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液回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822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废液回收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作为废液回收体的废墨罐可相对于具有排出废墨水的排出部的打印机进行拆装,在安装状态下可容纳从排出部排出的废墨水。该废墨罐包括:作为被推压部的主后侧壁,在废墨罐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被推压以使废墨罐向从打印机中取出的方向移动;被卡定梯部,基于作用在主后侧壁上的推压力而与打印机的卡定梯部相配合。另一方式的废墨罐包括:被卡定梯部,当废墨罐安装在打印机上时以可进行配合并可解除配合的方式与打印机的卡定梯部相配合;凸部,向卡定梯部与被卡定梯部的配合状态被解除的配合解除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设置,在废墨罐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随着废墨罐向所述配合解除方向变位而能够与打印机的开闭门的突起部相抵接。
【专利说明】废液回收体
[0001]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0910118121.5、申请日为2009年03月02日、 申请人: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废液回收体”的发明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能够相对于具有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并能够在安装在该装置上的状态下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的废液回收体。
【背景技术】
[0003]作为从形成在液体喷射头上的喷嘴开口向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公知有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在该打印机中,通常出于抑制增稠了的墨水(液体)堵塞喷嘴开口、排出混入到记录头(液体喷射头)内的墨水中的气泡和灰尘等目的而进行清洁,即从记录头内将发生了增稠等现象的墨水作为废墨水(废液)而强制性地吸引排出。
[0004]并且,通过清洁而从记录头内强制性地吸出的废墨水经由作为液体流路而发挥作用的可挠性管排出到配置在打印机内的预定部位的废墨罐(废液回收体)中,并被容纳在该废墨罐内的废墨水吸收部件(废液吸收部件)吸收。这里,废墨水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有限,在其吸收能力饱和了的情况下,废墨水的吸收效率会降低。因此,最近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那样提出了能够相对于上述打印机进行拆装更换的废墨罐。
[0005]S卩,在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打印机中,上方开口以使废墨水吸收部件所吸收的废墨水的墨水溶剂能够挥发的有底箱状的废墨罐可拆装地安装在打印机的内部。并且,被从记录头内强制性地吸出的废墨水从管的下游端(以下称为“排出部”)被排出到废墨罐内,所述管从吸引泵向下方延伸设置。于是,被排出到废墨罐内的废墨水被废墨水吸收部件吸收,在该废墨水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饱和了的情况下,从打印机上拆除该废墨罐并更换为新的废墨te。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 - 130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0008]在专利文献I的打印机中,将废墨罐的安装位置设定为吸引泵的下方的位置,与该安装位置相对应地在打印机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废墨罐的拆装口。于是,当向打印机内的安装位置安装废墨罐或者从该安装位置拆除废墨罐时,通过经由打印机的拆装口使废墨罐沿水平方向移动来向安装位置进行安装作业或者从安装位置进行拆除作业。
[0009]S卩,仅通过经由拆装口将废墨罐从打印机的前表面侧插入到打印机内并静止配置在安装位置上而完成了安装作业,另一方面仅通过从静止配置在该安装位置上的状态经由拆装口抽出到打印机外而完成了拆除作业。即,在安装位置处,废墨罐并未被特别地保持为定位状态。因此,当为安装在专利文献I的打印机上的废墨罐时,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在移动了打印机时等情况下废墨罐会发生移动,其安装状态会变得不稳定。
[0010]本发明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如下所述。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能够相对于具有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在被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能够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所述废液回收体的特征在于,包括:被推压部,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被推压以使所述废液回收体向从所述装置中取出的方向移动;以及配合部,基于作用在所述被推压部上的推压力而与所述装置的一部分相配合。
[0012]根据该构成,当废液回收体安装在装置上时,被推压部被推压以使废液回收体向从装置中取出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该推压力,废液回收体欲向取出方向移动,此时通过配合部与装置的一部分相配合,废液回收体向取出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在相对于装置被定位了的状态下被安装。因此,能够相对于排出废液的装置拆装更换废液回收体,并且当安装在该装置上时能够确保稳定的安装状态。
[0013]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配合部形成为以下形状: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向所述取出方向移动时能够与所述装置的一部分相配合,另一方面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向作为与所述取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安装方向移动时无法与所述装置的一部分相配合。
[0014]根据该构成,在废液回收体向作为与取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安装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废液回收体的配合部不会与装置的一部分相配合。即,当向装置上安装时,废液回收体向安装方向的移动不会受到限制。并且,当废液回收体在抵抗向取出方向推压被推压部的推压力而向安装方向移动了之后基于作用在该被推压部上的推压力而向取出方向移动了时,通过装置的一部分从取出方向侧与配合部相配合,废液回收体成为移动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因此,废液回收体通过作用在被推压部上的推压力和配合部与装置的一部分的配合作用而被保持为移动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
[0015]另外,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包括开口部,在所述废液回收体相对于所述装置进行拆装时,所述排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开口部进行插拔。
[0016]根据该构成,废液回收体通过进行移动以使装置侧的排出部相对于废液回收体的开口部进行插拔而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装置进行拆装。
[0017]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随着向与所述取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变位,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装置的一部分的配合状态被解除。
[0018]根据该构成,一旦在废液回收体安装在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其姿势向与取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发生了变位,则配合部与装置的一部分的配合状态被解除,因此能够将作用在被推压部上的推压力作为助力而容易地从装置中取出废液回收体。
[0019]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在当从所述被推压部观察时比所述配合部靠近所述取出方向侧的部位上具有抓握部,该抓握部用于在使所述配合部向与所述取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变位时抓握住所述废液回收体。
[0020]根据该构成,一旦在废液回收体安装在装置上的状态下抓握住抓握部并使废液回收体向与取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发生了变位,则能够简单地解除配合部与装置的一部分的配合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从装置上拆除废液回收体的作业。
[0021]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包括:液体喷射头,喷射液体;排出部,排出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作为废液喷出的液体;上述任一方式的废液回收体,该废液回收体能够相对于与所述排出部相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拆装,在被安装在所述安装位置上的状态下,作为废液而能够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液体;推压单元,推压所述废液回收体的所述被推压部以使所述废液回收体向从所述安装位置取出的方向移动;以及卡定部,以能够进行配合并能够解除该配合的方式对处于所述被推压部被所述推压单元推压的状态下的所述废液回收体的所述配合部进行卡定,限制所述废液回收体向所述取出方向的移动。
[0022]根据该构成,在能够拆装废液回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能够取得与上述关于废液回收体的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
[0023]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能够相对于具有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在被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能够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所述废液回收体的特征在于,包括:配合部,当所述废液回收体安装在所述装置上时,以能够进行配合并能够解除该配合的方式与所述装置所具有的卡定部相配合;以及凸部,向与所述配合部和所述卡定部的配合状态被解除的配合解除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设置,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随着所述废液回收体向所述配合解除方向变位,所述凸部能够与所述装置的一部分相抵接。
[0024]根据该构成,当废液回收体安装在装置上时,通过配合部与装置所具有的卡定部相配合,废液回收体在相对于装置被定位的状态下被安装。并且,当在该安装状态下废液回收体向配合部与卡定部的配合被解除的方向发生了变位时,通过向与该配合解除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突出设置的凸部与装置的一部分相抵接,废液回收体的变位受到限制而维持为安装状态。因此,能够相对于排出废液的装置拆装更换废液回收体,并且当安装在该装置上时能够确保稳定的安装状态。
[0025]另外,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还包括:开口部,当所述废液回收体相对于所述装置进行拆装时,所述排出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开口部进行插拔;以及废液回收体侧连接端子,在所述装置的所述排出部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装置所具有的装置侧连接端子相接触;其中,在与所述排出部相对于所述开口部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当从所述开口部观察时,所述凸部与所述废液回收体侧连接端子位于同一侧。
[0026]根据该构成,在废液回收体向配合部与卡定部的配合被解除的方向发生了变位的情况下,一旦凸部与装置的一部分相抵接,则可能会由于伴随着该抵接而施加的应力而发生变形。并且,在该情况下,在与排出部相对于开口部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如果当从开口部观察时凸部与回收体侧连接端子位于相反侧,则设置回收体侧连接端子的部位的变形程度大,回收体侧连接端子相对于装置侧连接端子可能会发生接触不良。关于这一点,在上述构成方式中,由于当从插拔排出部的开口部观察时回收体侧连接端子与凸部位于同一侧,因此能够减小相对于装置侧连接端子发生接触不良的可能性。
[0027]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配合部基于作用在所述废液回收体上以使其向从所述装置中取出的方向移动的推压力而与所述装置的卡定部相配合。
[0028]根据该构成,基于作用在被推压部上以使废液回收体向从装置中取出的方向移动的推压力,配合部与装置的卡定部在压接状态下相配合,由此废液回收体在相对于装置被定位的状态下被安装,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安装状态。
[0029]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包括:液体喷射头,喷射液体;排出部,排出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作为废液喷出的液体;上述任一方式的废液回收体,该废液回收体能够相对于与所述排出部相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拆装,在被安装在所述安装位置上的状态下,作为废液而能够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液体;卡定部,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安装在所述安装位置上的情况下,以能够进行配合并能够解除该配合的方式与所述配合部相配合;以及变位限制部,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向所述配合部和所述卡定部的配合状态被解除的配合解除方向发生了变位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凸部相抵接来限制所述废液回收体的变位。
