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5614发布日期:2018-12-12 00:2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科技的发展,显示装置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现今显示技术中,可挠式显示装置由于具有高轻巧性、耐冲击性、可挠曲性、可穿戴性与携带方便等优异特性,目前已俨然成为新一代前瞻显示技术。然而,显示装置的弯折部分容易因形变产生的应力导致结构破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第一保护层、第一接着层、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显示部、驱动元件部与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显示部与驱动元件部。第一保护层设置于邻近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一侧。第一接着层设置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第一保护层之间。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连接部与第一接着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具有条状图案、网状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从该第一侧延伸至该第二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未延伸到达该连接部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保护层在相对于该连接部的另一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其更包括:

一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一显示部、一驱动元件部与连接该显示部与该驱动元件部的一连接部,设置于邻近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相对于该第一保护层的另一表面;

一第二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之间;及

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与该第二接着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与该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彼此对应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与该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彼此交错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更包括:

一第二保护层;

一第三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二保护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保护层在相对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的另一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包括粉末。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包括氟树脂、硅树脂、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上述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包括导电材料,该导电材料包含金属、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铝锌、氧化铝铟、氧化铟、氧化镓、氧化铟镓锌、纳米碳管、纳米银、或上述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是对该第一接着层进行一改质处理步骤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更包括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驱动元件部与该第一接着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中,更包括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更具有一周边区,该周边区围绕该显示部,该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周边区与该第一接着层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显示装置连接部的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使得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连接部与第一接着层彼此不黏着,因此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上的连接部与第一保护层和第一接着层可各自独立顺应弯折应力产生形变,而互不影响,特别是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不会因为第一保护层与第一接着层弯折产生的形变应力牵扯而破坏电路结构,因此能提高显示装置的产品良率与效能。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上视图。

图3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于弯折状态时的剖面图。

图4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5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a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b绘示图6a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

图7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

图8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

图9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

图10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

图11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

图12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5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6绘示图15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上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2、1002、1402、1502:显示装置

108: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

110、1510: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

102a:第一部

102b:连接部

102c:第二部

104:第一保护层

106:第一接着层

1510d:周边区

110a、160a:显示部

110b、160b:连接部

110c、160c:驱动元件部

117:离型膜

156:第二接着层

158、1408、1508: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

160: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

166:第三接着层

174:第二保护层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s1:第一侧

s2:第二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本文参考作为理想化实施例的示意图的截面图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因此,可以预期到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及/或公差的结果的图示的形状变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如本文所示的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例如由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特征。此外,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因此,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是旨在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并且不是旨在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

以下以一些实施例做说明。须注意的是,本发明并非显示出所有可能的实施例,未于本发明提出的其他实施态样也可能可以应用。再者,图式上的尺寸比例并非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因此,说明书和图示内容仅作叙述实施例用,而非作为限缩本发明保护范围用。另外,实施例中的叙述,例如细部结构、工艺步骤和材料应用等等,仅为举例说明用,并非对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做限缩。实施例的步骤和结构细节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根据实际应用工艺的需要而加以变化与修饰。以下是以相同/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类似的元件做说明。

请参照图1,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102包含沿第一方向d1配置的第一保护层104、第一接着层106、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第一接着层106黏着在第一保护层104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之间。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包含沿第二方向d2配置的显示部110a、连接部110b与驱动元件部110c。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是不相同,例如实质上互相垂直。连接部110b连接显示部110a与驱动元件部110c。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设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连接部110b与第一接着层106之间。显示装置102包含沿第二方向d2配置的第一部102a、连接部102b与第二部102c。显示装置102的第一部102a与第二部102c分别对应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显示部110a与驱动元件部110c。显示装置102的连接部102b对应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连接部110b,并连接第一部102a与第二部102c。

第一保护层104可包括但不限于聚亚酰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烃聚合物(cop)等。

第一接着层106可包括具有黏着性质的胶材,例如水胶(opticallyclearresin,ocr)、光学胶(opticalclearadh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psa)、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等。

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可包括基材材料,例如但不限于pi、pet、pen、cop等。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亦可包括形成在基材上的电路。

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材质可包括导电材料或非导电材料。导电材料可包括例如金属、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铝锌(azo)、氧化铝铟(aio)、氧化铟(ino)、氧化镓(galliumoxide,gao)、氧化铟镓锌(igzo)、纳米碳管、纳米银、或上述的组合,其可调控为静电消散级的阻抗,达到消散静电的功效。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材质还可包括有机或无机材料。无机材料可包括碳(例如碳粉)、滑石粉、金属氧化物(例如ito)等。有机材料可包括氟树脂、硅树脂、压克力树脂、环氧(epoxy)树脂、或上述的组合。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可包含氟素材料。

请参照图2,其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102于展平状态时的上视图,其中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是透视而呈现出下方的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与第一接着层106。图1是沿图2中的剖面线ab所绘制。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02的连接部102b(或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连接部110b)具有相对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从第一侧s1延伸至第二侧s2,例如沿第三方向d3,分布在整个连接部102b范围。然,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亦可以仅设置于部分连接部102b,容后再述。

请参照图3,其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102于弯折状态时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2具有可挠性质,并可通过弯折连接部102b使得第一部102a与第二部102c的第一保护层104彼此面对,从而,从第一方向d1视之,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显示部110a与驱动元件部110c的元件电路可彼此重叠,因此,可使显示装置的边框较窄,甚至可无边框。连接部102b的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使得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连接部110b与第一接着层106彼此不黏着,因此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上的连接部110b与第一保护层104和第一接着层106可各自独立顺应弯折应力产生形变,而互不影响,特别是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不会因为第一保护层104与第一接着层106弯折产生的形变应力牵扯而破坏电路结构,因此能提高显示装置的产品良率与效能。

