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填充装置、墨填充方法、墨盒的制造方法以及墨盒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7392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墨填充装置、墨填充方法、墨盒的制造方法以及墨盒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相对于喷墨印刷装置可装卸的墨盒填充墨的墨填充装置和墨填充方法等,特别是涉及由于在向墨盒填充墨之际墨难以洒落因而墨污损盒和周边环境的隐患较少、且能够高效地实施通过墨的填充进行的墨盒的生产的墨填充装置和墨填充方法等。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在将所期望的图像印刷于作为印刷介质(被印刷体)的纸张的喷墨印刷装置中,为了向喷墨头供给墨,使用了喷墨记录装置用墨盒(以下简称为“墨盒”)。该墨盒成为在收纳有墨的墨容器设置用于导出墨的墨供给部并将该墨容器收纳于箱型的外包装体而成的构造。

对于该墨盒,存在如下期望:相对于喷墨印刷装置容易装卸,针对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落下、输送时的振动等具有耐受性,且希望能够廉价地制作。因此,为了满足这些期望,本申请人提供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墨盒。

如在图9中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样,以往的墨盒200是可沿着水平方向(装卸操作方向)相对于印刷装置装卸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包括:作为细长的外箱的外包装体240;卡合面220,其设于外包装体240的开口的一端部且可与印刷装置的盒安装机构卡合;设于卡合面220的作为墨的喷出口的墨供给部230;以及墨容器210,其与墨供给部230连通,收纳到外包装体240内。此外,在图9中,墨容器210以长方体形状示出,但这只不过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填充限定量的墨而膨胀了的状态的例示。

以往,在制造上述那样的构造的墨盒的工序中,特别是在向墨容器填充限定量的墨之际,以如下那样的顺序进行。首先,如图10所示,将两张作为墨容器210的材料的合成树脂制的长方体形状的片材重叠,使两端开口的连通管250介于片体的一短边的中央。在该状态下,将片体的四周热粘接,构成内外由连通管250连通的袋体。在图10中,对利用热粘接粘合好的区域标注斜线来表示。接着,在将连通管250朝上的状态下使利用连通管250开口的墨容器210直立并利用适当的手段进行保持,使用适当的墨填充装置而从连通管250向袋体的内部注入、填充墨。此时,无需特别施加压力来注入。连通管250的开口具有相当的宽度,因此,若供给墨,则墨因重力向墨容器210内注入并进行填充。填充了限定量的墨之后,停止墨的供给,将设有常闭的开闭阀的墨供给部260插入连通管而以液密状态固定,将墨密封于墨容器210内。由此,填充有限定量的墨且能够借助墨供给部260向外部供给墨的墨容器210完成。

此外,构成墨容器210的合成树脂制的片材未必限于两张,也可以以两张以上的张数构成,即使是该情况下,也成为连通管250以液密状态贯通由合成树脂制的片材构成的袋体的一部分的构造,这点与上述的由两张片材构成的情况相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29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设于墨盒200的墨容器210的连通管250的开口较宽,因此,若使墨容器210直立,则能够从连通管250简单地填充墨。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优点,所以采用了如下的工序:在将内置有开闭用的阀的墨供给部260安装于连通管250之前,从连通管250的开口向墨容器210内注入墨,之后,将墨供给部260安装于连通管250。

不过,用于填充墨的连通管250的开口较宽,虽然能够增大填充墨之际的流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墨的填充,但是,若弄错伴随填充完成的墨投入停止的时机,则有可能导致墨从连通管250的开口洒落,弄脏墨容器210的外侧、周边设备周围。另外,即使墨未从连通管250的开口洒落而完成了填充,若填充到内部的墨的量比限定的量多,则在最后的工序中将墨供给部260插入连通管250的开口之际,墨容器210内的墨也有可能向外溢出而弄脏墨容器210的外侧等。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包括设有带阀的墨供给部的墨容器的墨盒填充墨之际由于墨难以洒落因而墨污损盒和周边环境的隐患较少、且能够高效地实施由墨的填充进行的墨盒的生产的墨填充装置和墨填充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所述的墨填充装置是用于向墨盒填充墨的墨填充装置,其中,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

该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装置具有:

按压部,其能够沿着所述中栓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所述中栓自由地进行相对移动,用于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中栓相对移动;

接头部,其套设在所述按压部的外部,并且能够与利用所述按压部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连接;以及

