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压膜及其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242561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压膜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注溶液包装或可加热袋装食品(retortpouchfood)容器等的层压膜及其生产方法。
迄今已知,用于可加热袋装食品的容器应是具有强抗渗性、耐热并对氧和水蒸汽的渗透性低的容器。这样的用于可加热食品的常规容器通常由包括金属箔如铝箔的层压膜构成,因为所述容器需同时具有气密性和蔽光性。在特殊情况下,可加热袋装食品的容器由包括其上淀积有氧化铝或氧化硅的真空淀积(镀金属)膜的层压膜构成。在这些可加热袋装食品的常规容器中,已使用尿烷型粘合剂作层压用粘合剂。
另一方面,公知一种耐热容器例如盛装由日本药典指定的输注溶液或给病人补充营养用的营养食品(液体)的输液袋。在所述耐热容器中,必须使用透明材料作包装材料以使能容易地确认混入装在耐热容器中的内容物中的外来杂质。此外,这样的耐热容器需具有强抗渗性。用于营养食品的耐热容器通过加热设备如电炉来加热,以在未开启该容器的情况下将营养食品加热。
但是,当用于营养食品的耐热容器由具有金属箔如铝箔的层压膜构成时,由于电炉的振荡器(发电机)所产生的微波被所述金属箔反射,因而不能将装在该容器中的营养食品加热。
此外,在用于日本药典所指定的输注溶液的耐热容器领域,通常禁止使用粘合剂。因此,若耐热容器由使用了尿烷型粘合剂的层压膜构成,则这样的容器不符合日本药典规定的为获取输注溶液用塑料容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提取试验的标准。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已推荐使用由真空淀积层压膜构成的耐热容器,所述层压膜依次包括在其一个表面具有氧化铝的薄真空淀积层的聚酯膜、在其两个表面均具有氧化铝的薄真空淀积层的聚酯膜和位于该容器内表面的浇铸聚丙烯膜,这些膜被改性聚丙烯层相互粘合。
所述的层压膜是透明的,以便可容易地确认混入盛装在该耐热容器中的内容物中的外来杂质。此外,这样的层压膜不用尿烷型粘合剂来构成,这样就不存在粘合剂的问题了。
然而,由于位于所述容器外侧的聚酯膜具有水解性质,因此当将该容器浸入热水中时所述聚酯膜水解。因此,这样的容器不符合日本药典所规定的为获取关于输注溶液用塑料容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提取试验的标准。
此外,聚酯膜具有极佳的耐热性能,但却没有足够的抗氧渗透性。浇铸聚丙烯是比较坚硬的,以增加这样的容器的刚性。结果,当将所述容器用作滴注液的容器时,该容器不随内容物的减少而变形,这样就难于维持该滴注液的恒定滴速。
此外,热粘合树脂如改性聚丙烯通常易溶于热水中,要减少该粘合树脂在热水中的提取量,必须降低所述热粘合树脂膜的厚度。
若包装袋由通过用粘合剂粘合多层膜形成的层压膜构成,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来自粘合剂的溶剂和嗅味会附着在所述包装袋盛装的内容物上,因而使该内容物的味道和香味改变。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已建议使用不用粘合剂生产层压膜的方法。在这样的方法中,层压膜按下列步骤来生产。首先,将由T-口模供给的熔融树脂膜与基膜接合以形成完整的层压膜,然后用激冷辊使该完整的层压膜冷却并固化,以形成暂时性粘合膜,然后将该膜分别加热和冷却。
但该方法需要暂时粘合步骤、加热步骤和冷却步骤,使得该方法复杂化。在所述暂时粘合步骤中制成的暂时性粘合膜一定卷在滚筒上并由该滚筒取出。这时,一层膜与另一层脱离而产生褶皱并降低抗渗性。而且,当该层压膜由聚丙烯膜构成时,难于进行由冷却步骤至加热步骤随时间的质量控制。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层压膜,它具有柔韧性,能随由该层压膜制成的容器中的内容物减少变形,因而能保持所述内容物的恒定滴速,并且符合日本药典所规定的为获取输注溶液容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提取试验的标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生产层压膜的方法,其中通过消除热粘合树脂层的可加工性能方面的缺陷,使在层压过程中形成层压膜的各层互相不脱离,以避免在层压膜上产生褶皱。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层压膜,它包括多层无水解性但具有耐热性能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层耐热膜,该膜的两个表面均具有氧化铝的气相淀积层且该膜被置于所述烯烃类膜之间以便以此通过热粘合层来接合。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层压膜,它包括多层无水解性但具有耐热性能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层耐热膜,该耐热膜的两个表面均具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并且该膜被置于所述烯烃类膜之间以便通过共挤压树脂层接合起来,所述共挤压树脂层各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
