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37849发布日期:2018-06-30 13:1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薄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在显示装置中,力求使显示器的输出区域最大化的同时,使显示装置的厚度最小化。随着过去的CRT(阴极射线显像管)显示装置转变成最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使用液晶方式的显示装置,使设备的厚度大大减小。为了进一步减小这些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液晶型的显示装置,研究还在继续。

挂壁式显示装置能够通过这些厚度的轻薄化和设备的轻量化来实现。通过将挂壁式显示装置安装在墙壁上,大大解除了对设备的安装高度的限制。

但是,即使是挂壁式显示装置的情况,也不是完全紧贴墙壁的形式,因此不能消除墙壁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之间的不协调,并且由于突出区域,空间布置也受到了限制。

尤其,若是以接收来自广播台等发送的信号并输出内容的电视机形式的显示装置的情况,则需要额外的部件,为此,显示装置的体积不可避免地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开发出一种能够将显示部紧贴在墙壁的超薄型显示装置,其独立地具备:显示部,安装有用于显示面板输出所需的最少数量的部件;以及AV盒,安装有其他部件。

这些超薄型显示装置,可以通过不需要另行设置背光单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方式的显示装置来容易地实现。

然而,即使是超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由于部件的布置以及装置结构的限制,使厚度最小化的尝试仍在继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作为前述课题的超薄型显示装置中厚度厚的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或者其他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包括显示面板;AV盒,形成电装部;以及第一电缆,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AV盒连接,所述显示部包括:源PCB,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上端;第二电缆,将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上端与所述源PCB上端连接;接口板,设置于所述源PCB的下端并与所述源PCB电连接;第三电缆,将所述接口板的一侧与所述源PCB连接;及模块盖,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所述第一电缆将所述接口板的另一侧与所述AV盒连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模块盖在一个区域中形成开口部,所述第一电缆通过所述开口部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引出并与所述AV盒连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所述显示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电缆不与所述源PCB重叠。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缆包括具有第一宽度的区域,对于所述显示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电缆中具有所述第一宽度的区域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源PCB重叠。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第二电缆是COF(覆晶薄膜,Chip On Film)。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所述显示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电缆不与所述第二电缆重叠。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第二电缆的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端连接,并且至少一个区域被卷曲,另一侧与所述源PCB连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具备于所述透明基板的背面;有机发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背面;以及下部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背面,所述第二电缆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背面结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最后方的金属片,并且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源PCB与所述金属片的背面之间的粘合物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模块盖的内侧面在与所述源PCB、第二电缆以及接口板对应的区域上形成凹陷区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模块盖中,与所述第一电缆对应的区域的背面向前方凹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部的厚度越向下端方向越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模块盖的外侧面包括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面形成倾斜面的区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模块盖的外侧面包括越向下端方向越向内侧凹陷的阶梯状区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AV盒包括:控制部;主板,安装所述控制部;以及供电部,用于供给电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还包括:轨道,具备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并引导所述接口板上下移动,通过所述接口板的移动从所述显示部引入或者引出所述第一电缆。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效果的说明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具有能够减小显示部的厚度的优点。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具有分散由显示部产生的热量的优点。

本发明的进一步适用范围在以下详实描述中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应当理解的是,详细说明和如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例示。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显示部的结构的图。

图2A和图2B示出了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

图3是本发明的显示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显示面板的一个区域的横剖视图。

图5A、图5B、图5C、图5D示出了显示部的一个区域的横剖视图。

图6示出了通过第二电缆连接源PCB和显示面板的状态。

图7示出了通过第二电缆连接源PCB和显示面板的区域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显示部的后视图和A-A'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显示部的后视图和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0A示出了对应于图8的实施例的显示部中具备有模块盖的背面,图10B示出了对应于图9的实施例的显示部中具备有模块盖的背面。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是本发明的显示部的后视图及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纵剖视图。

图14A、图14B表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部背面。

图15表示图14A、图14B的实施例的显示部背面。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显示装置 100:显示部

