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50266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使用喷墨记录头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办公室和家庭的个人计算机、文字处理器、传真机等的普及,由此,作为这些设备的信息输出设备,而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记录方式的打印机。其中,由于喷墨方式的打印机容易适应彩色记录,动作时的噪声低,另外,可对于多种多样的记录介质进行高品质的记录,而且还具有小型等优点,所以,最适合于办公室和家庭的个人使用。其中,一边由记录头往返扫描记录介质一边进行记录的串行扫描型的喷墨记录装置(以下称记录装置),由于能够低成本地打印高品质的图像,所以,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喷墨方式的记录头(以下称记录头)从喷嘴的微小的孔(以后称排出口)朝记录介质排出喷嘴内的墨水液滴来进行记录。此时,在记录头中,由于排出了墨水从而减少了喷嘴内的墨水,借助于毛细管力使新的墨水从墨水液室被充填。
然而,在长时间没有墨水排出的场合,墨水的水分和溶剂在排出口蒸发并析出颜色材料(coloring material),被析出的颜色材料在排出口形成薄膜,并妨碍正常的墨水的排出。为了通过记录头的记录动作来排出墨水液滴而发生的动能在冲破该薄膜时被消耗,墨水液滴不能获得足够的排出速度,到达不了记录介质上的所期望的位置。
为此,在记录装置中,为了防止由于墨水的水分和溶剂的蒸发所导致的记录缺陷的发生,而在排出口尚未形成充分的薄膜的时间内,使记录头朝记录介质的外侧移动,并在该场所使墨水排出(以后,将该排出称为预备排出),在记录时使排出口保持可进行正常的墨水排出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串行扫描型的记录装置中,在安装了记录头的滑架进行往返扫描的反转时,判断从前次的预备排出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或超过预定时间的时间,在经过了预定时间或超过预定时间的时间时,将记录头移动到记录介质的外侧,实施进行预备排出的控制。
然而,如果频繁地进行预备排出的动作的话,将成为导致记录速度(处理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存在由于实际的记录以外的墨水的消费所导致的运行费用提高的缺陷。
为了克服这样的缺陷,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3-252748号公报中记述了这样的控制技术方案,即以预定时间间隔对各记录元件测量多个记录元件的驱动次数,在该测量值不到预定次数时,进行预备排出,另一方面,在该值达到或超过预定次数时,不进行预备排出。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例的控制虽然在保证正常的记录的时间间隔比记录头的1次的扫描时间长时效果比较好,但是,如果其该时间间隔相同时,则成为效率较差的控制。在现有技术中,如果保证正常的记录的时间间隔与记录头1次的扫描时间相同的话,由于考虑到在刚开始记录扫描后记录比较集中,所以,必须对各记录扫描进行预备排出。即,与记录元件的驱动次数测量值毫无关系地对各记录扫描进行预备排出。
在这样的场合,过去的控制完全无用,而预备排出的效率也较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即使是在保证正常的记录的时间间隔与喷墨记录头进行1次的记录扫描时间相同的场合,也可进行高效率的预备排出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记录装置,通过往返扫描喷墨记录头而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来进行记录,该记录装置包括测量单元,在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记录扫描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排出墨水的次数进行测量;判断单元,以预定时间间隔来判断由上述测量单元所测量的上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墨水排出次数是否达到预定次数;更新单元,根据上述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来更新可记录时间;第1比较单元,在每一次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1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对由上述更新单元更新的可记录时间和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预备排出控制单元,根据上述第1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从上述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
并且,优选的是,还具有扫描单元,用于往返扫描上述喷墨记录头,在上述第1比较单元中,当由上述扫描单元决定的喷墨记录头的移动方向反转时,来进行该比较。
此时,也可以是上述预备排出控制单元为了使喷墨记录头进行预备排出,控制上述扫描单元并使该喷墨记录头移动到预定位置例如其起始位置。
这是因为,在喷墨记录头的起始位置上,设置了对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排出面进行加盖的加盖单元、擦拭墨水排出面的擦拭单元、及从喷墨记录头吸引墨水的吸引单元。
上述可记录时间,是可期待从喷墨记录头进行正常的墨水排出的时间,在开始上述记录扫描之前,被复位至预定的初始值,并且,在由上述预备排出控制单元实施预备排出时,也被复位至预定的初始值。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更新单元中,在由上述判断单元判断出被测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所有的墨水排出次数未达到预定次数时,仅使该可记录时间缩短预定的时间,并复位被测量的值。
