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14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印章生成装置、带式打印装置或字处理机(文字处理机)等的电子仪器中,输入文字或符号等字符和格线,以生成图象的图象生成方法和其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
以往的文字处理机等中,将纵格线和横格线组合等制成表格或框(以下,称作“格线框”),在该格线框内输入字符时(从左向右输入),输入的文字数达到输入于格线框内得到的最大文字数(以下,将由格线框等划分的区域内输入得到的最大的文字数称作“可输入文字数”)时,在其以上不能输入字符,或者自动改行的同时格线框自动地到达下行变宽。也就是,在文字处理机等中,由于限制了打印用纸的横向宽度,当容易地沿横方向(左右方向)放大格线框时,有生成的格线框从打印用纸等中溢出的问题。
从而,在已生成的格线框内输入字符,超过可输入文字数,并还输入字符时,使用“列插入”等功能,从左右方向放大格线框地输入字符。反之,在删除已输入格线框内字符一部分时,由于在格线框内生成多余的空白,为了删除该空白,使用“列删除”,在左右方向缩小格线框。
并且,在以往的印章生成装置及带式打印装置等的电子仪器中,由于要求装置整体紧凑,采用显示画面极小的装置。为此,当可以看见显示画面的同时生成表格及框时,即使可生成,由于表格及框从表示画面溢出难以把握其整体,该生成作业变得非常烦琐。在此,在这种电子仪器中,预先准备了具有围住所输入字符整体周围的、各种外形的外框(见

图15A-15C)及将这些外框内用横格线划分多行的各种外框等(见图16A-16C)。
这样,在以往的文字处理机中,超过可能输入的文字数而将字符输入格线框内时,预想超过的份额,必须使用“列插入”等功能放大格线框,此外,在删除已输入格线框内的字符时,必须使用“列删除”等功能缩小格线框,使字符输入作业和格线框的生成作业变得烦琐,同时,这些作业效率下降。这样,在格线框内,配置着用于在与字符并排方向将字符隔开的格线(以下,称作“隔开格线”),在其前后区域输入字符,或者在删除已输入的字符时也同样。
当然,在格线框内配置隔开格线时,随着字符的输入(加入)或删除,若隔开格线自动地移动至字符并排方向地话,则考虑上述的问题被删除(参照图38A,38B)。但是,此时,格线框遍布多行存在,而且,隔开格线配置于2行以上时,具有这些隔开格线对齐成一直线困难的情况。即,在配置可移动的隔开格线的格线框内,加入文字宽度不同的英文数字(例如,“I”和“W”)等,在其为成比例印字的情况下,各隔开格线会相互错开,使生成的图象(打印图象)外观难看(见图39A,39B)。
另外,即使文字宽度全部是相同的,在隔开格线的前后文字数不同情况下,为了使各行的隔开格线对齐成一直线,考虑到该文字数,必须在隔开格线的前后插入适当的空格,从而使得字符输入作业变得繁琐(见图39C)。
另外,格线框因与标签等打印对象物的关系,在上下左右任一方向上扩宽是不可能定长的,而且,此格线框内由纵格线或横格线(以下,将格线框内纵格线或横格线称作“框内格线”)预先划分多个区域时,例如该划分的区域上输入超过其可输入文字数的字符,或者删除已输入的字符时,在以往的文字处理机等中,一旦删除框内格线,必须在字符输入后再次还原。另外,在格线框内的字符中设定均匀分配时,当如上所述那样输入或删除字符时,具有必须再次相对格线框内字符对设定的均匀分配修正的问题。
另外,在采用显示画面非常小的以往电子仪器中,尽管容易进行表格或框的生成作业,但具有难以把握可插入其中的字符数或其均衡问题,并且制约了表格或框生成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正如字处理机的下线功能那样,若能对应所输入的字符使格线(下线)能拉出的话,能够容易地并有效地生成不能在预先准备的外框等上抓住的框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下线彼此成为连接的线,但是在应与下线直交的格线(纵格线)之间会产生间隙,成为外观非常难看的表格或框。特别是,相对图40A,40B的要求,成为如图41A,41B所示的图象。
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能够有效、简单地进行字符的输入作业和格线的生成作业、根据所输入的字符容易生成有所希望格线的图象。
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在根据字符的加入、删除,可移动的隔开格线设置在多行时,与该加入或删除无关,能够将遍布多行对齐于行方向上的隔开格线对齐成一直线,能够容易地生成不破坏外观的图象。
本发明的第3目的是提供一种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定长的区域由格线划分多个区域,相对于均匀分配于该定长区域内的字符,即使在加入新的字符或删除字符时,不用进行特别的操作,能够容易地生成具有整体均衡格线的图象。
本发明的第4目的是提供一种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即使是在格线间超过可输入文字数而输入字符时,以及删除已输入的字符时,能够有效、简单地进行字符的输入作业和格线的生成作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提供一种生成图象的方法,由下述步骤构成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的步骤,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格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的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并且,生成图象的步骤,图象包括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拉到所述位置上的、所述格线的图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提供一种图象生成装置,由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的输入手段,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格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的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和图象生成手段,生成的图象包括有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在所述位置上拉出的所述格线的图象。
采用此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对于格线字符,要拉出的、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格线的位置由其在所述字符列的位置指定并生成的图象中,在所述位置上拉出格线。因此,能够有效、简单地进行文字、符号等字符的输入作业和格线的生成作业,能够根据所输入的字符,容易地生成有所希望格线的图象。此外,“格线字符”是示出电子仪器中生成的文书中格线的位置,“文字·符号字符”同样是在电子仪器中生成的文书中,作为表示含有空格的字符存在而输入、处理的,在此点上,区别于所谓的字符。该文字·符号字符等的字符输入可以横书或纵书任一方式输入。
最好是,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格线拉到与所述其他格线邻接。
最好是,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所述格线拉到与所述其他格线邻接。
采用这样的较佳方式,能将外观美观的格线简单地拉到所希望的位置。
更详细地说,所述方法包括有在输入图面,与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个有相同的宽度,可与所述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各个同样处理的方式显示所述格线字符的步骤,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格线的线段对应于所述格线字符的方式拉出所述格线。
更详细地说,所述图象生成装置包括有在输入图面,与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个有相同的宽度,可与所述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各个同样处理的方式显示所述格线字符的显示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所述格线的线段对应于所述格线字符的方式拉出所述格线。
采用这些较佳方案,所述格线字符由于能够与显示通常的字符的文字·符号字符进行同样的处理,能够容易地生成·变更格线。
例如,包括所述字符和所述格线的图象为可在图面上显示或可打印的打印图象。
特别是为实现上述第2目的,在本发明的较佳方案的方法中,包括所述格线字符是,不同行的格线线段示出一列对齐的格线线段位置的对齐格线字符,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将多行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行输入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而且所述对齐格线字符输入于所述多行中至少不同的2行,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所拉出的所述格线的线段对齐成一直线。
同样地,在本发明的较佳方案的图象生成装置中,所述格线字符是,不同行的格线线段示出一列对齐的格线线段位置的对齐格线字符,所述输入手段将多行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行输入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而且所述对齐格线字符输入于所述多行中至少不同的2行,所述图象生成装置将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所拉出的所述格线的线段对齐成一直线。
采用这样的较佳方案,作为所述格线字符,由于使用了将不同行的格线线段示出分别对齐成一列的格线线段的位置的、对齐格线字符,用所述的文字·符号字符,生成格线对齐成一直线的图象,其中,格线是拉线于所输入的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的字符的多行中、至少不同的2行的格线。
更好地是,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有,
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表示组合的全部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时的文字间距离最小的组合,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所述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并且,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拉出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并对齐成一直线。
更好地是,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表示组合的全部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时的文字间距离最小的组合的组合选出手段,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所述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假想分配手段,和,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拉出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并对齐成一直线的对齐格线描绘手段。
采用这样的较佳方案,对于具有格线字符的2行以上行的全部,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和由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全部的组合中,选出表示均匀分配时的文字间距离最小的组合,并将其均匀分配。并且,在根据所述字符的所述假想的分配所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拉出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并对齐成一直线。由此,格线必须遍布多行上,各行的格线线段常常能够对齐成一直线,并能够均衡地分配字符,另外,选出以文字间距离为基础的组合,由此,因决定拉出格线的位置,即使混合有文字宽度不同的文字·符号字符,也能够适当且优美地分配文字·符号字符。
或者,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有,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字符长度合计最大的组合,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并且,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拉出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并对齐成一直线。
