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纱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1801发布日期:2019-07-27 10:3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纱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纺纱组合件。



背景技术:

转杯纺属于自由端纺纱领域,具有纺纱速度高、卷装容量大、适纺性较好和能够兼纺优低原料的特点,已成为新型纺纱技术中技术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性较高的纺纱形式。转杯纺从转杯内负压的产生原因及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可以分为自排风式和抽气式两种形式。转杯纺最初只使用低成本的原料,例如纺织厂的下脚料或可再利用的纺织材料等。20世纪70 年代中期,转杯纺只应用于纺棉产品。随着转杯纺技术的进步,转杯纺的适纺范围也在逐渐增加。如今,转杯纺不仅可以用于高档针织纱的生产,还可应用于低捻纱、竹节纱、S捻纱、包芯纱等诸多花式纱。目前市场上的转杯产品主要以铝合金金刚镀转杯、铝合金硬质阳极化转杯和电镀镍磷钢杯三种类型为主,铝合金金刚镀转杯是业内普遍公认为纺纱性能和使用寿命最好的产品,它的优点是纺纱性能好,凝聚槽寿命长,但在所有转杯产品中价格最高。铝合金硬质阳极化转杯的优点是三种转杯产品中其价格最低,但纺纱性能一般,凝聚槽寿命最短。电镀镍磷钢杯的性能和价格介于金刚镀和阳极化转杯之间,但由于其基体材质是钢,转杯的重量比铝合金材质的金刚镀和阳极化要重很多,因此,在相同纺机的使用工况下,转杯的工作转速要比其他两种降低1-2万转,并且严重影响转杯组件中的轴承寿命,大大减少了转杯组件的整体使用寿命。国外纺机如苏拉、立达等机型和国内一些高档纺机型上一般采用铝合金金刚镀转杯,其余均采用阳极化转杯和电镀镍磷钢杯。

转杯纺纺纱的原理是通过限位输送到转杯内,在转杯高速回转的离心力作用下,纤维沿着杯壁滑入转杯凝聚槽内,凝聚成纤维须条,经加捻、牵引成为纱线。在气流纺工艺中,转杯的转速越高,纺纱速度越快。目前转杯的转速已经达到10万转/分以上。转杯的速度越高,转杯面和凝聚槽的磨损也就急剧变大,直接影响到转杯的使用寿命。转杯纺除了转杯以外还包括其他连接零部件,在转杯的高速运动过程中,其也会受到磨损,这些零部件的耐磨性大小也间接影响到整个工艺设备的使用寿命。纺纱企业在选择转杯纺设备时往往会对其使用硬度、耐磨性进行考究,包括材质的选择、镀层的选择、性价比的多少等等。有的生产厂家往往会为了增加其耐磨性,在轴套的表面镀上金刚石复合镀层,但是这种镀层往往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价格较为昂贵,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纺纱企业使用;有的选择普通的镍磷合金镀层,普通的镍磷合金往往耐磨性又达不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纺纱组合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纺纱组件耐磨性低,造价高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纺纱组合件,包括固定有轴杆的套筒支架、轴套保护盖和轴套,轴套保护盖和轴套依次套装在轴杆上,并且轴套的端部套装在轴套保护盖的内腔中;轴套的另一端还安装有密封盖,密封盖与轴套保护盖将轴套的内腔进行密封;轴套的外表面上还涂覆有合金层,合金层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打底层、功能层和走合层;打底层为中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5~8%wt;功能层为低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1~4%wt;走合层也是中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5~8%wt。

进一步的,为了减轻设备的重量,防止高速运转给设备带来较大的磨损以及提高基层的硬度,轴套采用镁铝合金材料制成,并且打底层的厚度为3~4微米。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提高组件的耐磨性,功能层的厚度为33~35微米,走合层的厚度为6~8微米。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便于实际纺纱生产需要,轴套是由外轴套和内轴套组合而成,内轴套固定套装在外轴套的内腔中,外轴套的长度为35~40mm,外轴套的厚度为3~4厘米。

进一步的,打底层的厚度为3微米,功能层的厚度为35微米,走合层的厚度为8微米。

进一步的,轴套保护盖包括圆形盖体,盖体的盖面上还开设有内圆孔,内圆孔的轴线与盖体的轴线重合,盖体的内腔还设置有内圆环,内圆环位于内圆孔的上方,内圆环与盖面相垂直并且二者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轴套保护盖的外表面也涂覆有合金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纺纱组合件,包括固定有轴杆的套筒支架、轴套保护盖和轴套;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转杯纺工艺中的零部件生产成本高、光洁性较差、纺纱质量低等技术问题进行改进。通过在铝合金基材的表面设置有低磷合金层,大大提升了设备的光洁性能,避免了大量短纤维的产生;并且其硬度也相比普通的合金具有较大的提升,其耐磨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提升,便于中小纺纱企业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纺纱组合件组装示意图;

