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9592发布日期:2018-06-28 02:32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1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至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因此,附图中的D1方向即为左右方向,D2方向即为前后方向。

参考图1至图4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一侧的墨容纳部20、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和墨容纳部20的上方的翻转部件30。

打印机本体10在内部可以容纳有记录头等构件,并且翻转部件30在内部可以设置有扫描器。

翻转部件30围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三枢转轴线AX3可枢转地连接到打印机本体10,从而在露出打印机本体10和墨容纳部20的第三打开位置P32(如图3所示)和覆盖打印机本体10和墨容纳部20的第三关闭位置P31(如图1所示)之间可枢转。

如图2和3所示,墨容纳部2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0的某一侧(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靠右端的前侧位置),并且容纳有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0的墨水。

墨容纳部20包括:多个储墨本体21、框架部25、塞盖部26以及覆盖框架部25的顶面的盖体部24。

如图中所示,墨容纳部20包括容纳具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的五个储墨本体21、设置于所述储墨本体21的顶部并且与所述储墨本体21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27,以及用于固定五个储墨本体2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的框架部25。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框架部25大致呈立方体,其顶表面设置有注墨部22。注墨部22构造为围绕每个注墨开口27并且从框架部25的顶面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注墨开口27穿过注墨部22的底面向上突伸出来并且容纳于凹陷部内,此时储墨本体21位于注墨部22下方。

塞盖部26用于密封各个注墨开口27。塞盖部26绕第一枢转轴线AX1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部25。五个塞盖部26各自在密封相应的注墨开口27的第一关闭位置P11(图2)和露出相应的注墨开口27的第一打开位置P12(图3)之间绕第一枢转轴线AX1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25。

盖体部24构造为围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25。盖体部24能够在第二关闭位置P21(图1)与第二打开位置P22(图2和图3)之间相对于框架部25枢转。当塞盖部26位于第一关闭位置P11时,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盖体部24能够覆盖各个塞盖部26和注墨部22,而当盖体部24位于第二打开位置P22时,位于第一打开位置P12的塞盖部26使各个注墨部22露出。

当注墨时,墨瓶60可被倒立并插接于注墨部22中。此时,由于注墨部22的注墨开口27通过隔膜被分为两部分,即排气部分和注液部分如图4中所示。通过气液置换,墨瓶60中的墨水可通过注墨开口27的注液部分自动流入储墨本体21,同时,与之相对应地,储墨本体21中的空气通过排气部分自动排出至墨瓶60中,直至注入储墨本体21的墨水达到最大储墨量。此时气液置换停止,注墨停止,用户可以将墨瓶60拿开。

通常,当需要对多个储墨本体21进行注墨时,每次注墨时,使用者均需要打开翻转部件30,打开盖体部24,再打开塞盖部26。这样的操作十分繁琐。另外,当操作塞盖部26时,塞盖部26可能由于振动或其他原因而向第一关闭位置P11移动,此时,附着在塞盖部26上的墨水可能附着在墨瓶或者使用者的手上,带来不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至少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使得在操作覆盖部的同时能够操作塞盖部,以方便使用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

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具有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的内部空间和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注墨部;

塞盖部,所述塞盖部在密封所述注墨部的第一关闭位置和露出所述注墨部的第一打开位置之间绕第一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墨容纳部;

施力件,所述施力件与所述塞盖部相连并使所述塞盖部朝向所述第一最大位置偏置;以及

覆盖部,所述覆盖部和所述墨容纳部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在覆盖所述塞盖部的第二关闭位置和露出所述塞盖部的第二打开位置之间可移动,

其中,随着所述覆盖部和所述墨容纳部中的一个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向所述第二打开位置的移动,所述施力件促动所述所述塞盖部朝向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包括墨容纳部、塞盖部、施力件和覆盖部。塞盖部能够在施力件的作用下从其关闭位置枢转,而不需要使用者进行操作,使得操作简单,方便使用者。

可选地,所述覆盖部和所述墨容纳部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方向可滑动。

由此,覆盖部和墨容纳部可滑动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覆盖部具有设置于所述覆盖部的下表面并且朝向所述墨容纳部凸出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抵接所述塞盖部,以使得所述塞盖部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关闭位置。

由此,覆盖部的下表面的凸起能够抵接塞盖部。

可选地,所述凸起在靠近所述第二打开位置的一侧设置有斜面或曲面。

由此,凸起能够更平顺地抵接塞盖部。

可选地,所述覆盖部构造为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和所述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墨容纳部可枢转,所述覆盖部具有面向所述墨容纳部的表面或凸出于所述表面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抵接所述塞盖部,以使得所述塞盖部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关闭位置。

