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印刷机的一体的油墨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685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印刷机的一体的油墨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印刷机,具体来说,涉及用来供应油墨到一印刷机上的滚筒的一体的喷射轨组件。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平版印刷机中,油墨或油墨乳液使用一印刷单元供应到一滚筒。众所周知,油墨通常通过多个中间滚筒或圆筒最终转移到图版圆筒。如

图1所示,一典型的印刷单元10可包括一页式部件12和一油墨轨组件14。页式部件12包括一油墨入口16、一泵18,以及一控制阀20。页式部件12在压力下泵送油墨通过多个供应管路22到达靠近滚筒24安装的油墨轨组件14。各供应管路22通常是一段管路或柔性软管。油墨轨组件14通常包括一具有多个孔28的油墨轨26。孔28沿油墨轨26的长度展开,并适于将油墨提供到滚筒24。因此,油墨从页式部件12通过一段供应管路22泵送到油墨轨26并通过孔28,这样,油墨直接地涂敷到滚筒24的表面。
在传统的印刷机中,通常有多个印刷单元。此外,对于各个印刷单元通常有两个滚筒,至少一个油墨轨组件对一个滚筒。因此,油墨可通过供应管路系统和/或供应头供应到各个油墨轨组件。
这样一传统的结构可具有诸多的缺点。其中的某些缺点可包括例如,如不更换全部的油墨轨,则难于变换卷筒的规格。此外,在一传统的系统中,由于供应管路的长度,使得从系统中清除油墨非常困难,由于增加清除的时间,以及废油墨贮留在长的供应系统内,由此,使得转换颜色成本提高。最后,在一传统的结构中,有许多双重的硬件,例如,多个软管组件和多组的安装系统。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传统的油墨或乳液油墨供应系统的示意的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组装的印刷机的局部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组装的一体的油墨供应系统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4-4截取的侧视图,并示出具有四个模块式的页式部件的一体的油墨供应系统;图5a是一集管的油墨输入侧的侧视图;图5b集管紧固件的扭转顺序;图6是集管的端视图;图7a是集管的局部截面图;图7b集管和沿图3的线7b-7b截取的油墨轨的局部的截面俯视图;图8是一油墨轨的侧视图;图9是油墨轨的俯视图;图10是油墨轨的右侧视图;图11是沿图8的线11-11截取的油墨轨的截面图;图12是沿图8的线12-12截取的油墨轨的截面图;图13是孔板的侧视图;图14是孔板的仰视图;图15是沿图13的线15-15截取的孔板的截面图;图16是沿图13的线16-16截取的孔板的截面图;图17是沿图16的线17-17截取的孔板的局部截面图;图18是沿图14中的圈18截取的孔板的底部的详细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不意图排外,或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在确定的形式或所揭示的形式。相反,描述以下的实施例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能使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跟从本发明的阐述。
现参照诸附图,图2示出一根据本发明组装的印刷机30。示于图2中的印刷机30示出一能将油墨印刷在一卷筒上(未示出)的单一的印刷单元32。然而,一印刷机30可使用多个印刷单元32,各单元能将油墨印刷在同一卷筒上,以便进行多色套印。为了方便起见,术语“油墨”在本文中将重复地使用。然而,应该理解到,术语“油墨”也可包括一乳液油墨和如在印刷过程中普通使用的水溶液。
各印刷单元32包括一框架34,一带有一油墨供应面38的油墨轨组件36,以及转移滚筒40。一带有多个印刷单元32的印刷机30通常使用多个滚筒40和油墨轨组件36。框架34用来定位和支承油墨轨组件36和滚筒40。油墨轨组件36围绕一枢转点42可转动地安装在框架34上。滚筒40以本技术领域内已知的方式可转动地安装到框架34。
