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6030发布日期:2022-10-12 04:32阅读:66来源:国知局
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喷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


背景技术:

2.喷码技术是一种使用非接触的方式在喷码件上进行标识的技术。手机锂电池的喷码工艺是手机锂电池的生产工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手机锂电池更新换代快,其对喷码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喷码工艺具体是利用喷码头对喷码件进行喷码作业。其中,喷码头的位置及角度对喷码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应用于调节喷码头的机构,由于设计不合理,无法对喷码头进行全方位调节,导致最终的喷码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能够改善喷码效果。
5.本技术提供一种喷码头的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包括基座。该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机构,第一调节机构连接基座,其中第一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绕第一轴线转动和/或驱动喷码头沿第一轴线移动,第一轴线平行于调节装置的高度方向。该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连接基座,其中第二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
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喷码头用于对喷码件进行喷码作业,其中喷码件沿预定直线方向传输而经过喷码头;其中,第二轴线平行于预定直线方向,和/或第二轴线垂直于预定直线方向。
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一转轴、第一角度调节件及承载件;第一转动件用于连接喷码头,第一转动件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承载件,且第一转动件还通过第一角度调节件连接承载件,第一角度调节件用于驱动第一转动件相对承载件绕第一转轴转动;其中,第二轴线为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且第二轴线平行于预定直线方向。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角度调节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千分尺,第一千分尺设于第一转动件且抵顶承载件;其中,第一转动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千分尺,且通过第一转动件两侧的第一千分尺调节及固定第一转动件相对承载件转动的角度。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转动件、第二转轴及第二角度调节件;第二转动件用于连接喷码头,第二转动件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基座,且第二转动件还通过第二角度调节件连接基座,第二角度调节件用于驱动第二转动件相对基座绕第二转轴转动;其中,第二轴线为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且第二轴线垂直于预定直线方向。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转轴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一端用于连接喷码头;第二端具有沿高度方向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角度调节件包括第二千分尺和顶撑件,第二千分尺设于基座且抵
顶第一表面,顶撑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且抵顶第二表面,第二千分尺和顶撑件配合调节及固定第二转动件相对基座转动的角度。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承载件和位移调节件;承载件用于连接喷码头,且承载件可移动地连接第二转动件;位移调节件设于第二转动件且与承载件传动连接,位移调节件用于驱动承载件沿第二轴线移动。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及第三转轴;第一驱动组件通过第二调节机构连接基座,且第一驱动组件还通过第三转轴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绕第三转轴转动,其中第一轴线为第三转轴的中心轴线;第二驱动组件用于连接喷码头,且用于驱动喷码头沿第一轴线移动。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减速机及电机安装座;伺服电机和减速机通过电机安装座设置于第二调节机构,且伺服电机通过减速机与第三转轴传动连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伺服模组;伺服模组连接于第三转轴的侧面,且伺服模组的移动端用于连接喷码头。
14.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喷码系统,该喷码系统包括喷码头及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喷码头的调节装置。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该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机构。第一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绕平行于调节装置的高度方向的第一轴线转动和/或驱动喷码头沿该第一轴线移动。并且,该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绕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
