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驱动装置和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7221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极驱动装置和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驱动装置和电子仪器。
伴随着近年来对显示画面的微细化和彩色化的要求,有必要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因此X驱动器306能在微细布线和低压下工作。另一方面,Y驱动器308的驱动电压比X驱动器306高,因而具有高耐压的结构。
因此,X驱动器306和Y驱动器308分别被作为电子部件构成,而且,往往被分别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9所示,当X驱动器306配置在液晶面板310的第一边的下方,Y驱动器308配置在液晶面板310的第二边的横向时,液晶显示装置300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大了。特别是,如图9所示,当所谓的框架区域312扩大时,就无法提供移动电话所要求的宽度较小的液晶显示装置。这样的问题,不仅限于液晶显示装置,在驱动交叉的电极时就会产生。
(1)本发明的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衬底;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间且在四边形区域内排列的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与所述第一电极图案电连接,从所述四边形区域的第一边向外形成的第一布线图案;与所述第二电极图案电连接,从与所述四边形区域的所述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向外形成的第二布线图案;与所述第一布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一电子部件;与所述第二布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二电子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配置在所述四边形区域的外侧即所述第一边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第一边的一侧配置有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所以能减小第二边一侧的空间(该方向的宽度)。
(2)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也可以交叉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
(3)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四边形区域也可以是由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的一方的外形所区划的区域。
(4)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还具有安装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的一方上的第三衬底,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衬底上,所述第一和第二布线图案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所述第三衬底上形成。
(5)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与所述第一边的两端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所述第二边,也可以从所述两条边分别形成所述第二布线图案。
(6)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为长方形,也可以在沿着长边的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二布线图案。
(7)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将所述第一电子部件配置在由从所述两条边分别形成的所述第二布线图案、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和所述四边形区域所围成的区域中。
(8)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围成的区域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端子和设置在所述围成的区域的外侧端部的外部端子;并且,还可以具有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的连接图案。
(9)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也可以在内部具有使信号和电源中的至少一方通过所述外部端子和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通路。
(10)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也可以使公共电压Vcom作为所述电源通过所述通路。
(11)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还可以具有通过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的下方,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连接,并且信号和电源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它的第三布线图案。
(12)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电子部件适合采用面朝下安装,可以避开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的凸出,来形成所述第三布线图案。
(13)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也可以具有电源电路。
(14)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设置电光物质,构成电光装置。
(15)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电光物质也可以是液晶,构成液晶装置。
(16)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电极是信号电极;所述第一电子部件也可以具有显示控制功能。
(17)在该电极驱动装置中,所述信号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极的控制信号。
(18)本发明的电子仪器具有所述电极驱动装置。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极驱动装置的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极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电极驱动装置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极驱动装置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电子仪器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电子仪器的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图。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符号。
11-第一衬底;12-第二衬底;13-第三衬底;14-电光物质;20-四边形区域;21-第一电极图案;22-第二电极图案;24-第一边;26-第二边;31-第一布线图案;32-第二布线图案;33-第三布线图案;34-第四布线图案(连接图案);40-第一电子部件;46-包围的区域;50-第二电子部件;51-连接端子;53-外部端子;56-凸出;58-通路。
实施例1图1表示了实施例1的电极驱动装置,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一衬底11。与第一衬底11相对设置有第二衬底12。第一和第二衬底11、12中的至少一方(一方或双方)是由玻璃构成的透明衬底。第一和第二衬底11、12至少在表面上由绝缘体形成。第一和第二衬底11、1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四边形(含矩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衬底11比第二衬底12大。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三衬底13。第三衬底13与第一衬底11相连。也可以使用弹性衬底(薄膜)作为第三衬底13。