同样地,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有,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字符长度合计最大的组合的组合选出手段,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假想分配手段,和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对齐、并形成一直线的对齐格线描绘手段。
采用这样的较佳方案,对于具有格线字符2行以上行的整体,在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和由格线字符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全部的组合中,选出表示组合的文字·符号字符的字符长度合计最大的组合,并将其均匀分配。并且,在根据所述字符的所述假想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拉出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并对齐成一直线。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再好是,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与邻接所述格线的字符之间的间隔设置成比文字间距离小。
再好是,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与邻接所述格线的字符之间的间隔设置成比文字间距离小。
采用该较佳方案,能够与格线一同美观地分配字符。
最好是,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还包括将由所述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头侧部分,将由所述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尾侧,但所述格线将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分割于所述列头侧和所述列尾侧。
最好是,所述图象生成手段还包括将由所述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头侧部分并将由所述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尾侧的均匀分配手段,所述格线将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分割于所述列头侧和所述列尾侧。
采用这样的较佳方案,能够在格线的两侧美观地分配字符。
在本发明的较佳方案的方法中,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输入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和一对格线字符,其中,一对格线字符在为划定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至少1个的文字·符号字符范围的相互间关系中、要引入格线的位置加以指定的同一行上的格线字符。
在本发明的较佳方案的图象生成装置中,所述输入手段输入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和一对格线字符,其中,一列格线字符在为划定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至少1个的文字·符号字符范围的相互间关系中、要引入格线的位置加以指定的同一行上的格线字符。
采用这样的方案,在同一行上的一对的格线字符对在为划定或围住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至少1个的文字·符号字符范围的相互间关系中、要引入格线的位置加以指定。
最好是,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尾侧,或者,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删除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头侧,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在对应于所述列尾侧格线字符移动的移动位置上拉出所述格线。
最好是,所述输入手段包括,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尾侧,或者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删除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头侧的移动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所述格线拉到对应于所述列尾侧格线字符的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上。
采用这样的方案,格线字符的处理由于与文字·符号字符是同样的,即使是在现输入格线字符后,也能够在格线字符间输入新的文字·符号字符,或者删除格线字符间的文字·符号字符。也就是,与格线字符间的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或删除连动地、使列尾侧的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方向的列尾侧或列头侧,作业者不会意识可输入文字数或删除后的空白,能够容易地生成有所希望格线的图象,即有画定文字·符号字符的格线的图象。
最好是,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表示所述一对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的上端间和下端间由一对连接格线连接的步骤。
最好是,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表示所述一对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的上端间和下端间由一对连接格线连接的连接手段。
采用这样的方案,由于通过格线字符与连接格线,构成围住文字·符号字符的围框,能够用围框容易地围住字符列的所希望的部分。
更好地是,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有,在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该所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的一对连接格线延长到各字符列方向的列尾侧,与所述的一对格线连接,至少删除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的所述文字·符号字符1个时,该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一对连接格线缩短到各字符方向,并与所述一对格线连接。
更好地是,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有,作为所述来回手段,在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该所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的一对连接格线延长到各字符列方向的列尾侧,与所述的一对格线连接,至少删除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的所述文字·符号字符1个时,该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一对连接格线缩短到各字符方向,并与所述一对格线连接。
采用这样的方案,随着格线字符间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或删除,连接格线延长到字符列方向的列尾侧,或缩短到列头侧,并与格线字符连接。因此,能够与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或删除连动地、自动地放大或缩小围框。
为实现上述第3目的,本发明的较佳方案的方法中,输入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在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输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均匀分配所述字符,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
同样,在本发明的较佳方案的图象生成装置中,所述输入手段在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输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在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均匀分配所述字符的均匀分配手段,和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的格线描绘手段。
采用这样的方案,由于用文字·符号字符,在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均匀地分配字符,并根据该分配结果,将格线字符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不用特别地操作,将能够容易地生成将文字·符号字符均衡地配置于字符图象区域内的图象。
最好是,输入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在所述输入的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至少加入1个新的文字·符号字符,或者从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删除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作为结果获得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钱字符中的位置上。
最好是,所述输入手段包括在所述输入的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至少加入1个新的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手段,和从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删除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的删除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将作为结果获得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均匀分配手段,和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的格线描绘手段。
采用这样的方案,由于在字符图象区域加入文字·符号字符或删除字符图象区域的文字·符号字符时,将其后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均匀地分配于字符图象区域,不用特别的操作,能够容易地生成将文字·符号字符均衡地配置于字符图象区域内的图象。另外,由于根据该均匀分配,移动格线字符,能够不但生成格线字符,而且文字·符号字符的排列无不协调感。
为实现上述第4目的,本发明一方案的方法中,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将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上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输入到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生成图象的步骤包括,为了使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全部收容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变更所述字符的各尺寸,根据该变更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
同样,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图象生成装置中,所述输入手段将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上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输入到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为了使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全部收容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变更所述字符的各尺寸的字符尺寸变更手段,和根据该变更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的格线描绘手段。
