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器件及用来控制它的方法

文档序号:261615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显示器件及用来控制它的方法
本申请基于提出于2001年1月19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1-012418,并且要求其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参考包括在这里。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显示器件和用来控制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显示器件和一种用来控制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方法,该方法最好用于在用来驱动构成显示部分的每一个单元的驱动电路与用来控制驱动电路的驱动控制电路之间具有不同基准电位的交流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
按常规,交流驱动等离子显示板(PDP),平显示板之一,分类成使用两个电极进行选择性放电(地址放电)和维持放电的两电极类型PDP、和使用一个第三电极进行地址放电的三电极类型PDP。三电极类型PDP进一步分类成一种使第三电极形成在一个其上放置用来进行维持放电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基片上的类型、和一种使第三电极形成在相对着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基片的另一个基片上的类型。
所有类型的以上PDP器件基于相同的操作原理。下面将描述一种PDP器件的布置,其中用来进行维持放电的第一和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一基片上,而第三电极形成在相对着第一基片的第二基片上。


图17表示一种交流驱动PDP器件的整体布置。在图17中表示的交流驱动PDP器件1中,每个与显示图象的一个象素相对应的多个单元以矩阵排列。图17表示一种带有以m行乘n列矩阵排列的单元的交流驱动PDP器件。交流驱动PDP1也带有扫描电极Y1至Yn和共用电极X,在第一基片上平行延伸;和地址电极A1至Am,形成在相对着第一基片的第二基片上,以便垂直于电极Y1至Yn和X延伸。共用电极X形成在扫描电极Y1至Yn附近与他们相对应,并且通常连接在一侧的终端处。
共用电极X的公共终端连接到X侧电路2的输出终端上。扫描电极Y1至Yn连接到一个Y侧电路3的输出终端上。地址电极A1至Am连接到一个地址侧电路4的输出终端上。X侧电路2由一个用来重复放电的电路的形成。Y侧电路3由一个用来执行行顺序扫描的电路和一个用来重复放电的电路形成。地址侧电路4由一个用来选择要显示的列的电路形成。
X侧电路2、Y侧电路3、及地址侧电路4由从一个驱动控制电路5供给的控制信号控制。即,要接通的单元由地址侧电路4和在Y侧电路3中的行顺序扫描电路确定,并且放电由X侧电路2和Y侧电路3重复,由此进行PDP的显示操作。
驱动控制电路5根据来自一个外部器件的显示数据D、一个指示显示数据D的读计时的时钟CLK、一个水平同步信号HS、及一个垂直同步信号VS产生控制信号,并且把控制信号供给到X侧电路2、Y侧电路3、及地址侧电路4。
图18A是作为一个象素的单元Cij的剖视图,单元Cij在第i行和第j列中。参照图18A,公共电极X和扫描电极Yi形成在一个前玻璃基片11上。电极X和Yi涂有一个把电极与放电空间17绝缘的介电层12。介电层12涂有MgO(氧化镁)保护膜13。
另一方面,地址电极Aj形成在相对着前玻璃基片11的后玻璃片14上。地址电极Aj涂有一个介电层15,而介电层15涂有磷18。Ne+Xe彭宁(Penning)气体密封在MgO保护膜13与介电层15之间的放电空间17中。
图18B是用来解释在交流驱动PDP中的电容Cp的图。如图18B中所示,在交流驱动PDP中,电容性元件Ca、Cb、和Cc分别存在于放电空间17中、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及在前玻璃基片11中。通过电容性元件之和确定每单元的电容Cpcell(Cpcell=Ca+Cb+Cc)。在板中所有单元的电容Cpcell之和是板电容Cp。
图18C是用来解释交流驱动PDP的光发射的图。如图18C中所示,布置条形红色、蓝色、和绿色磷18,并且涂敷到肋16的内表面上。磷18由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的放电激励以便发射光。
另外,已经提议一种用来驱动交流驱动PDP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图19中所示的一个驱动电路,以把一个正电位施加到一个电极上而把一个负电极施加到另一个电极上,由此利用在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在其之间进行放电。
图19是电路图,表示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
参照图19,电容性负载20(下文称作“负载”)是形成在一个共用电极X与一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的总电容。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形成在负载20上。这里,扫描电极Y是扫描电极Y1至Yn的给定扫描电极。
在共用电极X侧,开关SW1和SW2串联连接在地(GND)与用于从一个电源(未表示)供给的电位(Vs/2)的电源线之间。电容器C1的一个终端连接到在两个开关SW1与SW2之间的一个互连节点上,而一个开关SW3连接在电容器C1的另一个终端与GND之间。
开关SW4和SW5串联连接在电容器C1的两个终端之间。在两个开关SW4与SW5之间的一个互连节点经一根输出线OUTC在途中连接到负载20的一个共用电极X上,并且也连接到一个功率恢复电路21上。而且,一个带有一个电阻器R1的开关SW6连接在一根第二信号线OUTB与一根用来产生一个写电位Vw的电源线之间。
功率恢复电路21带有连接到负载20上的两个线圈L1和L2、串联连接到线圈L1上的一个二极管D2和一个晶体管Tr1、及串联连接到线圈L2上的一个二极管D3和一个晶体管Tr2。功率恢复电路21也带有一个要连接在两个晶体管Tr1和Tr2的互连节点与第二信号线OUTB之间的电容器C2。
因而,负载20和连接到其上的线圈L1和L2构成两个谐振电路。就是说,功率恢复电路21提供有两个L-C谐振电路,其中通过线圈L1和负载20的谐振供给到板的电荷通过线圈L2和负载20的谐振恢复。
在扫描电极Y侧,开关SW1′和SW2′串联连接在地(GND)与用于从一个电源(未表示)供给的电位(Vs/2)的一根电源线之间。一个电容器C4的一个终端连接到两个开关SW1′和SW2′的一个互连节点上,而一个开关SW3′连接在电容C4的另一个终端与GND之间。
连接至电容C4的一个终端的开关被连接至二极管D7的阴极上,并且二极管D7的阳极被连接至电容C4的另一个终端上。连接至电容C4的另一个开关SW5′被连接至二极管D6的阳极,并且二极管D6的阴极被连接至电容C4的一个终端。
况且,连接到二极管D7的阴极上的开关SW4′的一个终端和连接到二极管D6的阳极上的开关SW5′的一个终端也经一个扫描驱动器22和一个功率恢复电路21′与负载20连接。而且,一个带有一个电阻器R1′一的开关SW6′连接在一根第四信号线OUTB′与用来产生一个写电位Vw的电源线之间。
功率恢复电路21′带有经扫描驱动器22连接到负载20上的两个线圈L3和L4、串联连接到线圈L3上的一个二极管D4和一个晶体管Tr3、及串联连接到线圈L4上的一个二极管D5和一个晶体管Tr4。功率恢复电路21′也带有一个要连接在两个晶体管Tr3和Tr4的共用终端与第四信号线OUTB′之间的电容器C3。
功率恢复电路21′也提供有两个L-C谐振电路,其中通过线圈L3和负载20的谐振恢复通过线圈L4和负载20的谐振供给到负载20的电荷。
除该配置之外,在扫描电极Y侧也提供三个晶体管Tr5、Tr6、和Tr7及两个二极管D6和D7。当接通时,晶体管Tr5允许连接到其上的电阻器R2起作用以钝化施加到扫描电极Y上的脉冲电位波形。晶体管Tr5和电阻器R2并联连接到开关SW5′上。
