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9859发布日期:2019-01-29 17:3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实现显示装置全屏显示,使用户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提高屏占比,需将绑定区翻折到背面,从而减小边框。而在翻折过程中,因弯折区走线容易断裂导致弯折工艺失败,从而导致显示装置显示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绑定区,以及连接所述绑定区的弯折区;还包括对应所述弯折区和所述绑定区设置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位于所述绑定区的所述支撑块的最大厚度大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的最大厚度。

通过在弯折区背离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块,增加弯折区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弯折区耐扭曲应力的能力,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而且支撑块还设置于绑定区,支撑块将弯折区和绑定区连接为一个整体,对弯折区和绑定区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同时避免弯折区弯折时出现死角,进一步地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并且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最大厚度小于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最大厚度,支撑块对弯折区增加的厚度比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弯折区的厚度过厚导致弯折区的弯折半径太大,降低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同时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部分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绑定区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其他部分的厚度。可以在降低弯折区弯折难度的基础上实现支撑块对弯折区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一区域和绑定区对弯折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弯折区的出现扭曲弯折,避免走线断裂。

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绑定区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所述绑定区的所述支撑块的最小厚度。既能避免弯折区弯折难度增大,又可以保证支撑块的支撑和固定作用。

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所述绑定区的所述支撑块的最小厚度。从而实现支撑块对弯折区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避免弯折区的厚度过大造成弯折困难,而且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厚度足够替代现有技术中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垂直于所述基板的厚度逐渐增大;或者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的厚度呈波浪形变化。

具体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撑块的最小厚度的范围为5-30微米。可以在降低弯折区弯折时的弯折难度的同时实现支撑块对弯折区的支撑和固定作用。

具体地,位于所述绑定区的所述支撑块至少部分等厚。通过设置绑定区内的支撑块包括等厚部分,通过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等厚部分形成的平面与基板的第二表面贴合,可以实现对弯折区的固定。

具体地,所述基板还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绑定区的一侧;

对应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弯折区弯折后,位于所述绑定区的具有最大厚度的所述支撑块抵接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通过在第一区域设置支撑层,可以对显示面板的第一区域起到支撑作用。

具体地,所述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绑定区与所述第一区域平行设置。可以使得弯折区的弯折形状呈半圆弧形,有效避免死折的出现。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弯折区背离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块,增加了弯折区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弯折区耐扭曲应力的能力,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而且支撑块还设置于绑定区,支撑块将弯折区和绑定区连接为一个整体,对弯折区和绑定区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同时避免弯折区弯折时出现死角,进一步地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并且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最大厚度小于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支撑块对弯折区增加的厚度比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弯折区的厚度过厚导致弯折区的弯折半径太大,降低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同时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部分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将绑定区弯折到显示面板背面的弯折技术是全屏无边框显示面板采用的核心技术。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和绑定区,弯折区位于显示区和绑定区之间。弯折区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走线。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需要设置弯折区的r角(即弯折区的弯折半径)尽可能的小,从而可以减小弯折区占用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弯折区的r角以及减小弯折区弯折时走线所受的应力,对弯折区进行减薄处理,即去掉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无机层。此时弯折区的厚度小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厚度,并且弯折区的基板一般采用质地较软的pi材料,因此在弯折区进行弯折时,弯折区受到与弯折区相连的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导致弯折区的出现扭曲弯折等现象,造成走线断裂。尤其当弯折区的面积比较大时,弯折区的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比较大,并且应力方向不同,更容易出现扭曲弯折等现象。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基板包括绑定区,以及连接绑定区的弯折区;还包括对应弯折区和绑定区设置的支撑块;支撑块设置于基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大于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

具体地,支撑块设置于基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因此支撑块的厚度指支撑块远离基板的表面到基板的垂直距离,即支撑块垂直于基板的厚度。在弯折区弯折后,弯折区可以形成容纳槽,支撑块可以部分设置在弯折区弯折形成的容纳槽内,并延伸至绑定区,使支撑块对弯折区起到支撑作用。而且,支撑块与弯折区和绑定区的相对位置固定,防止支撑块因外力等作用与弯折区和绑定区脱离,从而实现支撑块更好地支撑弯折区。并且,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大于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使得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厚度足够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本实施例通过在弯折区基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块,增加了弯折区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弯折区耐扭曲应力的能力,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而且支撑块还设置于绑定区,支撑块将弯折区和绑定区连接为一个整体,对弯折区和绑定区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同时避免弯折区弯折时出现死角,进一步地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并且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小于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支撑块对弯折区增加的厚度比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弯折区的厚度过厚导致弯折区的弯折半径太大,降低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同时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部分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可以包括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也可以部分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区。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和支撑块20,基板10包括显示区11和显示区11外围的非显示区12,绑定区14位于非显示区12内,弯折区13位于显示区11和绑定区14之间;弯折区13弯曲后,形成如图3所示的弯折显示面板。