采用这样的方案,根据该图象生成方法以及装置,在字符图象区域加入文字·符号字符时,由于在字符图象区域加入文字·符号字符时,也包括加入份额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收容于字符图象区域内地缩小,并目在删除文字·符号字符时,删除后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收容于字符图象区域内地放大,不用特别的操作,就能容易地生成将文字·符号字符均衡配置于字符图象区域内。另外,因根据上述的缩小、放大,移动格线字符,虽然生成格线字符,但能够使文字·符号字符的排列无不协调感。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方法中,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指定邻接所述格线字符的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拉出下线,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下线延长到其所述格线侧端并与该格线连接。
在本发明一方案的图象生成装置中,所述输入手段包括,指定邻接所述格线字符的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拉出下线的下线指定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将所述下线拉到由所述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表示的字符图象中的下线描绘手段,和延长到所述下线的所述格线侧端并与该格线连接的下线延长手段。
采用这样的方案,由于在与格线字符邻接的文字·符号字符图象区域拉出下线时,延长到下线的格线字符侧端地连接格线字符,能够与格线(横格钱)的生成功能同样地使用下线的生成功能,并且,能够保持高自由度地简单地生成毫不逊色的表格或框。
另外,在此所称作的“下线”是平行于字符列方向、拉出在文字·符号字符下侧的线,在纵书时以其为准。
最好是,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指定所述拉出下线的所述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加入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在该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中拉出下线。
最好是,所述输入手段包括,指定所述拉出下线的所述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加入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作为所述下线描绘手段,在该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中拉出所述下线。
采用这样的较佳方案,已拉出下线的文字·符号字符中不仅能加入新的文字·符号字符,而且能够自动地生成必要的下线。
最好是,这些场合,对应所述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构成围住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围框的一部分。
采用该较佳方案,通过所述格线字符和下线,能够保持高自由度地、容易地生成围住文字·符号字符的围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3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子仪器,由图象生成装置和打印装置构成图象生成装置包括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的输入手段和生成图象的图象生成手段,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各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图象生成手段中所生成的图象包括分别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在所述位置上拉出的所述格线的图象;以及打印装置为可将该图象生成装置的生成结果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
采用该电子仪器,能够简单、迅速地进行字符的输入、格线的生成、打印等一连串的操作和作业。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下文根据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更加明了。
图1A示出了适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印章生成装置的外观图,图1B示出前述印章生成装置的外观的正视图,图2示出印章生成装置的机械装置部内部构造图,图3示出印章主体的俯视图,图4示出制版板的构造图,图5示出机构装置部的曝光部周围的俯视图,图6示出取下开关盖状态的凹槽周围的俯视图,图7A,7B示出各种印章主体装入凹槽状态的构造说明图,图8A-8G说明了各种印章主体的判别图形的说明9示出印章检测部的检测动作的纵剖视图,图10示出凹槽及印章检测部周围的俯视图,图11示出印章生成装置的控制框图,图12示出印章生成装置的主要作业起动处理一例的流程图,图13示出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输入顺序的流程图,
图14A-14E示出显示在显示器上的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的画面图像图,图15A-15C示出外框一例的视图,图16A,16B示出内侧有1根横格线的外框(表格组合)一例的视图,图16C示出内侧有多根横格线的外框(表格组合)一例的视图,图17示出制版图像生成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18示出格线字符图象生成处理的流程图,图19是印章字符图象和格线字符图象分配于图象区域时的图象,图20A-20E是印章字符图像和格线字符图象均匀分配于定长图象区域时的图象,图21A是将印章字符图象和格线字符图象以“靠前”方式布置在定长图象区域时的图象,图21B是将印章字符图象和格线字符图象以“对中”方式布置在定长图象区域时的图象,图21C是将印章字符图象和格线字符图象以“靠后”方式布置在定长图象区域时的图象,图22A,22C分别表示在一对格线字符间输入印章字符情况下的画面图,图22B是对应于图22A的、在图象区域分配格线字符图象和印章字符图象的图象,图22D是对应于图22C的、与图22B相同的视图,图23A,23B示出一对格线字符图象的上端间和下端间用连接格线连接状态的图象,图24A-24C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第3例的说明图,示出输入所希望的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同时,设定为相对印章字符拉下线的场合,各左侧的视图示出显示于显示器上的输入画面,各右侧的视图示出其输入根据设定生成的制版图象(以下同样),图25A-25C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第3例的、与图24A-24C相同的说明图,图26示出仅左右两侧纵框部的外框的视图,图27A,27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第3例的、与图24A-24C相同的说明图,图28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第3例的、与图24A-24C相同的说明图,图29是说明将多行中各格线字符图象对齐状态的说明图,
图30A-30C是分别说明多行中的各格线字符图象不对齐状态的说明图,图31是说明以输入对齐格线字符作为格线字符时的说明图,图32示出多行中的各行印章字符图象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分配顺序的流程图,图33A,33B是用于说明印章字符图象和格线字符图象分配顺序的、制版图象的图象区域的概念图,图34A是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第4例的图象,显示输入印章字符和对齐格线字符状态的输入画面图,图34B是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第4例的图象,图35A,35B是说明以字符长度为基础进行组合时所选出的不吻合的说明图,图36是分配基准行的图象,图37A-37C示出由第4例生成制版图象的图象,图38A,38B为说明移动隔开格线的情况的说明图,图39A-39C为说明跨多行的隔开格线不对齐时的说明图,图40A,40B为说明利用下线功能、拉出最好是格线框内下线时的说明图,图41A,41B为说明在以往的下线功能中,将横格线拉到格线框内时的说明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适用于生成印章的印章生成装置的场合加以说明。此印章生成装置是在印面由紫外线硬化树脂形成的印章主体上,通过把墨带上印字(打印)的印章字符(包含文字,符号,图形等)的印章图像作为掩膜进行紫外线曝光,生成所希望的印章(图章),本实施例的图像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主要是用于生成作为墨带上生成掩膜的信息用印章图像数据的。图1A是印章生成装置的俯视图,图1B是印章生成装置的正视图,图11是印章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如图1A及1B所示,此印章生成装置1的结构为,由分为上下2部分的装置盒体2形成其外壳,前部装有电子装置部3,后部装有机械装置部4。在机械装置部4的中央形成凹槽6,以在装置主体5上装有作为印章生成对象物的印章主体A(见图3A,3B),凹槽6上设有带窗户的开关盖7。在机械装置部4的左部,设有功能开关8,以在将印章生成装置1切换为制版(印字)动作或曝光动作的同时开启开关盖7。此功能开关8的切换操作成为对于后述的控制部300的输入接口304的输入,此外在此操作位置上设有“曝光”、“输入/制版”、“OFF”以及“OPEN”的操作表示,在“曝光”、“输入/制版”及“OPEN”的位置上设有与控制部300的输入接口305连接的发光元件12。在机械装置部4的右侧的印章生成装置1上形成有制成后述的印章字符标签的制版B(见图4)的插入口9a及取出口9b。另外在机械装置部4上位于凹槽6的外侧设有可自由装卸的维修盖10,此维修盖10的内部装有装卸着墨带C的色带盒11(见图2)。
电子装置部3的上表面形成操作部21,并内藏有后述的控制部300。操作部21上设置着与控制部300的输入接口304连接的按键群22及操作标度盘23,与输出接口305连接的显示器驱动回路24a和由显示器驱动回路24a驱动的显示器24。操作标度盘23具有由设置在中心部的圆形执行键31、设置在其外侧的环状的,分成4部分的指针/转换键32、再在其外侧设置的环状的字符输入键33这样的三重结构,字符输入键33的表面打印有字母名、数字、符号等(图中省略了)。印章字符(文字·符号字符)的输入是将字符输入键33旋转成与三角标记25相对应,按下执行键31进行字母等输入。在可输入日本语的打印机情况下,字符输入键33的表面也可印上五十音的平假名,也进行同样的输入。进行汉字输入时,通过指针/转换键32将所输入的平假名转换成为汉字。于是所希望的汉字就显示在显示器24上并确定下来。
另外,在改变印章字符的文字尺寸或书写体、或指定包围着印章字符整体周围的外框时,按下按键群22的规定按钮22a后,通过转动操作刻度盘23的字符输入键33,指定所希望的文字尺寸或外框。此外,在指定外框时,通过选择“无外框”也能不设定外框。
在此,对生成印章场合的一连串操作参照图1A、1B及图2加以简单说明。首先,将功能开关8从待机位置“OFF”旋转操作至“OPEN”位置,开启开关盖7,将印章主体A设置于凹槽6内。随着此印章主体A的设置固定,由与控制部300的输入接口304连接的印章检测部66检测出印章主体A的种类。
接着,将功能开关8旋转至“输入/制版”位置,功能转换为输入·制版动作,操作按键群22及操作标度盘23,输入印章字符,在印章图象上设置外框情况下,指定外框。之后,将做有印章字符标签的制版薄带B插入到插入口9a中。
接着,操作按键群22上给定的按钮22a,进行制版动作(制版处理)即印字。此印字同时做在墨带C和制版板B上,墨带C的印章图象的油墨部分转印到制版板B上。一旦印字结束,墨带(的印字部分)C送入前方进行曝光,同时,制版板B从取出口9b送出外部。在此,根据送出的制版板B,确认印章字符等无误,接着,将功能开关8旋转至“曝光”位置以将功能转换为曝光动作,进行曝光。
曝光结束后,将功能开关8旋转操作至“OPEN”位置,开启开关盖7,从凹槽6取出印章主体A,将其冲洗。尽管通过冲洗完成了印章,但是在印章制成后,要从上述的制版薄带B剥下印章字符标签,将其贴到印章背面。
下面,对印章生成装置的构成部位中、与后述的控制部300相关连的部位参照图2至图10按顺序加以说明。
色带盒11为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5上的结构,在墨带C消耗后能够替换该盒。如图2所示,色带盒11的一端设有卷取轴13,另一端设有放卷轴14,墨带C从放卷轴14开卷,大致弯曲成“L”状,卷取到卷取轴13上。在弯曲成“L”状的墨带C的行走路径的短边部分面对后述的印字部64,长边部分面对曝光部65。此时墨带C和上述的制版板B同时面对印字部64,而印字后的墨带C面对曝光部65。
墨带C由透明的窄带材和其表面上涂布的油墨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为6微米厚。一旦在印字部64中、在该墨带C上进行印字后,油墨部分就转印到制版板B上。由此在墨带C的窄带材上形成油墨的字符等部分剥离的负图像的印章图象,而在制版板B上形成附着有油墨的字符等部分的正图像的印章图象。于是,墨带C的印字部分要将其作为掩膜利用、送入前方的曝光部65,而制版板B要为了确认印章字符等、将其贴到作成的印章上,向装置外部送出。