晶体管Tr6和晶体管Tr7适于在以后描述的地址周期中提供跨过扫描驱动器22的一个电位差(Vs/2)。就是说,在地址周期中,接通开关SW2′和晶体管Tr6,由此引起在扫描驱动器22上侧处的电位达到地电平。况且,接通晶体管Tr7,由此使按照累积在电容器C4中的电荷输出到第四信号线OUTB′的负电位(-Vs/2)施加到扫描驱动器22的下侧。在输出一个扫描脉冲时,这使得有可能允许扫描驱动器22把负电位(-Vs/2)施加到扫描电极Y。
开关SW1至SW6、SW1′至SW6′及晶体管Tr1至Tr7由从一个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控制电路31包括逻辑电路,并且根据来自一个外部器件的显示数据D、一个时钟CLK、一个水平同步信号HS、及一个垂直同步信号VS产生控制信号,以便然后把控制信号供给到开关SW1至SW6、SW1′至SW6′及晶体管Tr1至Tr7。
顺便说明,图19表示把驱动控制电路31与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相连的控制线。然而,也存在把驱动控制电路31与开关SW1至SW6、SW1′至SW6′及晶体管Tr1至Tr7相连的控制线。
图20是计时图,表示由用于图19中所示配置的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提供的驱动波形。图20表示一帧的多个子字段之一。一个子字段划分成由一个全写周期和一个全擦除周期组成的复位周期、一个地址周期、及一个维持放电周期。
在图20中,在复位周期中,首先在共用电极X侧,接通开关SW2和SW5而断开开关SW1、SW3、SW4、及SW6。这使第二信号线OUTB的电位按照累积在电容器C1中的电荷减小到(-Vs/2)。然后,把电位(-Vs/2)经开关SW5输出到输出线OUTC,并且然后施加到负载20的共用电极X。
在扫描电极Y侧,接通开关SW1′、SW4′及SW6′而断开开关SW2′、SW3′及SW5′。这使得由从累积在电容器C4中的电荷生成的电位(Vs/2)添加的电位Vw施加到输出线OUTC′上。然后,把电位(Vs/2+Vw)施加到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上。在这时,在开关SW6′中的电阻器R1′起作用,以便逐渐随时间通过增大电位。
这使得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的电位差达到(Vs+Vw),并且使放电在独立于以上显示状态的所有显示线的所有单元中进行,由此形成壁电荷(全写)。
然后,把每个开关控制为适当的以把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电位带到地电平,并且然后在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上创建一种与该状态相反的状态。即,在共用电极X侧,接通开关SW1、SW4、和SW6,并且断开开关SW2、SW3、和SW5,而在扫描电极Y侧,接开关SW2′和SW5′,并且断开开关SW1′、SW3′、SW4′、及SW6′。
这允许施加到共用电极X上的电位随时间过去从地电平连续增大到(Vs/2+Vw),而施加到扫描电极Y上的电位下降到(-Vs/2)。这使壁电荷本身的电位超过在所有单元中的放电开始电位,由此开始放电。在这时,如上所述,通过允许施加到共用电极X上的电位随时间过去连续增大,进行弱放电以擦除包括其一部分的累积壁电荷(全擦除)。
然后,在地址周期中,按行顺序进行地址放电以按照显示数据接通/断开每个单元。在这时,在共用电极X侧,接通开关SW1、SW3、和SW4,而断开开关SW2、SW5、和SW6。第一信号线OUTA的电位由此升高到经开关SW1提供的电位(Vs/2)。然后,把电位(Vs/2)经开关SW4输出到输出线OUTC,并且施加到负载20的共用电极X上。
另外,在把电位施加到与一根给定显示线对应的扫描电极Y上时,接通开关SW2′和晶体管Tr6,由此使在扫描驱动器22上侧处的电位下降到地电平。况且,接通晶体管Tr7,由此使按照累积在电容C4中的电荷输出到第四信号线OUTB′的负电位(-Vs/2)施加到扫描驱动22的下侧上。因而,一个(-Vs/2)的电位电平施加按行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上,而地电平电位施加到负载20的非选择扫描电极Y上。
在这时,具有电位Va的地址脉冲选择性地施加到在地址电极A1至Am中的地址电极Aj上,该电极与应该引起维持放电的单元即要接通的单元相对应。结果,放电发生在要接通的单元的地址电极Aj与按行顺序选择的扫描电极Y之间。借助于这种触发(引发),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的放电立即开始。足以下次维持放电的量的壁电荷累积在选择单元的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MgO保护膜上。
然后,在维持放电周期,首先接通两个开关SW1和SW3,并且在共用电极X侧断开SW4至SW6。在这时,第一信号线OUTA的电位达到(+Vs/2)而第二信号线OUTB达到地电平。这里,接通在功率恢复电路21中的晶体管Tr1,由此允许线圈L1和负载21的电容产生L-C谐振,并且在电容器C2中已经恢复的电荷经晶体管Tr1、二极管D2、及线圈L1供给负载20。
在这时,在扫描电极Y侧,已经接通开关SW2′。因而,经共用电极X侧的开关SW3从电容C2供给到共用电极X的电流通过在扫描电极Y侧的扫描驱动器22中二极管和二极管D6,以便经第三信号线OUTA′和开关SW2′供给到GND。上述的电流流动引起共用电极X的电位逐渐增大,如图20中所示。然后,靠近对于谐振产生的波峰电位接通开关SW4,由此把共用电极X的电位箝位到电位(Vs/2)。
以后,在扫描电极Y侧,进一步接通在功率恢复电路21′中的晶体管Tr3。这允许线圈L3和负载20的电容产生L-C谐振。一个电流经第一信号线OUTA、和开关SW4从共用电极X侧的开关SW3和电容器C1供给到共用电极X。电流通过在扫描电极Y侧的扫描驱动器22中的二极管和在功率恢复电路21′中的二极管D4,并且然后经晶体管Tr3、电容器C3、电容器C4、及开关SW2′供给到GND。上述的电流流动引起扫描电极Y的电位逐渐减小,如图20中所示。在这时,在电容器C3中能恢复电荷的部分。然后,靠近对于谐振产生的波峰电位也接通开关SW5′,由此把扫描电极Y的电位箝位到电位(-Vs/2)。
类似地,为了把施加到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上的电位从电位(-Vs/2)变到地电平(0V),供给在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中的电容器C2和C3中已经恢复的电荷,由此允许施加的电位逐渐增大。
另外,为了把施加到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上的电位从电位(-Vs/2)变到地电平(0V),把已经累积在负载20中的电荷供给到GND,由此允许施加的电位逐渐减小和在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中的电容器C2和C3中恢复已经累积在负载20中的电荷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维持放电周期中,把彼此极性不同的电位(+Vs/2和-Vs/2)交替地施加到每个显示行的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上以进行维持放电,由此显示图象的一个子字段。
在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中,包括逻辑电路等的驱动控制电路31把GND电平作为基准电位。然而,在驱动操作期间,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变化,对此控制信号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并且借此把电位供给到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这里,输出元件指的是在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中的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为此,在输出元件中的电位变化能产至驱动控制电路31的功率回流,由此使高电位施加到驱动控制电路31上,例如,此时把由驱动控制电路31产生的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
