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136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防伪技术的发展,防伪标识已广泛应用于产品防伪。防伪标识的种类、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变化,以满足更高的防伪要求。

目前常见的防伪标识有数码标签防伪标识、荧光标签防伪标识、激光数码防伪标识、条形码标签防伪标识、二维码防伪标识等等,防伪的方式及技术多种多样,但似乎仍无法满足市场上的防伪需求,目前市场上仍然混迹着大量的假冒商品。由此可见,现有的防伪技术在可靠性上均有所欠缺,易被造假者突破技术而失去防伪的意义。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现有的防伪技术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防伪标识的可复制性,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防伪标识均是通过人为设计和制造,设计人员遵从既定的设计图纸和相关原理而创造出的结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有章可循的。理论上来说,如果造假者根据既定的原理去逆向破解并仿制已有的防伪标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再加上为了控制成本,现有的防伪标识一般不会运用特别复杂的防伪理论和技术,也不会不计成本的去增设多道防伪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造假者的仿制难度,综合上述原因造成现在市面上的假冒行为仍然屡屡出现。

另外,造假者还经常通过印刷、3D打印、压印等方式来模仿防伪标识结构的平面图案,以欺骗人眼或者仅通过平面图像进行识别的识别装置,此种情况造假难度以及成本比较低,使造假者有利可图。

鉴于上述情况,本设计人借其多年相关领域的技术经验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研发改进,并经大量的实践验证,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具有不可复制性,能够有效提高防伪标识的防伪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包括:基体;随机纹理层,设置于所述基体上,所述随机纹理层包括多个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体,所述纹理纤维体的端面为斜切面。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所述纹理纤维体为柱状体,其两端的所述端面与柱状体的轴向具有一锐角夹角;所述随机纹理层中的部分所述纹理纤维体其端面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空间。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所述纹理纤维体为圆柱体,所述锐角夹角为45度,所述纹理纤维体两端的端面互相平行。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还包括编码层,设置于所述基体上,用于向识别者显示编码图案;所述随机纹理层布设于编码层周围。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还包括图案层,设置于所述随机纹理层上,依所述随机纹理层的随机分布形态而形成随机图案。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所述图案层为印刷图案层,所述纹理纤维体的顶部印刷有所述印刷图案层,该印刷图案层依照所述纹理纤维体的随机分布而形成随机图案。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所述印刷图案层为凹版印刷图案层,所述图案层本身的图案为规则图案或随机图案。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还包括粘接层,设置于所述基体上,所述编码层和随机纹理层粘接于所述粘接层上。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所述编码层为感光材料层或光刻胶层。

优选的,上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其中,所述基体为需要防伪的产品本体或产品包装本体的一部分。

基于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防伪标识结构,其防伪方法可包括:S1,获取防伪标识结构的基准图案数据;S2,识别者拍摄商品上的防伪标识结构,获得识别者图案数据;S3,将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所述基准图案数据进行观察对比,对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结构进行判定。

优选的,上述的防伪方法,其中,所述防伪标识结构包括向识别者显示编码图案的编码层,设置于所述基体上;所述基准图案数据及识别者图案数据均包括编码层图案数据和随机纹理层图案数据;所述步骤S3中还包括:S31,通过所述编码层图案数据索引匹配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S32,对比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的所述随机纹理层图案数据,若二者不相同,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二者相同,则判定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或进入后续判断步骤。

优选的,上述的防伪方法,其中,所述纹理纤维体端面为斜切面;所述步骤S32包括:观察比较所述基准图案数据与识别者图案数据中所述随机纹理层的纹理纤维体的分布形态是否相同;观察比较所述纹理纤维体斜切端面的摆布形态是否相同。

优选的,上述的防伪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3中还包括:使观察视线与防伪标识呈一锐角夹角,观察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中是否有所述纹理纤维体的端面与所述基体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空间的立体构造,如果没有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如果有再继续观察判断,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中纹理纤维体的端面与所述基体上表面之间形成所述间隙空间的立体构造是否相同,若二者不相同,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二者相同,则判定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

优选的,上述的防伪方法,其中,所述防伪标识结构包括图案层,设置于所述随机纹理层上;所述基准图案数据及识别者图案数据还包括图案层图案数据;所述步骤S3中在步骤S32之后还包括:S33,比较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的所述图案层图案数据,若二者不相同,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二者相同,则判定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或进入后续判断步骤。

