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178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及液体容纳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从印刷头将墨水向记录对象物(例如印刷纸张)喷出而进行印刷。作为向印刷头供给墨水的技术,已知有利用在内部容纳有墨水的墨盒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具体而言,通过向设有印刷头的保持器安装墨盒,而从墨盒对印刷头供给墨水。在墨盒内的墨水变少的时刻,为了使利用者能够更换墨盒,而保持器以可装卸墨盒的方式构成。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14248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23024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0-2;3458号公报。然而,就针对保持器装卸墨盒时的操作性而言,还有改善的余地。例如从保持器卸下墨盒的操作对利用者而言有时会感到麻烦。尤其是当墨盒与保持器卡合时,需要解除卡合而从保持器卸下墨盒,该操作对利用者而言有时会感到麻烦。另外,当向保持器安装墨盒时,根据安装步骤,有时在安装墨盒之前墨盒的一部分会与保持器内壁面抵接,从而会妨碍墨盒的插入。另外,为了提高操作性,有时会在保持器上设置间隔壁。这种情况下,存在保持器大型化的问题。就上述列举的装卸时的操作性而言,并不局限于墨盒及可装卸墨盒的保持器,在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以及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中存在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在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中,提供一种提高液体容纳容器的装卸时的操作性的技术。另外,第二目的是在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保持器的液体容纳容器中,提供一种提高针对保持器的装卸操作的技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应用例1一种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被安装于具有喷射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且能够装卸液体容纳容器,该液体容纳容器能够贮存用于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其中,所述保持器具有旋转支点,所述旋转支点用于使所述被安装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向预定方向旋转而将其从所述保持器卸下。
根据应用例1所记载的保持器,由于具有用于卸下液体容纳容器的旋转支点,因此利用者通过使液体容纳容器旋转而能够容易地从保持器卸下液体容纳容器。应用例2在应用例1所记载的保持器中,具有装置侧底壁面部,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形成底面;装置侧卡合部,所述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卡合,并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以及对置壁面部,所述对置壁面部从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竖立设置,且处于隔着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而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对置的位置,所述旋转支点形成在所述对置壁面部,在向解除所述卡合的方向对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施力的作用下,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以所述旋转支点为中心向所述预定方向旋转。根据应用例2所记载的保持器,能够通过一连串的操作来进行解除保持器与液体容纳容器的卡合的操作和从保持器卸下液体容纳容器的操作。由此,能够提高从保持器卸下液体容纳容器时的操作性。应用例3在应用例2所记载的保持器中,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被装卸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安装于所述保持器时成为底面的第一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的第二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三壁面部,所述对置壁面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具有对置面,所述对置面从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向上方延伸,在所述保持器安装有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对置面与所述第三壁面部的外表面大致平行;以及延伸面,所述延伸面从所述对置面的上端向离开所述第三壁面部的外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旋转支点由所述对置面与所述延伸面的边界进行限定。根据应用例3所记载的保持器,能够利用保持器的结构即对置壁面部的面容易形成旋转支点。应用例4在应用例2所记载的保持器中,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被装卸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 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安装于所述保持器时成为底面的第一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的第二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三壁面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对置壁面部具有对置面,所述对置面从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向上方延伸,在所述保持器安装有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对置面与所述第三壁面部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并且,所述保持器具有空间部,所述空间部比所述对置面靠上方用于容许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旋转,且能够接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一部分。根据应用例4所记载的保持器,能够通过空间部和对置壁面部的一面即对置面容易形成旋转支点。
应用例5 在应用例2至应用例4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旋转支点位于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点更靠下方的位置。根据应用例5所记载的保持器,通过对位于比液体容纳容器的卡合点更靠上方的部分施加预定方向的外力,能够解除保持器与液体容纳容器的卡合,并能够使液体容纳容器旋转而将其从保持器卸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保持器卸下液体容纳容器时的操作性。应用例6在应用例2至应用例5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所述对置壁面部具有孔部,所述孔部位于比所述旋转支点更靠近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的位置,通过供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的突起部插入而限制安装后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根据应用例6所记载的保持器,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安装后能够通过孔部来限制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并且在卸下时能够通过液体容纳容器的旋转动作而从孔部拔出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应用例7在应用例6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所述对置壁面部具有引导槽,在所述保持器安装有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该引导槽用于限制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并将所述突起部引导至所述孔部。根据应用例7所记载的保持器,在将液体容纳容器向保持器安装时,利用者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插入到引导槽,而能够容易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引导至保持器的孔部。由此,能够提高将液体容纳容器向保持器安装时的操作性。应用例8在应用例7所记载的保持器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引导槽从所述对置壁面部的上端形成至所述孔部。根据应用例8所记载的保持器,由于引导槽的上端位于对置壁面部的上端,因此利用者能够容易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插入到引导槽。应用例9在应用例7或应用例8所记载的保持器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引导槽的上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引导槽的下端的宽度。根据应用例9所记载的保持器,由于引导槽的上端的宽度形成得更大,因此利用者能够更容易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插入到引导槽。应用例10 在应用例7至应用例9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所述引导槽的宽度随着接近所述孔部而单调减少。根据应用例10所记载的保持器,利用者能够容易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插入到引导槽,并且能够朝向孔部准确地弓I导突起部。应用例11在应用例7至应用例10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所述引导槽具有随着接近所述孔部而宽度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的下部引导槽。根据应用例11所记载的保持器,利用者能够利用下部引导槽顺畅地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引导至孔部。