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7674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对经过表面粗化处理的铝合金板表面施以阳极氧化处理,进而涂布感光性物质形成的、用于平版印刷版的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表面粗化后的凹坑均勻性、非图像部的耐墨污染性和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的耐缺陷性俱佳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平版印刷版中,对铝或铝合金板的表面施以表面粗化处理、阳极氧化膜处理等表面处理以形成支撑体,并在该支撑体上涂布感光性物质使用。在此种平版印刷版中一般广泛使用的是所谓ps(pre-sensitized)版,即预先在支撑体上涂布感光性物质使其达到可立刻曝光的状态。将此种平版印刷版实际作为印刷版使用时,须实施曝光、显影、除胶渣等制版处理。在此,图像部因感光层在显影处理中不溶解形成受墨的亲油性图像部而形成。另一方面,非图像部通过显影处理除去感光层,露出阳极氧化膜,形成作为接受润版液的亲水性非图像部。将如此制作的印刷版缠卷至印刷机旋转的圆筒形版胴上,在润版液存在的情况下, 将墨附着于图像部,再转印于橡胶布滚筒,印刷在纸面。迄今为止,用于该用途的铝合金板,主要使用JIS1050、JIS1100、JIS3003等铝合金。此类铝合金板通常通过表面粗化处理方法对表面进行表面粗化,所述表面粗化处理方法通过组合机械方法、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工序实现。然后,根据需要实施阳极氧化处理、亲水化处理,将其制成平版印刷版用支撑体。在如此制得的平版印刷版用支撑体的表面设置感光涂膜,通过图像曝光和显影得到印刷原版。近期以来,对实现更加鲜明的印刷以及使用同一原版实现更多份的印刷存在强烈的需求。为了满足该需求,在印刷中如何保证非图像部不产生油墨污染,即如何实现优异的耐墨污染性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点,最近使用激光写入装置等直接向感光层写入图像的 CTP(Computer To Plate)类型的平版印刷版正在不断增加。CTP类型的平版印刷版的感光层与现有的平版印刷版相比,对光、热的灵敏度较高。因此,如果在铝合金板表面存在金属间化合物等夹杂物,则在感光层中容易产生缺陷。 尤其是单质Si、粗大的Ti-B系化合物的金属间化合物均可导致墨污染。此处所谓单质Si, 是指铝合金所含有的Si中不固溶于合金中而作为Si颗粒析出的物质。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因单质Si导致阳极氧化膜产生缺陷,因该部分的亲水性降低而产生墨污染。为此,若能减少铝合金板中的单质Si,则可有效减少墨污染。据专利文献 2所记载,通过调整Mg、Mn的含量使其以Mg2Si或Al-Mn-Si系化合物的形态析出,即可抑制单质Si的析出。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通过过滤器除去粗大的Ti-B系化合物后,进行连续铸造的方法。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可在包括使其依次通过过滤装置、熔液流路、液面控制装置、熔液供应喷嘴等工序的连续铸造过程中,于液面控制装置内、熔液供给喷嘴内设置一处以上用于捕获存在于铝合金熔液中的、包含Ti-B系化合物的沉淀颗粒的装置,规定铝熔液通过熔液流路的时间、熔液流路的距离。然而,根据专利文献3、4所载的方法,因其对 Ti-B凝集物的消除不够充分,无法稳定地防止混入粗大的凝集物。如上所述,即使对金属间化合物的夹杂物加以限制,仍然不能充分解决墨污染的问题。另外,最新的研究表明,碳化铝也可对耐墨污染性产生影响。关于减少了碳化铝的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在专利文献5和6中已有介绍。据专利文献5所记载,向氧化铝电解冶炼后的铝熔液注入惰性气体,规定了保持工序中的保持时间,通过在线脱气处理和用在线过滤器进行过滤,对自铝熔液制造的铝合金板所含的碳化铝浓度加以限制。据专利文献6所记载,通过在含有氟化气体的保护气环境中实施熔化工序、保持工序、脱氢气工序、过滤工序、铸造工序中的至少一个工序,从而限制氧化物、碳化物的数量。然而,采用专利文献5,6中记载的方法,减少碳化铝数量的效果不充分,难以稳定地制造减少了碳化铝数量的材料。另外,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氟化铝及专利文献6中所记载的由含有氟化气体的保护气与熔液发生反应生成的氟化铝,若在大气中加热可能产生氟化氢。