墨填充部,其与所述接头部连接而能够从利用所述按压部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向所述墨容器填充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墨填充装置,技术方案2所述的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墨盒具有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包覆所述中栓。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墨填充装置,技术方案3所述的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装置具有抽吸部,该抽吸部与所述接头部连接,能够从利用所述按压部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对所述墨容器的内部进行抽吸而将所述墨容器内的墨和空气中的至少一者向外部吸出。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墨填充装置,技术方案4所述的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装置具有切换阀,该切换阀用于将所述墨填充部和所述抽吸部择一地与所述接头部连接并使其与所述接头部连通。

技术方案5所述的墨填充装置,其是用于向墨盒填充墨的墨填充装置,其中,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具有:栓部,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杆部,其从所述栓部延伸设置;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

包覆构件,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的所述杆部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无论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封闭着的状态下,还是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打开着的状态下,该包覆构件都遮盖所述杆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其不与所述墨容器接触,

该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装置具有:

按压部,其能够沿着所述中栓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所述中栓自由地进行相对移动,用于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中栓相对移动;以及

接头部,其套设在所述按压部的外部,并且能够与利用所述按压部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墨填充装置,技术方案6所述的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装置具有抽吸部,该抽吸部与所述接头部连接,能够从利用所述按压部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对所述墨容器的内部进行抽吸而将所述墨容器内的墨和空气中的至少一者向外部吸出。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墨填充装置,技术方案7所述的墨填充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装置具有墨填充部,该墨填充部与所述接头部连接,能够从利用所述按压部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向所述墨容器填充墨;

该墨填充装置包括切换阀,该切换阀用于将所述墨填充部和所述抽吸部择一地与所述接头部连接并使其与所述接头部连通。

技术方案8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是向墨盒填充墨的墨填充方法,其中,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

该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所述中栓向所述墨容器内按压,从而打开所述供给口部;

第2工序,在该第2工序中,从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注入墨;以及

第3工序,在该第3工序中,在所述墨容器内的墨达到了预定的量的阶段解除对所述中栓的按压。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技术方案9所述的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墨盒包括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包覆所述中栓。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是向墨盒填充墨的墨填充方法,其中,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具有:栓部,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杆部,其从所述栓部延伸设置;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

包覆构件,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的所述杆部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无论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封闭着的状态下,还是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打开着的状态下,该包覆构件都遮盖所述杆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其不与所述墨容器接触,

该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所述中栓向所述墨容器内按压,从而打开所述供给口部;

第2工序,在该第2工序中,从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注入墨;以及

第3工序,在该第3工序中,在所述墨容器内的墨达到了预定的量的阶段解除对所述中栓的按压。

根据技术方案9或10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技术方案11所述的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工序结束之后,在所述供给口部打开着的状态下按压所述墨容器而使存在于所述墨容器内的空气向所述墨容器外释放。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技术方案12所述的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工序结束之后,从所述供给口部对所述墨容器的内部进行抽吸而将一部分墨吸出,从而使存在于所述墨容器内的空气向所述墨容器外释放。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技术方案13所述的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填充方法在所述第1工序和所述第2工序之间设置有残墨处理工序,在该残墨处理工序中,利用所述抽吸部对残存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的墨进行抽吸而将其吸出。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墨填充方法,技术方案14所述的墨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供给口部朝向侧面的方式配置所述墨盒来进行墨的填充。

技术方案15所述的墨盒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

该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墨盒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所述中栓向所述墨容器内按压,从而打开所述供给口部;

第2工序,在该第2工序中,从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注入墨;以及

第3工序,在该第3工序中,在所述墨容器内的墨达到了预定的量的阶段解除对所述中栓的按压。

技术方案16所述的墨盒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具有:栓部,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杆部,其从所述栓部延伸设置;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

包覆构件,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的所述杆部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无论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封闭着的状态下,还是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打开着的状态下,该包覆构件都遮盖所述杆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其不与所述墨容器接触,

该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墨盒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所述中栓向所述墨容器内按压,从而打开所述供给口部;

第2工序,在该第2工序中,从打开后的所述供给口部注入墨;以及

第3工序,在该第3工序中,在所述墨容器内的墨达到了预定的量的阶段解除对所述中栓的按压。

技术方案1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该墨盒具有:

墨容器,其用于收纳新填充的墨;

供给口部,其使所述墨容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中栓,其具有:栓部,其用于打开、封闭所述供给口部;杆部,其从所述栓部延伸设置;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中栓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