应用例12在应用例7至应用例11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弓I导槽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孔部的宽度相同的宽度。根据应用例12所记载的保持器,能够更加顺畅地将液体容纳容器的突起部从引导槽向孔部引导。应用例13在应用例7至应用例12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构成所述引导槽的底面的槽底壁面部、即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对置的槽底壁面部具有向所述弓I导槽的深度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变形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变形部的下端到达所述孔部。根据应用例13所记载的保持器,由于具有变形部,因此能够减少在将液体容纳容器向保持器安装之前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在保持器内受限制的可能性。应用例14在应用例13所记载的保持器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变形部的上端到达所述槽底壁面部的部分中的比如下的交叉地点高的位置, 该交叉地点是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孔部之前,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侧限制部即应该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卡合的容器侧限制部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卡合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以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了所述卡合的卡合点为支点进行旋转的轨迹与所述槽底壁面部交叉的交叉地点。根据应用例14所记载的保持器,在将突起部插入到孔部之前,即使液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侧限制部与装置侧卡合部卡合,也能够减少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在保持器内受限制的可能性。应用例15在应用例13或应用例14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所述变形部通过在所述槽底壁面部的两端形成切口而形成。根据应用例15所记载的保持器,通过在槽底壁面部的两端形成切口这一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形成变形部。应用例16在应用例2至应用例15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器中,

根据应用例16所记载的保持器,能够抑制安装后的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
8
应用例17在应用例16所记载的保持器中,所述第一装置侧限制部的形状是插入到作为切口的所述第一限制部中的突起状。根据应用例17所记载的保持器,由于在安装时相对于保持器进行移动的液体容纳容器上设置了用于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切口,因此与取代切口而设置突起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液体容纳容器的安装动作受限制的可能性。应用例1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装备有应用例1至应用例17中的任一应用例所记载的保持
ο根据应用例18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提供一种装备有提高了液体容纳容器的装卸时的操作性的保持器的液体喷射装置。应用例19—种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装卸于具有喷射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且具有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安装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保持器时成为底面的第一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的第二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三壁面部;弹性部,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壁面部且具有弹性,并利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对保持器的装卸上,所述弹性部具有容器侧限制部,所述容器侧限制部通过与所述保持器卡合而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卡合解除部,所述卡合解除部处于比所述容器侧限制部更靠上方的位置,所述卡合解除部通过向按压到所述第二壁面部的方向被施加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来解除所述卡合,并使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以接触部为旋转支点进行旋转而能够从所述保持器卸下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其中所述接触部是所述第三壁面部与所述保持器的接触部,且位于比发生所述卡合的卡合地点更靠下方的位置。根据应用例19所记载的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卡合解除部,能够解除保持器与液体容纳容器的卡合,并且为了从保持器卸下液体容纳容器而能够使液体容纳容器旋转。应用例20在应用例19所记载的液体容纳容器中,所述卡合解除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侧的第二侧面,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壁面部抵接时,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壁面部对置的方向上,所述第二侧面被构成为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而接近所述旋转支点。根据应用例20所记载的液体容纳容器,第二侧面被构成为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而接近旋转支点。由此,通过向接近所述第二壁面部的方向(液体容纳容器的长度方向) 对卡合解除部施加外力,而能够将使液体容纳容器旋转并将其卸下时的向旋转方向的力高效率地传递给弹性解除部。由此,通过解除卡合的动作而能够使液体容纳容器旋转,从而容易地从保持器卸下液体容纳容器。 此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除了上述的保持器、装备有保持器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结构之外,也可以通过具有上述的任一结构的保持器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的任一结构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图1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图;图2是安装有盒10的保持器20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盒10的第一图;图4的㈧ (C)是用于说明盒10的第二图;图5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130的图;图6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保持器20的图;图7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对置壁面部的详细结构的图;图8是图6的㈧的C-C剖视图;图9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安装盒10的情况的图;图10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安装盒10的情况的第二图;图11的(A)和⑶是用于说明安装后的状态的图;图12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卸下盒10的情况的图;图13的㈧和(B)是用于说明卸下盒10的情况的第二图;图14的㈧ (C)是用于说明其他方法的安装方法的图;图15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其他方法的安装方法的图;图16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盒IOa的图。图17的㈧ (E)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变形形态的图(符号说明L···打印机10 …盒IOa …盒20…保持器21···印刷头2 …装置侧底壁面部2 …卡合部侧壁面部25c…对置壁面部2 …第一装置侧侧壁面部25f…第二装置侧侧壁面部50…第二电动机52…第一电动机60…控制单元70…操作部
72 …接口80…计算机90…光学式检测装置92…发光元件94…受光元件100…容器主体100132a···内表面100a···第一壁面部IOOb…第二壁面部IOOc…第三壁面部IOOd…第四壁面部IOOe…第五壁面部IOOf…第六壁面部100bL···第一垂直壁部10(Λ2…倾斜壁部100b3…第二垂直壁部110…液体供给口112…泡沫114…流通流路120…弹性部(杆)122…卡合解除部122t…第一侧面122u…第二侧面IM…容器侧限制部124t…卡合点130…电路基板130t…端子组131...凸台槽132…凸台孔133…存储部140 …切口160…突起部166w…旋转支点170…棱镜170a C...棱镜170f…反射面170t…棱镜单元180…液体容纳室200t...引导槽
