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590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模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



背景技术:

一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都是和实际的实验脱离的,即教师只能够用口结合书本的文字进行讲解,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接收这一理论,无法在感观上理解,学习的不透彻。然后接下来的实验课程,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理论课程理解不透彻,也很难着手于实验。尤其是一些动手性比较强的实验课程。

例如,现有公开号为CN105047064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起重机教学实验平台,该起重机教学实验平台的最大提升载荷50kg最大提升速度0.4m/s,额定回转速度2.0r/min,变幅周期20s,最大起升高度2.5m;其包括机构、传动和测试三部分;起升机构:后滑轮和臂架总成绕轴转动,后滑轮上缠绕有钢丝绳,前滑轮安装在臂架总成头部的销轴上,绕轴转动,后滑轮和前滑轮的钢丝绳用于改变钢丝绳的缠绕方向,使其缠绕到卷筒上;卷筒连接在起升减速器的输出轴的左端,起升马达通过起升马达输入转接盘连接在起升减速器的输入端,起升编码器通过起升编码器转接盘连接在起升减速器输出轴的右端;当起升马达旋转时带动缠绕固定在卷筒上的钢丝绳提升砝码;起升机构通过起升减速器固定在转台上;变幅机构:臂架总成铰接在转载转台的销轴上,绕轴转动;变幅液压缸伸出杆和臂架总成铰接,变幅液压缸的尾部和转台铰接;当液压缸伸长时改变臂架的幅度,臂架在最大幅度成水平,也是臂架的起始位置;回转机构:回转机构总成用于连接底座总成和转台;回转马达通过回转马达转接盘固定在回转减速器的输入端的左端,动力经回转马达转接轴传递到回转减速器,回转编码器通过回转编码器连接轴和回转编码器转接盘,连接在回转减速器的输入端的右端;回转减速器为蜗轮蜗杆减速器,其内圈通过回转减速器连接下法兰和底座固连,其外圈和转台相连,回转马达动力经过减速后驱动转台的回转;左接近传感器和右接近传感器,通过固定架安装并固定在底座上,关于底座轴线对称且在一条直线上,回转减速器连接下法兰焊接在底座上,并和回转减速器的内圈相接;调平机构:称重传感器上部通过法兰连接在底座上,下部的球头压在支脚内圈上部的凹槽中,支脚外圈和内圈采用M60的细牙螺纹配合;采用圆柱销固定内圈不动,拧动外圈调节支撑高度,模拟起重机倾斜工况;变幅机构的臂架结构:臂架总成由两个中间臂节连接起底节和顶节,均采用铰接;过卷限位安装在顶节上,采用重锤式限位,倾角传感器安装在底节和臂架整体成45°角;左应变片和右应变片分别贴在第一个中间臂节的两个上弦杆上表面;系统动力源:采用容积调速的液压传动,变频电机固定在油箱盖板上,油箱盖板固定在油箱上;齿轮泵通过齿轮泵转接盘固定在变频电机输出端,变频电机的输出轴和齿轮泵的输入轴通过弹性联轴器以及齿轮泵转接轴套相连接,其中,变频电机的输出轴插入弹性联轴器的主动端的内孔中,齿轮泵转接轴套的外圈插入弹性联轴器从动端的内圈;齿轮泵的输入轴插入齿轮泵转接轴套中;变频电机带动齿轮泵运转,从油箱中吸油;齿轮泵转接轴套加粗了齿轮泵的输入轴,使其和所选的联轴器相配合;回油过滤器安装在油箱盖板上;溢流阀接在齿出轮泵的油口,其T口和回油过滤器相连,当压力超过设定压力的时候,溢流阀打开,系统的压力油经过回油过滤器回油箱;整机的传动:泵站的出油口接控制阀组,控制阀组的油路分别连接回转马达、起升马达和变幅液压缸;控制阀组控制通过控制油路的通断,控制回转马达、起升马达和变幅液压缸的运动,完成实验台的起升、回转和变幅;当需要改变起升、回转和变幅运动的速度及加速度时,通过PLC控制变频器改变变频电机的转速,进而改变齿轮泵的转速,即改变了系统的流量,起升、回转和变幅机构的运动速度也随之改变;测试部分:系统起升的速度和加速度通过输出轴上的起升编码器测得,回转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安装在起升减速器上的回转编码器测得,臂架的倾角由安装在臂架上的倾角传感器测得,变幅速度由安装在液压系统中的流量计测得的流量换算得到,四个支撑脚的荷重由安装在实验台底部的四个称重传感器测得;起升机构配有过卷限位,回转机构配有左接近开关和右接近开关,当转台上焊接的挡板转动到左接近开关或者右接近开关正上方时,回转急停,限制转台的回转角度在0°-180°内;变幅液压缸4的无杆腔装有压力变送器,用于测定变幅过程系统压力随幅度变化,同时压力变送器连接PLC作为变幅到位的逻辑判断;上述采集到的信号都可通过上位机监测显示。

