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9947发布日期:2018-07-06 21:1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油墨循环式的喷墨头的喷墨记录装置中,油墨在喷嘴附近无滞留地循环。因此,能够防止油墨变质以及颜色材料的沉降,并能够使油墨吐出的安定性提高。近年来,有将喷墨头与油墨循环装置连结为一体并单元化的装置,实现了紧凑化。

油墨在喷墨头以及油墨循环装置循环时,油墨中包含的气泡也一起循环。如果气泡进入喷墨头内的油墨压力室,则使油墨滴吐出的压力会减小,造成吐出不良。为了防止该问题,在循环路径内,设置捕获油墨中包含的气泡的过滤器。

但是,如果过滤器跟前滞留空气,则导致油墨与过滤器的接触面积变小,通过过滤器的每单位面积的流量增大。其结果,导致过滤器的压力损失变大,循环流量降低。

并且,如果油墨与过滤器的接触面积变小,则过滤器的压力损失变大。如果过滤器跟前的压力超过空气通过过滤器的泡点压力,则导致油墨内的气泡与油墨一同通过过滤器,由于气泡而造成吐出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喷墨单元具有油墨循环式的喷墨头、以及使油墨在所述喷墨头循环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油墨循环装置包括:油墨供给部,与所述喷墨头的油墨导入部连通,向所述油墨导入部供给油墨;油墨返回部,与所述喷墨头的油墨排出部连通,使从所述油墨排出部排出的油墨返回;泵,设置于所述油墨供给部与所述油墨返回部之间;过滤器,将设置在所述泵的吐出部与所述油墨供给部之间的上游侧油墨流路间隔为与所述泵的吐出部连通的第一流路和与所述油墨供给部连通的第二流路,并捕获所述第一流路中油墨内的气泡;以及旁通部,与是从所述第一流路开始经由所述过滤器、第二流路以及喷墨头到达下游侧的路径的、到达设置于所述油墨返回部与所述泵的吸入部之间的下游侧油墨流路的所述路径的流路阻力相比,所述旁通部具有更大的流路阻力,并使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下游侧油墨流路直接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显示包含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概略显示包含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沿图3中5-5线的截面图。

图6A是显示实施方式的泵的吸入部的截面图。

图6B是显示实施方式的泵的吐出部的截面图。

图7A是显示实施方式的泵的吸入部的截面图。

图7B是显示实施方式的泵的吐出部的截面图。

图8是显示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的旁通部的第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显示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的旁通部的第二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10具有油墨循环式的喷墨头11、以及使油墨在喷墨头11循环的油墨循环装置12。油墨循环装置12包括形成油墨供给口的油墨供给部12a、形成油墨返回口的油墨返回部12b、油墨循环泵16、过滤器29、以及形成旁通路径的旁通部50。油墨供给部12a与喷墨头11的形成油墨导入口的油墨导入部11a连通,并向该油墨导入部11a供给油墨。油墨返回部12b与喷墨头11的形成油墨排出口的油墨排出部11b连通,并将从该油墨排出部11b排出的油墨返回。油墨循环泵16配置在油墨供给部12a与油墨返回部12b之间。油墨循环泵16的吐出口16a和油墨供给口12a之间,设置有上游侧油墨流路46。油墨返回口12b和油墨循环泵16的吸入口16b之间,设置有下游侧油墨流路47。过滤器29将上游侧油墨流路46间隔成与油墨循环泵16的吐出部16a连通的第一流路46a和与油墨供给部12a连通的第二流路46b,在第一流路46a中捕获油墨内的气泡。与从第一流路46a开始经由过滤器29、第二流路46b以及喷墨头11到达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路径的流路阻力相比,旁通部50具有更大的流路阻力,并使第一流路46a和下游侧油墨流路47直接连通。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俯视图。

喷墨记录装置1在壳体2内设置有输送台3、托架4及维护单元5。输送台3可滑动地保持在设置在壳体2内的输送用导轨6上。输送用导轨6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直线状延伸。输送台3通过未图示的电机在沿着输送用导轨6的方向上移动。在输送台3设置有将平板纸等片状的记录介质S吸附固定在输送台3上的负压发生装置7。例如,记录介质S不局限于纸,树脂或金属膜、木材板等亦可。