包覆构件,其设于所述墨容器的内部,用于对所述中栓的所述杆部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无论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封闭着的状态下,还是在所述栓部使所述供给口部打开着的状态下,该包覆构件都遮盖所述杆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其不与所述墨容器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墨填充装置,将接头部连接于墨盒的供给口部,沿着墨盒的中栓的移动方向使按压部相对于供给口部相对移动,克服墨盒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中栓相对移动,从而能够使供给口部打开而使墨填充部和墨容器连通。在此若使墨填充部工作,则能够不使墨向外部洒落地经由接头部向墨容器内可靠地填充。在填充墨之后,若使墨盒的供给口部和接头部相对地分开而解除按压部对中栓的相对的按压,则被施力部件施力的中栓将供给口部可靠地封闭。这样,不使墨洒落且不存在墨污损盒和周边环境的情况,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实施由墨的填充进行的墨盒的生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墨填充装置,在设于作为该墨填充装置所针对的对象的墨盒的墨容器的墨供给部以无论在墨盒的装卸时有无滑动都始终覆盖中栓的杆部的状态设有包覆构件,因此,即使是在例如墨残余量变少且墨容器瘪了时,杆部的端部与墨容器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由此,包覆构件作为保护墨容器的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在以往的墨盒中会产生的墨容器的损伤导致的墨泄漏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墨填充装置,在向残留有墨的墨容器填充墨之际,能够在利用抽吸部将残存的墨从墨容器吸出之后,进行墨的填充,另外,于在填充了墨之际空气进入到墨容器中的情况下,能够将空气吸出。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墨填充装置,通过使切换阀切换,能够使墨填充部与接头部连接并接通而对墨容器进行墨的填充,另外,能够根据需要使抽吸部与接头部连接并使其与所述接头部连通,对墨容器的内部进行抽吸,从墨容器吸出墨,另外,将存在于墨容器内的空气吸出。

根据技术方案5、6、7所述的墨填充装置,能够获得与技术方案1、2、3、4同等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墨填充方法,在第1工序中,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将中栓向墨容器内按压来打开供给口部,在第2工序中,从打开后的供给口部注入墨,在第3工序中,在墨容器内的墨达到了预定的量的阶段解除对中栓的按压而能够直接密封墨容器。因此,墨不洒落且不存在墨污损墨盒和周边环境的情况,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实施由墨的填充进行的墨盒的生产。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墨填充方法,在设于作为该墨填充方法所针对的对象的墨盒的墨容器的墨供给部以无论在墨盒的装卸时有无滑动都始终覆盖中栓的杆部的状态设有包覆构件,因此,即使是在例如墨残余量变少且墨容器瘪了时,杆部的端部与墨容器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由此,包覆构件作为保护墨容器的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在以往的墨盒中会产生的墨容器的损伤导致的墨泄漏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墨填充方法,能够获得与技术方案8、9同等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墨填充方法,在第2工序中,从打开着的供给口部将墨注入墨容器内,之后,在供给口部打开着的状态下,按压墨容器而能够使存在于墨容器内的空气向墨容器外释放。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墨填充方法,在第2工序中,从打开着的供给口部将墨注入墨容器内,之后,从供给口部对墨容器的内部进行抽吸而将一部分墨吸出,从而能够使处于墨容器内的空气向墨容器外释放。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墨填充方法,在使用了墨填充装置的墨的填充工序中,能够在第1工序和第2工序之间利用抽吸部将残存于墨容器的内部的墨吸出,因此,残存墨和要填充的墨不会在墨容器的内部混合。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墨填充方法,以使供给口部朝向侧面的方式配置墨盒来进行墨的填充,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假设在墨的填充工序中墨从供给口部向外溢出,溢出来的墨附着于墨容器的外面的隐患也较小,污损墨容器的可能性也较小。

根据技术方案15、16所述的墨盒的制造方法,能够获得与技术方案8、9同等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墨盒,能够获得与技术方案8、9、10同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装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喷墨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1的(b)是该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1的(c)是该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的(a)是表示从该盒的表侧观察到的外观和内部的概略透视图,图2的(b)是从背面侧观察该盒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该盒和实施方式的墨填充装置的连接部附近的连接前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连接有该盒的该墨填充装置的概要的示意性的构成图。