[0030]根据该构成,在能够拆装废液回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能够取得与上述关于废液回收体的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
[0031]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变位限制部被设置成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进行变位,其中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变位限制部在接近所述废液回收体的所述凸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凸部相对的位置,所述非限制位置是从该限制位置离开的位置。
[0032]根据该构成,通过在废液回收体安装在装置上的状态下使变位限制部位于限制位置,能够抑制废液回收体不经意地从安装位置发生移动,并且通过在从装置中取出废液回收体时使变位限制部位于非限制位置,能够容易地取出废液回收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0034]图2是打印机中的壳体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0035]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分解立体图;
[0036]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0037]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面图;
[0038]图6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后侧侧面图;(b)是比较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面图;
[0039]图7是管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40]图8的(a)是通常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面图;(b)是表示支承部件后退了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面图;
[0041]图9的(a)是表示向上方摆动了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面图;(b)是表示支承部件向下方摆动了的状态的管支承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面图;
[0042]图10是表示安装废墨罐时的容纳室内的状态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0043]图11同样是表示安装废墨罐时的容纳室内的状态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0044]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0045]图13的(a)?(d)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简要侧面图;
[0046]图14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面图;
[0047]图15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面图;
[0048]图16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面图;
[0049]图17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面图;
[0050]图18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0051]图19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0052]图20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0053]图21是容纳有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壳体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0054]图22的(a)、(b)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0055]图23的(a)、(b)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平面图,(C)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正面图;
[0056]图24的(a)?(d)是变形例的墨水吸收部件的立体图;
[0057]图25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以下,说明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0059](第一实施方式)
[0060]以下,根据图1?图11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具有废液回收系统的、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中的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废液回收系统具有可拆装的废液回收体。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殊的说明,“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在图1?图3等中是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
[006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具有在平面图中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框架12。在框架12内,压纸卷轴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通过具有送纸马达14的送纸机构将记录纸张P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输送到该压纸卷轴13上。另外,在框架12内的压纸卷轴13的上方架设有与该压纸卷轴1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轴15。
[0062]托架16可沿导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地被支承在导轴15上。另夕卜,在框架12内的后表面上,在与导轴15的两个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驱动带轮17和从动带轮18。在驱动带轮17上连结有作为使托架16往复移动时的驱动源的托架马达19,在这一对带轮17、18之间架设安装有固定支承了托架16的正时带20。因此,托架16通过托架马达19的驱动而在由导轴15引导的情况下经由正时带2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0063]如图1所示,在托架16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1。另一方面,在托架16上可拆装地安装有用于向记录头12供应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墨盒23。各个墨盒23与在喷嘴形成面21a(参照图2)上形成的多个喷嘴开口列(省略图示)分别对应,分别经由在记录头21内形成的墨水流路(省略图示)向对应的喷嘴列供应墨水,其中所述喷嘴形成面21a由记录头21的下表面构成。
[0064]并且,在框架12内的一个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即在记录纸张P不会到达的非印刷区域设置有作为维修保养位置的原位置HP,在打印机11的电源关断时或维修保养记录头21时托架16位于该原位置HP。并且,在该原位置HP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进行各种维修保养动作以从记录头21很好地向记录纸张P喷射墨水的维修保养单元24。
[0065]维修保养单元24包括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喷嘴形成面)相对应的近似矩形箱状的盖25和用于使盖25升降的升降装置(省略图示)。并且,当在托架16移动到原位置HP的状态下盖25基于升降装置(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上升了时,盖25以包围各喷嘴列的状态与作为记录头21的下表面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
[0066]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框架12内的一个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在原位置HP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壳体部26,该壳体部26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在壳体部26内形成有容纳废液回收系统29的容纳室30,在容纳室30内的下部设定有废墨罐27的安装位置31,其中所述废液回收系统29包括作为废液回收体的废墨罐27和作为液体流路形成装置的管支承机构28。如图2和图10所示,容纳室30内的高度(底壁32与上壁33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废墨罐27的高度相比足够的高,以便能够在容纳室30内使废墨罐27的姿势倾斜。
[0067]在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形成有用于在向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罐27或者从该安装位置31拆除废墨罐27时使该废墨罐27通过的矩形形状的拆装口 34。在拆装口 34处设置有开闭门36,该开闭门36的上端部可自由旋转地由设置在拆装口 34的上边缘部两侧的左右一对轴部35支承。通过抓握在该开闭门36的前表面形成的抓握部36a并以轴部35为中心而进行开闭操作,开闭门36在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关闭位置与点划线表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0068]如图2所示,在壳体部26的容纳室30内,在其底壁32的上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如同形成台阶状那样形成有前阶面37、中阶面38、后阶面39。前阶面37的高度与拆装口 34的下边缘部相同,在其后端与中阶面38的前端之间形成有使中阶面38比前阶面37低的作为卡定部的卡定梯部40,该卡定梯部40向左右方向延伸。
[0069]中阶面38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废墨罐2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稍短,由该中阶面38的大致整个区域和前阶面37的后半区域构成了废墨罐27的安装位置31。后阶面39经由台阶部41而形成为比中阶面38稍低,在该后阶面39上设置有支承了可挠性管43的管支承机构28,所述可挠性管43用于随着吸引泵42的驱动而将从盖25内作为废墨水(废液)被强制性地吸出的墨水排出到废墨罐27内。
[0070]接着,说明具有废墨iiS 27和管支承机构28并设直在打印机11中的废液回收系统29。
[0071]首先,说明废墨罐27。
[0072]如图3所示,废墨罐27包括:呈上部开口的有底箱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部件44、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由无纺布或毡等形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能够吸收墨水的墨水吸收部件(废液吸收部件)45a?45d、以及外形同样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作为密封部件的膜部件46。容器部件44的内部空间为容纳空间47,在该容纳空间47内以层叠状态容纳有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并且,在这样容纳有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状态的容器部件44上以覆盖上端开口 48的方式粘贴膜部件46,由此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被密封。如图3和图4所示,在膜部件46上,在比其中央部靠近前端侧的一处形成有大气连通孔90。
[0073]另外,在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和左右各侧壁50、51的各内壁面的多处(后侧壁49为两处,左右各侧壁50、51分别为三处),形成为薄板状的肋52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图3中仅图示了后侧壁49的一个肋52和右侧壁51的三个肋52。并且,在各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外边缘上,与上述各肋52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有切口 53。
[0074]另外,在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处竖立设置有圆柱状的柱54,作为能够与柱54嵌合的嵌合孔的圆形孔55分别与该柱54相对应地贯穿形成在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处。并且,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在各个对应的肋52进入到各切口 53中、并且柱54插入到孔55中的情况下以层叠状态容纳在容器部件44的容纳空间47内。并且,特别是通过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与嵌入到大致中央部的孔55中的柱54相配合,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在容器部件44内向各侧壁的内壁面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0075]另外,如图3所示,在容器部件44的后部左侧的角部形成有凹部56。结果,后侧壁49被分为相对地位于后侧的主后侧壁49a和相对地位于前侧的副后侧壁49b,并且左侧壁50被分为相对地位于左侧的主左侧壁50a和相对地位于右侧的副左侧壁50b。在凹部56的上部,在副后侧壁49b与副左侧壁50b之间设置有在平面图中形成为近似三角形的板状的加强肋56a。
