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机的刮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518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凹版印刷机的刮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特别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刮墨装置。



背景技术:

凹版印刷机是使用凹版进行印刷的机器。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而空白部分与印版滚筒的外圆在同一平面上。凹版印刷机印刷时,印版滚筒全版面着墨,以刮墨刀将版面上空白部分的油墨刮清,留下图文部分的油墨,然后过纸,由压印滚筒在纸的背面压印,使凹下部分的油墨直接转移到纸面上,最后经收纸部分将印刷品堆集或复卷好。

公告号为CN10175865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刮墨装置,包括动力机构、料槽、压印滚筒、承印物、印版滚筒以及气流装置,气流装置邻近料槽的一端开设有气流喷嘴,气流喷嘴的中心线与所述印版滚筒相切。使用时气流装置通气吹切印版滚筒表面上多余的油墨,该装置存在的缺陷是当送气量出现波动时,由于油墨的粘性以及其内部的张力作用下使得印版滚筒的表面会残留一层油墨薄膜,从而使得印刷品上出现油墨印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刮墨装置,用于稳定有效的清理印版滚筒表面多余的油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刮墨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刮墨装置的凹版印刷机机架,机架之间连接有印版滚筒,刮墨装置包括气体清理组件,气体清理组件包括输气管、集气筒以及送气罩,送气罩的出风口对应印版滚筒的切线,所述刮墨装置还包括二次清理组件,二次清理组件包括转轴、刀座、刮墨刀以及安装座,安装座有两个并连接于机架两侧,转轴转动连接于两个安装座之间且与压印滚筒保持平行,刀座沿转轴的轴线固定,刮墨刀夹持固定于刀座中且刀刃挤压于印版滚筒表面,送气罩的出风方向和刮墨刀的刮擦方向与印版滚筒的转动方向相反,印版滚筒蘸墨后先经过送气罩再经过刮墨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高压空气经由输气管进入集气筒,再由集气筒进入送气罩,最后从出风口吹出,形成气体切刀,气体切刀逆着印版滚筒的转动方向喷射,对印版滚筒整个表面上的油墨进行清理。

二次清理组件配合气体清理组件进行刮墨。气体清理组件清理后余留的油墨会在刮墨刀的作用下刮离印版滚筒,刮墨刀逆着印版滚筒的转动方向刮墨,刮擦的力量较大,能将印版滚筒非图文部分清理的较为干净,清理油墨的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的两端紧配合有蜗轮,安装座中安装有蜗杆,蜗杆与蜗轮啮合,蜗杆穿出安装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轮转动蜗杆时,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转轴上的刮墨刀摆动,对刮墨刀的角度进行调节。基于蜗轮、蜗杆的自锁性能,调节后刮墨刀能够保持在当前位置,这样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印版滚筒的直径来调节刮墨刀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的两端设置有弹性调节组件,弹性调节组件包括U形卡座、滑动连杆、定位套环以及限位弹簧,U形卡座固定连接于机架上,U形卡座开口之间开设有两个通孔,滑动连杆穿设于通孔中且能上下滑动,定位套环紧配合滑动连杆并搭放在U形卡座下部的通孔上,限位弹簧套设于滑动连杆上且位于U形卡座之间,限位弹簧挤压在定位套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滑动连杆一直有一个向下运动的趋势,进而滑动连杆带给安装座一个竖直向下运动的趋势,最终使得刮墨刀刀刃有效挤压在印版滚筒上,对印版滚筒进行有效的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气罩整体呈弧形,其横截面从集气筒的一端向接近印版滚筒的一端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送气罩的横截面沿其喷气方向逐渐变小,使得从出风口内喷出的气体流速变高,压力变大,对油墨的清理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气罩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隔板具有和送气罩相同的曲率半径,隔板将送气罩分割为多个通气空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送气罩的出气更为均匀,形成的气体切刀更为均匀,对印版滚筒的清理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刮墨刀由橡胶材料制成,整体向接近印版滚筒的方向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的刮墨刀对印版滚筒的伤害较小;同时弯曲的刮墨刀能提供更大的挤压力在印版滚筒上,刮擦的力量较大,能将印版滚筒非图文部分清理的较为干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高压空气经由输气管进入集气筒,再由集气筒进入送气罩,最后从出风口吹出,形成气体切刀,气体切刀逆着印版滚筒的转动方向喷射,对印版滚筒整个表面上的油墨进行清理。