在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方面的这些层压膜中,所述淀积在烯烃类膜中间的耐热膜在浸入热水中时不水解,因为具有耐热性而无水解性的烯烃类膜被置于容器的外表面,而氧化铝气相淀积层在该耐热膜的各表面。因此,所述层压膜在为获取输注溶液用塑料容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提取试验中,符合日本药典所规定的标准。此外,由于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被置于具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和烯烃类膜之间,该层压膜是透明的并具有良好的抗气体渗透性能,且由所述层压膜制成的容器具有柔韧性,因而能保持容器中内容物的恒定滴速。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层压膜,它包括多层无水解性但具有耐热性能的烯烃类膜,在所述膜之间配置一由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制成的且在其两个表面均具有气相淀积层的取向膜,以便通过共挤压树脂层接合至所述烯烃类膜上,所述树脂层各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
在这样的层压膜中,无水解性但具有耐热性能且位于容器外部的烯烃类膜和在由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制成并被置于所述烯烃类膜之间的取向膜的各表面上的氧化铝淀积层,在将该容器浸入热水中时可有效地防止所述取向膜水解。而且,氧化铝淀积层可防止该层压膜吸湿时由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的白化所致透明度降低。因此,所述层压膜几乎不吸湿以保持抗氧渗透性能并防止容器中形成气泡。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层压膜,它包括具有耐热性能但无水解性的薄烯烃类膜、铝箔、被置于所述烯烃类膜和铝箔之间的热粘合树脂层、厚烯烃类膜和包括热粘合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用于将所述铝箔粘合至所述厚烯烃类膜上的共挤压树脂层。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一种层压膜,它包括两层各在其两个表面有氧化铝淀积层的耐热膜、具有耐热性但无水解性并被置于所述两个相对的耐热膜的外侧的烯烃类膜和被置于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及所述两个相对的耐热膜之间的热粘合树脂层。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提供制备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具有耐热性能但无水解性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种在其各表面均具有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在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熔融挤出热粘合树脂层,将所述热粘合树脂层保持加热状态达预定的时间,将所述热粘合树脂层冷却并固化而使该耐热膜粘合至所述烯烃类膜上。
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提供制备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具有耐热性能但无水解性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种在其各表面均具有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在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熔融挤出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其中所述热粘合树脂层与耐热膜相对,而所述烯烃类树脂层与烯烃类膜相对;将所述共挤压树脂层保持加热状态达预定的时间,并将该共挤压树脂层冷却并固化而使所述耐热膜粘合至所述烯烃类膜上。
在该方法中,当所述共挤压树脂层粘合至所述烯烃类膜上时,由于热挤出后将其保持加热状态达预定时间然后冷却,因而各层相互不脱离从而防止褶皱形成,并且由于减少了生产层压膜的步骤而提高了生产率。
