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版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0848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版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印刷版模,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利用凹者更凹、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的印刷版模。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印刷技术中,影响转印图案与原设计图案形状是否一致性的最关键材料,非印刷版模(或转印装置上用来承载墨水图案的薄片)莫属。但是,传统的版模(或薄片)多为软性且具弹性的材料,以有利于与各种基材表面紧贴转印,使其更常用于半导体元件及显示面板的图案转印制作工艺上。
但是,也由于上述这种材料特性,使得在图案转印制作工艺之际,容易因印刷版模在转印时的压印力而发生转印图案变形的现象。其中,对于非简单几何图案的转印,尤其是印刷版模的外转角区及内转角区,其图形轮廓被扭曲失真得也格外明显。
请同时参照图1A~图1B,图1A所示为传统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图1B所示为图1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在印刷版模10的中央区域上具有一方形设计图案,而方形设计图案的周围排列着四个L型设计图案。方形设计图案具有四个外转角区11a,而L型设计图案具有相对的一内转角区11b及一外转角区11a。在转印图案15的中央区域上具有一第一转印图案,而第一转印图案的周围排列着四个第二转印图案。第一转印图案及第二转印图案分别对应于方形设计图案及L型设计图案。第一转印图案具有四个外转角转印图案15a,第二转印图案具有相对的一外转角转印图案15a及一内转角转印图案15b。外转角转印图案15a及内转角转印图案15b对应于外转角区11a及内转角区11b,而外转角转印图案15a及内转角转印图案15b的转角轮廓分别无法与外转角区11a及内转角区11b的转角轮廓一致,产生上述的转印图案变形且失真的问题。其中,外转角转印图案15a相对于外转角区11a的原设计图案而言有内缩的情况产生,而内转角转印图案15b相对于外转角区11a的原设计图案之下,却产生外凸的现象。此外,上述方形设计图案所转印出的第一转印图案发生所谓的轮廓圆形化(rounding)的效应,这图案变形且失真的效应若发生在液晶显示器产品的象素区域的图案转印制作工艺上,将会导致象素开口率(aperture ratio)无法达到最大化设计的目的。
由于印刷技术具有低成本、高产能的优良特色,使得以传统印刷概念为基础的新制作工艺技术,在未来有很多新兴的应用方向。然而,基于目前印刷版模的图案形状设计受限的缺点,将会导致日后在一些高阶产品开发上,如可挠性显示器,没有办法达到最佳化设计的原因之一。此外,标示印刷层位置的对准图案(alignment mark),如在半导体元件或显示面板上的对位图案,因压印发生的扭曲变形,会造成生产制作工艺线上无法进行图案辨识或不易执行精确对准的动作。这些都是未来印刷技术发展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容疏忽轻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印刷版模。其利用凹陷处设计更凹、凸出处设计更凸的图案补偿原则/方法,提升印刷版模对转印图案形状的忠实呈现能力,使得原有印刷技术中,材料受压形变、导致基板呈现图案失真的问题,得以大幅度的改善。借此,提高凸版反转印刷法中印制图案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凹者更凹、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应用在印刷制作工艺用的版模图形设计上,以使得图案转移至基材过程中,原来受到应力挤压而向外扩张形变的现象得以改善。尤其是在那些设计图案的不同线段交点处,由于在此一带的版模材料,在转印时因压印力发生二维方向的扩张形变,而造成交点内缩(发生在如图1A的外转角区11a处)或外凸(发生在如图1B的内转角区11b处)的形状失真效应,得以借本发明的此种补偿方式获得改善。因此,使得基材上呈现转印图案的形状和尺寸,更接近印刷版模的原图案设计的形状和尺寸。
本发明即是针对非完全刚性的版模材料,在转印过程中受压形变的特性,导致基板上图案形状/尺寸扭曲失真现象,提供改善之道。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外转角区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第一外转角边的延伸线及第二外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外转角端点。外凸补偿部设置在外转角区,且自外转角区往本体部外凸出。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第一外凸边及第二外凸边交于外凸端点。第一外凸边与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第二外凸边与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外凸端点与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出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内缺凹口部。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内转角区,内转角区具有一内转角端点、一第一内转角边及一第二内转角边。第一内转角边的延伸线及第二内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内转角端点。内凹缺口部设置在内转角区,且自内转角区往本体部内凹入。内凹缺口部具有一内凹端点、一第一内凹边及一第二内凹边,第一内凹边及第二内凹边交于内凹端点。第一内凹边与第一内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第二内凹边与第二内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内凹端点与内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所示为传统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1B所示为图1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
图2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2B所示为图2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5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5B所示为图5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
