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8673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容纳有供应给液体 消耗装置的液体。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容器和液体消耗装置的例子,例如可以例举出容纳有墨水的 墨盒以及可装卸地安装有该墨盒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作为现有的液体容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公知有以下 的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被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其在通 过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容器主体(10)内包括液体容纳室
(370、 390),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50),用于将容纳在所述液体 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100),伴 随着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 内;并且将所述液体容纳室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和第二液体容 纳室(390)这两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对于所述使用时向液体 供应孔(50)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
(390)对于所述流动方向位于下游侧。
根据该现有技术,由于液体容纳室被分割成两室,因此即使由于下落 等原因对液体容器施加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但是,在该 现有技术中,分散配置有空气或液体对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 390)的出入口。尤其是,在连通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 390)之 间的流道的出入口 (以标号371表示来自第一液体容纳室(370)的出 口)中,横跨上下地设置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并分离成与第二液体 容纳室的全部高度(容器主体高度的一半)相等。
因此,在该现有技术中,当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 390)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370)的液体 的流道阻力由于连通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 390)之间的流道的出 入口 (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分离得较大而变大,结果,无 法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并且,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 390)的底 面的倾斜较缓,因此也有容易残留液体的问题。
这里,当底面的倾斜较陡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在液体填充姿 势、即液体供应孔(50)向上的姿势中,第二上游侧开口成为比第二液体 容纳室(390)在该姿势中的最上部低的位置。因此,当经由液体供应孔 (50)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填充液体时,会产生第二液体容纳室 (390)无法充满液体的问题。
专利文献2记载有向具有两个墨水容纳室的液体容器填充液体的方 法。但是,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液体容器中,由于液体容纳室的底面 是水平的,因此存在容易残留液体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0441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 — 3060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液体 容器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并在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 而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器,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 装卸,通过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 于,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用于将容纳在所述液体 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伴随着所述 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所述
液体容纳室被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两室,所述 第一液体容纳室相对于所述使用时向液体供应孔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相对于所述流动方向位于下游侧,将划分所述 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所述 使用时的液体容纳室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向液体容纳室内整体成放射 状地延伸的间隔壁而构成,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 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 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游侧 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
根据该液体容器,由于将液体容纳室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 体容纳室的至少两室,因此即使由于下落等对液体容器施加冲击,气泡也 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中,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相对于使用时向液体供应 孔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相对于该流动方向 位于下游侧。
并且,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使
用时的液体容纳室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向液体容纳室整体成放射状地
延伸的间隔壁而构成,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
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 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放射中心
部,因此在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液体的排放变得顺畅,应消 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中。并且,通过将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 一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 和第二下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能够使连通第一液体容纳 室与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的第一下游侧开口和第二上游侧开口靠近。由 此,即使在液体被液体消耗装置消耗而液体容器内的液面发生变动的情况 下,也能够抑制液体供应孔中的液体压力的变动。能够降低向第一、第二 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向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流 道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如上所述,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 充,并且即使由于填充液体后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并 且当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也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当液体为水系 的液体(例如为水系墨水)时,如果水系的液体冻结,则体积会发生膨 胀。由于第二液体容纳室初始是充满液体的状态,因此如果不使冻结膨胀 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侧,则液体容器有可能发生破裂,从而产 生液体泄漏。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通过将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与 第二液体容纳室之间的流道的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结果能够 縮短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能够可靠地使冻结膨 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从而能够抑制容器的破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液 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连通流道,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是所述 连通流道的上游端,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下游端,将所 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在所述放射中心部设置在最靠近 中心的位置处。
