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29433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包括下钳板座,下钳板座前方固定有下钳板,下钳板顶面的中部设有梯形凹槽,梯形凹槽内设有导棉板,导棉板前部呈圆弧状、尾部呈水平状,导棉板尾部固定在下钳板座上,导棉板上方设有给棉罗拉,下钳板座两端设有放置给棉罗拉的凹槽;所述下钳板底面的前端为平面,平面后方通过圆弧过渡逐渐抬高,下钳板座与上钳板结合件下部相铰接。本发明可根据小卷厚度灵活调整给棉通道,并合理设定钳板前端圆心、凹槽中心及钳板铰接点距离,保证了精梳机对大定量小卷及35mm以上长纤维的顺利加工;圆弧抬高面在避免锡林针齿碰撞下钳板的同时又保证了下钳板钳唇的受压强度,防止精梳机钳板、锡林损坏,明显降低生产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棉纺设备专用构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精梳机钳板机构的主要作用是钳持棉丛供锡林针齿梳理,并将梳理过的须丛送向分离钳口,完成分离接合工作。钳板的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1、保证不同厚度棉层给棉顺利;下钳板与给棉罗拉之间的给棉通道决定着精梳机加工小卷的棉层厚度(小卷定量);给棉通道越窄,适用的小卷定量越小,给棉通道越宽,适用的小卷定量越大;现有精梳机钳板机构的给棉通道无法调整,小卷定量调整范围极小。
[0003]2、满足钳板对长纤维的适纺要求。分离接合阶段,钳板向前摆动,下钳板座凹槽中心距前端圆孔圆心的距离及凹槽中心距下钳板座铰接点P的距离决定了精梳机适纺纤维长度的范围。由于机构限制,现有精梳机钳板无法加工长度在35mm以上的纤维。
[0004]3、保证钳板与锡林不发生碰撞。梳理过程中锡林与下钳板之间的梳理隔距对锡林梳理效果有着较大影响,纺纱企业为追求更好的纺纱质量,常将分离隔距缩小至8mm,梳理隔距缩小至0.3mm。但是,梳理过程中随着钳板的后退,梳理隔距逐渐减小,易出现下钳板尚未退出锡林针齿的圆弧范围,锡林已从下方转出的现象,造成下钳板底部与锡林针齿碰撞,昂贵的钳板、锡林直接报废。
[0005]申请号为201180045511.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精梳机的夹持组件,如图1所示,它解决的是精梳机采用130°大弧面锡林梳理结束时锡林末端与前摆过程中钳板碰撞的问题,但在使用中发现:1、该夹钳组件中的导棉板固定,下钳板、导棉板与给棉罗拉上下、前后距离不可调整,给棉通道无法适应不同厚度小卷的加工;2、受钳板机构限制,下钳板座凹槽中心距前端圆孔圆心的距离及凹槽中心距下钳板座铰接点P的距离无法满足35mm以上长纤维的精梳加工;3、该夹钥'组件的下钥'板抬尚尚度h’过尚(最尚达5mm),抬尚始点距下钥'板如端距离S过小,抬高角度过大造成下钳板钳唇与抬高平面的距离L过小,下钳板钳唇在上钳板强加压下极易断裂,造成钳板、梳理元件报废;4、该夹钳组件并不能解决当分离隔距过小时,钳板后摆过程中锡林从下方转出碰撞钳板的问题;
申请号为201410454438.7专利针对不同品种纤维提出了一种给棉罗拉位置可调式的精梳机钳板机构,通过更换部件实现了对长纤维的精梳加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I)这种钳板进行长、短纤维加工时需要频繁更换偏心套及棘爪座,经常出现偏心套松动,棘爪座与给棉罗拉配合不良,给棉罗拉不给棉等异常现象,精梳加工无法顺利进行;(2)给棉罗拉与导棉板的距离固定为8mm,当精梳机喂入小卷厚度(小卷定量)改变时,给棉罗拉与给棉板之间的上下、前后距离无法相应调整,难以保证精梳机给棉顺利,造成分离工作困难,输出棉网质量恶化。实践过程证明,该钳板仍无法解决长纤维及不同厚度棉卷的精梳加工问题。

【发明内容】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解决了申请号为201180045511.X与201410454438.7的下钳板在小卷厚度改变时,给棉通道无法相应调整,偏心套松动、棘爪与给棉罗拉配合不良造成的精梳机给棉、分离工作困难,输出棉网破裂以及锡林与下钳板隔距过小时,钳板后退过程中与锡林碰撞,下钳板钳唇易断裂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灵活调整给棉通道以适应小卷厚度的变化,保证了精梳机对35mm以上长纤维的顺利加工,在防止钳板与锡林碰撞的同时避免了下钳板钳唇断裂,既保证了设备运行安全,又降低了企业成本。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包括下钳板座,下钳板座前方固定有下钳板,所述下钳板顶面的中部设有梯形凹槽,梯形凹槽内设有导棉板,导棉板前部呈圆弧状、尾部呈水平状,导棉板尾部固定在下钳板座上,导棉板上方设有给棉罗拉,下钳板座两端设有放置给棉罗拉的凹槽;所述下钳板底面的前端为平面,平面后方通过圆弧过渡逐渐抬高,下钳板座与上钳板结合件下部相铰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下钳板座两侧凹槽的中心距下钳板座前端的圆孔的圆心的距离L1为35-40mm,凹槽的中心距下钳板座与上钳板结合件的铰接点P的距离L2为40-45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棉板的前端紧贴于下钳板的梯形凹槽的上方,导棉板与给棉罗拉之间设有给棉通道。