图6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7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8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9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九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0、30、40、50、60、70、80、90、100印刷版模21、51、81本体部21a外转角区22、32、42外凸补偿部22a、32a、42a第一外凸边22b、32b、42b第二外凸边23a第一外转角边23b第二外转角边25、55转印图案25a外转印角落区51a、81a内转角区52、62、72内凹缺口部52a、62a、72a第一内凹边52b、62b、72b第二内凹边53a、83a第一内转角边53b、83b第二内转角边55a内转印角落区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H1、H2、H3、H4垂直距离P1外转角端点P2外凸端点P3第一点P4第二点Q1内转角端点Q2内凹端点Q3第三点Q4第四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请参照图2A,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印刷版模20包括一本体部21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22。本体部21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21a,外转角区21a具有一外转角端点P1、一第一外转角边23a及一第二外转角边23b。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延伸线及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延伸线交于外转角端点P1。其中,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延伸线例如与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延伸线垂直。外凸补偿部22设置在外转角区21a,且自外转角区21a往本体部21外凸出。外凸补偿部22具有一外凸端点P2、一第一外凸边22a及一第二外凸边22b,第一外凸边22a及第二外凸边22b交于外凸端点P2。第一外凸边22a与第一外转角边23a交于一第一点P3,第二外凸边22b与第二外转角边23b交于一第二点P4。外凸端点P2与外转角端点P1相隔一第一距离D1,第一外凸边22a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垂直距离H1小于第一距离D1,第二外凸边22b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垂直距离H2小于第一距离D1。
请参照图2B,其所示为图2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转印图案25具有至少一外转印角落区25a,外转印角落区25a对应于外转角区21a及外凸补偿部22。其中,外转印角落区25a的转角轮廓对应于外转角区21a的转角轮廓。也就是说,若要获得外转印角落区25a的转角轮廓,在印刷版模20的外转角区21a上就要进行外凸补偿部22的轮廓设计。这就是本实施例所应用的“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其中第一个凸指的是外转角区21a,而第二个凸指的是外凸补偿部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凸边22a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垂直距离H1是由外凸端点P2往第一点P3线性递减,第二外凸边22b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垂直距离H2是由外凸端点P2往第二点P4线性递减。也就是说,第一外凸边22a及第二外凸边22b为二个直线型侧边。此外,外凸端点P2及外转角端点P1的连线相对于第一外转角边23a及第二外转角边23b倾斜。另外,本体部21及外凸补偿部2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再者,印刷版模20为一多边形印刷版模,例如是四边形印刷版模。另外,外凸补偿部22亦可设置在其余三个外转角区21a,且自所对应的外转角区21a往本体部21外凸出,使转印图案的其余三个转印角落区25a的转角轮廓对应于上述三个外转角区21a的转角轮廓。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利用“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应用在印刷制作工艺用的版模图形设计上,以使得图案转移至基材过程中,原来受到应力挤压而向外扩张形变的现象得以改善。尤其是在那些设计图案的不同线段交点处,由于在此一带的版模材料,在转印时因压印力发生二维方向的扩张形变,而造成交点内缩(发生在如图1A的外转角区11a处)的形状失真效应,得以借本实施例的此种补偿方式获得改善。因此,使得基材上呈现转印图案的形状和尺寸,得以接近印刷版模的原图案设计的形状和尺寸。
因为传统的印刷版模10受压形变发生在凸起处(如图1A的外转角区11a),则该处会较两侧远端,更向内短缩。而且愈接近凸起中心,向内短缩的变形也较显著。因此,导致传统印刷技术会产生直角圆形化(rounding)的结果。
所以,本实施例即在印刷版模图案设计之际,一并加入形变补偿因子,以减少非等比形变的效应。例如,在凸起处一带的图案设计大小,要比远端设计来的大,而且随着逐渐接近凸起中心,设计值有愈高的趋势(如图2A的外凸补偿部22所示),此即前述所谓”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实际补偿因子大小则与材料、几何图案和压力有关,可由实际形变经验计算得知。
实施例二请参照图3,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30与实施例一的转印版模20不同之处在于外凸补偿部32,而本实施例的外凸补偿部32与实施例一的外凸补偿部2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外凸边32a及第二外凸边32b。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3所示,第一外凸边32a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垂直距离是由外凸端点P2往第一点P3非线性递减,第二外凸边32b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垂直距离是由外凸端点P2往第二点P4非线性递减。也就是说,第一外凸边32a及第二外凸边32b为二个弧线型侧边。此外,本体部21及外凸补偿部3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另外,印刷版模30为一多边形印刷版模,例如是四边形印刷版模。
