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514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可以在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双方进行显示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兼备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的显示方式的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是通过对应于周围环境的亮度切换到反射模式或者透射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显示方式,可以在降低了耗电的同时不受周围环境的亮度的影响而进行清晰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作为这样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提出了一种具有在分别具备圆偏振板的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的结构的,并且在下基板的内面具备在例如铝等金属膜上形成了光透射用的狭缝的反射膜,并使该反射膜发挥半透射反射膜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反射模式中从上基板侧入射的外来光在通过液晶层后被下基板的内面配置的反射膜所反射,再次通过液晶层从上基板侧射出而供给显示。另一方面在透射模式中从下基板侧入射的来自背光源的光从在反射膜形成的狭缝通过液晶层后,从上基板侧射出而供给显示。因此,形成了反射膜的狭缝的区域成为透射显示区域,而没有形成反射膜的狭缝的区域成为反射显示区域。
另外,在这样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提高透射模式的显示亮度的同时,为了实现高对比度的视角依赖性小的显示,对于在上下各个基板的外面侧配置的圆偏振板,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由向列混合取向结构固定化的液晶膜构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元件作为相位差板使用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2-31717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元件从观察者侧看是配置在半透射反射层的后方,虽然可以实现提高透射模式的显示亮度、高对比度化、提高视角特性,但在反射模式中无法获得这些效果。另外特别是当将该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反射模式的使用频度高的电子设备等时,不仅无法充分显示设置的光学各向异性元件的功能,还会导致由于设置了利用价值小的元件而造成的高成本化或者装置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在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一方面在透射模式提高显示亮度同时实现了高对比度的视角依赖性小的显示,另一方面在反射模式同样地也可以实现提高显示亮度、对比度、视角特性,并且也可以将成本的增加以及装置的大型化抑制到最小限度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具备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在互相对向配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在前述下基板的前述液晶层侧设置有半透射反射层的液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于前述液晶层使从前述上基板侧入射椭圆偏振光的第1椭圆偏振板、和使从前述下基板侧入射椭圆偏振光的第2椭圆偏振板,在这些第1以及第2椭圆偏振板之中只有前述第1椭圆偏振板具有将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
根据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只在液晶单元的上侧的椭圆偏振板(可以形成圆偏振或者椭圆偏振的层)使用了将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所以在利用来自下基板侧的入射光(光源光)的透射模式以及利用来自上基板侧的入射光(自然光)的反射模式双方,都可以实现提高显示亮度、高对比度化和提高视角特性。因此,与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特别是当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反射模式使用频度高的电子设备等时也可以实现上述效果,而且由于只在液晶单元的上侧的椭圆偏振板使用了上述液晶膜,所以也可以将高成本化以及装置的大型化抑制到最小限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将前述第1椭圆偏振板构成为包含透射直线偏振光的偏振板、液晶膜和延伸膜。这时,可以将该第1椭圆偏振板作为宽频带的椭圆偏振板,从而可以实现更加高对比度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所用的延伸膜并不受限制,可以使用一轴延伸膜、二轴延伸膜等周知的延伸膜。
作为液晶膜,例如可以使用将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膜。该将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可以构成为其面内相位差约为70nm-140nm。通常,对于λ=589nm的单色光,虽然可以用约λ/4的延伸膜和约λ/2的延伸膜构成宽频带椭圆偏振板,但如果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的面内相位差在该范围内的话,可以用约λ/2的延伸膜和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构成宽频带椭圆偏振板。
另外,可以将前述液晶膜构成为,使前述液晶膜的平面的折射率大的轴与液晶层的中心轴大致平行(例如与中心轴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约为10°)。如果在该范围内,液晶单元的液晶分子的折射率各向异性可以通过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进行最佳的补偿,从而可以实现具有良好的视角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可以使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液晶显示装置时透射显示的灰度反转的范围变得极小。另外,作为其他的液晶膜例如可以使用将盘状混合取向固定化的膜。
