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7741发布日期:2020-12-29 09:3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墨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墨盒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将原废弃墨盒的内部修改为一可拆卸的内胆墨盒,从而能够通过更换内胆重复利用墨盒外壳。为了能够控制墨水信息,往往会在墨盒外壳与以及内胆墨盒上设置电路,通过电连接实现控制效果。为了保证内胆墨盒与外壳的密封性,两者之间会设置卡扣进行配合。

由于加工工艺的误差或者墨盒外壳内壁上的筋条未处理干净可能造成内胆与外壳之间的卡合变得过于紧密,这样用户会花费较大力气去拆卸内胆墨盒进行更换,不方便使用。甚至,可能出现内胆墨盒卡死在墨盒外壳内发生无法更换的情况,而致使产品无法再次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盒,所述墨盒包括墨盒主体及墨盒外壳,所述墨盒主体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墨盒外壳内;

所述墨盒主体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两侧分别设有按压部及与所述按压部连接的弹性卡合件;所述墨盒外壳的侧壁开设有卡合缺口,所述卡合缺口用于卡合固定所述弹性卡合件;当所述按压部带动所述弹性卡合件向远离所述墨盒外壳的侧壁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卡合件脱离所述卡合缺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部为悬臂结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活动间隙。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部的表面设有防滑结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主体还包括与所述盖体密封连接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出墨口;所述墨盒外壳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出墨口相配合的打印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还包括打印头保护罩,所述打印头保护罩用于保护所述打印头;所述打印头保护罩包括罩体及与所述罩体连接的把手,所述罩体半包围设置于所述墨盒外壳的外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还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把手上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配合卡合固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罩体的底部靠近所述打印头的一侧设有保护垫,所述保护垫用于保护所述打印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设有导气口及注墨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主体还包括与所述盖体密封连接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出墨口,所述出墨口与所述打印头相对应设置;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所述出墨口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所述盒体的底部向远离所述盖体方向突起形成,且所述支撑部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出墨口的凸起高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主体上设置有第一芯片,所述墨盒外壳上设置有原芯片及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包括第一电连接区域以及第二电连接区域,所述第一电连接区域与所述原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芯片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利用弹性卡合件和按压部的结构提高锁扣的易用性,有效防止了墨盒主体卡死在墨盒外壳中的情况发生。方便用户操作,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的底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的盖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外壳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外壳的内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墨盒主体的单独包装示意图。

其中:

1-墨盒主体;

11-盒体;111-支撑部

12-盖体;121-第一卡合部;122-按压部;123-弹性卡合件;124-导气口;

125-注墨口;126-导气槽;127-开口;

13-出墨口;

14-第一芯片;

2-墨盒外壳;

20-原芯片;21-打印头;22-第二芯片;22a-第一电接触区域;22b-第二电接触区域;23-卡合缺口;24-弹性垫;

3-打印头保护罩;

31-罩体;32-把手;321-第二卡合部;33-保护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以下简单描述该实施方式: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的立体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的分解示意图。参考图1~图2,墨盒构造成安装到图像记录设备的墨盒安装部分(未示出)以及从其拆除。图像记录设备例如可以是打印机。

墨盒包括墨盒主体1、墨盒外壳2以及打印头保护罩3。墨盒主体1用于收容墨水,墨盒主体1可拆卸固定于墨盒外壳2内,打印头保护罩3与墨盒主体1、墨盒外壳2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2,当墨盒主体1内的墨水消耗殆尽即可从墨盒外壳2中取出墨盒主体1进行更换。

墨盒主体1包括盒体11及与盒体11密封连接的盖体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盖体12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盒体11密封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盖体12也可以与盒体11通过注塑等方式一体成型。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的底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盒体11设有用于收容墨水的收容腔。盒体11的底部设有出墨口13,墨盒主体1内的墨水通过出墨口13能够输送至图像记录设备的记录头(未示出)。具体地,出墨口13内设置有多孔部件,示例性地,多孔部件为海绵,使墨盒主体1中的墨水通过海绵输送至墨盒外壳2的打印头上进行打印操作,有效防止了墨水的泄漏。在本实施例中,墨盒主体1为三色一体的墨盒,因此墨盒主体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蓝、红、黄三色对应的三个出墨口1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墨水的颜色设置对应数量的出墨口13。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11的底部设有所述出墨口13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111,所述支撑部111自所述盒体11的底部向远离所述盖体12方向凸起形成,且所述支撑部111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出墨口13的凸起高度。支撑部111用于防止灰尘进入出墨口13。可以理解地,在更换墨盒主体1时,常将墨盒主体1放置在桌面上,桌面上的灰尘容易从出墨口13进入墨盒主体1的内部,导致墨盒主体1内的墨水受污染。通过设置支撑部111,避免了出墨口13直接与外部接触,防止灰尘进入出墨口1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墨盒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芯片14,第一芯片14用于存储墨盒主体1内的墨水量信息。第一芯片14能够根据打印的情况计算出墨水用量,进而获得墨盒主体1内剩余的墨水量,并将剩余的墨水量信息储存在第一芯片14内。当打印机读取到墨盒主体1的第一芯片14显示的墨水量为“0”的信息后,提示墨水用尽,提醒用户墨盒主体1。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的盖体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盖体12的顶部设有第一卡合部121。

