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构件、使用该流路构件的液体喷出头及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21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流路构件、使用该流路构件的液体喷出头及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涉及流路构件、使用该流路构件的液体喷出头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体喷出头,例如已知通过将液体喷出在记录介质上来进行各种印刷的喷墨头。作为液体喷出头所使用的具备喷出孔和加压室的流路构件,已知通过层叠多个形成有构成流路的孔或槽的金属板而成的流路构件。这些金属板通过粘接剂来接合。为了抑制在接合时粘接剂流入孔、槽,在金属板的孔、槽的周围呈环状地形成有粘接剂的排泄槽,这些环状的排泄槽彼此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79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流路构件的特征在于,通过具有孔的多个板经由粘接剂层叠而成,所述孔构成供液体流动的流路,在至少一个所述板上以围绕所述孔并与该孔隔开大致相同的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粘接剂的排泄孔。

另外,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出头用的流路构件和对所述流路内的液体进行加压的加压部。

另外,本公开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出头、将记录介质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输送的输送部、以及对所述液体喷出头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包括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b)是俯视图。

图2是图1的液体喷出头的主要部分即头主体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由双点划线围绕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说明而省略一部分流路后的图。

图4是图2的由双点划线围绕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说明而省略一部分流路后的图。

图5的(a)是图3的沿着v-v线的纵剖视图,(b)是产生了层叠偏移时的(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6的(a)是板的俯视图,(b)是(a)的板以及其他板的排泄孔的俯视图,(c)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流路以及排泄孔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的(a)是包括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的记录装置即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有时简称作打印机)的简要侧视图,图1的(b)是简要俯视图。打印机1通过将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用纸p从输送辊80a向输送辊80b输送,来使印刷用纸p相对于液体喷出头2进行相对移动。控制部88基于图像、文字的数据控制液体喷出头2而使之朝向记录介质p喷出液体,使液滴击中印刷用纸p而对印刷用纸p进行印刷等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2相对于打印机1固定,打印机1为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作为本公开的记录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可举出所谓的串行式打印机,其构成为:交替地进行使液体喷出头2沿着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以往复等方式移动的动作、以及印刷用纸p的输送。

在打印机1上以与印刷用纸p大致平行的方式固定有平板状的头搭载框架70(以下,有时仅称作框架)。在框架70上设置有未图示的20个孔,20个液体喷出头2搭载于各个孔的部分,液体喷出头2的喷出液体的部位面向印刷用纸p。液体喷出头2与印刷用纸p之间的距离例如被设为0.5~20mm程度。五个液体喷出头2构成一个头组72,打印机1具有四个头组72。

液体喷出头2具有在从图1的(a)的跟前侧朝向里侧的方向上、即图1的(b)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条形状。有时将该长的方向称作长边方向。在一个头组72内,三个液体喷出头2沿着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排列,其他的两个液体喷出头2在沿着输送方向错开的位置处,分别逐一地排列在三个液体喷出头2之间。液体喷出头2配置为,使各液体喷出头2所能够印刷的范围在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在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连或者端部重叠,从而能够实现在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无间隙的印刷。

四个头组72沿着记录用纸p的输送方向配置。从未图示的液罐向各液体喷出头2供给液体、例如墨液。向属于一个头组72的液体喷出头2供给相同颜色的墨液,利用四个头组72能够印刷四色的墨液。从各头组72喷出的墨液的颜色例如是品红色(m)、黄色(y)、青色(c)以及黑色(k)。若通过控制部88控制并印刷这样的墨液,则能够印刷彩色图像。

如果采用单色在一个液体喷出头2所能够印刷的范围内进行印刷,则搭载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头组72所包含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头组72的个数可以根据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为了进一步进行多色印刷而增加头组72的个数。另外,若配置多个以同色印刷的头组72并在输送方向上交替地印刷,则即便使用相同性能的液体喷出头2也能够加快输送速度。由此,能够增大单位时间的印刷面积。另外,也可以准备多个以同色印刷的头组72并将其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从而提高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而且,除了印刷带有颜色的墨液以外,也可以为了进行印刷用纸p的表面处理而印刷涂层剂等液体。

