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电模块、放电模组与显示屏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51711发布日期:2022-04-22 06:1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电模块、放电模组与显示屏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led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放电模块、放电模组与显示屏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2.led显示屏的行扫电路,为逐行打开,即当其切换至下一行时,上一行的mos管会进行关断操作。而由于上一行在开启时,会给上一行的寄生电容充电,因而,在关断时,该寄生电容上的电荷则会走向相应行的led灯珠,此时,如果电荷积累量大,则会导致该led灯珠产生微导通/导通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鬼影现象。
3.为了解决上述的鬼影现象,即解决行线上的寄生电容对led灯珠进行充电的问题,需要对行线的寄生电容进行放电操作,以切断其对led灯珠的充电回路。现有的技术方案主要采用被动放电方式来解决上述的鬼影现象,即通过等待一定时间过后,来使得显示屏的电荷慢慢释放到地,可见,这种被动放电方式会增加led显示屏的不显示时间,导致显示屏整体的全局时钟频率过高、显示时间过短,进而影响显示屏的刷新率,同时,由于显示屏整体的全局时钟频率过高,亦可能会导致高频噪声、串扰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放电模块、放电模组与显示屏驱动电路,其旨在解决现有显示屏采用被动放电方式解决鬼影现象存在种种不足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电模块,所述放电模块包括二极管与三极管,所述二极管位于行线的主干道上,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的正极所在一侧的所述行线的主干道上,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在一侧的所述行线的主干道上,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6.可选地,所述放电模块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串联在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上。
7.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放电模组,所述放电模组包括两上述的放电模块,一所述放电模块为第一放电模块,另一所述放电模块为第二放电模块,所述第一放电模块位于所述行线上的led灯珠的左侧,所述第二放电模块位于所述行线上的led灯珠的右侧。
8.可选地,所述第一放电模块的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行线上的led灯珠。
9.可选地,所述第二放电模块的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行线上的led灯珠。
10.可选地,所述放电模组还包括采样比较选通模块,配置为当前行线关闭时,在所述行线的两端分别进行电压采样,以分别得到左侧采样电压与右侧采样电压后,对所述左侧采样电压与所述右侧采样电压进行大小比较,并在所述左侧采样电压大于所述右侧采样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及在所述右侧采样电压大于所述左侧采样电压时,导通第二放电模块。
11.可选地,所述采样比较选通模块包括采样比较单元、第一选通单元与第二选通单元,其中,所述采样比较单元,配置为当前行线关闭时,在所述行线的两端分别进行电压采样,以分别得到左侧采样电压与右侧采样电压后,对所述左侧采样电压与所述右侧采样电压进行大小比较,并输出相应的比较结果;第一选通单元,配置为所述采样单元输出的比较结果为所述左侧采样电压大于所述右侧采样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一放电模块;第二选通单元,配置为所述采样单元输出的比较结果为所述右侧采样电压大于所述左侧采样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二放电模块。
12.可选地,所述采样比较单元为电压比较器,所述电压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接入所述左侧采样电压,所述电压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接入所述右侧采样电压。
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选通单元为nmos管,所述第二选通单元为pmos管,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pmos管的栅极,所述nmos管的漏极接所述左侧采样电压,所述nmos管的源极接所述第一放电模块的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pmos管的源极接所述右侧采样电压,所述pmos管的漏极接所述第二放电模块的所述三极管的基极。
14.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屏驱动电路包括若干上述的放电模组。
15.本技术提供的放电模块、放电模组与显示屏驱动电路,其放电模块包括二极管与三极管,二极管位于行线的主干道上,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二极管的正极所在一侧的行线的主干道上,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到二极管的负极所在一侧的行线的主干道上,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这样一来,由于二极管导通特性为单向导通特性,本放电模块通过在行线的主干道上增加二极管的方式,能在当前行线关闭时,从主干道上阻止了行线上的寄生电容对行线上的led灯珠进行放电的情况,同时,由于行线上的寄生电容上的电压比行线上的led灯珠上的电压大,利用三极管的导通特性,对行线上的寄生电容形成放电回路,可主动将多余的电荷快速释放到地,而不经过行线上的led灯珠,以有效解决显示屏的鬼影现象,且这种主动放电方式能有效减少消鬼影时间,增加显示屏的显示时间,提升显示屏的刷新率。可见,本技术方案,其可有效解决现有显示屏采用被动放电方式解决鬼影现象存在种种不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放电模块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放电模块的使用说明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屏驱动电路的局部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
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放电模块,该放电模块包括二极管d1与三极管q1,其中,二极管d1位于行线的主干道10上,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到二极管d1的正极所在一侧的行线的主干道10上,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到二极管d1的负极所在一侧的行线的主干道10上,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
2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放电模块还包括限流电阻r1,限流电阻r1串联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上,以防止电路中的电流过大,造成器件的损坏。
24.如图2所示,行线之间平行走线就会形成一个跟电容器一样的两个平行电势板,进而耦合寄生电容。图1所示的放电模块主要针对行线在行线上的led灯珠l1左侧耦合形成的寄生电容c1的放电处理。此时,行线的主干道10上的二极管d1正极相当于与行线上的led灯珠l1连接,行线的主干道10上的二极管d1负极相当于与行线上形成的寄生电容c1连接。这样一来,当前行线关闭时,由于二极管d1的单向导通特性,其能从行线的主干道10上阻止了行线上形成的寄生电容c1对行线上的led灯珠l1进行放电的情况,同时,由于行线上形成的寄生电容c1上的电压比行线上的led灯珠l1上的电压大,利用三极管q1的导通特性(即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上的电压大于三极管q1的基极上的电压时,三极管q1导通),对行线上形成的寄生电容c1形成放电回路,可将多余的电荷由三极管q1的集电极释放到地,而不经过行线上的led灯珠l1,以有效解决显示屏的鬼影现象,且这种主动放电方式能有效减少消鬼影时间,增加显示屏的显示时间,提升显示屏的刷新率。同理,如要针对行线在行线上的led灯珠l2右侧耦合形成的寄生电容的放电处理,只需镜像设置图1所示的放电模块即可,即使得图1所示的二极管d1的正极方向与负极方向对换,同时对应调整三极管q1的位置即可。
25.实施例二
26.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显示屏驱动电路,该显示屏驱动电路1包括若干行线100与若干放电模组200,每一行线100上至少对应设置一放电模组200。一条行线100的寄生电容很多,无法确定数量,并且十分容易耦合,在行线100的末端,甚至是led灯珠(l2、l3、

