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温度变色的装饰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7002发布日期:2018-10-02 19:39阅读:15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饰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温度变色的装饰膜。



背景技术:

装饰膜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其美观实用。很多产品上都贴覆有装饰膜,装饰膜美观实用,能够给产品提供保护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美化装饰产品。而装饰膜其仅仅是作为装饰、保护作用的外贴膜使用,由于是结构组成的局限其功能没有得到更宽泛的扩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温度变色的装饰膜,其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装饰效果好,不同季节的不同温度环境下,涂装在膜上的温变涂层变化成不同的色彩,让风格不断地具有新鲜感,也可以应用于人体感温的系列产品,也可做防伪设计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随温度变色的装饰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紧密贴合在一起的面膜层、温变层、印刷层、胶粘层和底膜层,所述温变层是设置在面膜层与印刷层之间的一层随温度变色的涂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随温度变色的涂层中采用的是液晶温变油墨或者微胶囊温变油墨。液晶温变油墨即油墨内具有感温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是一种结晶性能的化合物,油墨内的结晶性能的化合物在微弱电流和温度的影响下,因晶格发生变化而显示出明暗图案与色彩。用这种油墨印刷的标签和包装可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反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随温度变色的涂层内密布有微胶囊,所述微胶囊内部填充有感温变色颜料。微胶囊呈圆球状,微胶囊平均直径为2~7微米,微胶囊其内部是感温变色颜料,微胶囊的囊壁厚约0.2~0.5微米。微胶囊囊壁是一种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感温变色颜料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可以利用油墨制作技术,把这种具有随温度变色功能的微胶囊制作成微胶囊温变油墨。即微胶囊温变油墨是油墨内密布微胶囊,微胶囊内包裹螺环类可逆热色性化合物、含有-CH=CH-的多芳环的可逆热色性有机物、Schiff可逆热色性有机物、或通过电子转移表现出可逆热色性的有机物。

液晶温变油墨中的感温变色颜料大多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状态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胶粘层所采用的胶粘剂是PU类胶粘剂。PU类胶粘剂经过12小时熟化,将达到最高剥离和耐水功能。胶粘剂可使用溶剂型胶粘剂、无溶剂型胶粘剂、水性胶粘剂等。涂布胶粘剂的工艺包括网辊涂布、刮刀涂布、多辊涂布、挤压涂布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印刷层由一层以上的PET层构成,各PET层的一侧或两侧表面上附着有油墨层,油墨层中的油墨是通过印刷的方式印刷在PET层的表面。PET层的印刷有油墨层的印刷面要达到48以上达因处理度,才保证油墨附着力,一般采用电晕处理办法。化学涂层也有利于油墨附着。另外由于PET是弱极性材料,UV树脂交联度高,润湿性差,化学涂层处理的PET,将大大提高UV树脂的附着力。优选地PET层选用电晕处理、化学涂层处理或两者同时使用的聚酯膜。印刷层上的油墨层是采用油墨直接印刷在PET层侧表面上,以展现丰富图案,印刷层一般由多个色层叠印完成。油墨层采用的油墨包括色墨与金属色墨,印刷层的印刷工艺有凹印、网纹辊印刷、圆网印刷、柔版印刷等,图案通过分色、雕版,制成版辊,再把油墨通过版辊网穴转移到PET层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光线阻隔层,光线阻隔层紧密贴合在印刷层下表面。光线阻隔层具有阻隔光线功能,光线阻隔层是采用金属油墨印刷在刷层下表面或采用电镀着色镀到印刷层下表面。光线阻隔层通常展现强烈的金属光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底膜层使用对人体亲和、环境友好的材料制作,可避免利用PVC,无毒、更环保。底膜层其材料包括PET、高分子、PU粘合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由于本实用新型其所述温变层是设置在面膜层与印刷层之间的一层随温度变色的涂层,其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装饰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微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是面膜层,2、温变层,3是印刷层,4是光线阻隔层,5、胶粘层,6是底膜层,7是微胶囊,8是感温变色颜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阅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温度变色的装饰膜,包括依次紧密贴合在一起的面膜层1、温变层2、印刷层3、光线阻隔层4、胶粘层5和底膜层6,所述温变层2是设置在面膜层1与印刷层3之间的一层随温度变色的涂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随温度变色的涂层中可以采用液晶温变油墨或者微胶囊温变油墨,这些温变颜料均采用微胶囊工艺制作。其中液晶油墨内具有结晶性能的化合物,在微弱电流和温度的影响下,因晶格发生变化而显示出明暗图案与色彩。用这种油墨印刷的标签和包装可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反应。