打印机1对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用纸p进行印刷。印刷用纸p成为卷绕于供纸辊80a的状态,在通过两个引导辊82a之间之后,通过搭载于框架70的液体喷出头2的下侧,然后通过两个输送辊82b之间,并最终回收至回收辊80b。在进行印刷时,通过使输送辊82b旋转而将印刷用纸p以一定速度输送,并通过液体喷出头2来对印刷用纸p进行印刷。回收辊80b对从输送辊82b送出的印刷用纸p进行卷绕。输送速度例如设为50m/分钟。各辊可以由控制部88控制,也可以人为地手动操作。

记录介质除了是印刷用纸p以外,也可以是卷状的布等。另外,打印机1可以直接输送输送带并将记录介质置于输送带上来进行输送,而代替直接输送印刷用纸p。若这样设置,则能够使单张处理纸、裁断后的布、木材、瓷砖等为记录介质。而且,也可以通过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包含导电性的粒子的液体来印刷电子设备的布线图案等。另外,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朝向反应容器等喷出规定量的液体的化学药剂或包含化学药剂的液体并进行反应等,来制作化学药品。

另外,也可以在打印机1上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控制部88根据从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而知晓的打印机1各部分的状态,来控制打印机1的各部分。例如,在液体喷出头2的温度、液罐的液体的温度、液罐的液体向液体喷出头2施加的压力等给被喷出的液体的喷出特性(喷出量、喷出速度等)带来影响等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改变喷出液体的驱动信号。

接着,对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2进行说明。图2是头主体2a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由双点划线围绕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说明而省略一部分流路的图。图4是与图3相同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说明而省略与图3不同的一部分流路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4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将位于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下方而应该由虚线绘出的歧管5、喷出孔8、加压室10等用实线绘出。图5的(a)是图3的沿着v-v线的纵剖视图,图5的(b)是将图5的(a)的一部分的板放大后的纵剖视图。

液体喷出头2除了头主体2a以外,还可以包括金属制的框体、驱动器ic、布线基板等。头主体2a包括流路构件4、以及纳入有作为加压部的位移元件30的压电致动器基板21。

构成头主体2a的流路构件4具备歧管5、与歧管5相连的多个加压室10、与多个加压室10分别相连的多个喷出孔8。加压室10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开口,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成为加压室面4-2。另外,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歧管5相连的开口5a,从该开口5a供给液体。

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接合有包括位移元件30的压电致动器基板21,各位移元件30以位于加压室10上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压电致动器基板21连接有用于向各位移元件30供给信号的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等信号传递部。

在流路构件4的内部配置有四个歧管5。歧管5具有沿着流路构件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在其两端处且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形成有歧管5的开口5a。四个歧管5分别独立。

流路构件4的多个加压室10形成为二维地扩展。加压室10是在角部实施了圆角的具有大致菱形的俯视形状的中空的区域。加压室10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即加压室面4-2开口。

加压室10经由独立供给流路14而与一个歧管5相连。沿着一个歧管5并与该歧管5相连的加压室10的列即加压室行11在歧管5的两侧各配置有两行,合计配置有四行。因此,整体上配置有16行加压室行11。各加压室行11中的加压室10的长边方向的间隔相同,成为37.5dpi的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各加压室行11的端部的加压室10为虚设构件,未与歧管5相连。借助该虚设构件,从端部起的一个内侧的加压室10的周围的构造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刚性与其他加压室10的构造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刚性相近,由此能够减少液体喷出特性的差异。

属于各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在接近的两行加压室行11之间配置为曲折状,相邻的加压室10的角部交替配置。由与一个歧管5相连的四行加压室行11构成一个加压室组,加压室组有四个。各加压室组内的加压室10的相对的配置相同,各加压室组在头主体2a的长边方向上稍微错开配置。这些加压室10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上的与压电致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中以虽然存在加压室组间等间隔稍微变宽的部分但遍及大致整面的方式排列。另外,各加压室10的开口通过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接合压电致动器基板21而被封闭。

从加压室10的与连接有独立供给流路14的角部对置的角部延伸有下行部16,该下行部16与在流路构件4的下表面的喷出面4-1开口的喷出孔8相连。下行部16在俯视下在使加压室10的对角线延长的方向上延伸。即,长边方向上的喷出孔8的配置与加压室10的配置相同。在各加压室行11中,加压室10以37.5dpi的间隔排列,与一个歧管5相连的加压室10整体上在长边方向上成为150dpi的间隔。而且,与四个歧管5相连的加压室10在长边方向上以与600dpi相当的间隔错开配置,因此加压室10整体上在长边方向上以600dpi的间隔形成。如前所述,喷出孔8的长边方向的配置与加压室10相同,因此喷出孔8的长边方向的间隔也成为600dpi。

