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51635发布日期:2019-11-27 20:19阅读:10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瓦楞纸箱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瓦楞纸板经过模切、压痕、钉箱或粘箱制成瓦楞纸箱。瓦楞纸箱是一种应用最广的包装制品,用量一直是各种包装制品之首。包括钙塑瓦楞纸箱。半个多世纪以来,瓦楞纸箱以其优越的使用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逐渐取代了木箱等运输包装容器,成为运输包装的主力军。它除了保护商品、便于仓储、运输之外,还起到美化商品,宣传商品的作用。瓦楞纸箱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它利于环保,利于装卸运输。

目前,水墨瓦楞纸箱的主要工艺步骤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各工序和设备之间缺少协调,瓦楞纸箱在印刷过程中,会出现常见的重影个留白问题,印刷图案或文字周围出现重影,是因为网纹辊与印版的压力过大引起的;印字前部边缘出现重影,则是因为印刷滚筒与压印辊之间的压力过大引起;大面积印刷透底、漏白又是由于印刷辊与压印辊压力不够所产生,目前在调节印刷辊的方式、方法较为繁琐,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及其生产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调节印刷辊的方式、方法较为繁琐,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包括瓦楞纸箱,所述瓦楞纸箱的表面设有水墨印刷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权利要求所述的水墨印刷瓦楞纸箱,所述瓦楞纸箱通过如下装置进行水墨印刷,该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两侧均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部安装有缸体,所述缸体的内部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部焊接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内部转动安装有印刷辊,所述印刷辊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支撑辊和压力辊,所述支撑辊和压力辊均通过轴承座安装于机架中,所述机架的一侧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轴与压力辊两端的轴承座相连接;

所述机架的内侧安装有水墨槽,所述水墨槽的内侧转动安装有与印刷辊活动连接的涂墨辊,所述涂墨辊的一侧设有均墨辊,所述水墨槽的底部连通有回墨管,所述回墨管的一端连通有储墨箱,所述储墨箱的内部通过管道连通有回墨泵,所述回墨泵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储墨桶相连通,所述储墨桶的底部通过加墨管与水墨槽相连通。

瓦楞纸箱的水墨印刷步骤如下:

s1、确定辊隙,根据瓦楞纸的厚度,通过液压缸带动压力辊向下挤压印刷辊,进行调整印刷辊和支撑辊之间的距离,使得缝隙与瓦楞纸的厚度相匹配,保证其印刷效果,防止出现重影和留白;

s2、调整导向轮的位置,根据瓦楞纸的宽度,转动螺杆带动槽钢进行移动,有利于限制住瓦楞纸的位置,确保印刷位置;

s3、输送待印刷的瓦楞纸,将瓦楞纸放置在第一输送带上,第一输送带将瓦楞纸输送到印刷辊和支撑辊之间,印刷辊受到均墨辊涂上水墨,在印刷水墨的同时,水墨槽中的水墨通过回墨管流入到储墨箱中,回墨泵将储墨箱中的水墨抽入到储墨桶中,水墨再通过加墨管流回到水墨槽中,有利于水墨的循环流动,保持水墨的均匀性;

s4、烘干、在步骤s中印刷后的瓦楞纸进入到第二输送带上,由第二输送带将瓦楞纸送入到烘干箱中,由热风机输送热风吹到瓦楞纸的表面,对水墨进行烘干,提高印刷效率;

s5、检验、码垛,在印刷完成之后,将瓦楞纸检验,合格后进行码垛,便于后续的加工。

优选的,在步骤s中,印刷后的瓦楞纸要及时检验,当出现重影或者留白的时候,通过液压缸带动压力辊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行调整印刷辊高度。

优选的,所述机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和支撑辊的顶部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带的外部设有烘干箱,所述烘干箱的内部安装有喷风头,所述喷风头的顶部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与热风机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水墨槽的内部安装有刮板,所述刮板与均墨辊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内侧设有槽钢,两组所述槽钢的内部均转动安装有导向轮。

优选的,所述机架的一侧开设有螺丝孔,所述螺丝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环通过钢板焊接于槽钢导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螺杆的一端安装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的外部套接有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槽钢的一侧焊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活动插接于限位孔的内部,所述限位孔开设于机架的一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及其生产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点:

1、本发明将印刷辊通过轴承座安装在联动杆的顶部,由液压缸带动压力辊向下挤压印刷辊,进行调整印刷辊和支撑辊之间的距离,使得缝隙与瓦楞纸的厚度相匹配,保证其印刷效果,防止出现重影和留白;