作为一种用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能设想这样一种方法,其中把具有高击穿电位的元件用作在驱动控制电路31的输出部分中的元件,由此防止由输出元件电位变化引起的效应。然而,有这样一个问题,使用具有高击穿电位的元件配置的驱动控制电路31的输出部分使电路复杂。
此外,在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中,假定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工作异常,即跨过电容器C2和C3的电位偏离正常电位。在这种情况下,输出损失在驱动电路的驱动操作中变得较大,以使构成驱动电路的元件的每一个产生较大热量,由此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损坏元件。
开发了本发明以解决这样一种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可靠等离子显示器件而不采用具有高击穿电位的元件等。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当功率恢复电路工作异常时使得有可能防止损坏元件。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等离子显示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信号变换电路。信号变换电路把一个控制信号转换成一个具有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信号,并且然后把生成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该控制信号用来控制用来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的一个输出元件,该电极为把一个电位施加到一个显示单元上且在其中产生放电而提供。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等离子器件的特征在于,当由用来探测一个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的电位探测器电路探测的功率恢复电位与指示适当操作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不同时,降低用来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的电源电位。
根据按上述配置的本发明,把用来控制用来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的一个输出元件的一个控制信号转换成具有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一个信号,并且然后把生成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这使得有可能变换控制信号,使基准电位隔离。因而,能防止供给控制信号侧受输出元件等的电位变化的影响。
此外,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探测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当探测的功率恢复电位与指示适当操作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不同时,降低用来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的电源电位。这使得有可能在损坏元件的发生之前停止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操作。
图1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图2是概念图,用来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操作;图3是方块图,表示一个预驱动电路的布置;图4是方块图,表示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图5表示一个光学变换电路的布置;图6解释一个预驱动电路的操作;图7是计时图,表示预驱动电路的操作;图8是方块图,表示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图9表示供给电位维持器电路的布置;图10是方块图,表示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图11A、11B、及11C表示一个相位调谐电路的布置;图12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图13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图14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图15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图16是电位波形图,用来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操作;图17表示交流驱动PDP的整体布置;图18A是剖视图,表示在第i行和第j列中作为一个象素的单元Cij的剖面结构;图18B用来解释交流驱动PDP的电容;图18C用来解释交流驱动PDP的光发射;图19是电路图,表示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及图20是计时图,表示由用于图19中表示的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提供的驱动波形。
现在,按照实施例参照附图将解释本发明。图1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顺便说明,根据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中的驱动电路可应用于图17和18中所示的交流驱动PDP,其中表明的是其整体布置和构成象素的单元的结构。要理解在图1和19中具有相同标号的元件具有相同功能。
参照图1,负载20是形成在一个共用电极X与一个扫描电极Y之间的单元的总电容。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形成在负载20上。
在共用电极X侧,开关SW2和SW1串联连接在用于从电源(未表示)供给的电位(Vs/2)的电源线与地(GND)之间。电容器C1的一个终端连接到两个开关SW1和SW2的一个互连节点上,而开关SW3连接在电容器C1另一个终端与GND之间。
开关SW4和SW5串联连接在电容器C1的两个终端之间。开关SW4经第一信号线OUTA连接到电容器C1的一个终端上,而SW5经第二信号线OUTB连接到电容器C1的另一个终端上。在两个开关SW4与SW5之间的一个互连节点经输出线OUTC与负载20的共用电极X相连接。
在扫描电极Y侧,开关SW1′和SW2′串联连接在用于从一个电源(未表示)供给的电位(Vs/2)的电源线与地(GND)之间。电容器C4的一个终端连接到两个开关SW1′和SW2′的一个互连节点上,而开关SW3′连接在电容C4的另一个终端与GND之间。
另外,经第三信号线OUTA′连接到电容器C4的一个终端上的开关SW4′连接到一个二极管D14的阴极上,而二极管D14的阳极连接到电容器C4的另一个终端上。经第四信号线OUTB′连接到电容器C4另一个终端上的开关SW5′连接到一个二极管D15的阳极上,而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到电容器C4的一个终端上。况且,连接到二极管D14的阴极上的开关SW4′的一个终端和连接到二极管D15的阳极上的开关SW5′的一个终端也经扫描驱动器22与负载20的扫描电极Y相连。
顺便说明,图1仅表示一个扫描驱动器22,然而,为PDP的多个显示线的每一个提供一个扫描驱动器22。其他电路用作为多个显示线共同提供的共用电路。