这样一来,能够将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与第二液体容纳室之间的流道 的两端的开口非常靠近,从而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进一步降低对从第二液体 容纳室向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流道阻力。并且,当冻结时,能够使冻 结膨胀部分的液体更可靠地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中,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 容器的破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有空气室,所述空 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大气开放孔之间截存将要从第一液体容 纳室向所述大气开放孔倒流的液体。这样一来,通过将第一上游侧开口配 置在第一液体容纳室的底部侧,能够将空气室的下游侧开口配置在空气室 的底面侧。因此,即使在液体倒流到空气室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由液体消 耗装置消耗液体时将倒流到空气室的液体回收到第一液体容纳室,因此能 够降低不能使用的浪费的液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空气室的顶面 的间隔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形成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或所述第二液体容纳 室的间隔壁相同的间隔壁。这样一来,能够减少液体容器内的浪费的空间,能够使液体容器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包括差压阀,被设置 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孔之间,对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 迂回流道,当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使该液体在差压阀中迂回; 以及封闭单元,在填充完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差压阀来调整液体的压力。但是,由于差压阀也 可以作为止回阀,如果不采取某些手段的话,则当填充液体时无法从供应 孔进行液体的填充。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设置了在向液体容纳室 填充液体时在差压阀中进行迂回的迂回流道,因此能够通过该迂回流道填 充液体。在填充完液体后该迂回流道被封闭。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从迂回流道的至少一部分直 接流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液体通过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向第 一液体容纳室填充,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填充液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 5中任一
项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使所述液体
容器成为所述底部向上的姿势;经由所述液体供应孔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 室充满液体;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第二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 下游侧开口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
根据该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能够降低向第一、第二液体 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向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流道阻 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另外,液体容纳室的底部向上的姿势是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势 上下相反的姿势。在该姿势中,第二上游侧开口变为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最 上部。因此,当从第二下游侧开口向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能够使 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由此,能够得到没有浪费空间的小型的液体容 器。另外,即使施加了下落等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
另外,第二液体容纳室是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 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方向 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向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时,残留在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气泡能够容易从第二上游侧开口排出。由此,能够 在没有残留气泡的状态下使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
另外,在该姿势中,第一上游侧开口成为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最上部。 因此,当从第一下游侧开口向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即使液面通过 填充而上升,液体也难以侵入到第一上游侧开口。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液 体侵入到空气室而导致液体从大气开放孔泄漏。另外,第一液体容纳室具 有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 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 因此,当为了防止在填充液体时液体侵入到空气室而在使液面与第一上游 侧开口之间分离的状态下停止液体的填充时,能够减小第一液体容纳室的 未填充部分的体积。由此,能够得到浪费空间少的小型的液体容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被安 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并具有位于安装时下方的底面以及与所述底 面近似垂直的一个侧面,所述安装时下方是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 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下方。本方式的液体容器包括液体容纳部,容 纳所述液体;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下游,将所述液体 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空气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 上游,伴随着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所述液体,从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 部导入空气。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第一容纳室 底面,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第一上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 置;以及第一下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第二液体容纳 室,是比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配置在下游的容纳室,并具有第二容纳室 底面,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第二上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 置;以及第二下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以及连接流道, 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将所述第一下 游侧开口作为上游端,将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作为下游端。所述第一上游 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二下游侧 开口被集中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底面的附近,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 按照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变低的方式倾斜形成,所述 第二容纳室底面按照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