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提供制备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具有耐热性能但无水解性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种在其各表面均具有气相淀积层的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的取向膜;在下述状态下在所述烯烃类膜和取向膜之间熔融挤出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其中所述热粘合树脂层与取向膜相对,而所述烯烃类树脂层与所述烯烃类膜相对;将所述共挤压树脂层保持加热状态达预定的时间,并将该共挤压树脂层冷却并固化而使所述耐热膜粘合至所述烯烃类膜上。
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提供制备层压膜的方法,其中,包括耐热膜和通过树脂层和烯烃类膜粘合至所述耐热膜上的铝箔的部分层压膜按下述方法热共挤压来制备将加热状态保持至预定的时间,由此使层压步骤能够连续进行并被缩短。因此提高了生产率。此外,欲粘合的膜相互不脱离,可以防止褶皱形成。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方面可以由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并参考附图来充分理解。
在附图中

图1是说明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生产层压膜方法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3是使用本发明层压膜的输液袋的透视图;
图4是按照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生产层压膜方法的第二和第三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6是按照本发明生产层压膜方法的第二和第三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7是按照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第四个实施方案的用于可加热包装材料的层压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按照本发明生产层压膜的方法的第四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0是使用按本发明方法生产的层压膜的可加热食品袋的透视图;及图11是本发明层压膜的剖面示意图。
在图1中,本发明的层压膜1包括两层均具有耐热性但不具水解性的烯烃类膜15,15,耐热膜10(例如分别在两个表面上均具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11的聚酯膜)和两个作为粘合剂的改性聚丙烯层12,12(热粘合层),这两个改性聚丙烯层位于耐热膜10的两个表面之上,在两个烯烃类膜15,15与耐热膜10之间。烯烃类膜15包括例如通过加氢获得的橡胶型弹性体与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混合的组合物。测定橡胶型弹性体的量以使得杨氏模量少于30kg/mm2,拉伸强度大于100kg/cm2。烯烃类膜15可包括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聚丙烯(PP)的共挤压树脂层。聚酯膜10的厚度例如为12μm,并且每一个位于聚酯膜10的两个表面的气相淀积层11,11包括厚度为200
的非晶态氧化铝,它是通过常规气相淀积法在聚酯膜10表面形成的。通常,常规结晶态氧化铝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抗气体渗透性,但它在容器中不能维持抗气体渗透性,因为它对于基膜的粘合性很小,而且柔韧性很差。因此,非晶态氧化铝是优选的。氧化铝层11可以包括大于98%(重量)的非晶态氧化铝,其中可包括约少于10%(重量)的组分,它包括金属,例如铝、铜、铁、锌、钼、铬和钨,氮化物,例如一氮化硼及氧化物,例如氧化硅和氧化锌。可以使用取向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VOH)代替聚酯膜10。另外,改性的聚丙烯层12是马来酐改性的树脂,厚5μm。烯烃类膜15的厚度根据需要而改变。在使用层压膜1的输液袋情况下,烯烃类膜15的厚度优选为70μm。
层压膜1按下述方法(方法的第一实施方案)生产。
在图2中,生产层压膜1的装置100有一个用于挤出改性聚丙烯12的T-口模101,与橡胶辊103一同运转的激冷或冷却辊102,加热辊104,与加热辊104一同运转的导辊105,冷却辊107和与冷却辊107一同运转的导辊108。预先制备一烯烃类膜15和聚酯膜10,在10的每个表面上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从T-口模101供给改性的聚丙烯层膜12,以将其置于聚酯膜10和烯烃类膜15之间,通过橡胶辊103和冷却辊102层压10、12、15三种膜,以提供部分层压膜1a(图1),层压膜1a包括烯烃类膜15、改性聚丙烯层12和聚酯膜10。然后,将部分层压膜1a在加热辊104和导辊105之间在200℃温度加热,同时维持进料速度为40m/分钟,以防止抗气体渗透性的降低,然后用冷却辊107将部分层压膜1a冷却。此后,将部分层压膜1a和包括另一烯烃类膜15和改性聚丙烯层12的剩余的部分层压膜1b按上述方法层压。在图2中不使用聚酯膜10,而是将部分层压膜1a送入,以使膜1a的聚酯膜10与改性聚丙烯膜12相对。