[0076]并且,在主后侧壁49a上贯穿形成有作为呈圆形的开口部的连接口 57,并且在副后侧壁49b上,截面横长的圆筒状的筒部58向后方突出设置,由该筒部58的长孔58a构成了定位单元。筒部58与副左侧壁50b之间通过加强肋58b连结。另外,连接口 57的内周面的直径随着向里侧深入而逐渐减小,在从外部插入到连接口 57内的部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而与连接口 57的内周面接触的情况下,连接口 57具有将该部件向连接口 57的里侧中心引导的功能。另外,在主后侧壁49a上,在连接口 57的周围突出形成有如同围绕连接口57那样呈环状的密封部91,密封部91的端面形成为与主后侧壁49a平行的平滑的平面状。
[0077]另外,在副左侧壁50b的外表面安装有存储了与废墨iil 27的容量等相关的各种信息的电路基板(省略图示)的连接端子(回收体侧连接端子)59。在如图2所示废墨罐27被安装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的情况下,该连接端子59的呈平面状的接触面59a如图6的(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与设置在打印机11侧的管支承机构28上的连接端子(装置侧连接端子)87(参照图7?图9)的接触面面接触。于是,通过这样两个连接端子59,87成为恰当的连接状态,在废墨罐27侧的电路基板与打印机11侧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之间传输与废墨水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与废墨罐27的使用开始日期、执行清洁的次数、废墨水的排出量的累计值等相关的信息)。
[0078]另外,如图3、图5、图6的(a)所示,连接端子59在废墨罐27中并非与连接口 57同样地设置在主后侧壁49a上,而是设置在与主后侧壁49a相正交的副左侧壁50b上,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比连接口 57和筒部58(长孔58a)靠下方的位置。即,连接端子59在呈有底箱状的容器部件44上并非设置在与施加了应力时容易变形的上端开口 48接近的上方侧的位置,而是设置在由于与底部接近而刚性较高、不容易发生变形的下方侧的位置,并且设置在连接口 57的正下方位置以外的位置。
[0079]并且,如图6的(a)所示,当将主后侧壁49a作为正面进行观察时,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设置在副左侧壁50b的下方的位置以不与直线L相垂直,其中所述直线L从连接口 57的中心57a向左斜下方的放射方向延伸。即,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设置成沿铅垂平面延伸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图5所示,连接端子59在废墨罐27中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连接口 57与筒部58(长孔58a)之间的位置。
[0080]并且,在容器部件44的外底面上的比前端稍靠后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作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上形成的卡定梯部40凹凸配合的配合部的被卡定梯部60,该被卡定梯部60向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如图2?图5所示,呈长方体状的凸部92从容器部件44的前端下部的左端位置向前方突出设置。另一方面,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在打印机11的容纳室30的拆装口 34处的开闭门36的后表面侧,作为与该凸部92相对应的部件而形成有作为变位限制部的突起部93。并且,在废墨罐27被安装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的情况下,当开闭门36处于关闭位置时,该突起部93为相对于该废墨罐27的凸部92间隔着微小的间隙而位于上方的限制位置状态,另一方面当开闭门36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突起部93为离开了限制位置的非限制位置状态。
[0081]另外,如图5所示,从容器部件44的前端上部形成有作为用户拆装该废墨罐27时进行抓握的部位的抓握部94,该抓握部94的截面呈前端部向下方弯曲的L字形状。S卩,该抓握部94通过容器部件44的前表面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部靠下侧的部分向容器部件44的内侧(此时为后侧)凹入而形成为用户的手指尖容易抓住的形状。并且,在该凹入部分的左右两侧中的左侧形成有前述的凸部92。
[0082]另外,如图3所示,在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最下层的第一墨水吸收部件45a与最上层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形成为相同厚度的相同形状,并且从下方数为第二个的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和从下方数为第三个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形成为相同的厚度。并且,在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和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各自的比中央稍靠后方的各个位置形成有呈正方形形状的通孔61,并且在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上形成有从后端边缘向通孔61延伸的、作为预定宽度的接触部和引导部的切槽62,切槽62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切口而形成。在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上,在与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相对应的位置未形成切槽。并且,当该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以从上下两侧夹持第三吸收部件45c的层叠状态容纳在容器部件44内的容纳空间47中时,该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会从上下两侧封闭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
[0083]如图4所示,该切槽62的后端部的槽宽被设定为与在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的内壁面上形成为从左右两侧夹持连接口 57的一对肋52的配置间隔相对应的较宽的槽宽,靠近通孔61侧的前端侧的槽宽比后端部的槽宽窄。并且,在连接该窄的前端侧槽部分和宽的后端部的槽部分的位置形成有呈向后端侧变宽的锥形部95。
[0084]接着,说明管支承机构28。
[0085]如图7和图8的(a)、(b)所示,管支承机构28具有在平面图中为近似-状的基体部63,该基体部63的呈长方形状的左右两个侧壁的前端之间通过同样呈长方形状的前壁连结。呈矩形板状的水平板部64从基体部63的前端下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该水平板部64上贯穿形成有左右一对螺纹孔65。通过在该水平板部64的各螺纹孔65中分别螺合定位螺钉66而将基体部63固定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的后阶面39上。
[0086]如图7所示,在基体部63的前壁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通孔67、68、69排列在上下方向上。各通孔67?69中的中央通孔68具有当基体部63被固定在了壳体部26的底壁32的后阶面39上时与安装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同轴配置的高度。另外,在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的各自的内周面的轴向中间位置分别形成有朝向中心突出的凸缘部70(参照图8的(a)、(b))。并且,在基体部63的前壁的上端部的近似中央部形成有能够夹持支承可挠性管43的近似U字状的管定位部71。
[0087]另外,如图7和图8的(a)、(b)所示,在基体部63的前表面侧组装有用于将可挠性管43支承为直线状的支承部件72。支承部件72是以可相对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进行插拔的筒状体73为主体、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并具有刚性的树脂成型品,在比该筒状体73的轴向中间位置稍靠后侧(基端侧)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矩形板状的凸肩部74。并且,在该支承部件72上,形成为比筒状体73的凸肩部74向后侧突出的基端侧筒状部(第二支承部)75的外径比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的口径小,并且基端侧筒状部75的内径形成为可挠性管43能够插入到其中的内径。
[0088]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上,在凸肩部74的前表面侧突出形成有直径比废墨罐27的密封部91的外径稍大并与筒状体73同轴配置的圆形台座部96。并且,在支承部件72中,比筒状体73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向前侧突出的筒状部分在废墨罐27被安装在安装位置31上的情况下成为为了向废墨罐27内排出废墨水而在支承了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侧的状态下插入到连接口 57内的排出部97。
[0089]在该排出部97中,与圆形台座部96相连的基端侧部分为外径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的里侧部分的内径相同的嵌合筒部98。并且,作为比该嵌合筒部98靠前侧(前端侦D的第二支承部的预定长度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容纳在废墨罐27内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宽度尺寸稍小,并且该预定长度部分的长度尺寸与从该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后端边缘到通孔61的大致中心的距离尺寸近似相同。并且,在该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中的、比嵌合筒部98靠近前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中,除了为了内嵌合可挠性管43的作为下游端的顶端而形成为圆筒状的相对短的顶端侧筒状部76之外,从该顶端侧筒状部76至后方的嵌合筒部98的相对长的筒状部分为周壁的大约一半被切开的非筒状部77。在非筒状部77的内表面上,相互成对的卡爪(止动固定部)78以相对的卡爪78之间的间隔比可挠性管43的外径稍小的配置方式突出设置在筒状体73的轴向上的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处)。
[0090]于是,在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松动地插入在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内的状态下,支承部件72通过顶端侧筒状部76和非筒状部77来支承从该基端侧筒状部75的基端侧开口插入的可挠性管43的、包括顶端(下游端)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即,通过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内径形成为与可挠性管43的外径相等,顶端侧筒状部76在嵌合状态下支承可挠性管43的顶端,并且非筒状部77通过各个卡爪78从侧面夹住可挠性管43的从顶端连至基端侧的部分的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处)来进行止动固定。因此,通过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可挠性管43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被支承为沿可挠性管43的顶端所指的方向延伸。
[0091]并且,在这样支承可挠性管43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插入到容器部件44内的状态下,从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顶端开口 76a将废墨水排出到在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和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上形成的通孔61内。因此,根据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支承可挠性管43的支承部件72的排出部97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顶端开口 76a构成了排出废墨水的排出□。
[0092]并且,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插入到容器部件44内的安装状态下,作为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 76a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Y比顶端开口 76a与连接口 57之间的距离X长。在从顶端开口 76a排出的废墨水被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吸收并在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内渗透、扩散后,使墨水溶剂挥发,使该墨水溶剂从膜部件46的大气连通孔90蒸发到外部。
[0093]另外,在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边缘,作为能够自由地相对于废墨罐27的筒部58的长孔58a进行插拔的对象侧部件的销85朝向前方突出设置。另外,同样地在凸肩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边缘,呈矩形板状的垂直板部86从比销85靠下方的位置朝向前方突出形成。并且,在该垂直板部86的一个侧面(右侧面)上安装有与设置在废墨罐27的副左侧壁50b上的连接端子59相对应的连接端子(装置侧连接端子)87,该连接端子87经由未图示的线束(harness)与打印机1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
[0094]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后表面上,能够分别插入到基体部63的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中的上下一对圆柱部79从基端侧筒状部75的上侧和下侧的两处朝向后方平行地突出设置。并且,上下各个圆柱部79在作为施力单元而发挥功能的盘簧80套装在各自的周面上的状态下插入到基体部63的对应的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中。在该情况下,盘簧80的前端与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后表面抵接,并且盘簧80的后端与设置在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的各自的内周面的中部的凸缘部70抵接。另外,在各圆柱部79的顶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省略图示)。