而氟化氢对生物体的毒性极强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存在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和容易造成炉体损伤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2-14669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5-30996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0-52740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9-006386公报专利文献5 :US2009/0220376A1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7-167863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碳化铝的含量且防止选自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与碳化铝发生凝集,提供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均勻性、非图像部的耐墨污染性、以及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的耐缺陷性俱佳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可以通过严格限制铝合金的熔化阶段和熔化后的熔液的处理阶段中的条件,使上述课题得到解决,从而完成本发明。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含有!^e 0. 10 0. 60质量%31 0. 01 0. 25 质量%、Cu :0. 0001 0. 05 质量%、Ti :0. 005 0. 05 质量%、选自 B和C中的至少一种0. 0001 0. 0020质量%,剩余部分由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其特征在于,存在于该铝合金板中的碳化铝的浓度为8ppm以下,存在于表面粗化处理后的所述铝合金板表面的凝集物由选自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与碳化铝构成,其相对于该铝合金板表面的任意半径为5μπι的圆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或者该面积占有率为10%以上时,存在的所述凝集物为1 2个/50cm2。
进而,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为一种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在680 780°C下熔化铝合金的阶段,以及在680 780°C下对已熔化的熔液进行处理的处理阶段,其中,所述铝合金含有狗0. 10 0. 60质量%、Si :0.01 0. 25质量%、Cu 0. 0001 0. 05质量%、Ti :0. 005 0. 05质量%、以及选自B和C中至少一种 0. 0001 0. 0020质量%,剩余部分由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所述处理阶段包括以下工序对所述熔化铝合金而得的熔液通过机械或电磁装置搅拌5 60分钟的工序,将经过搅拌的熔液保持10 60分钟的工序,对经过保持的熔液进行在线脱气处理的工序,对经过在线脱气处理的熔液用在线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的工序,将添加了晶粒微小化材料的熔液搅拌10分钟以内的工序。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涉及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的均勻性优异,印刷时非图像部难以产生污染、即耐墨污染性优异,而且在大气环境下保管时感光层难以产生缺陷、即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的耐缺陷性优异。另外,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得到前述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针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首先,说明在本发明中使用的铝合金成分的限定理由。A.铝合金成分的限定理由Fe Fe含量影响在材料中分散的Al-Fe系、Al-Fe-Si系化合物的尺寸和数密度,对再结晶时的晶粒特性、通过表面粗化处理生成的凹坑的均勻性也有很大影响。狗含量小于 0. 10质量% (mass%,以下,简写为“%”)时,再结晶时的晶体粒径变粗大,通过表面粗化处理生成的凹坑会不均勻。另一方面,!