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多功能教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05225发布日期:2021-09-18 03:37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力学多功能教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力学多功能教具,属于中学力学教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中学力学教学中一般使用板书书写或画图示意力学原理和力学结果,学生一般很难明白其意义,教学过程困难,现有的教具不能够全面演示清楚力学原理和力学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力学多功能教具,该力学多功能教具可以自由组合,并能将已有的实验进行改进,使用方便。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力学多功能教具结构为:立板直角连接底板,立板上端安有连接杆,连接杆前端设有挂吊,立板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卡口、下卡口和底卡口,底卡口上端设有滑轮一,下卡口插接短斜板,短斜板下端卡接在底板上的平卡口内,底板后端设有挡块,底板上端设有弧形滑道;上卡口插接长斜板,长斜板下端卡接在平卡口内;立板直角连接直行滑道底板,直行滑道底板上端设有直行滑道,直行滑道底板一端安有滑轮二,挂吊下端安有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下端的钩子连接绳索,绳索通过滑轮一连接木块一,木块一放置在长车上端,长车另一端的钩子通过绳索穿过滑轮二;长底板上端为直行滑道,两端分别设有挡块,挡块外侧端分别安有滑轮三和滑轮四,长车安放在长底板上端,长车两端分别连接绳索,绳索连接钩码;短直板为一面带有滑道一面为平面的直板;短直板下端垫有垫块,短直板中间和末端分别设有第一金属档片和第二金属挡片;短直板翻转平面朝上,木块二放置在上面,木块二上端放有砝码,木块二一端连接绳索,绳索连接弹簧测力计。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可以完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二力平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改进,简单易懂。
附图说明
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7.图1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短斜板结构图。
8.图2是图1右视图。
9.图3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长斜板结构图。
10.图4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测试摩擦力改进实验结构图。
11.图5是图4右视图。
12.图6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长车结构图。
13.图7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短直板结构图。
14.图8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短直板测速示意图。
15.图9是本实用新型力学多功能教具短直板测量摩擦力示意图。
16.图中1、连接杆,2、挂吊,3、立板,4、上卡口,5、下卡口,6、滑轮一,7、底卡口,8、短斜板,9、平卡口,10、底板,11、挡块,12、弧形滑道,13、长斜板,14、弹簧测力计,15、绳索,16、木块一,17、滑轮二,18、直行滑道底板,19、直行滑道,20、滑轮三,21、长车,22、滑轮四,23、长底板,24、钩码,25、短直板,26、滑道,27、短车,28、第一金属档片,29、第二金属挡片,30、垫块,31、木块二,32、砝码。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图9所示,力学多功能教具结构为:立板3直角连接底板10,立板3上端安有连接杆1,连接杆1前端设有挂吊2,立板3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卡口4、下卡口5和底卡口7,底卡口7上端设有滑轮一6,下卡口5插接短斜板8,短斜板8下端卡接在底板10上的平卡口9内,底板10后端设有挡块11,底板10上端设有弧形滑道12;上卡口4插接长斜板13,长斜板13下端卡接在平卡口内;立板3直角连接直行滑道底板18,直行滑道底板18上端设有直行滑道19,直行滑道底板18一端安有滑轮二17,挂吊2下端安有弹簧测力计14,弹簧测力计14下端的钩子连接绳索15,绳索15通过滑轮一6连接木块一16,木块一16放置在长车上端,长车另一端的钩子通过绳索穿过滑轮二17;长底板23上端为直行滑道,两端分别设有挡块,挡块外侧端分别安有滑轮三20和滑轮四22,长车21安放在长底板23上端,长车21两端分别连接绳索,绳索连接钩码24;短直板25为一面带有滑道26一面为平面的直板;短直板25下端垫有垫块30,短直板25中间和末端分别设有第一金属档片28和第二金属挡片29;短直板25翻转平面朝上,木块二31放置在上面,木块二31上端放有砝码32,木块二31一端连接绳索,绳索连接弹簧测力计。
18.教学实验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请参阅图1,短斜板8安装在立板3和底板10之间组成一个斜面,分别在底板10上铺上毛巾、棉布,使底板10的粗糙度不同,每次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滚动,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最后底板10上不铺任何物体,小球在其较光滑面上滚动很远,为进一步推理牛顿第一定律做好铺垫。
19.教学实验2,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请参阅图1,短斜板8安装在立板3和底板10之间组成一个斜面,使用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静止滑下,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更换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球运动距离的远近,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请参阅图3,长斜板13安装在立板3和底板10之间组成一个斜面,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寻找普遍规律。
20.教学实验3,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进实验;请参阅图4、图5,立板3直角连接直行滑道底板19,将长车放在直行滑道底板19上,木块一16置于长车上,连接弹簧测力计14的绳索一端通过滑轮一6连接在木块一16上,只需拉动长车,弹簧测力计14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1.教学实验4,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参阅图6,将绳索挂在长车22或短车25两端,绳索分别跨过滑轮三21和滑轮四23,绳索两端上挂相同钩码和不同钩码时,观察小车运动
情况,探究二力平衡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将短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时将木块换成小车,且放在较光滑的水平长车上,减小的摩擦对本实验的影响。
22.教学实验5,实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参阅图8,先将第一金属档片28安装在短直板25中间,短车27从斜面顶端沿着滑道26静止滑下,测量短车27运动的路程和从计时开始到听到撞击第一金属挡片28时的时间,计算短车27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再将第二金属挡片29放置在短直板25尾端,短车27仍从斜面顶端沿着滑道26静止滑下,测量短车27运动的路程和从计时开始到听到撞击第二金属挡片29时的时间,计算短车27全程的平均速度。小车沿着滑道直线运动,不会偏离,使实验效果更好。
23.教学实验6,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请参阅图9,首先将短直板25平面朝上平放,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二31,使它沿水平在短直板25上匀速运动,从而测出木块二31与短直板25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对比两次实验;
24.第二次在木块二31上放置砝码32,改变木块二31对短直板25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第三次在第二次实验的基础上,改变短直板25的表面粗糙度,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对比后两次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