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6213发布日期:2018-11-13 19:3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领域,涉及一种产品连续落纱的纺纱成纱机械,尤其涉及一种棉纺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细纱机是纺纱五大工艺流程中的最终环节,其产量、质量是纺纱工艺各道工序优劣的综合反映。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同时为了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细纱设备大量采用了自动落纱装置,这些装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换一次满纱管,都要补一次空纱管,否则就不能连续工作,影响到工效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自动落纱装置的不足,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方法,提供一种高效的棉纺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保证无卡死现象从而正常落纱,提高工效。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包括气缸、气缸旋转座、Y型接头、转块、转轴和挂板,所述气缸、气缸旋转座、Y型接头、转块和转轴为两组且相对装设于所述挂板的两端;所述气缸旋转座与所述气缸的出轴端连接,所述气缸可绕所述气缸旋转座自由转动,所述Y型接头分别与所述气缸和所述转块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上,所述转轴装设于所述挂板上,且分别与所述转块和导纱板圆钢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上,所述挂板为两边具有倾斜部的U型结构,所述气缸旋转座装设在所述倾斜部上。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上,所述倾斜部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气缸旋转座通过螺栓可转动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上,所述挂板的两端均开设有一通孔,所述转轴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上,所述Y型接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气缸的出轴端销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气缸旋转座与转轴位置相对固定可免调试;气缸旋转座与转轴距离近,挂板变形小,翻转机构不容易卡死;挂板随导纱板升降时,因气缸可绕气缸旋转座自由转动不会因为导纱板升降不到位导致翻转机构卡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气缸,2-Y型接头,3-转块,4-气缸旋转座,5-转轴,6-挂板,7-导纱板圆钢,8-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包括气缸1、气缸旋转座4、Y型接头2、转块3、转轴5和挂板6,气缸1、气缸旋转座4、Y型接头2、转块3和转轴5为两组且相对装设于挂板6的两端;气缸旋转座4与气缸1的出轴端连接,气缸1可绕气缸旋转座4自由转动,Y型接头2分别与气缸1和转块3连接;转轴5装设于挂板6上,且分别与转块3和导纱板圆钢7相连接。该翻转装置的主要工作原理为:使用气缸1通过由Y型接头2和转块3构成的连杆机构带动导纱板圆钢7往复摆动:当气缸1运动到最大行程时,Y型接头2推动转块3与之相连的固定在挂板6上的转轴5摆动,从而带动与转轴5连接的导纱板圆钢7摆动;当气缸1运动到最小行程时,Y型接头2拉动转块3让与之相连的固定在挂板6上的转轴5摆动,从而带动与转轴5连接的导纱板圆钢7摆动。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挂板6为两边具有倾斜部8的U型结构,气缸旋转座4装设在倾斜部8上。倾斜部8上开设有一通孔,气缸旋转座4通过螺栓可转动固定于通孔内,即气缸旋转座4以螺栓为轴心自由转动,同时带动与气缸旋转座4连接的气缸1围绕该螺栓进行自动转动,气缸旋转座4与气缸1的出轴端连接,使得其与转轴5的距离近,挂板6变形小,翻转机构不容易卡死。

此外,挂板6的两端均开设有一通孔,转轴5可转动的固定于通孔内。Y型接头2的两端分别与转轴5和气缸1的出轴端销轴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当气缸1运动到最大行程时,气缸1绕气缸旋转座4转动,同时Y型接头2推动转块3让与之相连的固定在挂板6上的转轴5摆动,从而带动与转轴5连接的导纱板圆钢7摆动;当气缸1运动到最小行程时,气缸1绕气缸旋转座4转动,Y型接头2拉动转块3让与之相连的固定在挂板6上的转轴5摆动,从而带动与转轴5连接的导纱板圆钢7摆动。如前,本实用新型细纱机导纱板翻转装置的机械动作均为程序控制或人为手动可控,自动化程度高,能保证设备连续工作,提高看台率和工效,缓解人工短缺,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