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5136发布日期:2019-03-15 19:0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一般将背光模组中的扩散膜位于背光源上的部分做厚,以填充背光源与显示模组之间的间隙,但是这种方法,在背光源发光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间隙内的扩散膜传递至显示模组的显示屏,导致显示屏温度变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背光源,包括柔性电路板及灯源,所述灯源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扩散膜,包括扩散本体及第一填充主体,所述扩散主体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与所述导光板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填充主体在所述扩散主体朝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与所述扩散主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所述扩散主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所述扩散主体的方向上不凸出于所述灯源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以在所述灯源朝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形成发热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背光源,包括柔性电路板及灯源,所述灯源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扩散膜,包括扩散本体及第一填充主体,所述扩散主体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与所述导光板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填充主体在所述扩散主体朝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与所述扩散主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所述扩散主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所述扩散主体的方向上不凸出于所述灯源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以在所述灯源朝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形成发热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将将扩散膜的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扩散主体的一侧,在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扩散主体的方向上不凸出于灯源靠近导光板的一侧,以在灯源朝向出光面的一侧形成发热空间,从而使得灯源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发热空间中的空气传递,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通过扩散膜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传递介质,降低了传递的热量及传递热量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显示模组的温度,防止显示模组中显示屏的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扩散主体与灯源装配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扩散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扩散膜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扩散膜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背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10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包括导光板11、背光源12及扩散膜13。

导光板11是利用光学级的亚克力或聚碳酸脂板材,然后用具有极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高科技材料,在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材底面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UV网版印刷技术印上导光点。利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吸取从灯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表面的停留,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正面射出,从而使得从灯条的线光源转换为面光源。

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2是图1中导光板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光板11包括入光面111及出光面112,可以理解的,入光面111为导光板11接收光线的一面,以使得导光板11形成面光源,出光面112为导光板11发出光线的一面。

可选的,出光面112上为V-Cut结构,该V-Cut结构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条状单元1121,且该V-Cut结构在垂直于出光面112上的投影可为锯齿形,当光线经过V-Cut结构时,一部分穿出V-Cut结构并发生折射,向法线方向聚拢,被V-Cut结构由边缘方向导向视向方向,从而增加了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2视向方向的光线,提高了光源利用率,另一部分被反射回导光板11内,减少了光能的损失,提高了光源利用率。

可选的,导光板11远离出光面112的底面具有多个网点1131,可采用撞点加工形成表面光滑度较高的网点1131,以将更多反射回导光板11的光线发射至出光面112,减少射出导光板11的光线,进而提高光源利用率。

背光源12包括柔性电路板121及灯源122,灯源122设置于柔性电路板121上且位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的一侧,以使得柔性电路板121为灯源122供电时,灯源122通过入光面111向导光板11发射光线。

可选的,灯源122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

扩散膜13包括扩散主体13a及第一填充主体13b,扩散主体13a在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2的一侧与导光板11层叠设置,以对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2发出的光进行光学扩散,第一填充主体13b在扩散主体13a朝向入光面111的一侧与扩散主体13a连接。

可以理解的,扩散主体13a与第一填充主体13b为一体结构。

可选的,扩散膜13的材质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其中,第一填充主体13b在远离导光板11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扩散主体13a的高度,以填充导光板11位于出光面112一侧的间隙。

共同参阅图1及图3,图3是图1中扩散主体13b与灯源122装配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填充主体13b远离扩散主体13a的一侧,在第一填充主体13b远离扩散主体13a的方向上不凸出于灯源122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也即第一填充主体13b远离扩散主体13a的一侧如图1所示的与灯源122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平齐,或如图3所述的与灯源122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在灯源122朝向出光面112的一侧形成发热空间101,以使得灯源12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发热空间101中的空气传递,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通过扩散膜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传递介质,降低了传递的热量及传递热量的速度。

可选的,为了减少导光板11的漏光情况,如图3所示,第一填充主体13b远离扩散主体13a的一侧与导光板11靠近灯源122的一侧平齐。

共同参阅图4及图5,图4是图1中扩散膜1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扩散膜13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扩散膜13还包括第二填充主体13c,第二填充主体13c在第一填充主体13b远离扩散主体13a的一侧与第一填充主体13b连接并设置于发热空间101内,以填充发热空间101,从而增加填充体积。

可选的,第二填充主体13c在远离导光板11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扩散主体13a,且第二填充主体13c与第一填充主体13b在远离导光板11的方向上的高度相同。

可以理解的,第二填充主体13c与第一填充主体13b及扩散主体13a为一体结构。

可选的,第二填充主体13c远离第一填充主体13b的一侧,与灯源122远离导光板11的一侧平齐或凸出于灯源122远离导光板11的一侧,以增加第二填充部13c在发热空间101内的填充体积。

进一步的,第二填充主体13c设有与发热空间101连通且贯穿第二填充主体13c的散热空间102,以使得灯源122工作时产生于发热空间101的热量通过散热空间102中的空气传递。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可选的,散热空间102靠近第一填充主体13b的一侧在第二填充主体13c远离第一填充主体13b的方向上,与所述灯源122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平齐或凸出于灯源122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以使得第二填充主体13c封盖灯源122与导光板11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灯源122发光时,从灯源122与导光板11之间的间隙漏出的光被第二填充部13c阻挡,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参阅图6,图6是图4中扩散膜13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第二填充主体13c包括多个填充部131,多个填充部131间隔设置以形成多个散热空间102。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共同参阅图1及图7,图7是图1中背框14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背框14,背框14包括底壁141及侧壁142,底壁141与侧壁142连接以形成一容置空间103,导光板11及背光源12设置于容置空间103内。

其中,背光源12中的柔性电路板121设置于底壁141上且粘接于底壁141。

可选的,柔性电路板121与导光板11部分层叠,也即柔性电路板121远离侧壁142的一侧凸出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从而增加柔性电路板121与底壁141之间的粘接面积,进而增加柔性电路板121与底壁141的连接牢固性。

可选的,柔性电路板121与导光板11层叠的部分粘接于导光板11,以在柔性电路板121粘接于底壁141的基础上,将柔性电路板121粘接于导光板11,从而进一步增加柔性电路板141的连接牢固性。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下增透膜15及上增透膜16,下增透膜15及上增透膜16在扩散膜13远离导光板11的方向上依次层叠设置于扩散主体13a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反射片17,反射片17设置于导光板11靠近底壁141的一侧。

其中,反射片17与柔性电路板121间隔设置。

可选的,反射片17为银色反射片,以增加反射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胶框18,胶框18在背光源12靠近侧壁142的一侧设置于容置空间103内,以填充容置空间103且用于支撑设置于背光模组10上的显示模组。

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20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20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包括显示模组21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

其中,显示模组21与背光模组10层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填充主体13b即填充于显示模组21与背光模组10之间的间隙内,以提高电子设备20的结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将扩散膜的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扩散主体的一侧,在第一填充主体远离扩散主体的方向上不凸出于灯源靠近导光板的一侧,以在灯源朝向出光面的一侧形成发热空间,从而使得灯源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发热空间中的空气传递,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通过扩散膜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传递介质,降低了传递的热量及传递热量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显示模组的温度,防止显示模组中显示屏的温度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