驱动控制电路31包括逻辑电路等,并且控制构成驱动电路的开关SW1至SW5和SW1′至SW5′。即驱动控制电路31根据来自一个外部器件的显示数据、一个时钟、一个水平同步信号、一个垂直同步信号等产生用来控制开关SW1至SW5和SW1′至SW5′的信号。然后,驱动控制电路31把如此产生的控制信号供给到开关SW1至SW5和SW1′至SW5′的每一个。
顺便说明,关于用于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控制信号的控制线,表明在图1中的只是用来把控制信号供给到每个连接到开关SW4、SW5、SW4′及SW5′每一个上的预驱动电路31-1、32-2、32-3、32-4的控制线CTL1至CTL4。然而,一根用来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控制信号的控制线连接到开关SW1至SW3和SW1′至SW3′的每一个上。
预驱动电路31-1至32-4供给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的每一个从驱动控制电路31经控制线CTL1至CTL4供给,把驱动控制电路31的基准电位(例如GND)用作基准。在供给控制信号时,转换其电位电平以与开关SW4、SW5、SW4′及SW5′的基准电位相匹配。顺便说明,以后更详细地描述预驱动电路31-1至32-4。
现在,参照图2解释操作。
图2是概念图,用来解释图1中所示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操作。顺便说明,在图2中,与图1中所示的那些具有相同标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功能,并且省略重复描述。
参照图2,在共用电极X侧,接通两个开关SW1和SW3,而断开其余开关SW2、SW4、及SW5。这使第一信号线OUTA的电位达到经开关SW1从一个电源(未表示)供给的电位(+Vs/2)。此后,接通开关SW4,并且接通在扫描电极Y侧的开关SW4′和SW2′。这使第一信号线OUTA的电位(+Vs/2)经输出线OUTC施加到负载20的共用电极X上,并且使电位(Vs/2)由此施加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
另外,在该阶段,接通开关SW1和SW3使电容器C1连接到电源上。因而,电容器C1提供有按照由一个电源(未表示)经开关SW1和SW3施加的电位(Vs/2)累积在其中的电荷。
以后,断开开关SW4以切断用来供给电位的电流路径。此后,在脉冲操作下接通开关SW5,由此把输出线OUTC的电位减小到地电平。然后,接通开关SW2,断开其余四个开关SW1、SW3、SW4、和SW5,并且此后在脉冲操作下接通开关SW4。接通开关SW4,由此使共用电极X(地)提供有用来把电位施加到扫描电极Y侧的电流路径。
然后,借助于保持接通的开关SW2,接通开关SW5。在这时,第一信号线OUTA供给有经开关SW1来自一个电源(未表示)的电源电位,并且因此提供有地电平电位。另一方面,接通开关SW2以使第一信号线OUTA接地。因而,第二信号线OUTB将提供有电位(-Vs/2),该电位按照累积在电容器C1中的电荷从地电平降低电位(Vs/2)。
在这时,由于开关SW5已经接通,所以第二信号线OUTB的电位(-Vs/2)经输出线OUTC施加到负载20上。在这时,接通在扫描电极Y上的开关SW3′和SW4′,由此相对于扫描电极Y(在电位Vs/2下)把电位(-Vs/2)施加共用电极X侧。
然后,接通开关SW2和SW4,并且断开其余开关SW1、SW3、和SW5。这把输出线OUTC的电位升高到地电平。此后,象在第一阶段,接通开关SW1、SW3、和SW4,并且断开其余两个开关SW2和SW5,这然后以相同方式重复。
如上所述,把正电位(+Vs/2)和负电位(-Vs/2)交替地施加到负载20的共用电极X侧。另一方面,通过与用于共用电极X侧的相同切换控制,把正电位(+Vs/2)和负电位(-Vs/2)也交替地施加到负载20的扫描电极Y侧。
在这时,施加到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每一个上的电位(+/-Vs/2)具有彼此颠倒的相位。即,当正电位(+Vs/2)施加到共用电极X上时,负电位(-Vs/2)施加到扫描电极Y上。这样,在共用电极X与扫描电极Y之间的电位差允许在其之间进行维持放电。
现在,在下面详细解释的是图1中所示的预驱动电路32-1至32-4。顺便说明,预驱动电路32-1至32-4具有相同的配置,并因此下面仅描述预驱动电路32-1。
图3是方块图,表示一个预驱动电路的布置。
参照图3,预驱动电路32-1包括一个信号变换电路41和一个信号放大电路42。
信号变换电路41把经控制线CTL1参照图1中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31的基准电位(例如GND)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转换成具有与一个输出元件(对于预驱动电路32-1,是图1中所示的开关SW4)的基准电位相匹配的电位电平的控制信号。例如,信号变换电路41能由光耦合器(光隔离器)、耦合电容器、或变压器组成。
信号放大电路42把从信号变换电路41输出到输出元件的控制信号放大到一个输出元件驱动电平,并且把控制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例如,信号放大电路42能由MOS驱动器或IGBT(绝缘栅极双极晶体管)驱动器组成。
按上述配置的预驱动电路32-1允许信号变换电路41把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且用作基准,驱动控制电路31的基准电位,的控制信号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电位电平。然后,信号放大器电路42把生成信号放大到输出元件的驱动电平,并且此后把生成信号供给输出元件。这使得有可能把与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相对应的控制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因而,能稳定地操作输出元件,并且能防止输出元件的电位变化影响驱动控制电路31。
另外,提供的是用来转换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的信号变换电路41。在设计要放置在信号变换电路41之前和之后的电路时,这使得有可能分别设计电路而不考虑相应基准电位,由此便于电路设计。
图4是方块图,表示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
图4中所示的预驱动电路32-1是图3的那种,其中把诸如光耦合(光隔离器)之类的光学变换电路43用作用来转换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的信号变换电路41。
参照图4,光学变换电路43包括图5中所示的一个发光元件44和一个光接收元件45的组合。这里,发光元件44的基准电位等于驱动控制电路31的基准电位,而光接收元件45的基准电位等于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
在图4中所示的预驱动电路32-1中,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到输出元件的控制信号使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按照控制信号闪烁。然后,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光接收元件45探测从发光元件44发射的光A的存在或不存在,允许光学变换电路43按照探测结果输出一个信号。就是说,光学变换电路43把来自驱动控制电路31的供给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并且然后输出生成信号。
然后,由信号放大电路42把通过光学变换电路43转换成用于输出的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控制信号,放大到输出元件的驱动电平,供给到输出元件。
现在,考虑其中光学变换电路43把来自驱动控制电路31的基准电位的控制信号转换成输出元件的控制信号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借助于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在发光元件44与光接收元件45之间的光而变换控制信号,而电气隔离用来变换控制信号的路径。因而,在输出元件中引起的电位等的变化永远不会施加对驱动控制电路31的影响。