换言之,当以与平行于流路构件4的长边方向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式对喷出孔8进行投影时,在图4所示的假想直线的r的范围内,与各歧管5相连的四个喷出孔8、即全部为16个喷出孔8成为600dpi的等间隔。由此,通过向所有的歧管5供给相同颜色的墨液,从而能够整体上在长边方向上以600dpi的分辨率形成图像。另外,与一个歧管5相连的四行喷出孔8在假想直线的r的范围内成为150dpi的等间隔。由此,通过向各歧管5供给不同颜色的墨液,从而能够整体上在长边方向上以150dpi的分辨率形成四色的图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使用四个液体喷出头2并分别在液体喷出头2中将各色的墨液向不同的位置的歧管5供给,从而以600dpi的分辨率形成四色的图像。另外,还可以使用两个液体喷出头2并分别在液体喷出头2中将各色的墨液向不同的位置的歧管5供给,从而以300dpi的分辨率形成四色的图像。

在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上的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独立电极25。独立电极25包括比加压室10小一圈且具有与加压室10大致相似的形状的独立电极主体25a和从独立电极主体25a引出的引出电极25b,独立电极25以与加压室10相同的方式构成独立电极列以及独立电极组。另外,在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公共电极24电连接的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在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两列,另外在长边方向的端部附近沿着短边方向形成有一列。图示的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在直线上断续地形成,但也可以在直线上连续地形成。在压电致动器基板21上,以从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两个长边侧分别朝向中央的方式配置并接合有两片信号传递部。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连接于信号传递部的端部(前端以及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及在其上形成的公共电极用连接电极的面积比引出电极25b及在其上形成的连接电极26的面积大,因此能够使信号传递部不容易从端部剥离。

另外,喷出孔8配置于避开与在流路构件4的下表面侧配置的歧管5对置的区域的位置。而且,喷出孔8配置于流路构件4的下表面侧的与压电致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内。这些喷出孔8作为一个组而占有与压电致动器基板21大致相同的大小以及形状的区域,能够通过使对应的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位移元件30位移来从喷出孔8喷出液滴。

头主体2a所包含的流路构件4具有层叠多个板而成的层叠构造。这些板从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起依次为腔室板4a、基座板4b、孔隙(收缩部)板4c、供应板4d、歧管板4e~g、罩板4h以及喷嘴板4i。在这些板上形成有多个孔、槽。通过各板的厚度为10~300μm程度,从而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孔、槽的形成精度。各板以使这些孔、槽彼此连通而构成独立流路12以及歧管5等流路的方式对位并层叠。头主体2a具有如下结构:加压室10位于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歧管5位于内部的下表面侧,喷出孔8位于下表面,这样构成独立流路12的各部分在不同的位置彼此接近地配设,歧管5与喷出孔8经由加压室10相连。

板4a~i经由粘接剂而层叠。粘接剂的层的厚度为0.1~3μm程度,在图5的(a)、图5的(b)中,省略绘出粘接剂的层。在构成流路的孔、槽的周围配置有粘接剂的排泄槽19、粘接剂的排泄孔18。关于此,之后进行详细叙述。

对在流路构件4的板4a~i形成的孔进行说明。这些孔中存在如下的孔。第一是形成于腔室板4a的加压室10。第二是构成从加压室10的一端向歧管5连接的独立供给流路14的连通孔。该连通孔形成于从基座板4b(详细而言是加压室10的入口)到供应板4c(详细而言是歧管5的出口)为止的各板上。需要说明的是,该独立供给流路14包括收缩部6,该收缩部6形成于孔隙板4c,是流路的截面积变小的部位,在俯视下在一方向上较长。

第三是构成从加压室10的另一端向喷出孔8连通的流路即下行部16的连通孔。下行部16形成于从基座板4b(详细而言是加压室10的出口)到喷嘴板4i(详细而言是喷出孔8)为止的各板。第四是构成歧管5的连通孔。该连通孔形成于歧管板4e~g。