110:显示面板 1101:显示面板背面

1102:显示面板前面 111:透明基板

112:上部电极 113:有机发光层

114:下部电极 115:粘合片

1151:密封构件 1152:框架

1153:中间柜 1154:法兰

116:金属片 120:源PCB

121:第二电缆 1211:第二电缆一侧

1212:第二电缆另一侧 1213:第二电缆中央部

123:粘合物质 122:驱动部

130:接口板 131:第三电缆

132:第一触点 133:第二触点

140:模块盖 1401:模块盖内侧面

1402:内侧凹陷区域 1403:外侧凹陷区域

1404:模块盖外侧面 1405:外侧凹陷区域的周边部

141:后盖 142:开口部

143:狭缝 144:扩展开口部

150:轨道 151:固定部

152:移动部 210:AV盒

220:第一电缆 300:墙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另外,与图号无关地,对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对其的重复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构成要素的后缀“模块”和“部”是,为了便于说明书撰写而赋予或混用的,其自身并不具有相互区别的含义或作用。此外,在说明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当判断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混淆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的要旨的情况下,省略了对该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此外,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仅用于帮助理解本书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附图,本发明的范围包括本发明的精神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物以及替代物。

在显示装置中,最近为使显示器输出区域最大化的同时显示装置的厚度最小化而继续努力。随着过去的CRT(阴极射线显像管)显示装置转变成最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使用液晶方式的显示装置,设备的厚度大大减小。在这些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液晶型的显示装置,为了进一步减小厚度的研究仍在继续。

挂壁式显示装置能够通过这些厚度的轻薄化合设备的轻量化来实现。通过将挂壁式显示装置安装在墙壁上,大大解除了对设备的安装高度的限制。

但是,即使是挂壁式显示装置的情况,也不是完全紧贴墙壁的形式,因此不能消除墙壁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器区域之间的不协调,并且由于突出区域,空间布置也受到限制。

尤其,若是以接收来自广播台等发送的信号并输出内容的电视机形式的显示装置的情况,则需要额外的部件,为此,显示装置的体积不可避免地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将显示部紧贴在墙壁的超薄型显示装置,其独立地具备:显示部,安装有用于显示面板输出而所需的最少数量的部件;以及AV盒,安装有其他部件。

这些超薄型显示装置,可以通过不需要另行设置背光单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方式的显示装置来容易地实现。

然而,即使是超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由于部件的布置以及设备构造的限制,使厚度最小化的尝试仍在继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部100的结构的图。

显示部100可以定义为直接包括显示面板110的一个主体。

显示部100包括:第一长边LS1;第二长边LS2,与第一长边LS1相对;第一短边SS1,与第一长边LS1和第二长边LS2相邻;以及第二短边SS2,与第一短边SS1相对。

在此,可以将第一短边区域SS1称作第一侧面区域(First side area);将第二短边区域SS2称作第二侧面区域(Second side area),其与第一侧面区域相对;将第一长边区域LS1称作第三侧面区域(Third side area),其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相邻并位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之间;将第二长边区域LS2称作的第四侧面区域(Fourth side area),其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相邻并位于第一侧面区域和第二侧面区域之间且与第三侧面区域相对。

为了便于说明,图示中,用第1、2长边LS1、LS2的长度比第1、2短边SS1、SS2的长度长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为第1、2长边LS1、LS2的长度与第1、2短边SS1、SS2的长度大致相同的情况。

以下,第一方向DR1可以是与显示部100的长边(Long Side,LS1,LS2)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Second Direction,DR2)可以是与显示部100的短边(Short Side,SS1,SS2)平行的方向。

第三方向(Third Direction,DR3)可以是与第一方向DR1和/或第二方向DR2垂直的方向。

可以将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统称为水平方向(Horizontal Direction)。

此外,第三方向DR3可以称为垂直方向(Vertical Direction)。

图2A、图2B示出了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一实施例。

如上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独立地具备显示部100和AV盒210。显示部100和AV盒210可以发送和接收电信号。

AV盒210可以安装用于驱动显示装置10的部件。被安装的部件可以是用作供电部的电池、主板,还可以是无线通信模块及扬声器等。

显示部100和AV盒210通过物理分离可以彼此分开配置。因此,AV盒210安装于地面,显示部100附接或安装于墙壁300,使得用户仅集中于显示部100的输出区域上。