而且,在本发明中,可以将前述液晶层的扭曲角(twist angle)设为约0°-7°,将透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延迟值设为约0.24-0.35,将反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设为约0.14-0.26。
在以往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反射显示区域和透射显示区域光路长度的不同,在将由于液晶层的偏振状态的变化量结合到反射显示区域时,透射显示区域中的偏振状态的变化量就不充分,因此存在透射显示区域的辉度或者对比度降低的问题。所以,本发明者在进行分析时发现,为了获得不使反射显示区域的显示质量降低,而透射显示区域的显示辉度最大化的液晶层的结构,优选将液晶层的扭曲角、液晶的双折射差Δn和液晶层厚度d的积Δn·d(延迟值)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也就是,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在上述范围内设定扭曲角、透射以及反射显示区域的Δn·d(延迟值),可以实现实用的驱动电压下透射显示区域的辉度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显示质量。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述液晶单元可以具有使得反射显示区域的前述液晶层的层厚小于透射显示区域的前述液晶层的层厚的层厚调整层。在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相对于透射显示光仅一次通过液晶层而射出,反射显示光是两次通过液晶层,所以对于透射显示光以及反射显示光双方进行延迟Δn·d的最优化是困难的。所以通过设置使得反射显示区域和透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厚不同的层厚调整层,可以对于反射显示光、透射显示光双方进行延迟Δn·d的最优化,从而可以实现明亮的反射显示以及透射显示。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用作为移动电话机、便携计算机等所说的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这样的电子设备具备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而且在各个模式中可以进行具有优异的视角特性的显示,特别是在反射模式中也可以实现明亮的、高对比度且视角依赖性小的显示。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模式的剖面图。
图2是说明对液晶施加的摩擦方向和液晶层的中心轴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层叠结构的模式图。
图4是关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反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图5是关于比较例1、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反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图6是关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透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图7是关于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透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图8是关于比较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透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显示装置使用的电子设备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层叠结构的模式图。
图11是关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反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图12是关于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极角的反射显示亮度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3液晶膜,50液晶层,11反射膜(半透射反射层),100液晶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例的延迟值Δn·d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为589nm的值,轴角度是以从液晶单元上侧看从成为基准的轴(基准轴参照图2)向左旋转为正。
(第1实施方式)图1是将具备本发明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部放大表示的部分剖面图。该图所表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为有源矩阵型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由在对向配置的阵列基板10和对向基板20之间夹持液晶层50而构成,阵列基板10的外面侧具备背光源60。另外,在一个像素中具备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将图示的上面侧(对向基板20的外面侧)作为显示面,目视显示的观察者位于图示的上方。
在图1所示的阵列基板10中,在下基板10A的液晶层50侧,间有散射用的凹凸树脂层19部分地形成有反射层11和覆盖该反射层11的透明的绝缘膜12,同时在绝缘膜12上和基板10上层叠形成有像素电极13和覆盖该像素电极13的取向膜(省略图示)。前述反射层11图形地形成在像素显示区域的一部分,形成了该反射层11的区域作为反射显示区域30,像素显示区域的剩余部分作为透射显示区域40。另外,绝缘膜12发挥使得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的液晶层厚不同的液晶层厚调整层的功能。另外,在下基板10A的外面侧配置有作为椭圆偏振板的相位差板15以及直线偏振板16。
另一方面,在对向基板20中,在上基板20A的液晶层50侧间有滤色层22形成有对向电极23,在该对向电极23的液晶层侧层叠有取向膜(省略图示)。另外,在上基板20A的外面侧配置有作为椭圆偏振板的相位差板25以及直线偏振板26。