^e含量超过0.60%时,Al-i^e系、Al-Fe-Si系的粗大化合物增多,通过表面粗化处理生成的凹坑会不均勻。因此将狗含量设定在0. 10 0. 60% 的范围内。优选为!^e含量0.20 0.40%的范围内。Si Si含量小于0.01%时,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会不均勻。另一方面,Si量超过 0. 25%时,Al-Fe-Si系粗大化合物增多,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会不均勻。另外,易于产生单质Si的析出,其残存于阳极氧化膜中形成皮膜缺陷。由此,该缺陷可在印刷时引发非图像部污染,成为印刷时污染的原因。因此将Si含量设定在0.01 0.25%的范围内。优选为Si含量在0. 07 0. 15%的范围内。Cu Cu系对表面粗化性产生很大影响的元素。Cu含量小于0. 0001%时,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会不均勻。另一方面,如果Cu含量超过0.05%,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也会不均勻,另外表面粗化处理后的色调过于偏黑会有损商品价值。因此将Cu含量设定在0. 0001 0. 05%的范围内。优选为Cu含量在0. 005 0. 04%的范围内。Ti Ti系表面粗化性产生很大影响、并对铝合金铸锭的组织状态也产生很大影响的元素。Ti含量小于0. 005%时,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会不均勻,另外由于铸锭的晶粒未微小化而成为粗大的晶粒组织,因此在微组织中沿轧制方向产生带状条纹,在表面粗化处理后还会残留带状条纹。另一方面,Ti含量超过0. 05%时,不仅前述效果会达到饱和,而且会形成粗大的Al-Ti系化合物且该化合物条纹状地分布于轧制板。由此,在阳极氧化膜中会产生缺陷,成为感光层的缺陷,导致产生印刷污染。因此将Ti含量设定在0. 005 0. 05%的范围内。优选为Ti含量在0.005 0.03%的范围内。选自B、C中的至少一种含量为了将晶粒组织微小化,添加微量的B和/或C与Ti的组合。选自B和C中的至少一种含量小于0.0001%时,无法获得晶粒微小化的效果,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会不均勻。 另一方面,前述含量超过0. 0020%时,不仅晶粒微小化效果会达到饱和,而且熔液中的碳化铝易与Ti-B系化合物、Ti-C系化合物发生凝集,源于熔液的碳化铝的减少会不充分。而且, 由于在Ti-B系化合物、Ti-C系化合物存在之处碳化铝也易于结晶,因而易产生墨污染及长期保存后的局部感光层缺陷。另外,也易于产生由Ti-B系化合物、Ti-C系化合物的粗大凝集物导致的表面缺陷。因此将选自B和C中的至少一种含量设定在0. 0001 0. 0020%的范围内。该含量的优选范围为0.0003 0.0012%。其他成分Mg系大部分固溶于铝、用于常温下提高支撑体强度的元素。由于其还有提高耐热软化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得到期望的支撑体强度和耐热软化性,含量可以超过0%且在 0. 5%以下。在该范围以内,不会损害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应有的特性。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凹坑的均勻性设为所谓电解蚀刻性,为了以更低电流密度下的电解操作获得进一步微小化的凹坑均勻性,可以含有h 0. 001 0. 05%、Sn :0. 001 0. 05%, Be 0. 0001 0. 01%, Pb :0. 001 0. 05%, Ni :0. 001 0. 05%中的至少一种。不可避免的杂质只要将与JIS1050相当的杂质含量控制在一定程度,即Mn 0.05%以下、Si 0.05%以下、Zr 0.05%以下、Cr 0. 05%以下、其他成分的总计为0. 05%以下,就不会损害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特性。其次,对存在于铝合金板中的碳化铝进行说明。B.碳化铝一般而言,碳化铝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铝坯中。这是因为,在进行三层电解等电解冶炼时,电极中使用的石墨熔化到铝熔液中,而在铝熔液输送、铸造过程中,随着熔液温度降低,过饱和的碳形成碳化铝而在铝熔液中结晶。此外,原料金属中的碳化铝的含量会因原料金属厂商及原料金属制造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动。若将含有大量碳化铝的铝合金用于制造平版印刷版,则有碳化铝之处不能切实形成阳极氧化膜,由于碳化铝和润版液长时间接触,碳化铝易被氧化。因该处亲水性降低,引发墨的附着,继而导致非图像部被污染。