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分辨率扫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85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分辨率扫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光程变化来提供各种不同放大率与分辨率扫描的图像扫描装置。
一般文件及底片的图像扫描,因所需扫描的范围以及所需的分辨率各不相同,所以有专用的文件扫描器以及底片扫描器,以提供各种不同分辨率的扫描需求。
但一台扫描器上同时可满足低分辨率的扫描需求,与高分辨率的扫描需求,目前产品的设计趋势,因此在现有的设计上,便有提供双分辨率的扫描平台。例如我国专利公告第342158号“双分辨率透射及反射式扫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第391604号“具双分辨率扫描模块的平台式扫描器(一)”实用新型专利、第368240号“具双分辨率扫描模块的平台式扫描器(二)”实用新型专利,即分别揭露利用多组光感测元件与透镜组的配合,来达到具有双分辨率的效果;或利用不同光学路径的反射镜组及透镜组配合遮罩对光线的遮蔽,以进行光路的切换,以达到具有双分辨率的效果。
以上的双分辨率扫描装置的设计,均需利用多组的光感测元件与透镜,对于扫描器的制造成本而言,无疑将大幅度提高;而且,扫描装置的分辨率受到光感测元件与透镜的组数限制,无法直接利用现有的光感测元件及透镜的组数,更进一步地提高扫描的分辨率,因此对于目前扫描器分辨率日益增加的情况而言,此种利用多组光感测元件与透镜配合而构成的双(多)分辨率结构,根本赶不上目前的市场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分辨率扫描装置,其是在成像原理(1p+1q=1f)]]>下,通过光程变化(即p+q的总和变化),以及透镜焦距(f)的匹配,来达到改变图像扫描装置的放大率(M=q/p)与分辨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用以将扫描稿件后所产生的光学图像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所述扫描装置包括有一用以导入图像信息的光线折叠装置,其内设有第一反射镜组,及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组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以使所述图像信息在第一反射镜组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镜组的反射面间反射行进;一最终反射镜组,其内设有至少一用以接收由所述光线折叠装置传出的图像信息的反射镜;一驱动所述最终反射镜组以改变其状态的第一驱动装置;一透镜模块,其接收由最终反射镜组传出的图像信息;以及一光感测元件,其接收穿透过所述透镜模块的图像信息,其中,在所述最终反射镜组受驱动而改变其状态后,会改变所述最终反射镜组与所述光线折叠装置的相对位置,以改变图像信息的总光程。也就是说,在扫描稿件后所得到的图像信息光路中,设置有光线折叠装置以及至少一反射镜,从而利用反射镜的移动或转动,或移动与转动的组合动作,来改变图像信息的反射行进次数,以达到增长光程或缩短光程的目的。
上述图像信息在经光线折叠装置及反射镜反射而到达透镜前的光程限定为物距p,而透镜与光感测元件之间距离限定为像距q;因此在不改变透镜焦距f的情况下,一旦物距p改变,便立即对应改变光感测元件与透镜间的距离,以便物距、像距及焦距三者能获得适当的匹配。
又在不改变像距q的情况下,一旦物距p改变便可立即改变透镜的焦距f,以使物距、像距及焦距三者达到适当的匹配。而上述的透镜可具有双焦功效的透镜模块。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像原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外观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二;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等效设计的结构及成像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之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等效设计的结构及成像示意图。
请参阅
图1所示,原稿1的图像信息透过透镜3而聚焦至感测器2上。此时限定物距p,是指原稿1至透镜3之间的光程。限定像距q,是指透镜3至感测器2之间的光程。限定透镜3的焦距为f,则由光学成像原理可理解到下述公式(1p+1q=1f)]]>,其中,放大率限定为M=q/p,总光程限定为T=p+q。
由上可知,要提高放大率可通过缩短物距p而达成。即可通过缩小总光程T而达成。
例如在缩短物距p的情况下,原稿4(如虚线所示)的图像信息,通过透镜3而聚焦至感测器2上。此时放大率即随着物距的缩短而增大。然而为了符合成像原理,在物距p改变后,原来的像距q也必须微调整成q′,以达到良好的聚焦效果。
此时,物距由p变成p′,且p′<p,而像距也由q变成q′(该像距的变化可由透镜与成像位置的距离变化而达成,且q′近似于q),而新形成的放大率M′(=q′/p′)将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q/p)。
简言之,假设原稿1为8英寸宽,而感测器2中具有9600个感测单元,则将8英寸宽的图像信息记录在9600个感测单元中,即可达到1200dpi的分辨率。若原稿4为4英寸宽,则将4英寸宽的图像信息记录在9600个感测单元中,即可达到2400dpi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原理即是利用调整总光程,以达到增大放大率M与分辨率的效果。其具体实施方式
将说明于下。
如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将外部反射镜移动至光轴上,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一承座11中枢设一光线折叠装置12,以及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装设一组最终反射镜组13。对应最终反射镜组13的光路上,设有一透镜模块14及一光感测元件15。
其中,该光线折叠装置12组合时与承座11紧贴,并以工具将两构件进行焊接(可以采用点焊)固定在一起,或以枢接方式使两构件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光线折叠装置12与承座11已经被焊接住,但是光线折叠装置12与承座11间仍然存在有相对转动的趋势。又该透镜模块14受到驱动装置16(可以是马达或电磁阀等)驱动而沿着图中箭头方向移动。