改性聚丙烯膜12在大约300℃温度从T-口模101送入。烯烃类膜15的熔点为大约100-150℃,但聚酯膜10的熔点大大高于聚酯膜10的熔点。激冷或冷却辊102将部分层压膜1a冷却至低于烯烃类膜15熔点的温度。加热辊104将膜1a加热至200℃温度,以通过改性聚丙烯层12使烯烃类膜15牢固地粘合于聚酯膜10上。然后,用冷却辊107将部分层压膜1a冷却至室温。在将两个部分层压膜1a、1b彼此粘合时,辊102、104、107各自以同样方式运作。
将按此方法生产的两个塑性层压膜1,1在其边缘热封,以形成透明耐热的输液袋20。例如,图3是采用本发明的层压膜1的输液袋20的透视图,使两个层压膜1,1接合在一起,并用常规热封方法热封对边21,21和底边22而形成输液袋20。在袋20的底端形成一个取出口23,以取出袋20中的内容物。袋20的上开口24在将内容物例如营养液加入到袋20之中后热封。
位于袋20的外侧的烯烃类膜15可以防止由于水解造成的聚酯膜10的改变。因此,即使将袋20浸入热水中,从获得的紫外热吸收光谱看,袋20仍是符合提取试验标准的。另外,位于袋20外侧的烯烃类膜15的柔韧性与聚酯膜10的刚性的结合使得袋20总体上具有适当的硬度和适当的柔韧性。因此,就输液袋20来说,其外形可随其中滴液内容物的量而改变以维持恒定的滴注速度。
所述耐热袋用热压巴氏灭菌法(retortpasteurization)在130℃处理30分钟过程中不会破损。证实含有内容物的袋子具有良好的抗跌落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只使用了在两个表面均有气相淀积层11,11的一种聚酯膜10,然而,可使用不只一种聚酯膜10。在此情况下,这些聚酯膜10彼此通过改性聚丙烯接合。在袋中内容物具有高酸度时,优选将二氧化硅气相淀积于聚酯膜10上,然后在其上面形成氧化铝气相淀积层。
层压膜1可用作瓶状或其它形状袋。
可形成氧化硅气相淀积层代替氧化铝气相淀积层。
图4是本发明层压膜的第二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层压膜110包括各自具有耐热性但不具有水解性的两个烯烃类膜15,15;耐热膜例如在每个表面具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的聚酯膜10,它位于两个烯烃类膜15,15之间;和两个共挤压树脂层14,14,它们位于聚酯膜10的两侧并分别在聚酯膜10和两个烯烃类膜15,15之间。
烯烃类膜15包括例如加氢得到的橡胶型弹性体与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混合的组合物。测定橡胶型弹性体的量以使得杨氏模量少于30kg/mm2,拉伸强度大于100kg/cm2。聚酯膜10的厚度例如为12μm,并且每一个位于聚酯膜10的两个表面的气相淀积层11,11包括厚度为200 的非晶态氧化铝,它是通过常规气相淀积法在聚酯膜10表面形成的。通常,常规结晶态氧化铝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抗气体渗透性,但它在容器中不能维持抗气体渗透性,因为它对于基膜的粘合性很小,而且柔韧性很差。因此,非晶态氧化铝是优选的。氧化铝层11可以包括大于98%(重量)的非晶态氧化铝,其中可包括约少于10%(重量)的组分,它包括金属,例如铝、铜、铁、锌、钼、铬和钨,氮化物,例如一氮化硼及氧化物,例如氧化硅和氧化锌。
共挤压树脂层14包括热粘合树脂层16和烯烃类树脂层13(例如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HDPE/LLDPE))。热粘合树脂层16包括例如改性聚丙烯树脂层,其厚度约5μm。如有必要,可改变烯烃类膜15的厚度。层压膜110可用于输液袋20(如图3所示)。
生产层压膜110的装置115包括用于共挤压热粘合树脂层16和烯烃类树脂层13的T-口模111,用于在中温对每一层加热的加热辊112,与加热辊112一同运转的橡胶辊103,冷却辊107和导辊108。加热辊112相应于图2中的冷却辊102和加热辊104。即加热辊112具有双重功能,它将每个膜在中温160-200℃加热,并将从T-口模111中以大约190-300℃温度送入的共挤压树脂层14冷却至中温,而烯烃类膜15在此温度下不会熔融。冷却辊107将每个膜冷却至室温。
下面将解释生产层压膜110的方法(方法的第二个实施方案)。
首先,制备在每个表面均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的聚酯膜10和两个烯烃类膜15,15。用进料装置(未示出)将聚酯膜10和烯烃类膜15送入到橡胶辊103和加热辊112之间的空间,以使得烯烃类膜15面对加热辊112的表面,而聚酯膜10面对橡胶辊103。同时,将共挤压树脂层14共挤出(在190-300℃温度),使得烯烃类树脂层13与烯烃类膜15相对,而热粘合层16与聚酯膜10相对,以形成部分层压膜110a,如图5所示。因此,聚酯膜10和烯烃类膜15通过共挤压树脂层14彼此粘合。加热辊112在160℃-200℃将加热状态维持预定的时间即,加热辊使温度保持在烯烃类膜15的熔点以下,并高于共挤压树脂层的软化点。加热状态的维持时间例如为0.5-1.5秒。冷却辊107位于加热辊112的下游一端,将接合的聚酯膜10和烯烃类膜15冷却(10℃-40℃)并固化以形成部分层压膜110a。