密布有微胶囊的油墨是指在油墨中加入大量的的微胶囊7。参照图2,所述微胶囊7内部填充有感温变色颜料8。微胶囊7呈圆球状,微胶囊7平均直径为2~7微米,微胶囊7其内部是感温变色颜料8,微胶囊7的囊壁厚约0.2~0.5微米。微胶囊囊壁是一种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感温变色颜料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可以利用油墨制作技术,把这种具有随温度变色功能的微胶囊制作成油墨即密布有微胶囊的油墨。目前已有的感温液晶变色颜料大多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状态的颜色变化。感温变色基本颜色:宝蓝,海蓝,深蓝,大红,朱红,玫瑰红,草绿,孔雀绿,墨绿,中绿,橙红,金黄.黑等可调色。感温变色基本温度:-5℃、0℃、5℃、10℃、16℃、21℃、31℃、33℃、38℃、43℃、45℃、50℃、65℃、70℃、78℃。感温变色可随温度的上升、下降而反复变换颜色。感温变色颜料是颗粒状,粒径在1~10UM之间,可以具有耐高温、抗氧化等特性。而微胶囊温变油墨是微胶囊包裹螺环类可逆热色性化合物、含有-CH=CH-的多芳环的可逆热色性有机物、Schiff可逆热色性有机物、或通过电子转移表现出可逆热色性的有机物,这些产品都能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色变。

本实用新型所述胶粘层5所采用的胶粘剂是PU类胶粘剂。PU类胶粘剂经过12小时熟化,将达到最高剥离和耐水功能。胶粘剂可使用溶剂型胶粘剂、无溶剂型胶粘剂、水性胶粘剂等。涂布胶粘剂的工艺包括网辊涂布、刮刀涂布、多辊涂布、挤压涂布等。

所述印刷层3由一层以上的PET层构成,各PET层的一侧或两侧表面上附着有油墨层,油墨层中的油墨是通过印刷的方式印刷在PET层的表面。PET层的印刷有油墨层的印刷面要达到48以上达因处理度,才保证油墨附着力,一般采用电晕处理办法。化学涂层也有利于油墨附着。另外由于PET是弱极性材料,UV树脂交联度高,润湿性差,化学涂层处理的PET,将大大提高UV树脂的附着力。优选地PET层选用电晕处理、化学涂层处理或两者同时使用的聚酯膜。印刷层上的油墨层是采用油墨直接印刷在PET层侧表面上,以展现丰富图案,印刷层一般由多个色层叠印完成。油墨层采用的油墨包括色墨与金属色墨,印刷层的印刷工艺有凹印、网纹辊印刷、圆网印刷、柔版印刷等,图案通过分色、雕版,制成版辊,再把油墨通过版辊网穴转移到PET层上。

光线阻隔层4紧密贴合在印刷层下表面。光线阻隔层具有阻隔光线功能,光线阻隔层是采用金属油墨印刷在刷层下表面或采用电镀着色镀到印刷层下表面。光线阻隔层通常展现强烈的金属光泽。

本实用新型底膜层6使用对人体亲和、环境友好的材料制作,可避免利用PVC,无毒、更环保。底膜层其材料包括PET、高分子、PU粘合剂。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