图5是该盒和该墨填充装置的连接部附近的连接后的放大剖视图。

图6的(a)是表示由该墨填充装置对该盒进行的墨填充操作的实验结果的表图,图6的(b)是图5的b-b剖面线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图6的(a)的表图获得的填充压力与填充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根据图6的(a)的表图获得的填充压力与1000m1填充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以往的墨盒的概略透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墨盒所具有的墨容器的构造和制造工序的概略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墨盒;10、墨容器;14、供给口部(14a、开口;14b、凹部;14c、突起部);15、中栓(15a、栓部、15b、杆部、15c、卡合承受部、15d、o形密封圈);16、施力部件;17、包覆构件(17a、支承部;17b、包覆部);20、外包装体;30、卡合部(30a、抵接面);50、设置部;51、盒连接部;52、按压部;53、接头部;s、切换阀;p1、构成墨填充部的第1泵;t、构成墨填充部的墨罐;p2、作为抽吸部的第2泵;100、印刷装置;300、墨填充装置;a、装卸方向(a1、装填方向;a2、脱离方向);b、墨流出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方式可想到的可实施的其他方式、实施例和运用技术等全部包含于本发明的范畴。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参照了所附的各图的以下的说明中,在为了表示方向乃至位置而使用了上、下、左、右这些用语的情况下,这些用语与使用者如图示那样观察各图的情况下的上、下、左、右一致。

另外,将本发明的墨盒1相对于印刷装置100水平地装卸的方向设为“装卸方向a”,将使墨盒1插入印刷装置100而装填于印刷装置100的方向设为“装填方向a1”,将使墨盒1脱离印刷装置100而拆卸的方向设为“脱离方向a2”。

而且,装填方向a1与填充到墨盒1的墨向印刷装置100流出的方向(以下称为“墨流出方向b”)同向,在将墨容器10收纳于外包装体20之际所插入的方向与脱离方向a2同向。

[1.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的(a)~图1的(c)中的任一者所示,可装填本方式的墨盒1的印刷装置100以喷墨方式的行式彩色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其具有多个喷墨头,各喷墨头形成有多个喷嘴,从各喷墨头喷出不同颜色的墨而以行为单位进行印刷,将多个图像以彼此叠合的方式形成于由输送带输送来的被印刷介质(纸张)上而形成。

此外,在本形态中,线型的喷墨头设有四个,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这四个颜色的墨从各喷墨头喷出而形成图像,但对喷墨头的数量、墨的色数·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印刷装置100具备用于对构成该装置的各部综合地进行控制而使与印刷作业相应的印刷处理执行的控制部110。该控制部110除了进行利用上述的喷墨头的印刷处理、输送机构的驱动控制之外,还进行与来自墨盒1的墨供给有关的控制。

而且,控制部110与包括例如由操作键、显示/输入面板等构成的输入设备的设定操作部120连接,通过该设定操作部120能够受理使用者的指示、设定操作。

如图1的(a)、图1的(c)所示,在印刷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00a的上部,按照每个喷墨头设有多个(在图中是与喷墨头的数量相应的四个)用于连接墨盒1的盒连接部130。

另外,配设有上面装置140,以覆盖盒连接部130的上方。在装填墨盒1之际,将墨盒1沿着水平方向(装填方向a1)插入该上面装置140的下表面与印刷装置100的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在该上面装置140配设有上述设定操作部120、随着输送被放置到例如adf(自动输稿器,autodocumentfeeder)的原稿而进行光学读取来进行数字数据化的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

而且,在盒连接部130设有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之际与随后论述的卡合部30嵌合的保持部。

[2.墨盒的整体结构]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墨盒1的结构。

如图2的(a)或图2的(b)所示,墨盒1是可沿着相对于印刷装置100而言的水平方向即装卸方向a装卸的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细长的壳体。墨盒1包括:墨容器10,其是由可填充预定的墨的热塑性膜材料形成的;外包装体20,其是可供墨容器10插入的外箱;以及卡合部30,其设于墨容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能够与前述的印刷装置100的盒连接部130或随后论述的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130卡合。

<2-1.墨容器>

图2所示的墨容器10是可封入墨的袋体。详细情况随后论述,但本实施方式的墨容器10是通过将两张长方形状的热塑性膜11重叠并在使随后论述的墨供给部13介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状态下利用热熔接将两张热塑性膜11的周围接合而形成的。将墨容器10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插入,将装配有墨供给部13的卡合部30与开口部嵌合,从而组装成墨盒1。

此外,对于墨供给部13这一名称是因为在印刷装置100中使用之际经由该部分向印刷装置100供给墨而得以命名的,但如随后论述那样,若将墨盒1与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130连接,则也能够经由该墨供给部13相反地向墨容器10内注入、填充墨。

