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向精确选择式去除纱线毛羽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15252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向精确选择式去除纱线毛羽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向精确选择式去除纱线毛羽的装置,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纱线毛羽是指外露在短纤维纱线表面的纤维头端或纤维环。纱线受力时,毛羽缺 少握持受力点,对纱线强力无任何帮助;并且纱线毛羽过多,纱线摩擦增加,在后续加工中 纱线更易磨损断裂,影响加工效率;在织造过程中,毛羽过多纱线易纠缠在一起,造成开口 不清,影响织造效率和品质。纱线毛羽还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因此,毛羽一直是纺 织企业最关心的纱线品质重要指标之一。
[0003] 纱线毛羽产生于细纱加工工序,其机理是内外转移的纤维头端露出纱体之后,脱 离钳口的握持作用,无法再次进入或包缠在纱体主干上,形成毛羽。毛羽增长于络筒和整经 工序,其根本原因在于:纱线表面毛羽多、结构松弛,在络筒、整经等纱线高速运行工序中, 纱线经导纱部件、张力部件等机件,遭受激烈摩擦,致使纱体内部纤维头端严重抽拔游离于 纱体表面,毛羽剧增、表层结构严重破坏。大量的纱线毛羽会对后续织造工序造成不利影 响,特别是长度大于等于3毫米以上的毛羽,当纱线后续进行机织时,纱线容易相互纠缠而 造成开口不清;在纱线后续进行针织时,长毛羽容易缠绕织针而导致钩针断裂,不仅降低织 造效率,而且影响布面的产品质量。基于上述原因,大于等于3毫米以上的纱线毛羽被纺织 界认定为有害毛羽;而较短的绒毛状短纤维,反而对纱线以及后续织物外观有利。因此,如 何降低纱线有害毛羽、保留纱线有利毛羽,是纺织企业最关心的热点技术难题。
[0004] 针对环锭细纱工序,国内外的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有效降低纱线有害毛羽的途 径主要是通过采用新型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来消除3毫米及3毫米以上的长毛 羽。目前新型环锭纺纱技术代表是紧密纺纱技术,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84年12月18日 公开的发明专利 "Device for stretching, condensing and transporting a rove of fibers during a spinning operation",专利号 US 4488397;美国知识产权局 2000 年 6 月 13 日公开的发明专利 "Device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专利号 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发明专利"Device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7月4日公开的发明 专利"Arrangement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专利号 6082089;美国知 识产权局2001年1月9日公开的发明专利"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专利号US 617012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7月24日公 开的发明专利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fiber strand and method for making yarn thereform",专利号 US 6263656B1;美国知识产权局 2001 年 8 月 14 日公开的发明专利"Apparatus for condensing a drafted strand",专利号 US 6272834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5月29日公开的发明专利"Condensing zone for a spinning machine",专利号US 6237317B1。上述紧密纺纱技术专利公案的核心原理都是针 环锭纺纱过程,聚集纺纱三角区纤维须条,加强对纤维须条边缘纤维控制,有效降低纺纱过 程中纤维头端外露,降低纱线毛羽。然而实践应用表明:紧密纺纱技术不仅降低纱线3毫米 以上的有害毛羽,而且也大大减少了 3毫米以下的有利毛羽;大量研究表明紧密纺纱线内 部结构致密,纱线刚度大、不易弯曲,即使有害毛羽非常少,仍然不适合做针织等产品;特别 是目前通过气流集聚的紧密纺纱技术,只对高支纱毛羽降低效果明显,对粗特纱线毛羽降 低效果差;另外,紧密纺属于环锭工序,生产出的纱线后续要经过络筒工序,纱线毛羽要剧 增4-8倍,在纱线织造或针织之前,纱线有害毛羽又会大量重新产生。
[0005] 目前使用的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是采用气流喷射形式,安装在前罗拉和导纱钩之 间,利用气流的回转使已形成的毛羽贴伏在纱线表面,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79年4月10日 公开的发明专利 "method and apparatus yarn treatment",专利号 41481779、美国知识 产权局 1989 年 8 月 22 日公开的发明专利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spun textile yarn",专利号5263311。这些研究主要差别在于由于气流喷射装置的不同导致 纱线表面纤维受力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卷绕效果而导致纱线毛羽消除效果的不同。 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专用降低毛羽装置也是同时降低了 3毫米以上的有害毛羽和3 毫米以下的有利毛羽,不能选择性地降低纱线的降低纱线有害毛羽,保留纱线有利毛羽;另 外所获的纱线毛羽只是以简单贴伏及松弛缠绕的形式留在纱线表面,在后道工序摩擦过程 中,非常容易全部显露出来,达不到真正消除毛羽的效果。
[0006] 针对络筒工序高速摩擦,造成纱线表面结构损伤,毛羽大量增长,强力下降,要求 配套浆纱工序,增加上浆难度和上浆成本等问题,在络筒工序设置毛羽倒伏装置,抑制毛羽 的发生,对后道工序生产和提高最终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研究的减少 成纱毛羽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减少络筒纱线毛羽装置;虽然相关专利文献有很多,但采用的 基本原理相同,即在纱线在络筒机上采用对前进中的纱线进行解捻-加捻方式,使纱线表 面毛羽卷绕在纱线表面,达到减少毛羽的目的。代表性的专利文献有:欧洲专利号为EP 0 866 014 A2,公开日1998年09月23日,发明创造名称为Auto Winder,该申请公案采用 络筒工艺流程中回转假捻盘的机械作用,使游离纤维沿纱线的捻向贴伏到纱身上来,以减 少纱线毛羽;美国专利号为US 6 374 588 B1,公开日2002年04月23日,发明创造名称 为Hairiness controlling device and winder,该申请公案采用络筒工艺流程中回转假 捻盘的机械作用,使游离纤维沿纱线的捻向贴伏到纱体主干上来,以减少纱线毛羽;欧洲专 利号为EP 1 146 002 A2,公开日2001年10月1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Automatic winder and hairiness suppressing device,该申请公案利用空气祸流管,通过旋转气流的力学 作用,使毛羽重新包覆到纱身上,以减少毛羽,但从原理上分析,单凭气流的包缠作用,其包 覆效果不好;欧洲专利号EP 1 013 803 A2,公开日2000年06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 Hairiness suppressing device for automatic winder,该申请公案同样使用空气祸流 管,通过气流使纱线旋转,当旋转的纱线经过控制板(regulating plate)时,使纤维包缠在 纱身上,以减少毛羽;中国专利号为ZL 99127507. 1,公开日2000年07月05日,发明创造 名称为自动络筒机的毛羽倒伏装置,该申请公案同样使用空气涡流管,通过气流使纱线旋 转,不过该专利通过在装置两端加装控制器,以保证纱线沿自身轴线回转产生假捻效应,提 高减少纱线毛羽的效率。除此之外,中国专利号为ZL 200710052991. 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