显示部100和AV盒210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来相互收发信号。

如图2A所示,当通过有线来连接显示部100和AV盒210时,将此连接的结构定义为第一电缆220。连接方法的详细描述将将在后面描述。

如图2B所示,显示部100和AV盒210可以通过无线来交换电信号。

图3是本发明的显示部100的分解立体图。

显示面板110配置于显示部100的前面以显示图像。显示面板110能够以将图像分成多个像素,并控制每个像素使其色彩、亮度、饱和度协调发光的方式输出图像。

如上所述,显示面板110可以配置为矩形平面形式。或者,根据情况,可以配置为具有曲面的曲面显示器(Curved Display)形式。

显示面板110根据有机发光二极管型的显示装置10的情况和液晶型的显示装置10的情况可以具有不同结构。

显示面板110可以在最后方具备金属片116。仅用显示面板110时,由于其自身的刚性低,从而引起弯曲等损伤,金属片116则具有增强这些刚度的作用。

源PCB120可以配置于显示器的背面。用于传输从主板或接口板130发送的数字视频数据和时序控制信号的信号布线可以位于源PCB120中。

接口板130上,安装有与源PCB120电连接而向源PCB120传输信号的结构。接口板130能够以PCB(印刷电路板)形式设置。

接口板130中安装有接收接口IC,能够从AV盒220的发送接口IC接收信号并向源PCB120发送该信号。

模块盖140覆盖显示面板110的背面。模块盖140可以直接附接到显示面板110。模块盖140支撑显示面板110的背面,并形成显示部100的背面外形。

模块盖140能够覆盖源PCB120的背面。或者,根据需要,模块盖140能够以使源PCB120露出的PCB盖单独地覆盖源PCB120的方式形成显示部100的背面外观(未图示)。

图4是显示面板110的一个区域的横剖视图。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板11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类型。

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透明基板111、上部电极112、有机发光层113以及下部电极114。可以依次形成透明基板111、上部电极112、有机发光层113以及下部电极114。

透明基板111和上部电极112可以包括透明材料。下部电极114可以包括不透明材料。但是,不限于此,下部电极114可以包括透明材料(例如,ITO(氧化铟锡)等)。在这种情况下,光可以从下部电极114的一个面发射出。

当对上部电极112和下部电极114施加电压时,从有机发光层113发出的光能够透过上部电极112和透明基板111射出到外部。此时,为了使从下部电极114发出的光射出到前面,在下部电极114后面还可以形成遮光板。

在如上所述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类型的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不需要辅助光源,并能够减小显示装置10的体积和重量。此外,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类型的显示装置10的反应速度比液晶显示装置10更快,因此,还具有显示图像时无残像的优点。

在严格意义上,设置于显示面板110的最后方的金属片116不是直接影响图像输出的结构,但为了便于说明,将前述的金属片116也定义为显示面板110的一部分结构。

图5A、图5B、图5C、图5D是显示部100的一个区域的横剖视图。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中,显示面板110和模块盖140可以通过粘合片115来附接。作为粘合片115,可包括两面都能够粘接的双面胶带。

粘合片115可以具有单独的厚度。因此,异物或者灰尘能够进入显示面板110和模块盖140之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如图5A所示,可以通过密封构件1151对粘合片115的至少一侧进行侧面密封。密封构件1151可以同时遮蔽粘合片115和显示面板110中的至少一侧。

作为另一个例子,如图5B所示,框架1152可以插入到粘合片115的至少一侧中。框架1152抵靠于粘合片115的至少一侧并弯曲,使一端朝向显示面板110延伸。因此,可以同时屏蔽显示面板110中的至少一侧。

作为另一个例子,如图5C所示,在显示面板110和模块盖140之间可设置有中间柜(cabinet)1153。中间柜1153可以引导显示面板110结合的位置。中间柜1153的法兰1154可插入到显示面板110和模块盖140之间。中间柜1153的本体部可同时遮蔽显示面板110和模块盖140的至少一侧。

中间柜1153的法兰1154可以与粘合片115分开。因此,由于粘合片115不需要位于显示面板110的整个区域,所以在制造显示装置10时能够减少所需的粘合片115的量。