优选的,上述的防伪方法,其中,在步骤S33之后还包括:S34,通过放大装置观察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中所述图案层是否为印刷形成于所述随机纹理层上的印刷图案层,若不是此种构造,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为此种结构,则判定所述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下列优点及特点:

1、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将随机纹理引入到防伪标识结构中,即在标识图案周围布置随机纹理图案,从而形成整体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在辨别防伪标识的真伪时,大量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图案参与其中,识别者将所获取的识别者标识结构图案与基准标识结构图案作比对,其比较结果将作为标识真伪判定的重要依据,其中纹理纤维体的布撒是完全随机的,具有理论上的不可复制性,也就是说作为正宗防伪标识的设计者和制造者,本身都无法低成本的重复制作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防伪标识结构,而对于造假者更加是不可实现,除非其花费高昂的成本去逐一的摆放纹理纤维,这对造假者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从而从本质上解决了现有防伪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显著的提高了防伪的可靠性及防伪辨识的准确性。

2、针对造假者通过印刷、3D打印、压印等方式来模仿防伪标识结构的平面图案,以欺骗人眼或者仅获取平面图像的识别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纹理纤维体的端面可为斜切面,这样,从上往下观察防伪标识结构的平面图案时,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体其两端端面的摆布形态呈现出不规律的状态,其中有部分形态是印刷、3D打印、压印等方式无法仿制的,在后续的识别步骤中,识别人员通过放大装置可轻易的观察到纹理纤维体的斜切端面,发现仿制标识结构与真标识结构的区别,从而鉴别出假标,进一步杜绝了造假者仿制的可能性,保证防伪标识结构的可靠性。

3、纹理纤维体两端的端面为斜切面时,由于纹理纤维体是随机布撒的,部分的纹理纤维体其端面与基体的上表面之间将形成间隙空间,并且多个纹理纤维体与基体间形成的间隙空间的大小、角度等等也会不相同,间隙空间将呈现多种多样、随机的状态,此种情况,当识别者通过放大设备观察随机纹理层时,若识别者并非从上往下垂直观察,而是视线与防伪标识呈一锐角夹角去斜视观察时,将可很明显的观察到纹理纤维体端面与基体上表面之间形成随机状态间隙空间的立体构造,而这种构造是防伪者无法通过印刷、压印等方式仿制的,进一步提高了防伪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随机纹理层上还形成有随机的图案层,该图案层一般可为印刷图案层,印刷图案层附着在随机纹理纤维体的顶部,由于纹理纤维体是随机布撒的,图案层是沿着纹理纤维体的随机布撒方向延伸形成,故图案层的图案分布也是随机的,有造假者通过印刷、压印、3D打印等方式进行仿制的话,那么在后续的对比判定步骤中,可首先对比识别者标识结构与基准标识结构的印刷图案层,看二者的图案是否一致;其次再观察印刷图案层是否为形成于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体上的构造,这一步可通过放大设备来观察,经过两个环节的对比和观察判断,造假者伪造的防伪标识可有效的被辨识出来,因为通过印刷、压印、3D打印等方式制造的假标无法仿制出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体,并在纹理纤维体上形成随机的印刷图案层此种结构。

5、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随机图案层可通过凹版印刷的方式印制到随机纹理层上,凹版印刷工艺过程本身还可设计有自己的印刷图案,比如采用具有不同印刷图案的印辊,该印刷图案可为规则图案或不规则图案,优选为不规则图案。当往随机布撒的纹理层上印刷图案时,由于纹理纤维体的布撒形态是随机的,在每一个纹理纤维体的顶面印刷图案,其图案的印刷方向也是沿着纹理纤维体的随机布撒的方向,再加上印刷图案本身的不规则性,相当于两个随机因素叠加到一块,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印刷图案具有更高的随机性,可以说趋近于绝对的无法复制,杜绝造假者仿制的可能。

6、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优选通过凹版印刷的方式印制印刷图案层,相比现有的孔印、平印、胶印、柔版印刷等工艺,能够形成更加理想的印刷图案,防止图案的模糊、扩散等,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印刷图案,其印刷油墨的深度、形状等能够保证较强的遮挡力和易识别性,以保证后续防伪辨识的可靠性、准确度。