请参照图4,其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102的制造方法。第一接着层106配置在第一保护层104上。离型膜117配置在第一接着层106上。移除部分的离型膜117以形成开口120。于开口120露出的第一接着层106上形成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然后,移除离型膜117,并配置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在第一接着层106及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上,形成如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离型膜117的开口120是通过对离型膜117进行局部的激光工艺形成,其中离型膜117被激光处理的部分可能会灰化或碳化变成粉末(例如碳粉)直接残留黏着在第一接着层106上而形成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激光工艺可在常压环境下进行。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可以喷撒、涂布或镀膜的方式形成无机材料,例如包括粉末材料(如碳粉、滑石粉等)、或金属氧化物(如ito等)在开口120露出的第一接着层106上,并可黏着在第一接着层106。亦可对多余的粉末进行清除。又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可通过在开口120露出的第一接着层106上以喷撒、涂布等方式形成有机材料,例如包括氟树脂、硅树脂、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等。树酯可包括可固化的组成物,并能以例如照光或加热等方法进行固化。再又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可通过对开口120露出的第一接着层106进行改质使其失去黏性而形成。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形成方法可任意选择,例如上述的方法能适当合并应用。

请参照图5,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与图1的显示装置102的差异在于,连接部102b的第一保护层204在相对于第一接着层106的另一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凹凸轮廓可由对第一保护层204的表面进行微加工形成。凹凸轮廓造成的空隙使连接部102b更轻易弯折,且能减少第一保护层204形变产生牵引其他元件的应力。第一保护层204的表面上的凹凸轮廓并不限于如图5所示凹陷深度深及第一接着层106的设计(即凹凸轮廓的凹陷深度为第一保护层204的整个厚度)。其它实施例中,凹凸轮廓的凹陷深度可未达到第一接着层106(即凹凸轮廓的凹陷深度可为第一保护层204的部分厚度)。第一保护层204的表面可具有数个不同形态的凹凸轮廓,例如一部分的凹凸轮廓的凹陷深度为第一保护层204的整个厚度,另一部分的凹凸轮廓的凹陷深度为第一保护层204的部分厚度,凹陷深度可相同或不同。

请参照图6a与图6b。图6a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6b绘示显示装置302的连接部102b其第一接着层106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上视图。显示装置302与图1及图2显示的显示装置102的差异在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隔开排列的条状图案,条状图案各沿第三方向d3延伸,从连接部302b的第一侧s1连续延伸至第二侧s2,因此对应条状图案的部分可连通大气。第三方向d3是不同于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例如第三方向d3是实质上垂直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

请参照图7,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02的连接部102b其第一接着层106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上视图,其与图6显示的显示装置302的差异在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条状图案不但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隔开,也在第三方向d3上彼此隔开排列,且交错排列。一部分条状图案可延伸至连接部102b的第一侧s1及第二侧s2其中一者。其余条状图案未延伸到达连接部102b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

请参照图8,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02的连接部102b其第一接着层106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上视图。此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具有交错间隔排列的六角形图案。

请参照图9,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02的连接部102b其第一接着层106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上视图,其与图6显示的显示装置302的差异在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沿第三方向d3延伸的条状图案并未到达连接部102b的第一侧s1及第二侧s2。

请参照图10,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702的连接部102b其第一接着层106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上视图,其与图6显示的显示装置302的差异在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条状图案在靠近连接部102b的第一侧s1及第二侧s2的末端部分具有较小的宽度,其余的中间部分则具有较大的宽度。

请参照图11,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802的连接部102b其第一接着层106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的上视图。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具有网状图案,且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未延伸到达连接部102b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可具有其他形状及配置。举例来说,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可具有饼图案、其他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等等。一实施例中,以上视图来看,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占连接部102b的面积至少10%。

请参照图12,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9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902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2之间的差异说明如下。显示装置902更包括沿第一方向d配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上的第二接着层156、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8、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第三接着层166与第二保护层174。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具有显示部160a、连接部160b与驱动元件部160c。连接部160b连接显示部160a与驱动元件部160c。第二接着层156黏着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与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之间。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8设置在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的连接部160b与第二接着层156之间。第三接着层166黏着在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与第二保护层174之间。此实施例中,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与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8的图案彼此交错配置,例如在第一方向d1上至第二保护层174的投影是彼此交错。连接部102b的第一保护层104在相对于第一接着层106的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具有显示面板的电路,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具有触控电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例如是显示面板、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保护盖板或保护用功能膜。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0例如是显示面板、触控面板、保护盖板、保护用功能膜或触控显示面板,例如整合式触控显示面板(incelltouchpanel)或外嵌式(on-cell)触控显示面板再贴合功能性保护膜。

请参照图13,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1002与图12的显示装置902的差异说明如下。连接部102b的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与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8的图案彼此对应配置,例如在第一方向d1上至第二保护层174的投影是实质上互相重叠。第一保护层204的表面上的凹凸轮廓可对应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与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8的图案配置。

请参照图14,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4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1402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2之间的差异说明如下。显示装置1402更包括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408。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408设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的驱动元件部110c与第一接着层106之间。

请参照图15与图16,其分别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5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与上视图。图16的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510是透视而呈现出下方的第一接着层106、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08。图15是沿图16中的剖面线cd所绘制。显示装置1502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2之间的差异说明如下。显示装置1502的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510更具有周边区1510d。周边区1510d围绕显示部110a。另一实施例中,周边区1510d可为显示部110a的一部分。显示装置1502更包括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08。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08呈环状配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510的周边区1510d与第一接着层106之间。需说明的是,于此实施例中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08呈环状配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510的周边区1510d与第一接着层106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508亦可以片段设置在部分的周边区1510d中。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