第一卡合部121用于与图像记录设备(打印机)卡合连接,使得墨盒在打印机本体内安装和固定,相应地,打印机设有与第一卡合部121相配合固定的卡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21为卡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卡块,卡扣等。第一卡合部1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地,第一卡合部121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第一卡合部121设置在盖体12顶部的左端,其中心线与盖体12的轴线共线,两个第一卡合部121设置在盖体12顶部的右端,且沿盖体12的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位于盖体12顶部左端的第一卡合部121还用于与打印头保护罩3卡合连接,使得墨盒主体1与打印头保护罩3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第一卡合部121的数量和位置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

所述盖体12靠近盒体11的两侧分别设有按压部122及与所述按压部122连接的弹性卡合件123。所述按压部122能够带动所述弹性卡合件123向远离所述墨盒外壳2的侧壁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122为悬臂结构,按压部122与盖体12之间设有活动间隙,即所述盖体12两侧的按压部122能够相向运动。可以理解地,用户可以用手按压按压部122使其相向运动。当所述盖体12两侧的按压部122相向运动时,墨盒主体1脱离墨盒外壳2。

弹性卡合件123用于与墨盒外壳2卡合固定,使得墨盒主体1卡合固定于墨盒外壳2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卡合件123为弹性卡扣。

进一步地,按压部122的表面设有防滑结构,防滑结构例如可以是多个间隔棱条突起,从而增加接触摩擦力,方便用户抓握或按压按压部122,使其操作更加方便。

盖体12设有与墨盒主体1内部连通的导气口124。导气口124用于连通墨盒主体1内部与外界环境,进而平衡墨盒主体1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压,以使得墨盒主体1内的墨水可以顺利的流出。同时,还可以通过导气口124导出墨盒主体1内部的空气,避免墨盒主体1内部的墨水因空气蒸发变干。可选地,导气口124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只要能连通即可。

进一步地,盖体12还设有与墨盒主体1内部连通的注墨口125。注墨口125用于向墨盒主体1内部注入墨水,使得注墨操作简单方便。注墨口125和导气口124的数量与墨盒的类型有关。例如,墨盒主体1为三色一体的墨盒,相对应地,设有三个导气口124及三个注墨口125。

为了避免外界空气从导气口124进入,造成墨盒主体1内部的墨水蒸发变干,同时也为了阻止墨水由导气口124和注墨口125流出,盖体12还设有导气槽126及与导气槽126连通的开口127。导气槽126的一端与开口127连通,另一端与导气口124连通。

墨盒主体1还包括表面覆膜,具体地,表面覆膜可以是铝板,也可以为塑料薄膜。优选地,表面覆膜为透明的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材料。从而方便在使用过程中,从导气口124观察墨盒主体1内墨水的情况。

可以理解地,当墨盒主体1内部具有空气时,由于空气的密度小于墨水的密度,空气处于墨盒主体1内部的上方,流入导气口124进而进入导气槽126的一端,并沿导气槽126流通,流至位于导气槽126另一端的开口127处,最终从开口127流出,汇入外界空气。

其中,由于表面覆膜覆盖在导气口124上,无法利用导气口124平衡墨盒主体1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压,导致墨盒主体1与外部存在压差,难以注墨,因此,导气槽126的另一端设置开口127,开口127与外界空气连通,用于平衡墨盒主体1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压,使得注墨成功。

进一步地,导气槽126可以为直线槽,用于导出墨盒主体1内部的空气。优选地,导气槽126为弯曲槽,导气槽126在盖体12上弯曲延伸,可以阻止墨水沿导气口124和导气槽126流出。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外壳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墨盒外壳2的底部设有与出墨口13相配合的打印头21。墨盒外壳2的侧壁设有原芯片20,其中,原芯片20上设置有多个电触点,在原装墨盒使用时,上述多个电触点与打印机上相应的触点相连接,从而使得原芯片20与打印机之间建立电连接。

