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甬道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21402阅读:来源:国知局
,根据主回风和次回风的气温的高低,错开两者的初始热换器,提高了热换效率,节省了能耗;并且设置增气装置,控制甬道内的含氧量于安全范围内;
6.通过设置纺丝热风外排机构,充分利用了外排热风的热能,并对外排风进行了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进风机构和正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正流桶仰视图结构不意图;
图4是主回风机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主回风机构件俯视结构不意图;
图6是次回风机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底回风机构件结构不意图;
以上图中,黑色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
图中:圆筒形甬道体100、进风口 101、主回风口 102、次回风口 103、底回风口 104、上进风机构200、进风官201、进风环202、进风腔203、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等压腔206、调风环207、正流机构300、正流柱301、正流头302、正流片303、正流框304、底框305、卡环306、喷丝板组件307、主回风机构400、主回风管401、主回风环402、主回风腔403、主挡板404、次回风机构500、次回风管501、次回风环502、次回风腔503、次挡板504、底回风机构600、底回风管601、底回风环602、底回风腔603、纺丝热风循环机构700、第一段换热器701、第一蝶阀702、第四蝶阀703、第二蝶阀704、第二段换热器705、溶剂回收装置706、增气装置707、电加热器708、第一氧气传感器709、第二氧气传感器710、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第三段换热器801、第三蝶阀802、外排风机803、尾气处理装置804。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包括圆筒形甬道体100、上进风机构200、正流机构300、主回风机构400、次回风机构500、底回风机构600、纺丝热风循环机构700和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
[0020]所述上进风机构200和正流机构300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顶部,且上进风机构200设置于正流机构300外围。所述主回风机构400固定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中部且位于上进风机构200和次回风机构500之间。所述次回风机构500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下部且位于底回风机构600上方。所述底回风机构600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底部。
[0021]所述上进风机构200包括进风管201、进风环202、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和调风环207。
[0022]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周向开设有进风口 101。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 101至少有3行且周向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
[0023]所述进风环202套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形成进风腔203,且进风环202围设于进风口 101外部,进风腔203和进风口 101相互连通。所述进风管201连接进风环202,且进风管201连通进风腔203。
[0024]所述导风上环204呈中空的圆柱状,所述导风上环204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同轴设置,且导风上环204固定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端内侧。所述导风下环205呈中空的圆台形,导风下环205上端固定于导风上环204下端,导风下环205下端固定于圆筒形甬道体100内壁。所述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和圆筒形甬道体100围设出等压腔206,所述进风口 101与等压腔206相连通。
[0025]所述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上开设有导风口。所述调风环207呈倒圆台形,且固定设置于导风下环205下方。
[0026]作为优选,所述导风下环205与水平面的交角为50° -80° ;所述调风环207与水平面的交角为50° ~80°。
[0027]热气从进风管201进入进风腔203,再通过进风口 101进入等压腔206,然后从导风上环204和导风下环205上的导风口以圆周向中心吹风,风速均匀,在保证了溶剂快速挥发的同时,使得原液细流挥发速度均一,从而保证了氨纶丝成品性状的稳定性。
[0028]所述调风环207适当调整了氨纶丝周边气流方向,促使氨纶丝与热空气的进一步热交换,降低氨纶丝内部溶剂残存率。
[0029]热气流经过进风腔203和等压腔206两个腔室的缓冲,保证了喷向原液细流的热气的稳定性,在增加风速的同时,仍可保证了气流分配均匀,避免因风速不均对丝束的干扰,使气流在任一横截面均能保持一致,避免了丝束的缠绕。
[0030]所述正流机构300固定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轴心处。正流机构300上方外围设置喷丝板组件307。
[0031]所述正流机构300,包括正流柱301、正流头302和正流片303。
[0032]所述正流柱301呈圆柱状,其横截面为圆形。作为优选,所述正流柱301中空设置,减少了材料用量,减轻设备重量。所述正流柱301外壁径向均布有正流片303。正流片303的横截面呈等角度径向放射状布设于正流柱301侧面。作为优选,所述正流片303有6片,因此,相邻正流片303的夹角为60°。当然,正流片303采用其他数量也是适用的,例如4片或者5片。作为优选,所述正流片303和正流柱301等高设置。作为更优选,所述正流片303为矩形片。作为优选,所述正流片303与正流柱301点焊连接。所述正流柱301与导风上环204等高设置。所述正流头302与导风下环205等高设置。
[0033]所述正流头302呈倒圆锥形,且同轴设置于正流柱301底端。作为优选,所述正流头302中空设置,且与正流柱301 —体设置。所述正流头302的最大直径和正流柱301的外径相同。所述正流头302的外壁为光滑面。
[0034]所述正流柱301顶端固定设置有正流框304。作为优选,所述正流框304和正流柱301卡接。所述正流框304包括底框305和卡环306。所述底框305呈圆形,所述卡环306呈中空的圆柱状,且一体设置于底框305底部中央。所述卡环306内壁与正流柱301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卡环306与底框305的连接处倒角设置,增强了两者的连接强度。
[0035]本正流机构300工作时,热风向中心吹风,从而使氨纶丝束上的溶剂快速有效挥发。本正流机构300通过设置正流片303,能有效引导丝束进入丝束牵引区,并规整气流,在增大气流的流速时,防止相邻的热风相互干扰,使热风气流转而向下,最后使含有大量溶剂的风从正流机构300的下部引出。正流片303和正流头302的配设,实现了导丝和集束为一体的功能。
[0036]所述主回风机构400包括主回风管401、主回风环402和主挡板404。
[0037]所述主回风环402围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且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形成主回风腔403。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开设有主回风口 102 ;所述主回风环402围设于主回风口 102外部,且主回风腔403与主回风口 102相互连通。所述主回风管401连接主回风环402并与主回风腔403相互连通。所述主回风口 102至少有3行且环形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所述主挡板404固定于主回风管401的进风口且位于主回风腔403内。
[0038]热风通过主回风口 102进入主回风腔403,然后再进入主回风管401。多行主回风口 102的设置,以及主挡板404的结构,保证了在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