作为另一个例子,如图5D所示,模块盖140的边缘部分可以朝显示面板110弯曲。由于模块盖140的边缘部分弯曲,粘合片115的至少一侧可以从外部遮蔽。

此时,显示面板110和模块盖140之间可以不包括其他材料。因此,显示装置10的制造过程简化且可以节省成本。此外,模块盖140的边缘可以与粘合片115分开。因此,由于粘合片115不需要位于显示面板110的整个区域,所以在制造显示装置10时能够减少所需的粘合片115的量。

在后述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省略位于粘合片115的侧面的构造。位于粘合片115的侧面的构造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例。

图6示出了通过第二电缆121连接源PCB120和显示面板110的状态。

电连接源PCB120与显示面板110以发送或接收信号。第二电缆121将源PCB120和显示面板110连接。第二电缆121可以具备多个,以将源PCB120的多个点与显示面板110的多个点分别连接。

显示面板110之中与第二电缆121连接的点可以是不具备有像素(Pixel)的非显示区域(N/A)的一侧。

第二电缆121是柔性电缆,例如以FPC形式具备。

驱动部122能够以COG(芯片被直接绑定在玻璃上,Chip On Glass)方式设置于基板上,或者以COF(覆晶薄膜,Chip On Film)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电缆121上。

图7示出了通过第二电缆121连接源PCB120和显示面板110的区域的剖视图。

为了最小化显示部100的遮挡区域(Bezel area),源PCB120可以配置于显示面板110的背面。

源PCB120位于显示面板110的背面的方式,对显示部100的整体厚度具有影响。

源PCB120可通过粘合物质123与显示面板110、特别是与最后面的金属片116固定。

根据情况,可以不需要单独的粘合物质123,而是通过单独具备的保持件或者安装结构来安装。这是为了防止因源PCB120与显示面板110之间的移动而第二电缆121被损伤的现象。

为了便于说明,在第二电缆121中将连接于显示面板110方向的端部定义为一侧1211,将连接于源PCB120方向的端部定义为另一侧1212,将第二电缆121的一侧1211与另一侧1212之间的区域定义为中央部1213。

具体而言,第二电缆121的一侧1211从第二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方向与显示面板110连接。第二电缆121的另一侧1212也从第二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方向与源PCB120连接。

根据所述结合方向,第二电缆121的中央部1213中至少有一个区域形成卷曲。即,第二电缆121以“U”形弯曲而连接显示面板110及源PCB120。

将上述结合结构的特征定义为正向接合(Bonding)。正向接合并不是贯通其他构成要素进行连接,而是避开连接,从而不会造成电力损失。因此,适合用于大英寸的显示装置10。

以“U”形正向接合设置的第二电缆121对于第三方向,即显示部100的厚度方向上占据厚度T1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将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与模块盖140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确保在T1以上。其原因在于,第二电缆121有可能由于在宽度方向上的外力而损伤。

或者,与所述情况不同,也可以是源PCB120在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中所占据的厚度T2大于第二电缆121的厚度的T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与模块盖140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确保在T2以上。

即,显示部100的厚度可能受到根据第二电缆121所占据的空间T1或者源PCB120所占据的空间T2的影响,特别地,在正向接合的情况下,将会对第二电缆121所占据的空间T1产生更大的影响。

图8是本发明的显示部100的后视图和A-A'方向的剖视图。

为了便于说明内部构造,后视图示出了不具备模块盖140的状态,剖视图示出了具备模块盖140的状态。

源PCB12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10背面的下端,与源PCB120连接的接口板13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10背面中的源PCB120上端的一区域中。

第二电缆121使用前述的正向接合可以将源PCB120的下端和显示面板110的下端彼此链接。

第一电缆220电连接AV盒210和接口板130,将电信号按AV盒210、接口板130、第三电缆131、源PCB120、第二电缆121以及显示面板110的顺序或以相反的顺序传输。

连接于接口板130的第一电缆220为了与AV盒210连接,应当从显示部100的一侧引出。通常,AV盒220位于显示部100的下端,因此第一电缆220从显示部100的下端引出为适宜。