像上述专利中公开的起重机教学实验平台,或者是相近领域中的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都属于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设备,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因此,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不太强的学生,是比较难以参与到其中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播放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从而巩固理论知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包括试验台,所述试验台包括水平面和竖立面,所述水平面上设有电子秤,所述竖立面上设有显示屏,所述电子秤呈长形,所述电子秤的一端设有电子道闸,所述试验台内部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电子秤、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电子道闸。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电子秤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防护杆和第二防护杆,所述第一防护杆和所述第二防护杆平行,所述第一防护杆和所述第二防护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电子秤的长度方向一致。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电子秤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与试验台的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5°。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上分别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分别连接控制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在检测到模型车靠近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在检测到模型车靠近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第二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器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第一预设教学录像,所述控制器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第二预设教学录像。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防护杆和所述第二防护杆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电子秤的长度。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防护杆和所述第二防护杆的两端均设有圆角。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在试验台的竖立面上设置了显示屏,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播放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从而巩固理论知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的立体图。

图中:1、试验台;11、水平面;12、竖立面;2、电子秤;21、第一导向面;22、第二导向面;3、电子道闸;41、第一防护杆;42、第二防护杆;5、显示屏;61、第一位置传感器;62、第二位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地磅过磅系统的汽车衡称重模型,包括试验台1,试验台1包括水平面11和竖立面12,水平面11上设有电子秤2,竖立面12上设有显示屏5,电子秤2呈长形,电子秤2的一端设有电子道闸3,试验台1内部设有控制器,控制器分别连接电子秤2、显示屏5和电子道闸3。

通过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在试验台1的竖立面12上设置了显示屏5,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播放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其中,设置了竖立面12,并在上面设置显示屏5,有利于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观看教学视频。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秤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防护杆41和第二防护杆42,第一防护杆41和第二防护杆42平行,第一防护杆41和第二防护杆42的延伸方向和电子秤2的长度方向一致。通过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在模型车行进的过程中,可以防止小车跑偏而掉出实验台,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秤2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22,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22与试验台1的水平面11的夹角小于15°。通过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使小车在上电子秤2或者下电子秤2时更加平稳,减小震动,从而减小了称量的误差。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在电子秤2上震动是会直接导致数据产生偏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21和第二导向面22上分别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61和第二位置传感器62,第一位置传感器61和第二位置传感器62分别连接控制器,第一位置传感器61在检测到模型车靠近时向控制器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第二位置传感器62在检测到模型车靠近时向控制器发送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器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显示屏5显示第一预设教学录像,控制器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显示屏5显示第二预设教学录像。通过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每到一个步骤需要播放一端预设教学视频,才能保证学生跟得上实验,而通过手动地调取视频,或者反复地按暂停/播放键,会影响实验的流畅性,增加数据记录错误的概率。所以,本实施例在关键位置上都装上了传感器,使得视频的播放可以自动调整,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护杆41和第二防护杆42的长度均大于电子秤2的长度。通过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防止小车掉出试验台1,尤其是在模型车下电子秤2的时候。因实验即将结束,学生的操作也可能产生疏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特别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