支撑块20设置在弯折区13和绑定区14,且设置于弯折区13的弯曲内侧。例如,基板10包括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弯折区13向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方向弯折,则支撑块20设置于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继续参考图2和图3,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大于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块20包括位于绑定区14的第一部分2021和位于弯折区13的第二部分2022,第一部分2021的最大厚度d大于第二部分2022的最大厚度d’。一方面,支撑块20对弯折区13起到一定的增厚作用,提高弯折区13耐扭曲应力的能力,避免弯折区13受到显示区11和绑定区14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13走线断裂的风险,而且支撑块20延伸至绑定区14,将弯折区13和绑定区14连接为一个整体,对弯折区13和绑定区14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弯折区13受到显示区11和绑定区14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同时避免弯折区13弯折时出现死角,进一步地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13走线断裂的风险,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另外,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d’小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d。因此,支撑块20对弯折区13增加的厚度比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弯折区13的厚度过厚导致弯折区13的弯折半径太大,降低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同时支撑块位于绑定区的部分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弯折区基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支撑块,增加弯折区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弯折区耐扭曲应力的能力,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而且支撑块还设置于绑定区,支撑块将弯折区和绑定区连接为一个整体,对弯折区和绑定区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弯折区受到显示区和绑定区的应力作用造成的扭曲弯折,同时避免弯折区弯折时出现死角,进一步地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并且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小于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的最大厚度,支撑块对弯折区增加的厚度比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弯折区的厚度过厚导致弯折区的弯折半径太大,降低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同时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部分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垫高块,避免了另外设置垫高块,因此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如图4所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位于弯折区13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对应第一区域设置有支撑层15,支撑层15设置于基板10背离显示面的一侧,弯折区13弯折后,位于绑定区14的具有最大厚度的支撑块20抵接支撑层15背离基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基板10包括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第一表面101可以是显示面。弯折区13向背离显示面的一侧弯折时,即向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方向弯折,支撑块20设置在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通过在第一区域设置支撑层15,可以对显示面板的第一区域起到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弯折区13只包括非显示区12时,第一区域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当弯折区13部分包括显示区11时,第一区域为显示面板的部分显示区11。

当弯折区13弯折后,绑定区14与第一区域平行设置。

具体地,当弯折区13弯折后,绑定区14与第一区域平行设置,使得弯折区13弯折180度,同时弯折区13的首端和末端的垂直距离为弯折区13的弯折半径的两倍,使得弯折区13的弯折形状呈半圆弧形,可有效避免死折的出现。示例性地,当显示面板包括支撑层15时,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抵接在支撑层15上,此时弯折区13的首端和末端的垂直距离为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垂直于基板10的最大厚度和支撑层15沿垂直于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厚度的和。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撑层15的厚度确定后,可以根据对r角的要求改变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当要求弯折区13占用显示面板的边框比较宽时,即对r角的要求比较低,r角可以设置的比较大时,可以设置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比较大,对应的r角比较大。当要求弯折区13占用显示面板的边框比较窄时,即对r角的要求比较高,要求r角比较小时,可以设置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比较小,对应的r角比较小。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调节弯折区13的弯折半径,以满足对显示面板的不同要求。

另外,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缓冲层16和散热层17。

具体地,缓冲层16用于缓冲显示面板受到的应力作用,用于保护显示面板。缓冲层16可以是泡棉。散热层17用于加快显示面板显示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扩散,以保护显示面板避免温度过高。当显示面板包括缓冲层16和散热层17时,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支撑层15沿垂直于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厚度、缓冲层16的厚度和散热层17的厚度的和等于弯折区13的弯折半径的两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和图6,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其他部分的厚度。

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为支撑块20的第一表面201,第一表面201垂直于基板10的长度d1即为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当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其他部分的厚度时,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为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

由于第一表面201位于弯折的起始位置,该处支撑块20的厚度过厚,一方面会增大弯折区13的弯折难度,另一方面支撑块20可能会与第一区域中设置于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的其他结构发生抵触,进一步增大弯折难度。例如图4中的支撑层15和图5中的缓冲层16和散热层17。通过设置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其他部分的厚度,即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为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可以在降低弯折区13弯折难度的基础上提高支撑块20对弯折区13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一区域和绑定区14对弯折区13的应力作用造成的弯折区13出现扭曲弯折,避免走线断裂。