[0095]另外,如图7和图8的(a)、(b)所不,在基体部63的后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将支承部件72组装在基体部63上的组装板81。组装板81形成为在配置在平面图中近似3状的基体部63的左右两个侧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与前壁的后表面抵接的矩形板状,在其近似中央部形成有与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相对应的通孔82。另外,在组装板81的通孔82的上侧和下侧,在与基体部63的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相对应的两处形成有螺钉插入孔83。组装板81通过插入到螺钉插入孔83中的定位螺钉84而与顶端部从基体部63的上侧和下侧的各通孔67、69向后方突出的支承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螺合固定。
[0096]以下,说明如上构成的废液回收系统29和打印机11的作用。
[0097]首先,说明在废液回收系统29中通过管支承机构28支承用于向废墨罐27中排出废墨水的可挠性管43来形成液体流路时的液体流路形成方法。
[0098]当形成用于将作为废墨水(废液)而从记录头21喷出的墨水(液体)排出到废墨罐27中的液体流路时,首先通过定位螺钉66将管支承机构28的基体部63固定在容纳室30内的后阶面39上。然后,将基端(上游端)与盖25连接的可挠性管43的顶端(下游端)从后方侧插入到组装板81的通孔82中,然后进一步从后方侧插入到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中,并且以一定的程度从该中央通孔68向前方引出。
[0099]然后,将这样从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向前方引出了的可挠性管43的顶端插入到尚未组装在基体部63上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内。即,将可挠性管43的顶端插入到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内,并且将该插入了的可挠性管43的顶端同样地暂时从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之前的非筒状部77引出到外部。
[0100]并且,使该可挠性管43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具有容易在非筒状部77的外部抓握住的程度的松弛,在该状态下将可挠性管43的顶端从后方侧(基端侧)插入到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中。于是,可挠性管43的顶端与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顶端在前后方向上对位,并且由该顶端侧筒状部76嵌合支承为稳定的状态。
[0101]然后,将可挠性管43的基端侧向从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引出的方向牵拉,消除在非筒状部77的侧面外部形成的可挠性管43的松弛部分。然后,将这样基本上消除了松弛的可挠性管43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从顶端侧开始依次向非筒状部77的内表面按压并压入到相对的卡爪78之间。于是,可挠性管43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成为被卡爪78止动固定而沿非筒状部77以近似直线状延伸的稳定支承状态。
[0102]如上述那样可挠性管43成为由支承部件72支承的状态后,将这样支承了可挠性管43的状态下的支承部件72组装到基体部63上。S卩,此时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松动地插入在成为插入了可挠性管43的基端侧的状态的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中,并且从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向后方突出的各圆柱部79插入到基体部63的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中。此时,盘簧80已预先套装在各圆柱部79上。
[0103]于是,形成为以下状态:套装在各圆柱部79上的盘簧80被凸肩部74的后表面和上侧及下侧的各通孔67、69内的凸缘部70夹持而稍微收缩,并且各圆柱部79的顶端从对应的通孔67、69向后方突出。于是,使如同从各通孔67、69中露出头部那样突出的各圆柱部79的顶端在与螺钉插入孔83进行对位的同时与组装板81抵接,并通过定位螺钉84螺合固定。然后,通过设置在基体部63的上部的管定位部71来止动固定从组装板81的通孔82向后方引出的可挠性管43的基端侧的中途位置。
[0104]由此,通过管支承机构28支承可挠性管43的支承作业结束。于是,如图2和图8的(a)所示,管支承机构28在使可挠性管43指向废墨罐27的安装位置31所处的某前方侧的状态下支承该可挠性管43,并在该状态下设置在原位置HP处的、盖25的下方的位置。另外,在该设置状态下,套装在支承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上的盘簧80维持稍微收缩的状态,通过其蓄压力将凸肩部74向前方侧推压,因此支承部件72在筒状体73指向前方的状态下被保持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自由地移动。
[0105]这里,套装在各圆柱部79上的盘簧80处于稍微收缩的蓄压状态,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处于由于该盘簧80的施加力而被向前方侧施力的状态。因此,在该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被施加了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的推压力的情况下,凸肩部74承受该推压力而向后方侧后退,因此如图8的(b)所示,支承部件72在与组装板81—起支承可挠性管43的状态下使盘簧80进一步收缩而向后方侧后退。
[0106]另外,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和从凸肩部74向后方突出的各圆柱部79在基体部63中在径向上具有裕量地松动地插入在对应的各通孔67、68、69中。因此,当外力从与该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施加在筒状体73 (特别是顶端侧筒状部76)上时,支承部件72承受该外力而以基端侧(具体地说即圆柱部79上的与凸缘部70相抵接的部位)为支点而摆动。
[0107]即,当从下方朝向上方的外力施加在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上时,如图9的(a)所示,支承部件72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另一方面,当从上方朝向下方的外力施加在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上时,如图9的(b)所示,支承部件72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当外力从左右方向施加在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上时,支承部件72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向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这样,在管支承机构28中,支承可挠性管43的支承部件72构成为顶端侧能够以基端侧为支点而自由地摆动。
[0108]接着,说明相对于设置在打印机11的壳体部26的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拆装废墨罐27的方法。
[0109]当将废墨罐27安装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时,首先对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的开闭门36进行打开操作。然后,将废墨罐27从形成有连接口 57的后端侧开始插入到打开了的拆装口 34中,并使废墨罐27朝向作为向安装位置31安装的安装方向的后方侧移动。于是,如图10所示,在废墨罐27的整体尚未完全进入到容纳室30中的前阶段,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主后侧壁49a的连接口 57内。
[0110]这里,当经由拆装口 34使废墨罐27向容纳室30的里侧深入移动时,通常废墨罐27的前端部的抓握部94由打印机11的使用者抓握,该废墨罐27通过该使用者的手动操作而向安装方向移动。因此,在由使用者抓握住前端部的抓握部94的废墨罐27的整体尚未完全进入到容纳室30内的前阶段,容器部件44的姿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较少,多是如图10所示那样容器部件44的姿势以后端部比前端部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当为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被固定为指向水平方向的状态的结构时,难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以倾斜的姿势向安装方向移动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的里侧。
[0111]但是,关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管支承机构28构成为支承部件72的顶端侧能够以基端侧为支点而自由地摆动。因此,一旦该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在姿势倾斜的状态下移动过来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中,则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的顶端侧与该倾斜相对应地摆动。因此,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会无障碍地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的里侧。
[0112]另外,当该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中时,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可能会从连接口 57的中心57a发生位置偏移。但是,关于这一点,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的内周面形成为越接近连接口 57的里侧口径越小的锥形面,因此支承部 件72的筒状体73会随着插入到连接口 57内而被向连接口 57的中心57a滑动引导。结果,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会顺利地被夹入到在废墨罐27内配置在与连接口 57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内。
[0113]并且,在该切槽62的作为连接口 57侧的后端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前端侧逐渐变窄的锥形部95,并且比该锥形部95靠前端侧的部分的槽宽比排出部97的外径稍宽。另外,形成有该切槽62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厚度比排出部97的外径稍厚。因此,一旦排出部97的顶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切槽62内之后,排出部97被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包括锥形部95在内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从上下两侧封闭该切槽62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滑动引导,使得排出部97的插入方向为朝向通孔61的方向(预先设定了的方向)。
[0114]并且,一旦废墨--! 27从图10所不的状态进一步向容纳室30的里侧移动,则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具体地说即密封部91的端面)与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具体地说即圆形台座部96)抵接,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到达在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上形成的通孔6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当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的密封部91与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抵接时,连接口 57被圆形台座部96封闭为密封状态。根据这一点,圆形台座部96通过与密封部91抵接而发挥封闭作为开口部的连接口57的封闭部的功能。并且,由于密封部91形成为围绕连接口 57的环状,因此通过其形成为平滑平面的端面与圆形台座部96的同样是平滑平面的相对面进行面接触而能够容易地确保S封功能。
[0115]另外,同样地当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的密封部91与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抵接时,通过从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突出设置的销85插入到设置在废墨罐27的副后侧壁49b上的筒部58的长孔58a内,废墨罐27相对于安装位置31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旋转方向上被定位。关于这一点,销85和长孔(定位单兀)58a作为将废墨罐27保持为定位状态以使得在安装位置31处该废墨罐27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保持单元而发挥功能。
[0116]特别是当安装在打印机11上时,废墨罐27有时会随着以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向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移动而被安装,有时废墨罐27侧的连接端子59和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可能会成为在旋转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的连接状态。另外,如图6的(b)的比较例所示,一旦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被设置成与从连接口 57的中心57a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L垂直,则在废墨罐27旋转时,有时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之间会沿旋转方向如同擦肩而过那样发生滑动接触而导致损伤并造成接触不良。