如普通所知,油墨轨组件36将油墨供应到转移滚筒40,然后,转移滚筒可将油墨供应到一系列中间滚筒(其中一个显示为虚线)。最终,油墨转移到一图版圆筒,它以本技术领域内已知的方式将油墨印刷到一通过的卷筒上。
再次参照图2,油墨轨组件36从一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可移动到一备用位置,在前者位置,油墨轨组件36靠近转移滚筒40,而在后者位置,油墨轨组件36脱开滚筒。印刷单元32还包括一致动器44,它将油墨轨组件36从工作位置移动到备用位置,反之亦然。在此情形中,致动器44显示为一液压缸46,它包括一可移动的轴48。气缸46的第一端50固定在框架34,而可移动轴48固定在可转动的油墨轨组件36。诸如自动千斤顶螺杆或气动缸之类的其它的致动器44可容易地来替代。
在工作位置中,油墨轨组件36供应油墨到邻近的滚筒40。当印刷单元32要求备用时,致动该致动器44,然后,它拉可移动轴48进入到气缸46内,以使油墨轨组件36围绕枢转点42转动,且油墨供应面38拉离滚筒40。由此,可进入油墨轨组件36以便进行备用。
合适的控制系统(未示出)可包括一加压的液压流体源,一循环液压流体到致动器的供应管线系统,以及一控制线,其布置成以传统的方式将一合适的控制信号从一控制器(未示出)发送到用来控制致动器的系统。也可使用其它类型的合适的致动器和控制系统。
印刷单元32包括一带有头部54的微调定位器52。框架34包括一撞击板(未示出)。当油墨轨组件36从备用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时,头部54接触撞击板,由此,阻挡油墨轨组件36的前进,并相对于滚筒40有效地定位油墨轨组件36。
微调定位器52可进行调整来精确地确定油墨轨组件36停止的位置。微调定位器52包括一外螺纹杆56,一互补的内螺纹管58,以及一螺母60。为了调整停止点的部位,螺纹杆56在管58内转动。螺母60然后可紧紧地固定在管58的端部,以便将微调定位器52锁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可以知道,头部54延伸出内螺纹管58越远,则油墨轨组件36将离滚筒40停止得越进一步。
此外,还设置一进程调整定位器62。一延伸部64在一端处附连到框架34。一槽66沿延伸部64的长度设置。在此实例中,通过在槽66内拧紧一固定在致动器44上的螺栓68,致动器44附连到延伸部64。因此,如果螺栓68松动,则致动器44的底部可在槽66内上下滑动。致动器44定位在槽66的越上面,则油墨轨组件36将转动越靠近滚筒40。一旦确定致动器44的合适的位置,则可拧紧螺栓68。
现转到图3来,油墨轨组件36包括一页式部件70,它与集管72流体连通,而集管72又安装成与一油墨轨74流体连通。一孔轨76安装成与油墨轨74流体连通。页式部件70、集管72、油墨轨74和孔轨76一起形成一总的油墨通道78,以便从一供应导管80输送油墨并将其供应到滚筒40。页式部件70、集管72、油墨轨74和孔轨76各自分别地包括油墨路径82、84、86和88。
页式部件70包括一通过供应导管80可操作地连接到一油墨供应源(未示出)的油墨入口90。一泵92从供应导管80拉油墨通过油墨通道78和通过一调节油墨供应的阀94。
然后,泵92拉油墨沿着油墨通道78通过集管72、油墨轨74和孔轨76,并拉出到滚筒40。可以知道,油墨供应到滚筒40,最终油墨从那里通过一系列中间转移滚筒转移到图版圆筒,然后转移到已知的一卷筒上。
现参照图4,油墨轨组件36显示为沿图3的线4-4截取。油墨轨组件36较佳地包括多个模块式的页式部件70,在图4中显示为带有四个这样的页式部件70。页式部件70可以是如美国专利No.5,472,324中详细地所述的页式部件。这样,各页式部件70可以是近似为12 1/2”宽,以使四个页式部件70可印刷约50”的卷筒。
油墨轨组件36包括一第一端96、一第二端98,以及一中间部分99。页式部件70安装在集管72上,并沿油墨轨组件36的长度在第一端96和第二端98之间延伸。所有的页式部件70可通过螺栓直接地固定在集管72。各页式部件70通过油墨入口90接纳油墨,并通过若干个较小的出口(未示出)将油墨直接地供应到集管72。这样,油墨不移动通过页式部件70和油墨轨74之间的供应管线或软管。相对于现有技术,油墨从页式部件70移动到油墨轨74的路径有效地减到最小。