由上述阵列基板10和对向基板20所夹持的液晶层50,实际上是通过设置在两基板10、20的周围边缘部的密封材料等密封在基板之间。另外,如图1所示,该液晶层50为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所共用,因此,构成液晶层50的液晶的双折射差Δn为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所共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反射显示区域30的液晶层厚为dr,透射显示区域40的液晶层厚为dt,液晶的双折射差Δn和液晶层厚d的积Δn·d在反射显示区域30为Δn·dr,在透射显示区域40为Δn·dt,具体是将反射显示区域30的Δn·dr设定为约140nm-260nm(例如190nm)程度,而将透射显示区域40的Δn·dt设定为约240nm-350nm(例如325nm)程度。
下面,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对液晶施加的摩擦方向和液晶层的中心轴的关系的图,将从上基板20A侧观察的水平方向作为基准轴,当设逆时针旋转为正时,上摩擦为110°,下摩擦为-110°,液晶层50中液晶分子以顺时针旋转约0°-70°(例如40°)扭曲。
这样,采用将液晶分子的扭曲角设为约0°-70°,将透射显示区域40的液晶层50的延迟值设为0.24-0.35,将反射显示区域30的液晶层50的延迟值设为0.14-0.26的结构。在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的光路长度不同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将液晶层50的扭曲角和液晶的双折射差Δn以及液晶层厚d的积Δn·d(延迟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内,所以不会降低反射显示区域30的显示质量而可以获得透射显示区域40的显示辉度最大化。
另外,作为这样将液晶分子的扭曲角和反射显示区域30以及透射显示区域40的延迟值设计在上述范围的方法,例如可以应用下面的方法。也就是,从制造的容易性考虑,将液晶层50的扭曲角在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设定为相同的扭曲角。另外,由于液晶层50在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为公用的,所以其双折射差Δn在各个区域是相同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反射显示区域30和透射显示区域40的液晶层50的偏振变化量是通过各自的区域的液晶层厚dr、dt来设定的。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通过调整两基板10、20的间隔和作为液晶层厚调整层的绝缘膜12的高度,就可以设定在反射模式以及透射模式两方获得明亮的且高对比度的显示。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层叠结构的一部分的模式的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在观察者侧(上基板20A的外面侧)形成的相位差板25具备从液晶层50侧开始依次层叠将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3和一轴延伸的相位差膜2的结构。另外,在背光源60侧(下基板10A的背面侧)形成的相位差板15被构成为包含第1相位差膜5和第2相位差膜6。
在上基板20A的外面侧配置的液晶膜3为将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的膜,由于相对于液晶层50怎样配置其倾斜方向以及膜的上下会使得显示性能不同,所以最好是考虑了必要的显示性能等之后决定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液晶膜3的平面的折射率大的轴(滞相轴3a)与液晶层50的中心轴(参照图2)大致平行地(例如±10°程度)配置膜的。另外,例如将液晶膜3的相位差设为约70nm-140nm,通过设定这样的范围的相位差来实现宽频带的椭圆偏振板。
作为液晶膜3的制造方法,在使显示向列液晶性的液晶材料在液晶状态时向列混合取向后,对应于液晶材料的各种物性,例如可以用所谓的光交联、热交联或者冷却的方法进行固定化来获得此取向结构。对这种情况的液晶材料,只要是显示向列液晶性的液晶材料并不受特别的限制,可以将各种低分子液晶物质、高分子液晶物质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作为该材料。液晶物质的分子形状为棒状或者圆盘状都可,例如也可以使用显示盘状向列液晶性的盘状液晶。而且在使用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液晶材料时,可以用该材料形成最终所希望的向列混合取向结构,并且只要是可以将此取向结构固定化的方法,对该材料的组成或者组成比等没有任何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由单独或者多种的低分子以及/或者高分子的液晶物质、单独或者多种的低分子以及/或者高分子的非液晶性物质、或者各种添加剂构成的混合物作为液晶材料。
对于具备上面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明暗显示,在反射显示区域30以及透射显示区域40中任意一个区域中,当液晶层50的液晶与基板10、20平行地取向时液晶层50作用于通过液晶层50的光而成为暗显示,与基板10、20垂直地取向时成为明显示。另外与此相反,也可以在液晶层50的液晶与基板10、20平行地取向时使点明显示,与基板10、20垂直地取向时使点暗显示。此外,由于在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只在显示面侧的相位差板25使用了将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3,所以在透射模式以及反射模式双方实现了提高显示亮度、高对比度化、提高视角特性。
为了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确认,进行了对于下面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显示特性的评价。
(实施例)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是采用了将透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Δn·dt)设为325nm,将反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Δn·dr)设为190nm,液晶层50平行取向且将扭曲角设为40°的结构。另外,将图3所示的基准轴和偏振板26的吸收轴26a所成的角度θ1设为96°,将基准轴和相位差膜2的滞相轴2a所成的角度θ2设为26°,将基准轴和液晶膜3的倾斜方向(在夹持液晶层50的基板侧排列的液晶膜3的分子排列方向)3a所成的角度θ3设为90°,将相位差膜2的Δn·d设为270nm,将液晶膜3的Δn·d设为96nm。另外,这里所说的液晶膜的Δn·d是指从液晶膜的法线方向看时的面内的Δn·d。
