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299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笔筒,特别涉及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



背景技术:

笔筒: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筒形插笔器具。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文献记载,它的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具有收藏价值。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现有的笔筒不便于取拿,如果将笔筒碰落在地上,会导致使用笔甩出笔筒外,这样容易导致使用笔的损坏,在取拿一种笔的时候,需要从多个使用笔寻找,不便提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螺纹,所述底座通过连接环与笔干筒连接,所述笔干筒的内部设置有笔通道,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孔的内部设置有卡件,所述卡件通过转轴与底座连接,所述卡件的底部设置有笔头插件,所述笔头插件的内部设置有笔头插孔,所述笔头插件的底部设置有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笔通道设置有十六个,且均匀分布在笔干筒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卡件和笔通道,防止了使用笔甩出笔筒,减少了使用笔的损坏,通过笔通道能够准确提取,无需要寻找使用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性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底座;2、螺纹;3、连接环;4、笔干筒;5、笔通道;6、插孔;7、卡件;8、转轴;9、笔头插件;10、笔头插孔;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螺纹2,底座1通过连接环3与笔干筒4连接,笔干筒4的内部设置有笔通道5,底座1内设置有插孔6,插孔6的内部设置有卡件7,卡件7通过转轴8与底座1连接,卡件7的底部设置有笔头插件9,笔头插件9的内部设置有笔头插孔10,笔头插件9的底部设置有弹簧11。

笔通道5设置有十六个,且均匀分布在笔干筒4的内部,便于快速寻找。

具体的,将笔穿过笔通道5,插进笔头插孔10,使卡件7将笔卡柱,当取笔,使笔向下按一下,使弹簧将笔弹出笔头插孔10,进行取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拿笔方便的笔筒,通过设置有微型吸尘器,能够将在切割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及时的吸走,能够进行精准的切割,避免的进行二次切割,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性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