应该指出的是,各个这样的页式部件70包括其自身的泵/电机92、油墨入口90,以及阀94(见图2)。各个个别的油墨入口90可以连接到一单一的供应导管80(如图4所示)。或者,各个个别的油墨入口90可容易地连接到不同的油墨供应源,例如,不同颜色的油墨供应源。在此设置中,印刷单元32可在同一卷筒上形成不同的印刷。因此,四个单独的12 1/2”的印刷各可形成。此外,在第一端96上的油墨入口90可附连到第一油墨供应源,而在第二端98上的油墨入口90可附连到一第二油墨供应源。这可帮助防止沿供应导管80损失油墨压力。
还应该理解的是,根据所设想的应用的尺寸,按照需要可使用添加的或较少的模块页式部件70。因此,如果要求变化成使用较小的卷筒,则一个页式部件70可以不致动,以使油墨不供应到该卷筒外面的位置。
尽管在此实例中示出了一特定的页式部件70,但显然任何能从一供应源中接受油墨并将油墨供应到一油墨轨74的物件都可起到相同的功能,因此,可用作为一页式部件。
集管72示于图5a、5b、6和7。集管72包括一左端100和一右端102,它也可以是油墨轨组件36的第一端96和第二端98。集管72还包括一顶侧104、一底侧106,以及一中间部分108。设置在左端100和右端102的是螺纹孔110(见图5a和6)。这些螺纹孔110用来将集管72安装到印刷单元32的框架34上。
集管72还包括一如图6所示的入口面112和出口面114。设置在入口面112上的是多个油墨入口116。各入口116与对应的页式部件出口流体连通。因此,流出各个页式部件出口的油墨被引导到对应的集管入口116内。
如图7所示,集管72形成一系列油墨路径84。各油墨路径84包括一在油墨入口116处的接受器118,一通过集管72设置的导管120,以及一设置在出口面114上的槽122。接受器118可以是与导管120同轴,并可具有比导管120宽的直径。接受器118还可比对应的页式部件出口宽。这样,它确保页式部件出口没有部分设置抵靠在集管72的入口面112上,且所有油墨容易地从页式部件出口转移到集管入口116。
导管120可大致地垂直于入口面112直接地横贯集管72的宽度设置,并可通向设置在集管72的出口面114上的一槽122内。在此实例中,槽122沿向下的方向朝向底侧106设置。在此实例中,槽122还沿远离集管72的中间部分108朝向外的方向设置。槽122各包括一底部124,它可呈大致的圆形并形成集管油墨出口126。
在此实例中,四个页式部件70具有的长度短于油墨轨74的长度。集管72适应这种情况而作为一适配器,从页式部件70的较窄的尺寸部分通过导管120和向外的槽122将油墨传输到油墨轨74的较宽的尺寸部分。在另一实例中,油墨轨74可以比页式部件70长。在此实例中,槽122可沿远离集管72的中间部分108的方向设置。
此外,代替一大致垂直于油墨入口面112、后随一平行于油墨入口面112的槽122的导管120,一导管120可垂直于油墨入口面112形成在集管72内,使导管120的第一端128位于油墨入口116,而导管120的第二端130位于油墨出口126,由此,用单一的导管120形成垂直导管120和槽122的双重路径。这可缩短油墨流动的路径和减缓流动阻力,然而,它对机加工造成更大的困难。此外,槽122也可设置在油墨出口面114。
图5b揭示集管72和油墨轨74的安装型式。各安装孔132示出几乎接近其的数量,它反映紧固件固定的次序。业已发现,如果遵从该安装型式,则集管72和油墨轨74可组装在一起而不使用垫片。然而,如果需要的话,或在集管72或油墨轨74的表面内存在任何的缺陷,则当然可使用垫片。
油墨轨74显示在图8、9、10、11和12中。油墨轨74包括一如图11清晰地示出的一油墨入口面134和一出口面136。应该认识到油墨入口面134构造成附连到集管72。油墨轨74还包括一支承部分138、一滚筒形接受器部分140,以及设置在滚筒形接受器140内的一孔轨接受器142。孔轨接受器142由合作面142a、142b和142c形成(见图10)。孔轨接受器142大致地沿滚筒形接受器部分140的长度延伸。滚筒形接受器部分140不延伸油墨轨组件36的全长,但相反在滚筒形接受器端部140a和140b之间延伸。
入口面134和支承部分138包括多个螺纹孔144,它们用来将油墨轨74安装到集管72上(见图10)。如在现有技术中所知道的,可使用诸如机器螺钉的螺纹的紧固件或任何其它合适的紧固件。因为油墨入口面134直接对着集管出口面114和槽122设置,油墨入口面134起作密封集管出口面114内的集管槽122(见图7b)。换句话说,槽122形成矩形管的三个面122a、122b和122c,而油墨轨入口面134形成第四个面,由此,形成一由槽122和油墨入口面134形成的闭合的管。作为一变体,集管72和油墨轨74可以一体地形成。