图6解释图4中所示的预驱动电路的操作。
参照图6,起一个输出元件作用的开关SW4由一个n沟道晶体管形成。在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高信号电平OUT下接通开关SW4,并且在低电平下断开。
另外,当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发光时,预驱动电路32-1输出一个高信号电平OUT,否则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OUT(当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时)。
图7是计时图,表示图6中所示预驱动电路32-1的操作。
参照图7,CTL是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而OUT是按照控制信号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信号。另外,为了与信号OUT比较表示OUT′。当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发射光时,信号OUT′取低电平,否则取高电平(当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时)。
这里,要理解,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发射光使控制信号CTL处于高电平,但在低电平下不发射光。
首先,在时间T1,控制信号CTL处于高电平,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发射光,以使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信号OUT处于高电平,并且把开关SW4带入“通”状态。然后,在时间T2,使控制信号CTL处于低电平,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以使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信号OUT处于低电平,并且把开关SW4带入“断”状态。
然后,在时间T3,把控制信号CTL再次带入高电平,把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信号OUT相应地带入高电平,把开关SW4带入“通”状态。
现在,假定在用来供给功率的电源设备上或在一个电路上的失效等在时间T4中断至在预驱动电路32-1中的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供给,并因此在时间T5切断至包括开关SW4的其他电路的功率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在时间T4,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与控制信号CTL无关。相应地,这把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信号OUT带到低电平,并且把开关SW4带入“断”状态。
相反,考虑当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发射光时处于低电平而否则处于高电平(当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时)的信号OUT′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在时间T4,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然而,由于其他电路仍在起作用,所以把从预驱动电路32-1输出的信号OUT′带到高电平,并且把开关SW4带入“通”状态。此后,在时间T5,包括开关SW4的其他电路变得失去作用,由此把开关SW4带入“断”状态。
即考虑其中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正在发射光的同时起输出元件作用的开关SW4处于“断”状态、和当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时开关SW4处于“通”状态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当中断仅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电源时,把开关SW4带入“通”状态。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把应该唯一控制的、连续供给到等离子显示板或诸如开关之类的输出元件的电流,带入“通”状态同时导致对元件等的损坏。
相反,考虑其中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正在发射光的同时象信号OUT、起输出元件作用的开关SW4处于“通”状态;并且当发光元件44不发射光时开关SW4处于“断”状态的情形。即使当中断仅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电源时,也有可能把开关SW4带入“断”状态,并由此肯定地防止对元件的损坏。
另一方面,考虑其中在用来供给功率的电源设备上或在一个电路上的失效等中断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供给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用来肯定地把连接到预驱动电路32-1上的输出元件带入“断”状态的一种方法,适用的是采用用来在一个预定时间长度期间把功率供给到光学变换电路43的电源电位维持电路。
图8是方块图,表示预驱动电路32-1的布置,其中光学变换电路43装有电源电位维持电路。
参照图8,标号46指示经一个电源电位维持电路47把功率供给到光学变换电路43′的电源设备。另外,当中断从电源设备46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供给时,电源电位维持电路47在一个预定时间长度期间经一个电源终端VT把功率供给到光学变换电路43。例如,电源电位维持电路47包括一个二极管,带有连接到电源设备46上的阳极和连接到电源终端VT上的阴极;和一个电容器48,连接在二极管的阴极与地之间,如图9中所示。
另外,当电源设备46经电源终端VT把功率供给到光学变换电路43时,供给的功率累积成在电容器48中的电荷。另一方面,假定中断从电源设备46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供给。在这种情况下,累积在电容器48中的电荷经电源终端VT供给到光学变换电路43,由此在一个预定时间长度期间维持供给到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即使当中断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供给时,这也使得有可能适当地维持从光学变换电路43输出的信号的逻辑,直到降低供给到输出元件的电源电位,并由此防止对元件等的损坏。
顺便说明,考虑其中光学变换电路43如上述那样装有电源电位维持电路47、并且当在光学变换电路43中的发光元件44发射光时输出元件处于“断”状态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断至光学变换电路43的功率供给,也有可能允许从光学变换电路43输出的信号把输出元件维持在“断”状态,直到降低供给到输出元件的电源电位。
图10是方块图,表示预驱动电路32-1的另一种布置。
表示在图10中的预驱动电路32-1是表示在图3中的预驱动电路,进一步装有一个相位调谐电路49。
参照图10,相位调谐电路49调节在预驱动电路32-1至32-4中经预驱动电路32-1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到输出元件的一个控制信号的相位延迟。