7、通过本实用新型防伪标识结构的防伪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防伪技术,操作效率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等等都具有便捷化、快速化的特点,并且防伪方法中叠加了多个不同角度的判定步骤,可保证最高的判定准确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从上向下看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3为第一实施例中随机纹理层放大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随机纹理层立体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第二实施例随机纹理层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随机纹理层立体视角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第三实施例印刷图案层放大示意图;

图8为第三实施例随机纹理层实验照片放大示意图;

图9为基于本实用新型防伪标识结构的防伪方法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 基体

2 粘接层

3 编码层

4 随机纹理层

41 纹理纤维体

42 端面

43 间隙空间

5 图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其仅为优选实施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可通过多种方式设置于需要防伪的产品上,一般情况下为附着在产品或其包装的外表面上,结合参考图1,识别者需要从产品的外部能够看到随机纹理及编码的图案,从而进行识别,为了方便说明,定义随机纹理及编码的图案所朝向的方向为上方,即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上方,相反的方向为下方,以下实施例中除有特殊说明外,所述上、下方向为上述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从上向下看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3为第一实施例中随机纹理层放大示意图,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随机纹理层立体视角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主要包括:基体1;随机纹理层4,设置于基体1上,随机纹理层包括多个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体41,纹理纤维体41的端面为斜切面。

另本实用新型的防伪标识结构还可包括编码层3,设置于基体1上,用于向识别者显示编码图案。一般情况下,编码层与随机纹理层设置在相邻近的位置,例如随机纹理层4布设于编码层3的周围,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以此种结构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制,在一些商品中,也有可能将编码图案与随机纹理设置在商品的不同部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此种情况只是将设置位置做了灵活调整,并不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基体1为承载编码层3和随机纹理层4的基材,其可附着设置在产品的外表面上或者产品包装上,使其牢固的与产品或产品包装相连接,不能被轻易的完整揭下。其设置的位置没有具体限定,可根据识别者的需要,灵活的设置在产品的合适的位置上;或者,基体1可为需要防伪的产品本体或产品包装本体的一部分,例如,基体1可为产品本身的一个侧壁、瓶装类产品的瓶盖或瓶身等等,编码层3和随机纹理层4直接设置于产品或产品包装本体上,如此可简化结构,并使整个防伪标识结构更不易脱落损毁或者被造假者整体揭下而再利用。基体1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能够起到承载作用的材料均可。

基体1上可设置粘接层2,用于粘接编码层3和随机纹理层4。粘接层2可为一层均匀涂布的黏胶层,具有较强的粘着力,使粘接于其上的编码层3和随机纹理层4不易脱落。粘接层2可选择为常见的AB胶等。

编码层3具有编码图案,其设置于基体1上,比如可粘接于粘接层2上,编码层3用于向识别者展示编码图案,当防伪标识结构设置于产品或产品包装上时,识别者可较容易的通过手机或其他终端拍摄、扫描编码图案,以获得相关信息。编码图案的作用可为常见的信息索引和匹配,例如二维码、条形码等,此为较常规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编码层3可为感光材料层或光刻胶层,通过感光或光刻的工艺而形成编码图案,由此生成的编码图案精度高、图层薄,有助于提高识别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小型化的防伪标识来说,其编码图案区域面积非常小,采用普通印刷工艺形成的编码图案的清晰度、精度等均可能存在问题,不利于后期的识别,并且感光或光刻生成的编码图案其定型非常牢固,不易脱落损坏。

随机纹理层4设置于基体1上,例如可粘接于粘接层2上,本实施例中随机纹理层4布设于所述编码层3周围,例如可环绕编码层3而设置于其一周,或者也可对称的设置于编码层3的两侧,视实际需求而定。所述随机纹理层4包含多个随机布撒的纹理纤维体41,每一纹理纤维体41平置于基体1上,例如可粘着于所述粘接层2上。纹理纤维体41互不重叠,从上方往下看(可借助放大器),可观察到清晰的、无交叉重叠的纹理布撒形态,即纹理图案,用于后续的防伪识别。本实施例中,纹理纤维体41为圆柱状,其横截面为圆形,截面直径可选择为150um,圆柱纤维体的长度可约为350um至450um,圆柱状的纹理纤维体41平置于基体1上,可通过抹平工艺实现,抹平工艺以为现有的工艺技术,不再具体说明。