实施例三请参照图4,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40与实施例一的转印版模20不同之处在于外凸补偿部42,而本实施例的外凸补偿部42与实施例一的外凸补偿部2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外凸边42a及第二外凸边42b。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4所示,第一外凸边42a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23a的垂直距离是由外凸端点P2往第一点P3阶梯式递减,第二外凸边42b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23b的垂直距离是由外凸端点P2往第二点P4阶梯式递减。也就是说,第一外凸边42a及第二外凸边42b为二个阶梯型侧边。此外,本体部21及外凸补偿部4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另外,印刷版模40为一多边形印刷版模,例如是四边形印刷版模。
实施例四请参照图5A,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如图5A所示,印刷版模50包括一本体部51、至少一外凸补偿部22及至少一内凹缺口部52。本体部51具有相对的至少一外转角区21a及至少一内转角区51a,内转角区51a具有一内转角端点Q1、一第一内转角边53a及一第二内转角边53b。第一内转角边53a的延伸线及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延伸线交于内转角端点Q1。其中,第一内转角边53a的延伸线例如与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延伸线垂直,第一内转角边53a及第二内转角边53b分别平行于第一外转角边23a及第二外转角边23b。至于外凸补偿部22及外转角区21a的结构特征和连接关系已在实施例一中公开,在此省略不再赘述。内凹缺口部52设置在内转角区51a,且自内转角区51a往本体部51内凹入。内凹缺口部52具有一内凹端点Q2、一第一内凹边52a及一第二内凹边52b,第一内凹边52a及第二内凹边52b交于内凹端点Q2。第一内凹边52a与第一内转角边53a交于一第三点Q3,第二内凹边52b与第二内转角边53b交于一第四点Q4。内凹端点Q2与内转角端点Q1相隔一第二距离D2,第一内凹边5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53a的垂直距离H3小于第二距离D2,第二内凹边5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垂直距离H4小于第二距离D2。
请参照图5B,其所示为图5A的印刷版模的转印图案的示意图。如图5B所示,转印图案55具有相对的至少一外转印角落区25a及至少一内转印角落区55a。外转印角落区25a系对应于外转角区21a及外凸补偿部22,内转印角落区25a对应于内转角区51a及内凹缺口部52。外转印角落区25a的转角轮廓对应于外转角区21a的转角轮廓,内转印角落区55a的转角轮廓对应于内转角区51a的转角轮廓。也就是说,若要获得内转印角落区55a的转角轮廓,在印刷版模50的内转角区51a上就要进行内凹缺口部52的轮廓设计。这就是本实施例所应用的“凹者更凹”的图案补偿概念,其中第一个凹指的是内转角区51a,而第二个凹指的是内凹缺口部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凹边5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53a的垂直距离H3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三点Q3线性递减,第二内凹边5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垂直距离H4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四点Q4线性递减。也就是说,第一内凹边52a及第二内凹边52b为二个直线型侧边。内凹端点Q2及内转角端点Q1的连线相对于第一内转角边53a及第二内转角边53b倾斜。印刷版模50例如为一L型印刷版模。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利用“凹者更凹、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应用在印刷制作工艺用的版模图形设计上,以使得图案转移至基材过程中,原来受到应力挤压而向外扩张形变的现象得以改善。尤其是在那些设计图案的不同线段交点处,由于在此一带的版模材料,在转印时因压印力发生二维方向的扩张形变,而造成交点内缩(发生在如图1A的外转角区11a处)或外凸(发生在如图1B的内转角区11b处)的形状失真效应,得以借本实施例的此种补偿方式获得改善。因此,使得基材上呈现转印图案的形状和尺寸,得以接近印刷版模的原图案设计的形状和尺寸。
因为印刷版模受压形变在凹陷处(如图1A的内转角区11b),会较两侧远端,更向外突出,而且愈接近凹陷中心,向外凸出的变形也愈显著。以凹陷处发生在一直角端点为例,转印至基板上图案将呈现凸起形状。
所以,本实施例即在印刷版模图案设计之际,一并加入形变补偿因子,以减少非等比形变的效应。例如,在凹陷处一带的图案设计大小,要比远端设计来的小,而且随着逐渐接近凹陷中心,设计值有愈低的趋势(如图5A的内凹缺口部52所示),此即前述所谓“凹者更凹、凸者更凸”的图案补偿概念。
实施例五请参照图6,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60与实施例四的转印版模50不同之处在于外凸补偿部32及内凹缺口部62,至于外凸补偿部32及外转角区21a的结构特征和连接关系已于实施例二中公开,在此省略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内凹缺口部62与实施例四的内凹缺口部5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内凹边62a及第二内凹边62b。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6所示,第一内凹边6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53a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三点Q3非线性递减,第二内凹边6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四点Q4线性递减。也就是说,第一内凹边62a及第二内凹边62b为二个弧线型侧边。印刷版模60例如为一L型印刷版模。
实施例六请参照图7,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70与实施例四的转印版模50不同之处在于外凸补偿部42及内凹缺口部72,至于外凸补偿部42及外转角区21a的结构特征和连接关系已于实施例三中公开,在此省略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内凹缺口部72与实施例四的内凹缺口部5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内凹边72a及第二内凹边72b。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7所示,第一内凹边7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53a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三点Q3阶梯式递减,第二内凹边7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四点Q4阶梯式递减。也就是说,第一内凹边72a及第二内凹边72b为二个阶梯侧边。印刷版模70例如为一L型印刷版模。