[0010]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凹槽为等腰梯形凹槽,梯形凹槽距下钳板的顶面前部端点的距离d为6-10mm,梯形凹槽的上底长为30mm、下底长为20mm、深度为0-2mm,梯形凹槽底面距下钳板底面距离S> 2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钳板底面的圆弧过渡为1/4圆弧,圆弧半径为hmm,抬高高度为hmm,0<h<2;所述下钳板底面前端的平面长度X1>6mm,下钳板的钳唇面与圆弧面最小距离 L>3mm0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棉板尾部设有两个长腰孔,长腰孔内设有第一螺丝,第一螺丝通过垫片与导棉板尾部固定连接,导棉板由前至后厚度逐渐减小,前端紧贴于梯形凹槽的侧面。
[0013]进一步地,所述垫片是厚度可调的垫片。
[0014]进一步地,其工作方法是:通过长腰孔实现导棉板与给棉罗拉之间的上下、前后距离的调节,通过垫片实现导棉板与下钳板之间的距离调节,以调整导棉板与给棉罗拉之间的给棉通道,实现对不同厚度小卷的精梳加工;当加工小卷定量较小的纤维小卷时,导棉板向前、上方调整,当加工小卷定量较大的纤维小卷时,导棉板向后、下方调整。避免了出现申请号为201180045511.X与201410454438.7的专利中因给棉通道无法改变导致加工不同厚度纤维卷时棉网破裂的现象。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据小卷厚度灵活调整给棉通道,并合理设定钳板前端圆心、凹槽中心及钳板铰接点距离,扩展精梳机适纺小卷厚度范围及纤维长度,保证了精梳机对大定量小卷及35mm以上长纤维的顺利加工;圆弧抬高面在避免锡林针齿碰撞下钳板的同时,又保证了下钳板钳唇的受压强度,防止精梳机钳板、锡林报废损坏,明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发明下钳板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发明下钳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包括下钳板座I,下钳板座I前方固定有下钳板2,所述下钳板2顶面的中部设有梯形凹槽8,梯形凹槽8内设有导棉板5。导棉板5前部呈圆弧状、尾部呈水平状,尾部高于前部。导棉板5尾部固定在下钳板座I上,导棉板5上方设有给棉罗拉4,下钳板座I两端设有放置给棉罗拉4的凹槽6,用于支撑给棉罗拉4,给棉罗拉4与导棉板5之间设有一定的距离。导棉板5的前端紧贴于下钳板2的梯形凹槽8的上方,导棉板5与给棉罗拉4之间设有给棉通道。所述下钳板2底面的前端为平面,平面后方通过圆弧过渡逐渐抬高,圆弧过渡位于梯形凹槽8的前方。梯形凹槽8位于锡林11的正上方,圆弧过渡位于锡林11的前侧,防止锡林11转动过程中碰撞下钳板2。下钳板座I与上钳板结合件3下部相铰接,其铰接的中心点为点P。上钳板结合件3上部与下钳板2前端之间设有上钳板。
[0023]下钳板座I两侧凹槽6的中心距下钳板座I前端的圆孔10的圆心的距离1^为35_40mm,凹槽6的中心距下钳板座I与上钳板结合件3的铰接点P的距离L2为40-45mm,为加工长度在35mm以上的纤维作保证。
[0024]下钳板座I两侧凹槽6的中心距下钳板座I前端的圆孔10的圆心的距离Ι^*35πιπι和40mm,凹槽6的中心距下钳板座I与上钳板结合件3的铰接点P的距离L2为40 mm和45mm。
[0025]优选地,下钳板座I两侧的凹槽6中心距下钳板座I前端圆孔10圆心的距离为38mm,凹槽中心距下钳板座铰接点P的距离为42mm,方便加工长度在35mm以上的纤维。
[0026]优选地,梯形凹槽8为等腰梯形凹槽,梯形凹槽8距下钳板顶面前部端点D的距离d为6-10mm,实施例中优选的d为7mm,梯形凹槽8的上底长为30mm、下底长为20mm、深度为0-2mm,实施例中优选的深度为1mm,梯形凹槽底面距下钳板底面距离S>2mm,实施例中优选的S=3mm0