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变低的方式 倾斜形成。
根据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与上述第一方式相同,能够得到如下的作
用、效果,即抑制气泡侵入到液体供应部;实现迅速的液体填充;降低 应消耗的液体残留在液体容纳室中;抑制由于液体的冻结而导致的液体容 器的破裂。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
与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之间比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 之间离得近。这样一来,能够更縮短连接流道,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容器 的破裂。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下游侧开 口 、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连接流道沿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 面形成。这样一来,能够更縮短连接流道,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容器的破 裂。
在本方式 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还包括空气室,所述 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空气导入部之间截存将要从所述第一 液体容纳室向所述空气导入部倒流的液体。这样一来,能够将空气室配置 在第一容纳室底面的安装时下方。因此,即使在液体倒流到空气室的情况
下,也能够在由液体消耗装置消耗液体时将倒流到空气室的液体回收到第 一液体容纳室,因此能够降低不能使用的浪费的液体。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 底面的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近似垂直的间隔 壁,在所述空气室中,形成位于安装时上方的空气室上表面的壁的至少一 部分是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所述间隔壁,所述安装时上方是所述液 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上方。这样一来,能够减 少液体容器内的浪费的空间,能够使液体容器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本方式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a)准备未填充液体的上 述第二方式的液体容器;(b)使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面向 上的姿势;(c)以所述姿势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 充满所述液体;以及(d)以所述姿势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所述连 接流道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这样一来,能够迅速地向第 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能够制造出液体容器。
在本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 器包括差压阀,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
对所述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以及迂回流道,在所述(c)工序中,在从
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的中途使所述液体在
所述差压阀中迂回;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e)在填充完所 述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的工序。这样一来,能够在液体供应部与第二 液体容纳室之间配置有差压阀的情况下,经由迂回流道从液体供应部向第 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


图1是从作为本发明中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 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2是从上述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上述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上述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平面图; 图IO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左侧视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右侧视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背面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底面图1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分解立体图16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分解立体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主视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背面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左侧视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底面图21是图17中的A-A截面图22是表示液体填充系统的图、即表示填充液体时的液体和空气的 流动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 本实施方式并不是不当地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本实施 方式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并非全都是本发明所必须的解决手段。
图1 图4是分别从作为本发明中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 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5 图8是分别从背面侧观察本实 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平面图,图10 是主视图,图ll是左侧视图,图12是右侧视图,图13是背面图,图14 是底面图。图1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分解立体 图,图1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墨盒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00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是在设置于内部的作为 液体容纳室的墨水容纳室中存储、收存作为液体的墨水的液体容器。墨盒 100以液体供应孔54朝下的姿势(图1 图4所示的姿势)被安装在作为
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没有图示)的托架上,向该 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
在墨盒100的底面101上设置有液体供应孔54 (墨水供应孔)(参照图20),该液体供应孔54与喷墨式记录装置连接而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
供应墨水。并且,在底面101上开设有大气开放孔1 (参照图20),该大 气开放孔1用于向墨盒100的内部导入大气。即,墨盒100是从液体供应 孔54供应墨水并且从大气开放孔1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型的墨盒。
如图15和图16所示,墨盒IOO具有作为容器主体的盒主体110以及 覆盖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的盖部件120。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形成具有 各种形状的隔壁111等,通过这些隔壁111等形成有填充墨水的多个墨水 容纳室(液体容纳室)24、 30等。在盒主体110与盖部件120之间设置有 覆盖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的薄膜121,通过熔敷该薄膜121和隔壁111等 的上表面,隔壁111等的上表面被薄膜121封闭,从而形成多个流道或墨 水容纳室、空气室等。