参考图6及图2所示,墨盒外壳2设有原芯片20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芯片22,第二芯片22包括第一电连接区域22a以及第二电连接区域22b,其中,第一电连接区域22a设置于墨盒外壳2的侧壁的外侧,第二电连接区域22b设置于墨盒外壳2的侧壁的内侧。

第一电连接区域22a用于与原芯片20电连接。具体的,原芯片20设有导电触点,第一电连接区域22a设有接触部,第一电连接区域22a抵接于原芯片20上,且接触部与导电触点一一对应,从而进行电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区域22a至少与原芯片20上的部分导电触点进行电连接。

第二芯片22沿墨盒外壳2的敞口端弯折延伸至墨盒外壳2的侧壁的内侧,使得第二电连接区域22b与墨盒外壳2的侧壁的内侧相平行。第二电连接区域22b用于与墨盒本体1上的第一芯片14实现电连接。

可选地,墨盒外壳2的敞口端的边缘可以呈圆弧形,也可以呈带倒角的棱柱形,从而方便第二芯片22绕过墨盒外壳2的敞口端,并避免了锋利的敞口端的边缘损坏第二芯片22,导致电连接失败。

优选地,第二芯片22的弯折处呈半圆形,且弯折处的弧度与墨盒外壳的敞口端边缘的弧度相同,从而方便第二芯片22绕过墨盒外壳2的敞口端,与第一芯片14电连接。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外壳的内部示意图。如图7所示,墨盒外壳2包括两个端壁、两个侧壁及底壁。墨盒外壳2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卡合缺口23,所述卡合缺口23用于与墨盒主体1上的弹性卡合件123卡合固定,当卡合缺口23与墨盒主体1上的弹性卡合件123卡合锁定时,墨盒主体1固定在墨盒外壳2内。当所述盖体12两侧的所述按压部122相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卡合件123脱离所述卡合缺口23。

墨盒外壳2的端壁的内侧设有弹性垫24,弹性垫24设置于侧壁与第二芯片22的第二电连接区域22b之间,从而利用弹性垫24的弹力将第二电连接区域22b抵压于墨盒主体2上,以使第二电连接区域22b与第一芯片14贴合,使得第二芯片22与第一芯片14电连接稳定,第一芯片14和第二芯片22向打印机反馈墨量信息,从而重复利用墨盒外壳2。

如图2所示,打印头保护罩3包括罩体31及与罩体31连接的把手32。

罩体31半包围设置于墨盒外壳2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罩体31大致呈“l”型。罩体31的底部靠近所述打印头21的一侧设有保护垫33,保护垫33用于保护打印头21。

保护垫33例如可以是硅胶垫、海绵垫、橡胶垫,或由其他弹性材料制成。

把手32与罩体31的侧板连接,把手32上设有第二卡合部321。第二卡合部321与第一卡合部121相配合卡合固定。可以理解地,打印头保护罩3通过第二卡合部321与墨盒主体1的第一卡合部121卡合连接实现固定,当需要使用墨盒时,向外掰动把手32使第二卡合部321和第一卡合部121脱离接触即可。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主体1的单独包装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为了保护墨盒主体1并防止墨盒主体1的墨水从出墨口13中发生泄漏,还会给墨盒主体1配备一个墨盒主体保护罩4。

组装时,将墨盒主体1放入墨盒外壳2中,此时,盖体12上的弹性卡合件123与墨盒外壳2上的卡合缺口23卡合固定,使得墨盒主体1与墨盒外壳2锁定。然后再将打印头保护罩3半包围设置于墨盒外壳2的外侧,此时通过打印头保护罩3的把手32上的第二卡合部321与盖体12上的第一卡合部121相配合卡合固定。

使用时,用手向外掰动把手32使第二卡合部321和第一卡合部121脱离接触,将装有墨盒主体1的墨盒外壳2安装到图像记录设备的墨盒安装部分即可。当墨盒主体1内的墨水消耗殆尽,此时需要取出墨盒主体1重新更换一个新的。用户只需按压按压部122的两侧,使得两侧的按压部122相向运动,即可带动弹性卡合件123向远离所述墨盒外壳2的侧壁方向运动,使得弹性卡合件123脱离卡合缺口23,墨盒主体1与墨盒外壳2解锁。此时,捏住按压部122向上取出墨盒主体1即可,操作方便,不容易发生墨盒主体1卡死在墨盒外壳2内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利用弹性卡合件和按压部的结构提高锁扣的易用性,有效防止了墨盒主体卡死在墨盒外壳中的情况发生。方便用户操作,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