作为上述预备排出,优选的是,具有进行第1次数的墨水排出的第1预备排出,和进行比第1次数多的第2次数的墨水排出的第2预备排出。在该场合下,优选的是,对第2预备排出后的经过时间进行管理,比较该经过时间和预定的阈值,上述预备排出控制单元根据其比较结果实施控制以便于进行第2预备排出。
并且,优选的是,上述喷墨记录头为了利用热能排出墨水而具有用于发生提供给墨水的热能的电热转换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优选提供一种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控制方法,该记录头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并被安装在往返扫描的滑架上,该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包括测量步骤,在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记录扫描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排出墨水的次数进行测量;判断步骤,以预定时间间隔来判断在上述测量步骤中所测量的上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墨水排出次数是否达到预定次数;更新步骤,根据上述判断步骤的判断结果来更新可记录时间;第1比较步骤,在每一次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1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对在上述更新步骤中被更新的可记录时间和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预备排出控制步骤,根据上述第1比较步骤的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从上述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优选提供一种记录装置,使用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进行记录,包括预备排出单元,从上述记录元件进行预备排出;计数单元,对下一次需要预备排出为止的第1时间进行计数;计算单元,计算出进行下一预定单位的记录所需要的第2时间;预备排出控制单元,比较上述第1时间与第2时间,并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于实施预备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优选提供一种由记录装置所采用的预备排出控制方法,该记录装置使用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进行记录,该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包括预备排出步骤,从上述记录元件进行预备排出;计数步骤,对下一次需要预备排出为止的第1时间进行计数;计算步骤,计算出进行下一预定单位的记录所需要的第2时间;预备排出控制步骤,比较上述第1时间与第2时间,并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于实施预备排出。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喷墨记录头被安装在滑架,一边被往返扫描,一边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在该喷墨记录头中,在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记录扫描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排出墨水的次数进行测量,以预定时间间隔来判断该被测量的上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墨水排出次数是否达到预定次数,根据上述判断结果来更新可记录时间,在每一次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1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对该被更新的可记录时间和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根据上述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从上述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
特别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即使是在保证正常的记录的预备排出的时间间隔与喷墨记录头的1次的记录扫描时间相等的情形下,也可以有效地进行预备排出的动作。
这样,可提高记录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因预备排出所产生的墨水消耗。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根据附图进行的以下的说明中将更加明确,在附图中,相同和相似的部分采用相同标号。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的概要的外观斜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预备排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中断定时器的中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预备排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喷墨式记录头的记录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记录”(也有称“打印”的场合)广泛地指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花纹、图案等或进行介质加工的场合,而不仅指形成文字、图形等有意的信息的场合,不管有意无意,也不管是否为在知觉上可感知的有形存在。