请参阅图2、图3所示,该光线折叠装置12由一个第一反射镜组21,及一个与该第一反射镜组21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22所构成。该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可以是单片状的平面反射镜,而且第一反射镜组21的反射面23与第二反射镜组22的反射面24相向。
又,最终反射镜组13由一个第一反射镜25及一个第二反射镜26(第一反射镜25及一个第二反射镜26可视为最终反射镜组13)所构成。其中该第一反射镜25配合电磁阀或马达或其他等效机构的驱动(未显示),而可移动地设置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且该第一反射镜25的反射面27朝向光线折叠装置12。又第二反射镜26固定设置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且该第二反射镜26的反射面28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及透镜模块14。
请参阅图3所示,将扫描文件后所产生的光学图像限定为图像信息41,并将该图像信息41引导入射于光线折叠装置12内。该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之间反射行进。
当图像信息41通过光线折叠装置12后,即由固定的第二反射镜26接收,然后再将图像信息41反射出去,而被反射出的图像信息41穿过透镜模块14后,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于此将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的行程,及其经过第二反射镜26到透镜模块14的行程两者的总和限定为物距p,且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间的距离限定为像距q,而透镜模块14所提供的透镜焦距为f。
当光感测元件15中能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1p+1q=1f)]]>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图像信息41是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六次。
请参阅图4,当可动的第一反射镜25移动到第二反射镜26之前,则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行进,并经第一反射镜25予以反射,然后穿过透镜模块14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当光感测元件15中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二次。与图3所揭露的光程比较,图4中的光程显然已在物距上产生显著的变化。
在上述改变物距光程后,为了使图像信息41得以正确地聚焦在光感测元件15上,稍微地调整移动透镜模块14的位置是必要的。而创作人发现像距q的调整非常细微。即,调整后的像距q′几乎近似于原来的像距q。至于像距调整的方式是可再次参阅图2所示,以驱动装置16驱动透镜模块14,使透镜模块14沿着箭头的方向移动。该驱动装置16可以是电磁阀、步进马达、或其他可达成线性驱动功能的元件组合。
由于反射二次的物距p′小于对应于反射六次的物距p,而像距q′近似于像距q。因此,放大率M′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
请见第二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将光线折叠装置中的一片反射镜移至光轴上,如图5所示,由一光线折叠装置12配合一反射镜35,及在对应反射镜35的光路上设有一透镜模块14及一光感测元件15所构成。
该光线折叠装置12包括有一第一反射镜组21,及一个与该第一反射镜组21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22。该第一反射镜组21由多个子反射镜31组成,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子反射镜31可以由驱动装置(未显示)以变化组设位置以及组设角度。
第二反射镜组22同样由多个子反射镜31组成,且该第一反射镜组21中的各子反射镜31的反射面33,与第二反射镜组22的各子反射镜32的反射面34相对。
该反射镜35是设置是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且该反射镜35的反射面36以一定角度对应着光线折叠装置12,以及一透镜模块14。
请参阅图5所示,将扫描文件后所产生的图像信息41引导入射于光线折叠装置12内。该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之间反射行进。当图像信息41通过光线折叠装置12后,即由反射镜35接收然后再将图像信息41反射出去,被反射出的图像信息41穿过透镜模块14后,再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于此将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的行程,及其经过反射镜35到透镜模块14的行程两者的总和限定为物距p,且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间的距离限定为像距q,而透镜模块14所提供的透镜焦距为f。当光感测元件15中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1p+1q=1f)]]>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是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六次。
请参阅图6所示,由驱动装置将第一反射镜组21中的一个子反射镜31位移到反射镜35(子反射镜31与反射镜35可视为最终反射镜组13)之前,且转动子反射镜31,使该子反射镜31的反射面33能以一定的角度对应第一反射镜组21及透镜模块14(本实施例中同时运用了移动与转动二种动作模式)。
此时,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行进后,将由位移后的子反射镜31将图像信息41反射至透镜模块14,并穿过透镜模块14,而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不经由原先固设的反射镜35反射。光感测元件15中要获致清楚图像,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而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四次。