制版板B如图4所示,具有层叠基片Ba和粘接片Bb的结构,整体形成纸签形。粘接片Bb上形成方形虚线Bc,沿此虚线Bc从基片Ba剥下的粘接片Bb的方形部分成为粘贴到上述印章背面的印章字符标签Bd。印章主体A与作为印章的用途相结合,准备了形状不同的多种,与此相对应,制版板B也准备了其印章字符标签Bd部分的形状(虚线的形状)不同的数种。
此外,印章主体A如图3如示,将树脂等构成的托柄Aa的前端上贴有较薄的海棉(发泡氨基甲酸乙脂)Ab的同时,在海棉Ab上贴有不受紫外线影响的树脂基Ac,进而在树脂基Ac上贴有构成印面Ad的紫外线硬化附脂。在此印章主体A的紫外线硬化树脂(印面Ad)部分,通过把墨带C作为掩模进行紫外线曝光,与印面Ad的印章字符或外框相当的部分硬化。在此状态下通过将印章主体A从凹槽6中取出,冲洗,洗去水溶性未硬化部分,设置有印章字符及外框的印章就完成了。此外,图中的符号Ae是树脂制的罩。
下面,参照图2及图11,说明印字部64。印字部64具有与控制部300的输出接口305连接的头部驱动回路56a和马达驱动回路57a,由头部驱动回路56a驱动、将印章图象印在墨带C上的印字头(热敏头)56,由马达驱动回路57a驱动的、对应印字头56的印字动作送进墨带C的压板辊57,和设置在印字头56的头部表面上的头部温度传感器56b。另外,朝向印字头56和压板辊57的接触部分的装置盒体2上形成送入上述制版板B的送入通路181,和送出制版板B的送出通路182。在送入通路181的上流端上形成向外部开放的上述插入口9a,而在送出通路182的下流端上形成向外部开放的上述取出口9b。
压板辊57为上述的驱动辊,从开卷轴14卷出墨带C的同时,在与印字头56之间加入制版板B,使墨带C和制版板B以重合状态面对印字头56。印字头56是热敏头,通过热转印,将涂布于墨带C的窄带材上的油墨转印到制版板B上。通过这种转印,从墨带C上剥下相当于印章图象的部分,此部分的窄带材成为了透明状,而剥下的油墨作为印章图象附着于制版板B上。并且,头部表面温度传感器56b是一种设置成如上述那样的紧贴在印字头56的头部表面上的热敏电阻类温度传感器,它与控制部300的输入接口304连接,检出并报告印字头56的表面温度。
检测制版板的插入及送出基准位置的传感器183面对送入通路181,插入送入通路181内的制版板B根据传感器183的检测结果由压板辊57送入,从该印章字符标签Bd前端部位置开始印字。在构成送出通路182左侧的壁上,其前端(上流端)形成分离爪部184,通过该分离爪部184将重叠状态送入的墨带C和制版板B分开。于是墨带C送入前方的曝光部65,而制版板B经送出通路182送出到装置外部。
下面,参照图2及图11说明曝光部65。曝光部65具有与控制部300的输出接口305连接的光源驱动回路191a,与固定在凹槽6内的印章主体A的印面Ad对峙设置的、并由光源驱动回路191a驱动的紫外线光源191,设置在紫外线光源191和印章主体A的印面Ad之间的压板58。紫外线光源191为称做半热管的自加热型热阴极管,支撑于位于图中未示出基板上的萤光管架上。印章主体A的印面Ad与压板58及紫外线光源191相互分别存有间隙地平行设置,该印面Ad与压板58之间配置有墨带C。
压板58由透明的树脂等构成,将前进的墨带C与印章主体A的印面Ad接触。即曝光之际,由压板58将墨带C与印章主体A的印面Ad接触后,紫外线光源19点亮,越过压板58时墨带C作为掩膜进行曝光(见图5)。并且,在曝光部65上设有与控制部300的输入接口304连接并检测、报告曝光部65周围(环境)温度的热敏电阻类周围温度传感器67。
随着压板58的前进,第1导销53和第2导销54也同方向移动。这种移动使张挂在第1及第2导销53,54之间的墨带C的张力得以减缓,墨带C在其张力减小状态下,即不产生纵皱的状态下放到印章主体A的印面Ad上。
此状态将参照图2及图5更祥细地加以说明,图2中行走的墨带C因卷取轴12作用着强张力,上述的墨带C为极薄的带时会产生纵皱。但是当这种状态的墨带C压紧在印章主体Ad上时,墨带C以生成纵皱的状态压紧在印面Ad上,这样,印章图象在变形状态下进行了曝光。另一方面,一旦墨带C松弛,印章图象就在错位状态下进行曝光,这里,如图5所示,随着压板58前进,第1导销53及第2导销54也前进,墨带C的张力得以减缓的同时,此时,通过张力销55,给墨带C施以不生成纵皱的微小的张力。
图5的曝光状态中的墨带C通过张力销55及第2路径销52,在压板58的两端向后方弯曲,通过形成于压板58两端的倒角部分207的作用,墨带C上就不会生成无用的皱纹。
如上所述,由印字形成在制版板B上的正图像和形成于墨带C上的负图像分别作为印章字符标签和曝光用掩膜使用。即;这些图像作出的照片直接反映为作为印章的成品的照片。特别是,作为曝光用掩膜使用的墨带C变形的话,印章图象就会在变形状态下曝光,因此除了对上述的张力需要增加机械结构上的改进外,还要对于热量进行电气功能上的改进,使墨带C上不产生无用的皱纹等。
下面,对与开关盖7连动的印章检测部66加以说明。该印章检测部66对印章主体A安装在凹槽6内的状态检测的同时,判断印章主体A的种类。对于印章主体A,准备了方形印用、姓名印用、商业印用、住所印用等各种形状的不同印章主体,这些各种印章主体A的长度(图3上下方向长度)相同,宽度(图3左右方向宽度)和厚度不同。为了将这样宽度和厚度不同的各种印章主体A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固定于凹槽6内一定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A,B所示,在凹槽6的底面6b上立设着4根长短不同的凸台251,与之相对应的印章主体A上形成与凸台251嵌合的嵌合孔Af(见图7A和7B)。
4根凸台251,251,251,251设置成“T”字形,与之相对应,例如在方形印时形成2个嵌合孔Af(图7A),而在商业印中形成4个嵌合孔Af,Af,Af,Af(图7B)。这样,印章主体A的嵌合孔Af的个数和深度因印章主体A的种类而不一致,通过这些嵌合孔Af和凸台251的组合,装在凹槽6内的各种印章主体A的印面Ad的中心通常会定位于同一位置上。
另外,与印章主体A的印面Ad相反的背面Ag上,横排于厚度方向中间位置上形成多个小孔(种类检测孔)Ah,通过与后述的印章检测部66的开关列262的协同作用,判断印章主体A的种类(见图8A-8G)。此外,在印章主体A的背面Ag上,贴上与印字后的墨带C分离并送出装置外部的制版板B的印章字符标签Bd,由此盖住小孔Ah。
印章检测部66如图9和图10所示,具有对置于印章主体A的背面Ag设置的开关架(兼作凹槽6的壁面)261,和支撑于开关架261上的由6个检测开关263构成的开关列262。各检测开关263由按钮开关等构成的开关主体264和前端面临凹槽6内的开关顶部265构成。开关顶部265由平板部266和从平板部266起直角延伸的检测突出部267构成,由在平板部266下部、形成于开关架261上的导向凸起268和在检测凸起部267中形成于开关架261上的导向孔269导引,以在前后方向移动。
开关主体264固定于基板270的内表面,其柱塞271以碰到开关顶部265的平板部266的方式设置。在这种情况下,柱塞271在其弹簧力作用下将开关顶部265压向凹槽6侧,在此弹力作用下,检测凸起部267的前端处于从开关架261的导向孔269伸出凹槽6内的状态,或克服此弹簧力沉入导向孔269内的状态,与检测开关263的ON/OFF相对应。此时,开关列262内任一个检测开关263处于ON状态时,即检测凸起部267的前端沉入导向孔269时,检测出印章主体A的安装,反之,所有的检测开关263处于OFF状态时,即检测凸起部267的前端从凹槽6内推出时,检测出印章主体A没有装上。于是,开关列262的各检测开关263根据所对应的印章主体A的小孔Ah的有无,成为ON或OFF任一状态。因此,通过6个检测开关263的ON·OFF的图形,能判断出印章主体A的种类。
图8A-8G表示出印章主体A的小孔Ah与6个检测开关(检测凸起部)263的关系。从6个检测开关与小孔Ah有无的关系,可获得26-1种,即63种判别图形。此时相对于方形印等宽度较窄的印章主体A来说,相对两外端的2个检测开关263的小孔Ah为无,这2个检测开关263朝印章主体A两侧的空格伸出。即,在方形印等宽度较窄的印章主体A中,是以印章主体A的最外端有架空的小孔Ah作为判断图形加以认识的。
下而参照图11说明控制部300。控制部300例如由微机构成,具有CPU301,ROM302,RAM303,输入接口304,输出接口305以及连接它们的系统总成306。ROM302内存储有各种程序或假名汉字转换用辞典数据,文字·符号·图形等各种字形数据,各种外框的图象数据,每种印章主体A的各种数据等的固定数据。RAM303作为作业区域使用,另外,能用于存储使用者所输入的固定数据。该RAM303的存储数据即使在电源断开时也能成为备份。
输入接口304具有将来自前述功能开关8、操作部21的按键群22、操作标度盘23、印字部64的头部表面温度传感器56b、曝光部65的周围温度传感器67、印章检测部66等的输入信号经过系统总成306输入CPU301或RAM303中的接口功能。此外,输出接口305具有将来自CPU301、ROM302或RAM303的各种控制信号或各种控制用数据经系统总成306输入,并相对前述的发光元件12、操作部21的显示器驱动回路24a、印字部64的头部驱动回路56a、马达驱动回路57a、曝光部65的光源驱动回路191a等输出的接口功能。
CPU301进行多任务处理,根据输入接口304来的输入信号及按照此时处理内容所定的ROM302内的处理程序,将RAM303作为作业区域使用,必要时适当地使用处理存储在ROM302或RAM303内的固定数据。
图12示出了主要任务起动处理一个例子(直到制版处理的流程)。如同图所示,一旦主要任务起动处理的任务启动,首先确保工作(作业)区域(S11),接着,启动显示处理(S12a,S12b,S12c)和单元(印章主体A)判断误差处理(S13)的任务。之后,启动输入误差判断处理(S14)、字符等输入处理(S15)和制版用图象(制版图象)生成处理(S16)等的任务。这些处理(S14,S15,S16)的任务同时进行处理。
具体地,从进行最初的印章字符的输入,到进行接下的字符输入(S15)之间,判断所输入的文字数等是否不合适(S14),生成制版图象(S16)。在这些处理过程中,一旦进行印章字符的输入(S15),就直接中止输入误差判断处理(S14)和制版图象生成处理(S16),重新从最初再次开始进行各种处理。也就是,以前输入的印章字符的数据有变更时,实施处理(S14,S16),在制版处理(S17)实施前,通常根据最新的印章字符的数据生成制版图象。
另外,上述多任务处理这样的并列处理也能够通过程序,或把上述那样的任务处理作为全部中断处理、并能通过采用对所发生的中断的优先顺序加以控制的中断控制回路来实现。
在本印章生成装置1的场合,本发明的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主要通过控制部300和操作部21加以实现,下面,将参照图11-图37,对成为其特征的动作加以说明。另外,正如上述,印面Ad中的印章字符及外框由于是由生成于墨带C上的印章图象形成的,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生成该印章图象的制版图象的生成为中心加以说明。
首先,作为第1例,参照图13-图21,对输入多个印章字符以及在字符列方向的任意位置输入将这些印章字符隔开的格线字符、并指定外框情况下的制版图象的生成加以说明。
图13是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输入顺序的流程图。输入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时,正如上述,适当地操作操作刻度盘23及指针/转换键32,输入所希望的印章字符,以同样的操作输入格线字符(S21)。如图14A所示,在印章生成装置1上,例如输入“ABCあいう”的印章字符IC的同时,为了隔开“ABC”和“あいう”,在输入格线字符KC时,“C”与“あ”之间“格”的文字被四角围住的格线字符KC显示在显示器24上。于是,在此格线字符位置上,在制版图象方面,生成后述的格线字符图象。
并且,在输入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后,或者在输入中途要指定外框(S22,S23)。对于外框,具有图15A-15C所示的各种外形。此时,代替指定的外框,可以根据输入的印章字符IC的文字大小及行数,指定在外框内拉出横格线的表格组合(参照图16A-16C)。
在还输入印章字符IC及格线字符KC的场合(S24),与上述同样,再次操作操作刻度盘23和指针/转换键32并输入。图14B表示出在印章字符“C”和格线字符KC之间加入印章字符“D”时,显示于显示器24上图象的画面图。如同图所示,在格线字符KC的前方输入印章字符IC时,随之,格线字符KC和“あいう”的印章字符后移。并且,在此状态下,当在印章字符“う”后输入“え”时,如图14C所示,印章字符“AB…いう”和格线字符KC保持原样地加入印章字符“え”。
在印章字符“え”后,由于还输入其他印章字符IC或格线字符KC,当超过显示器24的显示范围的话,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整体依次移动到前侧即左移,所加入的新的印章字符IC等显示于显示器24的右端。另外,格线字符KC能够与印章字符IC同样地结合光标进行简单地删除。
在此,参照图17-图21C,根据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而指定的外框,对生成制版图象的场合加以说明。
如图17所示,首先,按照指定的外框及输入的印章字符IC的文字数、或印章制作者指定的文字尺寸来决定文字尺寸(S31)。具体为,根据记忆于ROM302中的多种文字尺寸,选择不会从指定外框的左右的纵框部挤出的文字大小,或者根据印章制作者指定的文字尺寸决定制版图象的文字尺寸。下述表1示出文字尺寸表。
表1
如上述表1所示,在文字尺寸表中,S、M、L、G、U和H各自点阵的点数规定的基本的文字尺寸被划分为6阶段定义。各文字尺寸的文字宽度和文字高度由同一点阵构成,文字尺寸S、M、L、G、U和H分别由24,32,48,64,96和120点的阵定义。另外,各文字尺寸的文字宽度可放大、缩小1.5倍(放大尺寸)和0.75倍(缩小尺寸)(参照上述表1)。
以下,针对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算出在RAM303中制版图象生成区域(以下,称作“图象区域”)R中的分配位置(S32)。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配置于图象区域的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分别称作印章字符图象CG和格线字符图象KG(参照图19-20E)。此印章字符图象CG是对应于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记忆在ROM302中的图象,格线字符图象KG是对应于格线字符KC、拉线到所算出的分配位置而生成的隔开格线(本例为纵格线)的图象。