二次清理组件配合气体清理组件进行刮墨。气体清理组件清理后余留的油墨会在刮墨刀的作用下刮离印版滚筒,刮墨刀逆着印版滚筒的转动方向刮墨,刮擦的力量较大,能将印版滚筒非图文部分清理的较为干净,清理油墨的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凹版印刷机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为了表示墨槽、气动隔膜泵、循环装置的连接结构所做的视图;

图4是循环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循环装置的爆炸图;

图6是循环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凹版印刷机为了展示刮墨装置的结构所做的立体图;

图8是刮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刮墨装置的爆炸图。

图中,1、机架;11、烘箱;2、压印滚筒;3、印版滚筒;4、输墨辊;5、墨槽;50、出油孔;6、气动隔膜泵;60、连通管;61、输油管;62、循环装置;620、排油管;621、筒体;6210、碰撞凸台;6211、排污口;6212、封盖;622、过滤网;623、导流板;6230、导流口;624、搅拌叶片;625、搅拌电机;7、刮墨装置;70、气体清理组件;700、输气管;701、集气筒;702、送气罩;7020、出风口;703、隔板;71、二次清理组件;710、转轴;711、刀座;712、刮墨刀;713、安装座;714、蜗杆;715、蜗轮;716、手轮;8、弹性调节组件;80、U形卡座;81、滑动连杆;82、定位套环;83、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凹版印刷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上方为有烘箱11,机架1之间设置有橡胶材质的压印滚筒2,压印滚筒2下设置有印版滚筒3,印版滚筒3和压印滚筒2之间留有供承印物穿过的间隙。印版滚筒3上设置有用于印刷图文的凹版,结合图2,在印版滚筒3下抵触设置有输墨辊4,,输墨辊4下设置有盛有油墨的墨槽5,输墨辊4浸在油墨中。

印刷时,将承压物穿入压印滚筒2和印版滚筒3之间,通过外部动力装置驱动印版滚筒3转动,印版滚筒3带动下方输墨辊4和上方的压印滚筒2一起转动。输墨辊4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断从墨槽5中沾取油墨并涂布到印版滚筒3表面,油墨将凹陷的图文部分填满,最后在压印滚筒2的压力下将图文部分中存储的油墨印刷到承压物上。

结合图3,墨槽5底部开设有出油孔50,出油孔50下设置有循环装置62,墨槽5上方伸入有输油管61,输油管61连接气动隔膜泵6,气动隔膜泵6通过连通管60与循环装置62连通。油墨从墨槽5到循环装置62,从循环装置62到气动隔膜泵6,从气动隔膜泵6到墨槽5,周而复始实现油墨的循环。

结合图4、图5,循环装置62包括排油管620、筒体621、过滤网622、导流板623、搅拌叶片624以及搅拌电机625。筒体621下方设置有支架并支撑在地面上。筒体621为中空结构,在筒体621底部设置连通内部空腔的排污口6211,排污口6211上设置可拆卸的封盖6212;排油管620设置在筒体621顶部并连通筒体621内部腔体和墨槽5底部的出油孔50。

结合图6,在筒体621内设置有过滤网622,过滤网622罩设在排油管620的开口处。在筒体621中过滤网622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两块相对设置的导流板623,导流板623呈向下弯曲的弧形且两块导流板623之间形成条形的导流口6230。在筒体621中导流口6230的下方位置处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水平设置且沿导流口6230长度方向布置,在搅拌轴上间隔设置多个方形板状搅拌叶片624,在搅拌轴伸出筒体621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搅拌电机625。筒体621底部向下凸出呈弧形,在筒体621底部内壁上设置多圈环状的碰撞凸台6210,基于筒体621底部的形状,多圈环状凸台形成阶梯状结构。

使用时,油墨从排油管620进入过滤网622,经过过滤网622过滤,从过滤网622的网孔处流落到导流板623上,在导流板623的引导作用下,在导流口6230处汇集并流落到下方的搅拌叶片624上。搅拌叶片624在搅拌电机625的驱动作用下飞速旋转,下落的油墨会不断受到搅拌叶片624的撞击;同时撞击加速后的油墨会进一步撞击在碰撞凸台6210上,多次撞击混合后,油墨的粘稠度大大降低,流通较为顺畅。