后面将详细地说明,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形成有作为差压阀容纳室 的压力室49和槽,该槽形成多个流路。通过在构成有差压阀210和气液 分离室115的状态下将外表面薄膜122熔敷在这些槽的外表面,来封闭各 槽的开口部,从而形成多个流道。
在墨盒100的左侧面设置有卡合杆102。该卡合杆102形成在被安装 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上时与形成在托架上的凹部卡合的突起103. (墨盒的详细情况)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IOO的盒主体(容器主体)IOO的主视图, 图18是盒主体IIO的背面图,图19是盒主体IIO的左侧视图,图20是盒 主体110的底面图,图21是图17中的A—A截面图。
该墨盒IOO被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如图15和图17所 示,包括液体容纳室(24、 30),在盒主体(110)内容纳液体(此情 况下为水系墨水),所述盒主体(110)通过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 用;液体供应孔(50),用于将容纳在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液体消 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1,伴随着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 外部导入到液体容纳室内;
如图15和图17所示,液体容纳室(24、 30)被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 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这两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24对于使用时液体向液体供应孔54的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30 对于该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下游侧。
如图15和图17所示,具有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间隔 壁111 113。间隔壁112是分隔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共同间 隔壁。将与该共同间隔壁112相对的间隔壁lll作为第一间隔壁,将与共 同间隔壁112相对的间隔壁113称为第二间隔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 中,将间隔壁112作为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共同的共同间隔 壁,但是也可以分离为各自不同的间隔壁。
至少使第一、第二间隔壁111、 113倾斜,以使共同间隔壁112与第 一间隔壁111的间隔、共同间隔壁112与第二间隔壁113的间隔越靠近使 用时的盒主体110的底部侧越小。在图15和图17中,共同间隔壁112也 倾斜,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底壁垂直。取而代之的是,第一、第二间 隔壁111、 113中的某一者也可以是垂直的。总之,液体容纳室24、 30形 成为越靠近安装姿势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即可。
并且,使第一液体容纳室的第一上游侧开口 23、第一液体容纳室的第 一下游侧开口 25、第二液体容纳室的第二上游侧开口 29、第二液体容纳 室的第二下游侧开口 31集中配置在第一间隔壁111与共同间隔壁112之间 和第二间隔壁112与共同间隔壁113之间、即宽度小的底部侧114。
艮口,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分隔壁和底壁111 113 通过从配置在使用时的盒主体110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114向盒主体 110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111 113)而构成,将第一、第二 液体容纳室24、 30的至少底壁(此情况下是也作为间隔壁的111 113, 但是间隔壁111 113之一也可以为垂直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 体容纳室24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 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 25以及第二液体容 纳室30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 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 31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 中心部114。
图17 图21等中所附加的标号1 54示出了盒主体110内的各部 分,并且该标号1 54还表示了在墨盒100使用时、即从液体供应孔54向 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时空气或液体在盒主体110内流动的路线(即,空气或液体从部位1向部位54流动),因此以下从标号1开始依次进行说 明。
大气开放孔1中的空气的入口在盒主体110的底面开口,大气开放孔
1中的空气的出口 2在盒主体110的背面(图18)开口。
蜿蜓通路3与大气开放孔1的出口 2连通。蜿蜒通路3是为了加长从 大气开放孔1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距离并抑制液体中的水分的蒸发而 蜿蜒细长地形成的流道。蜿蜒通路3的终端3b向气液分离室115 (图 16、图18)开口。
气液分离室115用于不使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墨水倒流而从大气开 放孔1流出。在气液分离室U5的内周壁形成有阶梯部115a,相对于该阶 梯部115a粘贴有气液分离过滤器116 (图16)的周边部。由此,气液分离 室115被气液分离过滤器116分割成图18所示的正面侧空间(下游侧5) 和背面侧空间(上游侧4)。
气液分离过滤器116是由能使气体通过但不能使液体通过的材料构成 的通气过滤器,可以通过将斥水性和斥油性高的纤维材料编织成网状来构 成。蜿蜒通路3的终端3b向背面侧空间4开口 (图18),通孔6向正面 侧空间开口 (图18)。
通孔6向盒主体IIO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 侧跟由与间隔壁112—体的间隔壁112a划分的流道7连通。通孔8与流道 7连通。通孔8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 背面侧与U形弯道9和10连通。
如图18、图16所示,U形弯道9、 10中,流道IO相对于盒主体110 的厚度方向形成得比流道9深。在流道IO形成有如图18所示向厚度方向 延伸的肋10a,由此容易阻止将要从第一液体容纳室24侧倒流的液体。
通孔11(图18、图17)与U形弯道9、 IO的终端连通。通孔ll向盒 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与通过跟间隔 壁112—体的间隔壁112a以及跟间隔壁lll一体的间隔壁(也是外壳壁) llla分隔成的第一空气室12连通。
在第一空气室12的下部设置有切开间隔壁的切孔13,第一空气室12通过该切孔13与第二空气室14连通。通孔15与第二空气室14的下部连 通。通孔15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 面侧经由流道16与通孔17连通。
通孔17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 面侧与通过间隔壁111和所述外壳壁llla分隔成的第三空气室18连通。 第一 第三空气室12、 14、 18构成捕截存空间,当墨盒110使用时乃至 保管时容纳于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将要由于液体容纳室内的空气的热膨胀 或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倒流时,用于捕获该液体。空气室被分割成第一 第三空气室这三个,由此可以抑制墨水顺着边缘从大气开放孔1泄露。
通孔20经由流道19向第三空气室18的一端部开口。通孔20向盒主 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道21与 通孔22连通。通孔22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 110的正面侧经由第一上游侧开口 23与通过间隔壁111、 112和与它们一 体的间隔壁lllb等分隔成的第一液体容纳室24连通。在墨盒100使用 时,第一上游侧开口 23成为从大气开放孔1导入的空气向第一液体容纳 室24的入口。如图17所示,第一上游侧开口 23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内 向上开口。第一上游侧开口 23细小到能够形成弯月面的程度。
在作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最下端部的宽度小的底部114上设置有 第一下游侧开口 25。该第一下游侧开口 25是来自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 体或空气的出口。第一下游侧开口 25是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有液体时 的液体出口, 一旦第一液体容纳室24没有液体则成为空气的出口。第一 下游侧开口 25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内向右(图17中向右)开口。流道 25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 道26、 27、 28与作为通孔的第二上游侧开口 29连通。