托架4可滑动地保持在设置在壳体2内的扫描用导轨8上。扫描用导轨8在与输送用导轨6正交的大致水平方向上直线状延伸。托架4通过传送带9在沿着扫描用导轨8的方向上移动。传送带9通过未图示的电机驱动。

托架4上搭载有多个喷墨单元10。多个喷墨单元10沿托架4的扫描方向排列。各喷墨单元10包括向记录介质S吐出油墨的喷墨头11、以及在喷墨头11的上部侧与喷墨头11结合的油墨循环装置12。各喷墨单元10根据向记录介质S吐出的油墨的种类而设置。从各喷墨单元10吐出的油墨除了青色、品红、黄色、黑色、白色等颜色不同的油墨之外,还还可以使用透明光泽油墨、或被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照射时发色的特殊油墨等。

各喷墨单元10的油墨循环装置12与各自对应的墨盒13连接。通过具有可挠性的补给管14,各喷墨单元10的油墨循环装置12与对应的墨盒13连接。

多个喷墨单元10在托架4上集中配置,与托架4一起沿扫描用导轨8移动。从喷墨头11向输送台3上的记录介质S吐出油墨时,托架4在与输送台3的移动轨道交叉的范围内移动。从喷墨头11停止吐出油墨时,托架4停止于偏离输送台3的移动轨道的待机位置。

多个喷墨单元10与托架4一起返回到待机位置时,维护单元5覆盖各喷墨头11的油墨吐出部(喷嘴),以防止油墨的蒸发。多个喷墨单元10返回到待机位置时,维护单元5适当清扫与喷墨头11的记录介质S接触的部分。

喷墨头11包括吐出油墨的多个喷嘴、与多个喷嘴相对设置的致动器、在多个喷嘴与致动器之间设置油墨压力室、与油墨压力室连通并能够从外部导入油墨的油墨导入部11a、以及与油墨压力室连通并能够将未从喷嘴吐出的油墨向外部排出的油墨排出部11b(图3、图4仅仅显示油墨导入部11a以及油墨排出部11b)。

上述致动器例如由使用有压电陶瓷的压电振动膜等构成。致动器的构造不局限于该构造,只要能够与输入信号对应而提高油墨压力,也可以是其他构造。

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在记录介质S上对应输入信号执行印刷的情况下,一边使搭载有多个喷墨单元10的托架4和承载记录介质S的输送台3适当直线移动,一边从与多个喷墨单元10内的输入信号对应的喷嘴吐出油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S被吸着固定在输送台3上,在使该输送台3沿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使多个喷墨单元10沿与输送台3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在记录介质S上对应于输入信号执行印刷。但是,记录介质S以及记录介质S的输送方式并不局限于该方式。例如,可以使用像卷筒纸那样卷筒型的记录介质,一边从卷筒抽出该记录介质,一边通过喷墨头11在该记录介质上形成画像。另外,也可以一边通过压纸卷筒逐张输送片状记录介质S,一边通过喷墨头11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画像。

图3为喷墨单元10的立体图。图4为喷墨单元10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喷墨单元10沿图3中5-5线的截面图。

喷墨单元10中,在油墨循环式喷墨头11的上方配置有使油墨在该喷墨头11循环的油墨循环装置12。喷墨头11以及油墨循环装置12相互连结为一体构成喷墨单元10。通过使喷墨头11和油墨循环装置12一体化形成喷墨单元10,简化喷墨头11和油墨循环装置12之间的油墨吸排管。喷墨单元10与从墨盒13输送油墨到油墨循环装置12的补给管14,以及未图示的电力供给配线连接。

油墨循环装置12包括壳体17、油墨供给管18、油墨返回管19、泵单元25以及压力调整部24。

壳体17整体上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在喷墨单元10搭载于托架4(参照图1、图2)的状态下,壳体17中,与输送台3的输送方向一致的纵深方向D的尺寸和高度方向H的尺寸相比,与托架4的扫描方向一致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变小。此外,喷墨头11也同样形成为长方体形,并且抑制喷墨单元10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

