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9599发布日期:2018-06-28 02:3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通过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至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的喷墨打印机1和墨容纳单元20的一个示例。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因此,附图中的D1方向即为左右方向,D2方向即为前后方向。进一步地,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具体地,Z轴的正方向(反重力方向)为“上”、Z轴的负方向(重力方向)为“下”;Y轴的正方向(喷墨打印机朝向使用者的方向)为“前”,Y轴的负方向为“后”;X轴的正方向为“右”,X轴的负方向为“左”。

如图1至图2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墨容纳单元20、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上方的翻转部件40。

打印机本体10在内部可以容纳有记录部等构件。翻转部件40在内部可以设置有扫描器(未示出)。

翻转部件40绕第一枢转轴线AX1可枢转地连接至打印机本体10,从而在覆盖打印机本体10的顶部和墨容纳单元20的顶部的一部分的关闭位置P11(图1)和露出打印机本体10的顶部和墨容纳单元20的顶部的打开位置P12(图2)之间可枢转。

如图1和图2所示,墨容纳单元2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0的靠右前侧位置,并且容纳有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0的墨水。

如图1至图3所示,墨容纳单元20包括:框架部25、设置在框架部25中的多个墨容纳部21、以及覆盖框架部25的顶面的盖体25a。

如图1至图3所示,墨容纳单元20包括容纳具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的五个墨容纳部21。每个墨容纳部21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本体(未示出)、设置于储墨本体的顶部并且与储墨本体的内部空间连通以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墨部21b、以及沿竖直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透光面21a。透光面21a通常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制成。使用者可以经由透光面21a观察每个墨容纳部21中的墨量。

框架部25大致呈立方体,用于固定多个墨容纳部2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注墨部21b穿过框架部25的顶部向上突伸出来,以供墨水注入到储墨本体中。框架部25设置有为开口形式的透光部25b。透光部25b与透光面21a相对应地布置,以使得经由透光部25b可以观察到透光面21a。

盖体25a构造为绕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部25,从而在覆盖框架部25的关闭位置P21(图1)与露出框架部25的打开位置P22(图3)之间枢转。如此,位于打开位置P22的盖体25a使各个墨容纳部21的注墨部21b露出。

墨容纳部21中容纳的墨水通常需要能够满足较长时间的使用量,以避免频繁地注墨。然而,透光面21a长期经由透光部25b暴露于外部光线,因此,容易使墨容纳部21中的墨水变质,从而不能得到使用者期望的记录图案。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所述墨容纳单元。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框架部、以及减光件。所述墨容纳部包括注墨部以及透光面。所述注墨部与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透光面沿竖直方向延伸,通过所述透光面能够观察到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所述框架部容纳所述墨容纳部并且设置有透光部,所述透光部与所述透光面相对应地布置并且通过所述透光部能够观 察到所述透光面。所述减光件构造为能够在露出所述透光面的打开位置与覆盖所述透光面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当所述透光面的透射率等于1时,所述减光件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小于所述透光面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或者当所述透光面的透射率小于1时,所述减光件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小于或等于所述透光面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

以此方式,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减光件能够被移开,以使得使用者可以经由透光面观察墨容纳部中的墨量,而在不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减光件能够覆盖透光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外部光线经由透光部透射到透光面的量,进而减小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中的量。如此,避免了墨容纳部的透光面长期暴露于外部光线而使墨容纳部中容纳的墨水变质。

可选地,所述减光件相对于所述透光面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部上。以此方式,便于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移开减光件,而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覆盖透光面。

可选地,所述透光部在两侧设置有插槽,所述减光件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减光件插入所述插槽中。以此方式,便于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移开减光件,而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覆盖透光面。

可选地,所述减光件相对于所述透光面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框架部。以此方式,便于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移开减光件,而在需要视认透光面的情况下覆盖透光面。

可选地,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量显示装置,显示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中的墨量,所述墨量显示装置包括检测部件、移动部件、以及显示部件。所述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中,并且构造为检测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中的墨量。所述移动部件连接到所述检测部件并且根据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中的墨量移动。所述显示部件具有指示墨量的标志。其中,根据所述移动部件的位置和所述标志的位置,所述墨量显示装置显示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空间中的当前墨量。以此方式,便于使用者知晓墨容纳部中的墨量。