实施例七请参照图8,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80与实施例四的转印版模50不同之处在于本体部81及省略了外凸补偿部22的设计。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8所示,本体81具有至少一内转角区81a,内转角区81a具有一内转角端点Q1、一第一内转角边83a及一第二内转角边83b。第一内转角边83a的延伸线及第二内转角边83b的延伸线交于内转角端点Q1。其中,第一内转角边83a的延伸线例如与第二内转角边83b的延伸线垂直。第一内凹边52a与第一内转角边83a交于一第三点Q3,第二内凹边52b与第二内转角边83b交于一第四点Q4。内凹端点Q2与内转角端点Q1相隔第二距离D2,第一内凹边5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83a的垂直距离H3小于第二距离D2,第二内凹边5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83b的垂直距离H4小于第二距离D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凹边5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83a的垂直距离H3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三点Q3线性递减,第二内凹边5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83b的垂直距离H4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四点Q4线性递减。内凹端点Q2及内转角端点Q1的连线相对于第一内转角边83a及第二内转角边83b倾斜。印刷版模80例如为一外圆内方型印刷版模。
实施例八请参照图9,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90与实施例七的转印版模80不同之处在于内凹缺口部62。本实施例的内凹缺口部62与实施例七的内凹缺口部5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内凹边62a及第二内凹边62b。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9所示,第一内凹边6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83a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三点Q3非线性递减,第二内凹边6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53b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四点Q4线性递减。印刷版模90例如为一外圆内方型印刷版模。
实施例九请参照图10,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九的印刷版模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印版模100与实施例七的转印版模80不同之处在于内凹缺口部72。本实施例的内凹缺口部72与实施例七的内凹缺口部5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内凹边72a及第二内凹边72b。至于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图10所示,第一内凹边72a的任一点至第一内转角边83a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三点Q3阶梯式递减,第二内凹边72b的任一点至第二内转角边83b的垂直距离是由内凹端点Q2往第四点Q4阶梯式递减。印刷版模100例如为一外圆内方型印刷版模。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印刷版模,其利用“凹陷处设计更凹、凸出处设计更凸”的图案补偿原则/方法,提升印刷版模对转印图案形状的忠实呈现能力,使得原有印刷技术中,材料受压形变、导致基板呈现图案失真的问题,得以大幅度的改善。借此,提高凸版反转印刷法中印制图案的准确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高档产品开发上,如可挠性显示器,达到最佳化设计。此外,对于标示印刷层位置的对准图案(alignment mark),如在半导体元件或显示面板上的对位图案,能够避免因压印发生的扭曲变形,进而防止生产制作工艺线上产生无法进行图案辨识或不易执行精确对准的现象。另外,在液晶显示器产品的应用上,能够避免象素区域产生轮廓圆形化(rounding)的效应,使象素开口率(aperture ratio)能够达到最大化设计的目的。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一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该外转角区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延伸线及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该外转角端点;以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设置在该外转角区,且自该外转角区往该本体部外凸出,该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该第一外凸边及该第二外凸边交于该外凸端点,该第一外凸边与该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该第二外凸边与该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该外凸端点与该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一点线性递减,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二点线性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一点非线性递减,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二点非线性递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一点阶梯式递减,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二点阶梯式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外凸端点及该外转角端点的连线相对于该第一外转角边及该第二外转角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及该外凸补偿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为一多边形印刷版模。