第一连通孔~第四连通孔相互连接,构成从来自歧管5的液体的流入口(歧管5的出口)到喷出孔8的独立流路12。供给至歧管5的液体通过以下的路径从喷出孔8喷出。首先,从歧管5朝向上方进入并通过独立供给流路14,到达收缩部6的一端部。接着,沿着收缩部6的延伸方向水平地前进,到达收缩部6的另一端部。从此处朝向上方行进而到达加压室10的一端部。而且,沿着加压室10的延伸方向水平地前进而到达加压室10的另一端部。从此处起在下行部16中稍微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并同时主要朝向下方行进而向在下表面开口的喷出孔8前进。

压电致动器基板21具有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公共电极24以及由au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独立电极25。公共电极24的厚度为2μm左右,独立电极25的厚度为1μm左右。

独立电极25分别配置于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上的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独立电极25包括俯视形状比加压室主体10a小一圈且具有与加压室主体10a大致相似的形状的独立电极主体25a、以及从独立电极主体25a引出的引出电极25b。在引出电极25b的一端的引出至与加压室10对置的区域外的部分形成有连接电极26。连接电极26是包含例如银粒子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树脂,以5~200μm程度的厚度形成。另外,连接电极26与设置于信号传递部的电极电接合。

另外,在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与公共电极24经由配置于压电陶瓷层21b的未图示的贯通导体而电连接。

详细情况如后所述,从控制部88经由信号传递部向独立电极25供给驱动信号。驱动信号与印刷介质p的输送速度同步地以固定周期供给。

公共电极24在压电陶瓷层21b与压电陶瓷层21a之间的区域遍及面方向的大致整个面而形成。即,公共电极24以覆盖与压电致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内的所有加压室10的方式延伸。公共电极24经由贯穿压电陶瓷层21b形成的过孔而与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相连,所述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在压电陶瓷层21b上形成于避开由独立电极25构成的电极组的位置。另外,公共电极24接地而保持为接地电位。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28与多个独立电极25同样地,与控制部88直接或间接地连接。

压电陶瓷层21b的由独立电极25和公共电极24夹持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成为当向独立电极25施加电压时进行位移的单压电晶片(unimorph)构造的位移元件30。更具体而言,在使独立电极25为与公共电极24不同的电位而对压电陶瓷层21b沿着其极化方向施加了电场时,该被施加了电场的部分作为因压电效应而形变的活性部来工作。在该结构中,当以电场与极化同向的方式由控制部88使独立电极25相对于公共电极24为正或负的规定电位时,压电陶瓷层21b的由电极夹持的部分(活性部)沿着面方向收缩。另一方面,非活性层的压电陶瓷层21a不受电场的影响,因此不会自发地收缩而欲限制活性部的变形。其结果是,在压电陶瓷层21b与压电陶瓷层21a之间沿着极化方向的形变产生差异,由此压电陶瓷层21a以向加压室10侧凸出的方式变形(单压电晶片变形)。

接着,对液体的喷出动作进行说明。通过在来自控制部88的控制下经由驱动器ic等而向独立电极25供给的驱动信号,而使位移元件30驱动(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各种驱动信号来喷出液体,但在此对所谓的拉弹驱动方法进行说明。

预先使独立电极25为比公共电极24高的电位(以下称作高电位),每当存在喷出要求时使独立电极25暂时为与公共电极24相同的电位(以下称作低电位),然后在规定时机再次设为高电位。由此,在独立电极25成为低电位的时机,压电陶瓷层21b、21a(开始)恢复为原来(平坦)的形状,加压室10的容积与初始状态(两电极的电位不同的状态)相比增加。由此,加压室10内的液体被施加负压。于是,加压室10内的液体开始以固有振动周期振动。具体而言,最初加压室10的体积开始增加,负压逐渐变小。接着,加压室10的体积变为最大,压力大致变为零。接着,加压室10的体积开始减少,压力逐渐变高。然后,在压力大致变为最大的时机使独立电极25为高电位。于是,最初施加的振动与接下来施加的振动叠加,将更大的压力施加于液体。该压力在下行部内传播,从喷出孔8喷出液体。

即,通过以高电位为基准而在一定期间将低电位的脉冲的驱动信号向独立电极25供给,从而能够喷出液滴。当该脉冲宽度设为加压室10的液体的固有振动周期的一半的时间即al(acousticlength)时,原理上能够使液体的喷出速度以及喷出量为最大。加压室10的液体的固有振动周期受到液体的物性、加压室10的形状的影响较大,但除此之外,也受到来自压电致动器基板21的物性、以及与加压室10相连的流路的特性的影响。