由此,覆盖部与墨容纳部可枢转地连接,并且凸起能够抵接塞盖部。

可选地,所述墨容纳部进一步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覆盖部上,以减缓所述塞盖部对所述覆盖部的冲击。

由此,可减缓塞盖部对覆盖部的冲击,避免附着在塞盖部上的墨水飞溅。

可选地,所述施力件分别与所述墨容纳部和所述塞盖部相连。

由此,施力件能够支撑在墨容纳部上,并对塞盖部施加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施力件为扭簧或弹簧。

由此,扭簧和弹簧的构造简单,成本低廉。

可选地,所述塞盖部设置有受力部,所述施力件设置在所述覆盖部处,所述施力件将作用力施加至所述受力部,随着所述覆盖部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向所述第二打开位置移动,所述受力部带动所述塞盖部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向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枢转。

由此,受力部与塞盖部相连,施力件能够将作用力施加至受力部,并使得塞盖部从其关闭位置枢转,而不需要使用者进行操作,并且在使用者将覆盖部从其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覆盖部能够将塞盖部枢转回其关闭位置,使得操作简单,方便使用者。

可选地,所述施力件为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中的滑槽;所述受力部为与所述塞盖部相连并且设置在所述滑槽中的凸出部;在所述覆盖部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向所述第二打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滑槽滑动,以带动所述塞盖部向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覆盖部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向所述第二关闭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凸出部相对于所述滑槽滑动,以带动所述塞盖部向所述第一关闭位置移动。

由此,在使用者操作覆盖部时,覆盖部中的滑槽能够对凸出部施加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塞盖部能够随覆盖部的移动而移动。

可选地,所述施力件为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中的磁铁;所述受力部为设置在所述塞盖部上的磁敏件;并且在所述覆盖部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向所述第二打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磁敏件在所述磁铁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塞盖部向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移动。

由此,在使用者操作覆盖部时,覆盖部中的磁铁能够对塞盖部上的磁敏件施加作用力,由于该作用力,随着覆盖部从第二关闭位置向第二打开位置移动,塞盖部能够从第一关闭位置向第一打开位置移动。

可选地,所述覆盖部相对于所述墨容纳部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和所述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所述施力件为所述覆盖部靠近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端部;并且所述受力部为所述塞盖部靠近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端部。

可选地,随着所述覆盖部和所述墨容纳部中的所述一个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向所述第二关闭位置的移动,所述覆盖部抵接所述塞盖部,以使得所述塞盖部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关闭位置。

由此,在使用者将覆盖部从其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覆盖部能够将塞盖部枢转回其关闭位置,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其中,翻转部件位于第三关闭位置,盖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

图2为图1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另一立体视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

图3为图1示出的喷墨打印机的另一立体视图,其中,翻转部件位于第三打开位置,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

图4为图3示出的墨容纳部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其中,翻转部件位于第三打开位置,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墨瓶处于插接状态;

图6为以图5中的箭头F方向观看时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

图7为与图6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6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8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最大第一打开位置;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6类似的示意图,其中墨容纳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以及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8类似的示意图,其中墨容纳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6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8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6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图8类似的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塞盖部和盖体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关闭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关闭位置;以及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塞盖部和盖体部的另一局部示意图,其中盖体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塞盖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2/3/4/5/6: 喷墨打印机

10/110/210/310/410/510: 打印机本体

20/120/220/320/420/520: 墨容纳部

30/130/230/330/430/530: 翻转部件

21/121: 储墨本体

22/122: 注墨部

24/124/224/324/424/524: 盖体部

25/125/225/325/425/525: 框架部

26/126/226/326/426/526: 塞盖部

27/127: 注墨开口 28/128/228/328: 弹性件

424a: 滑槽 426a: 凸出部

524a: 磁铁 526a: 磁敏件

60: 墨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下面将结合图5至图1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用于喷墨打印机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2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喷墨打印机2包括打印机本体110、墨容纳部120、以及覆盖打印机本体110和墨容纳部120的翻转部件130。

打印机本体110可以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1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部(未示出)、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排纸部(未示出)等。打印机本体110中可以设置有例如由多个喷嘴形成的记录头,以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

翻转部件130围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三枢转轴线AX3可枢转地连接到打印机本体110,从而在露出打印机本体110和墨容纳部120的第三打开位置P32(参见图5)和覆盖打印机本体110和墨容纳部120的第三关闭位置P31(参见图2)之间可枢转。

墨容纳部12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10的右端并且从打印机本体110的前侧沿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向前延伸。当然,可以理解,在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需要,墨容纳部120也可以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10以其他朝向或方位设置。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墨容纳部120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0,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0。