接着,通过如图5和6所示的相同装置,借助于共挤压膜14使部分层压膜110a与烯烃类膜15粘合,所述共挤压膜14包括热粘合树脂层16和烯烃类树脂层13。即将部分层压膜110a和烯烃类膜15通过进给装置(未示出)送入两辊102、103之间的空间,使得部分层压膜110a与橡胶辊102相对,而烯烃类膜15与加热辊112相对。同时,将共挤压膜14送入到部分层压膜110a和烯烃类膜15之间以形成层压膜110,使得其中烯烃类树脂层13与烯烃类膜15相对,而热粘合树脂层16与部分层压膜110a相对,同时,将层压膜110在160℃-200℃温度维持0.5-1.5秒。然后用冷却辊104将粘合的层压膜110冷却至10℃-40℃温度。
同样条件下,在图5和6中辊103、112、107、108的配置可以用图2中辊103、102、104、105、107、108的配置来代替。
将按此方法生产的层压膜110用于图3中的输液袋20。
在此情况下,位于袋20的外侧的烯烃类膜15可以防止由于水解造成的聚酯膜10的改变。因此,即使将袋20浸入热水中,从获得的紫外热吸收光谱看,袋20仍是符合提取试验标准的。另外,位于袋20外侧的烯烃类膜15的柔韧性与聚酯膜10的刚性的结合使得袋20总体上具有适当的硬度和适当的柔韧性。因此,就输液袋20来说,其外形可随其中滴液内容物的量而改变以维持恒定的滴注速度。
所述耐热袋用热压巴氏灭菌法在130℃处理30分钟过程中不会破损。证实了含有内容物的袋子具有良好的抗跌落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只使用了在两个表面均有气相淀积层11,11的一种聚酯膜10,然而,可使用不只一种聚酯膜10。在此情况下,这些聚酯膜10彼此通过改性聚丙烯接合。在袋中内容物具有高酸度时,优选将二氧化硅气相淀积于聚酯膜10上,然后在其上面形成氧化铝气相淀积层。
可形成氧化硅气相淀积层代替氧化铝气相淀积层。
图7是本发明层压膜的第三个实施方案的剖面示意图。层压膜120包括具有耐热性但不具有水解性的两个烯烃类膜15,两表面均具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的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层的耐热取向膜200,和两个共挤压树脂层14,该树脂层包括热粘合树脂层16和烯烃类树脂层13,且分别位于两个烯烃类膜15和取向膜200之间。
烯烃类膜15包括例如加氢得到的橡胶型弹性体与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混合的组合物。测定橡胶型弹性体的量以使得杨氏模量少于30kg/mm2,拉伸强度大于100kg/cm2。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取向膜200的厚度例如为12μm,并且每一个位于取向膜200的两个表面的气相淀积层11,11包括厚度为200
的非晶态氧化铝,它是通过常规气相淀积法在取向模200表面形成的。通常,常规结晶态氧化铝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抗气体渗透性,但它在容器中不能维持抗气体渗透性,因为它对于基膜的粘合性很小,而且柔韧性很差。因此,非晶态氧化铝是优选的。氧化铝层11可以包括大于98%(重量)的非晶态氧化铝,其中可包括约少于10%(重量)的组分,它包括金属,例如铝、铜、铁、锌、钼、铬和钨,氮化物,例如一氮化硼及氧化物,例如氧化硅和氧化锌。取向耐热膜200可包含聚酯膜。
热粘合树脂层16包括例如改性聚丙烯树脂层,其厚度约为5μm。必要时可改变烯烃类膜15的厚度。层压膜120可适合于图3所示的输液袋20。
层压膜120是按相同的方法用图5和6中的设备115制造的(方法的第三个实施方案)。
首先,制造两面均具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的取向膜200和两个烯烃类膜15,15。用进给装置(未示出)将取向膜200和烯烃类膜15送入橡胶辊103和加热辊112之间的空间,使烯烃类膜15与加热辊112的表面相对,而取向膜200与橡胶辊103相对。同时,共挤出共挤压树脂层14(温度190-300℃),使得烯烃类树脂层13与烯烃类树脂膜15相对,而热粘合层16与取向膜200相对,形成部分层压膜120a,如图7所示。这样取向膜200和烯烃类膜15被共挤压层14粘合在一起。加热辊112在预定的时间内于160-200℃保持加热状态。加热状态持续时间是例如0.5-1.5秒。冷却辊107将接合的烯烃类膜15和取向膜200冷却(10℃-40℃)并固化,形成部分层压膜120a。接着,用图6所示的同一设备115将部分层压膜120a粘合在包括烯烃类膜15和共挤压膜14的剩余的部分层压膜120b上。也就是说,部分层压膜120a和烯烃类膜15通过进给装置(未示出)在烯烃类膜15与加热辊102相对而取向膜200与橡胶辊相对的情况下被送入102、103两辊之间的空间。同时,共挤压膜14被送到部分层压膜120a和烯烃类膜15之间,形成层压膜120,其中烯烃类树脂层13与烯烃类膜15相对,而热粘合树脂层16与部分层压膜120a相对。这时,将层压膜120在160℃-200℃保温0.5-1.5秒。然后,粘合的层压膜120被冷却辊104冷却到10℃-40℃。这样制得的层压膜120适用于图3所示的输液袋。
在这种情况下,位于袋20的外侧的烯烃类膜15可防止取向膜200因水解而变化。因此,即便将袋20浸入热水中,袋20也符合为获取紫外热吸收光谱而进行的提取试验的标准。此外,位于袋20外侧的烯烃类膜15的柔韧性与取向膜200的刚性结合起来使得袋20总体上保持适当的劲度和柔韧性。因此,对输液袋20而言,其外形可随其中滴液量来改变,因而保持恒定滴速。
