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及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809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墨盒及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及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墨盒是打印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存储有用于打印的墨水,并可向打印设备供墨,实现打印设备的正常打印。

通常,打印设备包括有墨盒和其它用于实现显影及打印的打印装置等。墨盒在安装至打印装置的安装位置上时,通常可以通过灯光等指示墨盒是否正确安装到位。具体的,在墨盒安装至正确位置时,墨盒与打印装置之间一般依靠触点和具有弹性的触针实现电性连接,并依靠触点对触针的下压接触或脱离完成连接的通断,从而发出不同灯光信号,其中,为了对墨盒安装状态进行检测,触针一般可以分为连接触针和检测触针。例如,公开号为US20160059573A1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触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一个步骤示意图。图2B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二个步骤示意图。图2C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三个步骤示意图。图 2D是图2C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E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四个步骤示意图。图2F是图2E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图2A 至图2F所示,为保证墨盒发光部能正常提示墨盒的安装,由原来的一样平齐的触针设置成了3长1短的触针形式(其中153b、153c和153d是接触触针,153a是检测触针),其中较长的是连接触针,较短的是检测触针。由于检测触针一般高度较低,这样当触点与连接触针接触的过程中,检测触针开始时并不和触点接触,直至触点下压距离较大时,检测触针才会与触点接触并连接。这样可以在墨盒安装过程中,随墨盒的位置变化而产生先接通再断开的信号,并控制灯光进行指示。随着安装程度的增加,墨盒安装顺序依次为图2A-图2B-图2C-图2E;墨盒在安装力P的作用下进行安装,直至图2C和图2D中所示,四根触针和墨盒芯片上的触点均连接,此时芯片上的LED被点亮,此时,操作者的安装力P被撤去,墨盒由于弹性触针的作用被反弹,直至锁定部结合(8和154结合)墨盒被停止反弹,此时,芯片触点中的与153a检测触针相对的触点远离153a检测触针,通过153a检测触针的先接通后断开,实现墨盒正当安装状态的提示。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若是在把手结合部存在制造误差,导致安装力撤去之后,反弹过程的精度不高时,或者是触针、芯片触点表面等均粘附了许多的污渍等杂质时,均不能保证153a检测触针会处于先接触后断开的状态。这样可能会导致LED一直保持亮灯的提示,最后打印机提示墨盒安装不正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及打印设备,能够避免因污渍或制造误差而导致的错误的墨盒安装提示。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用于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上,墨盒包括主体和芯片基板,芯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连接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连接触针接触连接,检测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在接触后断开,以指示墨盒的安装状态,墨盒还包括沿墨盒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的位置相对,且抵接件在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接触的过程中存在与检测触针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在抵接件的作用下与检测触点脱离。

可选的,在墨盒安装至打印装置上的过程中,抵接件随墨盒移动而呈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在抵接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之间具有间隙,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抵接,且检测触点和检测触针抵接。

在抵接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接触,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抵接,检测触点和检测触针脱离。

可选的,抵接件具有沿与墨盒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抵接部。

可选的,抵接部为朝向墨盒的安装方向凸出的凸起,墨盒安装至打印装置上的过程中,凸起与检测触针具有相互重合的区域。

可选的,抵接件固定连接在墨盒上。

可选的,抵接件包括弹性件和支撑板,弹性件一端与墨盒底端连接,弹性件另一端和支撑板连接,抵接部位于支撑板上。

可选的,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均设置在芯片基板的最大表面;或者,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均设置在芯片基板的端部表面。

可选的,还包括相对设置在主体的沿墨盒安装方向的两端的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均用于和打印装置卡合。

可选的,连接触点为多个。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印设备,包括打印装置和如上所述的墨盒,墨盒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的安装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墨盒一般用于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上,以向打印装置提供墨水。墨盒具体可以包括主体和芯片基板,芯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连接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连接触针接触连接,检测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在接触后断开,以指示墨盒的安装状态;墨盒还包括沿墨盒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的位置相对,且抵接件在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接触的过程中存在与检测触针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在抵接件的作用下与所述检测触点脱离。这样可以通过抵接件的作用力而使检测触针下压,以将检测触针推离与检测触点接触连接的位置,即可在在墨盒反弹过程中避免因外界污渍等影响而出现墨盒安装异常信号,也可以避免因墨盒制造误差造成的检测触点和检测触针无法正常脱离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触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一个步骤示意图;