进一步的,随机纹理层4中的纹理纤维体41为柱状体,优选为圆柱状体,其端面42为斜切面,也就是说,柱体状纹理纤维体41两端的端面42与柱状体轴向并非垂直,而是具有一锐角夹角,优选的,该夹角为45度,两端的端面42可为互相平行,便于工艺加工。这样,多个纹理纤维体41随机的布撒在基体1上,当识别者从上往下观察防伪标识随机纹理层的平面图案时,纹理纤维体41两端端面42的摆布形态将呈现出随机的、不规律的状态,这极大的提高了造假者通过印刷或压印的方式进行仿制的难度以及成本。

更进一步的,在随机布撒的过程中,部分的纹理纤维体41其端面42与基体1的上表面之间将形成间隙空间43,并且由于纹理纤维体41是随机布撒的,那么多个纹理纤维体与基体间形成的间隙空间43的大小、角度等等也会不相同,间隙空间也将呈现多种多样、随机的状态,此种情况,当识别者通过放大设备观察随机纹理层4时,若识别者并非从上往下垂直观察,而是视线与防伪标识随机纹理层呈一锐角夹角去斜视观察时,如图4所示,将可很明显的观察到纹理纤维体41端面42与基体1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空间43的立体构造,而这种构造是防伪者无法通过印刷、压印等方式仿制的,所以通过观察此种结构,可有效的辨别出防伪标识结构的真伪,从而保证防伪标识的可靠性。

第二实施例

请结合参考图5及图6,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第二实施例随机纹理层示意图,图6为第二实施例随机纹理层立体视角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伪标识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随机纹理层4上还设有图案层5,该图案层5一般可为印刷图案层,也就是说在随机纹理层4的顶部印刷一层油墨层,即在每一纹理纤维体41的顶部均印刷有油墨层,该印刷油墨层依照纹理纤维体41的随机分布而显现出随机图案,该随机图案用于后续防伪辨识过程中的图像获取及图像对比。本实施例中,纹理纤维体41为圆柱状,平置于基体1上,图案层5的油墨即印刷在纹理纤维体41朝向上方的圆柱侧壁上,如图1所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图案层5为凹版印刷图案层,该种工艺的印刷图案清晰理想,印刷油墨的深度、形状等能够保证较强的遮挡力和易识别性,并可防止图案的模糊、扩散等,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印刷图案,以保证后续防伪辨识的可靠性、准确度。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特征、技术特征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具有相同的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第三实施例

请结合参考图7与图8,其中图7本实用新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第三实施例印刷图案层放大示意图,图8为第三实施例随机纹理层实验照片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伪标识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图案层5本身的印刷图案为规则图案,例如尺寸固定的网格图案、间隔固定的斜线图案等,也就是说凹版印辊上雕刻的为规则图案,如果印刷到一张平铺的白纸上的话,将呈现一幅规则图案;而本实施例中,图案层5本身的印刷图案为不规则图案(随机图案),例如无规则可寻的波纹图案、随机延伸的花纹图案等,也就是说凹版印辊上雕刻的为不规则图案,如果印刷到一张平铺的白纸上的话,将呈现一幅不规则的、随机的图案。那么,将具有不规则印刷图案的图案层5印刷至随机纹理层4上时,由于纹理纤维体41都是随机布撒的,其延伸方向随机形成,印刷图案层一方面沿纹理纤维体41的随机方向延伸分布,另一方面,印刷图案层本身在纹理纤维体41顶部形成的也为随机的不规则图案。此种结构,相当于将两个随机因素叠加到一块,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印刷图案层具有更高的随机性,可以说趋近于绝对的无规律、无法复制,从而杜绝造假者仿制的可能。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也可结合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具有斜切端面的纹理纤维体41上印刷随机图案的图案层5,将防伪技术点整合起来,从而具有更高的防伪等级,杜绝造假者仿制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特征、技术特征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具有相同的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防伪标识结构的说明,其工艺制造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内容再结合常规的工业设计即可推知,在随机纹理层4上通过凹版印刷工艺印刷图案层5,图案层5可为规则图案或不规则图案(随机图案)。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纹理纤维体41优选为圆柱状,其截面为圆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纹理纤维体也可选择截面为多边形的长柱状纤维体,例如截面可为正六边形,其同样可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纹理纤维体的斜切端面可通过常规的切断工艺获得。

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来说明基于本实用新型防伪标识结构的防伪方法。

请结合参考图9,为防伪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防伪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防伪标识结构的基准图案数据;步骤S2,识别者拍摄商品上的防伪标识结构,获得识别者图案数据;步骤S3,将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进行匹配对比,对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结构进行判定。