而且,将图3所示的基准轴和偏振板16的吸收轴16a所成的角度θ7设为164°,将基准轴和第1相位差膜5的滞相轴5a所成的角度θ5设为90°,将基准轴和第2相位差膜6的滞相轴6a所成的角度θ6设为149°,将第1相位差膜5的Δn·d设为116nm,将第2相位差膜6的Δn·d设为258nm。对于具备上面的结构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反射模式以及透射模式的显示特性的评价。
(比较例1)作为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准备了具有将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相位差板25由2枚的一轴延伸的相位差膜2以及相位差膜2’构成,即用一轴延伸的相位差膜置换了液晶膜3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
该液晶显示装置采用了将透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Δn·dt)设为325nm,将反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Δn·dr)设为190nm,液晶层50平行取向且将扭曲角设为40°的结构。另外,将图3所示的基准轴和偏振板26的吸收轴26a所成的角度θ1设为10°,将基准轴和相位差膜2的滞相轴2a所成的角度θ2设为113°,将基准轴和相位差膜2’(省略图示)的滞相轴所成的角度设为174°,将相位差膜2的Δn·d设为255nm,将相位差膜2’的Δn·d设为173nm。
而且,将图3所示的基准轴和偏振板16的吸收轴16a所成的角度θ7设为85°,将基准轴和第1相位差膜5的滞相轴5a所成的角度θ5设为80°,将基准轴和第2相位差膜6的滞相轴6a所成的角度θ6设为15°,将第1相位差膜5的Δn·d设为110nm,将第2相位差膜6的Δn·d设为250nm。对于具备上面的结构的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反射模式以及透射模式的显示特性的评价。
(比较例2)作为比较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了将上述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1相位差膜5用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置换的结构,该置换的液晶膜的面内相位差为110nm,将该液晶膜的倾斜方向与上述基准轴所成的角度设为-100°。对于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比较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反射模式以及透射模式的显示特性的评价。
上述实施例以及比较例1、2的评价结果如图4-图8所示。图4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反射显示对比度的曲线图。图5是比较例1、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反射显示对比度的曲线图。另外,图6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透射显示对比度的曲线图。图7是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透射显示对比度的曲线图,图8是比较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透射显示对比度的曲线图。另外,在图4-图8中附加了左下斜线的区域为对比度在10以上的区域,附加了右下斜线的区域为对比度小于1的区域。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1、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反射模式从倾斜方向看时虽然对比度降低了,但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以看出与比较例1、2相比获得了不依赖于视角的高对比度的显示。
另外,如图7所示,在比较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透射模式从倾斜方向看时虽然对比度降低了,但通过如比较例2将液晶膜配置在下基板的背面侧,可以看出如图8所示的可以实现广视角化,而且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广视角化。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为了在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双方实现广视角化,优选如实施例那样在上基板侧(也就是显示面侧或观察者侧)配置将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另外,特别是在重视反射显示的用途的情况下,不用在上基板以及下基板双方配置上述液晶膜,而通过只在上基板侧配置该液晶膜,就可以起到削减成本以及装置的小型化的作用。
(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图10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
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其为有源矩阵型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0所示,在间隔液晶层50配置的各个基板上所具备的相位差板以及偏振板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对于相位差板以及偏振板的结构之外的结构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光源侧(下基板的外面侧)配置有作为椭圆偏振板的相位差板115以及直线偏振板116,同时在观察者侧(上基板的外面侧)配置有作为椭圆偏振板的相位差板125以及直线偏振板126。另外,液晶层50的延迟值,反射显示区域设为300nm,透射显示区域设为600nm。
在上基板的外面侧形成的相位差板125具有在液晶层50侧依次层叠盘状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103、一轴延伸的相位差膜102的结构。另外,在背光源侧形成的相位差板115由1枚相位差膜构成。