图2B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二个步骤示意图;

图2C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三个步骤示意图;

图2D是图2C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E是一种现有技术中墨盒的安装过程第四个步骤示意图;

图2F是图2E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在连接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为断开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墨盒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为连接状态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为断开状态时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在连接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图6是图4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为断开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墨盒1一般用于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上,以向打印装置提供墨水。墨盒1具体可以包括主体10和芯片基板14,芯片基板14上设置有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连接触点 15a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连接触针24a接触连接,检测触点15b用于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24b在接触后断开,以指示墨盒1的安装状态;为了保证检测触针24b能够正确连接和断开,墨盒1还包括沿墨盒1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16,抵接件16和检测触针24b的位置相对,且抵接件16在连接触点15a 和连接触针24a接触的过程中,会与检测触针24b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24a在抵接件16的作用下与所述检测触点15b脱离。

具体的,墨盒1的主体10一般设置有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腔以及用于和打印装置连接的连接结构等,其中打印装置一般可以为打印机等。连接结构一般通过卡合等可拆卸方式与打印装置实现连接固定。为了让打印装置获取到墨盒1的安装状态或者墨盒1的墨水种类等信息,在墨盒1上设置有芯片基板14,且芯片基板14上设置有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触针24抵触连接的触点15。这样,打印装置可以通过触点15与触针24之间的电性连接而获取墨盒1是否安装到位,墨盒1中的墨水量和墨水种类等信息,以便后续的打印操作。

其中,为了传输墨盒信息以及检测墨盒1是否安装到位,芯片基板14上的触点15包括有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其中,连接触点15a可以和打印装置上的连接触针24a抵接并实现电性导通,而检测触点15b用于和打印装置上的检测触针24b抵接并电性导通。其中,连接触针24a一般高度较高,而检测触针24b的高度会低于连接触针24a的高度。由于触针24一般具有弹性,且能够在触点15的抵接作用力下实现弹性伸缩,所以在墨盒1的安装过程中,连接触点15a会先和连接触针24a接触,而此时检测触点15b与检测触针24b之间并不接触。随着墨盒1在安装过程中的移动或回退,连接触针24a会始终保持和连接触点15a弹性抵接,而检测触针24b与检测触点 15b之间会随两者距离的相对变化而接触导通或者脱离接触。在墨盒1的安装过程中,检测触针24b和检测触点15b之间接触导通时,发光部会发出灯光;而当检测触针24b和检测触点15b脱离接触,发光部的灯光会熄灭,以指示墨盒1安装到位。

为了让墨盒1在安装过程中,保证检测触针24b与检测触点15b之间能够实现相对脱离,墨盒1上包括沿墨盒1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16,抵接件16和检测触针24b的位置相对,且在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接触时,抵接件16与检测触针24b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的位置或时段,以使检测触针 24b在抵接件16的作用下与所述检测触点15b脱离。这样在墨盒1的安装过程中,在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之间接触时,随着墨盒1的移动,抵接件16也能够在某个位置或者某个时间移动至检测触针24b所在的位置并与检测触针24b重合,从而压迫检测触针24b下压,这样如果检测触针24b和检测触点15b之间原先保持接触连接的状态,并因装配精度等原因在接下来的安装步骤中仍无法脱离接触时,就可以通过抵接件16的作用力而使检测触针24b下压,以将检测触针24b推离与检测触点15b接触连接的位置,保证打印装置能够发出正确的墨盒安装信号。

以下分别通过墨盒1的具体结构和安装过程对本申请的墨盒1进行详细说明。

仍以图3和图4中的墨盒为例,图3中的墨盒1,可拆卸的连接在打印机安装部2上;而安装部2具体可以包括安装部主体20,第一凹部21,第二凹部22,供墨部23和触针24等。其中,第一凹部21和第二凹部22 分别位于安装部2的两侧,可以用于和墨盒上突出的安装结构卡合,以使墨盒1完全固定在安装部2中。