墨容纳部120包括框架部125、塞盖部126以及覆盖框架部125的顶面的盖体部124(其作为覆盖部的一个示例)。

墨容纳部120包括容纳具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的五个储墨本体121、设置于所述储墨本体121的顶部并且与所述储墨本体121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127,以及用于固定五个储墨本体12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的框架部125。盖体部124可枢转地联接至墨容纳部120的框架部125。经由注墨开口127,墨瓶60中的墨水能够以气液置换的方式进入储墨本体121中,如上文背景技术部分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墨容纳部120包括五个储墨本体12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10的墨水。五个储墨本体121可以沿第一方向D1(即左右方向)设置在框架部125的内部空间中。这五个储墨本体121可以用于容纳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CMYK)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也可以用于容纳相同颜色(例如黑色)的墨水。当然,也可以在墨容纳部120的内部设置六个、八个、十二个等不同数量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储墨本体121,并相应地使用六种、八种、十二种等不同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

具体地,框架部125用于固定五个储墨本体12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框架部125大致呈立方体,其顶表面设置有注墨部122。注墨部122构造为围绕每个注墨开口127并且从框架部125的顶面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注墨开口127从注墨部122的底面向上突伸出来并且容纳于凹陷部内,此时储墨本体121位于注墨部122下方。

塞盖部126用于密封各个注墨开口127。五个塞盖部126各自在密封相应的注墨开口127的第一关闭位置P11(参见图6)和露出相应的注墨开口127的第一打开位置P12(参见图5)之间绕第一枢转轴线AX1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125。

盖体部124构造为围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125。盖体部124能够在第二关闭位置P21(图6)与第二打开位置P22(图7)之间相对于框架部125枢转。当塞盖部126位于第一关闭位置P11(图6)时,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盖体部124能够覆盖各个注墨部122,而当盖体部124位于第二打开位置P22(参见图5)时,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的塞盖部126使各个注墨部122露出。

当将墨瓶60倒立并使其插接于墨容纳部120的注墨部122中时,通过气液置换,墨瓶中的墨水可通过注墨开口127的注液部分自动流入储墨本体121,同时,与之相对应地,储墨本体121中的空气通过排气部分自动排出至墨瓶中,直至注入储墨本体121的墨水达到最大储墨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2进一步包括施力件128,施力件128例如可以为压缩弹簧。如图7中所示,施力件128的两端分别与框架部125以及塞盖部126连接。施力件128向塞盖部126施加弹性回复力,以使所述塞盖部126朝向第一打开位置P12偏置。当塞盖部126位于其第一关闭位置P11时,施力件128被压缩,使得其长度小于未被压缩时的自然延伸长度。这样,在将盖体部1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时,由于塞盖部126不再受到来自盖体部124的作用力,在施力件128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塞盖部126将离开注墨开口127并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枢转。

随着盖体部124从第二打开位置P22向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移动,盖体部124的一部分抵接塞盖部126,以使得塞盖部126从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P11并保持良好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部124用于抵接塞盖部126的部分可以设置在盖体部124的面向墨容纳部120的表面上,并且构造成在关闭状态下抵靠于塞盖部126的顶部。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中,当打开盖体部124时,塞盖部126能够在施力件128的作用下自动从其第一关闭位置P11枢转至第一打开位置P12,而不需要使用者进行两次打开操作,并且当关闭盖体部124时,盖体部124能够推动塞盖部126使其枢转返回其第一关闭位置P11,如此使得不管是打开还是关闭,只要一个动作就可以同时开关盖体部124和塞盖部126,操作简单,方便使用者。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和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3的示意图。