[0117]关于这一点,如图6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被设置成不与从连接口 57的中心57a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L垂直,因此在废墨罐27旋转时,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之间不会沿旋转方向如同擦肩而过那样发生滑动接触。即,在图6的(a)中,在废墨罐2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按照使接触面59a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离开的方式移动。相反,在图6的(a)中,在废墨罐2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向将接触面59a朝向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推压的方向移动。
[0118]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定位单元的长孔58a作为内周面99与销85抵接而限制废墨罐27的旋转的抵接部发挥功能。即,长孔58a通过其内周面99中的上侧内表面部位与销85抵接来限制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向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离开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通过其内周面99中的下侧内表面部位与销85抵接而限制废墨罐27向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0119]因此,即使在废墨罐27随着以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向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移动而被安装的情况下,该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的接触面相互之间也不会沿旋转方向如同擦肩而过那样发生滑动接触。并且,一旦销85插入到长孔58a中,则通过长孔58a的内周面99的上侧和下侧的各内表面部位与该销85抵接,阻止了旋转,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连接面被定位在成为恰当地接触的接触状态的旋转位置。
[0120]并且,一旦废墨罐27从该状态被进一步向后方侧压入而推压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则支承部件72会使盘簧80进一步收缩而后退。并且,在支承部件72后退至凸肩部74最接近基体部63的前壁的位置时,如图11所示,使废墨罐27的姿势成为水平状态,使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在容纳室30内在构成安装位置31的一部分的中阶面38上与中阶面38进行面接触。此时,在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定梯部60与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形成的卡定梯部40相比位于容纳室30内的里侧。换言之,此时废墨罐27处于在安装方向上越过了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的状态。S卩,废墨罐27的被卡定梯部60形成为在向安装方向移动时不与打印机11侧的卡定梯部40相配合的形状。[0121]并且,一旦从图11所示的状态解除了使废墨罐27向安装方向移动的作用力(例如使用者的手的力),则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会由于被蓄压的盘簧80的施加力而前进,因此废墨罐27被该凸肩部74向前方(即废墨罐27的取出方向)推压。即,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作为使盘簧80的施加力成为推压力的推压单元而发挥功能,将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作为被推压部而将废墨罐27向取出方向推压。于是,废墨罐27承受该推压力而在安装位置31的中阶面38上向前方滑动,如图2所示,容器部件44的被卡定梯部60被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卡住。即,在废墨罐27向与取出方向相反的安装方向移动时无法卡住容器部件44的被卡定梯部60的卡定梯部40在废墨罐27向取出方向滑动时作为从取出方向侧卡住废墨罐27以限制其向取出方向移动的卡定单元而发挥功能。
[0122]因此,废墨罐27经由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从后方接受盘簧80的施加力,并且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被卡定梯部60被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从前方卡住,由此如图2所示,废墨罐27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被定位而无法向前后方向移动。关于这一点,作为施力单元的盘簧80和作为卡定单元的卡定梯部40作为将废墨罐27以定位状态保持在安装位置31处的保持单元而发挥功能。并且,一旦使拆装口 34的开闭门36返回至关闭位置,则废墨罐27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作业完成。
[0123]另外,在该图2所示的安装状态下,拆装口 34的开闭门36位于关闭位置,开闭门36的里面侧的突起部93处于接近废墨罐27的前端部的凸部92的限制位置状态。因此,在搬运打印机11时等情况下,即使从外部施加了冲击、废墨罐27向上方变位,在该情况下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也会与废墨罐27的凸部92抵接而限制该向上方的变位。因此,废墨罐27的被卡定梯部60相对于设置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处的卡定梯部40的配合状态不会被解除。
[0124]并且,一旦从该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盖25基于升降装置(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上升并与记录头21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之后吸引泵42被驱动了时,发生了增稠等现象的墨水会由于在盖25内产生的负压而作为废墨水从记录头21内经由喷嘴开口(省略图示)被强制性地吸引排出(喷出)到盖25内。并且,一旦在吸引泵42的驱动持续进行的状态下盖25内由于被使得与大气相通而变为吸引大气的空吸状态,则废墨水被从盖25内引导至作为可挠性管43的顶端的下游端并被排出到废墨罐27内。
[0125]在该情况下,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 76a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到达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通孔61。在该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通孔61的下部配置有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通孔61,并且以从上下封闭这两个通孔61的方式配置有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和第一墨水吸收部件45a。并且,被排出到该通孔61内的废墨水的大部分从位于通孔61的下部的第一墨水吸收部件45a的上表面逐渐地被向内部吸收并渗透至第一墨水吸收部件45a的整体,并且在该过程中向上方的其他的墨水吸收部件45b?45d渗透,扩散到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内而被很好地吸收保持。有时一部分墨水会从通孔61的侧面部或上表面侧被吸收到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内。
[0126]因此,在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被从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 76a排出废墨水的通孔61的附近为废墨水的吸收量最多的部位。另一方面,在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从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 76a排出的废墨水最迟渗透到其中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为墨水吸收量最少的部位。并且,一般来说,被吸收到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的废墨水具有容易从其吸收量多的部位向少的部位渗透、扩散的性质。
[0127]另外,在密封本实施方式的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的膜部件46上形成的大气连通孔90的形成位置被设定在容器部件44中的比中央部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即,如图4所示,排出废墨水的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排出口)76a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Y比该顶端开口 76a与连接口 57之间的距离X长。另外,大气连通孔90与各个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的位于最上方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废墨水在前后方向上渗透至离开顶端开口 76a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渗透至位于最上方的吸收部件,即废墨水扩散至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整体,然后从最上方的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上表面蒸发。
[0128]因此,废墨水在其渗透过程中从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内蒸发,不会堵塞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内部,能够渗透至宽的范围。因此,能够排出更多的废墨水。并且,通过遍及该宽范围的扩散区域,能够促进废墨水的墨水溶剂的汽化,促进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干燥。顶端开口 76a的位置为排出废墨水的位置,因此也可以将距离X作为通孔61与连接口 57之间的距离,将距离Y作为通孔61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通孔61是接收废墨水的废液接收部。
[0129]另一方面,当如图2所示那样将相对于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于安装状态的废墨罐27从打印机11上拆下时,使拆装口 34的开闭门36再次成为打开状态。于是,开闭门36的里面侧的突起部93成为从接近废墨罐27的凸部92的限制位置离开的非限制位置状态,从而允许废墨罐27向上方变位。于是,一旦打印机11的使用者将手伸入到拆装口34内,抓握住废墨iil 27的如端部的抓握部94,并将该废墨iip 27的如端部向上方抬起而使废墨罐27的姿势倾斜,则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于是,在该状态下,盘簧80的施加力变为推压力并经由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向取出废墨罐27的方向(前方)作用在废墨罐27上,因此该施加力(推压力)成为有助于向取出方向移动的力,废墨罐27会被容易地从拆装口 34取出。
[0130]并且,在该情况下,当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被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拔出时,相对于比该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靠顶端侧的筒状部分,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从上下两侧封闭该切槽62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作为接触部而发挥功能,如同擦拭该筒状部分那样与其进行滑动接触。特别是当取出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成为了饱和状态的废墨罐27时,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由于所吸收的废墨水而膨胀。因此,膨胀了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宽变窄。另外,膨胀了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以从上下两侧封闭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方式相对的下表面与上表面之间的间隔(即槽的高度)变窄。因此,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也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擦拭掉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
[0131]另一方面,当取出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对废墨水的吸收量还较少的阶段的废墨罐27时,由于尚未达到这样的膨胀程度,因此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弱。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还较高,因此即使通过弱的接触压力也能够经由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来容易地将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吸收到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因此,排出部97中的比嵌合筒部98靠前端侧的筒状部分在被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拔出时,附着的废墨水会被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擦拭除去。由此,形成有切槽62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从上下两侧封闭该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和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作为擦拭部件而发挥功能。