在上基板的外面侧配置的液晶膜103为其平面的折射率大的轴(滞相轴3a)与液晶层50的中心轴(参照图2)大致垂直地配置的膜。另外,例如将液晶膜103的相位差设为约0nm-50nm(例如16nm程度),通过设定这样的范围的相位差实现了宽频带的椭圆偏振板。
为了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确认,进行了对于下面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显示特性评价。
(实施例)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采用了将透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Δn·dt)设为300nm,将反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Δn·dr)设为600nm,而液晶层50是由在上基板侧采取预倾斜3°的水平取向、在下基板侧采取垂直取向的扭曲角为0°的混合取向的液晶构成的结构。
另外,将图10所示的基准轴和偏振板126的吸收轴26a所成的角度θ1设为45°,将基准轴和相位差膜102的滞相轴2a所成的角度θ2设为0°,将基准轴和液晶膜103的倾斜方向3a所成的角度θ3设为90°,将相位差膜102的Δn·d设为126nm,将液晶膜103的Δn·d设为16nm。
而且,将图10所示的基准轴和偏振板116的吸收轴16a所成的角度θ7设为135°,将基准轴和相位差膜105的滞相轴5a所成的角度θ5设为90°,将相位差膜105的Δn·d设为140nm。对于具备上面的结构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反射模式以及透射模式的显示特性的评价。
(比较例)作为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准备了具有将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膜103省去,也就是只在上基板的外面侧配置相位差膜102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将相位差膜102的Δn·d设为110nm。对于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反射模式以及透射模式的显示特性的评价。
上述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评价结果如图11-图12所示。图11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反射显示的对比度的曲线图,图12是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相对于极角的反射显示的对比度的曲线图。另外,在图11以及图12中附加了左下斜线的区域为对比度在10以上的区域,附加了右下斜线的区域为对比度小于1的区域。
可以看出实施例的反射显示与比较例的反射显示相比高对比度的显示区域更大。
(电子设备)下面,对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移动电话一例的立体图。在图9中,符号500表示移动电话主体,符号501表示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这样的电子设备,由于具备了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从而可以实现具备不依赖于使用环境的明亮的、高对比度以及视角依赖性小的液晶显示部的电子设备。另外,由于不仅在透射显示而且在反射显示也可以获得高对比度的显示,从而可以提供也适用于反射显示用途的电子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在互相对向配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在前述下基板的前述液晶层侧设置有半透射反射层的液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于前述液晶层从前述上基板侧入射椭圆偏振光的第1椭圆偏振板、和从前述下基板侧入射椭圆偏振光的第2椭圆偏振板,在这些第1以及第2椭圆偏振板之中只有前述第1椭圆偏振板具有混合取向固定化了的液晶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椭圆偏振板包含透射直线偏振光的偏振板、前述液晶膜和延伸膜而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膜为向列混合取向固定化了的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膜的面内相位差约为70nm-140n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液晶膜的平面处折射率大的轴与前述液晶层的中心轴基本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膜为盘状混合取向固定化了的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层在一方的基板侧采取平行取向,而在另一方的基板侧采取垂直取向,并且具有0°的扭曲角的混合取向。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层的扭曲角为0°-70°,透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延迟值为0.24-0.35,反射显示区域的延迟值为0.14-0.26。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单元具有使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层厚小于透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的层厚的层厚调整层。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在透射模式时的显示明亮、高对比度以及视角依赖性小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互相对向配置的上基板20和下基板10之间夹持液晶层50,在下基板10的液晶层50侧设置有半透射反射层11的液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于液晶层50使从上基板20侧入射椭圆偏振光的第1椭圆偏振板(25、26)、使从下基板10侧入射椭圆偏振光的第2椭圆偏振板(15、16),在这些第1以及第2椭圆偏振板之中只有第1椭圆偏振板(25、26)具有将混合取向固定化的液晶膜。
文档编号G02F1/13363GK1573426SQ20041003814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9日
发明者松岛寿治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