为了和墨盒1中的芯片等连接并实现电性导通,触针24具体可以包括连接触针24a和检测触针24b,以上两种触针可以是三长一短的形式,例如三个连接触针24a具有较长的长度,而一个检测触针24b的长度较短;也可以是四个触针均具有同样的长度。

而墨盒1具体包括有主体10,在主体10上设置供墨口13,有用于设置触点15的芯片基板14以及抵接件16等。其中,触点15均设置在芯片基板14上,且触点15包括有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

此外,墨盒1还包括相对设置在主体10的沿墨盒安装方向的两端的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12,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12均用于和打印装置卡合。具体的,第一结合部11可以卡入第一凹部21中,而第二结合部12可以卡入第二凹部22之中。由于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12位于墨盒1的主体10两端,所以可以保证装卡的牢固性。

其中,由于墨盒1的结构一般较为紧凑,为了保证触点15之间能够保持合适的间距,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一般均设置在芯片基板14 的最大表面,这样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均可具有较大的排布空间,保证相邻触点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隔,避免相互影响。

而作为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为了便于触点15和触针24之间的连接,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均设置在芯片基板14的端部表面。由于芯片基板14的设置位置和方向局限较大,所以通过将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设置在芯片基板14的最外侧的端部表面,在墨盒1移动时,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可以方便的和连接触针24a或者检测触针24b 之间保持接触连接。

而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触点15a为多个。

当墨盒1安装至安装部2上时,抵接件16会具有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24b相互重合的区域,该区域即可用于压迫检测触针24b下压,以保证检测触针24b与检测触点15b脱离并断开,从而输出正确的电信号。

为了避免抵接件16影响检测触针24b与检测触点15b的正常接触导通,抵接件16随墨盒1移动时也会具有不同的位置和状态。具体的,在墨盒1安装至打印装置上的过程中,抵接件16会随墨盒1移动而呈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是一个位置点,也可以指抵接件16在运动的一个完整阶段内的所有可能的位置。

其中,在抵接件16位于第一位置时,抵接件16和检测触针24b之间具有间隙,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抵接,且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24b 抵接。此时,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之间已经抵接并实现导通,且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24b之间也抵接在一起,这样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24b之间均保持正常连接,而抵接件16与检测触针24b之间仍未接触,而是保持一定的间隙,以避免干扰到检测触点 15b与检测触针24b之间的正常连接状态。

而随着墨盒1的安装进度的增加,墨盒1不断移动直至安装到位,此时,抵接件16随着墨盒的移动而位于第二位置,抵接件16和检测触针24b 接触,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抵接,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24b 脱离。

这时,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之间仍然保持相互抵接连接的状态,以维持墨盒1和安装部2之间的信息传输。而抵接件16移动至和检测触针24b接触的位置,并与检测触针24b相互抵接。此时,检测触针24b 受到抵接件16的推动而向回缩回,因而于墨盒1相对固定的检测触点15b 无法继续和检测触针24b保持接触,而与检测触针24b脱离接触并相互远离,从而断开原先的连接。

为了在墨盒1的移动过程中接触并推动检测触针24b移动,抵接件16 也具有相应的结构。具体的,抵接件16具有沿与墨盒1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抵接部。例如,抵接部可以沿着墨盒1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在保证抵接部16能够与检测触针24b抵接推动的同时,避免抵接部16干扰到连接触点15a和连接触针24a之间的正常接触和导通。

其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抵接部16为朝向墨盒1的安装方向凸出的凸起,墨盒1安装至打印装置上的过程中,凸起与检测触针24b 具有相互重合的区域。其中,凸起一般可以依靠自身的端部或者是侧缘与检测触针24b抵接,且在墨盒1安装过程中,在检测触针24b和检测触点 15b抵接连接之后,凸起才会移动至和检测触针24b抵接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24b和检测触点15b之间脱离连接。为了避免凸起在检测触针24b 和检测触点15b抵接连接之前就与检测触针24b接触,凸起一般位于检测触点15b的沿墨盒1安装方向的下游位置,这样墨盒1按照安装方向移动时,检测触针24b会先碰到检测触点15b,再遇到凸起。