如图7所述,凹版印刷机还包括刮墨装置7,刮墨装置7包括气体清理组件70和二次清理组件71。气体清理组件70包括输气管700、集气筒701、送气罩702以及隔板703。结合图8,集体筒呈中空筒状结构,两端固定连接机架1且处于水平位置。结合图2,送气罩702呈中空管状结构,其一侧固定连接集气筒701并与集气筒701连通,送气罩702的另一侧形成出风口7020,出风口7020接近印版滚筒3并与印版滚筒3的相切,出风口7020和印版滚筒3之间留有供印版滚筒3自由旋转的间隙。送气罩702整体呈弧形,其横截面从集气筒701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出风口7020的喷气方向与印版滚筒3靠近出气口位置的线速度方向相反。

如图8所述,在送气罩702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703,隔板703具有和送气罩702相同的曲率半径,隔板703将送气罩702分割为多个通气空腔。使用时,高压空气经由输气管700进入集气筒701,再由集气筒701进入送气罩702,最后从出风口7020吹出,形成气体切刀,气体切刀逆着印版滚筒3的转动方向喷射,对印版滚筒3整个表面上的油墨进行清理。送气罩702的横截面沿其喷气方向逐渐变小,使得从出风口7020内喷出的气体流速变高,压力变大,提升对油墨的清理效果。

结合图8、图9,二次清理组件71包括转轴710、刀座711、刮墨刀712、安装座713、蜗杆714、蜗轮715和手轮716。安装座713共有两个并贴合于机架1上,转轴710转动连接于两个安装座713之间并与集气筒701平行设置。刀座711沿转轴710的轴线设置并与转轴710固定连接。刮墨刀712夹持固定在刀座711中,位于送气罩702的上方位置处,其由橡胶材料制成,整体接近印版滚筒3的方向弯曲,刀刃挤压在印版滚筒3上。为了使得刮墨刀712能有效刮离油墨,刮墨刀712的长度要大于或者等于印版滚筒3的长度。

使用时,二次清理组件71配合气体清理组件70进行刮墨。气体清理组件70清理后余留的油墨会在刮墨刀712的作用下刮离印版滚筒3,刮墨刀712逆着印版滚筒3的转动方向刮墨,刮擦的力量较大,能将印版滚筒3非图文部分清理的较为干净。

为了能适应性的调节刮墨刀712的角度,在转轴710的两端连接蜗轮715,蜗轮715与转轴710紧配合。相应的在安装座713上开孔连接蜗杆714,蜗杆714与蜗轮715相啮合,蜗杆714伸出安装座7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手轮716。通过手轮716转动蜗杆714时,蜗杆714带动蜗轮715转动,蜗轮715带动转轴710上的刮墨刀712摆动,对刮墨刀712的角度进行调节。基于蜗轮715、蜗杆714的自锁性能,调节后刮墨刀712能够保持在当前位置,这样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印版滚筒3的直径来调节刮墨刀712的角度。

同时为了使得刮墨刀712能始终有效的挤压在印版滚筒3上,在转轴710的两端设置弹性调节组件8。弹性调节组件8包括U形卡座80、滑动连杆81、定位套环82以及限位弹簧83。U形卡座80固定连接于机架1上,在U形卡座80的开口之间开设有两个通孔。滑动连杆81穿设于通孔中且能上下滑动,定位套环82紧配合滑动连杆81并搭放在U形卡座80下方的通孔上。限位弹簧83套设于滑动连杆81上且位于U形卡座80之间,限位弹簧83挤压在定位套环82上。滑动连杆81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安装座713。

这样在限位弹簧83的弹力作用下,滑动连杆81一直有一个向下运动的趋势,进而滑动连杆81带给安装座713一个竖直向下运动的趋势,最终使得刮墨刀712刀刃有效挤压在印版滚筒3上,对印版滚筒3进行有效的清理。

该凹版印刷机能够同时具备喷气清墨和刮墨刀712刮墨两种油墨清理方式,具有良好的清墨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