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正畸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6306阅读:28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腔正畸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医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口腔正畸模型。



背景技术:

传统的牙齿正畸操作模型,通常包括金属颌架,在金属颌架上设置蜡堤的上下颌,蜡块内排列各种类型错颌的牙齿。在实验操作时,学员可通过实际操作在牙齿上安设矫治弓丝,之后将之置于60℃左右的温水中。待蜡堤遇热软化,错位牙齿在矫治弓丝力作用下即可慢慢移动至正常位置,在此过程中,学员也得以目视观测其加速矫治过程,从而加深学习理解。

然而上述模型存在以下问题:全蜡的上下颌一旦安装固定后即无法移动,也就无法模拟正常的人体上下颌的相对动作,导致教学极为死板,致使学习者们缺乏在实际口内环境中对操作手法及操作力度的真实感受。因此导致了初学者在模型上练习效果好,到了患者口内实际操作时却往往大打折扣的问题,患者往往会对医生产生不满和不信任,也急剧增加了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和焦虑情绪。

鉴于上述现有的口腔正畸模型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口腔正畸模型,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中的口腔正畸模型,既可以模拟上下颌之间的角度变化,同时还可以模仿上下牙齿间的咬合和摩擦动作,使得教学直观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口腔正畸模型,包括:固定架、上颌架、下颌架、上蜡堤和下蜡堤;

固定架包括L型臂和直臂,L型臂和直臂一端铰接,二者的另一端分别用于固定上颌架和下颌架;

上颌架通过上蜡堤固定上部牙齿;

下颌架通过下蜡堤固定下部牙齿;

上颌架上转动设置有遥柄,遥柄与上蜡堤连接,用于调节上蜡堤相对于下蜡堤的角度。

进一步地,遥柄包括球形底座和摇杆;

摇杆用于控制球形底座的转动;

球形底座与上颌架上适配的球面相配合,且绕球面转动。

进一步地,上颌架底部设置有凸沿,用于形成放置上蜡堤的腔体。

进一步地,L型臂和直臂间设置有角度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二者间的相对角度。

进一步地,角度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圆弧片和第二圆弧片;

第一圆弧片一端与L型臂固定连接,第二圆弧片的一端与直臂固定连接,第一圆弧片和第二圆弧片的自由端滑动贴合;

第二圆弧片上设置有一字型导槽,第一圆弧片上设置有贯穿一字型导槽的螺栓,螺栓用于固定第一圆弧片和第二圆弧片间的相对位置。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口腔正畸模型,既可以通过改变L型臂和直臂间的相对角度来模拟上下颌之间在张口闭口时的角度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遥柄中球形底座的转动带动上蜡堤的转动,从而模仿上下牙齿间的咬合和摩擦动作,且这种动作的模仿通过手动实现,可使得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的去感受和学习,使得教学直观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口腔正畸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遥柄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上颌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L型臂11、直臂12、角度固定装置13、第一圆弧片13a、第二圆弧片13b、一字型导槽13c、上颌架2、球面21、凸沿22、腔体23、下颌架3、上蜡堤4、下蜡堤5、遥柄6、球形底座61、摇杆6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一种口腔正畸模型,包括:固定架、上颌架2、下颌架3、上蜡堤4和下蜡堤5; 固定架包括L型臂11和直臂12,L型臂11和直臂12一端铰接,二者的另一端分别用于固定上颌架2和下颌架3;上颌架2通过上蜡堤4固定上部牙齿;下颌架3通过所述下蜡堤5固定下部牙齿;上颌架2上转动设置有遥柄6,遥柄6与上蜡堤4连接,用于调节上蜡堤4相对于下蜡堤5的角度。

其中遥柄6包括球形底座61和摇杆62;摇杆62用于控制球形底座61的转动;球形底座61与上颌架2上适配的球面21相配合,且绕球面21转动,其中为了便于球形底座61的安装和拆卸,球面21仅覆盖球形底座61表面积中经过球心的截面和自其向下二分之一半径的截面,两个截面间的部分。

上颌架2底部设置有凸沿22,用于形成放置上蜡堤4的腔体23,腔体23的设置,使得上蜡堤4在转动的过程中保持美观性。

为了便于 L型臂11和直臂12间角度的调节,二者间设置有角度固定装置13,用于固定二者间的相对角度;角度固定装置13包括第一圆弧片13a和第二圆弧片13b;第一圆弧片13a一端与L型臂11固定连接,第二圆弧片13b的一端与直臂12固定连接,第一圆弧片13a和第二圆弧片13b的自由端滑动贴合;第二圆弧片13b上设置有一字型导槽13c,第一圆弧片13a上设置有贯穿一字型导槽13c的螺栓,螺栓用于固定第一圆弧片13a和第二圆弧片13b间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口腔正畸模型工作原理如下:

(1)上下颌之间在张口和闭口时的动作模拟--通过改变L型臂11和直臂12间的相对角度即可实现,其中二者间的角度固定方式简单易行,在二者相互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圆弧片13a和第二圆弧片13b起到导向的作用,固定在第一圆弧片13a上的螺栓沿第二圆弧片13b上的一字型导槽13c移动,当转动到所选的位置时,通过旋紧螺栓的方式,即可将第一圆弧片13a和第二圆弧片13b二者压紧,实现角度的固定。

(2)上下牙齿间咬合和摩擦动作的模拟—当L型臂11和直臂12固定在所需的位置后,通过摇杆62转动球形底座61,从而带动固定在球形底座61底部的上蜡堤4转动,即可实现上部牙齿与下部牙齿间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近似于牙齿间的咬合和摩擦动作,学习者甚至可以将手放置于上下牙齿间来感受这种咬合和摩擦的过程,且在感受的过程中可自行手动的去控制动作的速度和方向等。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