抵接部16通常可以与墨盒1固定连接,或者利用中间结构与墨盒1 之间保持弹性连接。本实施例中,抵接件16固定连接在墨盒1上。当墨盒1移动时,抵接件16会始终跟随墨盒1的移动而移动,并将墨盒1移动时的作用力直接施加在检测触针24b上。

本实施例中的墨盒1在安装部2上的安装过程如下:

首先,如图4和图6所示,墨盒1沿着安装方向进行安装,该安装方向为朝向安装部2的方向,也就是图中由上往下的方向。

然后,如图5所示,随着安装的进行,墨盒1会与安装部接触。该过程中,首先墨盒1前端部的第一结合部11和安装部2的第一凹部21接触并卡合,而墨盒1后端部的第二结合部12和安装部2的第二凹部22仍然彼此远离,并保持在无接触的状态。此时,可以继续以该接触点作为支点,随着墨盒1后端部的安装力的增加,直至芯片基板14的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分别与连接触针24a和检测触针24b进行接触连接。

当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分别与连接触针24a以及检测触针 24b之间接触并导通后,芯片基板14和安装部2之间实现了电连接,打印机的内部控制器会通过该电连接进行对墨盒1的识别等过程,同时芯片基板14上的LED灯被点亮。

随后,如图6所示,随着安装的继续进行,在安装力的作用下,墨盒 1继续以第二结合部11与第一凹部21的接触为支点向下旋转,当抵接件 16接触到检测触针24b后,会对检测触针24b产生推压力。由于触针24 是弹性的,因此检测触针24b在受到抵接件16的压力的时候,会在抵接件16的推动下远离检测触点15b,从而实现了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 24b的电连接断开。同时,连接触点15a仍然保持和连接触针24a的电连接状态,此时,墨盒1的第二结合部12和安装部2的第二凹部22实现卡合,安装力撤销。

此时,打印机的内部控制器会检测到检测15b和检测触针24b的电连接断开,并控制芯片基板14上的LED灯熄灭,向用户指示安装完成。

当安装墨盒时,所施加的安装力过大,则有可能产生反弹现象。具体的,当在上述的芯片基板14的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分别与连接触针24a和检测触针24b进行连接,LED灯被点亮之后;随着安装力的增加,第二结合部12路过与第二凹部22结合的表面,继续往下施力安装墨盒1,芯片基板14上的检测触点15b与触针24的检测触针24b断开之后, LED灯熄灭。此时,撤去安装力,墨盒1就会在自身结构弹性作用下实现反弹,直至第二结合部12与第二凹部22卡合,此时,检测触点15b与检测触针24b仍然是保持断开状态,最终,墨盒1在安装部2中安装到位,墨盒1可被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墨盒一般用于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上,以向打印装置提供墨水。墨盒具体可以包括主体和芯片基板,芯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连接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连接触针接触连接,检测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在接触后断开,以指示墨盒的安装状态;墨盒还包括沿墨盒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的位置相对,且抵接件在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接触的过程中存在与检测触针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在抵接件的作用下与所述检测触点脱离。这样可以通过抵接件的作用力而使检测触针下压,以将检测触针推离与检测触点接触连接的位置,即可在在墨盒反弹过程中避免因外界污渍等影响而出现墨盒安装异常信号,也可以避免因墨盒制造误差造成的检测触点和检测触针无法正常脱离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二

此外,设置在墨盒上的抵接件,也可以和墨盒之间保持弹性连接。图 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墨盒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墨盒的安装示意图。图9是图8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为连接状态时的位置示意图。图10是图8中的墨盒在检测触针为断开状态时的位置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墨盒的整体结构和前述实施例一的类似,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抵接件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抵接件16包括弹性件18和支撑板17,弹性件18一端与墨盒1 底端连接,弹性件18另一端和支撑板17连接,抵接部位于支撑板17上。

其中,本实施例的墨盒1,仍然可以包括有主体10,在主体10上设置供墨口13,有用于设置触点15的芯片基板14以及抵接件16等。其中,触点15均设置在芯片基板14上,且触点15包括有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此外,墨盒1还包括相对设置在主体10的沿墨盒安装方向的两端的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12,第一结合部11和第二结合部12均用于和打印装置的安装部2卡合。