[0132]在取出了旧的废墨罐27后,通过与上述相同的程序将新的废墨罐27安装到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这样,废墨罐27能够相对于预定的安装位置31进行拆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新旧废墨罐27的更换作业。另外,将废墨水引导至废墨罐27的液体流路的主体是气液隔绝性能优良、但不具有刚性的可挠性管43,该可挠性管43由具有刚性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支承为直线状,并与该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 —起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中,因此能够可靠地插入到层叠容纳有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废墨罐27内的靠中央的位置(通孔61的位置)。
[013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0134](I)通过使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相对于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向作为安装方向的后方侧或作为取出方向的前方侧移动,支承了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被相对于连接口 57进行插拔,连接口 57与由支承部件72支承的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进行连接或解除连接,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新旧废墨罐27的更换作业。
[0135](2)当向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罐27时,在废墨罐27在使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同时以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而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在旋转方向上进行接近或远离的移动。即,当废墨罐27旋转时,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之间不会在旋转方向上如同擦肩而过那样进行滑动接触,当在废墨罐27的旋转过程中使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压靠在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上而与其抵接时,能够确保使两个连接端子59、87恰当地接触的连接状态。
[0136](3)由于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在呈有底箱状的容器部件44中设置在刚性较高的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容器部件44上施加了应力,也能够减小该连接端子59的位置发生变位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很好地维持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的恰当的连接状态。
[0137](4)另一方面,排出部97插入到其中的连接口 57与设置连接端子59的位置相比在容器部件44中位于上方,能够在直到连接口 57的高度位置的范围内贮存废墨水,因此能够提高容器部件44中的废墨水的贮存效率。
[0138](5)由于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并非位于连接口 57的正下方,因此即使在安装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下从连接口 57渗漏出容纳在内部的废墨水,也能够避免连接端子59被该漏出的废墨水污染。
[0139](6)在向打印机11安装废墨罐27时,当在使排出口 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状态下使废墨罐27旋转了时,一旦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抵接,则废墨罐27的进一步的旋转由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作为止动器发挥功能而受到限制。并且,一旦在维持这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抵接状态的同时使废墨罐27向安装方向的里侧移动,则排出部97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中,并且两个连接端子59、87成为接触面恰当地接触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简单、恰当地进行废墨罐27相对于打印机11的安装作业。
[0140](7)当将废墨罐27安装到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时,在废墨罐27在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同时以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而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作为对象侧部件的销85插入到作为定位单元的长孔58a内这样的简单的操作来限制该旋转。即,通过调整废墨罐27的姿势以使作为对象侧部件的销85插入到长孔58a中,能够在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恰当地接触的连接状态下相对于安装位置31准确地定位、安装废墨罐27。
[0141](8)另外,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在长孔58a的内周面99中,通过上侧内表面部位与销85抵接,限制了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向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离开的方向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废墨罐27向两个连接端子59、87会发生接触不良的方向旋转。
[0142](9)并且,在该情况下,销85插入到其中的长孔58a的内周面99被设置成沿排出部97相对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的插拔方向延伸。因此,当在使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同时使废墨罐27向安装方向的里侧移动时,维持了长孔58a的内周面99与销85的抵接状态,并且也维持了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的接触状态,从而能够恰当地确保安装时的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状态。
[0143](10)另外,当将废墨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时,首先通过使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而成为了以下位置状态:限制了从连接口 57的中心57a向放射方向的移动,并且连接端子59能够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接触。并且,在该状态下,接下来基于作为定位单元的长孔58a的定位功能,废墨罐27被定位,使得成为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恰当地接触的连接状态。因此,当将废墨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时,能够确保两个连接端子59、87恰当地接触的连接状态。
[0144](11)由于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盘簧80的施加力(推压力)向取出方向作用在废墨罐27的后侧壁(被推压部)49上,因此废墨罐27由于该施加力而欲向取出方向移动。但是,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在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卡住设置在废墨罐27的底面上的被卡定梯部60而限制了向取出方向的移动,因此废墨罐27在安装位置31处被保持为定位状态,从而能够确保该安装位置31处的稳定的安装状态。
[0145](12)在废墨罐27向作为与取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安装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底面的被卡定梯部60不会与设置在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配合。因此,当相对于打印机11进行安装时,尽管存在卡定梯部40,但是能够容易地进行废墨罐27的安装作业。
[0146](13)另外,当要将废墨罐27从安装位置31拆除时,如果使废墨罐27的姿势向被卡定梯部60相对于卡定梯部40的卡定状态被解除的方向变位,则能够将作用在后侧壁49上的盘黃80的施加力作为助力而容易地拆除废墨iil 27。
[0147](14)另外,当从安装位置31取出废墨罐27时,一旦用户抓握着抓握部94向与取出方向相交叉的上方抬起废墨罐27而使其姿势发生了变位,则被卡定梯部60相对于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的配合状态被容易地解除,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从打印机11上拆除废墨罐27的作业。
[0148](15)另一方面,当在废墨iil 27的安装状态下使打印机11的姿势倾斜等使废墨iil27向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配合被解除的方向变位了时,向与该配合解除方向相交叉的前方突出设置的凸部92与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抵接。因此,废墨罐27向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配合状态被解除的方向的变位受到限制,从而能够确保稳定的安装状态。
[0149](16) 一旦凸部92随着废墨罐27向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配合被解除的方向变位而与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抵接,则由于伴随着该抵接而施加的应力,容器部件44可能会发生变形。在该情况下,当在与排出部97相对于连接口 57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从连接口 57进行观察时,如果凸部92位于与连接端子59相反的一侧,则设置有连接端子59的部位的变形程度大,可能会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发生接触不良。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当从插拔排出部97的连接口 57进行观察时连接端子59与凸部92位于同一侧,因此即使在凸部92与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相抵接的情况下,容器部件44中的设置有连接端子59的部位的变形程度也会较小,从而能够降低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发生接触不良的可能性。
[0150](17)通过使开闭门36位于关闭位置以使得在将废墨罐27安装在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下作为变位限制部的突起部93位于限制位置,能够抑制废墨罐27不经意地从安装位置31发生移动。另一方面,当将废墨罐27从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取出时,通过使开闭门36位于打开位置以使得作为变位限制部件的突起部93位于非限制位置,能够容易地取出废墨罐27。
[0151](18)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被作为密封部件的膜部件46密封,经由在该膜部件46上的一处形成的大气连通孔90而使墨水吸收部件45a?45d所吸收的废墨水的墨水溶剂向外部蒸发。因此,与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不被密封而敞开的情况不同,抑制了容纳在废墨罐27的内部的废墨水的溶剂成分过多地蒸发、挥发,不会在层叠容纳在内部的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表面上沉积废墨水的残渣。因此,通过抑制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下降,能够避免废墨罐27中的废墨水的容纳效率的下降。
[0152](19)在打印机11侧的排出口 97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中、并且密封部91与打印机11侧的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相抵接的状态下,一旦从作为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 76a排出废墨水,则该废墨水会被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吸收。并且,被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吸收的废墨水会扩散至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内的宽范围的区域中,其中包括距离作为排出口的顶端开口 76a的附近部位比连接口 57更远的大气连通孔90的附近的部位。结果,在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确保了废墨水的宽的扩散区域,能够从该宽范围的扩散区域促进废墨水的墨水溶剂的汽化。因此,由于通过这样的宽范围的扩散区域而汽化了的溶剂成分经由大气连通孔90蒸发到废墨罐27的外部,因此能够很好地维持容纳在废墨罐27内的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
[0153](20)并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大气连通孔90在比最上层的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使作为容纳有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废墨罐27的内部空间的容纳空间47与大气连通,因此即使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达到了饱和的程度,也能够降低废墨水从大气连通孔90漏出到外部的可能性。