200ta...上端200tb …下端200tu…下部引导槽202…孔部212…变形部213…槽底壁面部216…竖立设置壁部216s…上部面216t...延伸面216u...对置面216w…旋转支点216sp…空间部240…液体供给管240t…过滤器242…密封部件260…装置侧卡合部270…第一装置侧限制部(限制销)280…接点机构290…通孔800…包含区域PA…印刷纸张IK…墨水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下来,按照以下的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第一实施例B.第二实施例C.变形例A.第一实施例A-1.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液体容纳容器10和保持器20的液体喷射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图。液体喷射装置1是向印刷纸张PA喷出墨水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1 (以下也简称为“打印机1”)。打印机1具有保持器20、第一电动机52、第二电动机50、控制单元60、操作部70、预定的接口 72、光学式检测装置90、以及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10。此外,以下,将墨盒10也简称为“盒10”。保持器20在与印刷纸张PA对置的一侧具有喷出墨水的印刷头(未图示)。另外, 盒10以可装卸的方式搭载于保持器20。在各盒10中分别容纳有青色、品红色、黄色等墨水。盒10中容纳的墨水被供给到保持器20的印刷头,从而向印刷纸张PA喷出墨水。第一电动机52在主扫描方向上驱动保持器20。第二电动机50在副扫描方向运送印刷纸张PA。控制单元60对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整体控制。光学式检测装置90被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在保持器20移动到预定的位置时,为了检测墨水余量,光学式检测装置90朝盒10照射光。此外,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控制单元60基于从经由预定的接口 72连接的计算机80等接收到的印刷数据,控制第一电动机52、第二电动机50、印刷头来进行印刷。在控制单元60上连接有操作部70, 用于接受来自利用者的各种操作。图2是安装有盒10的保持器20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了便于说明而示出在保持器20安装有一个盒10的情况。此外,在图2中为了确定方向而标注了相互正交的CTZ轴。 在这以后所示的图中根据需要也标注有相互正交的XYZ轴。保持器20是能够安装四个盒10的结构。此外,保持器20可安装的盒10的个数并不局限于四个,只要能够根据要求安装的盒10的个数而变更保持器20的结构即可。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势下,Z轴方向成为铅垂方向,Z轴负方向成为铅垂下方。另外,打印机1 的主扫描方向成为Y轴方向。保持器20具有液体供给管M0。液体供给管240使盒10与保持器20的印刷头连通。盒10内部的墨水经由液体供给管MO向印刷头流动。另外,在液体供给管240的周围设有以免墨水向外部漏出的弹性部件对2。盒10具有作为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的杆 120。利用者通过操作弹性部120而能够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此外,盒10针对保持器 20的装卸操作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A-2.盒的结构接下来,使用图3的㈧ ⑶及图4的㈧ (C)对盒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 3是用于说明盒10的第一图。图3的(A)是盒10的侧视图。图3的(B)是盒10的主视图。图3的(C)是盒10的背视图。图3的⑶是盒10的仰视图。图4的㈧ (C)是用于说明盒10的第二图。图4的㈧是图3的(B)的A-A剖视图。图4的(B)及(C)是用于说明墨水余量的检测方法的图。在图4的(B)及图4的(C)中图示有图4的(A)的B-B 剖面的盒10。如图3的(A)、⑶、(D)所示,盒10具有容器主体100、杆120、液体供给110、电路基板130、以及棱镜单元170t。容器主体100、杆120及液体供给110通过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成形。如图3的㈧ ⑶所示,容器主体100具有第一壁面部(也称为“底面部”)100a、 第二壁面部(也称为“正面部”)100b、第三壁面部(也称为“背面部”)100c、第四壁面部(也称为“上面部”)100d、第五壁面部(也称为“左侧面部”)100e、第六壁面部(也称为“右侧面部”)IOOf。容器主体100在由第一至第六壁面部IOOa IOOf形成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180(图3的(A))。第一壁面部IOOa对于液体容纳室180而言是Z轴负方向侧的壁面部。第二壁面部 IOOb对于液体容纳室180而言是X轴正方向侧的壁面部。第三壁面部IOOc对于液体容纳室180而言是X轴负方向侧的壁面部。第四壁面部IOOd对于液体容纳室180而言是Z轴正方向侧的壁面部。第五壁面部IOOe对于液体容纳室180而言是Y轴正方向侧的壁面部。 第六壁面部IOOf对于液体容纳室180而言是Y轴负方向侧的壁面部。此外,对于盒10将第一壁面部IOOa与第四壁面部IOOd对置的方向(Z轴方向)设为高度方向。另外,将第二壁面部IOOb与第三壁面部IOOc对置的方向(X轴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另外,将第五壁面部IOOe与第六壁面部IOOf对置的方向(Y轴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第一壁面部IOOa在安装于保持器20的安装姿势下,构成内表面及外表面都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底面。第四壁面部IOOd是与第一壁面部IOOa对置的壁面部,在安装姿势下, 构成内表面及外表面都为大致长方形状的上表面。第一和第四壁面部100a、d的外表面在安装姿势下成为水平面。如图3的㈧ 图3的⑶所示,第二、三、五、六壁面部100b、c、e、f与第一和第四壁面部100a、d的各边G边)分别连接。换而言之,第二、三、五、六壁面部100b、c、e、 f从第一壁面部IOOa竖立设置。其中,第三、五、六壁面部100c、e、f与第一和第四壁面部 100a、d垂直交叉。即,各壁面部100c、e、f的外表面在安装姿势下处于与水平面垂直的关系。第二壁面部IOOb与第三壁面部IOOc相互对置。另外,第五壁面部IOOe与第六壁面部 IOOf相互对置。如图3的(A)所示,第二壁面部IOOb具有第一垂直壁部lOObl、倾斜壁部100b2、 第二垂直壁部100b3。在安装姿势下,第一垂直壁部IOObl位于第二壁面部IOOb的部分中的最靠铅垂下方,从第一壁面部IOOa向铅垂上方立起。第二垂直壁部100b3位于第二壁面部IOOb的部分中的最靠铅垂上方,处于与第四壁面部IOOd垂直的关系。倾斜壁部10(Λ2的一端部与第一垂直壁部IOObl连接,另一端部与第二垂直壁部100b3连接。倾斜壁部10(Λ2 以使液体容纳室180的第二壁面部IOOb附近的墨水朝向液体供给口 110流动的方式倾斜。 即,倾斜壁部10(Λ2具有从上端即另一端部朝向下端即一端部而向接近液体供给口 110的方向倾斜的内表面lOObh。此外,倾斜壁部100b2的外表面也与内表面10013 同样地倾斜。如图3的(A)所示,在第一壁面部IOOa上设有使液体容纳室180的墨水向外部流通的液体供给口 110。液体供给口 110设置在第一壁面部IOOa的部分中的与第二壁面部 IOOb比靠近第三壁面部IOOc的部分上。液体供给口 110与形成在第一壁面部IOOa上的流通流路114连通,而使液体容纳室180内部的墨水朝向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是印刷头)流通。如图3的(D)及图4的(A)所示,在液体供给口 110内配置有海绵状的泡沫112,防止墨水从液体供给口 110漏出。如图3的(A)、⑶及图4的㈧所示,在第一壁面部IOOa上还配置有棱镜单元 170t。棱镜单元170t由聚丙烯形成为透明状。如图4的(A) (C)所示,棱镜单元170t具有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的棱镜170。棱镜170是直角等腰三棱柱形状,以使反射面170f (图4 的(B)、(C))位于液体容纳室180内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4的(A)所示,棱镜170与第二壁面部IOOb (详细而言是第一垂直壁部IOObl)的内表面相接配置。通过如此配置,能够防止从第二壁面部IOOb朝向液体供给口 110流动的墨水被棱镜170阻挡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滞留在液体容纳室180中的墨水余量,从而能够高效率地消耗墨水。根据与棱镜170的反射面170f相接的流体的折射率的不同而光的反射状态不同。 如图4的⑶所示,当墨水余量减少至反射面170f与空气接触的程度时,由于棱镜170与空气的折射率的不同,从发光元件92照射的光被棱镜170的反射面170f反射,并向受光元件94入射。另一方面,如图4的(C)所示,当液体容纳室180内存在有反射面170f与墨水 IK接触的程度的墨水时,由于棱镜170与墨水的折射率为相同程度,因此如图4的(C)所示,从发光元件92照射的光在反射面170f上稍折射而进入墨水IK内。S卩,通过测定向受光元件94入射的光,而能够检测墨水余量。如图3的㈧、(B)及图4的㈧所示,在第二壁面部IOOb的第一垂直壁部IOObl 上设有切口(槽)140。切口 140设置在比设有端子组130t的位置更接近第一壁面部IOOa 的位置。详细而言,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切口 140设置在比设有端子组130t的位置更接近第一壁面部IOOa的位置。另外,如图3的(B)所示,切口 140设置在第一垂直壁部 IOObl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如图3的(A)、图4的㈧所示,具有端子组130t(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的电路基板130设置在第二壁面部IOOb的倾斜壁部10(Λ2上。如图3的(A)所示,在长度方向(X 轴方向)上,切口 140设置成与电路基板130—部分重叠。即,在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 的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130位于切口 140的铅垂上方。此外,换而言之,在将盒10垂直投影到铅垂方向(Ζ轴方向)时,切口 140设置成与电路基板130—部分重叠。此外,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切口 140更优选设置成与电路基板130具有的端子组130t的一部分重叠。在此,“切口 140与电路基板130具有的端子组130t的一部分重叠”是指“由包含端子组130t在内的最小的多边形(详细而言是全部的内角的大小全部小于180度的凸多边形)所围成的包含区域800与切口 140至少在一部分上重合”。电路基板130在安装于保持器20时与打印机1的控制单元60 (图1)电连接,与打印机1之间传递各种信息(信号)。 此外,关于电路基板13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如图3的(A)、图4的(A)所示,杆120设置在第二壁面部IOOb上。具体而言,杆 120的下端面安装在倾斜壁部10(Λ2上。另外,杆120从下端面向上延伸。杆120具有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长度方向(X轴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杆120具有容器侧限制部124 和卡合解除部122。容器侧限制部124与后述的保持器20卡合,对盒1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详细而言,容器侧限制部IM对第二壁面部IOOb侧的高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卡合解除部122是通过利用者施加外力的部分,为了解除保持器20与容器侧限制部 124的卡合而使用。卡合解除部122具有与第二壁面部IOOb对置的第一侧面122t和与第一侧面122t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22u。