在此,进一步说明粘接剂的排泄孔18以及粘接剂的排泄槽19。流路构件4通过板4a~i经由粘接剂层叠而构成。由于在板4a~i上配置有构成流路的孔、槽,因此在层叠时,粘接剂的一部分有可能流入孔、槽。若粘接剂大量流入,则流路有可能堵塞,即使量未多到堵塞的程度,流路的截面积也发生改变,流路特性改变,由此液体的喷出特性有可能变动。

在对板4a~i进行粘接层叠时,若粘接剂没有达到遍及板4a~i之间的整个面的量,则会产生未粘接的部分。当在粘接剂遍及板4a~i之间的整个面的状态下为了进行粘接而加压时,粘接剂的一部分会流入流路中。

于是,在构成流路的孔、槽的周围配置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基本上是形成于板4a~i的凹部,通过对板4a~i进行半蚀刻等方式而形成。不过,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也可以贯穿板4a~i,也将这样的形式的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包括在内而称作排泄孔18、排泄槽19。

若存在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则在层叠时粘接剂的一部分流入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因此,流入流路的粘接剂的量变少。其结果是,能够不容易产生流路的堵塞,另外,能够减小流路特性的变动。粘接剂从流路的整个周围流入流路,但通过将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以围绕流路的方式配置,能够抑制粘接剂向流路的流入。

排泄孔18的俯视形状基本上为圆形状或者多边形状,排泄孔18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短边方向的长度之比为3以下,优选为2以下。就排泄槽19的俯视形状而言,排泄槽19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短边方向的长度之比大于排泄孔18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短边方向的长度之比。

就基于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实现的对粘接剂向流路的流入的抑制而言,如下的两个作用发挥影响。第一个作用是,粘接剂不会越过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地流动。粘接剂通常不会大量供给到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被粘接剂填满这样的程度。因此,几乎不存在暂时流入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的粘接剂越过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流动而流入流路的情况。

若排泄槽19无缝隙地围绕流路的周围,则几乎不存在从排泄槽19外流入粘接剂的情况。其结果是,有可能流入流路的粘接剂成为几乎仅向由排泄槽19围绕的区域的粘接部位供给的粘接剂。即,就这样的构造而言,抑制粘接剂向流路的流入的效果高。然而,若设为这样的构造,则当排泄槽19与流路相连而产生了泄漏时,由于排泄槽19延伸得长,因此导致流路特性的变动变大。

第二个作用是,供给至位于排泄孔18及排泄槽19与流路之间的粘接部位的粘接剂大体上会流入排泄孔18、排泄槽19以及流路中距离最近的部位。通过该作用,即使排泄槽19没有无缝隙地围绕流路的周围,也能够减少流入流路的粘接剂的量。

对排泄孔18以及排泄槽19的具体配置进行说明。图6的(a)是图4的双点划线部分的板4e处的俯视图。在板4e上开设有构成歧管5的贯通孔。在流路构件4中,在一个歧管5的两侧各配置有两行喷出孔行9。在板4e上,在平面方向的位置稍微错开但与喷出孔8大致相同的位置处配置有贯穿板4e的下行部16。即,在板4e上,在歧管5的两侧各配置有两行构成下行部16的孔(以下有时称作下行部孔16)的行。在图6的(a)中,绘出了配置于歧管5的单侧的两行下行部孔16的行。以围绕下行部孔16的方式配置有排泄孔18,该排泄孔18为圆形,且具有板4e的厚度的大约一半的深度。另外,在所存在的两个下行部孔16的行之间,配置有板4e的厚度的大约一半的深度的排泄槽19。另外,在歧管5的未配置下行部孔16的范围,排泄槽19沿着歧管5的外缘配置。

基本上,在构成流路的孔或槽中,在开口面积小的孔或槽的周围配置排泄孔18,在开口面积大的孔或槽的周围配置排泄槽19。更具体而言,在下行部16等构成独立流路12的孔当中,在液体沿着板4a~i的层叠方向流动的孔的周围配置排泄孔18。在液体沿着层叠方向流动的流路中,因层叠偏移等而与周围的排泄孔18、排泄槽19相连的可能性变高,因此优选配置排泄孔18而非排泄槽19。