之后,将与所指定外框相对应的外框图象SG(参照图20A-20E)和印章字符图象CG配置于图象区域(S33,S34)。并且,格线字符图象KC在算出的分配位置生成(S35)。严格地讲,尽管形成并配置于RAM303的图象区域内的是图象数据,但为简单起见,在下面的说明中,说明图象形成、配置、保存于图象区域的内容。印章字符图象CG预先均匀分配地设置在水平方向即对应于印面Ad宽度方向的图象区域R的宽度方向。由此,能够生成印章字符均衡设置的印章,并且,即使在印面Ad的边缘不设置外框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押印时的所谓底附着。
如图19所示,均匀分配印章字符图象CG(C1-C6)时,如图19所示,如图象区域宽度为W,格线字符图象KG的宽度为t,在字符列方向的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宽度总和(C1-C6)为∑c,印章字符IC的文字数为n(图19的场合为6),则各印章字符图象CG间的距离(文字间距离)b由下式算出b={(W-t)-∑c}/n。
另外,分别设置在格线字符图象KC整体前后的空白d,d和分别设置在格线字符图象KG前后的空白d1,d1均作为上述文字间距离b的1/2算出。
具体地,如图14A所示,分别根据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在将印章字符图象CG和格线字符图象KG分配于图象区域时,例如,如图象区域宽度W作为288点,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宽度c为24点,格线字符图象KG宽度t为2点,则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间距离b为{(288-2)-(24×6)}/6=23点(剩余4点),此时,空白d和d1均为11点(参照图20)。并且,在算出文字间距离b时,尽管也会有产生上述剩余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从前方的字符图象间(“A”和“B”之间)依次向后方,在文字间距离b中均要附加上1点。
如此,算出印章字符图象CG和格线字符图象KG的分配位置,根据此结果,印章字符图象CG配置在图象区域R内的同时,生成格线字符图象KG。在格线字符图象KG的生成处理(S35)中,如图18所示,算出所指定外框的上下的横框部或指定表格组合时的横格线(以下称作也包括外框横框部的“横格线”)的位置后(S36),为了使格线字符图象KG连接于这些横格线间,拉线形成于上述分配位置(S37)。另外,格线字符图象KG如上述拉线形成外,可将预定的形状记忆于ROM302中,并将其配置在上述分配位置。
正如上述,根据图14A所示的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的输入,生成图20A所示的制版图象。
并且,相对图14A所示的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一旦加入图14B所示的印章字符“D”时,随之,如图20B所示,格线字符图象KG在移至比图20A的格线字符图象KG还后方(字符列方向的列末侧)的状态下生成。就是说,正如上述,各印章字符图象CG由于在图象区域R为均匀分配,通过加入新的印章字符,再次算出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分配位置,与此同时还再次算出格线字符图象KG的分配位置。因此,一旦如上述在格线字符图象KG的前方(字符列方向的列头侧)加入新的印章字符IC,随之制版图象中的格线字符图象KG以移动至比加入前位置要后的状态下生成。反之,如图14C所示,一旦在格线字符KC的后方加入印章字符“え”,如图20C所示,格线字符图象KG以比其加入前的位置(见图20B)还朝前移动的状态生成。
并且,图20B的制版图象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间距离b为16点(={(288-2)-(24×7)}/7),空白d和d1每个均为8点。另外,图20C的制版图象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间距离b为11点(={(288-2)-(24×8)}/8),空白d和d1每个均为5点。
此外,与上述的印章字符IC的加入相反,一旦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也删除的场合,随着该删除,制版图象中的格线字符图象KG在字符列方向移动。即,与上述相反,如图14C所示,输入印章字符“AB…うえ”和格线字符KC后,一旦删除印章字符“え”,图20C的制版图象中格线字符图象KG就如图20B所示在移动到比删除前位置还后方的状态下生成。进一步如图14A所示,一旦从图14B的印章字符IC中删除印章字符“D”,图20B的制版图象中的格线字符图象KG就如图20A所示,在移动到比删除前位置还前方的状态下生成。
正如上述,随着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格线字符图象KG在字符列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生成于上述分配位置。
由于印章字符IC的加入,用当初的文字尺寸将印章字符图象CG配置在图象区域R时,印章字符图象CG的一部分会从图象区域R出来的情况下,为将印章字符图象CG放置于图象区域R,要将其缩小。即,将文字间距离b为0分配印章字符图象情况下,该印章字符图象整体的长度超过图象区域R的区域长时,就要使各印章字符图象CG缩小。
例如,如图14D所示,在格线字符KC的前方加入印章字符“EF”,用当初的尺寸例如L尺寸(文字宽度48点)将印章字符图象CG分配于图象区域R时,当印章字符图象CG从图象区域R出来时,各印章字符图象CG会被变成缩小的尺寸(文字宽度36点),用该缩小的尺寸使印章字符图象CG分配于图象区域R(见图20D)。并且,即使变成缩小的尺寸,印章字符图象CG也还会从图象区域R出来时,文字尺寸变更成更小尺寸的文字尺寸,此时由L尺寸变更为M尺寸(文字宽度32点)。反之,由于印章字符IC的删除,用比当初文字尺寸要大的尺寸就能将印章字符图象CG分配于图象区域R时,各印章字符图象CG被变大。例如,如图14E所示,从同图D的印章字符“AB…うえ”中删除“CDEF”和“うえ”,在放大了当初的文字尺寸例如S尺寸(文字宽度24点)的、放大尺寸(文字宽度36点)的印章字符图象CG可分配于图象区域的情况下,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尺寸变更为放大尺寸。并且,对于此放大尺寸来说,印章字符图象CG会从图象区域R中挤出,但是用比S尺寸大的M尺寸(文字宽度32),印章字符图象CG在也包括其文字高度(32点)、并且能分配于图象区域R情况下,文字尺寸会从S尺寸变更为M尺寸。于是,按照以上的缩小、放大(变更)的文字尺寸下印章字符图象CG的分配,格线字符图象KG在移动状态生成于所定的分配位置。
并且,正如上述,通过加入或删除印章字符IC、使文字尺寸缩小或放大时,仅仅针对用格线字符KC隔开、使印章字符IC加入或删除区域中的印章字符图象CG来说,文字尺寸可以缩小或放大。此时,格线字符图象KG的分配位置为印章字符IC加入或删除前的位置。
另外,上述对所输入的印章字符均匀分配的情况加以了说明,但分配方法也可以是将印章字符图象整体设定在靠近前方的“靠前”(见图21A),与中央对齐的“对中”(见图21B),或靠近后方的“靠后”(见图21C)。但是,,在印章字符遍布2行以上输入时,这些场合的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间距离变为均匀分配其内文字数最多行的印章字符图象时的文字间距离。由此,即使是输入遍布2行以上的印章字符IC的情况下,也能生成整体均衡布置的制版图象。
正如上述,在第1例中,对于输入的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KC,在加入新的印章字符IC或删除时,由于均匀分配其后的印章字符图象CG和格线字符图象KG,能够生成使印章字符图象CG均衡配置于定长图象区域R中的制版图象。另外,按照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由于能适当地变更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尺寸,能够生成印章字符图象CG均衡性好的制版图象。再者,按照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由于格线字符图象KG能在移动状态下生成于适宜的分配位置上,因而不需要特别的操作,能够容易地生成有格线的制版图象。
下面,参照图22A-图23B对作为第2例的、在一对格线字符间输入印章字符时制版图象的生成加以说明。并且,在本例中,没有指定外框。图22A是在一对格线字符KC(FK),KC(BK)之间输入印章字符“ABC”时的画面图。一旦由如此输入的印章字符IC和一对格线字符FK,BK生成制版图象时,同图B所示的印章字符图象CG和一对格线字符图象FKG,BKG就生成于图象区域R。并且,这些格线字符图象FKG,BKG都制成与图象区域R的纵方向(图22B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有同程度的长度。
对于如上述输入的印章字符IC和格线字符FK,BK来说,如图22C所示,当将印章字符“D”加入到格线字符BK的前方时,如图22D所示,列尾侧的格线字符图象BKG成为移动到比加入前的位置朝后方的状态。反之,同图C所示,输入印章字符“ABCD”和格线字符FK,BK后,当删除格线字符FK,BK间的印章字符“D”时,图22D的制版图象中格线字符图象BKG如同图B所示,生成于比删除前的位置要前移处。
正如上述,随着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列尾侧的格线字符图象BKG在字符列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生成于规定的分配位置。本发明的移动手段由CPO301,ROM302,RAM303和将格线字符图象KG生成于规定位置的程序等构成。
此时,在制版图象中,分别连接两格线字符图象FKG,BKG的两端(上下两端),能够生成围住印章字符图象CG的框(围框)。生成围框时,适当操作上述规定的按钮22a,发出生成围框的指令,则算出两格线字符图象FKG,BKG的分配位置,如图23A所示,两格线字符图象FKG,BKG的两上端、两下端分别由连接格线的图象(连接格线图象)UG,DG连接拉线。本发明的连接手段由CPO301,ROM302,RAM303和拉出连接格线图象UG,DG的程序等构成。
这些连接格线图象UG,DG随着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格线字符图象BKG则加长或缩短。即,如上所述,随着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因列尾侧的格线字符图象BKG在字符列方向移动,随着这种移动,再次算出格线字符图象FKG,BKG的分配位置,根据其结果,连接格线图象UG,DG会再次拉出。
因此,由格线字符图象FKG,BKG和连接格线图象UG,DG形成的围框E随着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在字符列方向放大、缩小。
在图23A,23B中,生成了将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整体围住的围框,但是,例如,将格线字符BK插入印章字符IC的、字符列的所希望的内侧位置,所希望的印章字符IC由两格线字符FK,BK画定的话,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中,能够生成只围住所希望的印章字符IC的围框。
并且,在该印章生成装置1中,生成围框时,即使不输入上述格线字符FK,BK,也能够指定直接生成围框。即,一旦按下生成围框所规定的按钮22a,能生成将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的印章字符图象CG整体围住的围框。此围框与将上述格线字符FK,BK输入印章字符IC的前后的情况一样,生成于图象区域。
并且,相对于指定的印章字符IC,通过加入或删除新的印章字符IC,该情况也能放大、缩小围框。此外,通过指定所希望的印章字符IC、发出生成围框的指令,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中,也能够生成只围住指定的所希望印章字符IC的围框。这样,在第2例中,相对输入到一对格线字FK,BK间的印章字符IC,即使新加入或删除印章字符IC,因与之相连动,列尾侧的格线字符图象BKG在移动到列尾侧或列头侧状态下形成,印章制作者不用意识可输入文字数及删除后生成的空白,就能够自由地加入、删除印章字符IC,印章字符图象CG的前后能够容易地生成由格线(格线字符图象)画定的制版图象。另外,两格线字符图象FKG,BKG与连接格线图象连接,并且,由于与印章字符IC的加入或删除连动地延长或缩短连接格线图象UG,CG,印章制作者不用意识到围框的大小,就能够自由地加入或删除印章字符IC。
下面,作为第3例,参照图24A-28,将在输入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同时,相对印章字符图象指定下线拉线的场合生成的制版图象加以说明。
图24A-24C分别示出了在输入所希望的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同时,设定成相对印章字符拉出下线的场合,各左侧的图示出显示于显示器24上的输入图面,各右侧图示出了通过该输入、设定生成的制版图象。另外,输入画面中四周围住的“1”,“2”,“3”表示出接续其后的印章字符IC(印章字符图象CG)和格线字符KC(格线字符图象KG)生成于何行。
在印章字符IC下设定下线拉线时,将操作模式由输入模式转换成下线设定模式,在所希望的印章字符前,输入图24A-24C所示的由三角标记表示的下线指定字符UK。一旦输入该下线指定字符UK,在制版图象中,在其以后的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字符区域拉线生成下线图象LG。并且,在印章字符图象CG下拉出的下线图象LG在其印章字符图象CG与格线字符图象KG或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邻接时,格线字符图象KG侧或/和纵框部SGT侧的端部延长并连接到格线字符图象KG或/和纵框部SGT。