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图1所示的第一电极图案21由沿着图的上下方向的多个电极构成。在有源矩阵型的液晶装置中,第一电极图案21是信号电极(或扫描电极)。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二电极图案22。图1所示的第二电极图案22由沿着图的左右方向的多个电极构成。在有源矩阵型的液晶装置中,第二电极图案22是扫描电极(或信号电极)。而且,有源矩阵型的液晶装置具有图中未表示的象素电极,利用通过扫描电极控制的有源元件(例如,晶体管),使信号电极与象素电极的电连接状态为导通、断开。
也可以交叉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21、22,例如呈矩阵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21、22。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21、22在四边形区域20内排列。在图1所示例子中,四边形区域20是由四边形的第二衬底12的外形来区划的区域。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21、22的各自一部分也在第三衬底13上形成。
如图2所示,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三电极图案23。第三电极图案23在第二衬底12上形成。在有源矩阵型的液晶装置中,第三电极图案23是公共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衬底12的第一衬底11一侧的面上形成第三电极图案23。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驱动装置是电光装置(液晶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场致发光显示装置等),在第一和第二衬底11、12之间设置有电光物质(液晶、放电气体、发光材料等)14。电光物质14由图中未表示的密封材料密封。电极驱动装置也可以用电极驱动面板。电极驱动面板可以是电光面板(液晶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场致发光显示面板)。
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一布线图案31。第一布线图案31也可以由多条布线构成。第一布线图案31与第一电极图案21电连接。也可以使构成第一电极图案21的多个电极分别与构成第一布线图案31的多条布线电连接。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一布线图案21、31也可以连续形成一体。从四边形区域20的第一边24开始向外形成第一布线图案31。
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二布线图案32。第二布线图案32也可以由多条布线构成。第二布线图案32与第二电极图案22电连接。也可以使构成第二电极图案22的多个电极分别与构成第二布线图案32的多条布线电连接。第二电极图案和第二布线图案22、32也可以连续形成一体。从四边形区域20的第二边26开始向外形成第二布线图案32。第二边26与第一边24相邻。在本实施例中,从与第一边24的两端相邻的两个第二边26分别形成第二布线图案32。
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第一电子部件40驱动第一电极图案(例如信号电极)21,并可称作X驱动器或源驱动器。第一电子部件40也可以具有显示控制功能,也可以内置RAM。第二电子部件50驱动第二电极图案22(例如扫描电极),也可称作Y驱动器或栅驱动器。第二电子部件50也可以内置电源电路、振荡电路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配置在四边形区域20的外侧即第一边24一侧。即把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配置为与第一边24相对,与第二边26不相对。例如,在第一边24一侧设置第三衬底13,在第三衬底13上设置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通过这样配置,就能减小第二边26一侧的空间。
如图1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是外围型部件,在端部排列有多个端子。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的安装形态也可以是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但在本实施例中是面朝下安装。成为安装对象的衬底(在图1的例子中是第三衬底13)如果是薄膜,则被称作COF(Chip On Film),如果是玻璃则被称作COG(Chip On Glass)。也可以用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和衬底(在图1的例子中是第三衬底13)构成TCP(Tape Carrier Package)。
在第一电子部件40上设置有与第一布线图案31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图1的例子中为多个)第一端子41。在第一电极21和第一电子部件40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布线图案31。
在第二电子部件50上设置有与第二布线图案32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图1的例子中为多个)第二端子52。图1所示的第二电子部件50为长方形,在沿着长边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端子52。沿着第二电子部件50的长边两端部分别与第二布线图案3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从四边形区域20的两侧(与第一边24的两端相邻的两个第二边26)形成的第二布线图案32、第二电子部件50、四边形区域20围成的区域46中配置有第一电子部件40。为了从区域46的外侧向第一电子部件40提供信号(例如第一电子部件40的控制信号)以及电源(含GND)中的至少一方,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三布线图案33和通路58。
如图3所示,第三布线图案33通过第二电子部件50的下方,与设置在第一电子部件40上的第三端子43电连接。另外,避开第二电子部件50的凸出56形成第三布线图案33。换言之,在第三布线图案33上没有设置凸出56。因此,第三布线图案33与第二电子部件50没有电连接。另外,第三布线图案33与第二电子部件50之间形成空隙,使两者不进行物理性接触。这样一来,就保护了第二电子部件50的形成有源元件的面。第三布线图案33也可以由多条布线构成。
在第二电子部件50的内部形成有通路58。第二电子部件50在上述的区域46的外侧端部具有多个外部端子53。外部端子53是用来与电极驱动装置的外部连接的端子。外部端子53与第五布线图案35电连接。第二电子部件50在上述区域46一侧的端部具有多个连接端子51。在至少一个外部端子53和至少一个连接端子51之间形成通路58。通路58是不具有有源元件的布线。与通路58相连的连接端子51通过第四布线图案(连接端子图案)34与第一电子部件40的连接端子42电连接。
第二电子部件50生成外加在第三电极图案(公共电极)23上的电压(公共电压VCOM),从输出端子54输出。输出端子54与第六布线图案36电连接,第六布线图案36与第三电极图案23电连接。
或者如图4所示,第二电子部件60在其内部也可以具有公共电压VCOM通过的通路68。例如,用第三电子部件70生成公共电压VCOM。第三电子部件70配置在第二电子部件60和第二布线图案32的外侧(区域46的外侧)。通路68可以拥有高耐压电路设计或线路配置,能使比第二电子部件60的电源电压(例如1.8V、3V)更高的电压信号通过。由此,通路68能使公共电压VCOM(例如-1.0~4.0V,振幅5V)那样的电源通过。由第三电子部件70生成的公共电压VCOM输入到第二电子部件60的外部端子63,并通过通路68,从输出端子64输出。而且,经过与输出端子64电连接的第六布线图案36,输入到第三电极图案23(参照图2)中。
第六布线图案36从由第一和第二边24、26形成的顶点25或其附近形成的。即从比第一和第二布线图案31、32更靠近顶点25的位置形成第六布线图案36。从四边形区域20向外形成第六布线图案36。虽然图1所示的第六布线图案36是一条布线,但是也可以由多条布线构成。另外,第六布线图案36通过导电部16,与第三电极图案23电连接。
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六布线图案31、32、36。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三衬底13上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六布线图案31、32、36。例如,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的多条布线图案可以与在第三衬底13上形成的多条布线图案与相连,构成第一、第二以及第六布线图案31、32、36。在该连接中,即可以使用金属接合,也可以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电极驱动装置,因为能减小四边形区域20中第二边26一侧的空间,所以能减小该方向上的宽度。另外,如果使第二电子部件50内置电源电路,能向第一电子部件40提供必要的电压,则第一电子部件40就能省略电源电路,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下面,就本实施例中电极驱动装置的动作加以说明。来自外部的信号或电源通过第五布线图案35输入到第二电子部件50中。另外,来自外部的信号或电源通过第三布线图案33和通路58中的至少一方,输入到第一电子部件40中。当在第二电子部件50中生成必要的电压或信号时,它通过第四布线图案(连接图案)34,输入到第一电子部件40。第一电子部件40驱动第一电极图案(信号电极)21,第二电子部件50驱动第二电极图案(扫描电极)22。从第二电子部件50输出的电压(公共电压VCOM)被外加到第三电极图案23上。