以下,对在下行部孔16的周围配置排泄孔18的情况进行说明。下行部16是将加压室10与喷出孔8相连的流路,是在流路特性变动了的情况下对喷出特性的影响特别大的流路。通过减小下行部16的流路特性的变动,能够减小喷出特性的波动。

若在下行部孔16的周围配置环状的排泄槽19,则下行部16与排泄槽19因板4a~i的层叠偏移或局部的粘接不良等而相连时的喷出特性的变动变大。在液体浸入排泄槽19的情况下,排泄槽19作为附加于下行部16的流路来工作,流路特性改变,由此喷出特性改变。即使液体未浸入排泄槽19,由于残留于排泄槽19的空气如空气阻尼器那样工作,因此喷出特性也改变。

于是,在下行部孔16的周围配置独立的多个排泄孔18。由此,即使下行部16与排泄孔18相连,使下行部16的特性变动也基本上仅是一个排泄孔18造成的,因此能够减小其影响。

粘接剂因排泄孔18而不容易流入下行部孔16的两个作用如上所述。任一作用均是在排泄孔18的位置越远离下行部孔16时粘接剂的流入抑制的效果越小。另外,排泄孔18越接近下行部孔16,则越容易因层叠偏移或粘接部位小而导致下行部16与排泄孔18相连。于是,将排泄孔18配置为与下行部孔16的外缘隔开大致相同的间隔。由此,能够减少因一部分的排泄孔18过于远离下行部孔16而有可能变多的粘接剂向下行部孔16流入的流入量。另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因一部分的排泄孔18过于接近下行部孔16而有可能产生的泄漏。在此,大致相同的间隔是指,离得最近的排泄孔18的与下行部孔16的外缘相距的距离是离得最远的排泄孔18的与下行部孔16的外缘相距的距离的5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尤其是90%以上。

排泄孔18也可以为沿着以下行部孔16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延伸的形状,但若排泄孔18的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之比变大则产生了泄漏时的影响变大,因此希望使比值小。优选使比值为1而不在特定方向上较长,可设为圆形状。

为了通过排泄孔18以围绕下行部孔16的方式配置来抑制粘接剂从下行部孔16的外周流入,基本上在下行部孔16的周围配置三个以上的排泄孔18。然而,对于附近存在其他流路等的情况等,也有时仅配置两个排泄孔18即可。例如,对于图6的(a)的与歧管5接近的下行部孔16,由于在图中的下行部孔的下侧的附近配置有歧管5,因此在配置有歧管5的方向上配置排泄孔18的必要性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以由两个排泄孔18和构成歧管5的孔围绕下行部孔16的方式进行配置。

通过排泄孔18的开口面积比下行部16的开口面积小,从而能够减少下行部16与排泄孔18相连时的下行部16的流路特性的变动。

在以围绕下行部孔16的方式隔开大致相同的间隔地配置排泄孔18的情况下,优选如图6的(a)所示那样,在比该排泄孔18还靠外侧的位置配置其他的排泄孔18。外侧的排泄孔18以在从下行部孔16观察时与内侧的排泄孔18中的相邻的排泄孔18的间隙重叠的方式配置。上述的第一个作用也因排泄孔18而产生,但排泄孔18与排泄槽19不同,无法无缝隙地配置于下行部孔16的周围。因此,有可能从相邻的内侧的排泄孔18之间向下行部孔16流入粘接剂。若将外侧的排泄孔18如上所述那样配置,则能够使粘接剂不容易从相邻的内侧的排泄孔18之间流入下行部孔16。

接着,对配置有下行部孔16的板连续地层叠的情况下的排泄孔18的配置进行说明。图5的(b)是将图5的(a)中的板4e~g放大后的纵剖视图。在板4e~g分别配置有下行部孔16。在设计上,下行部16配置为:从图5的(b)的上方向下方连接,且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即从板4e朝向板4g而稍微朝向图的右方偏移。图5的(b)示出相对于设计而言板4f向左偏移地层叠的状态。

在图5的(b)中,将板4f设为第一板4f,在第一板4f上配置有作为下行部孔16的第一下行部孔16a以及作为排泄孔18的第一排泄孔18a。而且,将板4e设为第二板4e,在第二板4e上配置有作为下行部孔16的第二下行部孔16b以及作为排泄孔18的第二排泄孔18b。

