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甬道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321402阅读:来源:国知局
02),且进风管(201)连通进风腔(203);所述导风上环(204)呈中空的圆柱状,所述导风上环(204)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同轴设置,且导风上环(204)固定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端内侧;所述导风下环(205)呈中空的圆台形,导风下环(205)上端固定于导风上环(204)下端,导风下环(205)下端固定于圆筒形甬道体(100)内壁;所述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和圆筒形甬道体(100)围设出等压腔(206),所述进风口(101)与等压腔(206)相连通;所述导风上环(204)、导风下环(205)上开设有导风口 ;所述调风环(207)呈倒圆台形,且固定设置于导风下环(205)下方;所述导风下环(205)与水平面的交角为50° -80° ;所述调风环(207)与水平面的交角为50° -8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流机构(300)固定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上部轴心处;正流机构(300)上方外围设置喷丝板组件(307);所述正流机构(300 )包括正流柱(301)、正流头(302 )和正流片(303 );所述正流柱(301)呈圆柱状,其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正流柱(301)中空设置;所述正流柱(301)外壁径向均布有正流片(303);正流片(303)的横截面呈等角度径向放射状布设于正流柱(301)侧面;所述正流头(302)呈倒圆锥形,且同轴设置于正流柱(301)底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流片(303)有6片,相邻正流片(303)的夹角为60° ;所述正流片(303)和正流柱(301)等高设置;所述正流片(303)与正流柱(301)点焊连接;所述正流柱(301)与导风上环(204)等高设置;所述正流头(302)与导风下环(205)等高设置;所述正流片(303)为矩形片;所述正流头(302)中空设置,且与正流柱(301) —体设置;所述正流头(302)的最大直径和正流柱(301)的外径相同;所述正流头(302)的外壁为光滑面;所述正流柱(301)顶端固定设置有正流框(304);所述正流框(304)和正流柱(301)卡接;所述正流框(304)包括底框(305)和卡环(306);所述底框(305)呈圆形,所述卡环(306)呈中空的圆柱状,且一体设置于底框(305)底部中央;所述卡环(306 )内壁与正流柱(301)外壁紧密贴合;所述卡环(306 )与底框(305 )的连接处倒角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风机构(400)包括主回风管(401)、主回风环(402)和主挡板(404);所述主回风环(402)围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且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形成主回风腔(403);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开设有主回风口(102);所述主回风环(402)围设于主回风口(102)外部,且主回风腔(403)与主回风口( 102 )相互连通;所述主回风管(401)连接主回风环(402 )并与主回风腔(403 )相互连通;所述主回风口(102)至少有3行且环形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所述主挡板(404)固定于主回风管(401)的进风口且位于主回风腔(403)内; 所述次回风机构(500 )包括次回风管(501)、次回风环(502 )和次挡板(504);所述次回风环(502)围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且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形成次回风腔(503);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开设有次回风口(103);所述次回风环(502)围设于次回风口(103)外部,且次回风腔(503)与次回风口(103)相互连通;所述次回风管(501)连接次回风环(502)并与次回风腔(503)相互连通;所述次回风口(103)至少有2行且环形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所述次挡板(504)固定于次回风管(501)的进风口且位于次回风腔(503)内; 所述底回风机构(600 )包括底回风管(601)和底回风环(602 );所述底回风环(602 )围设于圆筒形甬道体(100)且与圆筒形甬道体(100)形成底回风腔(603);所述圆筒形甬道体(100)上开设有底回风口(104);所述底回风环(602)围设于底回风口(104)外部,且底回风腔(603)与底回风口(104)相互连通;所述底回风管(601)连接底回风环(602)并与底回风腔(603)相互连通;所述底回风口(104)至少有3行且环形均布于圆筒形甬道体(10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纺丝热风循环机构(700);所述纺丝热风循环机构(700)包括第一段换热器(701)、第二段换热器(705)、溶剂回收装置(706)、增气装置(707)、电加热器(708)、第一氧气传感器(709)和第二氧气传感器(710);所述主回风机构(400)连接第一段换热器(701)的下端入口 ;所述次回风机构(500 )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 )的下端入口 ;所述第一段换热器(701)的下端出口通过第一蝶阀(702 )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 )下端入口 ;所述第二段换热器(705 )下端出口连接溶剂回收装置(706);所述溶剂回收装置(706)内设循环风机;所述溶剂回收装置(706)通过第四蝶阀(703 )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 )上端入口 ;所述第二段换热器(705 )上端出口连接第一段换热器(701)上端入口 ;所述第一段换热器(701)上端出口连接电加热器(708);所述电加热器(708 )连接上进风机构(20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气装置(707)连接于第二段换热器(705)的上端入口 ;所述第二段换热器(705)的上端入口处配设有第一氧气传感器(709),第二段换热器(705)下端出口处配设有第二氧气传感器(710);所述第一段换热器(701)和第二段换热器(705)为表面式换热器。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所述纺丝热风外排机构(800)包括第三段换热器(801)、外排风机(803)和尾气处理装置(804);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下端入口连接底回风机构(600);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下端出口连接外排风机(803 );所述外排风机(803 )连接尾气处理装置(804 );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入口连接溶剂回收装置(706),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出口连接第二段换热器(705)的入口 ;所述第三段换热器(801)的上端入口配设有第三蝶阀(802)。
【专利摘要】一种纺丝甬道系统,属于纺丝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圆筒形甬道体上进风机构、正流机构、主回风机构、次回风机构和底回风机构;所述上进风机构和正流机构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顶部,且上进风机构设置于正流机构外围;所述主回风机构固定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中部且位于上进风机构和次回风机构之间;所述次回风机构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下部且位于底回风机构上方;所述底回风机构设置于圆筒形甬道体底部。本纺丝甬道系统在提高了甬道的风量的同时,保证了气流的稳定性,使得最后的氨纶纤维成品性状趋于稳定,减少了产品差异性。
【IPC分类】D01D13/02, D01D5/04
【公开号】CN105040131
【申请号】CN201510572843
【发明人】陈国梁, 沈伟松
【申请人】浙江宝莲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0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