如图3的下方所示,墨盒1的墨供给部13具有设有使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14a的供给口部14。在供给口部14的前表面侧以围绕开口14a的方式设有环状的凹部14b。该凹部14b是用于与前述的印刷装置100和随后论述的墨填充装置300的各盒连接部连结的构造。在该供给口部14装入有使供给口部14的连通打开或封闭的中栓15、对中栓15向墨流出方向b施力而将供给口部14封闭的施力部件16、沿着装卸方向a对中栓15的随着墨盒1的装卸而产生的滑动进行引导的包覆构件17。

另外,墨供给部13具有在膜11与膜11之间热熔接而与墨容器10成为一体的连通管19。该连通管19是筒状的构件,将墨容器10的内外连通。

然后,将装入有中栓15等的所述供给口部14从其基端部插入所述连通管19的开口部而以液密状态嵌合固定,供给口部14和墨容器10被一体化。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利用中栓15对开口14a的开闭,使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或阻断。

对在墨供给部13中所述中栓15使路径开闭的构造进行详细论述。

中栓15具有:栓部15a,其顶端与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抵接而使墨容器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连通封闭;杆部15b,其从栓部15a的后端侧(与要抵接于供给口部14的那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卡合承受部15c,其设于栓部15a的顶端,与印刷装100的盒连接部或随后论述的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卡合;以及o形密封圈15d,其嵌入栓部15a的周围,在将开口14a封闭之际填埋栓部15a与供给口部14之间的间隙。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中栓15在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栓部15a的顶端侧的面与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抵接而使供给口部14封闭。另外,o形密封圈15d填埋栓部15a与供给口部14之间的间隙。由此,墨容器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连通被阻断,墨不会向外部流出。

对中栓15向封闭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16由弹簧、橡胶等弹性体形成,从栓部15a的后端侧向将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封闭的方向(即,装填方向a1)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部件16,使用了弹簧。

覆盖滑动的中栓15的杆部15b的包覆构件17包括:支承部17a,在其顶端支承施力部件16;大致圆筒形状的包覆部17b,其从支承部17a延伸设置。包覆构件17的长度设定成:利用支承部17a支承施力部件16,并且将栓部15的杆部15a从供给口部14露出的部分全部遮盖。即,无论在如图3所示那样栓部15使供给口部14封闭着的状态下,还是在如图5所示那样栓部15被外力按入而使供给口部14打开着的状态下,栓部15的杆部15b都被包覆构件17遮盖着。

这样,包覆部17b设为无论中栓15有无滑动都将杆部15b的从供给口部14露出的部分全部覆盖那样的长度,因此,即使是在例如墨残余量变少且墨容器10瘪了时,杆部15b的端部与墨容器10的内表面也不会接触。由此,墨容器10被中栓15损伤的危险性消失,使用者能够在不用在意操作的前提下使用墨盒1。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包覆部17b的上半部在预定长度内被设为使其与杆部15b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变窄的内径(引导用内径)。由此,杆部15b能够在墨盒1的装卸时沿着装卸方向a以正确的姿势滑动。而且,包覆部17b的下半部设为使其与杆部15b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宽那样的内径。

在对所述引导用内径进行加工时要求较高的精度,因此,存在制造成本提高这样的问题,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覆部17b中,不需要引导用内径的部分的内径比引导用内径大预定长度,不在不必要的范围对成为引导用内径的部分进行成形,从而抑制了制造成本。

根据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如图3所示,在将墨盒1向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装填之前,在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栓部15a被朝向开口14a按压,因此,开口14a被堵塞,并且,利用o形密封圈15d填埋栓部15a与供给口部14之间的间隙,成为供给口部14被封闭而墨无法通过的状态。

与此相反,详细随后论述,但如图5所示,若中栓15受到与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相反的方向的按压力而朝向墨容器10内滑动,则开口14a被打开而使墨容器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此时,若墨盒1被装填于印刷装置100,则能够沿着墨流出方向b将墨从墨盒1向印刷装置100供给。另外,此时,若墨盒1被装填于墨填充装置300,则能够向墨盒1的墨容器10内填充墨。

此外,如图3所示,在供给口部14的顶端设有突起部14c,以便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时,在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的连接部分与开口14a之间设置微小的间隙,使墨的流出量或流入量优化成恒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14a的周围,三个突起部14c隔开大致相等角度间隔地设置。

