有将第一集束器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第二集束器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的大口端为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该第二壳体的小口端为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该第二壳体内设有将第二集束器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
[0010]第一壳体由第一底壁和第一顶壁连接围成,第一底壁为平板结构,第一顶壁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一顶壁与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底壁与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第二壳体由第二底壁和第二顶壁连接围成,第二底壁为平板结构,第二顶壁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二顶壁与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二底壁与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
[0011 ]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垂直于第一底壁,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沿第一集束器的入口端向第一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相互平行;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均垂直于第二底壁,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均沿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向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均相互平行,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之间,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之间;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
[0012]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等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容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大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容积。
[0013]—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和两个第二集束器,两个第二集束器均设置在该粗纱机外,两个第二集束器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
[0014]第二集束器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的大口端为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该第二壳体的小口端为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该第二壳体内设有将第二集束器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
[0015]第二壳体由第二底壁和第二顶壁连接围成,第二底壁为平板结构,第二顶壁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二顶壁与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二底壁与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
[0016]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均垂直于第二底壁,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均沿第二集束器的入口端向第二集束器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均相互平行,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之间,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之间。
[0017]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等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容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大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的容积。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达到能够实现末并条和一种或几种粗纱条的一并喂入,从而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生产的目的。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具有简单有效,装置容易制造和安装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是第一种集束器的主视示意图。
[0021 ]图2是第一种集束器的俯视示意图。
[0022]图3是第一种集束器的右视示意图。
[0023]图4是第一种集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第一种集束器中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的容积或等于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的容积时的俯视不意图。
[0025]图6是第二种集束器的主视示意图。
[0026]图7是第二种集束器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8是第二种集束器的右视示意图。
[0028]图9是第一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是第二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是第三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2是第四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3是第五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4是第六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5是第七种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附图标记:
[0036]11、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2、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3、第一壳体;14、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5、第一底壁;16、第一顶壁;19、支撑板;
[0037]21、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2、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3、第二壳体;24、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5、第二底壁;26、第二顶壁;27、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8、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
[0038]30、末并条;31、第一种粗纱条;32、第二种粗纱条;33、第三种粗纱条;34、第四种粗纱条;
[0039]40、粗纱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41 ] 实施例1
[0042]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和两个第一集束器10,该两个第一集束器1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0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1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即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大口端均位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均位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如图1至图5、图9和图10所示。
[0043]该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为末并条或粗纱条进入该第一集束器10的一端,该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为末并条或粗纱条离开该第一集束器10的一端,即末并条或粗纱条从该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进入该第一集束器10,末并条或粗纱条从该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离开该第一集束器10。喇机形结构的含义为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直径大一端即为喇叭形结构的大口端,直径小一端即为喇叭形结构的小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结构可以与现有集束器中用于纱线穿过的通道的结构相同,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大口端均位于该集束器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均位于该集束器的出口端,第一种末并条或粗纱条能够从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进入该集束器,第二种末并条或粗纱条能够从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进入该集束器,然后合并形成并合须条,图9和图10所示。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通过向第一集束器10中穿入不同种类和颜色的末并条或粗纱条形成并合须条,再将该并合须条喂入粗纱机从而可以生产出多组分多色彩的优质粗纱成品。
[00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束器10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一壳体13,该第一壳体13的大口端为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该第一壳体13的小口端为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该第一壳体13内设有将第一集束器1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第一壳体13由第一底壁15和第一顶壁16连接围成,第一底壁15为平板结构,第一顶壁16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一顶壁16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底壁15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其中,喇叭筒形结构的含义为一端的内径大于另一端的内径,内径大一端即为喇叭筒形结构的入口端,内径小一端即为喇叭筒形结构的小口端。
[00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垂直于第一底壁15,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沿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向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相互平行;靠近粗纱机40的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容积可以小于或等于该靠近粗纱机40的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远离粗纱机40的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容积可以小于或等于该远离粗纱机40的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即如图9和图10所示,两个第一集束器10串联可以有四种组合方式,图9和图10仅为四种组合方式中的两种。