当第一侧面122t与第二壁面部IOOb抵接时,第二侧面122u以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而接近后述的旋转支点166w的方式倾斜。以下,将第二侧面122u的此种方向的倾斜称为“下方倾斜”。如图3的(A)、(C)及图4的㈧所示,在第三壁面部IOOc的部分中的占据高度方向上的一半以下的高度的部分上设有突起部160。该突起部160为了限制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之后的盒10的移动而使用。具体而言,突起部160限制盒10的第三壁面部IOOc 侧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移动。突起部160具有宽度Wt(图3的(C))。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另外,如图3的(A)、(C)所示,第三壁面部IOOc具有旋转支点166w,当利用旋转动作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时,该旋转支点166w与保持器20接触并成为旋转的支点。该旋转支点166w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比容器侧限制部124与保持器20卡合的卡合点靠下方。 换而言之,旋转支点166w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比卡合解除部122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第三壁面部IOOc上形成有伴随液体容纳室180的墨水的消耗而用于向内部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孔(未图示)。
图5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130的图。图5的㈧表示电路基板130 的表面的结构。图5的⑶表示从侧面观察电路基板130而得到的图。电路基板130的表面是在安装于盒10上时向外侧露出的面。此外,图5的(A)所示的箭头Zt表示盒10向保持器20的插入方向。如图5的㈧所示,在电路基板130的上端部形成有凸台槽131,在电路基板130 的下端部形成有凸台孔132。凸台槽131和凸台孔132为了将电路基板130安装于容器主体100而使用。电路基板130具有存储部133和由配置在表面的九个端子130a 130i构成的端子组130t。配置在背面的存储部133保存与盒10的墨水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或墨水颜色)。端子130a 130i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以形成两列与插入方向Zt大致垂直的列的方式配置。两列中的位于插入方向Z的里侧,即位于图5的(A)中的下侧的列称为下侧列(第一列),而位于插入方向Z的跟前侧,即位于图5的㈧中的上侧的列称为上侧列 (第二列)。此外,利用虚线来图示如上述那样由包含端子组130t在内的最小的凸多边形所围成的包含区域800的外形。在本实施例中,包含区域800是六边形。在各端子130a 130i的中央部包含与安装于保持器20的装置侧端子中的对应的端子进行接触的接触部cp。形成上侧列的端子130a 130d的各接触部cp与形成下侧列的端子130e 130i的各接触部cp相互错开配置,构成所谓锯齿状的配置。另外,形成上侧列的端子130a 130d和形成下侧列的端子130e 130i还以彼此的端子中心不沿插入方向Zt排列的方式相互错开配置,而构成锯齿状的配置。另外,电路基板130以越接近盒10的切口 140的列包含越多的端子的方式安装于盒10。S卩,以使下侧列(第一列)在盒 10的高度方向上处于比上侧列(第二列)低的位置方式将电路基板130安装于盒10。形成上侧列的端子130a 130d和形成下侧列的端子130e 130i分别具有以下的功能(用途)。
<上侧列>
(1)安装检测端子130a
(2)复位端子130b
(3)时钟端子130c
(4)安装检测端子130d
<下侧列>
(5)安装检测端子130e
(6)电源端子130f
(7)接地端子130g
(8)数据端子130h
(9)安装检测端子130i
四个安装检测端子130a、130d、130e、130i为了检测与装置侧端子的电接触是否
良好而使用,也可以称为“接触检测端子”。其他的五个端子130b、130c、130f、130g、130h是存储部133用的端子。A-3.保持器结构接下来,使用图6的(A) 图8,对保持器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的(A)和(B)是用于说明保持器20的图。图6的(A)是保持器2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图6的(B)是保持器2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此外,第二外观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形成保持器20 的外周壁的图示的一部分。图7的(A)和(B)是用于说明对置壁面部25c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7的(A)是从X轴正方向侧观察对置壁面部25c而得到的图。图7的(B)是图7的(A) 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6的(A)的C-C剖视图。如图6的(A)所示,保持器20是为了可装卸盒10而局部开口的凹状形状。保持器20具有装置侧底壁面部(也称为“底面部”)25a、卡合部侧壁面部(“正面部”)25b、对置壁面部(也称为“背面部”)25c、第一装置侧侧壁面部(也称为“左侧面部”)25e、第二装置侧侧壁面部(也称为“右侧面部”)25f。通过这些壁面部25a、b、C、e、f而形成容纳盒10 的盒容纳室。各壁面部25a、b、c、e、f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装置侧底壁面部2 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势下构成底面。对置壁面部25c、卡合部侧壁面部25b、第一装置侧侧壁面部25e、第二装置侧侧壁面部25f从装置侧底壁面部2 竖立设置。对置壁面部25c和卡合部侧壁面部2 处于对置的关系,第一装置侧侧壁面部 25e和第二装置侧侧壁面部25f处于对置的关系。在装置侧底壁面部2 安装有液体供给管240和密封部件M2。液体供给管240 的一端侧与安装在装置侧底壁面部25a的背面(Z轴负方向侧的面)上的印刷头21 (图8) 连接。另外,在保持器20上安装有盒10时,液体供给管MO的另一端侧与盒10的液体供给口 110(图3的(A))连接。密封部件242是合成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密封部件242 被配置在液体供给管240的周围,在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时,防止墨水向外部漏出。另外,如图8所示,在液体供给管MO的另一端侧设有与液体供给口 110内的泡沫112(图4 的(A))进行局部接触的多孔的金属制过滤器MOt。作为该过滤器MOt,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网或不锈钢无纺布。此外,该过滤器MOt可以省略。如图6的⑶所示,对应于安装的盒10的个数G个),在装置侧底壁面部2 上设有四个通孔四0(图中仅图示三个)和四个第一装置侧限制部270(图中仅图示三个)。 此外,对应于安装的盒10的个数,在装置侧底壁面部2 上配置有四个接点机构观0 (图中仅图示三个)。通孔290在使用后述的光学式检测装置进行的盒10内部的墨水余量检测中被利用,该光学式检测装置设置在保持器20的Z轴负方向侧。具体而言,使从光学式检测装置射出的光透过,并使从盒10反射的光透过。第一装置侧限制部270的形状是突起状。另外,第一装置侧限制部270呈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尖的形状。第一装置侧限制部270插入到盒10具有的作为第一限制部的切140 中,对盒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第一装置侧限制部270也称为限制销270。限制销270既可以如本实施例那样与保持器20 —体成形,也可以作为分体的部件而安装在装置侧底壁面部25a。接点机构280为了将盒10的电路基板130和打印机1的控制单元60电连接而使用。接点机构280具有用于与电路基板130的端子130a 130i进行接触的多个电接触部件(也称为“端子”)280a ^Oi。电接触部件^Oa ^Oi的个数对应于电路基板130的端子130a 130i(图5的(A))的个数,在本实施例中为九个。此外,接点机构280与控制单元60电连接。
保持器20还具有与卡合部侧壁面部2 相邻配置的装置侧卡合部沈0。装置侧卡合部260处于距装置侧底壁面部25a为预定高度的位置。装置侧卡合部260通过与盒10 的容器侧限制部124(图3的(B))卡合,而限制盒10安装时的盒1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如图7的(A)所示,对置壁面部25c具有竖立设置壁部216、引导槽200t、以及形成在竖立设置壁部216上的孔部202。在使用姿势下,竖立设置壁部216从装置侧底壁面部25a向上方(Z轴正方向)延伸。竖立设置壁部216从下方依次具有对置面216u、延伸面 216t、上部面216s。在使用姿势下,对置面216u从装置侧底壁面部25a向铅垂上方延伸。 换而言之,在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的安装状态下,对置面216u形成与盒10的第三壁面部 IOOc(图3的(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的面。为了便于理解,而在对置面216u上添加了单阴影线。延伸面216t从对置面216u的上端朝向保持器20的外侧延伸。换而言之,在安装状态下,向离开盒10的第三壁面部IOOc(图3的(A))的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面216t构成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另外,对置壁面部25c具有与盒10的旋转支点166w对应的旋转支点216w。旋转支点216w由对置面216u与延伸面216t的边界来限定。换而言之,旋转支点216w也可以说是对置面216u的上端。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势下,上部面216s从延伸面216t的下端向上方延伸。与延伸面216t同样地,上部面216s也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如图8所示,通过形成对置面216u、延伸面216t、上部面216s,而形成空间部 216sp,在使盒10旋转并同时将其卸下时,该空间部216sp能够接纳盒10的一部分。返回图7继续进行说明。在大致矩形形状的孔部202中插入有盒10的突起部 160(图3(的A))。由此,在安装状态下,盒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及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此外,孔部202的宽度Wb与盒10的突起部160的宽度 Wt大致相同。另外,由于利用后述的旋转动作进行盒10向保持器20的装卸动作,因此在安装状态下,保持器20的孔部202与盒10的突起部160(图3的(C))的高度方向的间隙大于宽度方向的间隙。在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时,引导槽200t限制盒1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并同时将突起部160引导至孔部202。