油墨供给管18是从油墨循环装置12向喷墨头11供给油墨的管,从壳体17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油墨返回管19是从喷墨头11返回油墨到油墨循环装置12的管,从壳体17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泵单元25包括,从外部向壳体17内补给油墨的油墨供给泵15、以及使油墨在油墨循环装置12和喷墨头11之间循环的油墨循环泵16。

压力调整部24调整壳体17内部的压力,使喷墨头的喷嘴内保持适当的压力。压力调整部24设置在壳体17的上端。

壳体17包括形成供给侧油墨室21和回收侧油墨室22的壳体主体17A、以及与壳体主体17A的宽度方向W的一个侧面结合的扁平状的泵单元壳体17B。壳体17还具有闭塞泵单元壳体17B的与壳体主体17A相反一侧的侧面的单元盖17C。单元盖17C以及泵单元壳体17B之间夹着泵单元25。

壳体17的各部件由例如PPS(聚苯硫醚)形成。如果壳体17是不会使油墨变质的材质,则除了PPS之外,还可以由聚酰亚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环氧树脂以及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形成。除合成树脂之外,壳体17也可以由铝、不锈钢以及黄铜等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合金)形成。

供给侧油墨室21以及回收侧油墨室22在壳体主体17A内沿纵深方向D并排配置。在供给侧油墨室21的下端形成与油墨供给管18连接的油墨供给部12a。在回收侧油墨室22的下端形成与油墨返回管19连接的油墨返回部12b。

泵单元壳体17B在俯视图中形成纵深方向D长的大致椭圆形。泵单元壳体17B的泵单元壳体周壁17B1的内部被沿高度方向H延伸的第一间隔壁26和第二间隔壁27分隔成三个区域。被泵单元壳体17B的第一间隔壁26和第二间隔壁27夹着的中央区域形成三个连通部28。三个连通部28在泵单元壳体17B的高度方向H的偏下方侧范围内形成连通口。

在泵单元壳体17B的与壳体主体17A相反侧的侧面配置有扁平状的泵单元25。泵单元25包括与泵单元壳体17B的侧面相对地重合的基板34、以及在基板34上沿纵深方向D并排配置的油墨供给泵15和油墨循环泵16。

泵单元壳体17B的中央区域与泵单元25和壳体主体17A一起形成吐出室20。泵单元25的两泵15、16的吐出部15a、16a面向吐出室20。泵单元壳体17B的三个连通部28安装有捕获油墨中气泡的过滤器29。两泵15、16吐出的油墨中的气泡在到达供给侧油墨室21之前被该过滤器29捕获。通过与泵单元壳体17B的三个连通部28的边缘部相对的框状的支座29a,过滤器29固定于泵单元壳体17B。

如图5所示,泵单元25配置于从油墨返回部12b以及油墨补给部33到油墨供给部12a的路径的途中。泵单元25与泵单元壳体17B一起安装在壳体17的宽度方向W的一个侧面。油墨供给泵15从墨盒13吸收印刷和维护工作等消费的量的油墨后补给壳体17。油墨循环泵16从回收侧油墨室22吸收油墨后送给吐出室20以及供给侧油墨室21。各泵15、16例如是压电元件泵,通过因压电元件的变形而挠曲的振动膜的驱动,吸入并压送油墨。各泵15、16形成宽度方向W的厚度被抑制的扁平状,从而抑制了油墨循环装置12的宽度方向W的大型化。

壳体17内设置有存积油墨的供给侧油墨室21以及回收侧油墨室22。供给侧油墨室21以及回收侧油墨室22沿纵深方向D相互并列配置。从吐出室20流入的油墨存积在供给侧油墨室21内。供给侧油墨室21内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管18供给喷墨头11。从喷墨头11经由油墨返回管19返回的油墨存积在回收侧油墨室22。

供给侧油墨室21连通于吐出室20。吐出室20在宽度方向W与各油墨室的纵深方向D的内侧部相邻。各泵15、16的吐出侧的逆止阀面向吐出室20。

在壳体17内设置有吸入室23,油墨循环泵16的吸入侧的逆止阀面向吸入室23。吸入室23在宽度方向W与回收侧油墨室的纵深方向D的外侧部相邻。吸入室23与回收侧油墨室22连通。