在这里,“记录介质”不仅指在一般的记录装置中使用的纸,也广泛地指布、塑料薄膜、金属板等、玻璃、陶瓷、木材、皮革等可接收墨水的物体。
另外,“墨水”(也有称“液体”的场合)应与上述“记录(打印)”的定义同样广义地进行解释,指用于通过附着到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花纹、图案等或进行记录介质的加工或墨水的处理(例如附着到记录介质的墨水中的颜色材料的凝固或不溶解)的液体。
另外,如果没有特别的限制,喷嘴总称排出口、与其连通的液体流路以及发生用于墨水排出的能量的元件。
喷墨记录装置的说明(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结构的概要的外观斜视图。
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以下称记录装置)把由滑架电机M1发生的驱动力从传递机构4传递到其中安装了以喷墨方式排出墨水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3的滑架2,使滑架2朝箭头A方向往返移动,同时,例如通过送纸机构5对记录纸等记录介质P进行送纸,输送到记录位置,在该记录装置,通过从记录头3向记录介质P排出墨水,从而进行记录。
另外,为了使记录头3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使滑架2移动到还原装置10的位置,间歇地进行记录头3的排出还原处理。
在记录装置1的滑架2上不仅安装了记录头3,而且安装了用于储存供给记录头3的墨水的墨盒6。墨盒6可相对于滑架2自由装拆。
图1所示记录装置1可为彩色记录,为此,在滑架2上安装了用来分别容纳品红(M)、青(C)、黄(Y)、黑(K)的墨水的4个墨盒。这4个墨盒可以分别独立地装拆。
另外,滑架2和记录头3的两构件的接合面适当地接触并可实现和维持所需要的电连接。记录头3根据记录信号而外加能量,从而有选择地从多个排出口排出墨水来记录。特别是,该实施方式的记录头3采用了借助于热能排出墨水的喷墨方式,为了发生热能,而设置有电热转换体,被施加到该电热转换体的电能转换成热能,通过将该热能提供给墨水,产生膜沸腾,利用该膜沸腾产生的气泡的成长、收缩所带来的压力变化,从排出口排出墨水。该电热转换体分别对应于各排出口而设置,根据记录信号将脉冲电压施加到对应的电热转换体,通过上述从对应的排出口排出墨水。
如图1所示,滑架2连接在用于传递滑架电机M1的驱动力的传递机构4的驱动皮带7的一部分上,沿导向轴13朝箭头A方向自由滑动地被导向支承着。因此,滑架2借助于滑架电机M1的正转和反转而沿导向轴13做往返移动。另外,沿滑架2的移动方向(箭头A方向)设置用于表示滑架2的绝对位置的标尺8。在该实施方式中,标尺8是在透明的PET薄膜上按所需要的节距印刷黑色的杆而获得的标尺,其一端固定于机架9,另一端由板簧(图中未示出)支承。
另外,在记录装置1上,与形成记录头3的排出口(未图示)的排出口面相向地设置压纸台(未图示),借助于滑架电机M1的驱动力,安装了记录头3的滑架2进行往返移动,同时,将记录信号提供给记录头3,并排出墨水,从而在被输送到压纸台上的记录介质P的整个宽度上进行记录。
另外,在图1中,标号14是为了输送记录介质P而由输送电机M2驱动的输送辊,标号15是由弹簧(图中未示出)使记录介质P与输送辊14接触的领纸辊,标号16是支承领纸辊15并使其自由转动的领纸辊支架,标号17是被固定于输送辊14的一端的输送辊齿轮。并且,输送电机M2的转动通过中间齿轮(图中未示出)被传递到输送辊齿轮17,借助于该M2的转动而驱动输送辊14。
另外,标号20是排出辊,用于将通过记录头3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P向记录装置外排出,通过被传递的输送电机M2的转动而被驱动。此外,排出辊20通过压紧辊(图中未示出)与记录介质P接触,该压紧辊通过弹簧与排出辊接触。标号22是压紧支架,支承压紧辊并使其自由转动。
另外,如图1所示,在记录装置1中设置还原装置10,用于将恢复记录头3的排出缺陷还原至安装了记录头3的滑架2的用于记录动作的往返运动的范围之外(记录区域外)的所期望位置(例如与起始位置对应的位置)。
还原装置10具有对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进行加盖的加盖机构11和清洁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的擦拭机构12。该还原装置10与由加盖机构11所进行的对排出口面的加盖动作连动,通过还原装置内的吸引单元(吸引泵等)从排出口强制性地使墨水排出,由此进行排出还原处理,即除去记录头3的墨水流路内的粘度增大的墨水和气泡等。
另外,在进行非记录动作等时,通过由加盖机构11对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进行加盖来保护记录头3,同时,可防止墨水的蒸发和干燥。另一方面,拭机构12被配置在加盖机构11的近旁,用以擦去附着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的墨水液滴。
通过这些加盖机构11和擦拭机构12可以使记录头3保持正常的墨水排出状态。
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图2)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如图2所示,控制器600由下述构成MPU601;;ROM602,存储与后述的控制顺序对应的程序、所需要的表、及其它的固定数据;特殊用途集成电路(ASIC)603,生成用于控制滑架电机M1、输送电机M2、及记录头3的控制信号;RAM604,设置了图像数据的展开区域(bitmapped area)和用于程序运行的作业用区域等;系统总线605,相互连接MPU601、ASIC603、RAM604并进行数据的收发;A/D转换器606,输入来自下述的传感器组的模拟信号并进行A/D转换,将数字信号供给MPU601。