第二上游侧开口 29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 体110的正面侧向通过间隔壁112、 113和外壳壁llla等分隔成的第二液 体容纳室30开口。在墨盒IOO使用时,第二上游侧开口 29是来自第一液 体容纳室24的液体或空气的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入口。第二上游侧开 口 29是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有液体时液体的入口, 一旦第一液体容纳室24没有液体则成为空气的入口 。
在作为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最下端部的底部114上经由第二下游侧 开口 31设置有通孔32。该第二下游侧开口 31是来自第二液体容纳室30 的液体或空气的出口。第二下游侧开口 31是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有液 体时的液体出口, 一旦第二液体容纳室30没有液体则成为空气的出口。 通孔32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 经由流道33与通孔34连通。通孔34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 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经由流道35、 36、 37与通孔38连通。
通孔38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 面侧经由流道39、 40与向盒主体IIO的左侧面(图19)开口的流道41、 43连通。流道41、 43是液体余量检测用的流道,其左侧面侧开口由液体 检测装置200 (参照图2)来封闭。
如图15、图16所示,液体检测装置200能够由公知的装置构成。液 体检测装置200具有传感器板例如SUS板201、薄膜202、包括压电元件 的传感器芯片203、薄膜204、传感器盖205、 一对端子206以及基板模块 207。在SUS板201上经由薄膜202粘接有传感器芯片203。将薄膜204开 口周边204a熔敷在SUS板201上,将薄膜204的外周部204b熔敷在设置 于盒主体110中的流道41、 43的左侧面侧开口的周围的熔敷用肋117上, 由此使传感器芯片203面临流道41、 43,并且通过薄膜204封闭流道 41、 43的左侧面侧开口。
通过设置于SUS板201和薄膜202的一对孔和与该孔连通的传感器芯 片203内的液体导入孔形成连通所述流道41、 43的流道42,并通过传感 器芯片203检测该流道42中是否有液体。当通过传感器芯片203无法检测 出液体时,液体消耗装置(例如为喷墨式记录装置)判断为液体余量低于 预定值。
在传感器盖205上安装有一对端子206和基板模块207,通过使传感 器盖205的爪205a与盒主体110卡合等,将传感器盖205 (从而一对端子 206和基板模块207)安装在盒主体110上。 一旦墨盒IOO被安装在液体消 耗装置上,则传感器芯片203经由一对端子206和基板模块207与液体消耗装置电连接。
如图18所示,流道44与流道43连通。该流道44是来自流道43的液 体或空气的出口。流道44经由流道45与通孔46连通。通孔46向盒主体 110的正面侧(图17)贯通,并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内向由间隔壁118a 和118b分隔出的缓冲室47开口。缓冲室47中储存有在通过传感器芯片 203无法检测出液体后所使用的液体。
在缓冲室47的下部设置有通孔48。通孔48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 (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与压力室49连通。在压力室49 的放射中心部设置有通孔50。通孔50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 口,并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内与由间隔壁118b分隔成的流道51 (参照图 21)连通。如图17所示,在流道51的下部设置有通孔52。如图21所 示,通孔52与流道53连通,流道53与液体供应孔54连通。
如图15、图16所示,压力室49成为作为容纳差压阀210的凹部的差 压阀容纳室。在压力室49中收存阀体211、弹簧212以及簧座213,并构 成差压阀210。差压阀210被配置在下游侧的液体供应孔54与上游侧的液 体容纳室30之间,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上游侧对下游侧进行减压,使供 应给液体供应孔54的墨水成为负压。
如图15、图16所示,液体供应孔54的内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 130,当墨盒100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时被向液体消耗装置的没有图 示的液体供应针的外表面按压;阀131,当没有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 时,与密封部件130抵接来封闭液体供应孔54;以及压縮弹簧132,向将 阀131向密封部件130按压的方向施力。 一旦墨盒IOO被安装在没有图示 的液体消耗装置上,则液体消耗装置具有的液体供应针贯穿密封膜142, 插入到液体供应孔54内,对密封部件130的内周与液体供应针的外周进 行密封,液体供应孔54与液体供应针之间的间隙被液密地密封。并且, 液体供应针的顶端与阀131抵接,将阀131向上推压,解除阀131与密封 部件130的密封,由此能够从液体供应孔54向液体供应针供应液体。
在图17和图20中,减压孔119向第三空气室18开口。减压孔119被 利用在向盒主体IIO填充液体时。(墨盒100的制造方法)
如下地制造墨盒100。
(1) 制造没有安装盖部件120的状态下的盒主体110。此时,盒主体 110的背面由外表面膜122封闭,正面由薄膜121封闭。但是,使间隔壁 118b相对于薄膜121成为未熔敷状态。因此,在间隔壁118b与薄膜121 之间形成图17所示的流道118c、 118d。这些流道118c、 118d可以通过形 成在间隔壁118b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凸部118e的间隙来确保。
(2) 在使上下相反的状态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液体供应孔54在上 面的状态)配置盒主体IIO,使用液体注入装置向墨盒100填充液体。
图22是表示液体填充系统的图,也是表示液体填充时的液体和空气 的流动的系统图。在图22中,对与上述各部分相当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 号。在图22中,300是液体注入装置。液体注入装置300分离为液体供应 单元310的液体供应管311和真空抽吸单元320的真空抽吸管321,将液 体供应管311与墨盒100的液体供应孔54连接,并且将真空抽吸管321与 减压孔119连接而使用。
液体供应单元310能够以包括开闭阀312和泵313的结构,通过开闭 阀312的开闭动作来阻断液体的供应,所述开闭阀312对与液体供应孔54 连通的液体供应管311进行开闭,所述泵313将储存在液体罐314中的液 体加压输送给液体供应管311。
真空抽吸单元320能够以包括开闭阀322、真空泵324以及液体截存 器323的结构,通过开闭阀322的开闭动作来阻断真空抽吸,所述开闭阀 322对与减压孔119连通的真空抽吸管321进行开闭,所述真空泵324经 由真空抽吸管321进行真空抽吸,液体截存器323被设置在开闭阀322与 真空泵324之间,在由于故障等液体流入到真空抽吸管321时对液体进行 捕捉。另外,真空抽吸单元320具有与大气开放孔l连接的阻气阀325。
如下地进行向盒主体IIO填充液体。首先,大气开放孔1通过阻气阀 325而暂时关闭。与液体供应孔54连接的液体供应单元310的开闭阀312 预先关闭,打开与减压孔119连接的真空抽吸单元320的开闭阀322,通 过来自减压孔119的真空抽吸使盒主体110内减为预定的压力。接着,在盒主体110内变为预定的压力后,关闭真空抽吸单元320的 开闭阀322,打开液体供应单元310的开闭阀312,开始向液体供应孔54 供应液体,将预定量的液体填充到盒主体110内的液体容纳室24、 30 中。
当将液体填充到盒主体110时,液体或空气在上述流道1 54中倒 流,即液体或空气从液体供应孔54向大气开放孔1流动,但是填充的液 体的量为从液体供应孔54流入到盒主体110内的液体充满第二液体容纳 室30的全部、并仅充满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一部分的量。
另外,当液体从液体供应孔54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和第一液体容纳 室24流动时,差压阀210作为止回阀而发挥作用,因此假如间隔壁118b 和薄膜121完全熔敷,则通过差压阀210阻止将要从液体供应孔54经过流 道53、 52、 51由流道50流到压力室49的液体,由此无法流入到顶端。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述(1)所述,间隔壁118b和薄膜121 作为未熔敷状态,在间隔壁118b与薄膜121之间形成流道(迂回流道) 118c、 118d。因此,从液体供应孔54经过流道53、 52到达流道51的液体 不向流道50和压力室49而从流道51将流道118c、 118d作为第一、第二 旁通通路从流道118c (第一旁通通路)直接流入到缓冲室47,并且从流 道118d (第二旁通通路)直接流入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流入到缓冲室 47的液体经过流道46 44到达用于液体检测装置200的流道43 41,并 经过流道40 32从第二下游侧开口 31流入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
一旦第二液体容纳室30被液体充满,则液体从位于第二液体容纳室 30的底部(在填充液体时为上部)的第二上游侧开口 29经过流道28 26 由第一下游侧开口 25流入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在液体充满第一液体容 纳室24的一部分的时点结束液体的填充作业。
之后,如图15和图14所示,由密封膜141密封大气开放孔1,由密 封膜142密封液体供应孔54,由密封膜143密封减压孔119。并且,将间 隔壁118b与薄膜121的未熔敷部(封闭单元)熔敷,向盒主体110安装盖 部件120,由此做成作为液体容器的墨盒100。减压孔119的密封膜143 变为由盖部件120的底板123覆盖的状态,不能够由用户进行剥离操作。(墨盒100的使用状态)