一般来说,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的取向膜干燥时具有良好的抗氧渗透性。但是当它是潮湿的时候,其抗氧渗透性降低并出现白化现象。相反,在本发明层压膜120中,透明性并不因白化而降低,从而即使在热压巴氏灭菌处理后,也可通过层压膜120看到袋20中的外来杂质。
在150℃热压巴氏灭菌处理60分钟期间该耐热袋不破损。证实了装有内容物的袋子有良好的抗跌落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仅使用一种两面都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11的膜200,但可使用不止一种取向膜200。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取向膜200被改性聚丙烯互相接合起来。如果袋中的内容物是强酸性的,优选将二氧化硅气相淀积在取向膜200上,随后在其上形成氧化铝气相淀积层,以防止抗渗透性的降低。
可以不形成氧化铝气相淀积层而形成氧化硅气相淀积层。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共挤压树脂层14的烯烃类树脂层12弥补了热粘合树脂层16的可加工性方面的缺陷。此外,在第三个实施方案中,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取向膜200的气相淀积层11,11可避免取向膜200吸收太多湿汽,这样便保持了良好的抗氧渗透性。
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的层压膜的剖面图。
层压膜130适合于用作可加热食品或烹调材料的包装物。层压膜130包括厚度为15μm的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热水解性的烯烃类膜(聚酯膜)15;厚度为15μm的热粘合树脂层16,它紧靠烯烃类膜15;厚度为9μm的铝箔17,它紧靠热粘合树脂层16;包括热粘合树脂层16和烯烃类树脂层13的共挤压树脂层14,它紧靠铝箔17;和厚度为50μm的烯烃类膜(聚丙烯浇铸膜),它紧靠共挤压树脂层14。烯烃类膜18比烯烃类膜15厚得多。也就是说,层压膜130包含包括烯烃类膜15、铝箔17和用来将烯烃类膜15和铝箔17粘在一起的热粘合树脂层16的部分层压膜19,烯烃类膜18和用来将部分层压膜19和烯烃类膜18粘合在一起的共挤压树脂层14。
层压模130是按下述方法制造的(本发明方法的第四个实施方案)。
首先,用图2所示的设备100制造部分层压膜19,该设备带有挤塑单层膜的T-口模101。即通过冷却辊102、加热辊104和冷却辊107将烯烃类膜15和铝箔17用从T-口模101挤出的热粘合树脂层16粘在一起。这时,也制得了烯烃类膜18。然后,如图9所示,部分层压膜19和烯烃类膜18被另一进给设备(未示出)送入位于T-口模111下面的橡胶辊103和加热辊112之间,其中烯烃类膜18与160-200℃的加热辊112相对,而部分层压膜19与橡胶辊103相对。对于部分层压膜19而言,烯烃类膜15与橡胶辊103相对,而铝箔17与共挤压树脂层14的热粘合树脂层16相对。同时,共挤压树脂层14在190-300℃下被送到部分层压膜19和烯烃类膜18之间,其中热粘合树脂层16与部分层压膜19的铝箔17相对,而烯烃类树脂层13与烯烃类膜18相对以共挤出部分层压膜19、共挤压树脂层14和烯烃类膜18。加热辊112将接合起来的三张膜14、18、19于160-200℃保温预定的时间。预定时间是0.5-1.5秒。冷却辊104将层压膜130冷却至10-40℃使之固化。
当使用层压膜130制造可加热食品袋30(图10)时,将两张层压膜33迭在一起,将其对边缘和下边缘分别用热封装置热封。其内容物从开口33放入袋30中,随后将开口33热封,在热压巴氏灭菌处理期间,袋30不破损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跌落至地板的强度性能。
在这一实施方案中,将共挤压树脂层14保持加热状态达预定时间,然后使之冷却固化使部分层压膜与烯烃类膜18粘在一起。这样便能使层压过程连续进行,缩短过程并提高生产率。此外,欲层压的薄膜互相不脱离,避免了层压膜130的褶皱的产生,并且因为烯烃类树脂层13弥补了由热粘合树脂层16产生的可加工性方面的缺陷,各个膜的粘合强度都增大了。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第五个实施方案的层压模的剖面示意图。层压膜140包括两层烯烃类膜141,141;两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层(耐热薄膜)142,142,它们在烯烃类膜141之间,且在每个耐热薄膜142的两面均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11;和三个用于粘合相邻的两层的粘合剂层12,12,12。
各烯烃类膜141包括例如一种组合物,其中用单点催化剂(singlesitecatalyst)(金属茂)制得的聚烯烃混入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中。
烯烃类膜的杨氏模量低于30kg/mm2,拉伸强度大于100kg/cm2。