示例性地,结合图4和图6,当显示面板包括支撑层15时,如果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过大,在弯折区13弯折时,第一表面201与支撑层15抵触,弯折区13与支撑层15之间存在抵触力。弯折的角度越大,抵触力越大,从而增加了弯折区13的弯折难度。因此,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不能过大。同时,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不能太小,避免支撑块20不能有效的对弯折区13实现支撑和固定作用,因此可以设置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的范围为5-30微米,既能避免弯折区13弯折难度增大,又可以保证支撑块20的支撑和固定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等于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时,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20可以设置为等厚形式,此时同样可以实现对弯折区的支撑及固定作用。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

具体地,当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太厚时,容易造成弯折区13弯折困难,因此可以设置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而且,在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不等厚时,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可以设置为最小,即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小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既能避免弯折区13弯折难度增大,又可以保证支撑块20的支撑和固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为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此时可以实现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绑定区14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

优选地,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

具体地,通过设置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最小厚度,可以保证通过设置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厚度。此时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厚度。从而实现支撑块20对弯折区13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避免弯折区13的厚度过大造成弯折困难,而且位于绑定区14的支撑块20的厚度足够替代现有技术中垫高块,在贴合时无需对位,降低了贴合难度。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沿弯折区指向绑定区的方向,位于弯折区的支撑块垂直于基板的厚度逐渐增大。

具体地,沿弯折区指向绑定区的方向,支撑块与显示区中设置于第二表面的其他结构发生抵触的概率越来越小,因此可以设置沿弯折区指向绑定区的方向,支撑块的厚度可以逐渐增大,使支撑块的厚度越来越厚,既可以避免与显示区中设置于第二表面的其他结构发生抵触,增加弯折区弯折的难度,又可以更多的增加支撑块的厚度,提高支撑块对弯折区的支撑作用。另外,通过设置沿弯折区指向绑定区的方向,支撑块的厚度逐渐增大,可以降低支撑块在弯折区的厚度与支撑块在绑定区的厚度之差,从而避免支撑块的第四表面在弯折区和绑定区的交界处出现死折,降低弯折区和绑定区的交界处的应力集中。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6,沿弯折区13指向绑定区14的方向a,支撑块20的厚度连续性增大。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可以如图6所示的凹形曲线,还可以为凸形曲线,本发明对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连续性增大的方式不做限定。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沿弯折区13指向绑定区14的方向a,支撑块20的厚度阶跃式增大。

具体地,沿弯折区13指向绑定区14的方向a,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可以由台阶式表面组成。本发明对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的台阶数量、相邻台阶的相差高度等均不做限定。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沿弯折区13指向绑定区14的方向a,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呈波浪形趋势变化。

具体地,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波浪式变化。即位于弯折区13的支撑块20的厚度波浪趋势变化,并且波浪顶点处支撑块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弯折半径的一半,避免支撑块20的厚度太薄对弯折区没有明显的支撑和固定作用,或者太厚造成弯折区过厚使弯折区弯折时形成的弯折半径大。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至少部分等厚。

具体地,如图6至图9,沿弯折区指向绑定区的方向a,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20的厚度先增大后不变。即在绑定区内,沿弯折区指向绑定区的方向a,支撑块20的厚度先增大后不变。绑定区内的支撑块20包括等厚部分,通过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20的等厚部分形成的平面与基板的第二表面贴合,可以实现对弯折区的固定。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20的厚度为固定值,即位于绑定区的支撑块20等厚。此时支撑块20既可以支撑和固定弯折区,不影响弯折区的弯折,又可以增加支撑块20与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更好的固定支撑块20,进而可以更好的固定弯折区的弯折。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块采用的材料为有机材料。通过设置为有机材料,可以更好的缓解弯折区弯折时的应力,从而可以降低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例如,支撑块可以采用pi材料。

而且,支撑块可以采用涂胶的方式形成,即可以在基板的第二表面的非显示区内涂胶,使胶体形成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块的形状。或者,支撑块可以采用有机材料单独形成。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粘贴的方式贴到基板的第二表面的非显示区。当基板的第二表面的显示区还具有其他结构时,支撑块可以在贴合其他结构时一起贴到非显示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可以为任意涉及弯折区的显示面板,示例性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面板或拉伸oled显示面板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显示装置810包括本发明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811。

显示装置810可以是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