具体为,在设定拉出下线时,首先,判断要拉出下线图象LG的印章字符图象CG是否与格线字符图象KG或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邻接。并且,在判断该印章字符图象CG与格线字符图象KG或/和纵框部SGT邻接时,算出格线字符图象KG或/和纵框部SGT的分配位置,根据其结果,与格线字符图象KG或/和纵框部SGT连接地拉出下线图象LG。本发明的下线延长手段由CPU301,ROM302,RAM303和生成下线图象LG的程序等构成。
在这里,参照图24A-图28,相对所输入的印章字符IC而设定下线的情况加以具体说明。首先,在图24A中,第1行“ABCあいう”和第2行“DEEえおか”的印章字符整体下方设定拉出下线,而在第1行的印章字符“C”和“あ”之间,第2行的印章字符“F”和“え”之间输入格线字符KC。
在这样输入、设定的制版图象中,与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连接的印章字符图象“A”,“う”,“D”和“か”的字符区域拉出的下线图象LG的端部分别延长并连接到纵框部SGT侧。另外,与格线字符图象KG邻接的印章字符图象“C”,“あ”,“F”和“え”的字符区域拉出的下线图象LG的端部分别延长并连接到格线字符图象KG侧。在该场合,还由于第1行和第2行的印章字符图象CG中的文字尺寸和文字数是相同的,因而第1行和第2行格线字符图象KG,KG的分配位置相对于字符列方向成为相同,连成一直线。此外,第1行的格线字符图象KG的上端与外框图象SG的上侧横框部SGY连接。
在图24B所示的输入、设定中,相对于图24A所示的输入、设定,在印章字符“C”之后输入下线指定字符UK这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该情况下的制版图象来说,如图24B所示,“ABC”的印章字符图象下不拉出下线图象LG,而只在“あいう”的印章字符图象下拉出下线图象LG。
在如图24C所示的输入、设定中,相对于图24B所示的输入、设定,在印章字符“F”后输入下线指定字符UK这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该情况下的制版图象,如图24C所示,“DEF”的印章字符图象下不拉出下线图象LG,而只在“あいう”的印章字符图象下拉出下线图象LG。
图25A-25C示出第1行的印章字符IC的分配方法设定为“靠前”、在其印章字符IC下设定拉出下线时的视图。如图25A所示,第1行的印章字符“ABC”下设定拉出下线,在此时的制版图象中,由于印章字符图象“A”与外框图象SG的左侧的纵框部SGT邻接,而印章字符图象“C”与格线字符图象KG邻接,因此“ABC”的印章字符图象的四周生成由外框图象SG左侧的纵框部SGT、上侧的横框部SGY、下线图象LG和格线字符图象KGT围成的制版图象。
并且,当在图25A所示的印章字符“C”和格线字符KC之间加入印章字符“D”时,如图25B所示,在制版图象中格线字符图象KG以后移的状态进行分配的同时,在新输入的印章字符图象“D”的字符区域也拉出下线图象LG。此印章字符图象“D”由于与格线字符图象KG邻接,随着印章字符“D”的加入,新拉出的下线图象LG的一端部(“C”侧端部)与印章字符图象“C”的下线图象LG连接,同时,另一端(格线字符侧的端部)与格线字符图象KG连接。因此,本发明的包括下线描绘手段和下线延长手段的图象生成手段由CPO301,ROM302,RAM303和随着新的印章字符IC的加入生成下线图象LG的程序等构成。
在图25C所示的输入、设定中,相对于第1行的“ABCDE”的印章字符,在印章字符“B”和“C”之间和印章字符“D”和“E”之间输入下线指定字符UK。此时,列尾侧(“D”和“E”之间)的下线指定字符UK示出下线指定结束。因此,如图25C的制版图象所示,印章字符图象“CD”的四周制成由左右格线字符图象KG,KG、外框图象SG上侧的横框部SGY和下线图象LG围住的制版图象。
如图26所示,在只由一对纵框部SGT构成、并且指定各纵框部SGT的上下两端部形成弯曲的外框(外框图象SG)的情况下,当如图27A所示设定第1行的“ABCDE”印章字符下拉出下线时,在第1,2行之间拉出下线图象LG,并且生成其两端与外框图象SG左右纵框部SGT,SGT连接的制版图象。
并且,如图27B所示,第2行的“あいうえお”的印章字符也同样,即,以纵框部SGT最外端的直线部分作为基准,在拉出下线图象LG时,如图27B的制版图象所示,第2行的下线图象LG成为从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更向外侧突出。在此,在印章生成装置1中,在指定如图26所示的外框(外框图象SG)时,在该外框最下行的印章字符下拉出下线的同时,在使下线图象LG的端部与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连接的情况下,下线图象LG的端部以纵框部SGT的下端位置为基准、与其下端连接。由此,下线图象LG的端部不会从纵框部SGT突出,能够生成不影响外观的制版图象(见图28)。
上述只对指定外框的情况加以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指定外框,在印章字符的前后输入格线字符的同时,设定拉出下线。此时,由于前后的格线字符图象KG和下线图象LG与上述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和下侧横框部SGY具有同样的功能,不会受现有外框的约束,能够自由地生成围住印章字符图象CG的围框。
如上所述,在本第3例中,使用下线的生成功能,在下线图象LG拉线到与格线字符图象KG或外框图象SG的纵框部SGT邻接的印章字符图象CG的字符区域时,由于下线图象LG的端部延长、与格线字符图象KG或纵框部SGT连接,因而能简单地制成具有高自由度、具有围住印章字符图象CG的各种表格或框的制版图象。
下面,作为第4例,将参照图29-图37,对输入多行印章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同时,将各行的格线字符图象遍布多行并对齐于一直线的场合生成的制版图象加以说明。
图29示出的情况为,在第1行输入“ABCDE”印章字符的同时,在“B”和“C”之间输入格线字符KC,在第2行输入“あいうえお”印章字符的同时,在“い”和“う”之间输入格线字符KC,而且在制版图象中,各行印章字符图象CG和格线字符图象KG均匀分配。如同图所示,在各行印章字符IC的文字数、文字尺寸和格线字符KC的左右文字数相同时,在制版图象中,第1行的格线字符图象KG和第2行的格线字符图象KG的字符列方向的分配位置是一致的,生成遍布第1行和第2行的两格线字符图象KG连成一直线的制版图象。
然而,如图30A所示,在第1行和第2行印章字符IC的文字数不同,或者如图30B所示,格线字符KC的左右文字数不同,或者还如同图C所示文字宽度不同的印章字符(此时,“I”和“W”)混在各行时,第1行和第2行的格线字符图象KG的分配位置不一致,生成不对齐的制版图象。
为了解除这样的问题,在此印章生成装置1中,可以输入可将各行格线字符图象KG遍布多行对齐成一直线的可能的格线字符(以下,称作“对齐格线字符”)。图31示出以图30A输入中的格线字符作为对齐格线字符进行输入的状态。此外,如图31所示,输入格线字符SC时,显示器24上表示用四角围住的“格”文字。
在此,对输入对齐格线字符SC时、制版图象中印章字符图象CG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分配加以概述。图32示出各行的印章字符图象CG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分配到图象区域R至顺序的流程图。另外,图33A,33B为说明其顺序的制版图象的概念图。如两图所示,首先,在对齐格线字符的前后将各行分成2部分,以下将这些区域分别称作“A区域”和“B区域”(S41)。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对齐格线字符的、有第K行的A区域和B区域分别表示为Ak和Bk,将这些区域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字符长(=文字宽度×文字数)分别表示为LA和LB。
接着,相对于输入对齐格线字符SC的全部行,对各印章字符图象CG作为最小文字尺寸时的“LAi+LBj”(i,j=1、2、3…)的组合进行全部调查,选择出其值为最大的组合(S42)。于是,将最大值的LAi+LBj(下面表示为“LAmax+LBmax”)为基础,决定文字尺寸(S43)。具体为,首先,在使图象区域R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可分配的字符图象区域的区域长度为W、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宽度为t时,算出W/(LAmax+LBmax+t),将其算出结果与最小文字尺寸的点数相乘。于是,在相乘结果为值以下时选择为最大的文字尺寸。
并且,使用由上述S43决定的文字尺寸,算出全部A区域和B区域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字符长(LAi,LBj)(S44)。之后,对“LAi+LBj”的组合进行全部调查,选择出其值为最大的组合(LAmax+LBmax)(S45)。
此时,考虑到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尺寸由印章制作者指定的情况或混合有文字宽度不同的印章字符图象CG的情况,最好是由区域长度W减去各组合的LAi+LBj,将Ai区域和Bj区域的文字数相加的值除以该值,所得出的结果(以下称作“判断参数”),即选择出均匀分配印章字符图象CG时的文字间距离为最小的组合。这样,在全部印章字符的文字尺寸(文字宽度)相同的场合,虽然字符长度的大小和判断参数的大小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是在文字宽度不同的印章字符图象混合的场合,只由字符长度的大小作为判断的基础会具有产生问题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的具体例在下面说明。
接着,将选择出的Ai区域和Bj区域看作存在假想的同一行,即,Ai区域的字符和Bj区域的字符假想为1行,此Ai区域和Bj区域的假想行作为“分配基准行”(S46)。于是,该分配基准行中的各印章字符图象CG与上述第1例一样分配(S47)。由此,如图33B所示,算出A区域和B区域的区域长度WA,WB,同时,求出要分配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位置(以下,称作“隔开位置”)(S48)。
于是,在A区域和B区域,分别均匀分配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同时,将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对齐在隔开位置(S49)。由于上述,结束各行中印章字符图象CG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分配。并且,前述分配基准行的Ai区域和Bj区域的各印章字符图象CG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可以分配于前述步骤S47中的各实际行的各自位置上,此时,在步骤S49中,分配其余的印章字符图象CG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下面,参照图34A-图37B,具体地说明有多行的各行印章字符图象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的分配。图34A示出第1行输入“乘车整理券”、第2行输入“列车翼号”、第3行输入“乘车日月日”的印章字符时的输入图面。并且,第2行的“翼”与“号”之间、第3行的对齐格线字符SC与“月”之间,“月”与“日”之间分别插入2个文字份额的空格。下面,对由这些印章字符IC输入的印章字符图象CG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分配顺序,按次序地说明上述图32的流程图。
首先,对于输入了对齐格线字符SC的第2行和第3行,将其制版图象中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前的区域作为A区域,将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后的区域作为B区域(S41)。因此,如图34B所示,分配“列车”和“翼号”的印章字符图象CG的区域分别作为A1区域和B1区域,分配“乘车日”和“月日”的印章字符图象的区域分别为A2区域和B2区域。
接着,算出第2行和第3行的A区域和B区域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字符长度,选择出A区域的字符长度和B区域字符长度之和成为最大值的组合(S42)。此时,算出各印章字符图象CG的文字尺寸为最小尺寸S的缩小尺寸(以下,称作“缩小S尺寸”),即,文字宽度为18点(参照上述表1)。这样,第2行的A区域(A1区域)中字符长度LA1为36(=18×2)点,B区域(B1区域)中字符长度LB1为126(=18×7)点,并且,第3行的A区域(A2区域)中字符长度LA2为54(=18×3)点,B区域(B2区域)中字符长度LB2为108(=18×7)点。由此,A区域的字符长度和B区域的字符长度之和的最大值为LA2与LB1的组合,此时的LAmax+LBmax为180(=54+126)点。此外,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宽度例如为2点,而字符图象区域W为320点时,W/(LAmax+LBmax+t)成为1.76,将其与上述缩小S尺寸的文字宽度(18点)相乘,则成为31.86。因此,在该值以下时最大的文字尺寸为由上述表1所示的S尺寸(高×宽度24×24点)。