油墨轨74还包括一带有由导管150形成的一入口146和一出口148的油墨路径86(见图11)。油墨入口146与集管油墨出口126流体连通。在此实例中,导管150延伸垂直于油墨入口面134的油墨轨74的宽度。油墨出口148邻近孔轨接受器142设置,并构造成将油墨提供到孔轨76。
滚筒形接受器140包括一顶部152和一底部154。顶部152构造成当滚筒40转过时,平整滚筒40上的油墨。底部154包括一通孔156,一刀片(未示出)可安装在该通孔内。在印刷机操作过程中,刀片可用来邻接地接触滚筒40的表面,以如现有技术中所知道的那样从滚筒40上刮去多余的油墨。
一孔轨接受器142设置在滚筒接受器140的上部152和下部154之间(见图11)。孔轨接受器142适于接受孔轨76,并包括多个接受紧固件的螺纹孔158,紧固件将孔轨76固定在油墨轨74上。
如上所述,滚筒接受器140在滚筒接受器端部140a和140b之间延伸,但不完全地延伸到油墨轨组件36的第一端96和第二端98。如图9和12所示,在超过滚筒接受器140的端部140a和140b的油墨轨74的端部96、98附近,油墨轨74包括螺纹安装孔157。这些安装孔157可以本技术领域内熟知的方式用来附连诸如滚筒导向器之类的各种物项,它们有助于印刷机30的操作。
孔轨76示于图13-18中。孔轨76包括一油墨入口面160和一与油墨入口面160相对的滚筒面162(见图15)。孔轨76还包括一顶侧164和一底侧166。在孔轨76中,底侧166也是油墨出口面。孔轨76还包括端部167a和167b,当端部167a和167b安装到油墨轨上时,它们与滚筒接受器的端部140a和140b相一致(见图13和14)。
从滚筒面162至油墨入口面160设置在孔轨76内的是多个埋头通孔168(见图15)。这些孔168用来将孔轨76紧固到油墨轨74内的螺纹孔158。
孔轨76包括一从油墨轨74到滚筒40传输油墨的油墨路径88(见图16)。油墨路径88包括多个槽170(清晰地示于图13中),一通过孔轨76的导管172(见图16),一对从各导管172向下延伸到孔轨76的底部166的供应管174,一位于各供应管174的端部上的扇形结构176,以及油墨流过的槽178。
多个槽170设置在油墨入口面160内。槽170各包括一第一端180和一第二端182。槽170的第一端180用作一孔轨油墨入口184。再者,槽170形成矩形管的三个面,使油墨轨74的出口面136提供第四面,以形成油墨可流过的一密封的管。
在槽170的第二端182处,导管172设置在孔轨76内并大约在中间流过孔轨76的宽度到达远端186。在各导管172的远端186处,一对供应管174向下延伸并以一角度远离远端186。设置在各供应管174的底部处的是一刻入到孔轨76的底部166内的扇形结构176。该扇形结构176沿着其敞开的底部被油墨轨74的底部154上的一密封面188所密封(见图11)。然而,一小的狭缝178存在于密封面188和邻近滚筒40的扇形结构176之间,以使油墨可退出扇形结构并涂敷在滚筒140上。业已发现,狭缝178的宽度为0.020”就足够了。
因此,如图18所示,油墨沿孔轨油墨路径86从油墨轨74流动到槽170的第一端180处的孔入口184内。油墨沿槽170向下流过导管172和供应管174进入到扇形结构176内,由此,将其填满。然后,油墨流过狭缝178并供应到转动的滚筒40上,在滚筒40上油墨可转移到一卷筒。
在本实例中,槽170引向内朝向油墨轨组件36和孔轨76的中间99。因此,槽170接受第一端180内的油墨,然后,引导油墨向内朝向印刷机32的中间99。这样,小于油墨轨74的卷筒的表面可被印刷。在另一实例中,槽170可远离油墨轨组件的中间99向外辐射。在这样一实例中,其上可印刷的卷筒的宽度可大于油墨轨74。
根据揭示的实例的油墨轨组件36,较之于传统的结构可提供一个或多个优点。这些优点可包括如下优点中的一个或多个,但只是举例而没有限制性。只要更换孔轨76卷筒的宽度即可进行调整。可使用具有不同长度的槽170的不同的孔轨76。具有较长长度的向内延伸的槽170可形成一较窄的印刷品。业已发现,可实现高达四英寸的印刷面的调整(即,+/-2英寸)。这导致显著的节约,因为带有若干个孔轨76的一个油墨轨74较之保持若干个油墨轨74远为便宜。此外,更换小的和重量轻的孔轨76比大的和繁琐的油墨轨74更为方便。开槽的集管72可进一步变化通过其槽122供应油墨的宽度。