可选地,所述显示部件在所述减光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也位于能够从外部被观察到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透光面上设置有刻度线。以此方式,便于使用者知晓墨 容纳部中的墨量。

可选地,所述透光部为开口。以此方式,便于使用者在需要视认透光面时视认透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墨容纳单元。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一种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关闭位置,盖体处于关闭位置;

图2是图1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打开位置,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3是图2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关闭位置,盖体处于关闭位置,减光件处于关闭位置;

图5是图4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打开位置,盖体处于打开位置,减光件处于关闭位置;

图6是图5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打开位置,盖体处于打开位置,减光件处于打开位置;

图8A是图4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一个示例性的墨量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8B是图4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另一个示例性的墨量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8C是图4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又一个示例性的墨量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关闭位置,盖体处于关闭位置,减光件处于关闭位置;

图10是图9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打开位置,盖体处于打开位置,其中一个减光件处于打开位置;以及

图11是图10中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两个减光件处于打开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100/200:喷墨打印机 10/110/210:打印机本体

20/120/220:墨容纳单元 40/140/240:翻转部件

25/125/225:框架部 21/121/221:墨容纳部

25a/125a/225a:盖体 25b/225b:透光部

125c:塞盖部 225g:插槽

21a/121a/221a:透光面 21b/121b:注墨部

160/260:减光件 170/270/370:墨量显示装置

171/271/371:检测部件 172/272/372:移动部件

171a/271a/371a:浮动件 171b/271b:转动件

371b:平动件 173/273/373:显示部件

280: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容纳单元及具有该墨容纳单元的喷墨打印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了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下面将结合图4至图1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及其墨容纳单元。

第一实施方式

图4至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及其墨容纳单元120的示意图。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10、墨容纳单元120、以及翻转部件140。如图6和图7所示,墨容纳单元120包括墨容纳部121、框架部125、以及减光件160。下面将结合图4至图8详细描述喷墨打印机100及其墨容纳单元120的具体结构。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打印机本体110可以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10可以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部、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排纸部(未示出)等。打印机本体110中可以设置有例如由多个喷嘴形成的记录部,以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翻转部件14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10的上方。可选地,翻转部件140在内部可以设置有扫描器(未示出),以使得喷墨打印机100还可以具有扫描仪的功能。翻转部件140在覆盖打印机本体110的顶部的关闭位置P11(图4)和露出打印机本体110的顶部的打开位置P12(图5)之间绕第一枢转轴线AX1可枢转地连接至打印机本体1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枢转轴线AX1平行于第一方向D1(即左右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枢转轴线AX1也可以不平行于第一方向D1。

更具体地,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翻转部件140可以为大体上呈长方形的扁平构件。翻转部件140的尺寸(包括沿第一方向D1(即左右方向)的尺寸和沿第二方向D2(即前后方向)的尺寸)被构造为能够覆盖打印机本体110的顶部以及接下来将要详细描述的墨容纳单元12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翻转部件140沿第一方向D1(即左右方向)的尺寸和沿第二方向D2(即前后方向)的尺寸均被构造为能够完全覆盖打印机本体110的顶部并且部分覆盖墨容纳单元120的顶部。

墨容纳单元120用于容纳墨水并且与打印机本体110流体连通,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向打印机本体110供应墨水。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墨容纳单元120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10的右侧,并且在第二方向D2(即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10向前突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 他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120也可以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10以其他朝向或方位设置。墨容纳单元120可以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0。例如,墨容纳单元120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等任何合适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0,以便于运输喷墨打印机100、以及维修和更换打印机本体110和/或墨容纳单元120。墨容纳单元120也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0。