实施例2图5表示了实施例2中的电极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子部件150的方向与实施例1中的第二电子部件50的方向不同。即第二电子部件150为长方形,并且配置为其长边在与四边形区域120的第一边124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伴随着这样配置第二电子部件60,第二布线图案132与第二电子部件150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形成长边的端部)电连接。此外,其他的结构和效果相当于实施例1中说明的内容。
实施例3图6表示了实施例3中的电极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子部件250的位置与实施例1中的第二电子部件50的位置不同。即在实施例1中,在四边形区域20和第二电子部件50之间配置了第一电子部件40,但是该位置关系不适用于本实施例。第二电子部件250被配置为沿着四边形区域220的第一边224,从第一电子部件240错开。避开与第一电子部件240中与第一边224相对的边242相对的边244来配置第二电子部件250。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沿着第一边224的方向,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240、250被配置为其长边沿着第一边224的方向延伸,但是也可以配置为其短边沿着该方向延伸。即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240、250也配置在第一边224一侧。在此,第一边224一侧是指把第一边224作为边界,与第二边226相对的一侧。因此,配置了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240、250的区域也可以比第一边224长。这也适用于其他实施例。
实施例1中说明的内容适用于其他的结构和效果。本发明并不排除这些实施例。作为具有上述任意的实施例中的电极驱动装置的电子仪器,在图7中表示了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1000,并在图8中表示了移动电话2000。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还可能有各种变形。例如,本发明包含与在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例如,功能、方法和结果相同的结构或目的和结果相同的结构)。另外,本发明还包含把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中非本质的部分置换后得到的结构。另外,本发明还包含能产生与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同样的作用效果、或能达到同一目的的结构。另外,本发明还包含在实施例所说明的结构中附加了现有技术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和第二衬底;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间且在四边形区域内排列的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与所述第一电极图案电连接,从所述四边形区域的第一边向外形成的第一布线图案;与所述第二电极图案电连接,从与所述四边形区域的所述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向外形成的第二布线图案;与所述第一布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一电子部件;与所述第二布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二电子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配置在所述四边形区域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边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交叉形成有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边形区域是由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的一方的外形所区划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安装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衬底的一方上的第三衬底;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衬底上;所述第一和第二布线图案的各自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三衬底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边的两端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所述第二边,从所述两条边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二布线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为长方形,在沿着长边的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电连接着所述第二布线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电子部件配置在由从所述两条边分别形成的所述第二布线图案、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和所述四边形区域所围成的区域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围成的区域一侧的端部上的连接端子和设置在所述围成的区域的外侧端部上的外部端子;还具有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的连接图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在其内部具有信号和电源中的至少一方通过所述外部端子和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是公共电压VCOM作为所述电源通过的线路。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通过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的下方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连接,使信号和电源中的至少一方通过的第三布线图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适合采用面朝下安装,所述第三布线图案是避开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的凸出而形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具有电源电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设置有电光物质,构成电光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光物质是液晶,构成液晶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是信号电极;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具有显示控制功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是所述第一电极的控制信号。
18.一种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4~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驱动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电极驱动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衬底11、12;在四边形区域20内排列的第一和第二电极图案21、22;第一和第二布线图案31、32;与所述第一布线图案31电连接的第一电子部件40;与所述第二布线图案32电连接的第二电子部件50。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子部件40、50配置在所述四边形区域20的外侧即所述第一边24的一侧。能减小宽度。
文档编号G02F1/1345GK1381826SQ02105890
公开日2002年1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9日
发明者石山久展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