此外,如与传统结构相比,各油墨轨组件36具有一非常短的油墨通道。因此,当从一个颜色变化到另一颜色时,印刷机32内的油墨可以快速地清除,导致较快的转换时间,浪费油墨的减少,以及减小环境处置的成本。
再者,根据揭示的实例,本系统显著地减小供应软管的长度和数量,提供较少的配件和尽可能少的泄漏源。该结构显著地减少维护时间和成本。此外,因为各页式部件70具有其自己独自的泵/电机92,所以,如果一个单元失效,则只需那个单独的模块进行更换,较之全部的油墨轨组件36,它是相当地便宜和容易更换。
最后,页式部件70的模块式结构允许具有一50”(50英寸)的卷筒宽度的纸卷筒分成四个(4个)页式部件。由于模块式和集成的结构,其中,各页式部件70具有其自己的油墨供应源,所以,各页式部件可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印刷。
从以上所述,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本发明阐述了一具有可调整孔轨76和模块式页式部件70的印刷机32。然而,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将本发明的新颖技术应用于任何数量的要求增加印刷单元灵活性的情形中。这样,应认识到本发明揭示的技术不限制于本文中揭示的特定的实例中,而应包括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的应用。
权利要求
1.一一体的油墨轨组件,带有一左端,一右端和一中间部分,其包括一页式部件,其包括一适于从一油墨源接受油墨的油墨入口;一集管,页式部件直接地安装在集管上;一油墨轨,其安装在集管上;一孔轨,其安装在油墨轨上并适于供应油墨到一滚筒上;页式部件、集管、油墨轨,以及孔轨形成在油墨源和滚筒之间的多个油墨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页式部件安装在集管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各页式部件可独立地操作和移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各页式部件可由单独的油墨源供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页式部件的宽度大于油墨轨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页式部件包括多个油墨出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集管包括一油墨入口面和一油墨出口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集管包括在油墨入口面上的多个油墨入口,集管油墨入口与页式部件油墨出口流体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集管包括多个集管油墨通道,它们各形成对应的油墨通道的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集管油墨通道包括一在集管内的槽和一通过集管的导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诸槽引导集管油墨通道朝向油墨轨组件的中间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诸槽引导集管油墨通道朝向油墨轨组件的左和右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集管包括在油墨入口面上的多个油墨入口,以及在油墨出口面上的多个油墨出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油墨轨包括一油墨入口面和在油墨入口面上的多个油墨入口,油墨轨的油墨入口与集管油墨出口流体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各集管油墨入口包括一接受器。