图2为轴套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轴套俯视图;

图4为轴套保护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合金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纺纱组合件,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有轴杆2的套筒支架1、轴套保护盖3和轴套4,轴套保护盖3和轴套4依次套装在轴杆2上,并且轴套4的端部套装在轴套保护盖3的内腔中;如图2-3所示,轴套4采用镁铝合金材料制成。

轴套4的另一端还安装有密封盖6,密封盖6与轴套保护盖3将轴套4的内腔进行密封;轴套4的外表面上还涂覆有合金层5,如图5所示,合金层5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打底层51、功能层52和走合层53;打底层51为中磷化学镍合金层,并且打底层51的厚度为4微米磷含量为5~8%wt;功能层52为低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1~4%wt;走合层53也是中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5~8%wt。功能层52的厚度为35微米,走合层53的厚度为8微米。轴套4是由外轴套41和内轴套42组合而成,内轴套42固定套装在外轴套41的内腔中,外轴套41的长度为40mm,外轴套41的厚度为4厘米。

如图4所示,轴套保护盖3包括圆形盖体,盖体的盖面31上还开设有内圆孔32,内圆孔32的轴线与盖体的轴线重合,盖体的内腔还设置有内圆环33,内圆环33位于内圆孔32 的上方,内圆环33与盖面31相垂直并且二者焊接固定。轴套保护盖3的外表面也涂覆有所述合金层5。

实施例2

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纺纱组合件,包括固定有轴杆2的套筒支架1、轴套保护盖3和轴套4,轴套保护盖3和轴套4依次套装在轴杆2上,并且轴套4的端部套装在轴套保护盖3 的内腔中;轴套4采用镁铝合金材料制成。轴套4的另一端还安装有密封盖6,密封盖6与轴套保护盖3将轴套4的内腔进行密封;轴套4的外表面上还涂覆有合金层5,合金层5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打底层51、功能层52和走合层53;打底层51为中磷化学镍合金层,并且打底层51的厚度为3微米磷含量为5~8%wt;功能层52为低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1~4%wt;走合层53也是中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5~8%wt。功能层52的厚度为35微米,走合层 53的厚度为8微米。轴套4是由外轴套41和内轴套42组合而成,内轴套42固定套装在外轴套41的内腔中,外轴套41的长度为38mm,外轴套41的厚度为3厘米。

轴套保护盖3包括圆形盖体,盖体的盖面31上还开设有内圆孔32,内圆孔32的轴线与盖体的轴线重合,盖体的内腔还设置有内圆环33,内圆环33位于内圆孔32的上方,内圆环 33与盖面31相垂直并且二者焊接固定。轴套保护盖3的外表面也涂覆有所述合金层5。

实施例3

实施例3公开了一种纺纱组合件,包括固定有轴杆2的套筒支架1、轴套保护盖3和轴套4,轴套保护盖3和轴套4依次套装在轴杆2上,并且轴套4的端部套装在轴套保护盖3 的内腔中;轴套4采用镁铝合金材料制成。轴套4的另一端还安装有密封盖6,密封盖6与轴套保护盖3将轴套4的内腔进行密封;轴套4的外表面上还涂覆有合金层5,合金层5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打底层51、功能层52和走合层53;打底层51为中磷化学镍合金层,并且打底层51的厚度为3微米磷含量为5~7%wt;功能层52为低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1~3%wt;走合层53也是中磷化学镍合金层,磷含量为5~7%wt。功能层52的厚度为35微米,走合层 53的厚度为6微米。轴套4是由外轴套41和内轴套42组合而成,内轴套42固定套装在外轴套41的内腔中,外轴套41的长度为40mm,外轴套41的厚度为4厘米。轴套保护盖3包括圆形盖体,盖体的盖面31上还开设有内圆孔32,内圆孔32的轴线与盖体的轴线重合,盖体的内腔还设置有内圆环33,内圆环33位于内圆孔32的上方,内圆环33与盖面31相垂直并且二者焊接固定。轴套保护盖3的外表面也涂覆有所述合金层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