16.换言之,本技术的调节装置不仅能够驱动喷码头绕第一轴线转动和/或驱动喷码头沿第一轴线移动,还能够驱动喷码头绕第二轴线转动,有利于对喷码头进行全方位调节,因而能够改善喷码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喷码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喷码头的调节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2所示调节装置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2所示调节装置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1所示喷码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图5所示喷码系统c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2所示调节装置d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技术第一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技术第三转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本技术第二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喷码头、20调节装置、30基座、40第一调节机构、41第一驱动组件、411伺服电机、412减速机、413电机安装座、42第二驱动组件、421伺服模组、422移动端、43第三转轴、50第二调节机构、511第一转动件、512第一转轴、513第一角度调节件、514第一千分尺、521第二转动件、5211第一端、5212第二端、5213第一表面、5214第二表面、522第二转轴、523第二角度调节件、524第二千分尺、525顶撑件、526承载件、527位移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31.本技术提供一种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2.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喷码头的喷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喷码头的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包括基座。该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机构,第一调节机构连接基座,其中第一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绕第一轴线转动和/或驱动喷码头沿第一轴线移动,第一轴线平行于调节装置的高度方向。该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连接基座,其中第二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3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喷码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在一实施例中,喷码系统可以应用于手机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其中具体应用于手机锂电池的喷码工艺。当然,本实施例喷码系统也可以应用于除手机锂电池之外其它喷码件的喷码工艺,在此不做限定。
35.具体地,喷码系统包括喷码头10和调节装置20。喷码头10为喷码系统中执行喷码作业的元件,即喷码头10用于对喷码件进行喷码作业。其中,喷码头10的具体设计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考虑到喷码头10的位置及角度对喷码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实施例利用调节装置20调节喷码头10的位置及角度,进而保证喷码头10的喷码效果。
36.下文对本技术实施例喷码头10的调节装置20进行阐述。
37.请一并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喷码头的调节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8.在一实施例中,调节装置20包括基座30。基座30作为调节装置20的基础载体,其对喷码头10及调节装置20的其它零部件起到承载的作用。举例而言,图2展示了基座30采用立柱的形式,具体是调节装置20包括两个立柱,该两个立柱用于承载喷码头10及调节装置20的其它零部件。
39.调节装置20还包括第一调节机构40。第一调节机构40连接基座30。第一调节机构40用于调节喷码头10的位置及角度。具体地,第一调节机构40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第一轴线(如图2中z轴所示)转动和/或驱动喷码头10沿第一轴线移动。
40.其中,第一轴线平行于调节装置20的高度方向。调节装置20的高度方向应当理解为当调节装置20正确安装,且实际执行喷码作业时调节装置20的高度方向。
41.调节装置20还包括第二调节机构50。第二调节机构50连接基座30。第二调节机构50与第一调节机构40配合用于调节喷码头10的位置及角度。具体地,第二调节机构50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第二轴线(如图2中x轴、y轴所示)转动。其中,第二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
42.通过上述方式,本实施例调节装置20不仅能够驱动喷码头10绕第一轴线转动和/或驱动喷码头10沿第一轴线移动,还能够驱动喷码头10绕第二轴线转动。换言之,本实施例调节装置20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两个维度对喷码头10的位置及角度进行调节,有利于对喷码头10进行全方位调节,因而能够改善喷码效果。
43.需要说明的是,在喷码工艺中,喷码件沿预定直线方向传输而经过喷码头10,喷码头10对经过的喷码件进行喷码作业。第二轴线平行于该预定直线方向,和/或第二轴线垂直于该预定直线方向。调节装置20定义有两两正交的x轴、y轴及z轴,其中x轴平行于上述的预定直线方向。
44.可以理解的是,当产线上沿直线方向传输喷码件进行喷码作业时,喷码件即沿该预定直线方向传输,以进行喷码作业;而当产线上沿曲线方向传输喷码件进行喷码作业时,该预定直线方向为当喷码件传输至喷码头10正下方时喷码件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45.请一并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调节装置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46.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第二轴线平行于上述的预定直线方向,即第二轴线具体是图2和图3所示的x轴。第二调节机构50包括x轴调节机构,x轴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x轴转动,以调节喷码头10的角度。