如图4至图7所示,墨容纳单元120包括:多个墨容纳部121、容纳多个墨容纳部121的框架部125、盖体125a、以及减光件1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120包括五个墨容纳部121,分别用于容纳不同颜色(例如黑色、红色、绿色等)的墨水,也可以用于容纳相同颜色(例如黑色)的墨水。五个墨容纳部121可以沿第一方向D1(即左右方向)设置在框架部125的内部空间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框架部125的内部也可以容纳其他数量的多个墨容纳部121。多个墨容纳部121也可以沿不同于第一方向D1的其他方向(例如第二方向D2,即前后方向)设置。多个墨容纳部121可以一体地设置,也可以分体地设置。

每个墨容纳部121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本体(未示出)、设置于储墨本体并且与储墨本体的内部空间连通以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墨部121b、以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透光面121a。

具体地,如图5至图7所示,注墨部121b可以设置在相应的墨容纳部121的顶部,并且构造为从储墨本体向上突出的中空圆柱体部件,其具有圆形的注墨开口,以便于将墨水从墨容纳部121的顶部注入注墨部121b。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注墨部121b设置在便于将墨水注入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处,例如前侧壁,也可以设置其具有椭圆形、方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注墨开口。

如图7所示,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可以是墨容纳部121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前侧表面。透光面121a可以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制成,以经由透光面121a能够观察到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以及容纳在内部空间中的墨水的量。

框架部125可以大体呈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用于容纳多个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用于容纳或支撑多个墨容纳部12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墨部121b穿过框架部125的顶部向上突伸出来,以供墨水注入到储墨本体中。

多个塞盖部125c各自绕第三枢转轴线AX3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125,从而在密封相应的注墨部121b的关闭位置(未示出)和露出相应的注墨部121b的打开位置P32(图5)之间枢转。第三枢转轴线AX3可以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AX1,也可以与第一枢转轴线AX1成预定角度。更具体地,多个塞盖部125c均构造为细长形的盖体,一端延伸靠近第三枢转轴线AX3,另一端远离第三枢转轴线AX3,以密封相应的注墨部121b的注墨开口。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塞盖部125c的数量为五个。但是,塞盖部125c的数量也可以为不多于墨容纳部121的数量,以同时密封相邻的多个注墨部121b的注墨开口。

盖体125a构造为绕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部125,从而在覆盖多个塞盖部125c的关闭位置P21(图4)和露出多个塞盖部125c的打开位置P22(图5)之间可枢转。第二枢转轴线AX2可以与第一枢转轴线AX1和第三枢转轴线AX3中的任何一者平行或者成预定角度。如此,当塞盖部125c位于关闭位置时,位于关闭位置P21的盖体125a能够覆盖各个塞盖部125c和各个墨容纳部121的注墨部121b,而当盖体125a位于打开位置P22时,位于打开位置P32的塞盖部125c使各个墨容纳部121的注墨部121b露出。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5a构造为绕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将盖体125a设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25可滑动。

框架部125设置有透光部125b。具体地,如图7所示,透光部125b为设置在框架部125上且位于透光面121a的前侧的开口。透光部125b与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相对应地布置,以在需要时可以经由透光部125b可以观察到透光面121a,进而能够观察到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125分别设置有五个透光部125b,以分别露出相应的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框架部125也可以仅设置一个透光部125b,以露出全部的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此外,透光部125b也可以不设置为开口,只要能够经由透光部125b观察到透光面121a即可。例如,透光部125b可以是框架部125上的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墨容纳单元120还可以包括减光件160。减 光件160构造为能够在露出透光面121a的打开位置P42(图7)与覆盖透光面121a的关闭位置P41(图5)之间移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120包括一个减光件160,其在打开位置P42和关闭位置P41之间绕第四枢转轴线AX4可枢转。其中,如图7所示,当减光件160处于打开位置P42时,能够同时露出五个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如图4和图5所示,当减光件160处于关闭位置P41时,能够同时覆盖五个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

