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甬道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21402阅读:来源:国知局
增加流速的时,气流出气的均匀性,使得气流在任一横截面均能保持一致,因而氨纶丝性状更稳定。
[0039]所述次回风机构500包括次回风管501、次回风环502和次挡板504。
[0040]所述次回风环502围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且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形成次回风腔503。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开设有次回风口 103 ;所述次回风环502围设于次回风口 103外部,且次回风腔503与次回风口 103相互连通。所述次回风管501连接次回风环502并与次回风腔503相互连通。所述次回风口 103至少有2行且环形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所述次挡板504固定于次回风管501的进风口且位于次回风腔503内。
[0041]热风通过次回风口 103进入次回风腔503,然后再进入次回风管501。多行次回风口 103的设置,以及次挡板504的结构,保证了在增加流速的时,气流出气的均匀性,使得气流在任一横截面均能保持一致,因而氨纶丝性状更稳定。
[0042]所述底回风机构600包括底回风管601和底回风环602。
[0043]所述底回风环602围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且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形成底回风腔603。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开设有底回风口 104 ;所述底回风环602围设于底回风口 104外部,且底回风腔603与底回风口 104相互连通。所述底回风管601连接底回风环602并与底回风腔603相互连通。所述底回风口 104至少有3行且环形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
[0044]热风通过底回风口 104进入底回风腔603,然后再进入底回风管601。多行底回风口 104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在增加流速的同时,气流出气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吸入甬道底部热气,防止甬道内部气体外泄。
[0045]所述纺丝热风循环机构700包括第一段换热器701、第二段换热器705、溶剂回收装置706、增气装置707、电加热器708、第一氧气传感器709和第二氧气传感器710。
[0046]所述主回风管401连接第一段换热器701的下端入口 ;所述次回风管501通过第二蝶阀704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的下端入口 ;所述第一段换热器701的下端出口通过第一蝶阀702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下端入口 ;
所述第二段换热器705下端出口连接溶剂回收装置706。所述溶剂回收装置706内设循环风机。所述溶剂回收装置706通过第四蝶阀703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上端入口。所述第二段换热器705上端出口连接第一段换热器701上端入口 ;所述第一段换热器701上端出口连接电加热器708。所述电加热器708连接进风管201。
[0047]所述增气装置707连接于第二段换热器705的上端入口。所述第二段换热器705的上端入口处配设有第一氧气传感器709,第二段换热器705下端出口处配设有第二氧气传感器710。增气装置707用以产生氮气。当第一氧气传感器709检测到循环风中氧气含量高于一定值时,比如氧气含量高于7%,那么增气装置707动作,向圆筒形甬道体100注入氮气,以降低圆筒形甬道体100内的氧气含量,使其维持在安全范围内。第二氧气传感器710的设置,用以检测经甬道回流后热气中的氧气含量,并配合第一氧气传感器709判断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便于系统的检修。
[0048]所述第一段换热器701和第二段换热器705为表面式换热器,热风和冷风通过金属管道传递热量。
[0049]当从主回风管401出来的热气,气温可以调节至220°C左右,通过第一段换热器701后,气温可以调节至150°C左右,然后通过第二段换热器705后,气温可以调节至65°C左右,再通过溶剂回收装置706,冷却回收DMAC。
[0050]当从次回风管501出来的热气,气温约为160°C,通过第二段换热器705后,气温可以调节至65 °C,再通过溶剂回收装置706,冷却回收DMAC。
[0051]第一蝶阀702和第二蝶阀704的设置,用以调节分配热风流量。
[0052]溶剂回收装置706冷却气体至2°C左右,并回收其中的DMAC,然后气体通过第二段换热器705后,气温可以调节在110°C左右,然后通过第一段换热器701后,气温可以调节在186°C左右,最后通过电加热器708将气温升至400°C左右,导入圆筒形甬道体100。
[0053]本装置设置主回风机构400和次回风机构500,以在增大风速时,提高回风的效率,并根据上下两级回风的气温的高低,错开换热器的连接,以提高换热器的热换效率。因为主回风机构400的热风温度高于次回风机构500的热风温度,将与主回风机构400连接的第一段换热器701作为纺丝热风循环机构700出气时的最后一个换热器,以进一步提高出气温度,提高热传效率。
[0054]所述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包括第三段换热器801、外排风机803和尾气处理装置804。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下端入口连接底回风管601 ;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下端出口连接外排风机803。所述外排风机803连接尾气处理装置804。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入口连接溶剂回收装置706,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出口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的入口。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入口配设有第三蝶阀802。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入口端的气温在2 °C左右,第三段换热器801上端出口端的气温可以调节至25 0C左右。
[0055]底回风管601处的气温在120°C左右,热气经过第三段换热器801后,气温可以调节至30°C左右,在外排风机803的作用下,经过尾气处理装置804去除其中的DMAC后外排。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吸收的气体不仅包括甬道内部的热气,也包括从甬道底部进入的外部空气。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的设置,用以防止外部空气对甬道上部气体的影响。
[0056]上述温度数据仅为说明工作原理,实际数据根据阀门的开闭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0057]本发明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甬道体(100)、上进风机构(200)、正流机构(300)、主回风机构(400)、次回风机构(500)和底回风机构(600);所述上进风机构(200 )和正流机构(300 )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 )顶部,且上进风机构(200 )设置于正流机构(300)外围;所述主回风机构(400)固定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中部且位于上进风机构(200 )和次回风机构(500 )之间;所述次回风机构(500 )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 )下部且位于底回风机构(600 )上方;所述底回风机构(600 )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 )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机构(200)包括进风管(201)、进风环(202)、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和调风环(207);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周向开设有进风口( 101);所述进风口( 101)至少有3行且周向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所述进风环(202)套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形成进风腔(203),且进风环(202)围设于进风口( 101)外部,进风腔(203)和进风口( 101)相互连通;所述进风管(201)连接进风环(2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