如图7的(B)所示,引导槽200t从对置壁面部25c的上端形成至孔部202。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的(B)中,对孔部202标注了单阴影线。通过设置引导槽200t,而无需将间隔壁那样的用于进行盒10的定位的其他部件设置在保持器20上,因此能够使保持器20小型化。此外,引导槽200t的上端无需位于所述对置壁面部25c的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也可以位于对置壁面部25c的中途的部分。引导槽200t的上端200ta的宽度Wa大于下端200tb的宽度Wb。另外,下端200tb 具有与孔部202相同的宽度。另外,上端200ta的宽度Wa大于盒10的突起部160的宽度 Wt (图3的(C))。另外,引导槽200t的宽度随着从上端200ta接近下端200tb (即,孔部 202)而单调减少。在此,“单调减少”是指随着从上端200ta接近下端200tb,只要不包含宽度增加的部分即可,也可以包含宽度固定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引导槽200t具有随着接近孔部202而宽度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的下部引导槽200tu。此外,对下部引导槽200tu与其他部分的边界标注了虚线。如图7的(A)、图8所示,对置壁面部25c还具有沿引导槽200t的深度方向(X轴方向,装置侧卡合部260与对置壁面部25c对置的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变形部212。换而言之,变形部212被构成为朝向容纳盒10的盒容纳室的外侧能够弹性变形。变形部212 通过在构成引导槽200t底面的槽底壁面部213的两端实施切214而形成。切口 214贯穿槽底壁面部213。变形部212从槽底壁面部213的部分中的与孔部202相接的部分延伸至预定的高度以上的高度。预定的高度是指处于比交叉地点高的位置的部分,其中该交叉地点是利用预定的方法安装盒10时的突起部160(图4的(A))旋转的轨迹与槽底壁面部213 交叉的地点。此外,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A-4.盒的安装图9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的情况的图。图9的㈧ 是表示安装的情况的第一图,图9的(B)是表示安装的情况的第二图。图9的(A)和(B) 是表示图3的⑶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的剖面的图。以下, 说明利用者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时通常采用的安装方法(正常安装方法)。在正常安装方法中,如图9的(A)所示,以使第三壁面部IOOc的突起部160与对置壁面部25c相接的方式使盒10倾斜,而进行向保持器20的安装。具体而言,将突起部 160插入到引导槽200t中并同时使盒10向箭头Zw所示的铅垂下方移动。此时,由于引导槽200t的上端的宽度Wa大于盒10的突起部160的宽度Wt,因此能够容易将突起部160插入到引导槽200t中。如图9的⑶所示,盒10的突起部160移动到与变形部212相接的位置,在利用突起部160施加外力时,变形部212朝向外侧(X轴负方向)产生弹性变形。如此,由于变形部212产生弹性变形而能够顺畅地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图10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将盒安装于保持器的情况的第二图。与图9的㈧ 和⑶同样地,图10的㈧是表示图3的⑶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的剖面的图。另外,图10的(B)是图10的(A)的限制销270附近的立体图。如图10的㈧所示,当盒10进一步向铅垂下方移动时,被引导槽200t引导,从而容易将突起部160插入到孔部202中。在该状态下,盒10的容器侧限制部1 不与保持器 20的装置侧卡合部260卡合。当将突起部160插入到孔部202时,如图10的(B)所示,保持器20的限制销270 插入到盒10的切140中。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第二壁面部IOOb侧向铅垂下方压入,而使容器侧限制部124与装置侧卡合部260卡合。在该压入动作时,由于安装有电路基板130 的第二壁面部IOOb侧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盒10相对于保持器20的定位。即,能够减少安装后的盒10的电路基板130的各端子130a 130i (图5的 (A))与接点机构观0的装置侧端子280t (有九个端子,但总称为装置侧端子^Ot)成为非接触状态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切口 140被设置在比电路基板130更接近第一壁面部IOOa 的位置,因此将盒10向保持器20安装时,在电路基板130的各端子130a 130i与接点机构观0的装置侧端子^Ot接触之前,限制销270被插入到盒10的切口 140。S卩,能够在限制销270被插入切口 140而盒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受到某种程度限制的状态下,使电路基板130的各端子130a 130i与接点机构280接触。由此,将盒10向保持器 20安装时,能够更可靠地使各端子130a 130i与接点机构280接触。如上所述,由于在对置壁面部25c形成有引导槽200t,因此能够容易将突起部160引导至孔部202。尤其是由于引导槽200t具有下部引导槽200tu,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将突起部160引导至孔部202。图11的(A)和⑶是用于说明安装后的状态的图。与图9的㈧和⑶同样地, 图11的㈧是表示图3的⑶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的剖面的图。图11的(B)是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在图11的(A)中,用点来表示液体容纳室180 容纳的墨水。如图11的(A)所示,在安装状态下,通过使容器侧限制部IM与装置侧卡合部沈0 卡合,而限制盒1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在此,在保持器20的使用姿势中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旋转支点216w位于比卡合点124t靠下方的位置。在安装状态下,杆120以比无负载状态接近第二壁面部IOOb的状态与装置侧卡合部260卡合。由此,通过杆120将容器主体100向对置壁面部25c侧按压,从而限制盒1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另外, 在安装状态下,液体供给管240与液体供给口 110连接。另外,电路基板130的各端子与接点机构观0的对应的各电接触部件^Oa ^Oi进行接触,在盒10与打印机1的控制单元 60(图1)之间,进行墨水颜色和墨水余量信息等各种信息的传递。此外,以预定的定时使用光学式检测装置90进行墨水余量的检测。另外,在安装状态下,通过来自印刷头21的吸引而经由液体供给口 110、液体供给管240将墨水向印刷头21供给。在安装状态下,盒10主要由保持器20的孔部202、装置侧卡合部沈0、以及限制销 270来限制移动。具体而言,孔部202与突起部160协作而限制第三壁面部IOOc侧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和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移动,装置侧卡合部沈0与容器侧限制部124 协作而限制第二壁面部IOOb侧的高度方向的移动,限制销270与切口 140协作而限制第二壁面部IOOb侧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在此,进行印刷等时,保持器20及盒10沿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盒10的宽度方向)移动。S卩,盒10受到宽度方向的外力(惯性力)。由于盒10受到外力,而如图11的 ⑶所示,盒10以液体供给口 110(图11的(A))为中心沿包含宽度方向分量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具体而言,第二壁面部IOOb侧部分沿箭头YRl的方向旋转,第三壁面部IOOc侧部分沿箭头YR2的方向旋转。在此,电路基板130设置在第二壁面部100b。由此,通过将用于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切口 140设置在第二壁面部100b,与将切口 140设置在第一壁面部IOOa的情况相比,更能够抑制电路基板130相对于保持器20的移动(偏移)。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安装后的电路基板130(详细而言,端子组130t)与打印机1的电连接。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电路基板130配置成在长度方向上与切口 140—部分重叠(图 3的(A))。由此,能够将电路基板130(详细而言是端子组130t)相对于保持器20的移动 (偏移)抑制成最小限度。此外,更如上所述,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切口 140更优选设置成与电路基板130具有的端子组130t的一部分重叠。如此,能够进一步将端子组130t 相对于保持器20的移动(偏移)抑制成最小限度。另外,当在第一壁面部IOOa(底面)上设有用于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槽时,在周围需要用于形成(限定)槽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壁面部IOOb上设有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切口 140,因此能够减小盒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另外,切口 140通过与限制销270协作而能够抑制棱镜17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棱镜170与形成有切口 140的第二壁面部IOOb的内表面相接配置(图4的(A))。由此,能够将棱镜17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偏移)抑制成最小限度,并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墨水余量检测。此外,能够降低墨水朝向液体供给口 110的流动被棱镜170阻挡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高效率地消耗液体容纳室180内部的墨水,而减少墨水余量。另外,通过将第一限制部形成为切口 140,与将第一限制部形成为突起状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第一装置侧限制部270成为凹状)相比,能够减少在针对保持器20装卸盒 10时第一限制部(切口 140)对保持器20干涉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盒10或保持器 20发生破损等不良情况。