当使用墨盒100时,在大气开放孔1的密封膜141被用户剥离之后, 通过墨盒100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能够从液体供应孔54向液体消 耗装置供应液体。 一旦液体被液体消耗装置消耗而墨盒100内部的压力降 低,则与存储的液体的减少部分相应的空气从大气开放孔1经过流道2 23流入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并且, 一旦液体被消耗而第一液体容纳 室24的液体被用尽,则来自大气开放孔1的空气从第一液体容纳室24经 过流道25 29流入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
并且,液体被消耗,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被用尽,气泡混入到 作为来自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的出口的第二下游侧开口 31, 一旦该 气泡到达液体检测装置200用的流道41、 42,则能够通过液体检测装置 200检测出该气泡,从而检测出在墨盒100内应使用的液体用尽。液体消 耗装置通过显示单元等将该检测结果通知给用户,而用户对墨盒100进行 更换。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a)由于将液体容纳室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 30至少两室,因此即使由于下落等对墨盒IOO施加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 到液体供应孔中,第一液体容纳室24相对于使用时向液体供应孔54的液 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第二液体容纳室30相对于该流动方向位于下
并且,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分隔壁和底壁111 113通过从配置在使用时的盒主体110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114向容 器主体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U1 1B)而构成,将第一、第 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24 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 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 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 第二上游侧开口 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 31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 114,因此在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液体的排放变得顺畅,应 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24、 30中。并且,通过将所述第一液 体容纳室24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 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 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 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 31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 中心部114,能够使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与第二液体容纳室30之间的 流道的第一下游侧开口 25和第二上游侧开口 29靠近。由此,即使在液体 被液体消耗装置消耗而液体容器内的液面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 液体供应孔中的液体压力的变动。能够降低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的流道 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并且,通过将第一上游侧开口 23、第一下游侧开口 25、第二上游侧 开口 29以及第二下游侧开口 31集中配置在宽度小的底部114,能够减少 由于液体消耗时的液面的变化导致的静水头的变动,尤其是液面从第一液 体容纳室24移动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时的静水头的变动,从而能够使液 体供应压力稳定。另外,当填充液体时,能够减少空气残留,抑制液体从 大气开放孔l喷出。
如上所述,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 充,并且即使由于填充液体后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并 且当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 室内。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也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当液体为水系 的液体(例如为水系墨水)时,如果水系的液体冻结,则体积会发生膨 胀。由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初始是充满液体的状态,因此如果不使冻结 膨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侧,则液体容器有可能发生破 裂,从而产生液体泄漏。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通过将连通第一、 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开口 25、 29集中配置在放射中心部114,结果 能够缩短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流道,能够可靠 地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从而能够防止容器的破 裂。
(b)在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的上述开口中,将连通第一液 体容纳室24与第二液体容纳室30之间的流道的第一下游侧开口 25和第二 上游侧开口 29在所述放射中心部114设置得最靠近中心,因此能够使第一下游侧开口 25和第二上游侧开口 29非常靠近,从而能够在填充液体时
进一步降低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的流道阻 力。并且,当冻结时,能够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更可靠地跑到第一液体 容纳室24中,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容器的破裂。
(c) 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与大气开放孔1之间设置截存将要从第一 液体容纳室24向大气开放孔1倒流的液体的空气室,因此通过将第一上 游侧开口 23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底部侧,能够将空气室的下游侧 开口 19配置在空气室的底面侧。因此,即使在液体倒流到空气室18的情 况下,也能够在由液体消耗装置消耗液体时将倒流到空气室18的液体回 收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因此能够降低不能使用的浪费的液体。
(d) 能够使形成空气室18的顶面的间隔壁111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与 形成第一或第二液体容纳室(此情况下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间隔壁 111相同的间隔壁。这样一来,能够减少液体容器内的浪费的空间,从而 能够使液体容器小型化。
(e) 由于包括差压阀210,调整设置在第二下游侧开口 31与液体 供应孔54之间的液体的压力;迂回流道118c、 118d,当向液体容纳室填 充液体时,在差压阀210中进行迂回;以及封闭单元,在填充液体后封闭 迂回流道,因此能够通过差压阀210来调整液体的压力。但是,由于差压 阀也可以作为止回阀,如果不采取某些手段的话,则当填充液体时无法从 供应孔54进行液体的填充。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设置了在向液 体容纳室24、 30填充液体时在差压阀210中进行迂回的迂回流道,因此 能够通过该迂回流道填充液体。在填充液体后该迂回流道被封闭。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从迂回流道的至少一部分直 接流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通过第二上游侧开口 29和第一下游侧开 口 25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填充,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填充液体。
(f)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使液体容器成为底部向上的姿势的工 序;经由液体供应孔54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体的工序;以及从第 二液体容纳室30经由第二上游侧开口 29、第一下游侧开口 25向第一液体 容纳室24填充液体的工序,因此能够在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 30填充液体时减少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的流 道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另外,在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第二上游