另外,在图2中,标号610是成为图像数据供给源的计算机(或图像读取用的阅读器和数字摄像机等),统称为主装置。在主装置610与记录装置1之间,通过接口(I/F)611收发图像数据、命令、状态信号等。
另外,标号620是开关组,包括下述用于接收操作者的指令输入的开关,即电源开关621;用于指示打印开始的打印开关622;指示启动处理(恢复处理)的还原开关623等,该处理用于使记录头3保持良好的墨水排出性能状态。标号630是用于检测装置状态的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起始位置h的光电耦合器等的位置传感器631和为了检测环境温度而设于记录装置的适当部位的温度传感器632等。
另外,标号640是驱动用于使滑架2朝箭头A方向往复扫描的滑架电机M1的滑架电机驱动器,标号642是驱动用于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电机M2的输送电机驱动器。
在以上的结构中,记录装置本体解析通过接口611转送的记录数据的命令,将用于记录的图像数据展开到RMA602。图像数据的展开区域(展开缓冲区)为2维的矩形区域,使其横向尺寸对应于滑架移动方向(主扫描方向)的可记录区域的像素数Hp,使纵向尺寸对应于由记录头的1次的记录扫描所记录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的像素数、即16×16c的4分之1(即64c像素),使展开区域确保于RAM602。
另外,在记录扫描中,为了将记录数据转送到记录头3而被参照的RAM602上的存储区域(打印缓冲区)也是2维矩形区域,使其横向尺寸对应于主扫描方向的可记录区域的像素数Hp,使纵向尺寸对应于由记录头的1次的记录扫描所记录的副扫描方向的像素数、即16×16c,将存储区域也确保于RMA602。
ASIC603在记录头3进行记录扫描时,直接访问RAM602的存储区域,同时将记录元件(排出加热器)的驱动数据(DATA)向记录头转送。
下面,说明以上结构的记录装置的预备排出控制处理。
图3是表示预备排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通过由MPU601读出被存储于ROM602的控制程序而进行。
首先,在记录装置1等候来自主装置610的记录数据的状态下,为了防止水分和溶剂从排出口的蒸发,在起始位置由加盖机构11对记录头3的喷嘴的排出口实施加盖。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从主装置610接收记录数据时,在步骤S301中,使加盖机构11动作,记录头3的排出面从被加盖的状态开放,然后,在步骤S302中进行预备排出。
然后,在进行该预备排出的动作后,在步骤S303中,将可记录时间(PENBL)初始化成预定的值,在步骤S304中,对测量记录头3的各记录元件的排出驱动次数的喷嘴计数器的测量值(Dcount(i),i=1,N)进行初始化,将所有测量值设为“0”。另外,在步骤S305中,按预定时间间隔起动用于生成更新可记录时间(PENBL)的时刻的中断计时器。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中断时间间隔(TINRT)设为50毫秒。另外,N为记录元件的数量,可记录时间(PENBL)为预期从记录头进行的正常的墨水排出时间,为根据记录头和记录装置的性能所确定的值。
下面,说明按50毫秒间隔所进行的中断处理。如为未加盖的状态(开盖状态),则不论是否扫描都实施该中断处理。
图4是表示由中断定时器进行的中断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401中,检查喷嘴计数器的测量值(Dcount(i),i=1,N)是否全部达到预定值(TH)。在该实施方式的场合,设TH=3。在这里,对于喷嘴计数器的所有的测量值,如Dcount≥3,则处理进入步骤S403,使可记录时间(PENBL)还原并进行初始化。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下,可记录时间(PENBL)的初始值为1秒。对于任一喷嘴计数器的测量值,如Dcount<3,则处理进入步骤S402,将可记录时间(PENBL)减去50毫秒,将由此获得的值作为新的可记录时间(PENBL)来更新。
在步骤S402或S403的处理后,在步骤S404中,对喷嘴计数器的所有测量值(Dcount(i),i=1,N)进行初始化,将所有测量值设为“0”。
然后,在步骤S307中,使记录头3移动,并进行记录扫描。
在各记录扫描之间,使记录头3的移动速度减速,此后,使移动方向反转,为了进行下一记录扫描而进行加速控制。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结束1次记录扫描并转移到使记录头3的移动速度减速的控制之前,在步骤S308中,检查记录是否结束,如判断记录结束,则处理就此结束;但如判断为继续记录,则处理进入步骤S309,比较此时的可记录时间(PENBL)与下一记录所需要的时间(Tscan)。
在这里,如PENBL≥Tscan,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307;如PENBL<Tscan,则判断需要预备排出,处理进入步骤S310。
在步骤S310中,将记录头3移动到预备排出位置,进行预备排出。在该实施方式中,将预备排出位置作为记录头3的起始位置的加盖位置。然后,在步骤S311中,对可记录时间(PENBL)进行初始化,并在步骤S312中将喷嘴计数器的测量值(Dcount(i),i=1,N)初始化,将所有的测量值设为“0”。此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307。
在由步骤S308的判断结束处理后,使下一记录命令等候一定时间。在该等候状态下,记录命令未来到时,使加盖机构11动作,对记录头3进行加盖。另一方面,在该等候状态下,记录命令来到的场合,前进到步骤S307,再次开始记录扫描。
因此,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每一记录扫描结束时,比较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与即使不进行预备排出也可记录的可记录时间,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预备排出动作,所以,可将预备排出的实施所导致的处理量的下降抑制到最小限度,同时,可进行所需最小限度的预备排出,从而实施高效的预备排出。