如此,由于盒10在安装有电路基板130的第二壁面部IOOb上具有用于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切口 140,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130相对于保持器20的偏移。由此,能够减少电路基板130与打印机1的电连接被切断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够抑制电路基板130 相对于保持器20的偏移,因此能够在电路基板130上设置更多的端子。由此,能够进行电路基板130与打印机1之间的更多的信息的传递。A-5.盒的卸下图12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的情况的图。图12的㈧ 是表示卸下的情况的第一图,图12的(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之一的图。此外,图 12的㈧是表示图3的⑶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的剖面的图。如图12的(A)所示,当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时,使卡合解除部122沿接近(被按压到)容器主体100(详细而言,第二壁面部100b)的方向(X轴负方向)产生弹性变形。 如此,装置侧卡合部沈0与容器侧限制部124的卡合被解除。卡合解除部122被形成为在第一侧面122t与第二壁面部IOOb抵接时第二侧面122u从铅垂方向倾斜预定角度θ。通过如此形成卡合解除部122,当向X轴负方向对卡合解除部122施加外力F时,能够解除卡合,并能够高效率地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关于该理由,使用图12的(B)进行说明。如图12的(B)所示,为了解除卡合,而考虑沿使卡合解除部122接近容器主体 100(详细而言,第二壁面部100b)的方向(X轴负方向)对卡合解除部122施加外力F的情况。外力F可以分解成以旋转支点216w为中心的圆周的切线方向分量的力Fl和径向分量F2。当第二侧面122u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而以接近旋转支点216w的方式倾斜(下方倾斜)时,能够高效率地将切线方向分量的力Fl传递给卡合解除部122。由此,在向解除容器侧限制部1 与装置侧卡合部沈0的卡合的方向(X轴负方向)对卡合解除部122施加外力时,能够解除卡合,且容易使盒10沿卸下盒10的方向(箭头Rd)旋转。图13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的情况的第二图。图13的 (A)是表示盒10以旋转支点216w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情况的图。图13的⑶是表示盒10 以旋转支点216w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情况的第二图。此外,图13的(A)和(B)是表示图3 的⑶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的剖面的图。如图13的㈧所示,当对卡合解除部122施加预定方向分量(X轴负方向分量)的外力F时,盒10以旋转支点216w为支点沿箭头Rd方向进行旋转运动。另外,由于空间部 216sp位于旋转支点216w的上方,因此保持器20不会妨碍盒10向预定方向的旋转运动。如图13的⑶所示,当进行预定方向的旋转运动时,盒10的第三壁面部IOOc与上部面216s抵接。当成为该状态时,上部面216s成为阻挡而妨碍预定方向的旋转运动。然而,在该状态下,第二壁面部IOOb侧相对于保持器20向铅垂上方抬起到利用者容易以抓住盒10的第二壁面部IOOb侧提起的程度。如上所述,盒10以旋转支点166w位于比卡合点124t靠下方且卡合解除部122位于比卡合点124t靠上方的方式构成(图11的(A))。由此,如图12的㈧所示,通过向预定方向(X轴负方向)对卡合解除部122施加外力,能够以旋转支点216w为支点而容易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即,能够通过一连串的操作来进行解除容器侧限制部124与装置侧卡合部沈0的卡合的操作、以及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的操作(图12的㈧和⑶、图13 的(A)和(B))。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对利用者而言提高了卸下的操作性的保持器20及墨盒 10。另外,通过对置壁面部25c的对置面216u和延伸面216t能够容易限定保持器20的旋转支点216w。A-6.盒的其他方法的安装图14的㈧ (C)是用于说明其他方法的安装方法的图。按照图14的㈧ (C)的顺序进行时间系列性的图示。另外,图14的(A) (C)是表示图3的⑶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 的剖面的图。使用图14的(A) (C),说明以第二壁面部IOOb比第三壁面部IOOc靠铅垂下方的方式使盒10倾斜而插入到保持器20的安装方法(卡合安装方法)。如图14的(A)所示,在卡合安装方法中,在突起部160被插入到孔部202之前,容器侧限制部124与装置侧卡合部260卡合。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盒10以卡合点124t为旋转支点进行旋转,而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此时,突起部160描绘旋转轨迹Rm。该旋转轨迹Rm与变形部212交叉。即,变形部212位于旋转轨迹Rm与保持器20交叉的地点。换而言之,在使用姿势下,变形部212以到达槽底壁面部213中的比旋转轨迹Rm与槽底壁面部213交叉的交叉地点Rx高的位置的方式被形成。如图14的(A)所示,在突起部160与槽底壁面部213刚抵接之后的状态下,突起部160与变形部212相接。如图14的(B)所示,当将第三壁面部IOOc侧向铅垂下方推进时,变形部212被突起部160向保持器20的外侧方向(X轴负方向)按压而产生弹性变形。由于变形部212产生弹性变形,盒10的移动不再受限制,而能够将第三壁面部IOOc侧向铅垂下方推进。由此, 如图14的(C)所示,能够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图15的(A)和(B)是用于说明其他方法的安装方法的图。图15的(A)是用于说明向保持器20的安装方法的第一图。图15的(B)是用于说明向保持器20的安装方法的第二图。图15的(A)、⑶是表示图的3(B)的盒10的G-G剖面和与G-G剖面对应的保持器20的剖面的图。图15的(A)表示不使盒10倾斜而从保持器20的正上方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 的安装方法(上方进入安装方法)。在此种安装方法中,由于变形部212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盒10的移动不受限制,而能够在保持器20上安装盒10。图15的(B)表示不将突起部160插入引导槽200t而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的安装方法(前面进入安装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保持器20具有变形部212,因此能够减少盒10的移动受限制而无法安装于保持器20的可能性。由此,无需将用于防止特定的安装方法(如移动受限制的安装方法)下的安装的部件设置在保持器20的开口。由此,能够利用前面进入安装方法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
如上所述,由于保持器20具有变形部212,因此能够减少在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 20之前盒10的移动在保持器20内受限制的可能性。由此,无需将禁止特定的安装方法的机构设置在保持器20的开口,因此能够减少保持器20的部件个数,并提高将盒10安装于保持器20时的操作性。即,利用者不受安装方法的限制,而能够使用各种安装方法将盒10 安装于保持器20。B.第二实施例图16的㈧和⑶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盒IOa的图。图16的㈧是盒IOa的剖视图,相当于图的3(B)的A-A剖面。另外,图16的(B)是用于说明盒IOa的棱镜170a 170c的图。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棱镜170a 170c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由于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安装有盒 IOa的保持器20的结构及打印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图16的(A)所示,在第一壁面部IOOa上设有第一至第三棱镜170a 170c。 如图16的(B)所示,各棱镜170a 170c包含直角等腰三棱柱形状的部分,该部分包含反射面170f。另外,各棱镜170a 170c的反射面与第一壁面部IOOa的距离配置成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越接近切口 140的棱镜,与第一壁面部IOOa的距离配置得越长。即,各棱镜 170a 170c中的具有最高高度的第一棱镜170a与设有切口 140的第二壁面部IOOb的内表面相接配置。另外,随着棱镜的高度降低,而配置在从第二壁面部IOOb离开的位置。通过如此配置第一至第三棱镜170a 170c,越接近切口 140配置的棱镜,反射面170f与配置在Z轴负方向侧的光学式检测装置(未图示)的距离越长。此外,光学式检测装置既可以与棱镜的数目对应地配置于打印机1而进行余量检测,也可以使一个光学式检测装置向各棱镜170a 170c的正下方移动而进行余量检测。如此,通过配置反射面170f的高度不同的多个棱镜170a 170c,而能够更详细地检测盒IOa的墨水余量。另外,光学式检测装置与反射面170f的距离越长,越会产生反射面170f与光学式检测装置的相对的位置的偏移,墨水余量的检测精度就越存在下降的倾向。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式检测装置与反射面170f的距离越长的棱镜170a越接近切口 140配置,使得能够进一步抑制相对于保持器20的偏移。由此,能够减少使用各棱镜 170a 170c的墨水余量的检测精度的不均。另外,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由于第二实施例的盒IOa具有切140,因此与保持器20的限制销270协作而能够限制宽度方向(Y轴方向) 的移动。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电路基板130(详细而言是端子组130t)与打印机1的电连接。C.变形例此外,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要素中的权利要求的独立项所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是附加的要素,可以适当省略。另外,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在各种方式中实施,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形。C-1.第一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棱镜170、170a与第二壁面部IOOb的内表面相接配置(图4的 (A)、图16的(A)),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与第二壁面部IOOb分离配置。即便如此,也能够抑制电路基板130相对于保持器20的移动(偏移)。