即,信号变换电路41转换用于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或者信号放大电路42放大控制信号。这时,由于在构成信号变换电路41和信号放大电路42的元件或元件灵敏度等的变化,延迟产生在从预驱动电路输出的生成信号的相位中。
相位调谐电路49调节在预驱动电路32-1-32-4中在信号变换电路41和信号放大电路42中产生的相位延迟,以便把彼此同相的控制信号供给到相应的输出元件。
例如,光学变换电路43能由带有一个电容器和一个电阻器的时间常数调谐电路组成,使得有可能通过调谐电容器的电容和电阻器的电阻调节相位延迟。
图11A、11B、及11C表示相位调谐电路49的布置。
在图11A、11B、及11C中,Iin指示相位调谐电路49的一个输入终端,而Iout指示相位调谐电路49的一个输出终端。
表示在图11A中的相位调谐电路49包括一个可变电阻器R11,连接在输入终端Iin与输出终端Iout之间;和一个电容器C11,连接在GND与输出终端Iout和可变电阻器R11的终端的互连节点之间。变化可变电阻器R11的电阻,由此调谐相位延迟时间。
表示在图11B中的相位调谐电路49包括一个电阻器R12,连接在输入终端Iin与输出终端Iout之间;和一个可变电容器C12,连接在GND与输出终端Iout和电阻器R12的终端的互连节点之间。变化可变电容器C12的电容,由此调谐相位延迟时间。
表示在图11C中的相位调谐电路49包括一个电子体积R13,连接在输入终端Iin与输出终端Iout之间,用来电气改变电阻;和一个电容器C13,连接在GND与输出终端Iout和电子体积R13的终端的互连节点之间。另外,一个用来调谐电子体积R13的电阻控制信号外部输入,并且供给到电子体积R13。然后,允许电阻控制信号改变电子体积R13的电阻,由此调谐相位延迟时间。
如上所述,相位调谐电路49提供在预驱动电路中。这使得有可能调节构成信号变换电路41和信号放大电路42的元件等引起的相位延迟,并由此稳定输出元件的操作。
顺便说明,表示在图10中的预驱动电路32-1在信号变换电路41之前装有相位调谐电路49。然而,相位调谐电路49可以提供在信号变换电路41之后。
图12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图12中表示的驱动电路是图19中表示的驱动电路,该电路根据该实施例装有一个预驱动电路。顺便说明,在图12中,与图19中所示的那些相同的元件给出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重复解释。
参照图12,标号32-1至32-8指示预驱动电路。预驱动电路32-1至32-8参考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的基准电位,转换和供给每个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的电位电平。即,象图1中所示的预驱动电路,预驱动电路32-1至32-8把来自驱动控制电路31′的、每个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并且然后把生成控制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
由于在驱动操作中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的基准电位变化,所以在图12中表示的驱动电路装有预驱动电路32-1至32-8。
预驱动电路32-1至32-8每个为相应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而提供,他们在驱动操作中基准电位变化。这使得有可能把参考基准电位的控制信号供给到相应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由此允许输出元件稳定地操作。
顺便说明,预驱动电路的任何一个都能用作图12中所示的预驱动电路32-1至32-8。
如上所述,该实施例允许在预驱动电路中的信号变换电路41,把从驱动控制电路31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转换成输出元件(如开关SW4、SW5、SW4′、和SW5′;及晶体管Tr1至Tr4)的基准电位,并且允许信号放大电路42放大生成信号和然后输出到输出元件。
即使当驱动控制电路31和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与输出元件的不同时,这也使得有可能隔离基准电位和把控制信号传输到输出元件。因而,能防止输出元件等的电位变化影响驱动控制电路31。这使得有可能稳定地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并且由此为等离子显示器件提供改进的可靠性。
例如,假定光学传输电路43用作信号变换电路41。在这种情况下,在控制信号在驱动控制电路31与输出元件之间传输的同时,能完全切断电气路径。即使当输出元件等的电位变化发生时,这也使得有可能完全防止驱动控制电路31受影响,由此把进一步改进的可靠性提供给等离子显示器件。
另外,例如,假定相位调谐电路49提供在预驱动电路中。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调节由信号变换电路41、信号放大电路42等在把控制信号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时引起的相位延迟。因而,输出元件每一个的操作计时能同步,由此使得有可能稳定地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现在,参照第二实施例解释本发明。
图13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顺便说明,根据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3中的驱动电路可应用于图17和18中所示的交流驱动PDP器件,其中表明的是其整体布置和构成象素的一个单元的结构。顺便说明,在图13中,与图1中所示那些相同的元件给出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重复解释。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电路装有用于输出元件每一个的一个预驱动电路。然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驱动电路在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每一侧装有一个预驱动电路,用来转换和产生用于在预驱动电路中的输出元件等的每一个的控制信号,以把生成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的每一个。
在图13中,标号51指示一个驱动控制电路,而52和52′指示一个预驱动电路。驱动控制电路51把一个控制信号供给预驱动电路52、52′的每一个。顺便说明,控制信号控制连接在预驱动电路52和52′的每一个之后的所有输出元件(开关SW4、SW5、SW4′、及SW5′)。
预驱动电路52包括一个信号变换电路53、一个信号转换电路54、及在数量上等于输出元件的信号放大电路55-1和55-2(在图13中所示的共用电极X侧的两个)。
信号变换电路53把从驱动控制电路51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转换成用于输出的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即,信号控制电路53把参考驱动控制电路51的基准电位(例如GND)从驱动控制电路51供给的控制信号,转换成具有与连接在预驱动电路52之后的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相匹配的电位电平的一个控制信号。例如,信号变换电路53能由光耦合器(光隔离器)、耦合电容器、或变压器组成。
信号转换电路54按照具有由信号变换电路53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电位电平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连接在预驱动电路52之后的输出元件的每一个的控制信号。然后,信号转换电路54借助于适当计时把生成控制信号供给到信号放大电路55-1和55-2。换句话说,信号转换电路54按照具有由信号变换电路53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电位电平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连接在预驱动电路52之后的开关SW4和SW5的两个控制信号。然后,信号转换电路54把生成控制信号分别供给到信号放大电路55-1和55-2。