另外,对于即使进行预备排出的间隔长也没有问题的记录头等,也可不对每一记录扫描,而是按多个扫描单位进行与预定的阈值的比较。
(其它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记录时间内的每一喷嘴的最低排出次数由预定的阈值(TH)决定。因此,如将该预定值设定得较大、并将预定值以下的场合的预备排出时的排出次数设定得较大,则记录时的排出的可靠性提高。然而,当增大该预定值时,在各记录扫描之间每次进行预备排出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该功能的优点,预定值(TH)尽可能地设定得小,另外,最好将预定值以下的场合的预备排出时的排出次数设为与该预定值相同的的数。
然而,在将可记录时间内的每一喷嘴的最低排出次数设定得较小的场合,即使是在可记录时间内反复进行一定次数的最低排出次数,也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随着该反复进行的次数的增加,可以观察到排出状态在逐渐恶化。对上述原因,可以这样认为虽然通过排出使喷嘴内的墨水在一定程度上新进行了置换,但并没有完全置换,该喷嘴内的墨水完全换新需要较多的排出。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实施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控制。
即,在该实施形式中,设置2种预备排出动作,即,进行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及的预定值(TH)相同数量的排出的预备排出B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使排出次数比预备排出B多的预备排出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实施的预备排出控制外,通过每隔一定时间实施预备排出A,消除上述问题。
图5是表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预备排出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5中,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步骤相同的处理步骤采用相同步骤参照编号,省略其说明。另外,即使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实施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场合相同的中断时间间隔50毫秒的中断处理。因此,以下的说明仅针对该实施方式的特有的处理。
首先,进行步骤S301的处理后,在步骤S302a实施预备排出A,然后,在步骤S302b,每隔一定时间将用于进行预备排出A的预备排出管理定时器(TPD)还原。该定时器随着时间的经过而自动地更新时间。此后,实施步骤S303~S308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308的处理中,当判断记录未结束的场合,处理前进到步骤S308a,检查预备排出管理定时器(TPD)的所示时间是否达到或超过了预定时间(T0)。
在这里,如TPD≥T0,则判断需要预备排出A,处理前进到步骤S308b,将记录头3移动到预备排出位置,实施预备排出A。然后,在步骤S308c中将预备排出管理定时器(TPD)的值初始化为“0”。此后,处理前进到步骤S311。
相反地,如TPD<T0,则判断不需要预备排出A,处理前进到步骤S309。然后,在步骤S309的处理中,如PENBL≥Tscan,则判断不需要预备排出,处理返回到步骤S307,但如PENBL<Tscan,则判断需要预备排出,处理前进到步骤S310a。然后,在步骤S310a中,将记录头3移动到预备排出位置,实施预备排出B。然后,处理前进到步骤S311,实施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相同的处理。
另外,将成为实施该实施方式的预备排出A的时间间隔的预定时间(T0)设为5秒。
因此,根据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按一定时间间隔来实施预备排出A,预备排出A比预备排出B的预备排出多,该预备排出B用于实施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及的预定值(TH)相同数量的排出。所以,喷嘴内的墨水被完全更新,结果,可维持良好的排出状态。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假定可保证记录的预备排出间隔小的场合,但原本在上述2个实施方式中被用作判断处理的阈值的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Tscan)是根据记录装置和记录头的性能来确定的,即使在预备排出间隔长的场合,也可进行效率良好的预备排出的动作。
例如,记录头由多种喷嘴构成时,可由各种喷嘴保证的预备排出间隔不同,但在这样的场合,也可将具有较小值的可保证喷嘴种类的预备排出间隔用作预备排出控制阈值。另外,可按各喷嘴的种类来管理可记录时间(PENBL),也可以按各喷嘴的种类来改变用以比较喷嘴计数器的测量值的阈值,也可以被分为按喷嘴的各种类由喷嘴计数器进行测量的方式和不按喷嘴的各种类由喷嘴计数器进行测量的方式。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电热转换体产生的热能提供给墨水而产生发泡力并通过该发泡力排出墨水的方式即所谓的热方式的记录头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果是因墨水中的水分或溶剂的蒸发而导致了墨水排出缺陷的喷嘴记录装置,比如,可以使用为了排出墨水而利用了压电元件等压电执行元件的记录头。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从记录头排出的液滴为墨水的场合,另外,说明了收容于墨水槽的液体为墨水的场合,但该收容物不限于墨水。例如,为了提高记录图像的定影性和耐水性,或提高其图像质量,将相对记录介质排出的处理液那样的液体收容于墨水槽。