权利要求
1.一种层压膜,它包括a)至少一两面都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b)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且位于所述耐热膜两侧的烯烃类膜;和c)分别位于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的热粘合树脂层,用来将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粘合在一起。
2.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各烯烃类膜的杨氏模量小于30kg/mm2,且拉伸强度大于100kg/cm2。
3.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烯烃类膜包括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中加氢得到的橡胶型弹性体被混入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中。
4.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各烯烃类膜包括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共挤压树脂层。
5.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耐热膜包括聚酯薄膜、PET或EVOH。
6.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热粘合树脂层包括改性聚丙烯层。
7.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耐热膜上的气相淀积层的氧化铝是非晶态氧化铝。
8.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氧化铝气相淀积层形成于直接在耐热膜上形成的二氧化硅气相淀积层上。
9.权利要求1的层压膜,其中用氧化硅气相淀积层代替氧化铝气相淀积层。
10.一种用层压膜制造的耐热容器,其中层压膜包括a)至少一耐热膜,该膜的各个表面上均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b)烯烃类膜,该膜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且位于所述耐热膜的两侧;和c)分别位于所述烯烃类膜与耐热膜之间的热粘合树脂层,用来将所述烯烃类膜与耐热膜粘合起来。
11.一种层压膜,它包括a)至少一耐热膜,该膜的各个表面上均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b)烯烃类膜,该膜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且位于所述耐热膜的两侧;和c)共挤压树脂层,该层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用来将所述烯烃类膜粘合在耐热膜上。
12.权利要求11的层压膜,其中烯烃类膜包括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中,加氢得到的橡胶型弹性体混入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中。
13.权利要求11的层压膜,其中耐热膜包括聚酯薄膜。
14.一种用层压膜制成的耐热容器,所述层压膜包括a)至少一耐热膜,该膜的各个表面上均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b)烯烃类膜,该膜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且位于所述耐热膜的两侧;和c)共挤压树脂层,该层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用来将所述烯烃类膜粘合在耐热膜上。
15.一种层压膜,它包括a)至少一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取向膜,其各个表面上均带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b)烯烃类膜,该膜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且位于所述耐热膜的两侧;和c)共挤压树脂层,该层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用来将所述烯烃类膜粘合在耐热膜上。
16.权利要求15的层压膜,其中烯烃类膜包括一种组合物,在所述组合物中,加氢得到的橡胶型弹性体混入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中。
17.权利要求15的层压膜,其中耐热膜包括聚酯薄膜。
18.一种层压膜,它包括a)具有耐热性但不具有水解性的薄的烯烃类膜;b)铝箔;c)位于所述烯烃类膜和铝箔之间的热粘合树脂层;d)厚的烯烃类膜;和c)包括热粘合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用来将所述铝箔与厚的烯烃类膜粘合在一起。