由上可知,对应于反射四次的物距p′小于对应于反射六次的物距p,而像距q′近似于像距q(已于第一实施例中有说明,故不再另述)。因此,放大率M′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而至于像距q的调整方式,也已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有说明,故在此及以下的其他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赘述。
请参见第三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增设额外反射镜以增加调整的设计参数。如图7所示,由一光线折叠装置12配合一组最终反射镜组13,及在对应最终反射镜组13的光路上设有一透镜模块14及一光感测元件15所构成。
该光线折叠装置12由一个第一反射镜组21,及一个与该第一反射镜组21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22所构成。该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可以是单片状的反射平面镜,而且第一反射镜组21的反射面23与第二反射镜组22的反射面24相向。
又,最终反射镜组13由一个第一反射镜组25及一个第二反射镜组26所构成。其中,该第一反射镜25固设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且第一反射镜25的反射面27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第二反射镜26由驱动装置(未显示)的驱动,可移动地组设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且该第二反射镜26的反射面28,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及透镜模块14。上述驱动第二反射镜26移动的驱动装置,可以是电磁阀或马达或其他等效机构。
另一种等效设计,请参阅图9所示,将第一反射镜25固定地组设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侧,与第二反射镜26相邻。且该第一反射镜25的反射面27,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
该第二反射镜26通过驱动装置(未显示)的驱动,而可移动地组设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且该第二反射镜26的反射面28,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及透镜模块14。上述驱动第一反射镜26移动的驱动装置可以是电磁阀或马达或其他等效机构。
请参阅图7所示,将扫描文件后所产生的图像信息41引导入射于光线折叠装置12内。该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之间反射行进。当图像信息41通过光线折叠装置12后,即由第二反射镜26接收,然后再将图像信息41反射出去。被反射出的图像信息41穿过透镜模块14后,再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于此将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的行程,及其经过第二反射镜26到透镜模块14的行程两者的总和限定为物距p,且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间的距离限定为像距q,透镜模块14所提供的透镜焦距为f。当光感测元件15中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1p+1q=1f)]]>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是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六次。
请参阅图8所示,藉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反射镜26使远离光线折叠装置12。此时,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行进后,将先由固定的第一反射镜25接收,然后再反射传到第二反射镜26,接着,图像信息41再反射传到透镜模块14,等穿过透镜模块14后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反射镜26平移后,图7揭示的图像信息41的原光路将不经过第二反射镜26,但图像信息41的另一光路仍可顺利地经过第一反射镜25及第二反射镜26,并将图像信息41反射到透镜模块14,而于光感测元件15处成像。
该光感测元件15中要获致清楚的图像,物距、像距以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而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一次,且在第一反射镜25上反射一次。
由上可知,对应于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一次,及第一反射镜25上反射一次的所造成的物距p′,明显小于对应于反射六次的物距p,而像距q′近似于像距q。因此,放大率M′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
本实施例的好处在于,扫描装置在设计时,即可衡量设计参数而预先固设第一反射镜25,及配设可移动的第二反射镜26,使在提供分辨率由1200dpi调整至1800dpi,或2400dpi,或3600dpi时,具有更大弹性的作法。
请参见第四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增设一片可动反射镜于光线折叠装置中。如
图10所示,其是由一光线折叠装置12配合一组最终反射镜组13,及在对应最终反射镜组13的光路上设有一透镜模块14及一光感测元件15所构成。
该光线折叠装置12由一个第一反射镜组21,及一个与该第一反射镜组21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22所构成。该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可以是单片状的反射平面镜,而且第一反射镜组21的反射面23与第二反射镜组22的反射面24相向。
又最终反射镜组13由一个第一反射镜25及一个第二反射镜26所构成。其中,该第一反射镜25是配合驱动装置(未显示)而可转动地组设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该第二反射镜26固设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一邻侧,并远离第一反射镜25的反射面27。而该第二反射镜26的反射面28,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及透镜模块14。
请参阅
