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印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1490发布日期:2020-10-30 21:0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油墨印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油墨纸摩检测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油墨印刷结构。



背景技术:

油墨丝印在我们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丝印出来的图案生动,让消费者容易接受。

在油墨丝印过程中,一般通过手动来操纵手推胶滚,在胶滚上有油墨,通过印刷时先将油墨放在油墨板上,再用油墨胶滚上下左右推动着,使油墨均匀地付着在油墨板上和胶滚上。

但是,这种油墨印刷过程中,操作者在推动胶滚时,很难将力度控制到从头到尾一致,因此会导致胶滚受力不均匀,从而影响油墨丝印过程中的印刷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油墨印刷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油墨丝印的过程中,操作者对推动胶滚的力度较难控制从而降低印刷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油墨印刷结构,包括印刷板和刮墨部,所述印刷板具有朝上布置的支撑面,所述刮墨部抵接在所述支撑面上;所述印刷板上设置有滑动结构,所述刮墨部通过所述滑动结构与所述印刷板活动连接,所述印刷板用于铺设待印刷产品。

进一步地,所述刮墨部包括支撑部和转动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两个支撑块和转轴,所述两个支撑块分别位于所述印刷板的两侧,一个所述支撑块连接所述滑动结构的一端,另一个所述支撑块连接所述滑动结构的另一端;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块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块和刮杆,所述转动部偏心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刮杆布置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刮杆抵接在所述支撑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部靠近所述转轴的一端为弧面状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块上具有缺口槽,所述转动块的侧壁上穿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延伸至所述缺口槽内,所述刮杆的一端嵌入在所述缺口槽内,所述第一固定件抵接在所述刮杆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之间设置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与所述刮杆平行间隔布置,且所述加固杆与所述刮杆置于同一水平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印刷板包括上层的支撑板以及下层的围合板,所述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围合板的前端固定布置,所述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围合板的后端固定布置,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围合板之间形成有传输通道,所述滑动结构穿设在所述传输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具有转动轮;所述支撑板具有朝向所述传输通道的下端面,所述围合板具有朝向所述传输通道布置的上端面,沿所述传输通道的长度方向,所述下端面与所述上端面上设置有凹陷布置的滑动槽,所述转动轮嵌入在所述滑动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的四个边角处布置有限位柱。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上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用于推动所述刮墨部往复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印刷结构,刮墨部是与支撑面相抵接的,刮墨部通过滑动结构与印刷板活动连接,这样,在对产品进行丝印的过程中,刮墨部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自然解除支撑面,配合滑动结构在支撑面上往复移动,不需要人工按压刮墨,也无需人为控制刮墨力度,刮墨力度稳定,能更均匀的实现对油墨的分散,进而达到更佳的印刷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印刷结构的刮杆抵接在支撑面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印刷结构的刮杆未抵接在支撑面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油墨印刷结构,包括印刷板20和刮墨部,印刷板20具有朝上布置的支撑面30,刮墨部4抵接在支撑面30上;印刷板20上设置有滑动结构100,刮墨部4通过滑动结构100与印刷板20活动连接,印刷板20用于铺设待印刷产品。

上述提供的油墨印刷结构10,刮墨部4是与支撑面30相抵接的,刮墨部4通过滑动结构100与印刷板20活动连接,这样,在对产品进行丝印的过程中,刮墨部4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自然解除支撑面30,配合滑动结构100在支撑面30上往复移动,不需要人工按压刮墨,也无需人为控制刮墨力度,刮墨力度稳定,能更均匀的实现对油墨的分散,进而达到更佳的印刷质量。

再者,刮墨部4包括支撑部和转动部40,支撑部包括两个支撑块48和转轴60,两个支撑块48分别位于印刷板20的两侧,一个支撑块48连接滑动结构100的一端,另一个支撑块48连接滑动结构100的另一端;转轴6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块48转动连接,转动部40固定设置在转轴60上。

转轴60与为多棱柱状布置,这样的话,与转动部40结合的更加稳固,不会出现转轴60与转动部40之间发生打滑的情况。

转动部40包括转动块42和刮杆41,转动部40偏心设置在转轴60上,刮杆41布置在远离转轴60的一端,刮杆41抵接在支撑面30上,这样,当用户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转动转动部40,此时刮杆41离开支撑面30。

转动部40靠近转轴60的一端为弧面状布置,便于转动块42的转动,有效避免转动部40与转轴60之间发生干涉。

转动块42上具有缺口槽43,转动块42的侧壁上穿设有第一固定件45,第一固定件45延伸至缺口槽43内,刮杆41的一端嵌入在缺口槽43内,第一固定件45抵接在刮杆41的外侧壁上,也就是说,刮杆41是可以进行更换的,当我们渲染印刷不同种类产品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用直径,不同重量、不同材质的刮杆41进行刮墨,从而达到更佳的刮墨效果。

另一方面,刮杆41为圆柱状布置,在刮墨过程中,刮杆41与支撑面30之间具有较小的接触面积,刮杆41底部不会有残留,可以将墨分散的更加均匀。

支撑块48之间设置有加固杆50,加固杆50与刮杆41平行间隔布置,且加固杆50与刮杆41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提升两个支撑块48之间的稳固性。

印刷板20包括上层的支撑板22以及下层的围合板21,支撑板22的前端与围合板21的前端固定布置,支撑板22的后端与围合板21的后端固定布置,支撑板22与围合板21之间形成有传输通道25,滑动结构100穿设在传输通道25内,传输通道25置于支撑板22的下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滑动结构100不会对支撑面30上的刮墨部4造成干扰。

滑动结构100包括转动轴,转动轴的两端具有转动轮;支撑板22具有朝向传输通道25的下端面,围合板21具有朝向传输通道25布置的上端面,沿传输通道25的长度方向,下端面与上端面上设置有凹陷布置的滑动槽,转动轮嵌入在滑动槽内,转动轮在滑动槽内往复移动时,滑动槽可以起到对转动轮限位和导向的作用,保证转动轮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支撑面30的四个边角处布置有限位柱70,对滑动结构100的滑动位置进行限制。

支撑块48上连接有把手80,把手80用于推动刮墨部4往复移动,当然,也可以通过电机等带动滑动结构100往复移动,当不便于使用电机时,可以用手主持把手80对其进行操作。

刮杆41的两端上设置有卡槽,当刮杆41卡合在缺口槽43内时,卡槽正对第一固定件布置,可以将刮杆41更加稳固地固定在缺口槽43内,这样,在刮墨过程中,刮杆41更加稳定,刮墨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