19.一种层压膜,它包括a)两耐热膜,它们各自的各个表面上都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b)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并且位于互相对置的耐热膜外侧的烯烃类膜;和c)位于烯烃类膜与耐热膜之间并且也在两个对置的耐热膜之间的热粘合树脂层。
20.权利要求19的层压膜,其中各烯烃类膜包括这样一种组合物其中用单点催化剂制得的聚烯烃混在聚丙烯和乙烯共聚物中。
21.权利要求19的层压膜,其中各耐热膜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22.一种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制取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各表面都有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b)在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熔融挤出热粘合树脂层;c)将热粘合树脂层在加热态保持预定的时间;和d)冷却和固化热粘合树脂层,以将耐热膜与烯烃类膜接合起来。
23.权利要求22的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其中将热粘合树脂层保持在加热态的步骤包括在烯烃类膜的熔点下冷却热粘合树脂层的步骤和将热粘合树脂层加热使烯烃类膜与耐热膜接合起来的步骤。
24.权利要求22的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其中一烯烃类膜与耐热膜的一个表面接合起来而另一烯烃类膜随后与所述耐热膜的另一个表面接合起来。
25.一种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制取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各表面都有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b)在烯烃类膜和耐热膜之间熔融挤出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其中热粘合树脂层与耐热膜对置而烯烃类树脂层与烯烃类膜对置;c)将共挤压树脂层在加热态保持预定的时间;和d)冷却和固化共挤压树脂层,以将耐热膜与烯烃类膜接合起来。
26.权利要求25的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其中将共挤压树脂层保持在加热态的步骤包括在烯烃类膜的熔点下冷却共挤压树脂层的步骤和将共挤压树脂层加热使烯烃类膜与耐热膜接合起来的步骤。
27.权利要求25的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其中一烯烃类膜与耐热膜的一个表面接合起来而另一烯烃类膜随后与所述耐热膜的另一个表面接合起来。
28.一种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制取具有耐热性而不具有水解性的烯烃类膜和至少一各表面都有气相淀积层的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取向膜;b)在烯烃类膜和取向膜之间熔融挤出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其中热粘合树脂层与取向膜对置而烯烃类树脂层与烯烃类膜对置;c)将共挤压树脂层在加热态保持预定的时间;和d)冷却和固化共挤压树脂层,以将耐热膜与烯烃类膜接合起来。
29.一种制造层压膜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制取烯烃类膜和部分层压膜,该部分层压膜包括铝箔、耐热膜和用来将所述铝箔和耐热膜相互接合起来的树脂层;b)在部分层压膜和烯烃类膜之间熔融挤出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其中热粘合树脂层与铝箔对置而烯烃类树脂层与烯烃类膜对置;c)将共挤压树脂层在加热态保持预定的时间;和d)冷却和固化共挤压树脂层,以将部分层压膜与烯烃类膜接合起来。
全文摘要
一种层压膜,包括两层烯烃类膜、各表面均带有氧化铝气相淀积层的耐热膜和用来将所述烯烃类膜与耐热膜接合起来的热粘合树脂层。可以用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树脂层取向膜和包括热粘合树脂层和烯烃类树脂层的共挤压树脂层来代替所述耐热膜和热粘合树脂层。在制造所述层压膜时,将热粘合树脂层在加热态保持预定的时间。
文档编号B32B27/08GK1095990SQ941048
公开日1994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1994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28日
发明者茂木芳次, 小谷隆行 申请人:株式会社细川洋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