[0154](21)另外,能够通过以下简单的作业来制造废墨罐27:在膜部件46上形成了大气连通孔90后,将该膜部件46粘贴到内部容纳有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上。
[0155](22)即使随着从安装位置31拆除废墨罐27而被从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 57拔出的液体流路的下游端侧流路部分(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在容器部件44内由于废墨水的附着而被污染,该废墨水也会由于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等的如同进行擦拭那样的滑动接触而被除去。即,在该情况下,最上层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从上侧与排出部97接触,并且从上方数为第二个的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从左右两侧与排出部97接触,并且从上方数为第三个的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从下侧与排出部97接触。即,这三个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如同从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夹持排出部97那样与排出部97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从打印机11上拆除了废墨罐27的状态下废墨水从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非筒状部77、在非筒状部77中露出的可挠性管43的部分(即排出部97)流下而污染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的周围或安装位置31。
[0156](23)特别是当取出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饱和了的状态的废墨罐27时,由于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体积由于吸收了的废墨水而膨胀,因此切槽62的槽宽、以及从上下两侧封闭切槽62的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与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该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也会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擦拭除去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
[0157](24)另一方面,当取出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对废墨水的吸收量还较少的阶段的废墨罐27时,墨水吸收部件45a?45d未膨胀,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弱,但是在该情况下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高。因此,即使这样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弱,也能够经由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将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容易地吸收到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而除去。
[0158](25)特别是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从重力方向的下侧与排出部97接触。因此,附着在排出部97的外周面上的废墨水会被可靠地擦拭掉,并且特别是由于附着的废墨水因重力在排出部97的外周面上流动而成为了废墨水的附着程度最大的排出部97的下侧的面也会与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在从连接口 57拔出的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
[0159](26)并且,为了除去这样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仅在墨水吸收部件45c上形成沿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切槽62即可,因此能够提高废墨罐27的制造效率。
[0160](27)另外,在安装废墨罐27时,一旦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则通过第三墨水吸收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墨水吸收部件45b的上表面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而将该排出部97向预先设定了的方向(即具有通孔61的方向)引导,因此排出部97会相对于连接口 57向恰当的方向插入。因此,在安装废墨罐27时,能够容易地安装成正确的安装状态。
[0161](28)另外,即使在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阶段排出部97的中心在与插拔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该排出部97在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的切槽62中也会被位于连接口 57侧的锥形部95矫正位置偏移。因此,此后能够容易地朝向恰当的方向引导排出部97。
[0162](29)并且,作为引导部而发挥功能的切槽62被设置成在与连接口 57相对应的位置沿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延伸,因此在安装废墨罐27时,能够确保对插入连接口 57的排出部97的长的引导距离,从而能够更恰当地对插入方向进行引导。
[0163](30)另外,即使废墨罐27在被从打印机11取出了的状态下发生了掉落,容纳在容器部件44中的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也会被作为移动限制部而发挥功能的柱45卡定,该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向内壁面的移动会受到限制。因此,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在掉落时不会以强的压力与容器部件44的内壁面接触而被压缩,因而此时吸收到内部的废墨水不会被绞出。因此,即使废墨罐27在被从打印机11取出了的状态下发生了掉落,也能够避免被吸收、保持在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中的废墨水从内部渗漏出来。
[0164](31)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移动限制部而发挥功能的柱54能够与其自身相对于作为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的嵌合孔的孔55的嵌合深度相应地确保用于限制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的移动的卡定功能,因此能够降低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落下时发生摆动的可能性。
[0165](32)并且,由于柱54竖立设置在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近似中央部,因此无论废墨罐27掉落时的容器部件44的姿势朝向如何,设置在内底面的近似中央部的柱54与处于容器部件44的落下方向上的下侧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因此,即使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由于掉落时的冲击而向落下方向膨胀,也能够避免由于该落下时的某种姿势朝向而使墨水吸收部件45b、45c、45d的膨胀部分以强的压力与容器部件44的内壁面接触。
[0166](33)即使用于排出废墨水的液体流路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可挠性管43,由于可挠性管43在被具有刚性的支承部件72支承为直线状的状态下相对于废墨罐27中的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 57进行插拔,因此能够很好地进行废墨罐27的拆装作业。
[0167](34)用于向废墨罐27内排出废墨水的液体流路仅通过由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支承可挠性管43而形成,其中所述支承部件72包括作为第一支承部的顶端侧筒状部76、以及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基端侧筒状部75和非筒状部77。并且,作为这样形成的液体流路的下游端的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被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包括顶端侧筒状部76的排出部97支承为指向安装位置31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稳定地形成以运动情况不稳定的可挠性管43作为主体的液体流路。
[0168](35)当形成用于排出废墨水的液体流路时,一旦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插入到支承部件72中的圆筒状的顶端侧筒状部(第一支承部)76中,则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变为嵌合状态而被支承。另外,这样支承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的顶端侧筒状部76在支承部件72中形成在具有预定长度的筒状体73的顶端部,因此作为废墨水的实际的排出口的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也配置在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部,从而能够很好地排出废墨水。
[0169](36)另外,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沿其下游端所指的方向被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支承为近似直线状,因此例如当将废墨水排出到废墨罐27内时,能够容易地将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引导至废墨罐27内的中央附近。
[0170](37)可挠性管43在其下游端与支承部件72的顶端侧筒状部76相嵌合的状态下被支承,并且比该下游端靠近基端侧的预定长度的部位在插入到支承部件72的基端侧筒状部75中的状态下被支承,同时被非筒状部77的卡爪78夹持。因此,能够通过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 (顶端侧筒状部76、非筒状部77、基端侧筒状部75)将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支承为稳定状态。
[0171](38)即使在拆装废墨罐27时容器部件44的姿势倾斜了,由于在支承了可挠性管43的状态下相对于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 57进行插拔的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会追随该倾斜而使顶端侧摆动,因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废墨罐27的拆装作业。
[0172](第二实施方式)
[0173]接着,根据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大气连通孔90的形成位置不同,由于其他方面相同,因此以下主要针对大气连通孔90来进行说明,对其他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74]如图12所不,在本实施方式的废墨iip 27中,大气连通孔90形成在I旲部件4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在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插入到容器部件44内的安装状态下,作为排出部97中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 76a与连接口 57之间的距离X比顶端开口 76a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Y长。
[017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通孔61的附近的部位积极地使废墨水蒸发,因此能够在渗透至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整体之前减少所吸收的废墨水量,其中所述通孔61的附近的部位是从作为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 76a排出并被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吸收的废墨水的吸收量最多的部位。结果,能够增加可排出到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的废墨水的量。
[0176]因此,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9)而能够取得以下效
果O
[0177](39)在废墨罐27中,通过使大气连通孔90位于作为排出废墨水的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 76a的附近,在墨水吸收部件45a~45d中,能够促进废墨水的溶剂成分从作为废墨水吸收量最多的部位的通孔61附近的部位汽化,从而能够很好地维持容纳在废墨罐27中的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
[0178]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以下变更。
[0179]?如图13的(a)~(d)所示,废墨罐27的连接口 57也可以形成为在排出部97插入到该连接口 57中的安装状态下在连接口 57与排出部97之间形成间隙100的非圆形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和与其抵接的废墨罐27的密封部91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使所述间隙100与大气连通的连通路径(未图示)。
[0180]在该情况下,在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安装状态下,在排出部97与连接口 57的开口边缘之间形成的间隙100作为大气连通孔90而发挥作用,因此不需要在废墨罐27的一部分(膜部件46等)上特别地形成大气连通孔90。于是,能够经由该作为大气连通孔90而发挥功能的间隙100使排出到废墨罐27内的废墨水的溶剂蒸发。