<2-2.外包装体>

如图2所示,外包装体20通过将设定于纸制(例如,瓦楞板纸)的片构件的折边弯折并将抹胶部分粘合而被组装成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呈有底的空心长方体的箱状。

要与印刷装置100侧或墨填充装置300侧的盒连接部130卡合的卡合部30嵌入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盒装填时的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侧的开口部),成为与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的连接部分抵接的抵接面。

而且,如图2的(b)所示,在外包装体20的下表面形成有贯通外包装体20的表面的拉拔用的凹部21。该凹部21是通过在外包装体20的凹部形成部位形成预定的切口并在外包装体20的构件表面上将切开的部分向内表面侧、且朝向终端侧弯折而形成的。

另外,如图2的(a)所示,在外包装体20的内部终端配置有确保外包装体20的内表面与墨容器10的终端部12的尖形外表面之间的内部空间的形状的分隔构件22。由此,使用者在进行墨盒的装卸操作之际,能够抓住外包装体20终端的凹部21而拉出墨盒,墨盒1的装卸变得容易,操作性得以提高。另外,在墨盒1的装卸时,使用者的手不直接接触墨容器10,因此,能够防止墨容器10的损伤。

另外,如图2的(a)所示,在外包装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粘贴有对该两端部进行加强而将整体保持成箱型的标签贴31,在外包装体20的上表面以与该标签贴31的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有标签贴剥下用的切口23。该切口23的一部分成为弯折部,其他部分断裂,使用者用手指将切口23向外包装体20的内方压入,抓住已断裂的部分而拉拽标签贴31和外包装体20,使标签贴31与外包装体20的已断裂的一部分一起剥下,因此,能够简易地进行标签贴31和外包装体20的分离作业。

<2-3.卡合部>

卡合部30由树脂或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在将墨盒1装填到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之际,作为与印刷装置100或墨填充装置300的连接部分卡合的装卸机构发挥功能。

如图2的(a)、图2的(b)所示,卡合部30在嵌合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之后,被在背面具有粘合性的封缄(日文:シール)状的所述标签贴31(例如像薄膜法合成纸那样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合成纸的背面涂敷有粘接剂的片状物)粘贴固定。该标签贴31在使卡合部30嵌合于外包装体20的状态下从外包装体20的开口部侧面经由卡合部30的抵接面30a跨绕到相反侧的开口部侧面地卷绕,从而将卡合部30组装固定于外包装体20。

[3.墨填充装置300的整体结构]

在以上说明的墨盒1中,在墨容器10空着的情况下,或在墨容器10的容量存在富余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以下说明的墨填充装置300来填充墨。

参照图3~图5来对墨填充装置30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墨填充装置300具有供墨盒1的墨容器10安装的设置部50。设置部50通过与卡合部30卡合而将墨容器10设为悬挂于下方的状态,能够以墨供给部13朝上的纵向姿势设置墨容器10。在设置部50的上方设有盒连接部51来作为连接并保持墨容器部10的保持部。该盒连接部51具有:按压部52,其按压墨容器部10的中栓15而使开口14a打开;以及接头部53,其套设在按压部52的外部,并且可与利用按压部52打开后的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连接。

如图4所示,接头部53与切换阀s连接。在切换阀s的第l切换路径r1连接有作为墨填充部的第1泵p1和储存有填充用的墨的墨罐t。第1泵p1的吸入侧与墨罐t连接,其喷出侧与切换阀s连接。若将切换阀s切换到第1切换路径r1那一侧并使第1泵p1工作,则能够将墨罐t的墨经由接头部53向墨容器10内注入、填充。

如图4所示,在切换阀s的第2切换路径r2连接有作为对墨容器10的内部进行抽吸的抽吸部的第2泵p2的抽吸口。虽未图示,但在第2泵p2的喷出口设有所抽吸的空气的释放口或供所抽吸的墨喷出的废弃容器。此外,空气的释放口和墨的废弃容器既可以可选择性地切换,也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一者。

参照图3等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前述的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51。

盒连接部51以使其轴线与以纵向姿势保持着的墨容器10的墨供给部13的轴线一致的状态与该墨容器10的墨供给部13相对地配置于该墨容器10的墨供给部13的上方。盒连接部51的接头部53是大致外形呈圆柱状的构件,在其下端部以与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的圆环状的凹部14b匹配的方式形成有圆环状的凸部54,该凸部54的内方成为凹部55。在凹部55的开口附近的内周面设有墨泄漏防止用的o形密封圈56。凹部55与墨流路57连通,该墨流路57与所述切换阀s(参照图4)连接。另外,在接头部53的凹部55的中心朝向下方地设有前述的棒状的按压部52。按压部52的顶端(下端)成为尖细的形状,以便与中栓15的卡合承受部15c可靠地卡合。该按压部52贯穿与凹部55相匹配的外形的环状的垫板58,该垫板58可滑动,在垫板58与按压部52的基部之间夹装有弹簧等弹性构件59。