减光件160的作用主要在于:在需要视认透光面121a的情况下能够被移开,以使得使用者可以经由透光面121a观察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而在不需要视认透光面121a的情况下覆盖透光面121a,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外部光线经由透光部125b透射到透光面121a的量,进而减小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121中的量。如此,避免了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长期暴露于外部光线而使墨容纳部121中容纳的墨水变质。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效果,当透光面121a的透射率等于1(例如透光面121a由完全透明的材料制成)时,减光件160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需要小于透光面121a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以使得当减光件160处于关闭位置P41时,外部光线经由减光件160和透光面121a透射到墨容纳部121中的量减少,进而使得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121中的量减少。而当透光面121a的透射率小于1(例如透光面121a由半透明的材料制成)时,减光件160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透光面121a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在这种情况下,当减光件160处于关闭位置P41时,外部光线经由减光件160和透光面121a透射到透光面121a的量可以减小,进而使得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121中的量也能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光件160示出为能够同时覆盖多个墨容纳部121的每一个的透光面121a,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以设置多个减光件160,每个减光件160可以仅能够覆盖其中的一个墨容纳部121。如此,在需要视认其中一个墨容纳部121的墨量时,可以仅需要将相应的减光件160枢转至其对应的关闭位置P41即可,而不需要露出其他的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每一个墨容纳部121的透光面121a暴露于外部光线的时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光件160构造为相对于透光面121a向下枢转,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以将减光件 160相对于透光面121a朝向其他方位(例如向上、向左或向右)枢转。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光件160构造为固定至框架部125并且相对于透光面121a可转动,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理解,减光件160也可以例如通过螺纹紧固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框架部125。

进一步地,为了更及时地了解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而不单纯地依赖于透光面121a,墨容纳单元120中还可以设置另外的墨量显示装置170。图8A至图8C中示出了不同的墨量显示装置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图8A至图8C详细描述墨量显示装置。

如图8A所示,墨量显示装置170包括检测部件171、移动部件172和显示部件173。检测部件171设置在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中,并且构造为检测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中的墨量。显示部件173设置在框架部125的前侧面上,如图6所示。无论减光件160是否处于其打开位置P41,显示部件173都可以被使用者观察到。显示部件173也可以设置在墨容纳部121的前侧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框架部125的前侧面可以设置能够视认墨容纳部121的前侧面上的显示部件173的开口或透光部。

具体地,如图8A所示,检测部件171可以包括浮于墨容纳部121中的墨水上的浮动件(例如浮球)171a以及与该浮动件171a连接的转动件171b。显示部件173具有显示最大墨量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显示最小墨量的最小墨量标志E。移动部件172连接至检测部件171,具体地,固定至检测部件171的转动件171b。并且,移动部件172能够在显示部件173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最小墨量标志E之间移动。

下面将详细描述墨量显示装置170的工作原理。

如图8A所示,浮动件171a会根据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的变化而沿竖直方向移动,以此带动与其连接的转动件171b转动一定角度。转动件171b的转动会进一步带动连接至该转动件171b的移动部件172在显示部件173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显示部件173的最小墨量标志E之间移动,使得根据所述移动部件172的位置和显示部件173的标志的位置,墨量显示装置170显示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中的当前墨量。如图6所示,使用者能够从框架部125的前侧面观察到显示部件173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最小墨量标志E。不管使用者是否将减光件160移动到打开位置P41,都能了解到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

显示部件173的数量可以与墨容纳部121的数量对应,即每一个墨容 纳部121对应一个显示部件173。显示部件173的数量也可以与墨容纳部121的数量不同。例如,在只需要知道特定的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的情况下,则只需要在特定的墨容纳部121的前侧面设置对应的显示部件173即可。

此外,显示部件也可以设置在框架部125的顶面。如图6和图8B所示,墨量显示装置270包括检测部件271、移动部件272和显示部件273。检测部件271设置在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中,包括浮动件271a和连接至浮动件271a的转动件271b,并且构造为检测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中的墨量。显示部件273具有显示最大墨量的最大墨量标志F和显示最小墨量的最小墨量标志E。显示部件273设置在框架部125的顶面上。无论减光件160是否处于打开位置P41,只需要打开框架部125的顶面的盖体125a,显示部件273就可以被使用者观察到。移动部件172连接至检测部件171,并且能够在显示部件273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最小墨量标志E之间移动。

