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14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光式(edge light)背光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高度散热效果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数字相机、数字个人助理(PDA)、计算机监视器以及平面电视上。一般而言,背光模块均设于一显示面板的下方,并具有一光源以及一导光板,用以提供一均匀分散的光线至该显示面板,然后再通过控制显示面板上的像素电极来形成适当的影像。其中,背光模块可根据光源的所在位置,分成光源产生自显示面板正下方的直下式(direct type)背光模块或是光源来自显示面板侧边附近的侧光式(edge light type)背光模块。此外,由于侧光式背光模块将光源产生器设于显示面板的侧边,因此可缩小液晶显示器的体积与制造成本,而应用于小型的电器产品。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1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10设于一显示面板12的下方,主要包括有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14设于显示面板12下方、一光源产生器(lightsource generator)16设于导光板14的一侧、一反射罩18设于光源产生器16的外侧、一反射板(reflecting sheet)20设于导光板14下方并固定于一框架22上,以及一扩散板(diffusing plate)24设于导光板14与显示面板12之间。其中,光源产生器16用来提供一光源至显示面板12,反射罩18及反射板20用于将光源产生器16所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4中以增加光的使用率,以进而提供一较佳的亮度输出。导光板14用来将光源产生器16产生的该光源散射(scatter)至扩散板24,扩散板24可将由导光板14反射出的光线进一步散射,以提供显示面板12较均匀分散的光线,而框架22则是用来固定导光板14、光源产生器16、反射罩18、反射板20及扩散板24。此外,一般在扩散板24的上方通常另设有至少一棱镜片(prism sheet)26,以进一步修正照光强度的差异,使显示面板12接收到的光线能有一较高的辉度,而棱镜片26所设置的数量及顺序可视需求加以变化。
一般而言,光源产生器16大多是由一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CCFL)所构成,故于操作时会产生热能。而为了要满足未来产品厚度变薄、体积缩小等轻量化的要求,背光模块10中的光源产生器16往往都装设于一窄小的密闭空间中,因此在操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往往无法顺利的散发出去而不断累积,一旦操作时间稍长很容易就会造成灯管附近的温度过高。然而由于冷阴极荧光灯管在环境温度为30至40℃时亮度表现最佳,因此高温会使背光模块亮度下降,影响液晶显示器的辉度表现。此外,过高的温度会影响显示面板12的正常运作而造成显示品质的降低,甚至容易大幅度缩减周围组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高度散热效果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利用一散热垫快速传导背光模块产生的热能,以有效地降低液晶显示器的温度,进而维持液晶显示器的最佳显示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揭露一种具有高度散热效果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有一导光板、至少一光源产生器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侧边,用来提供一光源并射入该导光板、至少一反射罩(reflector)环绕于该光源产生器相对于该导光板的外侧,用来将该光源产生器产生的光线反射至该导光板、一框架(frame)设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反射罩下方并包覆该反射罩的外侧、以及一散热垫(heat-dissipative pad)设置于该反射罩与该框架之间。其中该散热垫为一弹性材料,故可与该反射罩及该框架紧密接触,同时该散热垫具有高热传系数,故可快速传导背光模块内部累积的热能,达到散热的功能。


图1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侧光式背光模块50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侧光式背光模块50设于一显示面板52的下方,其包括有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54,设于显示面板52下方,至少一光源产生器(light source generator)56设于导光板54的一侧,一反射罩58设于光源产生器56的相对于导光板54的另一外侧并包覆光源产生器56的外侧,一反射板(reflecting sheet)60设于导光板54下方并固定于一框架62上,一扩散板(diffusing sheet)64设于导光板54与显示面板52之间,以及一散热垫66设于导光罩58及框架62之间,用以传导光源产生器56产生的热能。
其中,光源产生器56例如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CCFL)、热阴极荧光灯管(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HCFL)、外部电极荧光灯管(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EEFL)或其它适用于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源产生器,用来提供一光源至显示面板52。反射罩58为一包覆光源产生器56的长方型结构物,用来将光源产生器56所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54中以增加光的使用率,进而提供一较佳的亮度输出。导光板54用来将光源产生器56产生的该光源散射(scatter)至扩散板64。扩散板64则可将由导光板54反射出光线进一步散射,以提供显示面板52较均匀分散的光线。框架62则是用来固定导光板54、光源产生器56、反射罩58、反射板60及扩散板64等。此外,一般在扩散板64的上方通常另设有至少一棱镜片(prism sheet)68,以进一步提高模块亮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散热垫66是由一弹性及具高热传系数的材料所构成,因此可与接触的反射罩52及框架62紧密相贴合,然后再利用本身具有高热传系数的特性来将侧光式背光模块50内部累积的热能经由框架62传导至外界,以有效降低侧光式背光模块50的温度达到迅速散热的功能,进而避免背光模块温度过高所衍生的种种问题。
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侧光式背光模块50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为方便说明,图3使用与图2相同的标号。如图3所示,本发明侧光式背光模块50设于设于一显示面板52的下方,其包括有一导光板(lightguide plate,LGP)54,设于显示面板52下方,至少一光源产生器(light sourcegenerator)56设于导光板54的一侧,一反射罩58设于光源产生器56的外侧,并包覆光源产生器56的外侧,一反射板(reflecting sheet)60设于导光板54下方并固定于一框架62上,一扩散板(diffusing plate)64设于导光板54与显示面板52之间,以及一散热垫66设于反射罩58及框架62之间,用以传导光源产生器56产生的热能。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侧光式背光模块50的各组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反射罩58为一圆弧型结构或非方型结构的反射罩,以使光源产生器56所产生的光线能更有效集中反射至导光板54中,而如前所述,由于本发明的散热垫66为一弹性材料,故仍可有效与反射罩58与框架62紧密相接触,并通过其本身高热传系数的特性,以迅速传导侧光式背光模块内部累积的热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是在反射罩与框架之间设置一散热垫,再利用该散热垫的弹性及高热传系数的特性,以有效地将光源产生器所产生的热能传导出背光模块,进而达到快速散热的效果,故可充分改善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因空间窄小无法有效散热所导致的降低亮度、减少组件寿命、严重影响显示品质等缺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该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有一导光板;至少一光源产生器,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侧边,用来提供一光源并射入该导光板;至少一反射罩,环绕于该光源产生器相对于该导光板的外侧,用来将该光源产生器产生的光线反射至该导光板;一框架,设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反射罩下方,并包覆该反射罩的外侧;以及一散热垫,设置于该反射罩与该框架之间,并与该反射罩与该框架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散热垫具有弹性及高热传系数的特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光源产生器为一冷阴极荧光灯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光源产生器为一热阴极荧光灯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光源产生器为一外部电极荧光灯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框架为一高热传系数的金属框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罩包括有至少二个呈直角的结构边,且至少一该结构边与该散热垫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罩为一圆弧型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该散热垫用来将该光源产生器产生的热能,经由该反射罩传导至该框架,以增加该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散热效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另包括有一扩散板,设置于该导光板上方,用来散射该导光板所反射出的光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另包括有至少一棱镜片,设置于该扩散板上方。
全文摘要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有一导光板,至少一光源产生器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侧边,用来提供一光源并射入该导光板,至少一反射罩(reflector)环绕于该光源产生器相对于该导光板的外侧,用来将该光源产生器产生的光线反射至该导光板,一框架(frame)设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反射罩下方并包覆该反射罩的外侧,以及一散热垫(heat-dissipative pad)设置于该反射罩与该框架之间。
文档编号G02F1/13GK1580896SQ0312753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6日
发明者游川倍, 郭建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