喷墨打印机3包括打印机本体210、墨容纳部220、以及覆盖打印机本体210和墨容纳部220的翻转部件230。

墨容纳部220包括储墨本体(未示出)、塞盖部226以及盖体部224(其作为覆盖部的一个示例)。墨容纳部220进一步包括覆盖储墨本体的框架部22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3进一步包括施力件228,施力件228例如可以为扭转弹簧。如图9中所示,施力件228的两端分别与框架部225以及塞盖部226连接。施力件228向塞盖部226施加弹性回复力,以使所述塞盖部226朝向第一打开位置P12偏置。当塞盖部226位于其第一关闭位置P11时,施力件228被压缩,使得其长度小于未被压缩时的自然延伸长度。这样,在将盖体部2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时,由于塞盖部226不再受到来自盖体部224的作用力,在施力件228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塞盖部226将离开注墨开口并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枢转。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使用了不同弹簧作为施力件228,盖体部224(即覆盖部)的朝向框架部225的顶表面进一步设置有凸起224a。该凸起224a朝向框架部225凸出,以用于抵靠塞盖部226。随着覆盖部从第二打开位置P22向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移动,凸起224a抵接塞盖部226,以使得塞盖部226从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P11。此外,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盖体部224(即覆盖部)朝向框架部225的顶表面还设置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缓冲件224b,以减缓塞盖部226对覆盖部的冲击。缓冲件224b可以比凸起224a更接近第二枢转轴线AX2,以在塞盖部2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的过程中,比凸起224a先接触塞盖部226。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中,当打开盖体部224时,塞盖部226能够在施力件228的作用下自动从其第一关闭位置P11枢转至第一打开位置P12,而不需要使用者进行两次打开操作,并且当关闭盖体部224时,盖体部224的凸起224a能够推动塞盖部226使其枢转返回其第一关闭位置P11,如此使得不管是打开还是关闭,只要一个动作就可以同时开关盖体部224和塞盖部226,操作简单,方便使用者。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和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墨容纳部320的示意图。

喷墨打印机4包括打印机本体310、墨容纳部320、以及覆盖打印机本体310和墨容纳部320的翻转部件330。

墨容纳部320包括具有储墨本体和框架部325、塞盖部326。

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盖体部324固定地设置在打印机本体310上,而墨容纳部320相对于盖体部324在第二关闭位置P21和第二打开位置P22之间可滑动地设置。当墨容纳部320在第二关闭位置P21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4进一步包括施力件328,施力件328例如可以为扭转弹簧。如图11中所示,施力件328的两端分别与框架部325以及塞盖部326连接。施力件328向塞盖部326施加弹性回复力,以使所述塞盖部326朝向第一打开位置P12偏置。当塞盖部326位于其第一关闭位置P11时,施力件328被压缩,使得其长度小于未被压缩时的自然延伸长度。这样,在将盖体部3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时,换句话说,在将墨容纳部320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时,由于塞盖部326不再受到来自盖体部324的作用力,在施力件328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塞盖部326将离开注墨开口并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枢转。

凸起324a设置于所述覆盖部的下表面并且朝向所述墨容纳部320凸出。如图10和11最好地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324a为在墨容纳部320位于第二打开位置P22的状态中,盖体部324的靠近所述第一枢转轴线AX1的端部。随着墨容纳部320从第二打开位置P22向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移动,凸起324a抵接塞盖部326,以使得塞盖部326从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至第一关闭位置P11。

为了能够更平顺地抵接塞盖部326,可选地,凸起324a在前端部处设置有斜面324b。即,凸起324a在靠近第二打开位置P22的一侧设置有斜面324b。进一步地,斜面324b可以为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所述第二打开位置P22凸出的曲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除了上面的实施方式以外,施力件可以具有在材料、结构和位置等等方面的各种变型方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采用的弹性材料应广义理解为能够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各种材料,例如还可以是具有少量弹性的软性或塑性材料。另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墨容纳部相对于所述覆盖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方向可滑动,但也可以反过来,所述覆盖部相对于所述墨容纳部可滑动。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和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5的示意图。

喷墨打印机5包括打印机本体410、墨容纳部420、以及覆盖打印机本体410和墨容纳部420的翻转部件430。

墨容纳部420包括储墨本体(未示出)、塞盖部426以及覆盖塞盖部426的盖体部424(其作为覆盖部的一个示例)。墨容纳部420进一步包括覆盖储墨本体的框架部42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5进一步包括受力部,受力部与塞盖部426相连。例如受力部可以与塞盖部426连接在一起,或者受力部可以与塞盖部426一体成型。

此外,盖体部424包括施力件。施力件能够与受力部配合,并且施力件能够将作用力施加至受力部,使得随着盖体部4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受力部带动塞盖部4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枢转。

具体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施力件为设置在盖体部424中的滑槽424a。受力部为与塞盖部426相连并且设置在滑槽424a中的凸出部426a。凸出部426a沿第一枢转轴线AX1延伸的方向设置。

参考图12,在盖体部424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时,塞盖部426位于第一关闭位置P11,此时凸出部426a位于滑槽424a的第一端(图12中的左端)。在盖体部4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的过程中,滑槽424a对凸出部426a施加作用力,使得凸出部426a相对于滑槽424a滑动,从而凸出部426a的滑动可以带动塞盖部4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以此方式可实现盖体部424和塞盖部426的同步打开。

现请转到图13,在盖体部424位于第二打开位置P22时,塞盖部426位于第一打开位置P12,此时凸出部426a相对于滑槽424a移动至滑槽424a的第二端(图13中的下端)。