47.具体地,第二调节机构50还包括承载件526,承载件526用于承载x轴调节机构。x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511、第一转轴512及第一角度调节件513。第一转动件511用于连接喷码头10,且第一转动件511通过第一转轴512可转动地设置于承载件526。第一转动件511还通过第一角度调节件513连接承载件526,第一角度调节件513用于驱动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绕第一转轴512转动。其中,x轴为第一转轴512的中心轴线,第一转动件511绕第一转轴512转动即是绕x轴转动。
48.喷码头10在x轴上的角度会影响喷码头10的喷码均匀度,进而影响喷码效果。本实施例通过x轴调节机构,能够精确调节喷码头10在x轴上的角度,因而能够保证喷码效果。举例而言,本实施例通过x轴调节机构驱动喷码头10绕x轴转动,以调节喷码头10至水平。当喷码头10绕x轴转动至水平时,喷码头10处于x轴和z轴定义的竖直平面。
49.进一步地,第一角度调节件513采用千分尺,以精确调节喷码头10绕x轴转动的角度。具体地,第一角度调节件513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千分尺514,第一千分尺514设于第一转动件511且抵顶承载件526。其中,第一转动件51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千分尺514,且通过第一转动件511两侧的第一千分尺514调节及固定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转动的角度。
50.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件511在y轴上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千分尺514,另
一侧也设有一个第一千分尺514。由于第一千分尺514抵顶承载件526,因此调节第一千分尺514时会使得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转动。通过该两个第一千分尺514可以配合调节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转动的角度,即调节喷码头10绕x轴转动的角度。并且,当该两个第一千分尺514的读数固定时,由于该两个第一千分尺514的限制,能够限制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转动,因而固定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转动的角度,即固定喷码头10绕x轴转动的角度。
51.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第一转动件511的一侧设置第一千分尺514,通过螺钉、螺栓等锁紧件固定第一转动件511和承载件526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固定第一转动件511相对承载件526转动的角度,在此不做限定。
52.请一并参阅图4,图4是图2所示调节装置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5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轴线垂直于上述的预定直线方向,即第二轴线具体是图2和图4所示的y轴。第二调节机构50包括y轴调节机构,y轴调节机构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y轴转动,以调节喷码头10的角度。
54.具体地,y轴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转动件521、第二转轴522及第二角度调节件523。第二转动件521用于连接喷码头10,且第二转动件521通过第二转轴522可转动地设置于基座30。第二转动件521还通过第二角度调节件523连接基座30,第二角度调节件523用于驱动第二转动件521相对基座30绕第二转轴522转动。其中,第二轴线为第二转轴522的中心轴线,第二转动件521绕第二转轴522转动即是绕y轴转动。
55.喷码头10在y轴上的角度会影响喷码头10的喷码均匀度,进而影响喷码效果。本实施例通过y轴调节机构,能够精确调节喷码头10在y轴上的角度,因而能够保证喷码效果。举例而言,本实施例通过y轴调节机构驱动喷码头10绕y轴转动,以调节喷码头10至水平。当喷码头10绕y轴转动至水平时,喷码头10处于y轴和z轴定义的竖直平面。
56.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第二角度调节件523采用千分尺,以精确调节喷码头10绕y轴转动的角度。具体地,第二转动件5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5211和第二端5212,第二转轴522位于第一端5211和第二端5212之间。其中,第一端5211、第二端5212及第二转轴522构成类似跷跷板的机构,第一端5211绕第二转轴522向下转动,则第二端5212对应绕第二转轴522向上转动,反之则反。第一端5211用于连接喷码头10。第二端5212具有沿上述高度方向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5213和第二表面5214。第二角度调节件523包括第二千分尺524和顶撑件525。第二千分尺524设于基座30且抵顶第一表面5213,顶撑件525可移动地设置于基座30且抵顶第二表面5214,第二千分尺524和顶撑件525配合调节及固定第二转动件521相对基座30转动的角度。
57.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第二端5212的第一表面5213位于第二表面5214的上方,即第二千分尺524位于顶撑件525的上方。当调节第二千分尺524,使得第二千分尺524下压第二端5212时,第二端5212绕第二转轴522向下转动,第一端5211对应绕第二转轴522向上转动,即驱动第一端5211所连接的喷码头10绕y轴转动,此时顶撑件525配合第二千分尺524向下移动,以允许第二端5212绕第二转轴522向下转动;而当调节第二千分尺524,使得第二千分尺524允许第二端5212上升时,第二端5212绕第二转轴522向上转动,第一端5211对应绕第二转轴522向下转动,即驱动第一端5211所连接的喷码头10绕y轴转动,此时顶撑件525配合第二千分尺524向上移动;而当第二千分尺524的读数固定时,固定顶撑件525在基座30上