以上的实施方式,特别是在喷墨记录方式中,也具有用于发生作为使墨水排出的能量的热能的单元(例如电热转换体或激光等),通过使用由上述热能而产生墨水的状态变化的方式来实现记录的高密度化、高精细化。
对于代表性的结构和原理,例如也可使用公开于美国专利第4723129号说明书、第4740796号说明书的基本原理。该方式虽然对所谓即时响应型、连续型都可适用,但特别是在即时响应型的场合,通过在对应于保持液体(墨水)的片和对应于液路配置的电热转换体上,相应于记录信息,外加产生超过核沸腾的急速温度上升的至少1个驱动信号,从而在电热转换体上产生热能,在记录头的热作用面产生膜沸腾,其结果是,可以形成与该驱动信号1对1对应的液体(墨水)内的气泡,所以有效。通过该气泡的成长、收缩并经由排出用开口使液体(墨水)排出,至少形成1滴。当该驱动信号为脉冲形状时,由于立即适当地进行气泡的成长收缩,所以,特别是可实现响应性良好的液体(墨水)的排出,更为理想。
作为该脉冲形状的驱动信号,记载于美国专利第4463359号说明书、第4345262号说明书的信号较适合。另外,当采用关于上述热作用面的温度上升率的发明的美国专利第4313124号说明的条件时,可进行更优良的记录。
另外,作为具有与记录装置可记录的最大记录介质的宽度对应的长度的实线型的记录头,也可以是上述说明书所公开的由多个记录头的组合来满足其长度的结构和一体形成的1个记录头的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另外,不仅可以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在记录头本身一体设置墨水槽的盒型的记录头,也可通过安装于装置本体,而可进行与装置本体的电连接和从装置本体的进行墨水供给的可自由更换的片型(chip type)的记录头。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记录装置的结构中,附加对记录头的还原单元、预备单元,可使记录动作进一步稳定,所以,比较理想。具体地说,对记录头的加盖单元、清洁单元、加压单元或吸引单元、由电热转换体或其之外的加热元件或其组合获得的预热单元等。另外,具有进行记录之外的排出的预备排出模式,也对稳定的记录有效。
并且,作为记录装置的记录模式,不仅仅是只有黑色等主流色的记录模式,可以一体构成记录头或组合多个,但也可为由不同颜色的多色彩色或由混色获得的全色中的至少1个的装置。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墨水为液体的前提进行了说明,但一般可为在室温或其以下被固化的墨水,或使用在室温下软化或液体化的墨水,或按喷墨方式在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对墨水自身进行温度调整,使墨水的粘性处于稳定排出范围地进行温度控制的墨水,所以,只要在提供使用记录信号时墨水呈液状即可。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形式,除作为计算机等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图像输出终端而一体或分开地设置的形式外,也可采取与阅读器等组合的复印装置或具有信号收发功能的传真装置的形式。
本发明可应用于由多个器件组成的系统或包含单个器件的装置。另外,本发明当然也可适用于通过向一个系统或装置提供程序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场合。
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可获得本发明的明显广泛不同的实施方式,所以,可以理解为,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中进行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装置,通过往返扫描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来进行记录,该记录装置包括测量单元,在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记录扫描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排出墨水的次数进行测量;判断单元,以预定时间间隔来判断由上述测量单元所测量的上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墨水排出次数是否达到预定次数;更新单元,根据上述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来更新可记录时间;第1比较单元,在每一次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1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对由上述更新单元更新的可记录时间和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预备排出控制单元,根据上述第1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从上述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上述喷墨记录头往返扫描的扫描单元,上述第1比较单元,当由上述扫描单元进行的上述喷墨记录头的移动方向反转时,进行比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备排出控制单元,在使上述喷墨记录头进行预备排出时,控制上述扫描单元,并进行控制以便于使上述喷墨记录头移动到预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定位置为上述喷墨记录头的起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喷墨记录头的起始位置上,设置有加盖单元,用于对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墨水排出面进行加盖;擦拭