[0027 ]优选地,下钳板2底面的圆弧过渡为I /4圆弧,圆弧半径为11_,抬高高度为11_,O <h<2;所述下钳板2底面前端的平面长度X1>6mm,下钳板钳唇面与圆弧面最小距离L>3mm,避免出现申请号201180045511.X专利中因X1过小,h过大造成下钳板钳唇与抬高面的距离过小,上钳板施压后钳唇断裂的现象。如图4所示,下钳板2的厚度H为4mm,以下钳板2底面最前点为原点O建立平面坐标系,在坐标A(7mm,0mm)处沿斜上方抬高,抬高高度为1.8mm,下钳板2底面的圆弧过渡抬高部分采用1/4圆弧AC连接,圆弧半径为1.8mm,避免锡林11梳理过程中针齿碰撞下钳板2的同时保证了下钳板2钳唇12的受压强度。下钳板上方的等腰梯形凹槽8位于点B( 17mm,5.8mm)处,梯形凹槽8上底为30mm,下底为20mm,深度为2mm,梯形凹槽底面距下钳板底面距离S=2mm,梯形凹槽距下钳板的顶面前部端点BD的距离d为9mm。
[0028]优选地,导棉板5尾部设有两个长腰孔,长腰孔内设有第一螺丝9,第一螺丝9通过垫片13与导棉板5尾部固定连接,导棉板5由前至后厚度逐渐减小,前端紧贴于梯形凹槽8的侧面。所述垫片13是厚度可调的垫片,垫片的厚度是可以随意调整的。调整导棉板5上的长腰孔前后位置及导棉板5与下钳板座I之间的垫片13厚度可使导棉板5与给棉罗拉4的上下、前后距离发生变化,以调整导棉板5与给棉罗拉4之间的给棉通道,实现了对不同厚度棉卷的精梳加工。
[0029]其工作方法是:通过长腰孔实现导棉板5与给棉罗拉4之间的上下、前后距离的调节,通过垫片13实现导棉板5与下钳板I之间的距离调节,以实现对不同厚度小卷的精梳加工;当加工小卷定量较小的纤维小卷时,导棉板5向前、上方调整,当加工小卷定量较大的纤维小卷时,导棉板5向后、下方调整。避免出现申请号为201180045511.X与201410454438.7的专利中因给棉通道无法改变导致加工不同厚度纤维卷时棉网破裂的现象。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包括下钳板座(I),下钳板座(I)前方固定有下钳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钳板(2)顶面的中部设有梯形凹槽(8),梯形凹槽(8)内设有导棉板(5),导棉板(5)前部呈圆弧状、尾部呈水平状,导棉板(5)尾部固定在下钳板座(I)上,导棉板(5)上方设有给棉罗拉(4),下钳板座(I)两端设有放置给棉罗拉(4)的凹槽(6);所述下钳板(2)底面的前端为平面,平面后方通过圆弧过渡逐渐抬高,下钳板座(I)与上钳板结合件(3)下部相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钳板座(I)两侧凹槽(6)的中心距下钳板座(I)前端的圆孔(10)的圆心的距离1^为35-40!11111,凹槽(6)的中心距下钳板座(I)与上钳板结合件(3 )的铰接点P的距离L2为40-4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棉板(5)的前端紧贴于下钳板(2)的梯形凹槽(8)的上方,导棉板(5)与给棉罗拉(4)之间设有给棉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凹槽(8)为等腰梯形凹槽,梯形凹槽(8)距下钳板(2)的顶面前部端点的距离d为6-10mm,梯形凹槽(8)的上底长为30mm、下底长为20mm、深度为0-2mm,梯形凹槽底面距下钳板底面距离S>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钳板(2)底面的圆弧过渡为1/4圆弧,圆弧半径为hmm,抬高高度为hmm,0<h<2;所述下钳板(2)底面前端的平面长度Xi > 6mm,下钳板(2)的钳唇面与圆弧面最小距离L> 3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棉板(5)尾部设有两个长腰孔,长腰孔内设有第一螺丝(9),第一螺丝(9)通过垫片(13)与导棉板(5)尾部固定连接,导棉板(5)由前至后厚度逐渐减小,前端紧贴于梯形凹槽(8)的侧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13)是厚度可调的垫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精梳机钳板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工作方法是:通过长腰孔实现导棉板(5)与给棉罗拉(4)之间的上下、前后距离的调节,通过垫片(13)实现导棉板(5)与下钳板(I)之间的距离调节,以调整导棉板与给棉罗拉之间的给棉通道,实现对不同厚度小卷的精梳加工;当加工小卷定量较小的纤维小卷时,导棉板(5)向前、上方调整,当加工小卷定量较大的纤维小卷时,导棉板(5)向后、下方调整。
【文档编号】D01G19/16GK105887250SQ201610330076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8日
【发明人】任家智, 陈宇恒, 贾国欣, 冯清国, 张海洋, 刘红艳, 尚龙飞
【申请人】中原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