这种情况下,优选采用以下的变形形态。图17(A) (E)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变形形态的图。图17(A) (E)是表示棱镜170附近的图。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棱镜170与第一垂直壁部IOObl的内表面分离配置、以及在棱镜170与第一垂直壁部IOObl之间设有突起状部件17 17k。关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突起状部件17 17 是从第一壁面部IOOa朝向液体容纳室180内延伸的突起。形状可以采用长方体形状(图17的(A)、符号175a)或三棱柱形状(图17的(B) (E)、符号175b 175e)等。另外,突起状部件175a,b,e与棱镜170和第一垂直壁部IOObl 这两者相接配置。如此,通过具有突起状部件17 175e,能够抑制墨水被棱镜170阻挡的情况,能够将第一垂直壁部IOObl侧的墨水引导至液体供给110(图4的(A))。由此,能够高效率地消耗液体容纳室180(图4的(A))内的墨水。C-2.第二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盒10具有为了墨水余量的检测而利用的棱镜170、170a 170((图4的(A),图16的(A)),但可以省略。另外,也可以取代光学性的墨水余量检测方法中利用的棱镜,而为了墨水余量检测采用使用了压电元件的传感器或使用了电极的传感器。即便如此,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通过盒10的切口 140与保持器20的限制销270的协作,能够抑制电路基板130相对于保持器20的移动(偏移)。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通过旋转支点166w、216w或保持器20的变形部212,能够提高盒10相对于保持器20的装卸时的操作性。C-3.第三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盒10使用了切口 140作为第一限制部,但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壁面部IOOb设置突起作为第一限制部。这种情况下,在保持器20上取代限制销270而设置供突起插入的凹部。即便如此,由于也能抑制安装后的盒10、IOa在宽度方向的移动,因此能良好地维持电路基板130与打印机1的电连接。另外,切口 140被设置在第一垂直壁部IOObl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图3的(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切口 140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垂直壁部IOObl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上述实施例的切口 14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第一垂直壁部IOObl形成,但也可以是仅单侧由第一垂直壁部IOObl形成, 而另一单侧开放。即便如此,在安装状态下,也能够限制盒1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宽度方向上任一侧的移动),并抑制电路基板130相对于保持器20的偏移。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通过旋转支点166w、216w或保持器20的变形部212,也能够提高盒10相对于保持器 20的装卸时的操作性。C-4.第四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盒10形成为第二壁面部IOOb具有第一垂直壁部lOObl、倾斜壁部100b2、第二垂直壁部100b3的形状,但盒10的形状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倾斜壁部100b2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或第二壁面部IOOb也同样倾斜的形状。 另外,也可以使各壁面部IOOa IOOf倾斜成任意的角度,还可以使各壁面部IOOa IOOf 交叉的角度为90度以外的角度。即,只要在内部形成能够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180即可, 墨盒10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C-5.第五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盒10的第三壁面部IOOc的外表面具有旋转支点166w(图3的 (A)),但例如也可以在第三壁面部IOOc设置突起并以突起为旋转支点166w。即便如此,通过利用旋转支点166w使盒10旋转也能够容易从保持器20卸下盒10。C-6.第六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盒10具有突起部160,但可以省略。另外,对应于此,在保持器 20中,也可以省略引导槽200t或孔部202(图7的㈧和(B))。即便如此,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通过旋转支点166w、216w或保持器20的变形部212,能够提高盒10相对于保持器20的装卸时的操作性。C-7.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保持器20的引导槽200t具有锥形形状的下部引导槽200tu,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引导槽200t的宽度大致固定。即便如此,通过引导槽200t 也能够容易将突起部160引导至保持器20的孔部202。C-8.第八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电路基板130的端子由两列构成,但也可以由一列构成,还可以由三列以上构成。此外,由三列以上构成时,最接近第一限制部(切口)140的第一列优选比距第一限制部(切口)140离开最远的第二列含有更多的端子。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第一列和第二列中含有的各端子与打印机1的电连接。另外,由三列以上的端子构成时,更优选的是,越处于接近第一限制部(切口)140的位置的列含有越多的端子。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电路基板130的各端子与打印机1的电连接。C-9.第九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弹性部(杆)120设置在盒10的第二壁面部IOOb上,但也可以将容器侧限制部1 形成在盒10的第二壁面部IOOb上并将卡合解除部122设置在保持器20侧。即便如此,在利用者对卡合解除部122施加外力的作用下,也能够解除保持器20 与容器侧限制部124的卡合。C-10.第十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具有存储部133和被配置在表面的由九个端子130a 130i 构成的端子组130t的电路基板130(图5的(A))安装在容器主体100上,但也可以将端子组130t直接设置在容器主体100上。在此种结构中,也能够抑制端子组130t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偏移),能够良好地维持端子组130t与液体喷射装置(打印机1)的接触。这种情况下,更优选的是,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切口 140 以与端子组130t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安装于容器主体100。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端子组130t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偏移)。C-11.第i^一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中,作为液体容纳容器,以打印机1使用的盒10、10a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在能够向如下等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应用本发明,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包括具有液晶显示器等的色材喷射头的装置; 具有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raD)等的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导电糊)喷射头的装置;具有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有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及微量分配器等。另外,并不局限于墨盒,在能够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各种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中能够应用本发明。在上述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液体容纳容器时,只要将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液体的种类相应的液体(色材、导电糊、生物体有机物等)容纳在液体容纳容器内部即可。另外,作为包括具有保持器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和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对应的液体容纳容器在内的液体喷射系统,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被安装于具有喷射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且能够装卸液体容纳容器,该液体容纳容器能够贮存用于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其中,所述保持器具有旋转支点,所述旋转支点用于使被安装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向预定方向旋转而将其从所述保持器卸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器,具有装置侧底壁面部,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形成底面;装置侧卡合部,所述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卡合,并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以及对置壁面部,所述对置壁面部从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竖立设置,且处于隔着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而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对置的位置,所述旋转支点形成在所