另外, 若在表面粗化处理后的铝合金板表面存在碳化铝的状态下长期保存,碳化铝会与大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如此,因生成氢氧化铝导致体积膨胀或因此产生CH4气体,致使其与感光层的密合度降低,易于在感光层产生局部的缺陷。存在于铝合金板中的碳化铝浓度超过Sppm时,容易产生以碳化铝为起因的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缺陷。因而,须将碳化铝浓度设定为8ppm以下。另外,应极力降低碳化铝的含量,碳化铝浓度优选为5ppm以下,更优选为3ppm以下。其次,针对存在于经过表面粗化处理的铝合金板表面的凝集物的分布进行说明。C.存在于经过表面粗化处理的铝合金板表面的凝集物的分布碳化铝与铝熔液的润湿性极低,因此易于留存于炉壁、炉床、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浮渣等固体和熔液的固液界面、为脱氢气而注入熔液中的气体与熔液的气液界面。若碳化铝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铝熔液中时,碳化铝即从铝熔液中排出,熔液中的碳化铝的含量减少。然而,若在熔液中存在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中至少一种,则碳化铝与这些化合物共同形成凝集物。在这样的凝集物中,包括三种凝集物,即由碳化铝和Ti-B系化合物构成的凝集物、由碳化铝和Ti-C系化合物构成的凝集物、以及由碳化铝和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构成的凝集物。这样的凝集物与铝熔液的润湿性高,难以从熔液中排出。 此外,在铝熔液中以过饱和状态熔化的碳会由于熔液温度降低而结晶为碳化铝。如此,若在熔液中存在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则容易导致碳化铝结晶。如此生成的碳化铝与前述化合物的凝集物粗大,从而成为阳极氧化膜的缺陷部分,招致耐墨污染性的降低和表面缺陷。因此,不仅熔液中的碳化铝浓度的控制是必要的, 而且Ti含量、B含量和C含量的控制也是必要的,对铝合金板表面的碳化铝与前述化合物的凝集物的分布状态予以控制也很重要。选自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与碳化铝构成的凝集物的分布情况按下述因素确定(1)铝合金板表面中的上述凝集物所占的相对于任意半径为 5ym的圆的面积的面积占有率,和( 在铝合金板表面的任意50cm2的面积内存在的该凝集物的个数。前述面积占有率小于10%时,没有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产生感光层缺陷的问题。另一方面,前述面积占有率为10%以上时,若在50cm2的面积内存在的凝集物的个数为2个以下(在本说明书中,“2个以下”包含2个),则没有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产生感光层缺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50cm2的面积内存在的凝集物的个数为3个以上(在本说明书中,“3个以上”包含3个)时,产生墨污染及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缺陷。因此,凝集物的分布或者设定为前述面积占有率小于10%,或者在前述面积占有率为10%以上时,将50cm2 的面积内存在的凝集物的个数设为2个以下,即2个或1个。在此,面积占有率设为凝集物所占面积除以半径5μπι的圆的面积所得到的比率。凝集物的面积占有率及其存在个数通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装置(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JXA-8200)对铝合金板实施表面观察和定性分析来获得。此处问题所指的凝集物尺寸系相当于圆半径为5μπι以下。若半径大于5μπι,虽因其凝集物面积过大而不作为本发明探讨的对象,但通常都会产生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缺陷。其次,对本发明所述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进行叙述。D.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基本上由熔化、处理、铸造、均质化处理、热轧、退火、冷轧、表面处理的各阶段构成。由于碳化铝、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的量、凝集状态主要取决于铝坯的熔化阶段和其后的处理阶段,因此在本发明中,熔化和处理阶段尤为重要。熔化阶段和经过熔化的熔液处理阶段中的铝熔液的温度在熔化铝坯阶段和经过熔化的熔液处理阶段中,若铝熔液温度小于680°C,铝坯及用于成分调整的各种母合金不能完全熔化。