图6的(b)是从第二板4e侧即上侧观察第二板4e的第二下行部孔16b以及第二排泄孔18b、第一板4f的第一下行部孔16a以及第一排泄孔18a而得到的俯视图。图6的(b)与图6的(a)相比放大地绘出。

第一板4f的第一下行部孔16a的设计上的位置是16a-1的双点划线的位置。由于第一板4f比设计上向左层叠,因此成为图5的(b)那样的状态。

由于存在层叠偏移,因此在图5的(b)的截面中观察到的第一板4f的第一排泄孔18a与下行部16相连。在此,若在第二板4e的a位置配置有第二排泄孔18b,则下行部16也与处于a位置的排泄孔18b相连。反过来说,若在a位置不配置排泄孔18b,则能够降低因一处的层叠偏移而产生两处的泄漏的可能性。a是相对于第一孔下行部孔16a而与第一排泄孔18a相反的位置,通过不在该相反位置a配置排泄孔18b,从而如上所述能够减少泄漏的产生部位。不仅是在一个截面,优选如图6的(b)所示那样,在所有的与第一排泄孔18a对应的相反位置a均不配置第二排泄孔18b。

另外,在采用这样的设计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各板中,相对于下行部孔16将排泄孔18配置为n次的旋转对称(n为3以上的奇数),并将相邻层叠的板的排泄孔18配置于彼此重叠的位置。若这样配置,则即使板的层叠位置偏移而导致下行部16与一个排泄孔18相连,也由于在其相反位置a未配置排泄孔18而不容易产生泄漏。这样的配置对于如下行部16那样液体沿着层叠方向流动的孔连续3层以上地相连的构造而言尤为有效。

另外,在这样的构造中,相反区域a在层叠方向上连续配置,因此能够增强板彼此的粘接强度。这是因为,若存在排泄孔18,则在该排泄孔18的上下难以传递压力,因此该部分的粘接强度有可能变弱,但若实心的相反区域a在层叠方向上连续,则粘接强度变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a)中,在处于图的上侧的下行部孔16处,配置于下行部孔16的最近的位置的排泄孔18相对于下行部孔16配置为9次的旋转对称。

图6的(c)是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下行部孔16、以及作为排泄孔18的第三排泄孔18c及第四排泄孔18d的俯视图。这样的构造例如能够用于代替图6的(a)的下行部孔16的周围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图6的(c)比图6的(a)放大率大,绘出的下行部孔16的实际大小是相同的。

从下行部孔16、更详细而言从下行部孔16的面积重心观察的情况下的相邻的第三排泄孔18c之间的间隙是b的范围。第四排泄孔18d配置于比第三排泄孔18c靠外侧的位置,一部分的第四排泄孔18d配置为在从下行部孔16观察的情况下与第三排泄孔18c之间的间隙b重叠。通过这样配置,从而能够使供给至相邻的第三排泄孔18c之间的粘接剂、以及供给至比其靠外侧的位置的粘接剂不容易流入下行部孔16。若在从下行部孔16观察的情况下第四排泄孔18d与第三排泄孔18c之间的间隙b整体重叠,则能够使粘接剂更加不容易流入下行部孔16。

另外,若在从下行部孔16观察的情况下第四排泄孔18d比第三排泄孔18c大,则能够使粘接剂更加不容易流入下行部孔16。

附图标记说明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液体喷出头

2a···头主体

4···流路构件

4a~i···(流路构件的)板

4-1···喷出孔面

4-2···加压室面

5···歧管(公共流路)

5a···开口

6···收缩部

8···喷出孔

9···喷出孔行

10···加压室

11···加压室行

12···独立流路

14···独立供给流路

16···下行部(构成下行部的下行部孔)

18···排泄孔

18a···第一排泄孔

18b···第二排泄孔

18c···第三排泄孔

18d···第四排泄孔

19···排泄槽

21···压电致动器基板

21a···压电陶瓷层(振动板)

21b···压电陶瓷层

24···公共电极

25···独立电极

25a···独立电极主体

25b···引出电极

26···连接电极

27···虚设构件连接电极

28···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

30···位移元件(加压部)

70···(头搭载)框架

72···头组

80a···供纸辊

80b···回收辊

82a···引导辊

82b···输送辊

88···控制部

a···(排泄孔的)相反区域

p···印刷用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