如图3和图5所示,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51构成为,沿着墨容器10的中栓15的移动方向相对于墨容器1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自由。但是,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51和墨容器10只要能够相对移动即可,因此,也可以是,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51被设置于预定位置,设置有墨容器10的设置部50设为相对于盒连接部51沿着上下方向移动自由,若需要,则也可以是两者移动。无论哪种情况,利用该动作,若墨填充装置300的按压部52使墨容器10的中栓15克服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移动,则能够使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打开,或者,若解除其按压而施力部件16使中栓15移动,则能够使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关闭。

[4.关于利用墨填充装置300进行的填充工序]

参照图3~图8对使用所述墨填充装置300向所述墨盒1的墨容器10填充墨的方法进行说明。利用该方法的填充工序可作为所述墨盒1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来进行。

以使墨供给部13处于上方且使墨容器10悬挂于下方的纵向姿势将墨容器10设置于图4所示的墨填充装置300的设置部50。

在第1工序中,如图3和图5所示,使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51下降。接头部53的圆环状的凸部54嵌合于墨容器10的供给口部14的圆环状的凹部14b,按压部52使其顶端(下端)与中栓15的卡合承受部15c卡合而将中栓15向下方压下。在与中栓15嵌合的接头部53的凹部55的内周面存在o形密封圈56,因此,可获得可靠的墨泄漏防止效果。随着接头部53与供给口部14的嵌合,接头部53的垫板58将弹性构件59压缩而沿着按压部52上升,在接头部53与供给口部14嵌合了的状态下,垫板58受到弹性构件59的恢复力而以预定的力与供给口部14抵接,因此,所述嵌合状态稳定,与所述o形密封圈56的密封功能相互作用来防止墨的泄漏。

在第2工序中,从打开后的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注入墨。即,在图4中,通过将切换阀s切换到第1切换路径r1那一侧,使第1泵p1工作,能够将墨罐t的墨经由接头部53向墨容器10内注入、填充。注入的量是任意的,既可以填充直到装满为止,也可以根据需要者的需求填充成仅满足有效容量的一部分的程度。

图6的(a)是在第2工序的墨填充工序中实际上实施了墨填充的情况的数值例,图6的(b)是图5的b-b剖切线处的剖视图且是表示填充的墨通过的最窄的间隙即环状的间隙s的图。在该例子中,墨容器10的容量是1000m1。另外,墨通过在供给口部14的开口14a与按压部52之间产生的环状的间隙s,但如在图6的(b)中所示那样开口14a的内径是4.4mm,按压部52的外径是2.4mm,因此,其面积是(4.42-2.42)π/4≈10.68mm2。另外,墨的粘度与颜色无关,是10mpa·s左右。于在该条件下使第1泵p1的喷出侧的压力(kpa)变化了的情况下,墨的填充速度(ml/s))和1000m1的填充时间(s)如图6的(a)所示的表那样发生了变化。

图7是表示根据图6的表所示的数据获得的填充压力与填充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图。根据该图7可知:越提高第1泵p1的喷出压力,填充速度越大。另外,图8是表示根据图6的表所示的数据获得的填充压力与1000m1填充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根据该图8可知:越提高第1泵p1的喷出压力,填充时间越短。若设为30kpa左右的喷出压力,则能够以大致1分钟左右使1000m1的墨容器10装满。从这些图7和图8的表所示的数据看来,可知:即使增大第1泵p1的喷出压力,也不会产生格外的障碍,墨能够向墨容器10顺利地填充。

在第3工序中,如图5和图3所示,在墨容器10内的墨达到了预定的量的适当的时刻,使墨填充装置300的盒连接部51上升,解除按压部52对中栓15的按压,利用施力部件16的作用力使中栓15向上方移动,利用中栓15将墨容器10密封。

因此,在墨填充工序中,不使墨洒落且不存在墨污损墨容器10的外表面、墨填充装置300及其周边的情况,能够在维持产品的清洁的状态的同时以较高的生产率高效且可靠地执行由墨的填充进行的墨盒的生产。