在盖体部424从第二打开位置P22向第二关闭位置P21移动的过程中,盖体部424的枢转使得滑槽424a对凸出部426a施加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凸出部426a相对于滑槽424a滑动,以带动塞盖部426向第一关闭位置P11移动。

换句话说,在使用者操作盖体部424时,盖体部424中的滑槽424a能够对凸出部426a施加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塞盖部426能够随盖体部424的移动而移动。

根据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5包括墨容纳部、塞盖部426、受力部和具有施力件的盖体部424。受力部与塞盖部426相连,施力件能够将作用力施加至受力部,并使得塞盖部426从其关闭位置枢转,而不需要使用者进行操作,并且在使用者将盖体部424从其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盖体部424能够将塞盖部426枢转回其关闭位置,使得操作简单,方便使用者。

第五实施方式

图14和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6的示意图。

喷墨打印机6包括打印机本体510、墨容纳部520、以及覆盖打印机本体510和墨容纳部520的翻转部件530。

墨容纳部520包括储墨本体(未示出)、塞盖部526以及覆盖塞盖部526的盖体部524(其作为覆盖部的一个示例)。墨容纳部进一步包括覆盖储墨本体的框架部52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6进一步包括受力部,受力部与塞盖部526相连。例如受力部可以与塞盖部526连接在一起,或者受力部可以与塞盖部526一体成型。

此外,盖体部524包括施力件。施力件能够与受力部配合,并且施力件能够将作用力施加至受力部,使得随着盖体部5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受力部带动塞盖部5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枢转。

具体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施力件为设置在盖体部524处的磁铁524a。受力部为设置在盖体部524上的磁敏件526a。

参考图14,在盖体部524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时,塞盖部526位于第一关闭位置P11。在盖体部5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的过程中,磁铁524a对磁敏件526a施加磁性作用力,磁敏件526a被磁铁524a吸引,从而在该磁性作用力的作用下,盖体部5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的移动可以带动塞盖部5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以此方式可实现盖体部524和塞盖部526的同步打开。

现请转到图15,在盖体部524从第二打开位置P22向第二关闭位置P21移动的过程中,盖体部524能够接触并抵靠塞盖部526,带动塞盖部526向第一关闭位置P11移动。

根据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6,在使用者操作盖体部524时,盖体部524中的磁铁524a能够对塞盖部526上的磁敏件526a施加作用力,由于该作用力,随着盖体部5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塞盖部526能够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

第六实施方式

图16和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墨容纳部(未示出)、以及覆盖打印机本体(未示出)和墨容纳部的翻转部件(未示出)。

墨容纳部包括储墨本体(未示出)、塞盖部626以及覆盖塞盖部626的盖体部624(其作为覆盖部的一个示例)。墨容纳部进一步包括覆盖储墨本体的框架部(未示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部624相对于墨容纳部在第二关闭位置P21和第二打开位置P22之间绕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进一步包括受力部,受力部与塞盖部626相连。例如受力部可以与塞盖部626连接在一起,或者受力部可以与塞盖部626一体成型。

此外,盖体部624包括施力件。施力件能够与受力部配合,并且施力件能够将作用力施加至受力部,使得随着盖体部6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受力部带动塞盖部6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枢转。

具体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受力部为塞盖部626靠近第一枢转轴线AX1的第一端部626a,施力件为盖体部624靠近第二枢转轴线AX2的第二端部624a。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部624a也可以被认为是凸轮结构。

参考图16,在盖体部624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时,塞盖部626位于第一关闭位置P11。在盖体部6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的过程中,盖体部624沿旋转方向Dr1旋转,此时,盖体部624可以看作是以第二枢转轴线AX2为支点的杠杆。

相似地,塞盖部626可以看作是以第一枢转轴线AX1为支点的杠杆。随着盖体部624沿旋转方向Dr1的旋转,盖体部624的第二端部624a将接触塞盖部626的第一端部626a并对该第一端部626a施加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盖体部6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的移动可以带动塞盖部626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以此方式可实现盖体部624和塞盖部626的同步打开。

现请转到图15,在盖体部624从第二打开位置P22向第二关闭位置P21移动的过程中,盖体部624能够接触并抵靠塞盖部626,带动塞盖部626向第一关闭位置P11移动。

根据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在使用者操作盖体部624时,盖体部624中的第二端部624a能够对塞盖部626上的第一端部626a施加作用力,由于该作用力,随着盖体部624从第二关闭位置P21向第二打开位置P22移动,塞盖部626能够从第一关闭位置P11向第一打开位置P12移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