的相对位置,此时第二千分尺524和顶撑件525均抵顶第二转动件521的第二端5212,能够限制第二端5212绕第二转轴522转动,以固定第二转动件521相对基座30转动的角度,即固定喷码头10绕y轴转动的角度。
58.可选地,顶撑件525和基座30之间可以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即顶撑件525可以为螺钉等,基座30上设有对应的螺纹孔。通过拧动顶撑件525能够使得顶撑件525相对基座30移动,而停止拧动顶撑件525时能够使得顶撑件525相对基座30保持固定。图6示例性地展示了顶撑件525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在此不做限定。
59.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表面5213也可以位于第二表面5214的下方,即第二千分尺524位于顶撑件525的下方。并且,第二角度调节件523并不局限于通过第二千分尺524和顶撑件525配合调节及固定第二转动件521相对基座30转动的角度,例如第二角度调节件523可以包括两组第二千分尺524,一组第二千分尺524设于第二转轴522在x轴上的一侧,另一组第二千分尺524设于第二转轴522在x轴上的另一侧,通过该两组第二千分尺524调节及固定第二转动件521相对基座30转动的角度,在此不做限定。
60.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y轴调节机构还包括承载件526和位移调节件527。承载件526用于连接喷码头10,具体是承载件526通过上述实施例阐述的x轴调节机构连接喷码头10。并且,承载件526可移动地连接第二转动件521。位移调节件527设于第二转动件521且与承载件526传动连接,位移调节件527用于驱动承载件526沿第二轴线(即y轴)移动,以调节喷码头10在y轴上的位置,使得喷码头10能够正对喷码件以进行喷码作业,进而能够保证喷码效果。
61.举例而言,位移调节件527可以是螺钉、螺丝等。位移调节件527与承载件526之间螺纹配合,通过拧动位移调节件527,可以使得位移调节件527推拉承载件526,进而驱动承载件526沿y轴移动,以调节喷码头10在y轴上的位置,使得喷码头10能够正对喷码件以进行喷码作业。
62.并且,第二转动件521上设有沿y轴延伸的卡槽,承载件526可移动地嵌设于该卡槽中,该卡槽用于引导承载件526沿y轴移动。第二转动件521和承载件526中的一者设有沿y轴延伸的腰型孔,另一者设有固定孔,螺钉等紧固件穿过该腰型孔和该固定孔,以固定第二转动件521和承载件526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固定经调节后的喷码头10在y轴上的位置。图2示例性地展示了调节装置20设有两组y轴调节机构的情况,该两组y轴调节机构分别位于x轴调节机构在y轴上的两侧。承载件526的两端分别与一组y轴调节机构的第二转动件521连接。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调节机构50可以仅包括x轴调节机构,或是仅包括y轴调节机构,亦或是同时包括x轴调节机构和y轴调节机构。本技术实施例以第二调节机构50同时包括x轴调节机构和y轴调节机构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64.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图8是本技术第一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三转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6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轴线为图2和图8中所示的z轴。本实施例第一调节机构40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z轴转动,以精确调节喷码头10的角度,能够保证喷码头10的喷码均匀度,
进而能够保证喷码效果。和/或,第一调节机构40用于驱动喷码头10沿z轴移动,使得本实施例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可调,能够匹配不同厚度的喷码件,即能够应用于不同厚度喷码件的喷码作业,同时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可调,可以驱动喷码头10避让喷码件,避免喷码头10和喷码件相撞而损坏。本实施例以第一调节机构40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z轴转动且还用于驱动喷码头10沿z轴移动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66.具体地,第一调节机构40包括z轴调节机构,z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41、第二驱动组件42及第三转轴43。第一驱动组件41通过第二调节机构50连接基座30,具体是第一驱动组件41依次通过x轴调节机构、y轴调节机构连接至基座30。并且,第一驱动组件41还通过第三转轴43连接第二驱动组件42,第一驱动组件41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42绕第三转轴43转动。其中,第一轴线(即z轴)为第三转轴43的中心轴线,第一驱动组件41具体用于驱动第二驱动组件42绕z轴转动。
67.第二驱动组件42用于连接喷码头10。第一驱动组件41驱动第二驱动组件42绕z轴转动,即第一驱动组件41用于驱动喷码头10绕z轴转动。并且,第二驱动组件42还用于驱动喷码头10沿第一轴线(即z轴)移动。
68.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41包括伺服电机411、减速机412及电机安装座413。伺服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通过电机安装座413设置于第二调节机构50(即x轴调节机构),且伺服电机411通过减速机412与第三转轴43传动连接。伺服电机411通过减速机412驱动第三转轴43转动,以驱动喷码头10绕z轴转动。
69.并且,第二驱动组件42包括伺服模组421。伺服模组421连接于第三转轴43的侧面(伺服模组421和第三转轴43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螺丝等紧固件紧固连接),伺服电机411驱动第二驱动组件42绕第三转轴43转动,即驱动伺服模组421绕第三转轴43转动。并且,伺服模组421的移动端422用于连接喷码头10,伺服模组421通过驱动其移动端422沿z轴移动,以驱动喷码头10沿z轴移动。