此外,由于在前述处理工序即后述的在线脱气处理和用在线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的过程中,熔液温度进一步降低,导致无法稳定地生产铝合金板。另一方面,若熔液温度超过780°C,则因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煤烟及工序内的含碳化合物等与铝熔液之间的反应加剧,从而生成碳化铝。而且,若熔液温度超过780V,在过饱和状态下熔化的碳量增多,因搅拌、保持、在线脱气、用在线过滤器的过滤处理处理工序中熔液温度降低而结晶的碳化铝亦会增多。如此,则无法充分除去碳化铝。因此,熔化阶段和经过熔化的熔液处理阶段中的铝熔液的温度应控制为680 780°C。优选的熔液温度为 680 750"C。铝坯的熔化阶段如上所述,在铝土矿的电解冶炼所制备的铝熔液中,含有熔化的碳和结晶了的碳化铝,在由该铝熔液制备的铝坯中,含有大量结晶了的碳化铝。将该铝坯熔化后,其所含碳化铝通过与大气接触而被氧化,该氧化铝作为浮渣从铝熔液中分离出来,而使减少碳化铝成为可能。在与熔化阶段之后的处理阶段中,依次包括以下各工序搅拌工序、保持工序、在线脱气处理工序、用在线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的工序、晶粒微小化材料的添加和搅拌工序。搅拌工序将经过上述熔化工序的熔液通过机械装置或电磁装置搅拌5 60分钟。由于碳化铝和铝熔液的比重差小,从铝熔液中分离碳化铝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可借助强制性搅拌熔液,加快从铝熔液中分离碳化铝的过程。通过该搅拌工序,在铝熔液中结晶的碳化铝得以与大气接触,并氧化生成氧化铝,即可通过将所述氧化铝从铝熔液中除去来达到除去碳化铝的目的。另外,由于碳化铝易于留存于固液界面,也可通过使铝熔液表面的浮渣、炉壁、炉床与碳化铝接触,达到从铝熔液中除去碳化铝的目的。搅拌溶液可以采用机械式搅拌法或电磁式搅拌法,既可以通过操作安装有搅拌用夹具的铲车、吊车等来实施机械式搅拌,又可以运用电磁搅拌装置来实施电磁式搅拌。搅拌时间若小于5分钟,前述的搅拌效果不充分。搅拌时间若超过60分钟,不仅搅拌效果达到饱和,还易卷入以氧化物为代表的夹杂物,容易产生以夹杂物为起因的线状缺陷、墨污染。此处所谓氧化物包括与大气中的氧反应而生成的氧化铝、与大气中的水分反应而生成的氢氧化铝、含水氧化铝等。因此,将搅拌时间设定为5 60分钟。优选搅拌时间为10 50分钟。与后述的在线脱气处理不同,有时可在炉内向铝熔液注入氩气、氯气、或它们的混合气体来进行脱氢气处理。通过该处理也能获得搅拌效果。这是因为,以碳化铝为代表的夹杂物可以吸附于气体的气泡上,在该状态下气泡上浮,从而作为浮渣自铝熔液分离。保持工序在上述搅拌工序后,铝熔液进入保持工序。因碳化铝与铝熔液的润湿性差,因此可通过保持工序,使碳化铝沉淀或者借助熔液的流动而上浮。通过这样的沉淀、上浮过程,即可达到分离碳化铝的效果。另外,还可利用以氧化铝为代表的夹杂物与铝熔液的比重不同来实施分离。保持时间小于10分钟时,前述的分离效果不充分。保持时间超过60分钟时, 其分离效果达到饱和,且不经济。因此,将保持时间设定为10 60分钟。优选保持时间为 20 60分钟。
在线脱气处理工序在上述保持工序之后,对熔液进行在线脱气处理。作为在线脱气处理装置,可以使用SNIF、ALPUR等商标的市售装置。这些装置一边向熔液注入氩气或氩和氯的混合气体,一边使带翼的旋转体高速旋转,将气体以微小的气泡的形式供应到熔液中。脱氢气和除去夹杂物可以在线地短时间进行。通过该处理,可以获得上述搅拌效果,并可进一步减少熔液中的碳化铝。若不进行在线脱气处理,则难以充分达到脱氢气和除去以碳化铝为代表的夹杂物的效果,进而产生表面缺陷、起因于碳化铝的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缺陷。用在线过滤器实施过滤处理的工序在上述在线脱气处理后,将铝熔液通过在线过滤器进行过滤。作为在线过滤器,可以使用陶瓷管过滤器、泡沫陶瓷过滤器或氧化铝球过滤器等,通过滤饼过滤机构、滤芯过滤机构除去夹杂物。通过使用了这些过滤器的过滤机构来过滤铝熔液,不仅能够除去碳化铝, 而且能够除去以氧化铝等氧化物为代表的铸造夹杂物。若不使用在线过滤器实施过滤处理,则难以充分达到除去碳化铝、氧化物等夹杂物的效果,容易产生起因于碳化铝的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缺陷,还容易导致夹杂物的线状缺陷和墨污染。晶粒微小化材料的添加和搅拌工序为达到铸锭组织晶粒微小化的目的,作为晶粒微小化材料,可添加块状或线状Ti 系铝合金、Ti-B系铝合金、Ti-C系铝合金等。如前所述,添加量为选自B和C中的至少一种的含量在0. 0001 0. 0020%的范围内。虽然Ti-B系铝合金和Ti-C系铝合金与Ti系铝合金相比晶粒微小化的效果更明显,但其缺点在于,容易产生起因于这些铝合金所含的Ti-B 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之凝集物的表面缺陷。