侧开口 29变为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最上部。因此,当从第二下游侧开口 31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填充液体时,能够使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 体。由此,能够得到没有浪费空间的小型的液体容器。另外,即使施加了 下落等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
另外,第二液体容纳室30是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 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 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体 时,残留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气泡能够容易从第二上游侧开口 29排 出。由此,能够在没有残留气泡的状态下使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 体。
另外,在该姿势中,第一上游侧开口 23成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最 上部。因此,当从第一下游侧开口 25向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即 使液面通过填充而上升,液体也难以侵入到第一上游侧开口 23。因此,能 够防止由于液体侵入到空气室18而导致液体从大气开放孔1泄漏。
另外,第一液体容纳室24具有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 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 力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为了防止在填充液体时液体侵 入到空气室18而在使液面与第一上游侧开口 23之间分离的状态下停止液 体的填充时,能够减小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未填充部分的体积。由此, 能够得到浪费空间少的小型的液体容器。
另外,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可以在实质上 不脱离本发明的新事项和效果的情况下进行多种变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来说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此,所有这样的变形例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 内。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与更加广义或同义的不同的用语一起记载 的用语至少可以在说明书或附图的某处置换为该不同的用语。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容纳体的用途不限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能够挪用于具有喷出微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另外, 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中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迁延成粒 状、泪状、线状的状态。
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例举出具有在液晶显示器 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料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有机EL显示器、
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体)喷射 头的装置;具有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 有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分配器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液体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液体 的代表例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墨水。这里,所谓墨水包括一般的水 生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溶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组成物。液体也 可以是如液晶那样除用于文字或图像的印刷的材料以外的物质。另外,在 本发明中,液体不但可以是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也可以是向作为 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混入了颜料、金属粒子等固形物而成的液体。另外 液体容纳室也可以分割成三室以上。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并具有位于安装时下方的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近似垂直的一个侧面,所述安装时下方是该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下方,所述液体容器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下游,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空气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上游,伴随着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供应,从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导入空气;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一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一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一下游侧开口;第二液体容纳室,是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下游的容纳室,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二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下游侧开口;和连接流道,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作为上游端,将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作为下游端;其中,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被集中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底面的附近,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该第一容纳室底面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而变低,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该第二容纳室底面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而变低。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与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之间比所述第二下游侧开 口与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之间离得近。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 、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连接流道沿所述 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而形成。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还包括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空气导入部 之间截存将要从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向所述空气导入部倒流的液体。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 一个侧面近似垂直的间隔壁,在所述空气室中,形成位于安装时上方的空气室上表面的壁的至少一 部分是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所述间隔壁,所述安装时上方是所述液 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上方。