并且,当第1行中的“乘车整理券”的印章字符图象的字符长度用上述缩小S尺寸算出时,为90(=18×5)点。由此,用此值除以字符图象区域W(320点),则成为3.56,将此值乘以缩小S尺寸的文字宽度(18点),成为64.08。因而,由上述表1的文字尺寸表,文字宽度成为64.08点以下,选择出最大的文字尺寸,即G尺寸(普通尺寸)的文字尺寸。另外,当使用该文字尺寸(64×64点)时,由于第1行的各印章字符图象CG相互无间隙地分配,在本例中,采用1种尺寸下的文字尺寸L(48×48点)。
于是,对于第2行和第3行的印章字符图象CG,使用由上述决定的文字尺寸S(24×24点),算出全部A区域和B区域中印章字符图象CG的字符长度(S44)。即,第2行中A1区域的字符长度LA1为168(=24×7)点,B1区域的字符长度LB1为72(=24×3)点,另一方面,第3行中A2区域的字符长度LA2为72(=24×3)点,B2区域的字符长度LB2成为144(=24×6)点。并且,第1行中字符长度为240(=48×5)点。
之后,对“LA+LB”的组合进行全部调查,选出其值为最大的组合(S45)。下述表2示出由A区域和B区域全部组合的“LA+LB”的值等。并且,“LA+LB”栏表示考虑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的宽度(2点)来加其分。
表2<
由上述表2可知,LA+LB为最大为第3行的A区域A2和第2行的B区域B1的组合。并且,各组合中判断参数如上述表2所示,此时,由于第2行和第3行的文字尺寸作为同一的S尺寸计算,因而判断出参数最小的组合与字符长度成为最大的组合(A2+B1)相一致。
例如,在区域长度W为234点的字符图象区域中,第1行分配“IIIIIIII”的印章字符图象(8个文字)、第2行分配“WWWW”的印章字符图象(4个文字)时,当“I”的文字宽度为20点、“W”的文字宽度为43点时,第1行的字符长度为160(=20×8)点,第2行的字符长度为172(=43×4)点。此时,将字符长度为最大的行即第2行作为上述分配基准,当据此算出文字间距离时,则该值为15(≈(234-172)/4)点。于是,当使用该值、均匀分配第1行印章字符图象时,也包括文字间距离的字符长度为265(=20+15+20+15+20+15+20+15+20+15+20+15+20+15+20)点(印章字符图象的前后空白省略),如图35A所示,越过区域长度W的234点。
另一方面,当在上述场合算出各行的判断参数时,第1行成为9.25(=(234-160)/8),第2行成为15.5(=(234-172)/4)。在此,当将判断参数成为最小的行、即第1行作为上述分配基准行,据此算出文字间距离时,该值成为9(≈(234-160)/8)点,如图35B所示,在规定的字符图象区域,能够分配第1行和第2行全部印章字符图象。因此,通过将判断参数作为基准、选择出其最小值的组合,即使混合有文字宽度不同的印章字符图象,也能选择出要与分配基准行适应的A区域和B区域的组合。
假设上述那样选出的A2区域和B1区域存在假想的同一行,则将根据该A2区域和B1区域的行作为“分配基准行”(S46)。于是,在该分配基准行,与上述同样地分配各印章字符图象CG(S47)。
即,印章字符图象的文字间距离b为7(=(320-242)/10)点,印章字符图象的前后空白d为3(=7÷2)点。但是,当计算印章字符图象的文字间距离b、空白d和d1时,由于产生空余,从其要成为1点的字符列的列头侧顺序添加。这样,分配基准行的各印章字符图象如图36所示分配。此外,同图下端记载的数字为印章字符图象的文字间距离b、前后空白d和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前后空白d1的点数。
于是,由此分配结果,算出A区域和B区域的区域长度WA,WB,同时,求出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隔开位置(S48)。具体地说,区域长度WA为96(=4+24+8+24+8+24+4)点,区域长度WB为222(=4+24+8+24+8+24+8+24+8+24+7+24+7+24+4)点。由此,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的隔开位置成为距字符图象区域的前端96点的位置。
并且,作为分配基准行的A2区域和B1区域以外,即A1区域和B2区域,将各印章字符图象与上述第1例一样分别均匀分配,同时,将第2行和第3行的对齐格线字符图象SCG与上述隔开位置对齐(S49)。另外,第1行的印章字符图象SCG也与第1例同样地均匀分配。由此,生成图37A所示的制版图象。
并且,各印章字符图象的分配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均匀分配,如上述,也可以是“靠前”、“对中”、“靠后”分配。图37B示出第2、3行的印章字符图象“靠前”分配时的制版图象。
正如上述,采用第4例,按照印章字符的加入或删除,即使在沿者字符列方向移动的格线字符设置成贯穿多行时,各格线字符图象(对齐格线字符图象)也容易对齐于一直线,能够生成外观美的制版图象。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本发明的图象生成方法及其装置和将具有该装置的电子仪器适用于印章生成装置的场合加以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不用说,它也适用于带式打印装置或文字处理机。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出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成图象的方法,由下述步骤构成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的步骤,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格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的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并且,生成图象的步骤,图象包括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在所述位置上拉出的所述格线的图象。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格线拉到与所述其他格线邻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在输入图面中,与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分别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可以分别以与所述的文字·符号字符相同的处理方式显示所述格线字符的步骤;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格线的线段以与所述格线字符相对应的方式拉出所述格线。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所述字符和所述格线的图象为可在图面上显示或可用于打印的打印图象。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格线字符是将不同行的格线线段显示成一列对齐的格线线段位置的对齐格线字符;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将多行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行输入到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中,并且所述对齐格线字符输入到所述多行中至少不同的2行中;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所拉出的所述格线的线段对齐成一直线。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有,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表示组合的全部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时的文字间距离最小的组合;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所述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并且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而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对齐、并形成一直线。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有,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字符长度合计最大的组合;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并且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拉出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并对齐成一直线。
8.按照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与邻接所述格线的字符之间的间隔设置成比文字间距离小。
9.按照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还包括将由所述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头侧部分,将由所述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尾侧,但所述格线将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分割于所述列头侧和所述列尾侧。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输入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和一对格线字符,其中,一对格线字符在为划定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至少1个的文字·符号字符范围的相互间关系中、要引入格线的位置加以指定的同一行上的格线字符。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数分、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尾侧;或者,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删除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头侧;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在对应于所述列尾侧格线字符移动的移动位置上拉出所述格线。
12.按照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表示所述一对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的上端间和下端间由一对连接格线连接的步骤。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有,在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该所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的一对连接格线延长到各字符列方向的列尾侧,与所述的一对格线连接,至少删除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的所述文字·符号字符1个时,该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分、所述一对连接格线缩短到各字符方向,并与所述一对格线连接。
1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输入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在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输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在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均匀分配所述字符,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输入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在所述输入的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至少加入1个新的文字·符号字符,或者从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删除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作为结果获得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
1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输入所述至少1 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将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上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输入到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生成图象的步骤包括,为了使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全部收容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变更所述字符的各尺寸,根据该变更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