第一电缆220可以通过模块盖140的开口部142从显示部100的外侧,特别是从外侧下端引出。当后盖141覆盖开口部142时,第一电缆220可以通过形成于模块盖140和覆盖模块盖140的开口部142的后盖141之间的狭缝143,并从显示部100的外侧,特别是从外侧下端引出。

结果,第二电缆121、模块盖140以及第一电缆220将重叠。或者,源PCB120、模块盖140以及第一电缆220将重叠。这些构造导致厚度的增加,特别地,当第二电缆121是以如上述的正向接合来结合的情况下,显示部100的厚度将会变得更厚。

图9是本发明的显示部100的后视图和B-B'方向的剖视图。

不同于图8的配置,源PCB120可以位于显示部100的上端。即,源PCB120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上端,接口板13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中的源PCB120的下端。

第二电缆121可以通过前述的正向接合将显示面板110的上端和源PCB120的上端连接。

接口板130通过第三电缆131与源PCB120连接。第三电缆131可以连接到接口板130的一侧。特别地,所述一侧可以是接口板130的上端。

第一电缆220连接于接口板130的另一侧。所述另一侧可以是接口板130的下端。连接于接口板130另一侧的第一电缆220可以从显示部100的下端引出并与AV盒210连接。

如后视图所示,在厚度方向上的任何区域中,第一电缆220不与第二电缆121或者源PCB120重叠。

因此,能够相对均匀的分布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与模块盖140的内侧面之间的宽度,从而可以减小显示部100的整体厚度。

模块盖140覆盖包括具备有第二电缆121和源PCB120的区域的显示面板110的背面。为了便于连接或分离第一电缆220和显示部100,模块盖140可以包括开口部142,以使接口板130的至少一个区域暴露于背面。

后盖141可以覆盖所述开口部142,以使接口板130的背面不暴露于显示部100的背面。即,第一电缆220与接口板130连接的点也可以根据所述后盖141所覆盖,从而形成整洁的外形。

第一电缆220通过在模块盖140与后盖141之间形成的狭缝143,从模块盖140的外侧出来并向显示部100下端引出。

如图9所示的配置,厚度的减小是以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电缆220的虚拟延长线与第二电缆121或源PCB120相遇为前提。

因此,如图9所示,源PCB120与接口板130的两向分离的配置,不仅使厚度最小化,而且还可以简化模块盖140的形状,并且可以提高每个结构的配置的自由度。

此外,与图8的配置相比,第一电缆220和第二电缆121、或者第一电缆220和源PCB120相互不重叠并且相互分开配置,每个结构的放热被分散至显示部100的整体,从而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图10A示出了对应于图8的实施例的显示部100中具备有模块盖140的背面,图10B示出了对应于图9的实施例的显示部100中具备有模块盖140的背面。

参照图10A,开口部142将用于连接接口板130与第一电缆220的第一触点132暴露出。开口部142将第三电缆131和连接第三电缆131与接口板130的第二触点133暴露出于背面。

相反,参照图10B,开口部142仅将用于连接第一电缆220与接口板130的第一触点132暴露于背面,不将用于连接第三接口板130与第三电缆131的第二触点133暴露出。因此,能够使对外力相对脆弱的电缆与接口的连接区域的暴露最小化,从而提高可靠性。

此外,图10A的情况下,第三电缆131的一部分也可以从开口部142暴露出,图10B的情况下,由于第三电缆131不被暴露,因此可以最小化暴露区域。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是本发明的显示部100的后视图及剖视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显示部100的后视图。

为了使显示部100的厚度增加最小化,模块盖140的内侧面1401可以在与显示面板110背面中具备的结构相对应的区域上形成凹陷区域1402。所述结构可以是源PCB120、第二电缆121以及接口板130等。

图11B及图11C是图11A的C-C'方向的剖视图。

如图11B所示,虽然模块盖140在内侧面1401形成凹陷区域1402,使得其整体刚度可以降低,但是,外侧面1404仍然具有平坦形状,因此可以防止显示部100的整体厚度变厚。并且,被降低的刚度区域也可以由周围相对较厚的模块盖140区域的刚度来增强。