在壳体17内设置有补给室32,油墨供给泵15的吸入侧的逆止阀面向补给室32。补给室32在宽度方向W与供给侧油墨室21的纵深方向D的外侧部相邻。在补给室32设置有能够从外部补给油墨的油墨补给部33。油墨补给部33中连通设置有向壳体17外突出的连接喷嘴33a。连接喷嘴33a与能够从墨盒13输送油墨到油墨循环装置12的补给管14连接。

吐出室20和补给室32之间被壳体17的补给侧间隔壁48间隔。到达补给室32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泵15输送到吐出室20。

吐出室20和吸入室23之间被壳体17的回收侧的间隔壁49间隔。到达吸入室23的油墨,经油墨循环泵16输送到吐出室20。

供给侧油墨室21的油墨液面的上方,以及回收侧油墨室22的油墨液面的上方,各自形成有未图示的空气室。供给侧油墨室21以及回收侧油墨室22中的上述空气室的压力,通过各自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壳体17的上部设置的压力调整部24对应于该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而运作,适当调整壳体17内部的压力。

如图4所示,泵单元25包括安装在基板34的单元盖17C侧的面的一对压电振动膜35。一对压电振动膜35各自与基板34之间形成有各泵15、16的泵室40、41。各压电振动膜35各自由圆板状的压电元件35a和金属板35b贴合而构成。此外,图4中,符号42表示覆盖压电振动膜35的表里的保护膜,符号43表示将压电振动膜35以及保护片42的周边部保持并固定于基板34的保持环。

通过各压电振动膜35因通电挠曲,各泵15、16使泵室40、41内的容积周期性的变化而输送油墨。各泵15、16通过各自的一对逆止阀限制油墨输送方向为一个方向。各泵15、16中,一个逆止阀设置于吸入部15b、16b,另一个逆止阀设置于吐出部15a、16a。

油墨供给泵15跨越沿纵深方向D互相相邻的补给室32和吐出室20而设置。油墨供给泵15中,吸入部15b面向补给室32,吐出部15a面向吐出室20。

油墨循环泵16跨越沿纵深方向D互相相邻的吸入室23和吐出室20而设置。油墨循环泵16中,吸入部16b面向吸入室23,吐出部16a面向吐出室20。

在油墨供给泵15的吸入部15b,在使吸入室23和泵室40连通的吸入孔36的形成部安装有开关该吸入孔36的片状阀体44i。阀体44i配置于泵室40的内侧,从泵室40的内侧与吸入孔36的边缘的阀座45i抵接分离。

在油墨供给泵15的吐出部15a,在使泵室40与吐出室20连通的吐出孔37的形成部安装有开关该吐出孔37的片状阀体44o。阀体44o配置于吐出室20侧(泵室40的外侧),从吐出室20侧与吐出孔37的边缘的阀座45o抵接分离。

在油墨循环泵16的吸入部16b,在使吸入室23和泵室41连通的吸入孔38的形成部安装有开关该吸入孔38的片状阀体44i。阀体44i配置于泵室41的内侧,从泵室41的内侧与吸入孔38的边缘的阀座45i抵接分离。

在油墨循环泵16的吐出部16a,在使泵室41和吐出室20连通的吐出孔39的形成部安装有开关该吐出孔39的片状阀体44o。阀体44o配置于吐出室20侧(泵室41的外侧),从吐出室20侧与吐出孔39的边缘的阀座45o抵接分离。

阀体44i和阀座45i构成将吸入部15b、16b中油墨的流动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向泵室40、41吸入的吸入方向)的逆止阀。阀体44o与阀座45o构成将吐出部15a、16a中油墨的流动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从泵室40、41吐出的吐出方向)的逆止阀。

图6A是显示当油墨供给泵15以及油墨循环泵16的各泵室40、41的容积增大时,吸入部15b、16b的阀体44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6B是显示当油墨供给泵15以及油墨循环泵16的各泵室40、41的容积增大时,吐出部15a、16a的阀体44o的动作的截面图。图7A是显示当油墨供给泵15以及油墨循环泵16的各泵室40、41的容积减小时,吸入部15b、16b的阀体44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7B是显示当油墨供给泵15以及油墨循环泵16的各泵室40、41的容积减小时,吐出部15a、16a的阀体44o的动作的截面图。