1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指定邻接所述格线字符的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拉出下线;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将所述下线延长到其所述格线侧端并与该格线连接。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输入所述至少1行字符列的步骤包括,指定所述拉出下线的所述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加入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生成所述图象的步骤包括在该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中拉出下线。
19.按照权利要求17的方法,对应所述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构成围住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围框的一部分。
20.一种图象生成装置,由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的输入手段,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格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的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和图象生成手段,生成的图象包括有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拉到所述位置上的、所述格线的图象。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所述格线拉到与所述其他格线邻接。
22.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包括有在输入图面,与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个有相同的宽度,可与所述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各个同样处理的方式表示所述格线字符的表示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所述格线的线段对应于所述格线字符的方式拉出所述格钱。
23.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包括所述字符和所述格线的图象为可在图面上表示或可使用于打印的打印图象。
24.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格线字符是不同行的格线线段示出一列对齐的格线线段位置的对齐格线字符;所述输入手段将多行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各行输入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而且所述对齐格线字符输入于所述多行中至少不同的2行;所述图象生成装置将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所拉出的所述格线的线段对齐成一直线。
25.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表示组合的全部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时的文字间距离最小的组合的组合选出手段;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所述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假想分配手段;和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对齐、并形成一直线的对齐格线描绘手段。
26.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有,对于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的全部,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和由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全部的组合中,选出字符长度合计最大的组合的组合选出手段;将表示所述选出的组合的全部的字符和所述格线假想地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假想分配手段;和在根据该假想的均匀分配决定的所述格线位置上,将与输入到所述至少不同的2行中的、所述对齐格线字符图象相对应的所述各格线的线段对齐并形成一直线的对齐格线描绘手段。
27.按照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与邻接所述格线的字符之间的间隔设置成比文字间距离小。
28.按照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还包括将由所述列头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头侧部分并将由所述列尾侧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列表示的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列尾侧的均匀分配手段,所述格线将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分割于所述列头侧和所述列尾侧。
29.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输入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和一对格线字符,其中,一对格线字符在为划定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至少1个的文字·符号字符范围的相互间关系中、要引入格线的位置加以指定的同一行上的格线字符。
30.按照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包括,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尾侧,或者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删除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所述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列尾侧的所述格线字符移动到字符列头侧的移动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将所述格线拉到对应于所述列尾侧格线字符的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上。
31.按照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表示所述一对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的上端间和下端间由一对连接格线连接的连接手段。
32.按照权利要求31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有,作为所述来回手段,在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至少加入1个文字·符号字符时,该所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的一对连接格线延长到各字符列方向的列尾侧,与所述的一对格线连接,至少删除所述一对格线字符间的所述文字·符号字符1个时,该删除的文字·符号字符的数份、所述一对连接格线缩短到各字符方向,并与所述一对格线连接。
33.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在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输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在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均匀分配所述字符的均匀分配手段,和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的格线描绘手段。
34.按照权利要求33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包括在所述输入的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至少加入1个新的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手段,和从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删除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的删除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将作为结果获得的全部文字·符号字符均匀分配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的均匀分配手段,和按照该分配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的格线描绘手段。
35.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和在任意位置上隔开该多个文字·符号字符的所述格线字符输入到定长的字符图象区域;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为了使所述多个文字·符号字符全部收容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变更所述字符的各尺寸的字符尺寸变更手段,和根据该变更结果,将所述格线拉到指定于所述字符图象区域内的所述格线字符中的位置上的格线描绘手段。
36.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包括,指定邻接所述格线字符的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拉出下线的下线指定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包括将所述下线拉到由所述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表示的字符图象中的下线描绘手段,和延长到所述下线的所述格线侧端并与该格线连接的下线延长手段。
37.按照权利要求36所述的图象生成装置,所述输入手段包括,在指定所述拉出下线的所述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中、加入至少1个文字·符号字符的加入手段,所述图象生成手段作为所述下线描绘手段,在该加入的文字·符号字符中拉出所述下线。
38.按照权利要求36的图象生成装置,对应于所述格线字符的格线线段构成围住所述文字·符号字符的围框的一部分。
39.一种电子仪器,由图象生成装置和打印装置构成图象生成装置包括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的输入手段和生成图象的图象生成手段,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格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图象生成手段中所生成的图象包括分别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在所述位置上拉出的所述格线的图象;以及打印装置为将该图象生成装置的生成结果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图象生成方法和其装置以及具有其装置的电子仪器。输入至少1行使用文字·符号字符和格线字符的字符列,其中,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包含文字、符号、空格的字符,而格线字符为可与其他格线连接的、要拉出的格线的位置由所述字符列中其位置指定的格线字符。生成的图象包括由所述文字·符号字符分别表示的所述字符的图象和在所述位置上拉出的所述格线的图象。
文档编号B41J3/407GK1229028SQ99105
公开日1999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17日
发明者塚越真一, 渡边健二, 市川智之, 末谷拓哉, 新村朋之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吉姆帝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