、ln)的两侧都有可能会形成寄生电容。但归根究底,这些寄生电容相对于行线上的每一led灯珠(l2、l3、

、ln)放电而言,其均能总结为两种位置关系,即一种为行线100上的led灯珠(l2、l3、

、ln)左侧的寄生电容c2,另一种为行线100上的led灯珠(l2、l3、

、ln)右侧的寄生电容c3。因而,本实施例的放电模组200包括两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放电模块,一放电模块为第一放电模块210,另一放电模块为第二放电模块220,第一放电模块210位于行线上的led灯珠(l2、l3、

、ln)的左侧,此时,第一放电模块220的二极管d2的负极相当于与寄生电容c2连接,第一放电模块210的二极管d2的正极相当于与行线上的led灯珠(l2、l3、

、ln)连接,以在寄生电容c2产生的电压高于寄生电容c3产生的电压时,通过第一放电模块210完成行线100上的寄生电容的主动放电操作。第二放电模块220位于行线上的led灯珠(l2、l3、

、ln)的右侧,此时,第二放电模块220的二极管d3的负极相当于与寄生电容c3连接,第二放电模块220的二极管d3的正极相当于与行线上的led灯珠(l2、l3、

、ln)连接,以在寄生电容c3产生的电压高于寄生电容c2产生的电压时,通过第二放电模块220完成行线100上的寄生电容的主动放电操作。
27.这是因为,如图2所示,在行线100关闭时,可能会有寄生电容c2到行线上的led灯
珠(l2、l3、