如图6A、图6B所示,当因通电而压电振动膜35挠曲而使泵室40、41扩张时,各泵15、16中吸入侧的逆止阀(阀体44i)打开并且吐出侧的逆止阀(阀体44o)关闭,油墨被吸入泵室40、41。

如图7A、图7B所示,压电振动膜35挠曲而使泵室40、41收缩时,吸入侧的逆止阀(阀体44i)关闭并且吐出侧的逆止阀(阀体44o)打开,从泵室40、41吐出油墨。

通过压电振动膜35反复执行使泵室40、41扩张与收缩的挠曲,油墨连续从各泵15、16输送。

向回收侧油墨室22供给油墨的墨盒13配置于油墨循环装置12的重力方向的相对下方。通过将墨盒13配置于下方,能够保证墨盒13内的油墨的水头压低于回收侧油墨室22的设定压力。因此,仅在油墨供给泵15驱动时,向回收侧油墨室22供给油墨。

供给侧油墨室21具有除去流入的油墨中含有的气泡的机能。供给侧油墨室21内的油墨中的气泡因浮力而向垂直上方上升,到达液面上方的空气室后被除去。空气室的空气量例如根据供给侧油墨室21上部的空气去除构造而维持为设定值。混入补给室32内的空气也流入供给侧油墨室21的空气室。此外,补给室32的上部也可另外具备空气去除构造。

同样,回收侧油墨室22也具有去除流入的油墨中含有的气泡的机能,并维持空气室的空气量为设定值。混入吸入室23的空气也流入回收侧油墨室22的空气室。此外,吸入室23的上部也可另外具备空气去除构造。

各油墨室21、22的空气室作为通过各泵15、16的驱动而吸收脉动(压力变动)的阻尼器而发挥功能。

各油墨室21、22的空气室充满初期填充油墨时等残留的空气,除空气之外也可能充满与油墨难以发生反应的氮气或稀有气体。即,如果初期填充油墨前将喷墨单元10内的空气置换为氮或稀有气体,该置换后向喷墨单元10供给油墨,则空气室内充也可能填充氮气或稀有气体。

油墨循环装置12的循环路径中,按照两泵15、16的吐出部15a、16a、吐出室20、供给侧油墨室21以及油墨供给部12a的顺序油墨流动的流路作为上游侧油墨流路46。油墨循环装置12的循环路径中,按照油墨返回部12b、回收侧油墨室22、吸入室23以及油墨循环泵16的吸入部16b的顺序油墨流动的流路作为下游侧油墨流路47。

上游侧油墨流路46被过滤器29间隔为与油墨循环泵16的吐出部16a连通的第一流路46a和与油墨供给部12a连通的第二流路46b。吐出室20被过滤器29间隔为第一流路46a侧的上游室30和第二流路46b侧的下游室31。

因此,油墨循环装置12具有不经由过滤器29、第二流路46b以及喷墨头11而使第一流路46a与下游侧油墨流路47直接连通的旁通部50。如图8所示,旁通部50由例如直径小的黄铜管等管部件(旁通管)51构成。与从第一流路46a开始经由过滤器29、第二流路46b以及喷墨头11到达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通常路径的流路阻力相比,旁通部50具有更大的流路阻力。

旁通部50的管部件51设置为贯通泵单元壳体17B的周壁17B1的上部,并跨越吐出室20和吸入室23之间的回收侧间隔壁49的上方。管部件51包括在周壁17B1上方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部51a、从水平部51a的吐出室20侧(第一流路46a侧、上游室30侧)的端部开始向下方弯曲延伸的第一下方延伸部51b、以及从在水平部51a的吸入室23侧(下游侧油墨流路47侧)的端部开始向下方弯曲延伸的第二下方延伸部51c。各下方延伸部51b、51c贯通泵单元壳体17B的周壁17B1的上部,进入吐出室20内或者吸入室23内。第一下方延伸部51b下端的第一开口部51b1面向吐出室20的上游室30,第二下方延伸部51c下端的第二开口部51c1面向吸入室23内。两开口部51b1、51c1,例如设置为同等的高度,也可以各自设定为适当的高度。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向记录介质S印刷时,通过托架4的扫描,喷墨记录装置1使喷墨单元10移动。与托架4的扫描同步地,喷墨单元10对应于印刷的画像资料向记录介质S吐出油墨,在记录介质S形成画像。