在以上说明的墨的填充工序中,存在伴随着墨的填充而导致空气进入到墨容器10内的情况。另外,也想到在墨的填充前空气已经进入墨容器10内、在填充后空气也一直残留的情况。若空气进入墨盒1的墨容器10,则在将该墨盒1装填于印刷装置100来进行了印刷的情况下,认为存在如下情况:空气进入印刷装置100的墨供给系统,在喷墨头中产生墨的不连续的供给、墨不能供给这样的对印刷有害的不良情况。因此,期望的是尽可能从墨容器100内排出空气(将其称为抽气或脱气),在本实施方式的墨填充装置300中,作为从墨容器10抽出空气的部件,如前述那样设有作为抽吸部的第2泵p2。

即,在利用作为该抽吸部的第2泵p2的情况下,在第2工序中向墨容器10内注入所需量的墨之后,保持供给口部14打开着的状态,将切换阀s切换到第2切换路径r2,使第2泵p2工作。墨容器10内的空气经由切换阀s利用第2泵p2从释放口向外部扩散。成为向墨容器10内填充所需量的墨且空气几乎不存在的状态,因此,在此,执行所述第3工序,利用中栓15将墨容器10密封。

此外,该墨填充装置300具有作为抽吸部的第2泵p2,但在没有抽吸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手动进行抽气。即,在第2工序的墨的填充完成之后,维持按压部52使开口14a打开的状态,若使用者自身直接使用手等从外侧对墨容器10施加适度的压力,则能够将空气从开口14a挤出,之后,使按压部52后退而利用栓部15封闭开口14a即可。

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墨填充装置300预先设有抽吸部而利用抽吸部抽出墨容器10内的空气,另外,在没有设置抽吸部的情况下,设为手动进行抽气。然而,即使是除了这些方法以外的方法也能够排出空气。例如,对于在图4中示意性地表示的设置部50,示出了收纳并保持墨容器10的大致箱型的构造,但也可以是利用动力使其两侧壁移动自由,以从两侧夹着开口14a打开的墨容器10地压扁的方式施加压力,将内部的空气挤出。

在以上说明的墨的填充工序中,于在填充墨后在墨容器10内存在空气的情况下,利用抽吸部去除该空气,也能够利用与此不同的方法并使用抽吸部排出空气。即,在所述第2工序中将比所需量稍多的墨向墨容器10内填充,之后,在保持使开口14a打开着的状态下,利用作为抽吸部的所述第2泵p2对适当量的墨进行抽吸,使墨容器10内的墨成为所需量,然后执行所述第3工序而将开口14a封闭。根据该方法,在对多余的量的墨进行抽吸而向墨容器10外抽出之际,能够将空气与墨一起可靠地抽出。

以上说明的填充工序作为墨盒1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并作为用于向空的墨容器10填充墨的工序进行了说明。然而,该墨填充装置300也能够通过向使用中或使用完毕的墨容器10仅填充所需量的墨从而用于对使用中或使用完毕的墨容器10进行再生产,或对使用中或使用完毕的墨盒1进行再生产。

在那样的情况下,认为墨容器10内事实上没有墨、或收纳有没有装满的量的墨。若针对这样的墨容器10进行前述那样的第1~第3工序(包括去除空气等的工序在内)来补充墨,则能够将墨容器10内的墨量设为所需的量。此外,所需的量未必限于装满,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是一半的量、或三分之一的量等。

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工序与第2工序之间使作为抽吸部的第2泵p2工作,将在墨容器的内部残存的墨吸出。若设置这样的工序,则能够避免在容器10内残存的墨和之后要填充的墨罐t内的墨在墨容器10内混合。这对在墨容器10内残存的墨的性质与之后要填充的墨的性质存在无法忽视的程度的不同的情况等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说明的墨填充装置300和使用了该墨填充装置300的墨填充方法,以墨相对于墨容器10出入的开口14a朝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而进行了作业,但也能够将墨容器10的设置姿势设为横置。即,能够以将图4所示的填充装置的设置部50向侧方旋转了90゜后的状态设置,利用卡合部30与这样的设置部50卡合了的墨容器10在未图示的水平的载置台上成为横置的姿势。根据使用了这样的墨填充装置300的墨填充工序,以使供给口部14朝向侧面的方式配置墨容器10来进行墨的填充,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假设在墨的填充工序中墨从供给口部14向外溢出,溢出来的墨附着于墨容器10的外面的隐患也较小,墨污损墨容器10的可能性也较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