如图11C所示,形成凹陷区域1402的同时能够使模块盖140的整个区域的厚度恒定。从而不仅是模块盖140的内侧面1401,连外侧面1404也会具有弯曲的形状。这些形状在形成模块盖140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是NC工艺的成型(Forming)、卷边(Beading)或者压制(Pressing)工艺等来实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与图11B的方式相比,虽然显示部100中最厚的区域的厚度可以相等,但在其他的区域中具有更薄的厚度,因此,可以具有对该区域的其他扩展性。

图11D是图11A的D-D'方向的剖视图。

模块盖140的外侧面1404在与第一电缆220对应的区域上,可具有其背面向前方凹陷的凹陷区域1403。通过凹陷区域1403,能够使因第一电缆220配置于模块盖140的外侧面1404而增加的厚度最小化,并且起到通过外围区域的周边部1405包围第一电缆220的作用,因此,使得因外力造成损伤的可能性最小化。此外,提供了在接口板130连接的第一电缆220无弯曲地从显示部100的下端引出的可能性(参照图12)。

图12及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部100的纵剖视图。

如图9所示,将源PCB120配置于上端并将接口板130设置于下端的实施例中,设置于显示面板110背面的结构可具有越向下端方向越薄的特征。因此,考虑到这种特征,可以实现模块盖140的背面与显示部100前面之间的厚度月向下端方向越减小的异形厚度的显示部100。

如图12所示,还可以具有模块盖140向下端方向越来越凹陷的阶梯状。即,模块盖140内侧面1401与显示面板110背面1101之间的间隔可以具有如T3、T4以及T5从上端朝向下端依次减小的模块盖140的形状。

模块盖140的厚度恒定的情况下,模块盖140的外侧面1404也可以包括朝向上端依次减小的阶梯状的区域。

或者,如图13所示,还可以是,模块盖140形成倾斜面,以使显示部100的厚度越向下端方向越薄。尤其是,倾斜面可以具有规定的倾斜角G1。倾斜角是指模块盖140的内侧面1401与显示面板110的背面1101之间的关系,当显示面板110的厚度及模块盖140的厚度恒定时,显示部100整体的厚度,即,显示面板110前面1102与模块盖140的外侧面1404可以形成倾斜面。

当具有倾斜面时,使显示部100可以倾斜地与墙壁300紧贴。由于模块盖140背面对显示部100前面的倾斜不太大,即使紧贴于垂直的墙壁300上,对用户的视野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图14A、图14B表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部100的背面。

通过接口板130沿上下方向移动,能够实现第一电缆220可从显示部100引入或引出的结构。

图14A表示接口板130向下端移动的状态,图14B表示接口板130向上端移动的状态。

由于源PCB120位于显示部100的上端,接口板130位于显示部100的下端,接口板130的上下可变的宽度变宽。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具有可以调整接口板130的上下位置,连接于接口板130的第一电缆220从显示部100引入或引出的效果。

因此,当AV盒220与显示部100的相对距离不可避免地只能被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接口板130的上下位置,防止了从显示部100的外侧露出的第一电缆220不必要地变长。

接口板130可以沿轨道150上下移动。轨道150可以把持接口板130的两侧。接口板130可以被插入到轨道150的两个内侧而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或者轨道150具备:固定部151,形成整体路径;以及移动部152,沿固定部151移动,并且,具有所述移动部152固定于接口板130的两侧以使接口板130移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相比接口板130直接滑动的情况,使施加到接口板130的外力最小化,从而可以防止损伤。

通过接口板130的上下移动,第三电缆131或者被展开或者被一部分重叠。然而,由于第三电缆131的厚度为约0.1mm,即足够薄,因此,即使重叠也可以确保剩余空间。

图15表示图14A、图14B的实施例的显示部100的背面。

即使是接口板130上下移动的实施例中,模块盖140也可以具备上下方向长的扩展开口部144,以使接口板130与第一电缆220的连接区域充分向外部露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必要技术特征的范围内,本发明还可以以其他特定方式体现。上述的详细说明仅是例示,在任何方面都不应当解释为具有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由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并且,在本发明的同等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变更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