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书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3408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书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学习用具,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便携式书夹。



背景技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看书时,在用双手按着书本;而在写作业时,总是用左手压书,右手写着字,有时候实在顾不过来,会临时用文具盒压着,很不方便,对于稍厚一点的书,因书本太厚,文具盒较轻,压不住书,且文具盒太大会导致部分字体被遮挡住,非常不方便。后来淘宝中出现过一些相关的产品,可都体积大不便携带,功能少产品使用效率低,得不到有效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书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便携式书夹,包括主板,所述主板的上下两边沿从背面向中间折弯180°,形成滑道,主板的背面设置有副板,所述副板的上下边卡在所述滑道之间并能自由滑动,主板和副板的正面左右两侧设置有夹书装置,主板和副板的背面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撑,在副板的背面上还设置有笔座和感应器,所述笔座内设置有记号笔,感应器用来感应人和书夹之间的距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板和副板用塑料板制作。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的上端铰接在副板上并能旋转,所述支撑设置有基板、撑板和调节板,撑板和调节板分别铰接在基板上,撑板上设置有定位滑槽,定位滑槽的两侧边设置有多个定位槽,所述调节板的下端呈合页式铰接有定位板,定位板的端头设置有定位卡柱,定位卡柱卡在所述定位槽内。

上述方案中,所述记号笔的笔杆末端设置有定时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记号笔用水溶性记号笔。

该便携式书夹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该书夹在学生学习时免去了用手压书或用文具盒压书,并减少低头看书的频率,提高写作业的速度,预防近视、颈椎病和驼背的发生。

2、书夹采用滑道伸缩、铰连接的方式,将其组合在一起,使其更加平稳、牢固。

3、主副板采用塑料制作,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书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C-C剖视图;

图5是图2中件4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B-B剖视放大图。

图中:1.夹书装置,2.主板,3.副板,4.记号笔,5.笔座,6.支撑,7.感应器,8.定位滑槽,9.定位槽,10.滑道,11.定时器,12.旋转钮,13.撑板,14.卡柱,15.调节板,16.调节板铰接合页,17.撑板铰接合页,18.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便携式书夹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书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后视图;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4是图2中的C-C剖视图;图5是图2中件4的示意图;图6是图2中的B-B剖视放大图。图中,该便携式书夹包括主板2,所述主板2的上下两边沿从背面向中间折弯180°,两个折弯形成滑道10,主板2的背面设置有副板3,主板2和副板3用塑料板制作,副板3的上下边卡在滑道10之间并能自由滑动,最大程度的缩小了书夹的占用体积,便于携带;主板2和副板3的正面左右两侧设置有夹书装置1,主板和副板的背面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撑6,在副板的背面上还设置有笔座5和感应器7,笔座5内设置有记号笔4,记号笔4的笔杆末端设置有定时器11,感应器7用来感应人和书夹之间的距离。支撑6的上端通过旋转钮12铰接在副板3上并能旋转,所述支撑6设置有撑板13和调节板15,撑板13和调节板15分别铰接在基板18上,撑板13和基板18通过撑板铰接合页17铰接,调节板15和基板18通过调节板铰接合页16铰接,撑板13上设置有定位滑槽8,定位滑槽8的两侧边设置有四个定位槽9,调节板15的端头设置有定位卡柱14,定位卡柱14卡在所述定位槽9内,根据使用者的高低可将定位卡柱14卡在不同的定位槽9内。

使用时,根据书的大小先调节好主板和副板相互伸缩的长度,将书翻开并将书的两边夹在夹书装置1上,打开支撑6,将卡柱根据个人的情况卡在适当的定位槽9内。感应器7可以感应到人与书本的距离,实时提醒学习者保持正确坐姿及与书本的距离,记号笔末端的定时器可设定任意时间,提醒学习者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使用完后,可将支撑6合起来,副板缩进主板中,减小书夹的外形尺寸,便于放进书包中便于携带。水溶性的记号笔可在主板和副板上写画,将书夹当草稿板用。

这种便携式书夹在学生学习时免去了用手压书或用文具盒压书,并减少低头看书的频率,提高写作业的速度,预防近视、颈椎病和驼背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