信号放大电路55-1和55-2把由信号转换电路54分离和供给的控制信号放大到输出元件的驱动电平,并且然后把生成控制信号供给到起输出元件作用的开关SW4和SW5。
在扫描电极Y侧的预驱动电路52′以与在共用电极X侧的预驱动电路52相同的方式构成,并且不再重复解释。
图14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种布置。顺便说明,在图14中,与在图12和19中表示的那些相同的元件给出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重复解释。
象在图13中表示的带有一个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的驱动电路,表示在图14中的驱动电路在扫描电极X侧和扫描电极Y侧装有一个预驱动电路,用来转换和产生用于在预驱动电路中的输出元件的每一个的控制信号,以把生成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的每一个。
参照图14,标号56指示一个驱动控制电路,而57和57′指示预驱动电路,这些与图13中表示的驱动控制电路51和预驱动电路52和52′具有相同的功能。
预驱动电路57包括一个信号变换电路58、一个信号转换电路59、及在数量上等于输出元件的(在图14中表示的共用电极X侧是四个)信号放大电路60-1、60-2、60-3、及60-4。
象图13中表示的信号变换电路53,信号变换电路58把从驱动控制电路56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以把生成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转换电路59。
象图13中表示的信号转换电路54,信号转换电路59按照具有由信号变换电路58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电位电平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连接在预驱动电路57之后的输出元件的每一个的控制信号。然后,信号转换电路59借助于适当计时把生成控制信号供给到信号放大电路60-1至60-4。换句话说,信号转换电路59按照具有由信号变换电路58转换成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电位电平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连接在预驱动电路57之后的开关SW4和SW5及晶体管Tr1和Tr2的每个的四个控制信号。然后,信号转换电路59把生成控制信号分别供给到信号放大电路60-1至60-4。
信号放大电路60-1至60-4把每个由信号转换电路59分离和供给的控制信号放大到输出元件的驱动电平,并且然后把生成控制信号分别供给到起输出元件作用的开关SW4和SW5及晶体管Tr1和Tr2。
顺便说明,在扫描电极Y侧的预驱动电路57′具有与预驱动电路57相同的配置。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在共用电极X和扫描电极Y的每侧装有一个预驱动电路。连接在预驱动电路中的信号变换电路之后的信号转换电路把供给到用于连接到预驱动电路上的输出元件每一个的那些的控制信号分离,并且然后把生成控制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
与为每个输出元件装有一个预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相比,这使得有可能借助于较小数量的信号变换电路把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与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相隔离,以便把生成控制信号传输到输出元件。因而,仅借助于少量电路的添加,能稳定地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由此使得有可能为等离子显示器件提供改进的可靠性。现在,参照第三实施例将描述本发明。
图15是电路图,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用于交流驱动PDP的驱动电路的布置。顺便说明,在图15中,与图19中表示的那些相同的元件给出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重复解释。
参照图15,由标号61和61′指示的电位探测电路,探测提供在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中的电容器C2和C3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并且然后把探测结果供给到一个电源控制电路62。
电源控制电路62确定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的每一个是否按照从电位探测电路61和61′供给的在电容器C2和C3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探测结果适当地工作。换句话说,电源控制电路62确定在电容器C2和C3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即从电位探测电路61和61′供给的探测结果,是否指示适当操作的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
现在,例如,假定功率恢复电路21操作正常。在这种情况下,跨过电容器C2的电位差(在第二信号线OUTB和晶体管Tr1和Tr2的互连节点之间的电位差)是Vs/4,如图16中所示。因而,根据电位探测电路61和61′是否供给Vs/4作为电容器C2和C3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确定进行确定。
假定因此已经确定,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的至少一个工作异常,即从电位探测电路61和61′供给的探测结果与指示正常操作的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的值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电源控制电路62控制一个电源电路63,以降低输出电位Vs/2和Vw。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探测的是在为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的每一个提供的电容器C2和C3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当已经确定探测结果与指示正常操作的功率恢复电路21和21′的值不同时,降低供给到等离子显示器件的输出电位。这使得有可能在对元件的损坏发生之前停止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操作,由此为等离子显示器件提供改进的可靠性。
顺便说明,因为本发明可以以几种形式实施而不脱离其基本特征的范围,所以要理解,诸实施例尽管已经具体描述,但因此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个信号变换电路把一个控制信号转换成一个具有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的信号,并且然后把生成信号供给到输出元件,该控制信号用来控制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的一个输出元件,该电极用来把一个电位施加到一个显示单元上且在其中进行放电。这使得有可能变换控制信号,使基准电位隔离,由此为等离子显示器件提供改进的可靠性。