2、本发明在印刷水墨的同时,水墨槽中的水墨通过回墨管流入到储墨箱中,回墨泵将储墨箱中的水墨抽入到储墨桶中,水墨再通过加墨管流回到水墨槽中,有利于水墨的循环流动,保持水墨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开口;3、缸体;4、弹簧;5、限位板;6、联动杆;7、轴承座;8、印刷辊;9、支撑辊;10、压力辊;11、液压缸;12、水墨槽;13、涂墨辊;14、均墨辊;15、回墨管;16、储墨箱;17、回墨泵;18、储墨桶;19、加墨管;20、第一输送带;21、烘干箱;22、喷风头;23、进风管;24、热风机;25、刮板;26、槽钢;27、导向轮;28、螺丝孔;29、螺杆;30、轴承;31、握持部;32、橡胶套;33、第二输送带;34、限位杆;35、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两侧均开设有开口2,开口2的内部安装有缸体3,缸体3的内部设有弹簧4,弹簧4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板5,限位板5的顶部焊接有联动杆6,联动杆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轴承座7,轴承座7的内部转动安装有印刷辊8,印刷辊8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支撑辊9和压力辊10,支撑辊9、压力辊10、印刷辊8及均墨辊14均由驱动装置进行驱动,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变速箱、万向轴等部件构成,支撑辊9和压力辊10均通过轴承座7安装于机架1中,机架1的一侧安装有液压缸11,液压缸11的输出轴与压力辊10两端的轴承座7相连接,在架1的两侧分别安装第一输送带20和第二输送带33,便于瓦楞纸进入到机架1中,和进行转运,在第二输送带33的外部设置烘干箱21,由热风机24通过进风管23、喷风头22将热风吹在瓦楞纸上,对水墨进行烘干;

请参阅图3,机架1的内侧安装有水墨槽12,水墨槽12的内侧转动安装有与印刷辊8活动连接的涂墨辊13,涂墨辊13的一侧设有均墨辊14,在水墨槽12的内部安装刮板25,用来保持水墨的均匀,水墨槽12的底部连通有回墨管15,回墨管15的一端连通有储墨箱16,储墨箱16的内部通过管道连通有回墨泵17,回墨泵17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储墨桶18相连通,储墨桶18的底部通过加墨管19与水墨槽12相连通。

请参阅图4,机架1的内侧设有槽钢26,两组槽钢26的内部均转动安装有导向轮27,机架1的一侧开设有螺丝孔28,螺丝孔28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杆29,螺杆29的一端套接有轴承30,轴承30的外环通过钢板焊接于槽钢26导的一侧,螺杆29的一端安装有握持部31,握持部31的外部套接有橡胶套32,该橡胶套32有利于提高手部的舒适性,便于转动螺杆29带动槽钢26移动,槽钢26的一侧焊接有限位杆34,限位杆34活动插接于限位孔35的内部,限位孔35开设于机架1的一侧,该限位杆34和限位孔35的配合,有利于保持槽钢26的水平。

实施例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墨印刷瓦楞纸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辊隙,根据瓦楞纸的厚度,通过液压缸11带动压力辊10向下挤压印刷辊8,进行调整印刷辊8和支撑辊9之间的距离,使得缝隙与瓦楞纸的厚度相匹配,保证其印刷效果,防止出现重影和留白;

s2、调整导向轮27的位置,根据瓦楞纸的宽度,转动螺杆29带动槽钢26进行移动,有利于限制住瓦楞纸的位置,确保印刷位置;

s3、输送待印刷的瓦楞纸,将瓦楞纸放置在第一输送带20上,第一输送带20将瓦楞纸输送到印刷辊8和支撑辊9之间,印刷辊8受到均墨辊14涂上水墨,在印刷水墨的同时,水墨槽12中的水墨通过回墨管15流入到储墨箱16中,回墨泵17将储墨箱16中的水墨抽入到储墨桶18中,水墨再通过加墨管19流回到水墨槽12中,有利于水墨的循环流动,保持水墨的均匀性;

s4、烘干、在步骤s3中印刷后的瓦楞纸进入到第二输送带33上,由第二输送带33将瓦楞纸送入到烘干箱21中,由热风机24输送热风吹到瓦楞纸的表面,对水墨进行烘干,提高印刷效率;

s5、检验、码垛,在印刷完成之后,将瓦楞纸检验,合格后进行码垛,便于后续的加工。

s6、在步骤s3中,印刷后的瓦楞纸要及时检验,当出现重影或者留白的时候,通过液压缸11带动压力辊10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行调整印刷辊8高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