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3154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模型领域,尤其涉及转动惯性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转动惯量是刚体绕轴转动时惯性,即回转物体保持其匀速圆周运动或静止的特性的量度,在经典力学中,转动惯量,又称质量惯性矩,简称惯距。转动惯量在旋转动力学中的角色相当于线性动力学中的质量,可形式地理解为一个物体对于旋转运动的惯性,平时生活中,会见到惯性旋转运动的物体,但是并不够直观的观察到转动惯量的细微变化,不便于在后期的研究学习中对转动惯量的求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通过挡板迫使第一转轮停止转动,第二转轮继续保持转动,轮齿与顶杆的倾斜面接触,并将顶杆向下挤压后继续转动,顶杆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回弹复位,并逐个伸入已标注颜色轮齿后方的轮槽内,直至第二转轮停止转动,以便将转动惯性现象直观的呈现,为后期的转动惯量求算加深理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包括有槽型底座、第一转轮、摇杆、转轴、通孔、凸起块、滑道、螺柱、挡块、螺母、固定板、第一轴承、同步带、伺服电机、第二轴承、第二转轮、支撑杆、轮齿、立柱、压缩弹簧、顶杆和托板,槽型底座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主体支撑件,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槽型底座的两侧竖板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说的两通孔的轴心线重合,在两通孔内穿插设置有转轴,所说的转轴两端延伸至槽型底座的两侧裸露,在转轴的其中一端面固定设置有摇臂,所说的摇臂其中一端与转轴的一端相连接设置,摇臂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把手,通过把手转动摇臂使转轴运转,在槽型底座内,在靠近摇臂一端的转轴上套设有第一转轮,所说的第一转轮与转轴一体设置,在第一转轮上,远离摇臂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凸起块,通过对凸起块的阻挡,使第一转轮停止转动,在槽型底座外侧,并在转轴的摇臂远端设置有第二转轮,所说的第二转轮为圆环状,第二转轮的轴心线与转轴的轴心线重合,第二转轮的内圈上固定设置有轮齿,其中一个轮齿上标注有颜色,第二转轮通过套设在转轴外侧的第二轴承与槽型底座相连接,所说的第二轴承内圈与槽型底座固定连接,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第二转轮的其中一端面固定连接设置,第二转轮通过第二轴承自由转动,在轮齿相对的转轴上固定设置有立柱,所说的立柱内设置有空腔,在立柱的顶端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豁口,在立柱的空腔内设置有压缩弹簧,在空腔内,并在压缩弹簧的上方活动设置有托板,在托板的上方固定设置有穿过豁口向上延伸的顶杆,所说的顶杆的顶端面倾斜设置,拨动转轴转动,转轴上的立柱随之转动,当转轴逆时针转动时,顶杆的顶尖部分推动第二转盘上的轮齿一同转动,当第二转轮形成惯性的转动后,停止转轴的转动,轮齿与顶杆的倾斜面相接触,将顶杆下压,待轮齿经过后,顶杆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向上弹起,顶杆的顶尖部分进入到轮齿后面的轮槽内,顶杆的顶尖部分受到反复的挤压,直至第二转轮停止转动,也就是说,轮齿与顶杆形成棘轮机构,在槽型底座内侧,靠近第一转轮的竖板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向内凹的滑道,所说的滑道其中一端延伸至第一转轮上凸起块所辐射的区域,滑道另一端延伸至竖板的端部,在靠近摇臂的其中一竖板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向槽口内延伸的固定板,穿过固定板水平设置有螺柱,所说的螺柱一端穿过固定板向槽型底座内的第一转轮延伸,另一端穿过固定板在槽型底座外侧裸露,向槽型底座内延伸的螺柱上螺接有螺母,所说的螺母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杆和挡块,所说的支撑杆一端与螺母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滑道内,并在滑道内自由滑动,当螺柱正反转动时,带动与螺柱螺接的螺母在支撑杆的作用下沿滑道来回移动,当螺母移动至第一转轮附近时,挡块对转动的第一转轮上的凸起块进行阻挡,迫使其停止转动,在固定板的外侧面上,并在螺柱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说的伺服电机与固定板一体设置,并与电源电联接,在螺柱与伺服电机之间套设有同步带,伺服电机通过同步带驱动螺柱的正反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其设计合理,操作简单,通过挡板迫使第一转轮停止转动,第二转轮继续保持转动,轮齿与顶杆的倾斜面接触,并将顶杆向下挤压后继续转动,顶杆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回弹复位,并逐个伸入已标注颜色轮齿后方的轮槽内,直至第二转轮停止转动,以便将转动惯性现象直观的呈现,为后期的转动惯量求算加深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1-槽型底座 2-第一转轮 3-摇杆 