由一个用来探测一个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的电位探测电路探测的功率恢复电位可以与指示正常操作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不同。当在这时降低用来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的电源电位时,在对元件的损坏发生之前能停止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操作。因而,能提供具有改进可靠性的等离子显示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显示器件,具有一个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该输出元件用来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该电极被提供以把一个电位施加到一个显示单元上以进行放电;和从用来控制所述输出元件的一个驱动控制电路输出的一个控制信号的一个基准电位,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基准电位不同,所述器件包括一个信号变换电路,用来把所述控制信号转换成在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下的信号,并且把生成信号施加到所述输出元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信号变换电路是一个光学变换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学变换电路包括一个按照所述控制信号闪烁的发光元件、和一个用来探测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接收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中当所述光接收元件已经检测到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时,所述光学变换电路致动所述输出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学变换电路是一个光耦合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进一步包括一个电源电位维持电路,用来累积外部供给的功率信号,并且用来在外部电源中断时把累积功率信号供给到所述光学变换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学变换电路包括一个按照所述控制信号闪烁的发光元件、和一个用来探测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接收元件,并且当所述光接收元件已经检测到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时,禁止所述输出元件的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进一步包括一个电源电位维持电路,连接到所述光学变换电路的一个电源终端上,用来累积外部供给的功率信号,并且用来在外部电源中断时把累积功率信号供给到所述光学变换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进一步包括一个相位调谐电路,用来调谐转换成在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下的一个信号且供给到所述输出元件的控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相位调谐电路是一个包括一个电阻器和一个电容器的时间常数调谐电路,并且能够改变所述电阻器的电阻和所述电容器的电容的至少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控制信号能够控制多个输出元件,并且所述等离子显示器件包括一个信号转换电路,用来把所述控制信号分离成用于所述多个输出元件的每一个的控制信号。
12.一种等离子显示器件,具有一个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该输出元件用来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该电极被提供以把一个电位施加到一个显示单元上以进行放电;和从用来控制所述输出元件的一个驱动控制电路输出的一个控制信号的一个基准电位,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基准电位不同,所述器件包括一个功率恢复电路,用来经所述电极与显示单元交换电荷,和一个电位探测电路,用来探测所述功率恢复电路的功率恢复电位,其中当由所述电位探测电路探测的功率恢复电位与指示所述功率恢复电路正常操作的功率恢复电位不同时,降低用来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的电源电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功率恢复电路包括用来累积所述电荷的电容器,并且所述电位探测电路探测在所述电容器的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作为所述功率恢复电位。
14.一种用来控制一种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方法,该器件具有一个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该输出元件用来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该电极被提供以把一个电位施加到一个显示单元上以进行放电;和从用来控制所述输出元件的一个驱动控制电路输出的一个控制信号的一个基准电位,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基准电位不同,所述方法包括步骤把所述控制信号转换成在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下的信号,并且把生成信号供给所述输出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等离子显示器件进一步包括一个按照所述控制信号闪烁的发光元件、和一个用来探测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光接收元件,并且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当所述光接收元件已经检测到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时,致动所述输出元件。
16.一种用来控制一种等离子显示器件的方法,该器件具有一个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该输出元件用来把一个电位供给到一个电极,该电极被提供以把一个电位施加到一个显示单元上以进行放电;和从用来控制所述输出元件的一个驱动控制电路输出的一个控制信号的一个基准电位,所述输出元件的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基准电位不同,所述方法包括步骤用来探测一个用来经所述电极与显示单元交换电荷的功率恢复电路的一个功率恢复电位,并且当探测的功率恢复电位与指示所述功率恢复电路正常操作的功率恢复电位不同时,降低用来驱动等离子显示器件的电源电位。
全文摘要
一种在一个预驱动电路中的信号变换电路,把从一个驱动控制电路供给的一个控制信号的基准电位转换成一个输出元件的基准电位。该控制信号然后在一个信号放大电路中放大,并且此后供给到输出元件。这使得即使当驱动控制电路的基准电位和控制信号与输出元件的不同时,也有可能隔离基准电位,并且把控制信号传输到输出元件。也能防止驱动控制电路受输出元件元件等的电位变化的影响。
文档编号G09G3/291GK1366286SQ011424
公开日2002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19日
发明者小野泽诚, 岸智胜, 富尾重寿, 坂本哲也 申请人: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