图10所示,将扫描文件后所产生的图像信息41引导入射于光线折叠装置12内。该图像信息41是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之间反射行进。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一反射镜25可转动一个预设角度,使图像信息41由光线折叠装置12行进到第二反射镜26,而不会被第一反射镜25遮到。此时图像信息41由第二反射镜26接收,然后再将图像信息41反射出去。被反射出的图像信息41穿过透镜模块14后,再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于此将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的行程,及其经过第二反射镜26到透镜模块14的行程两者的总和限定为物距p,且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间的距离限定为像距q,而透镜模块14所提供的透镜焦距为f。当光感测元件15中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1p+1q=1f)]]>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六次。
请参阅
图11所示,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反射镜25转动一个角度后,该第一反射镜25的反射面27即以一定的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此时,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行进,并传送到第一反射镜25上,而不传送到第一反射镜25后方的第一反射镜26上。
如此,图像信息41由第一反射镜25反射至透镜模块14,等穿过透镜模块14后则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该光感测元件15中要获致清楚的图像,物距、像距以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而且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只反射了二次。
由上可知,对应于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二次后所造成的物距p′,明显小于对应于反射六次所造成的物距p,而像距q′近似于像距q。因此,放大率M′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
请参阅第五实施例的结构说明直接平移反射镜。请参阅
图12所示,其是一光线折叠装置12配合一反射镜35,及在对应反射镜35(相当于最终反射镜组13)的光路上设有一透镜模块14及一光感测元件15所构成。
该光线折叠装置12是由一个第一反射镜组21,及一个与该第一反射镜组21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22所构成。该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可以是单片状的反射平面镜,而且第一反射镜组21的反射面23与第二反射镜组22的反射面24相向。
该反射镜35配合驱动装置(未显示)而可移动地组设光线折叠装置12至透镜模块14的光路之间。且该反射镜35的反射面36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及透镜模块14。上述驱动反射镜35移动的驱动装置可以是电磁阀或马达或其他等效机构。
请参阅
图12所示,将扫描文件后所产生的图像信息41引导入射于光线折叠装置12内。该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之间反射行进。当图像信息41传送到反射镜35后,即由反射镜35将图像信息反射到透镜模块14,等图像信息41穿过透镜模块14后,即再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于此将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的行程,及其经过第二反射镜26到透镜模块14的行程两者的总和限定为物距p,且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间的距离限定为像距q,而透镜模块14所提供的透镜焦距为f。当光感测元件15中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1p+1q=1f)]]>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四次。
请参阅
图13所示,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将反射镜35移向透镜模块14,此时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二次后便由反射镜35接收,并进而将图像信息41传送到透镜模块14,最后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该光感测元件15中要获致清楚的图像,物距、像距以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而且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只反射了二次。
由上可知,对应于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二次后所造成的物距p′,明显小于对应于反射四次所造成的物距p,而像距q′近似于像距q。因此,放大率M′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
值得注意的是,也可使反射镜35位于与图3的第一反射镜26相同的位置,此时的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可反射了六次。
请参阅第六实施例的结构说明转动反射镜以改变光程,如
图14所示,一光线折叠装置12配合一反射镜35,及在对应反射镜35(相当于最终反射镜组13)的光路上设有一透镜模块14及一光感测元件15所构成。
该光线折叠装置12由一个第一反射镜组21,及一个与该第一反射镜组21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22所构成。该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可以是单片状的反射平面镜,而且第一反射镜组21的反射面23与第二反射镜组22的反射面24相向。
该反射镜35配合驱动装置(未显示)而可转动地组设光线折叠装置12至透镜模块14的光路之间。且该反射镜35的反射面36以一定角度对应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及透镜模块14。上述驱动反射镜35转动的驱动装置可以是电磁阀或马达或其他等效机构。而且该反射镜35以一穿透反射镜35的中心轴37为转轴。