在记录介质S上印刷的过程中,通过油墨循环装置12的驱动,喷墨头11使油墨循环。在喷墨头11的喷嘴处,通过喷墨头11的致动器的驱动,循环油墨的一部分打破弯液面(油墨与空气的界面),成为油墨滴吐出。

从喷墨头11吐出油墨时,壳体17内的油墨量瞬间减少,回收侧油墨室22内的压力下降。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回收侧油墨室22内的压力的下降时,油墨供给泵15进行驱动,从墨盒13将与吐出的油墨量相当的油墨补给到回收侧油墨室22。

由于上述油墨的循环以及补给,存在壳体17内的油墨中混入气泡的情况。该气泡在吐出室20的上游室30被过滤器29捕获,从而阻止流入喷墨头11。过滤器29捕获的气泡滞留在上游室30内,成为该上游室30内的空气层。该空气层作为通过各泵15、16的驱动而吸收脉动的阻尼器发挥功能,但是如果过度向下按压上游室30的液面,则会增加过滤器29的压力损失,影响循环流量。

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滞留在上游室30内的空气层向下按压液面,在液面下降到某程度时,旁通部50的第一下方延伸部51b的第一开口部51b1露出液面以上。由此,上游室30内的空气层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旁通部50向下游侧油墨流路47(本实施方式中为吸入室23)流出。流出的空气被例如回收侧油墨室22上部的空气去除构造去除。

与从上游室30开始经由过滤器29、下游室31以及喷墨头11到达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通常流路的流路阻力相比,旁通部50具有更大的流路阻力,因此,即使旁通部50的入口在液体中,通过旁通部50向下游侧油墨流路47直接流入的油墨量少,从而维持油墨的循环流量。

通过旁通部50,始终保持过滤器29上游的上游室30的液面适当,保持过滤器29的压力损失适当。由此,油墨的循环流量安定,并且过滤器29上游的压力也被抑制为小于泡点压力,从而抑制空气混入喷墨头11。

以上所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喷墨单元10具备将上游侧流路46间隔为与油墨循环泵16的吐出部16a连通的第一流路46a和与油墨供给部12a连通的第二流路46b、且捕获第一流路46a中油墨内的气泡的过滤器29,并且具备与从第一流路46a开始经由过滤器29、第二流路46b以及喷墨单元11到达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通常流路的流路阻力相比,具有更大的流路阻力,且使第一流路46a与下游侧油墨流路47直接连通的旁通部50。

根据该构成,通过旁通部50能够适度抑制液面的高度,能够通过空气层得到泵脉动的吸收效果,通过减小油墨与过滤器29的接触面积能够抑制过滤器29的压力损失的增大,能够抑制油墨的吐出不良。另外,通过流路阻力的平衡,即使旁通部50的入口在液体中,也能够抑制油墨通过旁通部50直接流入下游侧油墨流路47。

另外,第一流路46a和下游侧油墨流路47间隔着油墨循环装置12的壳体17的回收侧间隔壁49相邻,因此,能够简单地设置连通第一流路46a和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旁通部50。

另外,旁通部50由管部件51构成,因此,与通过形成到壳体17的路径等而形成旁通部5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旁通部50的设定自由度。

另外,管部件51的面向第一流路46a的第一开口部51b1,由于在管部件51的在第一流路46a内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下方延伸部51b的下端开口,因此管部件51的第一开口部51b1的高度能够容易地变更,能够保持上游室30的液面高度设定的自由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旁通部,如图9所示的旁通部150那样,可以由壳体17的例如回收侧间隔壁49的贯通孔形成部151构成。该情况下,能够更简单地形成旁通部50。

本实施方式的旁通部50、150在纵深方向D贯通壳体17的回收侧间隔壁49,使上游侧油墨流路46的上游室30和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吸入室23连通,也可以设定沿宽度方向W等延伸的旁通部,也可以使上游侧油墨流路46的上游室30与下游侧油墨流路47的回收侧油墨室22等连通。

虽然对一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描述的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许多其他方式体现,而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前提下,可以对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范围涵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宗旨的这些方式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