[00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通道内壁面粗糙度按要求加工,Ra小于0.6。集束器可以采用树脂材料制成,一般用于棉纤维的纺纱;也可以采用钢制材料制成,一般用于摩擦系数大,易于产生静电的纤维材料的纺纱。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通道之间的距离以纱条之间能够独立牵伸相互不纠缠为宜,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大一小时(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容积小于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如图1至图4所示,末并条由大通道(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穿过,粗纱条由小通道(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穿过。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具体尺寸与末并条和粗纱的条重有关,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的高度应相同,便于纤维的牵伸控制一致。粗纱机40的喂入口和两个第一集束器10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0047]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还包括粗纱支架,第一集束器10通过该粗纱支架与粗纱机40连接固定,第一集束器1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与该粗纱支架连接固定的支撑板19。优选,支撑板19的下部设有用于与该粗纱支架连接固定的U型凹槽。
[0048]使用时,末并条30能够依次经过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和该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后进入粗纱机40,第一种粗纱条31能够依次经过该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后与该末并条30合并再依次进入该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和粗纱机40,第二种粗纱条32能够经过该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后与该末并条30合并后再进入粗纱机40,末并条30、第一种粗纱条31的颜色不同,具体的连接结构和使用方式可以参考如图9所示。
[0049]实施例2
[0050]实施例1介绍的是第一种集束器含有两个通道,所以可以称为双通道的集束器,该第一种集束器能够同时将两条末并条、或两条粗纱条、或一条末并条和一种粗纱条合并形成并合须条,下面介绍第二种集束器以及第二种集束器和第一种集束器组合的使用方式,该第二种集束器是对上述第一种集束器的一种改进方案,该第二种集束器含有三个通道,所以可以称为三通道的集束器,该三通道的集束器具体结构以及含有第二种集束器和第一种集束器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如下:
[0051 ] 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一个第一集束器10和一个第二集束器20,该第一集束器10和第二集束器2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0和第二集束器20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或者,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1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第二集束器2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20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如图6至图8、图11和图12所示。
[005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束器10的形状和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本实用新型将不再详细介绍;第二集束器20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二壳体23,该第二壳体23的大口端为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该第二壳体23的小口端为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该第二壳体23内设有将第二集束器20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如图6至图8所不O
[005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3由第二底壁25和第二顶壁26连接围成,第二底壁25为平板结构,第二顶壁26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二顶壁26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二底壁25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
[005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均垂直于第二底壁25,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均沿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向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相互平行,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之间,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之间;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容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容积等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容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容积大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容积。这样,一个第一集束器10和一个第二集束器20串联可以有四种组合方式,图11和图12仅为四种组合方式中的两种。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的高度应相同,便于纤维的牵伸控制一致。即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一集束器10和第二集束器20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即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0055]本实施例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1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0056]实施例3
[0057]实施例1和2介绍的是第一种集束器以及第一种集束器和第二种集束器组合的方式,下面介绍一种仅含有第二种集束器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具体如下:
[0058]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和两个第二集束器20,两个第二集束器2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两个第二集束器20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2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20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如图6至图8、图13所示。
[005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束器20的形状和构造与实施例2中第二集束器20的完全相同,第二集束器20在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中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考实施例1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0060]实施例4
[0061]实施例1至3介绍的是两个第一集束器10串联、一个第一集束器10和一个第二集束器20串联、以及两个第二集束器20串联的组合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三个实施例,也可以三个以上的集束器进行串联,具体如下:
[0062]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和三个第一集束器10,该三个第一集束器1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0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二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第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三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第二个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如图14所示。
[0063]具体的,将白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末并条30,然后将黑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一种粗纱条31,将绿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二种粗纱条32,将红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三种粗纱条33,再分别将白色的末并条30和第一种粗纱条31、第二种粗纱条32、第三种粗纱条33分别依次喂入粗纱机40,生产粗纱。具体作业时,末并条30和黑色的第一种粗纱条31并入第一个第一集束器10,形成并合须条,然后与绿色的第二种粗纱条32—同并入第二个第一集束器10,形成并合须条,然后与红色的第三种粗纱条33—同并入第三个第一集束器10,最终在粗纱机40中生产出优质的成品粗纱。
[0064]其中制得的白色末并条30,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4.3克/米;制得的黑色的第一种粗纱条31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52克/米。制得的绿色的第二种粗纱条32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52克/米。制得的红色的第三种粗纱条33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52克/米。粗纱在FA401粗纱机上纺制。
[0065]第一集束器10的大口端的长度(即入口端沿图1中左右方向)为12mm,小口端的长度(即出口端沿图1中左右方向)为8mm,大口端的高度(S卩入□端沿图1中上下方向)为15mm,该第一集束器10采用尼龙材料制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内壁面粗糙度按要求加工,Ra小于0.6。通道之间的距离以纱条间能够独立牵伸相互不纠缠为宜,末并条由大通道穿过,粗纱条由小通道穿过。
[0066]本实用新型不仅致力于纺纱方法的研究,也注重多通道集束器研制,同时考虑到多条纱入器后的接触或缠绕或多通道口间距大小以及对牵伸运动纤维的控制力,该装置能纺出性能质量优良的粗纱,为纺纱企业起到了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彰显技术进步。
[0067]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0068]实施例5
[0069]实施例4介绍三个以上的集束器进行串联的方式,三个以上的集束器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组合,具体如下:
[0070]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两个第一集束器10和一个第一集束器20,该两个第一集束器10和一个第二集束器2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二集束器20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第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二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第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第一个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如图15所示。
[0071]具体的,将白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末并条30,然后将黑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一粗纱条31,将绿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二粗纱条32,将红棉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三种粗纱条33,将羊毛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第四粗纱条34,再将白色末并条和黑色、绿色、红色粗纱条、羊毛粗纱条分别依次喂入粗纱机,生产粗纱;末并条30、第一粗纱条31和第二粗纱条32并入第二集束器20,形成并合须条,第三种粗纱条33和第四粗纱条34并入第一集束器10,形成另一个并合须条,两个该并合须条一同并入第一个第一集束器10,生产粗纱。
[0072]其中制得的白色末并条30,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3.46克/米;制得的黑色的第一粗纱条31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78克/米。制得的绿色第二粗纱条32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78克/米。制得的红色的第三种粗纱条33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52克/米。制得的羊毛的第四粗纱条34经过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条重为0.75克/米。粗纱在FA401粗纱机上纺制。