其中,由于抵接件16中的支撑板17通过具有弹性的弹性件18和墨盒1之间保持弹性连接,所以在墨盒安装过程中,设置在支撑板17上的抵接部在遇到安装部2上的其它结构时,可以通过弹性件18的弹力而向内收回,以在安装过程中对安装部2上的结构进行避让。避让完成后,抵接部又可在弹力作用下回复至原先的位置,这样有效的提高了墨盒1在安装时的便利性,避免了墨盒1安装时发生卡死或者无法安装到位的情况发生。

以下结合墨盒1的安装过程对本实施例中的墨盒1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墨盒1在安装时,如图8所示,首先,用户将墨盒1沿着安装方向进行安装,一般为从上向下进行。

然后,如图9所示,随着安装的继续进行,墨盒1接触到安装部,首先墨盒1前端部的第一结合部11和安装部2的第一凹部21接触并卡合,墨盒1后端部的第二结合部12和安装部2的第二凹部22仍未接触,此时,继续以该接触点作为支点,随着墨盒1后端部的安装力的增加,直至芯片基板14的连接触点15a和检测触点15b分别与连接触针24a和检测触针 24b进行接触连接。当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分别与连接触针以及检测触针之间接触并导通后,芯片基板14和安装部2之间实现了电连接,打印机的内部控制器会通过该电连接进行对墨盒1的识别等过程,同时芯片基板 14上的LED灯被点亮。

其后,如图10所示,随着安装的继续,在安装力的作用下,墨盒1 继续以第二结合部11与第一凹部21的接触为支点,向下旋转,此时,设置在墨盒1底部的支撑板17与安装部主体接触,进而在安装力的作用下,弹性件18被挤压,以避免抵接部16和安装部2之间产生干涉。此时,设置在支撑板17上的抵接件16接触到检测触针24b,并对检测触针24b产生推压力,由于触针24是弹性的,因此检测触针24b在受到抵接件16所产生的推压的时候,远离检测触点15b,因此,实现了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24b的电连接断开;而连接触点15a仍然保持和连接触针24a的电连接状态,此时,墨盒1的第二结合部12和安装部2的第二凹部22实现卡合,安装力撤销。

此时,打印机内部控制器检测到检测触点15b和检测触针24b的电连接断开,控制芯片基板14上的LED灯熄灭,指示安装完成。

本实施例中,抵接件包括弹性件和支撑板,弹性件一端与墨盒底端连接,弹性件另一端和支撑板连接,抵接部位于支撑板上。这样可以避免抵接件和安装部之间产生干涉,有效的提高了墨盒在安装时的便利性,避免了墨盒安装时发生卡死或者无法安装到位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打印设备,包括打印装置和如前述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墨盒,墨盒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的安装部上。其中,墨盒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和二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中,墨盒一般用于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上,以向打印装置提供墨水。墨盒具体可以包括主体和芯片基板,芯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连接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连接触针接触连接,检测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在接触后断开,以指示墨盒的安装状态;为了保证检测触针能够正确连接和断开,墨盒还包括沿墨盒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的位置相对,且抵接件在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接触的过程中存在与检测触针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在抵接件的作用下与所述检测触点脱离。

本实施例中,打印设备,包括打印装置和墨盒,墨盒可拆卸的安装在打印装置的安装部上;墨盒具体可以包括主体和芯片基板,芯片基板上设置有连接触点和检测触点,连接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连接触针接触连接,检测触点用于和打印装置的检测触针在接触后断开,以指示墨盒的安装状态;墨盒还包括沿墨盒的安装方向凸起的抵接件,抵接件和检测触针的位置相对,且抵接件在连接触点和连接触针接触的过程中存在与检测触针相互重合的位置,以使检测触针在抵接件的作用下与所述检测触点脱离。这样可以通过抵接件的作用力而使检测触针下压,以将检测触针推离与检测触点接触连接的位置,即可在在墨盒反弹过程中避免因外界污渍等影响而出现墨盒安装异常信号,也可以避免因墨盒制造误差造成的检测触点和检测触针无法正常脱离的情况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