[0181]另外,在该情况下,一旦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则该连接口 57的开口边缘与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的外周部至少在三个点P1、P2、P3接触。另外,当通过连结该至少三个点P1、P2、P3中的一个点(例如Pl)和排出部97的中心(连接口 57的中心57a)的直线LI将开口边缘分为两部分时,上述一个点(例如Pl)以外的其他的点(P2、P3)分别位于被直线LI分为两部分的开口边缘中的一侧的边缘上和另一侧的边缘上。因此,在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 57中的情况下,通过开口边缘中的至少三个点(P1、P2、P3)与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的外周部接触来限制该排出部97在连接口 57内向与排出部97相对于该连接口 57进行插拔的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移动。
[0182]因此,当为该图13的(a)~(d)所示的废墨罐27时,即使不特别地形成大气连通孔90,由于在连接口 57与排出部97之间形成的间隙100作为大气连通孔90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很好地维持墨水的回收效率。
[0183]另外,由于连接口 57的开口边缘与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的外周部在至少三个点(P1、P2、P3)接触,限制在与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使不特别地设置定位单元,也能够通过连接口 57来进行排出部97的定位。
[0184]在该图13的(a)~(d)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呈截面为非圆形(例如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多边形)的各种筒状,并且插入排出部97的废墨罐27的作为开口部的连接口 57的开口边缘呈圆形。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取得与图13的(a)~(d)所示的变形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0185].如图14所示,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也可以设置在容器部件44的右侧壁51的下方的位置。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不与通过连接口 57的中心57a的直线L垂直,因此能够取得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186]?如图15所示,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也可以在容器部件44的副左侧壁50b上设置在高度与连接口 57的中心57a相同的位置上。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容器部件44的副左侧壁50b上形成具有斜面的突出部101并在该斜面上设置连接端子59,则由于接触面59a不与通过连接口 57的中心57a的直线L垂直,因此能够取得与各种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187]?如图16所示,定位单元也可以省略筒部58而通过加强肋56a来形成抵接部。另外,也可以通过凹部56的加强肋56a以外的其他板状的部件来构成作为抵接部而发挥功能的定位单元。
[0188]?如图17所示,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也可以如下构成:后侧壁49不分为主后侧壁49a和副后侧壁49b,在该后侧壁49上贯穿形成连接口 57,并穿设形成作为能够插入销85的定位单元的长方形孔102和作为连接端子59的安装部位的矩形孔103。
[0189].如图18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容器部件44的形成连接口 57的主后侧壁49a向容器部件44的里侧后退的形状。另外,如图19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容器部件44的形成连接口 57的主后侧壁49a不是平面状而是圆弧面状。
[0190]?如图20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不在容器部件44的形成连接口 57的主后侧壁49a上形成密封部91。
[0191]?如图21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通过从底面突出设置的突出部104来构成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定梯部60。
[0192]?如图22的(a)、(b)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倾斜轴94A或水平轴94B来构成在容器部件44的前端部形成的抓握部94。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突起部93在开闭门36位于关闭位置时成为限制该倾斜轴94A或水平轴94B变位的限制位置状态并与该倾斜轴94A或水平轴94B接近,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凸部92。
[0193]?如图23的(a)所示,大气连通孔90也可以通过切除膜部件46的前端侧而形成,或者如图23的(b)所示,也可以通过使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中的一部分(在该图中由虚线表示成椭圆状的部位)不与膜部件46粘接来形成。并且,如图23的(c)所示,也可以通过在粘接膜部件46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的一部分上设置切口部105而形成。
[0194]?如图24的(a)~(d)所示,关于擦拭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墨水的接触部和对插入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也可以代替切槽62而从墨水吸收部件45c的端面直至通孔61形成十字状等的狭槽106。或者,也可以代替狭槽106而形成在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上延伸的孔。
[0195]?如图25所示,与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孔55嵌合配合的柱54也可以形成为:从与最上层的墨水吸收部件45d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的柱54的上端面开始沿轴向形成大气连通孔90,并在柱54的下部通过逸槽107使该大气连通孔90的下部与左右各侧壁的外部连通。
[0196].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不在作为其内部空间的容纳空间47中容纳墨水吸收部件45a~45d并将该容纳空间47作为废墨水贮存室来直接贮存废墨水。
[0197].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厚度也可以全部相同,或者也可以各不相同。厚度是任意的,也可以根据其厚度来改变墨水吸收部件45a~45d的片数。
[0198]?打印机11也可以具体化为记录头具有在与记录纸张P的运送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与记录纸张P的整个宽度相对应的整体形状的、所谓全行(full line)式打印机。
[0199].打印机11也可以是将墨盒23安装在打印机11内的除了托架16以外的预定部位上并从各个墨盒23经由供墨管向记录头21侧加压供应墨水的所谓离架式打印机11。
[0200].密封部件也可以是膜部件46以外的树脂制板材等盖部件。
[0201].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也可以构成为当被安装在安装位置31上时上端开口48被密封部件密封。即,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以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 48的后端边缘为支点而进行开闭的盖部件通过在容器部件44向安装方向移动时与设置在容纳室30内的抵接部件滑动接触而在安装完成的时刻变位为密封上端开口 48的状态。
[0202]?管支承机构28的盘簧80也可以设置在支承部件72的凸肩部74与基体部63的前壁之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凸肩部74的后表面侧设置圆柱部79。
[0203].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非筒状部77也可以不是通过切开筒状体73的周壁而形成的,而是由连结分别形成顶端侧筒状部76和基端侧筒状部75的、各自呈圆筒状的两个筒状体的连结部件构成的。
[0204]?也可以在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 57的内周面上安装圆环状的擦拭部件。
[0205].管支承机构28也可以通过直线状的支承部件和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在基体部63的上表面等上的多个管定位部71来支承可挠性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在该情况下,支承部件72也可以仅由筒状体或非筒状部件构成。
[0206] ?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比凸肩部74靠近顶端侧的部分也可以全部由非筒状部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该非筒状部的包括顶端部在内的所有部位设置作为止动固定部的卡爪78。[0207]?支承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也可以由非筒状部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该非筒状部的包括基端部在内的所有部位设置作为止动固定部的卡爪78。
[0208].在销85和长孔58a中,也可以是销85设置在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侧,而长孔58a设置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
[0209]?管支承机构28的支承部件72也可以被固定为顶端侧无法相对于基体部63摆动的水平状态。
[0210].在安装位置31上,从取出方向侧卡住废墨罐27的卡定单元除了卡定梯部40以外还可以包括从容纳室30的底壁32突出形成的卡定凸部。另外,卡定单元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从侧面进行摩擦卡定。
[0211].卡定梯部40也可以构成为卡住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
[02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类似凝胶的流状体的装置。例如可以是:喷射以下液状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所述液状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括了在液晶显示器、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等的制造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色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移液管的、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还可以是:精确地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在上述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液体”除了例如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以外,还包括液状体、流状体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废液回收体,能够相对于具有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在被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能够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所述废液回收体的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口,在相对于所述装置进行拆装时能够将所述排出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或者将所述排出部从所述连接口拔出; 配合部,与限制向从所述装置的取出方向的移动的、所述装置的卡定部相配合;以及 凸部,在所述废液回收体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能够与限制向与所述取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变位的、该装置的突起部抵接并被突出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与所述装置的所述突起部抵接并限制向上方的变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与所述连接口相比被设置在所述取出方向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取出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所述凸部与所述连接口相比被设置在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回收体侧连接端子,在所述装置的所述排出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中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装置所具有的装置侧连接端子相接触; 其中,在与所述排出部相对于所述连接口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当从所述连接口观察时,所述凸部与所述回收体侧连接端子位于同一侧。
6.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喷射头,喷射液体;以及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废液回收体。
【文档编号】B41J2/185GK103991290SQ201410168803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9日
【发明者】原田秀平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