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晶粒微小化材料的添加量,换句话说,通过控制B量和C量, 并进行旨在避免其发生凝集的熔液处理,来防止Ti-B系化合物或Ti-C系化合物发生凝集。 具体而言,即通过将向熔液添加晶粒微小化材料并搅拌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来防止由搅拌引起的凝集。此处所谓搅拌,包含上述机械式或电磁式搅拌、用于脱氢气的吹泡、在线脱气处理。如果将添加有晶粒微小化材料的铝熔液搅拌超过10分钟,则会产生Ti-B系化合物或Ti-C系化合物的凝集,容易产生线状缺陷。另外,因Ti-B系合物或Ti-C系化合物在铝熔液中以固体形式存在,碳化铝吸附于该固液界面,故难以从铝熔液中分离出来。由该碳化铝与Ti-B系化合物产生的凝集物、以及由碳化铝与Ti-C系化合物产生的凝集物,容易导致产生墨污染和长期保存后的感光层缺陷。此外,优选搅拌时间系5分钟以内。铸造经如前所述熔化和处理的熔液,通过DC铸造法等常规方法铸造为铸锭。除此之外,也可通过采用驱动式铸模的连续铸造法进行铸造。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铸锭,按照下述常规方法,通过均质化处理、热轧、退火、冷轧等工序,使其最终成形为所需板厚的轧制板。均质化处理阶段通常在450 620°C下对铸锭实施均质化处理。由此使杂质元素扩散,电解蚀刻时生成的凹坑更为均勻。另外,中间退火时的晶粒易微小化。均质化处理的保持时间可根据铸锭尺寸等合理确定,通常为0. 5 20小时。小于0. 5小时时,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均质化效果。同时,假若超过20小时,则上述各效果均会达到饱和,不经济。可在均质化处理后先将铸锭冷却至室温,然后为了实施热轧予以加热处理,也可在均质化处理后冷却至350 500°C时实施热轧。热轧阶段热轧优选为在350 500°C的温度下开始。若热轧起始温度小于350°C,在热轧过程中不会发生再结晶,因铸锭的晶粒残留于热轧板,对最终轧制板实施电解蚀刻处理时,有时呈现带状或线状的外观不勻(条纹),而使印刷版的表面外观变得不均勻。另一方面,若热轧起始温度超过500°C,热轧过程中再结晶颗粒变得粗大,可能导致在实施电解表面粗化处理时产生条纹,表面外观变得不均勻。可将热轧结束温度设定为300 350°C,以利用热轧完成的热量来进行自发再结晶。由此,可在热轧终止后使热轧板整体成为微小再结晶组织。通过自发再结晶,不再需要热轧后的退火,有望削减制造成本。若结束温度小于300°C,热轧板表面局部发生再结晶,可能导致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外观不够均勻。此外,即使仅板表层部实现了再结晶,由于在板厚中央部只是部分再结晶,仍然残留部分层状组织,由此可能难以量产具有稳定强度的铝合金板。同时,若超过350°C,则不能引入充分的位错,热轧板表面部的晶粒变得粗大,可能导致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外观不够均勻。也可通过将热轧结束温度设定为200 300°C,并在热轧终止后到冷轧终止前实施退火,以使与前述自发再结晶工序材料相比,晶粒愈加微小,且表面粗化后的外观均勻性增加。在该情况下,热轧结束温度小于200°C时,轧制油可能因无法完全蒸发而残留于板面, 容易引起表面污染和腐蚀。同时,倘若超过300°C,则所积蓄的位错密度不够充分,可能导致无法通过退火使晶粒变得微小,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外观亦不够均勻。退火阶段上述所谓退火,即在热轧终止后到冷轧终止前,用连续退火炉在400 550°C下实施0 60秒钟的处理,或用间歇炉在300 500°C下实施1 20小时的处理,由此使晶粒变得微小,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外观变得均勻。在用连续退火炉退火的情况下,若温度小于 400°C,则该效果可能不够充分。同时,若以超过550°C的温度或超过60秒钟的时间实施退火,则该效果达到饱和,从制造成本角度考虑不优选。在用间歇炉退火的情况下,若温度小于300°C,则可能容易析出单质Si,晶粒微小化的效果不够充分。此外,若退火时间小于1 小时,晶粒微小化的效果可能不够充分。若以超过500°C的温度或超过20小时的时间实施退火,则晶粒可能会变得粗大,表面粗化处理后的外观会不够均勻。冷轧阶段冷轧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依照常规方法即可。最终冷轧率根据所需的产品板强度、板厚来确定即可,通常以压下率60 98%实施即可。此外,也可以在最终冷轧后进行矫正机(leveller)矫正。表面处理阶段为了将如上所述而得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制成平版印刷版支撑体,实施用于表面粗化、阳极氧化等的表面处理。该表面处理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组合了按照常规方法的机械方法、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工序来实施。作为由表面处理带来的蚀刻量,优选为自铝合金板表面起1 10 μ m。小于1 μ m的蚀刻量时,有时表面粗化不充分、耐刷性差。另一方面,超过10 μ m时,蚀刻量过多从经济的角度不优选。