8.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内转角区,该内转角区具有一内转角端点、一第一内转角边及一第二内转角边,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延伸线及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该内转角端点;以及至少一内凹缺口部,设置在该内转角区,且自该内转角区往该本体部内凹入,该内凹缺口部具有一内凹端点、一第一内凹边及一第二内凹边,该第一内凹边及该第二内凹边交于该内凹端点,该第一内凹边与该第一内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该第二内凹边与该第二内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该内凹端点与该内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一点线性递减,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二点线性递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一点非线性递减,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二点非线性递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一点阶梯式,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二点阶梯式递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内凹端点及该内转角端点的连线相对于该第一内转角边及该第二内转角边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该外转角区与该内转角区相对,并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该第一外转角边及该第二外转角边交于该外转角端点,其中该印刷版模还包括至少一外凸补偿部,设置在该外转角区,且自该外转角区往该本体部外凸出,该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该第一外凸边及该第二外凸边交于该外凸端点,该第一外凸边与该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三点,该第二外凸边与该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四点,该外凸端点与该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二距离,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二距离,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二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一点线性递减,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二点线性递减,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三点线性递减,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四点线性递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一点非线性递减,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二点非线性递减,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三点非线性递减,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四点非线性递减。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一点阶梯式,该第二内凹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内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内凹端点往该第二点阶梯式递减,该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三点阶梯式递减,该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该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是由该外凸端点往该第四点阶梯式递减。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内凹端点及该内转角端点的连线相对于该第一内转角边及该第二内转角边倾斜,该外凸端点及该外转角端点的连线相对于该第一外转角边及该第二外转角边倾斜。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及该外凸补偿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为一L型印刷版模。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版模,其特征在于,为一外圆内方型印刷版模。
全文摘要
一种印刷版模,包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外凸补偿部。本体部具有至少一外转角区,外转角区具有一外转角端点、一第一外转角边及一第二外转角边。第一外转角边的延伸线及第二外转角边的延伸线交于外转角端点。外凸补偿部设置在外转角区,且自外转角区往本体部外凸出。外凸补偿部具有一外凸端点、一第一外凸边及一第二外凸边,第一外凸边及第二外凸边交于外凸端点,第一外凸边与第一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一点,第二外凸边与第二外转角边交于一第二点。外凸端点与外转角端点相隔一第一距离,第一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一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第二外凸边的任一点至第二外转角边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
文档编号B41M5/26GK1903586SQ200610110098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8日
发明者方国龙, 谢先鈖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