单元,用于擦拭墨水排出面;吸引单元,用于从上述喷墨记录头吸引墨水的吸引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记录时间,是可期待从喷墨记录头进行正常的墨水排出的时间,在开始上述记录扫描之前,被复位至预定的初始值,并且,在由上述预备排出控制单元实施预备排出时,也被复位至预定的初始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更新单元,在由上述判断单元判断出被测量的多个记录元件的所有的墨水排出次数未达到预定次数时,仅使该可记录时间缩短预定的时间,并复位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备排出,包含进行第1次数的墨水排出的第1预备排出,和进行比第1次数多的第2次数的墨水排出的第2预备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理单元,用于管理自上述第2预备排出被实施后的经过时间;第2比较单元,用于比较由上述管理单元管理的经过时间与预定阈值,上述预备排出控制单元根据上述第2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上述第2预备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墨记录头,为了利用热能排出墨水而具有用于发生提供给墨水的热能的电热转换体。
11.一种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控制方法,该记录头被安装在往返扫描的滑架上,一边被往返扫描一边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来进行记录,该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包括测量步骤,在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记录扫描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排出墨水的次数进行测量;判断步骤,以预定时间间隔来判断在上述测量步骤中所测量的上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墨水排出次数是否达到预定次数;更新步骤,根据上述判断步骤的判断结果来更新可记录时间;第1比较步骤,在每一次利用上述喷墨记录头的往返扫描的1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对在上述更新步骤中被更新的可记录时间和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预备排出控制步骤,根据上述第1比较步骤的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从上述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备排出包括进行第1次数的墨水排出的第1预备排出,和进行比第1次数多的第2次数的墨水排出的第2预备排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理步骤,对上述第2预备排出被实施后的经过时间进行管理;第2比较步骤,用于比较由上述管理单元管理的经过时间与预定阈值,在上述预备排出控制步骤中,根据上述第2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上述第2预备排出。
14.一种记录装置,使用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进行记录,包括预备排出单元,从上述记录元件进行预备排出;计数单元,对下一次需要预备排出为止的第1时间进行计数;计算单元,计算出进行下一预定单位的记录所需要的第2时间;预备排出控制单元,比较上述第1时间与第2时间,并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实施预备排出。
15.一种记录装置的预备排出控制方法,所述记录装置使用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的喷墨记录头进行记录,所述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包括预备排出步骤,从上述记录元件进行预备排出;计数步骤,对下一次需要预备排出为止的第1时间进行计数;计算步骤,计算出进行下一预定单位的记录所需要的第2时间;预备排出控制步骤,比较上述第1时间与第2时间,并根据该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实施预备排出。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即使是在保证正常的记录的时间间隔与喷墨记录头进行1次的记录扫描时间相同的场合,也可进行高效率的预备排出控制。根据该方法,在利用滑架进行往返扫描并从多个记录元件排出墨水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头中,在利用往返扫描的记录扫描过程中,分别对多个记录元件的排出墨水的次数进行测量,以预定时间间隔来判断该被测量的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墨水排出次数是否达到预定次数,根据上述判断结果来更新可记录时间,在每一次利用该往返扫描的1次记录扫描结束时,对该被更新的可记录时间和下一记录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根据上述比较结果,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从喷墨记录头的预备排出。
文档编号B41J2/165GK1488504SQ031559
公开日2004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8日
发明者岩崎督, 大塚尚次, 高桥喜一郎, 勅使川原稔, 中川善统, 关聪, 一郎, 原稔, 次, 统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