4-转轴 5-通孔 6-凸起块 7-滑道 8-螺柱 9-挡块 10-螺母 11-固定板 12-第一轴承 13-同步带 14-伺服电机 15-第二轴承 16-第二转轮 17-支撑杆 18-轮齿 19-立柱 20-压缩弹簧 21-顶杆 22-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1、附图2和附图3,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包括有槽型底座1、第一转轮2、摇杆3、转轴4、通孔5、凸起块6、滑道7、螺柱8、挡块9、螺母10、固定板11、第一轴承12、同步带13、伺服电机14、第二轴承15、第二转轮16、支撑杆17、轮齿18、立柱19、压缩弹簧20、顶杆21和托板22,槽型底座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的主体支撑件,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槽型底座1的两侧竖板上均设置有通孔5,所说的两通孔5的轴心线重合,在两通孔5内穿插设置有转轴4,所说的转轴4两端延伸至槽型底座1的两侧裸露,在转轴4的其中一端面固定设置有摇臂,所说的摇臂其中一端与转轴4的一端相连接设置,摇臂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把手,通过把手转动摇臂使转轴4运转,在槽型底座1内,在靠近摇臂一端的转轴4上套设有第一转轮2,所说的第一转轮2与转轴4一体设置,在第一转轮2上,远离摇臂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凸起块6,通过对凸起块6的阻挡,使第一转轮2停止转动,在槽型底座1外侧,并在转轴4的摇臂远端设置有第二转轮16,所说的第二转轮16为圆环状,第二转轮16的轴心线与转轴4的轴心线重合,第二转轮16的内圈上固定设置有轮齿18,其中一个轮齿18上标注有颜色,第二转轮16通过套设在转轴4外侧的第二轴承15与槽型底座1相连接,所说的第二轴承15内圈与槽型底座1固定连接,第二轴承15的外圈与第二转轮16的其中一端面固定连接设置,第二转轮16通过第二轴承15自由转动,在轮齿18相对的转轴4上固定设置有立柱19,所说的立柱19内设置有空腔,在立柱19的顶端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豁口,在立柱19的空腔内设置有压缩弹簧20,在空腔内,并在压缩弹簧20的上方活动设置有托板22,在托板22的上方固定设置有穿过豁口向上延伸的顶杆21,所说的顶杆21的顶端面倾斜设置,拨动转轴4转动,转轴4上的立柱19随之转动,当转轴4逆时针转动时,顶杆21的顶尖部分推动第二转盘上的轮齿18一同转动,当第二转轮16形成惯性的转动后,停止转轴4的转动,轮齿18与顶杆21的倾斜面相接触,将顶杆21下压,待轮齿18经过后,顶杆21在压缩弹簧20的作用下复位向上弹起,顶杆21的顶尖部分进入到轮齿18后面的轮槽内,顶杆21的顶尖部分受到反复的挤压,直至第二转轮16停止转动,也就是说,轮齿18与顶杆21形成棘轮机构,在槽型底座1内侧,靠近第一转轮2的竖板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向内凹的滑道7,所说的滑道7其中一端延伸至第一转轮2上凸起块6所辐射的区域,滑道7另一端延伸至竖板的端部,在靠近摇臂的其中一竖板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向槽口内延伸的固定板11,穿过固定板11水平设置有螺柱8,所说的螺柱8一端穿过固定板11向槽型底座1内的第一转轮2延伸,另一端穿过固定板11在槽型底座1外侧裸露,向槽型底座1内延伸的螺柱8上螺接有螺母10,所说的螺母10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杆17和挡块9,所说的支撑杆17一端与螺母10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滑道7内,并在滑道7内自由滑动,当螺柱8正反转动时,带动与螺柱8螺接的螺母10在支撑杆17的作用下沿滑道7来回移动,当螺母10移动至第一转轮2附近时,挡块9对转动的第一转轮2上的凸起块6进行阻挡,迫使其停止转动,在固定板11的外侧面上,并在螺柱8下方设置有伺服电机14,所说的伺服电机14与固定板11一体设置,并与电源电联接,在螺柱8与伺服电机14之间套设有同步带13,伺服电机14通过同步带13驱动螺柱8的正反转动。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首先转动第二转轮16,使标注颜色的轮齿18置于顶杆21的前方,转动摇臂使转轴4带动第一转轮2旋转,顶杆21的顶尖部分通过拨动已经标注了颜色的轮齿18,使第二转轮16随第一转轮2同步转动,伺服电机14通电后,然后停止对摇臂施力,经过同步带13驱动螺柱8带动螺母10沿滑道7前后移动,第一转轮2上的凸起块6被螺母10上的挡板阻挡后,瞬间停止转动,在第一转轮2停止转动的1-2秒钟的时间段,第二转轮16在继续转动,轮齿18与顶杆21的倾斜面相接触,将顶杆21下压,在压缩弹簧20的作用下使顶杆21复位弹起,顶杆21逐个伸入已标注颜色轮齿18后方的轮槽内,直至第二转轮16停止转动,以便将转动惯性现象直观的呈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动惯性演示装置,其设计合理,操作简单,通过挡板迫使第一转轮停止转动,第二转轮继续保持转动,轮齿与顶杆的倾斜面接触,并将顶杆向下挤压后继续转动,顶杆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回弹复位,并逐个伸入已标注颜色轮齿后方的轮槽内,直至第二转轮停止转动,以便将转动惯性现象直观的呈现,为后期的转动惯量求算加深理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