墨量显示装置270的工作原理与墨量显示装置170的工作原理类似,这里为了简洁不再赘述。

此外,还可以设置如图8C所示的墨量显示装置370。如图8C所示,墨量显示装置370可以包括检测部件371、移动部件372以及显示部件373。检测部件371可以包括浮于墨容纳部121中的墨水上的浮动件(例如浮球)371a以及与该浮动件371a连接的平动件371b。平动件371b可以是连接杆,其可以随浮动件371a沿竖直方向移动。显示部件373具有显示最大墨量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显示最小墨量的最小墨量标志E。移动部件372连接至检测部件371,具体地,固定至检测部件371的平动件371b。并且,移动部件372能够在显示部件373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最小墨量标志E之间移动。

下面将详细描述墨量显示装置370的工作原理。

如图8C所示,浮动件371a会根据墨容纳部121中的墨量的变化而沿竖直方向移动,以此带动与其连接的平动件371也沿竖直方向移动。平动件371b的移动会进一步带动连接至该平动件371b的移动部件372在显示部件373的最大墨量标志F与显示部件373的最小墨量标志E之间移动,使得根据移动部件372的位置和显示部件373的标志的位置,墨量显示装置370显示墨容纳部121的内部空间中的当前墨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9至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200的示意图。

喷墨打印机200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打印机本体210以及翻转部件240。此外,喷墨打印机200也可以包括墨容纳单元220。墨容纳单元220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120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框架部225、盖体225a、以及多个墨容纳部221等。在此,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叙述简洁,仅对与区别特征相关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的区别主要在于喷墨打印机200的墨容纳单元220的减光件260构造为相对于透光面221a可滑动地设置并且透光面221a上设置有刻度线280。

具体地,如图9至图11所示,墨容纳单元220的框架部225设置有透光部225b。透光部225b为开口,因此可以完全透光。框架部225包括与墨容纳部221的数量对应的多个透光部225b,以分别露出每个墨容纳部221的透光面221a。每个透光部225b在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插入减光件260的插槽225g。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225包括多个透光部225b,透光部225b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插槽225g,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透光部225b设置为一个,其能够同时露出所有的墨容纳部221。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插槽225g设置在透光部225b的上下两侧。

减光件260相对于墨容纳部221的透光面221a可滑动地设置在插槽225g中。如图9所示,减光件260处于关闭位置P41,减光件260覆盖墨容纳部221的透光面221a,以减少外部光线经由透光部225b透射到透光面221a的量,进而减小透射到墨容纳部221中的量。如图10和11中所示,减光件260相对于透光面221a从关闭位置P41沿箭头B的方向滑动至打开位置P42,以露出透光面221a。减光件260可以完全滑离插槽225g(即从框架部125拆卸下来),也可以通过例如限位件(未示出)保持在打开位置P42。如此,使用者可以经由透光部225b观察透光面221a,进而观察墨容纳部221中的墨量。

可选地,墨容纳部221的透光面221a上设置有为刻度线280,以方便使用者更加直观清楚地知晓墨容纳部221中的墨量。此外,墨容纳单元120中还可以设置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详细描述的墨量显示装置170/270/370。墨量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件可以是位于框架部225的前侧面的显示部件173,也可以是位于框架部225的顶面的显示部件273。这里为了简洁,不再赘述。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减光件160一样,减光件260的作用也主要在于:在需要视认透光面221a的情况下能够被移开,以使得使用者可以经由透光面221a观察墨容纳部221中的墨量,而在不需要视认透光面221a的情况下覆盖透光面221a,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外部光线经由透光部225b透射到透光面221a的量,进而减小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221中的量。如此,避免了墨容纳部221的透光面221a长期暴露于外部光线而使墨容纳部221中容纳的墨水变质。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效果,当透光面221a的透射率等于1(例如透光面221a由完全透明的材料制成)时,减光件260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需要小于透光面221a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以使得当减光件260处于关闭位置P41时,外部光线经由减光件260透射到透光面221a的量减小,进而使得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221中的量减少。而当透光面221a的透射率小于1(例如透光面221a由半透明的材料制成)时,减光件260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透光面221a对于外部光线的透射率。在这种情况下,当减光件260处于关闭位置P41时,外部光线经由减光件260透射到透光面221a的量可以减小,进而外部光线透射到墨容纳部221中的量也可以减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 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