70.当换型时,即喷码头10应用于不同厚度喷码件的喷码作业,往往需要涉及调节喷码头10绕z轴转动的角度及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人工调节喷码头10绕z轴转动的角度及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调节精度及最终的喷码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行调节作业的工作人员,容易导致换型前后的喷码效果产生较大差异。而本实施例利用伺服电机411调节喷码头10绕z轴转动的角度以及利用伺服模组421调节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调节喷码头10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能够尽可能保证换型前后的喷码效果保持一致,可以实现无批次差异;并且,本实施例能够较为便捷地调节喷码头10绕z轴转动的角度以及调节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极大方便了喷码头10在换型时角度及位置的调式和维护,省时省力,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
71.本实施例利用伺服模组421调节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位置,其调节精度可达
±
0.02mm。并且,本实施例调节装置20可以记忆不同厚度的喷码件所对应喷码头10在z轴上的角度及位置。当换型时,通过确定喷码件的厚度,即可确定与之对应的喷码头10在z轴上的角度及位置,即调节装置20根据所确定喷码件的厚度,自行控制喷码头10调节至对应的角度及位置,实现一键换型。本实施例调节装置20调节喷码头10在z轴上的角度及位置的精度很高,即便多次换型,仍然能够保证换型前后具有较为一致的喷码效果,能够保证产品的喷码质量。换言之,本实施例调节装置20在换型时具有精度高、换型便捷等优势。
72.本实施例喷码头10的换型过程具体可以是:喷码头10在z轴上的原点位置可以设定在上极限位置偏下5mm处(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其他值)。根据喷码件的厚度选择喷码头10在z轴上的最佳位置(最佳位置是事先由工作人员根据喷码测试码效果多次调式后确定),例如坐标1(相对原点位置)。当然,不同厚度的喷码件对应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不同最佳位置,例如坐标2、坐标3等。在进行一批次喷码件的喷码工作时,预先选定喷码件的类型,之后伺服模组421驱动喷码头10回到原点位置再自动移动至前述最佳位置,即伺服模组421自动调节喷码头10在z轴上移动至最佳位置。喷码头10在z轴上具有最佳角度位置。根据喷码件的厚度选择喷码头10在z轴上的最佳角度位置(最佳角度位置是事先由工作人员根据喷码测试码效果多次调式后确定)。当然,不同厚度的喷码件对应喷码头10在z轴上的不同最佳角度位置。在进行一批次喷码件的喷码工作时,预先设定喷码头10在z轴上的原点角度位置,之后选定喷码件的类型,之后伺服电机411驱动喷码头10转动到原点角度位置再自动转动至前述最佳角度位置,即伺服电机411自动调节喷码头10绕z轴转动至最佳角度位置。
73.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41还可以包括原点检测元件、左极限位置检测元件以及右极限位置检测元件。伺服电机411进行换型或是断电重启时,均会驱动第二驱动组件42转动至原点位置,原点检测元件即用于检测第二驱动组件42是否回到原点位置。左极限位置检测元件和右极限位置检测元件则用于检测第二驱动组件42在转动过程中是否超过左、右极限位置,以防止第二驱动组件42与第二调节机构50(第一转动件511)相碰撞。当第二驱动组件42转动至超过左极限位置或是超过右极限位置时,控制伺服电机411断电。
74.同理,第二驱动组件42也包括原点检测元件、上极限位置检测元件以及下极限位置检测元件。伺服模组421进行换型或是断电重启时,均会驱动其移动端422移动至原点位置,原点检测元件即用于检测移动端422是否回到原点位置。上极限位置检测元件和下极限位置检测元件则用于检测移动端422在移动过程中是否超过上、下极限位置。当移动端422移动至超过上极限位置或是超过下极限位置时,控制伺服模组421断电。
7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组件41并不局限于包括上述的减速机412,取而代之的是第一驱动组件41可以采用更高惯量的电机,以省去减速机412。并且,第二驱动组件42也并不局限于包括上述的伺服模组421,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采用伺服电机与丝杆、滑轨及滑块配合的方式驱动喷码头10沿z轴移动,在此不做限定。其中,伺服模组421的工作原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
76.下文对本技术实施例调节装置20的调节过程进行大致阐述。
77.第一步:通过位移调节件527驱动承载件526沿y轴移动,使得喷码头10对准喷码件,之后将位移调节件527锁紧,以固定承载件526在y轴上的位置,进而固定喷码头10在y轴上的位置。
78.第二步:调节x轴调节机构两侧的y轴调节机构的第二千分尺524,驱动喷码头10绕y轴转动,以调节喷码头10至水平(例如可以将x轴调节机构两侧的第二千分尺524调节至相同刻度),之后锁紧x轴调节机构两侧的第二千分尺524。
79.第三步:调节x轴调节机构中第一转动件511两侧的第一千分尺514,驱动喷码头10绕x轴转动,以调节喷码头10至水平(例如可以将第一转动件511两侧的第一千分尺514调节至相同刻度),之后锁紧第一转动件511两侧的第一千分尺514。
80.第四步:确定喷码件的类型(即厚度),伺服模组421驱动喷码头10回到原点位置再
自动移动至最佳位置,即喷码头10在z轴上到达最佳位置;伺服电机411驱动喷码头10转动到原点角度位置再自动转动至最佳角度位置,即喷码头10绕z轴转动至最佳角度位置。
81.以上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调节装置20能够从x轴、y轴及z轴三个维度对喷码头10进行全方位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喷码头10的喷码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喷码头10具体可以应用于uv喷码工艺。uv喷码工艺涉及高速喷码,其对喷码头10的位置及角度精度要求较高。本技术实施例调节装置20能够对喷码头10进行全方位调节,因而能够良好地适配uv喷码工艺。
82.以上对本技术提供的喷码头的调节装置及喷码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