6. —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 而使用,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a)准备未填充液体的液体容器;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并具有位于安装时下 方的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近似垂直的一个侧面,所述安装时下方是所述液 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下方,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下游,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 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空气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上游,伴随着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供应,从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导入空气; 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一容纳室底面、沿 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一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 配置的第二下游侧开口;第二液体容纳室,是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下游的容纳室,并 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二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 置的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下游侧开和连接流道,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 道,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作为上游端,将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作为下游端;其中,从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上游侧 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二下游侧开 口被集中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底面的附近,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 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 和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而变低,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 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 和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而变低,(b)使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面向上的姿势; (C)以所述姿势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所 述液体;以及(d)以所述姿势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所述连接流道向所述第 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包括差压阔,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对所 述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以及迂回流道,在所述(c)工序中,在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 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的中途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差压阀中迂回;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e)在填充完所述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的工序。
8. —种液体容器,被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通过安装在 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用于将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 消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 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容纳室被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两 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对于所述使用时液体向液体供应孔的流动方向而 言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对于所述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下游侧,将划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 过从配置在所述使用时的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整体成 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而构成,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 纳室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 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 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连通流道, 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上游端, 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下游端,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在所述放射中心部设置 在最靠近中心的位置处。
10.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大气开放孔 之间截存将要从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向所述大气开放孔倒流的液体。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空气室的顶面的间隔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形成所述第一液体 容纳室或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间隔壁相同的间隔壁。
12. 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差压阀,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孔之间,对液 体的压力进行调整;迂回流道,当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使该液体在所述差压阀 中迂回;以及封闭单元,在填充完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
13. —种如权利要求8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使所述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部向上的姿势; 经由所述液体供应孔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以及 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 、所述第一下游侧开 口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目的在于使得气泡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并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且当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将液体容纳室分割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容器主体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114)向容器主体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111~113)而构成,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的第一上游侧开口(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放射中心部(114)。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1544125SQ2009101270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4日
发明者石泽卓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