述对置壁面部,在向解除所述卡合的方向对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施力的作用下,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以所述旋转支点为中心向所述预定方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器,其中,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被装卸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安装于所述保持器时成为底面的第一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的第二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三壁面部,所述对置壁面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具有对置面,所述对置面从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向上方延伸,在所述保持器安装有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对置面与所述第三壁面部的外表面大致平行;以及延伸面,所述延伸面从所述对置面的上端向离开所述第三壁面部的外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旋转支点由所述对置面与所述延伸面的边界进行限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器,其中,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被装卸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安装于所述保持器时成为底面的第一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的第二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三壁面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对置壁面部具有对置面,所述对置面从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向上方延伸,在所述保持器安装有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对置面与所述第三壁面部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并且,所述保持器具有空间部,所述空间部比所述对置面靠上方用于容许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旋转,且能够接纳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旋转支点位于比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点更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对置壁面部具有孔部,所述孔部位于比所述旋转支点更靠近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的位置,通过供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的突起部插入而限制安装后的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对置壁面部具有引导槽,在所述保持器安装有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时,所述引导槽用于限制所述突起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并将所述突起部引导至所述孔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持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引导槽从所述对置壁面部的上端形成至所述孔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保持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引导槽的上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引导槽的下端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引导槽的宽度随着接近所述孔部而单调减少。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引导槽具有随着接近所述孔部而宽度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的下部引导槽。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弓I导槽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孔部的宽度相同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构成所述引导槽的底面的槽底壁面部、即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对置的槽底壁面部具有向所述引导槽的深度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的变形部,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变形部的下端到达所述孔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保持器,其中,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使用姿势下,所述变形部的上端到达所述槽底壁面部的部分中的比如下的交叉地点高的位置,该交叉地点是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孔部之前,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侧限制部即应该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卡合的容器侧限制部与所述装置侧卡合部卡合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以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进行了所述卡合的卡合点为支点进行旋转的轨迹与所述槽底壁面部交叉的交叉地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变形部通过在所述槽底壁面部的两端形成切口而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装置侧底壁面部具有第一装置侧限制部,该第一装置侧限制部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第一限制部协作而至少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保持器,其中,所述第一装置侧限制部的形状是插入到作为切口的所述第一限制部中的突起状。
1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装备有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
19.一种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能够装卸于具有喷射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且具有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安装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保持器时成为底面的第一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的第二壁面部、与所述第一壁面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三壁面部;弹性部,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壁面部且具有弹性,并利用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对保持器的装卸上,所述弹性部具有容器侧限制部,所述容器侧限制部通过与所述保持器卡合而限制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移动;卡合解除部,所述卡合解除部处于比所述容器侧限制部更靠上方的位置,所述卡合解除部通过向按压到所述第二壁面部的方向被施加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来解除所述卡合,并使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以接触部为旋转支点进行旋转而能够从所述保持器卸下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其中所述接触部是所述第三壁面部与所述保持器的接触部,且位于比发生所述卡合的卡合地点更靠下方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所述卡合解除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壁面部对置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侧的第二侧面,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壁面部抵接时,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壁面部对置的方向上, 所述第二侧面被构成为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而接近所述旋转支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及液体容纳容器。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可装卸液体容纳容器的保持器中提高液体容纳容器的装卸时的操作性的技术。另外,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保持器的液体容纳容器中提高向保持器的装卸操作的技术。一种保持器,其安装于具有喷射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且能够装卸液体容纳容器,该液体容纳容器能够贮存用于向头供给的液体,其中,保持器具有旋转支点,该旋转支点用于使安装的液体容纳容器向预定方向旋转而将其从保持器卸下。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2407676SQ2011102649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儿玉秀俊, 野泽泉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