、ln)的放电路径,亦可能会有寄生电容c3到行线上的led灯珠(l2、l3、

、ln)的放电路径,因此我们针对两种放电路径,可以在行线100上的两端增设采集点,进行电压采样,以分别得到左侧采样电压vl与右侧采样电压vr后进行电压大小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比较结果选通不同的导通路径对应的放电模块(第一放电模块210或第二放电模块220),以提升其主动放电的效果。
28.在一些示例中,为实现上述目的,如图2所示,本放电模组200还包括采样比较选通模块230,其配置为当前行线关闭时,在行线100的两端分别进行电压采样,以分别得到左侧采样电压vl与右侧采样电压vr后,对左侧采样电压vl与右侧采样电压vr进行大小比较,并在左侧采样电压vl大于右侧采样电压vr时,导通第一放电模块210,及在右侧采样电压vr大于左侧采样电压vl时,导通第二放电模块220。
29.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采样比较选通模块220具体可包括采样比较单元、第一选通单元与第二选通单元,其中,采样比较单元配置为当前行线关闭时,在行线的两端分别进行电压采样,以分别得到左侧采样电压vl与右侧采样电压vr后,对左侧采样电压vl与右侧采样电压vr进行大小比较,并输出相应的比较结果。第一选通单元配置为采样单元输出的比较结果为左侧采样电压vl大于右侧采样电压vr时,导通第一放电模块210。第二选通单元配置为采样单元输出的比较结果为右侧采样电压vr大于左侧采样电压vl时,导通第二放电模块220。具体地,如图2所示,采样比较单元为电压比较器v1,电压比较器v1的同向输入端接入左侧采样电压vl,电压比较器v1的反向输入端接入右侧采样电压vr。第一选通单元为nmos管n1,第二选通单元为pmos管p1,电压比较器v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nmos管n1的栅极与pmos管p1的栅极,nmos管n1的漏极接左侧采样电压vl,nmos管n1的源极接第一放电模块210的三极管q2的基极,pmos管p1的源极接右侧采样电压vr,pmos管p1的漏极接第二放电模块220的三极管q3的基极。。这样一来,当左侧采样电压vl大于右侧采样电压vr时,电压比较器v1输出高电平,nmos管n1导通第一放电模块210,经第一放电模块210的三极管q2进行放电操作。而当右侧采样电压vr大于左侧采样电压vl时,电压比较器v1输出低电平,pmos管p1导通第二放电模块220,经第二放电模块220的三极管q3进行放电操作。这样一来,不同放电路径的寄生电容上电压分别通过相应的放电模块(第一放电模块210或第二放电模块220)进行主动放电,可有效提升其主动放电的效果。
3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放电模块、放电模组与显示屏驱动电路,其放电模块包括二极管与三极管,二极管位于行线的主干道上,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到二极管的正极所在一侧的行线的主干道上,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到二极管的负极所在一侧的行线的主干道上,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这样一来,由于二极管导通特性为单向导通特性,本放电模块通过在行线的主干道上增加二极管的方式,能在当前行线关闭时,从主干道上阻止了行线上的寄生电容对行线上的led灯珠进行放电的情况,同时,由于行线上的寄生电容上的电压比行线上的led灯珠上的电压大,利用三极管的导通特性,对行线上的寄生电容形成放电回路,可主动将多余的电荷快速释放到地,而不经过行线上的led灯珠,以有效解决显示屏的鬼影现象,且这种主动放电方式能有效减少消鬼影时间,增加显示屏的显示时间,提升显示屏的刷新率。可见,本技术方案,其可有效解决现有显示屏采用被动放电方式解决鬼影现象存在种种不足的技术问题。
31.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
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