步骤S1中,对真防伪标识结构的标识图案进行采集,例如可在工业采集环境及条件下进行,可得到较理想的采集结果,在经过数据处理而得到基准图案数据,该基准图案数据可包括编码层3图案数据、随机纹理层4的图案数据、图案层5的图案数据。采集防伪标识结构各结构层的图案数据均为平面图案采集,即从上向下的垂直采集防伪标识结构的表面图案。或者,该基准图案数据也可来自于存储介质中已存储有的基准图案数据库,后续直接调用。

步骤S2中,识别者对生活或工作中接触到的商品的防伪标识结构进行扫描或拍摄,得到识别者图案数据。例如可通过常见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对防伪标识结构进行拍摄或扫描,再通过无线网络将识别者图案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以备后续和基准图案数据进行比较。同样的,识别者图案数据可包括编码层3图案数据、随机纹理层4的图案数据、图案层5的图案数据。

步骤S3中,将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进行匹配对比并进行判定进一步包括:步骤S31,通过编码层图案数据索引匹配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使其匹配成组;步骤S32,对比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的随机纹理层4的图案数据,包括观察比较随机纹理层4中纹理纤维体41的分布形态是否一致;还应包括观察比较纹理纤维体41斜切端面42的摆布形态是否一致,若二者不相同(不匹配),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二者相同(匹配),则进行后续判断;

接上述步骤,进一步的可使观察视线与防伪标识呈一锐角观察夹角,该观察夹角优选可为45度,首先观察识别者图案数据中随机纹理层4中是否有纹理纤维体41的端面42与基体1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空间43的立体构造,如果没有则判断为假标,如果有进而再观察判断,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中纹理纤维体41的端面42与基体1上表面之间形成的多个间隙空间43其随机的立体构造是否匹配一致,若二者不相同(不匹配),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二者相同(匹配),则可判定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或进入后续判断步骤,该相似度判定结果将成为防伪标识结构的最终真伪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步骤中,可借助放大设备通过人肉眼观察的方式进行鉴别,可分区域进行局部观察对比。

本实施例中,接续上述步骤S32,还可包括步骤S33,对比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的图案层5的图案数据,若二者不相同(不匹配),则判定识别者拍摄的防伪标识为假,若二者相同(匹配),则可判定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或者进行后续判断,此处图案层5的图案可为规则图案或不规则(随机)图案,对应上述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可包括步骤S34,接续上述步骤S33,进一步观察识别者图案数据中图案层5是否为印刷形成于随机纹理层4上的印刷图案层,具体的说,观察图案层5是否为印刷形成于每一纹理纤维体4上的印刷油墨层,例如本实施例中,纹理纤维体41为圆柱形,在判断的时候,可借助放大设备通过人肉眼观察的方式,分区域进行局部观察,看是否在每一个纹理纤维体41上附着有印刷的油墨层,印刷油墨层即为图案层5,有造假者通过印刷或压印的方式来仿制防伪标识结构的话,其无法仿制出图案层5印刷附着在随机纹理层4上的此种构造,所以,若识别者图案数据无法观察到此种构造,即可判定为假标,若识别者图案数据为此种结构,则可判定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

当然,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为最优选的情况,其叠加的判定步骤多,可保证最高的判定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的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实施例记载的内容可视情况调换上述步骤的顺序或者省略其中的部分步骤,理想情况下,在上述的判断步骤中,只要有一个判定结果为相同(匹配),即可判定识别者图案数据与基准图案数据具有高相似度,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上述的判断步骤中仅保留其中一个即可,其余可省略。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内容所变换及推理出的防伪方法,其技术本质并不会产生改变,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之内,所以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例如,针对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防伪标识结构,对应的防伪方法中可包括步骤S31、步骤S32,其中步骤S32中的两个分步可取其中一个分步或者将两个分步顺序对调。而针对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中记载的防伪标识结构,对应的防伪方法中可包括步骤S31、步骤S32、步骤S33和步骤S34,其中步骤S32和步骤S33的顺序可互换,或者步骤S33可省略。以上为示意性说明,并不作为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防伪标识结构具有不可复制性,能够有效提高防伪可靠性,而基于其的防伪方法具有便捷化、快速化的特点,叠加了多个不同角度的判定步骤,可保证最高的判定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