对通过以上的各阶段所得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涂布感光层、将其干燥而制成平版印刷版支撑体。实施例以下,基于本发明例和比较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此外,对权利要求所述以外的条件,为在常规方法的条件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作用、效果所例示的条件,这些条件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本发明例1 22和比较例23 33在制造表1所示的A g的组成的铝合金时,将各铝坯在745°C下熔化。接着,将通过具备3只翼片的搅拌机熔化的熔液在745°C下进行30分钟的机械搅拌。进一步,将熔液在735°C下保持40分钟。其后,使用在线脱气处理装置(SNIF)将氩气吹入熔液进行在线脱气处理。进一步,将陶瓷管过滤器作为在线过滤器过滤熔液,由此除去碳化铝、氧化物。 其后,添加晶粒微小化材料使其成为A g记载的浓度。从添加晶粒微小化材料起的搅拌时间为0分钟。从在线脱气处理到添加晶粒微小化材料为止的熔液的温度为700°C。表权利要求
1.一种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含有狗0. 10 0.60质量%、Si :0.01 0.25质量%、Cu 0. 0001 0. 05质量%、Ti :0. 005 0. 05质量%、选自B和C中的至少一种 0. 0001 0. 0020质量%,剩余部分由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其特征在于,存在于该铝合金板中的碳化铝的浓度为8ppm以下,存在于表面粗化处理后的所述铝合金板表面的凝集物由选自Ti-B系化合物和Ti-C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与碳化铝构成,其相对于该铝合金板表面的任意半径为5μπι的圆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或者该面积占有率为10%以上时,存在的所述凝集物为1 2个/50cm2。
2.一种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在680 780°C下熔化铝合金的阶段,以及在680 780°C下对已熔化的熔液进行处理的处理阶段,其中,所述铝合金含有 Fe 0. 10 0. 60 质量%、Si :0. 01 0. 25 质量%、Cu :0. 0001 0. 05 质量%、Ti 0. 005 0. 05质量%、以及选自B和C中至少一种0. 0001 0. 0020质量%,剩余部分由 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所述处理阶段包括以下工序对所述熔化铝合金而得的熔液通过机械或电磁装置搅拌5 60分钟的工序,将经过搅拌的熔液保持10 60分钟的工序, 对经过保持的熔液进行在线脱气处理的工序,对经过在线脱气处理的熔液用在线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的工序,将添加了晶粒微小化材料的熔液搅拌10分钟以内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墨污染性优异、长期保存后感光层不易产生局部缺陷、表面粗化处理后凹坑均匀性优异的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解决手段在于,在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中,平版印刷版用铝合金板以规定数量含有Fe、Si、Cu、Ti以及选自B和C中的至少一种,剩余部分由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其特征在于,存在于铝合金板中的碳化铝的浓度为8ppm以下,存在于表面粗化处理后的铝合金板表面的凝集物相对于铝合金板表面的任意半径为5μm的圆的面积占有率小于10%,或者面积占有率为10%以上时,存在的凝集物为1~2个/50cm2。
文档编号B41N1/08GK102381073SQ20111025228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上杉彰男, 北脇高太郎, 大菅広岳, 澤田宏和, 鈴木義和, 難波優介, 黒川真也 申请人:古河Sky株式会社,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