请参阅
图16所示,另一种等效设计在该反射镜35的一侧配设一枢轴38,该反射镜35可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而以该枢轴38为转轴而做转动。
请参阅
图14所示,将扫描文件后所产生的图像信息41引导入射于光线折叠装置12内。该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与第二反射镜组22之间反射行进。当图像信息41传送到反射镜35后,即由反射镜35将图像信息反射到透镜模块14,等图像信息41穿过透镜模块14后,即再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于此将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的行程,及其经过反射镜35到透镜模块14的行程两者的总和限定为物距p,且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间的距离限定为像距q,而透镜模块14所提供的透镜焦距为f。当光感测元件15中获致清楚图像时,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1p+1q=1f)]]>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了六次。
请参阅
图15所示,由驱动装置的驱动将反射镜35转动一个角度,此时改变了反射镜35的反射面36与光线折叠装置12的第一反射镜组21的对应角度,使在
图14中揭示的图像信息41的原光路不再经由反射镜35反射到透镜模块14。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光路的图像信息41在经反射镜35反射后,传送到透镜模块14,且穿过透镜模块14而由光感测元件15接收。
该光感测元件15中要获致清楚的图像,物距、像距以及焦距的关系需满足成像原理的条件。此时的总光程T′=p′+q′,放大率M′=q′/p′。而且图像信息41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只反射了二次。
由上可知,对应于在光线折叠装置12中反射二次后所造成的物距p′,明显小于对应于反射六次所造成的物距p,而像距q′近似于像距q。因此,放大率M′大于原先的放大率M。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一光线折叠装置12来产生图像信息41重复反射行进的功效,并利用反射镜的移动,或转动,或移动、转动的组合模式,来改变图像信息的总光程,再配合透镜模块14与光感测元件15之间的像距变化,或是透镜模块14的焦距变化,由此呈现出清楚、不同放大比例及分辨率的图像。故显示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当精简。而且本实用新型操作时,使用者设定待扫描文件种类与分辨率后,反射镜、透镜模块14及光感测元件15即会自动调整出对应的物距与像距,操作相当简便容易。
为了便于界定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以下将在所有实施例中驱动最终反射镜组转动及/或移动的装置限定为第一驱动装置,同时将驱使光感测元件与透镜模块改变相对位置的装置限定为第二驱动装置。
此外,也可采用具有变焦功能的透镜模块,以变焦作用代替改变透镜模块与光感测元件的相对距离的方式达成多分辨率扫描的效果。
再者,为了实现较佳的分辨率调整,移动透镜模块及/或光感测元件都是可行的方式。举例而言,可将透镜模块与光感测元件的两者一起移动,再将透镜模块予以移动,以达到各种参数调整匹配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用以将扫描稿件后所产生的光学图像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装置包括有一用以导入图像信息的光线折叠装置,其内设有第一反射镜组,及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组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以使所述图像信息在第一反射镜组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镜组的反射面间反射行进;一最终反射镜组,其内设有至少一用以接收由所述光线折叠装置传出的图像信息的反射镜;一驱动所述最终反射镜组以改变其状态的第一驱动装置;一透镜模块,其接收由最终反射镜组传出的图像信息;以及一光感测元件,其接收穿透过所述透镜模块的图像信息,其中,在所述最终反射镜组受驱动而改变其状态后,会改变所述最终反射镜组与所述光线折叠装置的相对位置,以改变图像信息的总光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反射镜组中设有一个固定反射镜与一个可动反射镜,且所述可动反射镜由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驱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反射镜是沿升降轨迹移动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反射镜沿水平轨迹移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反射镜受驱动而产生转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模块的焦距固定,而所述透镜模块与所述光感测元件受一第二驱动装置所驱动而具有相对位移作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模块与光感测元件之间的距离固定,且透镜模块具有变焦作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反射镜组是由单一个可动反射镜所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多分辨率图像扫描装置,包括一用以导入图像信息的光线折叠装置,其内设有第一反射镜组,及与第一反射镜组相对的第二反射镜组,以使图像信息在第一反射镜组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镜组的反射面间反射行进;一最终反射镜组,其内设有至少一用以接收由所述光线折叠装置传出的图像信息的反射镜;一驱动最终反射镜组以改变其状态的第一驱动装置;一透镜模块,其接收图像信息;以及一光感测元件,其接收图像信息。
文档编号G02B26/10GK2476040SQ0122131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21日
发明者萧纪南, 吴永川 申请人:虹光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