[0073]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至少一个第一集束器10和至少一个第一集束器20可以任意的串联并联,以及串联和并联进行在次的串联和并联。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粗纱条可用一根或者多根不同粗纱来替代,喂入一个第一集束器10或第二集束器20的组合可以是一条未并条和一条粗纱条,也可以是一未并条多粗纱条,其最终只需保证总的喂入总条重在粗纱机和细纱机的工艺牵伸范围内即可。棉花纤维的颜色可以根据产品特征进行配置,但颜色之间要有一定的对比度。该粗纱仿赛络的纺制装置和纺制方法可纺除棉以外的其它纤维混纺类型纱线。
[0074]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于实施例5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0075]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以一种末并条为基条,以多种粗纱条为饰条生产多组分多色彩粗纱;将一种颜色的棉纤维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末并条,然后将另几种颜色的棉纤维分别在抓棉、混棉、开棉、成卷、梳棉和并条后制成粗纱条,再分别将末并条和粗纱条的一种或几种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依次喂入粗纱机,实现粗纱的组分和色彩的改变,生产粗纱;在粗纱机上加装一个粗纱支架、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集束器10、第二集束器20,两者自身或彼此以不同的串联、并联方式完成末并条和粗纱条的一种或几种的喂入,然后生产粗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简单有效,容易制造和安装,方法可实现多色彩、多组分不同风格的段彩粗纱的生产,粗纱结构可控,同时能够防止色结的增加,适用于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007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主权项】
1.一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和两个第一集束器(10),该两个第一集束器(1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0)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1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I I)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束器(10)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一壳体(13),该第一壳体(I3)的大口端为第一集束器(1)的入口端,该第一壳体(13)的小口端为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该第一壳体(13)内设有将第一集束器(10)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13)由第一底壁(15)和第一顶壁(16)连接围成,第一底壁(15)为平板结构,第一顶壁(16)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一顶壁(16)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底壁(15)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垂直于第一底壁(15),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沿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向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相互平行; 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I I)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所述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另一个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5.—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一个第一集束器(10)和一个第二集束器(20),该第一集束器(10)和第二集束器(2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第一集束器(10)和第二集束器(20)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 第一集束器(1)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或者,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朝向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 第一集束器(1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一集束器(10)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大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的入口端,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小口端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 第二集束器(2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20)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集束器(10)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一壳体(13),该第一壳体(13)的大口端为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该第一壳体(13)的小口端为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该第一壳体(13)内设有将第一集束器(10)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 第二集束器(20)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二壳体(23),该第二壳体(23)的大口端为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该第二壳体(23)的小口端为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该第二壳体(23)内设有将第二集束器(20)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 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壳体(13)由第一底壁(15)和第一顶壁(16)连接围成,第一底壁(15)为平板结构,第一顶壁(16)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一顶壁(16)与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一底壁(15)与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 第二壳体(23)由第二底壁(25)和第二顶壁(26)连接围成,第二底壁(25)为平板结构,第二顶壁(26)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二顶壁(26)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二底壁(25)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垂直于第一底壁(15),第一集束器第一隔板(14)沿第一集束器(10)的入口端向第一集束器(10)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和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相互平行; 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均垂直于第二底壁(25),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均沿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向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相互平行,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之间,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之间; 第一集束器第一通道(11)的容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集束器第二通道(12)的容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容积等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容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容积大于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容积。10.—种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包括粗纱机(40)和两个第二集束器(20),两个第二集束器(20)均设置在该粗纱机(40)外,两个第二集束器(20)均含有入口端和出口端,一个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粗纱机(40)的喂入口,另一个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朝向该一个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20)内设置有贯通该第二集束器(20)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为喇叭形结构,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大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大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大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的小口端、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的小口端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小口端均对应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集束器(20)含有呈喇叭筒形结构的第二壳体(23),该第二壳体(23)的大口端为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该第二壳体(23)的小口端为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该第二壳体(23)内设有将第二集束器(20)的内部分隔形成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的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壳体(23)由第二底壁(25)和第二顶壁(26)连接围成,第二底壁(25)为平板结构,第二顶壁(26)为弯曲的板状结构,第二顶壁(26)与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相对应的端部呈拱形,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的断面形状为长方形,第二底壁(25)与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相对应的端部为该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中的一条。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组分多色彩粗纱纺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均垂直于第二底壁(25),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均沿第二集束器(20)的入口端向第二集束器(20)的出口端的方向设置,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均相互平行,第二集束器第一隔板(24)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一通道(21)和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之间,第二集束器第二隔板(28)位于第二集束器第二通道(22)和第二集束器第三通道(27)之间。
【文档编号】D02G3/34GK205590861SQ201620408285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发明人】田野, 刘让同
【申请人】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中原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