16.一印刷机,包括一框架;一滚筒,其安装在框架上并适于接受和传输油墨;一带有一油墨入口面和一油墨出口面的集管,其可转动地安装在框架上;一页式部件,其带有一安装在集管的油墨入口而上的油墨出口;一油墨轨,其安装在集管的油墨出口面上;一孔轨,其安装在油墨轨上并适于供应油墨到滚筒上;页式部件、集管、油墨轨,以及孔轨形成在油墨源和滚筒之间的一个油墨通道,以及一致动器,其构造成将集管从一工作位置转动到一备用位置,在工作位置,孔轨将油墨供应到滚筒上,而在备用位置,孔轨是可卸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致动器是一液压缸。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粗调整定位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粗调整定位器包括一框架内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包括一槽,致动器在槽内可滑动。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细调整定位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细调整定位器包括一头部和一撞击板。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头部附连到一螺纹杆上,其中,通过转动螺纹杆可调整头部,并用一螺母锁定螺纹杆。
23.一可调整的油墨轨组件,带有一右端、一左端,以及一中间部分,其包括一油墨轨,其带有一油墨入口面和一油墨出口面,多个油墨入口和油墨出口,以及一油墨路径流体连通地将各油墨入口连接到一油墨出口;一孔轨,其带有一油墨入口面和一油墨出口面,多个油墨入口和油墨出口,至少一个孔轨油墨入口与对应的油墨轨油墨出口流体连通,一孔轨油墨路径流体连通地将各油墨入口连接到一对应的油墨出口;孔轨可拆卸地附连到油墨轨;其中,流动通过孔轨油墨通道的油墨相对于油墨轨油墨出口沿轴向移位。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孔轨油墨路径包括一在孔轨油墨入口面内的槽。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油墨轨的油墨出口面密封住该槽。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孔轨包括近似地垂直于孔轨油墨入口面设置的多个导管,各导管与一对应槽的一端部流体连通。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孔轨还包括向下设置在孔轨内的、并与一对应的导管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供应管。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孔轨还包括至少一个扇形结构,其设置在孔轨的底部上,并与一对应的供应管流体连通。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扇形结构通过油墨轨约束在底部上。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狭缝设置在油墨轨和扇形结构之间,该狭缝适于将油墨供应到一滚筒上。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狭缝近似为0.020英寸宽。
32.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油墨通道移动油墨朝向油墨轨的中间部分。
33.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油墨轨组件,其特征在于,油墨通道移动油墨朝向油墨轨的端部。
全文摘要
一一体的油墨轨组件(36)包括至少一个直接安装在集管(72)上的页式部件(70),一安装在集管上的油墨轨(74),以及一安装在油墨轨上的孔轨(76)。一油墨源连接到页式部件。页式部件、集管、油墨轨,以及孔轨形成多个油墨通道(78),以将油墨从油墨源供应到一滚筒上。该油墨通道可引导朝向组件的中间部分,以使一小于页式部件的卷筒可被印刷。
文档编号B41F31/08GK1655934SQ03812205
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5日
发明者S·莫默特 申请人:戈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